🌓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20、中随烦恼(无惭,无愧),大随烦恼(不信)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二八五?哦,无惭开始啊?无惭、无愧,嗯,这个很重要:无惭、无愧,这个就关系到我们能不能努力地断恶修善,能不能很精进地来成就一切善行,或者是成就一切佛法的修行。那个精进的程度,实际上就跟我们的惭愧有关。

那关系更密切的,就是它跟我们忏悔有关。就是我们平常有没有在常常修忏悔。那什么时候应该修忏悔呢?做错事情的时候,是不是?有没有其他的时间也应该修忏悔的?除了做错事情赶快忏悔以外,没有做错事情就不用修忏悔,对不对?(有师兄答:无始劫以来的业障也要忏悔)哦,无始劫以来的业障也要忏悔,到现在还没有开悟、还没有证果,就应该忏悔,还没有成佛之前都应该修忏悔。那等觉菩萨要不要忏悔?(有师兄答:要)为什么?因为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破,所以等觉菩萨都要忏悔了,何况我们。

可是我们有没有这样的自觉呢?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反省力?就跟现在要讲的这个“惭愧”有关系。如果我们有非常高度的惭愧心的话,我们就知道自己是念念都应该要修忏悔的,就跟<十大愿王>一样。十大愿王就讲到什么?十大愿王就讲到要忏除业障嘛,是念念相续,尽未来际,没有间断的时候;在我们圆满成就佛道之前,念念相续,没有间断,永远没有疲累的时候。实际上最标准的是:没有一念离开忏悔的心。因此他念念都有“惭愧”:他觉得他今天没有比昨天进步,他就会惭愧;他觉得他今天还有不好的念头生起,他也会惭愧;今天说了一句不应该说的话,他也会惭愧。不用人家讲的,他自己就会自责,自己不能原谅自己,然后发誓:“我一定要改。”这样他才会很精进地断恶修善,很精进地成就一切修行的内容,很快就能够圆满。

所以我们能不能快速成佛,其实就跟现在讲的无惭、无愧——是不是还是无惭、无愧有关系。如果我们有高度的惭愧心,我们就有高度的反省,我们就有高度的忏悔,那我们很快就能够圆满。所以我们现在讲的这个无惭、无愧,跟我们的修行就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平常有没有这样的警策,有没有这样的鼓励自己、提醒自己,那就看这个惭愧心够不够。

那什么叫惭愧心?什么叫“惭”跟“愧”?这两个是不同的:“惭”是对自己,羞耻自己做错事情,自己有一种羞耻的心;那“愧”的话,是想说怕影响到周遭的人,不是自己对自己负责;而是周遭的环境、社会、国家,周遭的人、众生,对他们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我们这样的恶行是不是会影响到其他的人?

那如果说即使别人对我们有所批评,然后我们还是无所谓,那就是表示说他没有愧心。所以愧是愧他,惭是惭自己。自己的那个羞耻的心是惭;愧对于别人,这个是愧。“惭自愧他”这是这两者的差别。

好,我们看书上怎么讲,两百八十六页,什么叫“无惭”呢?就是完全不顾自己的道德、品行、修养,也不重视佛法的戒律,因此心中轻视、排斥贤善的人,以及诸种功德善业等。这就是无惭的体性。什么叫完全不顾自己的道德、品行、修养?这就是讲我们每一天检讨自己最主要的内容是什么?就是我们修行的内容。那修行的内容,你今天修得好不好,就跟我们今天的道德、品行、修养有很大的关系。

可是现代的人,因为是功利主义,所以他们不会很在意说“这个人他的道德、品德高不高。”过去是“读书志在圣贤”,要做圣人、贤人,这是过去读书就是为了要自己的品行、修行,要让他做为圣贤。圣贤是我们读书的标准,做学问、读书的人应该有的修养,是以这个为目标。

可是现在不是,现在读书是志在什么?志在赚钱。过去“读书志在圣贤”,现在是“读书志在赚钱”。我的学历越高,我踏入社会之后,可能我的薪水就会比较高,因为我的学历高。所以变成说为了将来谋求一份职业,或者是创一番事业,作为一个很好的条件,或者是结婚也是条件之一嘛,对不对?他是什么毕业,也是列为一种条件,你去上班的一个、你去做工的一个条件,你要相亲的一个条件,或者是在社会上、地位上的一个条件,变成是这样子。

所以你们知道为什么现在全球的经济不景气?知道为什么吗?问题就出在这里,知道吗?全球不景气的原因是什么?都很惨啊,现在都很惨啊,新加坡差不多吧?对不对?那我们想想看,为什么会有不景气的现象?不景气就是赚不到钱嘛,为什么赚不到钱?是因为人心怎么样?人心越来越贪嘛,功利主义,越来越贪嘛。越来越贪就越贪不到,越贪不到就越来越匮乏。所以它是共业,整个全球性的共业所感的。

所以要改善景气,有什么办法?怎么样让经济成长、事业起飞?股票不要一直下跌,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去贪嘛。怎么去贪?我们每天怎么修去贪?(有师兄答:惭愧)惭愧?惭愧全球的经济不景气,是我的责任,我太贪了,我是共业之一嘛。大家都贪的话,所以我有责任。是不是这样子?惭愧?(有师兄发言)哦,是,唯利是图嘛,不管人家的死活,自私自利,只顾到自己的利益,那其他人可以牺牲,牺牲其他人来成就我的事业,所以就会变成这样的结果。

所以我们每天如果能够念念都修去贪的话,恐怕能够慢慢地影响这个共业的力量。那我们怎么样念念修去贪呢?要讲实际一点嘛,这样好像很空洞。(有师兄答:布施)布施?怎么样布施?都已经赚不到钱了,还布施?(有师兄答:够吃够穿这样子)哦,多的都(布施)?不是要存一点?万一有什么事情的时候可以急用啊,万一生病了、万一……(有师兄答:有吃有穿是福嘛,不一定要很…)哦,不怕,不怕。不用积蓄都没有关系,越施越多,越布施越多。所以没有关系,只要多的我就给它舍出去,我不用想明天有没有饭吃,没有关系。可以做得到吗?我看是说说而已吧?

所以啊,舍、放下多难啊,没有那么容易,(有师兄答:他有护法在照顾)护法看你这么贪,祂就不照顾了。护法什么时候照顾?就是你可以布施的时候,祂才照顾。应该是这样嘛,护持佛法嘛,你真的有精进在修行,祂不会让你饿死的。饿死首先就告、按铃申告,告什么?告护法,告佛菩萨没有护持。

好,所以我们现在讲到这个第一句,我们就感慨很深。不顾自己的道德、品行、修养;因为现在已经没有人在意这个了,都是为自己着想比较多,那为了利益的话可以不择手段,“道义摆两旁,利字摆中间”。

好,那如果说世间法里面它是这样,就是说他平常生活当中是这样的话。那他今天如果来学佛修行的话,他也不可能好好持戒,因为他也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就是说贪图自己的享受啊,或者满足自己的贪欲啊,然后违反戒律的内容。然后他破戒的时候他很多理由:“唉呀,我也想啊,可是好难哦。”就是很多理由跟借口允许自己来破戒。可是他所有的理由跟借口,就是跟他自己的贪欲是相应的。

所以同样的,他在世间法是这样的一个表现,他今天学佛修行也是一样,没有办法好好地持守戒律。为什么没有办法持戒清净?就是因为他没有这个惭心,他不会对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负责,他只会增长他自己的习气,是习气在作主,不是他自己的心可以作主的。

所以就这边讲到:他为什么会不重视佛法的戒律呢?就是因为他没有惭心的关系,因此心中轻视、排斥贤善的人。贤善的人,就是我们说社会上好人好事的代表啊,行善的这样一个人。那如果在佛法里面的话,就是能够修一切善、成就一切善的这样一个贤善人。

还有“诸功德善业”,刚才是讲人,那现在是讲法,刚才是说能行善的人;种种功德善业就是说法。他对这种种善法他也不会很尊重,反而很轻视、排斥,他觉得“那个没有什么,那个不是很重要的”,这就是无惭的体性。无惭,能够障碍惭的生起,并且让恶行不断地增长广大——这就是无惭的作用。

因为一个对自己的道德、善法,都能够置之不理的人,他就一定会轻视、排斥贤人善事。这就讲到人跟事他都会轻视排斥,所以他见到有道德、品行、修养好的人呢,他也不会赞叹,他也不会见贤思齐。见贤思齐就是说,他看到他(对方)很好,赞叹以后他马上想:“我也希望像他这个样子。”这是有惭心,见贤思齐嘛。就是看到一个很好的榜样,譬如说:他很精进修行、他持戒很清净、他禅定的功夫很好、他有那个智慧。那我们除了赞叹以外,不会嫉妒;除了赞叹以外,我们就心向往之、希望。像古代的祖师大德,诸佛菩萨的示现,都是给我们很好的榜样。那我们看了一些祖师传记,是不是有生起景仰的心?是不是希望自己也能够像他一样有这些成就?如果能够生起这样的一个很好的、善良的心,那表示我们有惭心。

可是看归看,“哦,他很了不起,他成就很高;跟我没有关系,那我就看一看,哦,好。”羡慕一下就算了。那这样的话,可能就是惭心不足。

看到,就是要砥砺自己、要勉励自己、要提醒自己、鼓励自己:一定要像这样子;那我们才可能成就嘛,不会放逸、懈怠这样子。所以他也会在这上面,他看到有这样一个很好的榜样的时候,他就会见贤思齐,那也希望自己在这方面下功夫。

可没有惭心的人呢,他就可能会:看他(对方)可能学问很高啦,有各方面的优点…;现在是强调说道德、品行跟修养。可没有惭心的人,他看到说“他这个不错”,可是他也许不会赞叹,或者也许他也不会见贤思齐——那种希望达到这样一个标准的心他生不起来。

我们现在是讲没有惭心的人、没有羞耻心的人,那他会挑他(对方)的毛病,试图对他(对方)这个好的不要看,就会看他那个不好的:“他虽然道德品行很好,可是他应该还有其他的缺点,可以挑得出来的:他可能事业做得不是很顺利,可能家庭的关系不是很好,或者可能子女读的学校不是很好。”他就可以找很多其他的、比较不足的那个方面来平衡自己的那种觉得说比不上他的那种自卑感。他会试图从他(对方)的身上找出其他的缺点,然后来平衡自己,他会做这样的事情,而不是见贤思齐这样的事情。

所以我们也常常相处的时候,会听到人家前面好像听起来是赞叹说:“哦,那个人怎么样,不错、不错、不错,可是……”“可是”就完了嘛,“可是”就开始了嘛,因为他的重点是讲后面,可是又太明显了这样子,直接批评人家太明显了,所以他前面要稍微先称赞一下,“可是”——那个是他心里比较不平衡的部分。

所以,我们平常修行人之间在谈事情的时候,就知道世间的人我是非在他的心里面存有多少的份量。如果谈来谈去都是在谈哪个人怎么样、然后怎么样、怎么样的话,就表示说他的心并没有离开人我是非,那他的修行势必没有办法很精进,那他的心呢也不入道。他的心没有时时都在正念当中、正念正知当中,他的心不在道上,没有跟法相应,所以他生起来的念头,都是那种分别执著所产生的结果。所以谈论、言论的内容,其实就可以看出一个人他的品行。现在讲道德、品行、修养怎么样,就可以观察出来了。

那世间人是这样,就是说他那个人做人做得怎么样;可是修行的人就是看他修得怎么样。这就是在讲到他为什么会轻视、排拒呢?排斥、轻视,就是他说“那个没有什么嘛”,然后就不是很喜欢跟他在一起。因为他跟他在一起会有压迫感,所以他就会找跟他同类的人交往,那这类的人他也不会羡慕,然后也不会见贤思齐,也没有好乐的心,然后他也觉得这个没有什么。因为他可能重视的是我们刚才讲的,可能名闻利养是他的重点,他可能自私自利,能够为自己获得一些利益,不择手段——这个可能是他在社会上为人处事的重点;而不是在品行、道德这方面,修养方面下功夫,他不会在这上面下功夫。

所以对这样一个很好的、值得我们学习的对象,他反而会轻视,轻视然后就排斥,他反而是这样的心。那我们就知道他的原因是因为惭心不足的缘故。

对人是这样,那对一切的善行他也是同样的。他既然轻视、排斥一切的善行,他当然就不会很努力、精进地去成就一切的善业嘛。所以他会觉得说“这些贤人善事呢,是不值得我重视的”,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呢,他对自己的过失、罪恶呢,当然也不会感到羞耻,所以他也不会觉得说“自己哪边需要修正或者是改过的必要。要改也是别人改嘛,怎么是自己改呢,对不对?”所以有什么事情发生,也都是别人要检讨,不是自己要检讨,会有这样的一个情况。他老是看到别人的错,然后看不到自己的错,就是因为他没有高度反省力的缘故。因此才会让一切的恶行继续增长广大。

所以我们刚才就讲到说,惭愧心不足的话,我们要断恶修善非常困难,因为我们会给自己的恶行、还会造业,给很多的理由、借口,因此就很难断。

无惭,就是对自己没有羞耻的心。这是主要讲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身口意负责。只要对自己没有羞耻的心呢,做错事情也没有羞耻心的话,我们就说他是无惭。儒家有一句话说:“知耻近乎勇。”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有羞耻的心,他有勇气改过。所以我们改过也要有很大的勇气,那个勇气的来源是什么?就是这个惭心。所以只要有羞耻的话,他就会勇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因此很快就能够成圣成贤。这是儒家都这样了,何况我们学佛的人,更应该有这个惭心才对。

不顾自法,是说一个人如果到了没有羞耻的时候呢,就连自己的道德、修养都可以不顾,更何况是一切世间。世间就是所谓的仁义道德嘛;那出世间的话,就是所谓的戒律等等的,我们有没有持守戒律这样的一个精神?这些善法。

所以,对于不仁不义的事呢,都可以毫无顾忌、畏惧的去做,完全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所以没有惭心的人,他一定是自私自利的人,他一定是唯利是图的人,他一定是尽量维护自己的恶行的人,自己的习气作主,然后很难修正自己的人——有这些特质,我们就知道他是一个没有惭心的人。

于是,见到有贤有德的人,反而轻视、拒绝,不愿意跟他们来往,这是无惭的体性。不跟这些人来往,不见贤思齐,怎么办?他当然就是去亲近,跟那些人来往,跟他同类的这些人(就是恶人)。既然不去亲近重视那些有德的人,当然亲近的都是和他同样无知的朋友、党羽,大家在一起,在一起当然就更有机会造恶了,因为大家都是同样的一种习气。这是它的作用。

那“愧”呢,就是对他了,对社会、对世间种种法的一种责任感。无愧,完全不顾社会上的道德法律的规范。这是对外来说,社会上的道德法律,他可以完全不顾,因为他有他自己一套的标准,他自己的道德观,他自己的法令规则这样子。所以他对社会上的这种道德规范、法律的规范,他完全不理会、无所谓——这就是我们说他是没有愧心的人的一种现象。

那他也不在意世间舆论的批评还有责难。别人对他批评,他也无所谓,不在乎:“你怎么批评,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责难,他也不在乎;反而尊崇、重视的是世间各种暴恶的行为,这就是它的体性。所以它就会障碍我们那个愧心的生起。那当然这样的情况,一定会让一切的恶行继续增长,这是它产生的作用。

因为对世间舆论的批评、责难都毫无顾忌的人呢,自然重视、推崇的就是暴恶的行为。因为自己有另外一套标准嘛,所以他就以自己的标准来做事情,为人处事。那对自己所犯下的过失、罪恶也不会感到羞耻。他如果良心还有的话,他可能会脸红一下;可是马上又理直气壮,歪理千条,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现象。因此障碍愧的生起,使一切恶行继续增长。

所以他如果说有一些违反法律的事情的话:像违规停车啦、闯红灯啦,你们比较没有闯红灯,违规停车比较多。(有师兄答:也有)也有?对啊,就是啊,跟这个有关哦,你们还有平常(有师兄说:逃税)逃税?对,还有什么?举一些例子来,我对你们这边的民情比较不了解,(有师兄说:报假账)哦,做假账,就是逃税嘛、逃漏税,还有吗?赶快忏悔一下,还有什么?大家都会共犯,他就有理由啊,为自己辩护说“大家都这样啊”,好像就名正言顺了,谁说的?还是犯法啊!这就没有愧心哦,“大家都这样哦,所以我也可以”,好像就变成合法了,对不对?你的事情也一样啦(台语),“大家都这样,我为什么不?”好啊,那就有人告了。对呀!所以这不能够当作理由,对不对?

如果有愧心的人,他会不会用这个借口?说“我也可以这样,因为大家都这样”,可不可以?他会不会这样?应该不会吧?“好难哦,大家都这样”,所以就一切“合法”,那会不会被抓就看运气,对不对?看过去福报修得怎么样。

这就使一切恶行继续增长,因为没有愧心,不会检讨,然后不会反省,然后没有改过,没有痛下决心说“不可以,虽然大家都这样,可是我不可以这样,为什么?因为我要赶快成佛啊,所以我不可以跟大家一样;他们不想成佛,他们要堕三恶道。我怎么可以跟他们一样勇猛精进地造业,然后堕三恶道,他们无所谓;可是我有所谓,所以我不能跟他们一样。虽然大家都这样,可是我不可以这样!”是不是这样?应该是这样,才有愧心嘛。

好,所以无愧呢,就是对于别人没有羞耻的心。刚才无惭是对自己没有羞耻的心;现在无愧是对别人没有羞耻的心。所以它就说:他完全不顾着世间的舆论、道德,通通放一边。像这样甘心为恶的人,连自己的罪业都不顾了;更何况是世间的诃责、讥笑、斥骂!

因为讲业果来讲,这个业果都是自己要承受这个果报的啊。逃漏税有什么果报?贫穷的果报。有些人赚钱赚得很辛苦;可是一下就出去了,那个是有原因的。赚得很辛苦,好不容易赚到手;可是他就有那个散财,对,破财,所以散财,当“散财童子”,那个财就一直没有办法积蓄,就会有什么事情让他破财这样的因缘。那我们就知道,就跟我们过去的这些业有关,曾经造这方面的。

所以以为说有利可图,就是说你以为逃漏税是在赚,不晓得那个是大亏本。你不但要受业报,你到时候破财、破出去的财,比你那时候逃漏税的比例还要高,为什么?(有师兄答:利息)高利贷?对呀。因为我们知道业的特质是增长广大嘛,就是说你一直这样往这方面想的话,一直想要一心一意逃漏税,一心一意要贪的话,它那个意业就增长广大。所以你虽然是逃漏税贪到一点点;可是因为你的意业一直在增长广大,你在这方面的习气一直增长,所以它那个业就变得很大,所以等到你破财的时候,那就不是那一点点,不是你当初贪到的那一点点,是不成比例的。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的话,根本就不会贪,因为看起来好像是在赚钱,其实你到时候要承担的业报比这个还要严重得很多,是这样的。

好,所以这就是讲到,连自己的罪业都不顾呢,就是不明白这个业果、因果的道理,以为是有利可图才会造这样的事情。所以经中说,只有两种善法可以救众生:一个是惭;一个是愧,这两种白法、善法可以救众生。所以一个人有没有救,就看他还有没有惭愧心嘛。他如果说一切恶业都造了,然后人家劝他,他也不听,他自己也无所谓,就是说没有惭愧的心,就没救的意思。他今天想要来学佛修行,都不可能有结果的,因为他不可能断恶,因为他觉得无所谓。所以一个人他有没有救,就看他惭愧心丧失了多少,还保留多少成分。他的惭愧心越多的话,表示说他越有希望能够成就;那如果说丧失得越来越多,几乎没有的话,他是不可能的,他只有堕恶道这唯一的路可以走而已。

为什么这两种善法可以救众生呢?就是因为只有惭愧心,才使人有高度的反省力。我们刚才讲,高度的反省力靠什么?就是靠惭愧。你有惭愧的心你才会反省自己:我哪里需要改正。那反省到了之后,你才会忏悔嘛。

所以第二个就是说:只有惭愧心,你才会至诚忏悔自己的过。第一个,你的反省要靠惭愧;那反省之后就要改过嘛,所以要忏悔,所以是勇于忏悔,也是靠惭愧。那从此不会再为自己找任何的理由、借口说可以破戒啊,或者可以违犯这个法律,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了,因为他是真诚地悔过了。

那第三个,只有惭愧心,才会使人有向上、向善的心。他才有诚意嘛,忏悔之后才有诚意要改过啊;改过才能够向上、向善。那我们知道,忏悔,它实际上背后推动的那个力量就是靠惭愧心。所以一个人他能不能忏悔,就是有没有惭愧心来决定的。

接下来是要讲“惭”跟“愧”它的差别、有一些差别。惭,是自己不造恶业;愧,是不教他人行恶,所以也是“惭自愧他”。惭,是自己内心感到羞耻;愧,是向人发露忏悔——也是一个对自己,一个对他人。惭,是对自己,是自己对得起天地良心;那愧,是对社会大众有所交代,有这样的责任感。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社会大众的责任感,就是靠惭愧来的。

所以,只有具足惭愧心的人呢,才能够叫做“人”哦。因为畜生没有惭愧心嘛,没有惭愧心,就跟畜生没有差别,所以只有惭愧心才能够叫做“人”。所以没有惭愧心的话,那跟畜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所以这两者是在一念恶心当中同时俱足,虽然一个是对自己,一个是对他人、对社会、国家来负责的;可是它是同时现起。就是说只要我们有恶心的话,我们一念恶心,一念不好的念头起来,其实这中间,你为什么会生起不好的念头?就是因为你没有惭、愧,你才会让自己生起不好的念头。所以一个不好的念头生起来,其实这里面就已经是无惭、无愧了,所以它是同时现起的。

现在是要说明它为什么属于中随烦恼,中随烦恼就是有两个条件:第一个就是说它是同时俱起的,第二个它是遍一切的恶。所以第二个,而且遍一切的不善性,就是遍一切的恶性;因为无惭、无愧,所有的身口意就全部都是恶性嘛,所以它是遍一切不善的。所以我们能不能成就,就是完全靠惭愧心:有惭愧心你就会忏悔,有忏悔你就改得很快,那要成就一切的善行就非常快速了。

接下来是“不信”,这个也很重要。不信呢是对实、德、能三者,不能具足信忍、信乐、信欲。《华严经》上说“佛法大海,信唯能入,智唯能度”。佛法的大海,只有信、具足信心的人才能入哦,才入佛法而已,就是要靠信心。所以信心不足的人,他在那边修半天,其实根本就还没有契入佛法大海。所以“信唯能入”,只是进入而已,还不谈修行哦。有没有真正进入佛法的大海,就看你是不是到目前为止已经具足信心了,如果是已经具足信心,你已经契入佛法大海。那能不能得度呢?就看你有没有智慧,所以“智唯能度”,能度一切苦厄,能度一切的变易生死、分段生死,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智慧、无我空性的智慧。所以能不能得度?完全是靠智慧。那能不能契入佛法,靠的是信心,清净的信心。

那信心的对象呢,你相信什么?有三个内容,就是现在要解释的三个内容:就是实、德、能这三个,你是不是有信心?我们可以检查自己。

什么叫“实”呢?就是对一切法,有为法或者无为法,就是实事跟实理,你是不是已经了解了?因为对一切法的事理不明,所以无法生起信解。就是说我们到底能不能相信?那就是说你对那个真理,你有没有一些了悟了。那什么是真理的内容呢?那就讲到本体界跟现象界,跟它产生的作用。那什么是诸法的实相?什么是空而不空的道理这个中观正见?什么是菩提自性?什么是你的佛性?我们是不是已经能够了解这个不生不灭的道体?这个清净的法身?讲了那么多名词,都在形容同样的,就是本体——我们的那个自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嘛。那我们对这个是不是有一些体悟了?这个是不变的、恒常不变的宇宙的真理。

可是它不变随缘嘛,不变是讲我们自性的本体,是不变的。可是它的作用、它的现象是生灭法,这个有为法是改变的,它是随着不同的因缘作种种生灭的变化,这就是这边讲的“实事”。事,就是讲它的现象跟它产生的作用,那这个呢是生灭无常的。所以我们对一切因缘所生法,我们是不是了解它是无常的、它自性是空的、它是无我的?我们每天六根面对六尘,这个所有的见闻觉知,每一个当下,我们是不是都能够了解它是生灭无常的?我们还会不会著在那个色声香味触法的这个六尘境界上面?我们如果还会著在上面,表示说我们以为它是恒常的,不知道它是生灭变化的,不知道它自性是空、它是无我的,就没有这一层的体认。

虽然有这些现象跟作用;可是它背后的本体,是不生不灭的。那我们又可不可以在生灭变化的这个六尘境界的当下,反观自心,返闻闻自性,回到我们能够觉知的那个作用上面?可不可以在当下、生灭的当下,去看到那个不生不灭的本体?可不可以?见闻觉知是生灭的,可是见性、闻性、觉性、知性——它是不生不灭的,它是我们自性的功能,我们的菩提自性。讲到这个本体、佛性、菩提,不管它用什么名称,中道实相,这个,它是没有生灭的。

所以我们在作用、起作用的时候,我们譬如说我们在看的时候,知不知道我们看的这个对象它是生灭无常的?那我们知不知道我们能看的“这个”不在所看的境界上?所看的这个作用是生灭的;可是我能看的这个见性呢是不生不灭的——我们是不是同时有这样的体认?如果我们可以在作用的上面,直接反观自性的话:我们的自性没有生灭的,我们常常做这样的练习,我们就很容易开悟。

像佛陀当时,有一次,佛陀祂坐在树下打坐的时候,就有两个商人从那边经过,骑着马,就是马车,驾着马车,从佛陀打坐的前面经过。那他们有两个商人、卖布的,他们经过之后,一看:“诶?那个不是佛陀在那边打坐吗?我们下来向佛陀顶礼。”所以他们就下来了,然后就见佛陀。

他们问佛陀什么事情呢?“请问佛陀刚才在打坐的时候,您有没有看见有马车经过?”佛陀说:“我没有看见。”“那您有没有听到声音?马车的声音经过呢?”佛陀说:“我没有听见,不见不闻。”那商人就继续问啦:“你没有看见、没有听见,是因为您入定了吗?”佛陀说:“我没有入定。”“那是睡着了吗?”不是入定就睡着了嘛。“我也没有睡着。”

这个商人慧根很高,他一听,他就懂了。所以他就赞叹佛陀说:“善哉!善哉!世尊,觉而不见!”赞叹完,奉上两匹什么?他们是卖布的,两匹布供养给佛陀,赞叹佛、世尊“觉而不见”。

这个“觉”就是现在讲我们的本体、我们的觉性它没有生灭的。佛陀是靠觉性,不生不灭的,觉而不见的那个“见”。不见不闻是指没有妄见、妄闻。就是我们刚才分析的,妄见、妄闻它是生灭法,见闻觉知是生灭法:你眼睛看到那个色尘,那个因缘所生嘛,无自性,它是无常生灭的。可是我能见的“那个”是真见;生灭无常的是妄见。我能见的那个觉性直接照见,那个不生不灭的觉性直接照见,那个是真见。所以佛陀祂用的是真见而不是妄见,所以祂说“觉而不见”。那个不见是:我不是用妄见,我是用我的觉性直接照见。所以祂说“不见”的意思就是说“我用的不是生灭的那个妄见跟妄闻。”所以祂说祂“不见不闻”。

这个意思就是在为我们开示说:我们平常,你眼见色、耳闻声的时候,你当下是不是有这样的觉照?我们如果用妄见的话,那就是一念无明起了嘛,真心一念起了无明,就落入妄心里面了,落入妄心就是有分别执著。所以你见色的时候,你就著在那个色相上;不晓得你这个作用它只是生灭的;生灭的,其实你见的当下,其实它就已经过去了嘛,对不对?可是我们为什么会著在那个好不好看、我喜不喜欢这样的境界?为什么会产生那个分别执著呢?就是因为我们不是用那个不生不灭的本觉在作用;而是用那个妄见、用那个生灭法,所以我们就迷失了本性,然后就著在那个色尘的境界上面。

那耳闻声也是同样的。很好听的音声:古筝、古琴、箫、笛,“哇!好好听,交响乐,很好听。”那你在听的时候,你到底是用什么听?你用你的耳朵听?还是用你的心在听?还是你用你那个不生不灭的觉性在听?所以能听的“那个”不在音声上,能听的那个觉性不在音声上,它是没有生灭的。可是你听到的那个音声,耳朵听到音声生起耳识,那个是生灭的法,是生灭法,是无常、无我的。

我们在这个内容如果说了解的话,那我们每天六根面对六尘就很容易开悟。因为你都不会著在六尘境界上面,随着它而增长我们的贪瞋痴、愚痴、无明,不会!你只是用你的觉性、你的真心在直接作用。那作用,你很清楚地知道:那个现象、作用都是因缘生法这样而已,所以它自性是空的、是无常、无我的。所以你就不会著在六尘境界上,不会为它迷惑、不会颠倒、梦想、愚痴、无明,不会!

那我们为什么会生起妄心呢?就是无明。因为无明还在的关系,所以我们不知道我们那个能见的作用、能闻的功能,其实是我们自性的功能,我们没有这样的了悟,因为无明的关系。所以它本来是真心的作用;可是因为无明在,所以一念的真心,无明一起,就变成妄心了,本来是真心。可是你说妄心有没有离开真心?没有啊;不然谁在看?对不对?总不会说那个会生灭的什么东西在看,不会嘛。所以你能看的、能见的,其实是我们的真心;只是因为无明,让我们落入那个妄见当中。

我们现在如果了解这个道理的话,就能够返妄归真,平常就是用真心作用,不落入分别执著,不落入妄见、妄闻、妄觉、妄知,这样我们就能够很快地返妄归真。全部都是觉性的作用而已,而不会落入分别执著当中。

好,这就是现在讲的第一种,我们对这个“实”,就是一切法的实事、实理完全地了解,我们才会产生信心。因为我们了悟了这个道理,而且平常也都在作这样的一个练习,或者是观照,那我们当然就能生起信心。

第二个要相信的是什么?三宝清净的功德。三宝清净的功德有哪些呢?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还有解脱德。由于对这些功德信心不足,因此无法产生信乐。刚才是“信解”,现在是“信乐”。就是说对这些功德不会生起好乐之心。

那什么是法身、般若、解脱?其实前面讲“信”的时候讲过;不过我们还是复习一下好了。

法身德,就是指修中观的时候,可以破无明,证到那个不生不灭的,这时候所产生的功德,我们叫做法身德。清净的法身就是指那个不生不灭的道体,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中道实相啊,什么法性啊、佛性啊,这个就是指的法身,它是不生不灭的。那只有修中观才能够破无明;破无明呢,法身才能显现。所以平常我们也常听到说“破一分无明,见一分法身。”所以我们要破的一共是四十一品无明;四十一品无明全部破尽了,就能够究竟圆满成佛。这成就的是圆教的佛,是究竟圆满的佛。

那般若德呢,是修空观来的。修空观可以破见思二惑,那就能够了知一切法自性是空的,这个就产生了这个般若的智慧。

那解脱德呢,就是修假观:知一切法是如幻假有的,他就能够破尘沙惑,这个就是行菩萨道一定要破的。你观一切众生如幻,你就不会觉得说“众生很难度,无量无边,度到什么时候?”那就是尘沙惑破的话,你平常常常修这个假观,一切法都是如幻假有的,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你就不会生起那个怖畏的心,很害怕、恐惧。所以这时候所生起的功德,我们就叫做解脱德,因为它能远离一切的束缚而得到大自在,所以我们说它属于解脱而生起的功德。

那第三个,能,就是能力的意思,可以成就一切世间善法,还有出世间善法的能力。我们是不是相信自己能够证果?是不是能够成就一切佛陀的十八不共法啊、十力啊、四无畏啊、神通啊、智慧啊,我们是不是相信自己也能够证得跟佛同样的能力?

那如果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就这些善法,那当然就很难生起能得、能成的这个希求心。就不相信自己能够证得、能够成就嘛,所以就不会发愿、发心,下定决心说“我这一世一定要成就!我一定要开悟!我一定要证果!我一定要成佛!”这个决心下不下去,就是你怀疑自己有这样的能力。可是这些能力都是我们本自具足的啊,每个众生都有的,本来就有的;只是说你有没有把它开发出来这样而已。借着戒定慧的修行就一定可以开发,因为是本具的嘛。可是我们有没有这样的信心呢?

好,所以对于实、德、能三者,没有信忍、信乐、信欲的话呢,就会污秽我们的心还有心所,这就是“不信”的体性。它障碍什么?障碍我们的清净心没有办法生起;那没有办法好好的修行,当然就会使恶业继续地增长,这就是它所产生的作用。它的副作用非常、非常强的。

因为不信的人,对于善法多放逸、懈怠,所以就会使恶业继续增长。不信有三相:不信实、德、能,从信的信实有、信有德、信有能,这三个反过来,就是不信这三个,这个叫做不信的三相。

那一般染污法都有它个别的行相,只有不信跟其他的染污法是不一样的。其他的烦恼,我们前面已经介绍了一些,像十个小随烦恼我们前面已经介绍了,像它的话,就是个别现起的,它的后果没有那么严重。可是不信的话,就特别的严重,因为一个人不信的话,他的心就被染污了,所有的恶法都同时现起。所以一个不信的话,其他全部有了,所以它比较严重。

所以它不但能够使自己浑浊呢,还会去染污其他的心还有心所。就像很脏的东西,你不管放在哪里,都会把那个环境弄脏,是这样的意思,这就是它的体性。所以不信呢,就是没有诚信的心。既然没有真实的信心,当然对一切法的实事、实理,就没有办法产生胜解。就是我们刚才讲的:那个本体界还有现象作用呢,道理不明白、不了解;那不了解的话,当然就很难生起真实的信心。所以对三宝真实清净的功德呢,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证得的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因为没有信心,就没有办法生起这个好乐的心,所以就不会很喜欢修行、不会很精进的修行。那对一切的善法当然就没有欲求、欲得的心,就没有很坚持说“我这一世一定要开悟证果”,这样的心生不起来,因为信心不足的缘故。

我们看很多修行人,他就是想说“也没有什么啦”,“你为什么学佛修行?”“我就是种一点善根、福德嘛,我希望将来生在富贵人家,我就是行一些善这样就好了,我也没有很大的抱负,就是希望下一世可以投胎,这一世可能苦日子过怕了,下一世生在富贵人家,哇!那我就很满足了,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学佛的目的。”

有些人是为了下一世的圆满、世间的圆满,然后来学佛修行的,这样的人还是很多。或者是希求人天果报,这样的人还是很多。只要他没有决定这一世要解脱的,就是人天福报啊,因为他没有要解脱啊,那他努力修一切善的目的也是人天果报而已;因为他有执著、有烦恼,所以最好、最好的结果也是只有人天的福报。

可是下一世生在富贵人家,真的有这么好吗?富贵造业更容易,对不对?对呀!他宴请宾客,一下请五十桌,不晓得要杀生多少?活海鲜、生猛海鲜,完蛋!对不对?你说没有钱,你今天不是富贵人家,你还没有办法请五十桌、一百桌呢;所以变成说他杀生的业没有那么重。其他也是啊,喝酒啊,还是什么寻欢作乐啊,都是要有钱啊,所以有钱反而说造业造得更重,到时候堕得更惨。所以希求来生的富贵,有什么好处呢?没有什么好处。堕得更快这样而已,这就是没有办法生起希求的心嘛,没有办法。

也很多说“我这一世没有办法出家,我发愿我下一世可以出家,这样就好了。”他这辈子的修行,就希望下一世可以出家。他就是为他自己这一世可以不出家找一个借口:“我这一世不出家,可是我发愿下一世我可以出家”这样子。(有师兄说:现成一个人)我看不只一个吧?现成好几个吧?

这个都说明我们没有欲求的心,没有欲求、欲得这样的心。所以我们现在就可以找出它的原因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对自己没有信心。不相信自己这一世就可以开悟成佛,才会发那个很小的愿这样而已、小小的愿力。

所以既不相信自心可以作佛,又不相信自己可以成尧舜。那因为不信,所以就不能够精进修习一切的善法而任其放逸、懈怠。就好像一亩很好的良田,可是你没有去好好的去耕种,就任它荒芜。这良田就比喻我们的佛性,每个人都有佛性;可是你就不好好去开显它,那当然是没有办法成就了。那就放逸、懈怠,那个田不好好去耕,那当然就长了一大堆杂草:这个莠草啊、这个蓬啊、蒿啊(茼蒿的蒿),都是杂草的名称,就是长了一些杂草。

所以良田,是比喻我们本自清净的佛性;杂草呢,就比喻“不信”而生起的这种烦恼、染污。所以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信心的话,其他的就不用再谈了,他就不可能。那世间法也是一样,一个没有信心的人,他也不可能事业成就。各方面都有成就都不可能,因为他没有自信心。那你今天来学佛修行也是同样的,不可能有什么结果的。

前面所说忿等这些烦恼,虽然也可以称为染污法;但是就没有现在讲这个“不信”这么严重。因为它不但染污了自心呢,还染污他人的心。不但自己没有信心,还要破坏别人的信心。一个没有信心的人,他有感染力,他会影响到周遭的人,所以他常常就讲那些没有信心的话:“唉呀,不可能嘛,多难。唉呀!”所以也泄人家的气嘛,所以他就是不但染污自己,又染污别人。

譬如说前面所说的十一种善法当中呢,只要是缺少“信”,其他的十个都没有了。“信”是第一个,其他还有十个。你只要不信,其他十个善法都没有了,都会被浑浊而无法成就。所以染污其他的心和心所——这是不信的体性。

那其他十个有哪些呢?刚才说不信的话他就会放逸、懈怠,所以就没有善根里面的“不放逸”跟“精进”,这两个就没有了。然后又说到会使恶业增长、会使恶业继续增长,那会造恶业的人,他就一定是贪瞋痴嘛,对不对?所以他就没有“无贪”、“无瞋”、“无痴”,对不对?那还有什么?“轻安”也没有,不可能造恶业的人身心轻安嘛。那也不可能有“行舍”,行舍是什么?精进三善根,精进无贪、无瞋、无痴,叫行舍。他没有精进,也没有无贪、无瞋、无痴,所以他也没有行舍。那他也没有“不害”,不害就是说因为还有瞋心,就会恼害他人,所以不害这个善心所也没有。变成其他十个都没有了,只要一个信心没有,就全部善法都不能成就。我们就知道这个危害实在是最大,我们修行最怕就没有信心,它后果就是那么严重。

那会使恶业继续增长的,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没有什么?惭愧心的人嘛,所以他也无惭、无愧,那就没有“惭”、“愧”这两个善心所了,这样加起来就十个心所。我们已经分析完了,所以一个不信就通通都没有。

好,从“不信”开始以下八法,因为具足自类俱起、遍不善性、遍诸染心,这三种义理,所以称为大随烦恼,这个我们明天再讲。接下来就是八个大随烦恼。

好,我们明天再开始好了。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