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21、大随烦恼(懈怠,放逸,昏沉,掉举)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这八法属于大随烦恼,这八大随烦恼比较麻烦,就是我们现在为什么没有办法成就戒定慧啊?为什么没有办法开悟成佛?其实就是因为这个八大随烦恼是跟我们与生俱来的,跟我们生命一起来的,我们生下来就有,一个都没有少。所以我们虽然现在能够学佛修行;可是呢还是依然的懈怠啊、放逸啊、失念、不正知、散乱、昏沉、掉举、不信——这个就是我们的劣根性,也是人性的劣根性。

像现在要讲的这个“懈怠”,懈怠就是懒惰嘛,哪一个人没有?没有的举手,对不对?小孩子就会了,他可以偷懒,他一定偷懒,对不对?爸爸妈妈没有在旁边的时候,他一定偷偷玩这样子。叫他做功课:“好好做功课!”你就去忙了。他就开始玩他自己的,对!那个就是懈怠。他不会自己好好地约束自己,能够偷懒一定偷懒,能够躺着他就不坐着,能够坐着他就不站,一定要找最舒服的那个情况,然后让自己好好地放松。

所以懈怠呢,就是对于所有不好的事情,像我们知道十恶业要断,要修十善业;可是我们到目前为止恐怕也是不标准吧?是不是每天都在行十善业了呢?十恶业是不是都已经断了呢?应该还没有那么标准吧?那为什么做不到?就是因为懈怠,就是不精进,没有办法精进在断恶修善这个方面,努力去做。

那你说“我每天早上早早就出门,晚上晚晚才回来,我这样很努力地做工作一天,这个算不算精进?”早出晚归哦,这样不应该算懈怠吧?算不算精进?(有师兄答:算)精进啊?(有师兄答:勤劳,不是精进)是勤劳,不是精进?勤劳赚钱,是吗?那努力赚钱就不是精进啰?我很努力赚钱,没有懈怠啊。努力赚钱算不算懈怠?那么拼命,算懈怠吗?拼老命赚钱,算懈怠吗?算不算?(有师兄答:劳碌命)劳碌命算不算懈怠?我现在在问,他算不算很精进?有没有懈怠?算不算懈怠?劳碌命了呢,都已经那么劳碌,他有没有懈怠?(有师兄答:不跟佛法相应就懈怠了)那我们刚才已经讲懈怠的定义是什么了,就断恶修善啰,叫做断恶修善的事情,他没有很努力地去做,我们就叫懈怠。

所以很努力的赚钱,他如果没有断恶修善,算不算精进?不算嘛。早早出门,晚晚回来,每天加班加到很晚,算不算精进?现在知道了哦,没有努力在断恶修善上面,我们就不能说他有精进。

那你说:“为了佛法,我整天跑道场、灌顶、听师父开示、讲经说法,我都有参加”,这样算不算懈怠?这是佛法啰,你刚才说佛法不算的话(有师兄答话)啊?看他为什么要跑道场,跑得这么精进,努力的跑道场,到底是为什么?那怎么看?(有师兄答:动机)动机?(有师兄答:喝咖啡)啊?喝咖啡?(有师兄说:聚会)为了要聚会,忍耐一下参加法会,等一下,啊,他有兴趣的在后面。哦,前面忍耐一下,等下有咖啡可以喝,可以好好地聊一聊,这样就不算精进了哦。

所以他今天即使说好像很努力地在学佛修行上;可是他如果每天不是忙着断恶修善,恐怕他那个道场也是白跑一趟,对。一切的灌顶啊、所有的传法啊、什么的啦;可是他的习气、烦恼,如果没有因为这样而减少的话,他的分别执著如果没有去掉,慈悲智慧没有每天在增长的话,他也是白跑了,我们都不能说他很精进。看起来他可能早上修什么法,然后晚上又修什么法,可能做大礼拜又是什么,好像也是很忙,又是持咒、又是观想、又是念佛,还是什么。即使是这样,看起来表面上好像很精进在修行;可是如果他连自己的烦恼都看不到的话,他的习气没有因为这么精进在做一些功课而减少的话,我们也不能说他是精进。

我们要看他的恶有没有断,他的善有没有成就,有没有在修善,有没有断恶。所以平常怎么检查自己呢?每一个念头起来的时候,念念要检查。你现在动一个念头…,我们今天白天就不晓得动了多少念头,那我们有没有起这样的觉照?有没有在检查说“我这个念头生起来,这个念头起来的时候,它是好的念头、还是不好的念头,那我有没有努力在做一件事情?哪一件事情?就是这个念头起来,如果是不好的念头,我有没有赶快忏悔?然后不要让它生起;那我有没有做防止、不让恶念生起的这个防护心,平常有没有在防止,不让恶生起?那已经生起的那个恶念头,我有没有赶快把它停止,然后忏悔,我有没有在做这样的努力?每天有没有在做这样的努力?”每一念都检查哦。

然后这一念善起来的时候,我是不是可以继续让它增长?那我有没有努力希望我的善能够生起来?没有生起的善,我希望它生起;已经生起的善,我希望它继续增长;已经生起的恶,我希望断除;没有生起的恶,我希望它不要生起——这四件事情,这个叫做断恶修善。断恶有两种情况:没有生起的恶,我不让它生起,我有那个防护的心,很小心翼翼,不要让我恶的念头起来;那已经生起的话,我赶快把它断除,这是恶方面,这就是念念都有在断恶,有在做这件事情。那你念念有没有修善呢?就是这个念头,如果它是善的生起来的话,我们是不是有继续让它增长?那没有生起的善,我们是不是也努力地希望它能够生起这样的善?这是善的两个方面。

所以断恶修善,这个叫做四正勤,这个才叫做真正的精进。就是你每个念头都努力在做这四件事情,断恶修善这四件事情,这样才没有现在说的懈怠。不然你不管怎么样的、多么努力在做一些功课,每天又是这个、那个,好像修得很精进;可是如果没有在这上面用功的话,我们都不能说他是真正的精进。

因为精进的那个“进”就没有退嘛、善法没有退失。可是我们今天如果说还会造恶业的话,那恶业会使善法退失,所以我们就不能够说我今天有进步、那个精进的那个进。那个“精”的意思就没有夹杂,纯精、非常纯。没有夹杂什么?没有夹杂恶法在里面,才能够叫做精进的那个“精”,就没有夹杂的意思。纯粹的今天所有行的都是身口意的善业,从早到晚,我今天行的都是善业,这个叫做“精”,没有夹杂恶业。那个“进”叫做进步。那我今天也因为没有造恶业,所以没有让我的善法退失,因此我继续在增进、在进步,这个才叫做精进。如果不符合这样的条件,我们都说是现在讲的这个懈怠。好,那我们现在应该弄得清楚了。

所以在世间法的这些努力呢,我们都不能算他精进,我们都说他还属于懈怠,因为他依然地在造恶,没有修善。那你说:我今天都没有做错事情,可是我无记。无记就是睡觉啊,或者憨憨(台语:傻傻的之意)、发呆,然后也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可是我没有造恶业哦,因为我也没有讲错话,然后我也没有动不好的念头,我也没有去做不好的事情,没有做不应该做的事情,这样算不算懈怠?(有师兄答:算)算?为什么?(有师兄答:没有进)没有进?没有进,也没有退。因为他虽没有恶法使善业退失嘛,可是他善法没有进步,对,所以也算是懈怠。对于善法来讲,没有进步,也没有退步,可是还没有“进”嘛,善法没有进步。但是因为他没有恶法,让他退失他的善法,虽然善法没有退失,可是因为他的善法没有进步,所以也算是懈怠。

好,我们看书上怎么讲,我们已经把大意讲完了。懈怠,就是对于断恶修善的事情,我们不努力去做;然后只是松懈啊、怠慢啊、懒惰啊,这就是它的体性。所以只要我们念念都不在刚才讲的“四正勤”当中的话,就算是懈怠。那它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呢?就是障碍我们没有办法精进嘛。所以懈怠怎么对治?就是用精进来对治。你只要能够精进,你就不会懈怠;你没有精进,你就是懈怠。好,所以是用精进来对治懈怠。那既然懈怠的话,那当然它就会障碍我们没有办法精进了,那当然就恶业增长、使我们的恶业增长,这就是它产生的作用。

因为懈怠的人,对于应该修的善法他不修,应该断的恶法不断,当然就让那个杂染、就是恶法一直在增长。那就是我们刚才问的:我每天在日常生活当中,非常努力的,拼命的赚钱啊,或者是为了名利啊精勤不懈,这样算不算懈怠?也算。

所以它这边讲到,如果说我们精进的是世间的这些杂染法,只要会引发我们贪、瞋、痴的,这个都算是懈怠。像求名啊、求利啊,这个都算是懈怠。为什么?因为这些染污法呢会让我们的善法退失,所以都属于懈怠;即使你每天都工作的非常努力,也一样是懈怠。

那没有做坏事,可是做的是无记的事情,这边讲到:如果我们精进于种种无记的事,譬如说睡眠啊、发呆啊,或者是昏沉啊,虽然你没有去造恶业;可是也算是懈怠,为什么呢?因为对善品来说,你没有进步、也没有退失。所以不是说我今天都没有做错事情,我今天就没有懈怠,不是!也是一样的算是懈怠。只要你今天没有努力地断恶修善,你都算是懈怠。

所以,懈怠,就是缺乏精进力,对于善法没有努力地修,对于恶法也没有努力地断。整天身体慵懒、精神松懈,因此荒废所有修行的事情,这就是懈怠的体性。由于平日不肯努力修善,才会使得一切的染污继续增长。所以增长染污是懈怠的作用。

那《瑜伽师地论》上面也说到了:懈怠使一个人喜欢去睡觉,耽著睡眠。整天以躺在那边为快乐,所以白天、晚上呢都白白地空过,因此舍弃一切的善品。每天早出晚归,就是它这边问的:那每天披星而出,就是说天还没有亮,还有看到星星他就出门了;戴月而归,就是晚上月亮已经出来,已经很晚了他才回来。天还没有亮就出门,那半夜才回来,这样算不算精进呢?它说:急于追求名利的人,他不是也很精进吗?回答说:这些人虽然精进在名利上;但是呢还是算懈怠。因为他精进的都是染污法,因为他怠惰善法,只会让染法增长、善法退失,所以都不能够算是真正的精进。只有每天都时时刻刻都勤修善法,才能够算是精进,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四正勤。

无记,就是指一些没有什么要紧的事。精勤这些无记的事,虽然不会使善法退失,但也无法增长,所以叫做懈怠。就是一些无记的事情,因为它不会让我们的善法继续地增长。

那我们今天有没有懈怠?我们今天一天过了,有没有懈怠?各位?好像不太敢承认呐。为什么这个头都点不下来,有这么困难吗?(有师兄答:有)有精进啊?(有师兄答:懈怠)好。

所以一个人他有没有精进在用功,不是说他一天做了多少功课,不是这样看的。我们现在就知道了:一个人他精不精进,有没有努力在精进修行,不是在看他一天做多少功课;而在他的断恶修善上面去观察。他每天有在努力地断恶修善,我们才能够说他没有懈怠,才能够说他有精进在用功;而不是说他今天作了多少功课:又做早课啦,然后又做晚课啦,然后又是怎么样啦,又是跑道场啦,还是怎么样,我们都不能算他是精进。这个观念很重要哦!不然每天都觉得说“我今天功课做完就可以交差了,我对得起佛菩萨、我的上师”,他觉得“啊,今天又可以混过去了”这样子。可是今天没有比昨天进步就要忏悔啊,我们昨天讲的。

好,第二个呢是“放逸”。放逸就是放任、纵逸,对于一切染法,不能够防止令它不起,对于一切净品,不能够修习使它增长,如此纵逸、放荡,就是放逸的体性。就是他一点都没有办法约束自己,非常的放任自己,一发不可收拾这样的一个状况。就是很随性、有的人他个性很随性,“我高兴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约束自己的那个力量,就叫做放逸。

那我们每天六根面对六尘,我们有没有在密护根门?有没有在约束自己?那如果六根面对六尘的时候,我们会很快地引发贪、瞋、痴的话,就是放逸。就是说你没有收摄你的六根,让它追逐着六境跑,随着六尘境界(色声香味触法)转,随着外境在转变,然后引发你的贪、瞋、痴,这个就是放逸。就是说你没有精进在无贪、无瞋、无痴这个三善根上面,这个就叫做放逸。

我们每天眼睛要看很多的景象啊,耳朵要听很多的声音。那我们在看、在听之后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呢?那就关系到我们有没有不放逸;如果没有不放逸,不放逸就是精进在无贪、无瞋、无痴上面,就是说我们把关把得很好、守得很牢;就是六根面对六尘的时候,我们有做那个防护的工作,你有住在这个高度的警觉当中。所以当你看到的时候,你不会马上眼睛就飘出去,然后就马上就:“哇!这个很棒。”然后就想怎么样把它带回家这样子。

譬如说你逛街,你看到那个你很喜欢的(现在不景气,可能会差一点,会考虑一下荷包这样子)。不管怎么样,你一看,你的心就动了,那就是放逸。很快就随着那个境界转了。或者你一听到什么:“哇,这个很好。”那就是转了。

那闻到味道也是啊,或者是舌头尝味道,闻到那个香味,或者是在吃东西的那个当下,你是不是也是随着食物的好吃不好吃啊,太辣、太咸、太甜啊,还是怎么样,你是不是马上就引发你的情绪?六根面对六尘的时候,我们讲过,它是触、受,六根接触六尘的当下是“触”;可是触它马上就会引发受、感受:苦受、乐受跟舍受。那这个三受是怎么来的?就是你六根接触六尘的当下产生的。

那一般我们喜欢看到的就会生起乐受嘛;那不喜欢的就苦受:这个很难吃,那个苦受就生起了;那个很讨厌的人,今天在我的面前走过去,就引发苦受;我今天想要中马票,结果没有中,引发苦受,求不得苦嘛。怨憎会,刚才不喜欢碰到的人就碰到,不喜欢碰到的事情也碰到,今天也有苦受,有怨憎会苦。今天送我最亲爱的人上飞机,那个是爱别离苦。随时都会有这个苦受。

可是当下我们没有把关的意思就是说,那个“受”生起的时候,我们马上就有情绪起来了:就不高兴啊、讨厌啊、排斥啊,那个瞋心起来啦。那个就是说我们触、受已经进入下一个叫做“爱”,爱、取,然后有、生、老死。就是我们没有严格把关;触、受生起的时候,我们就很快地、很顺利地就进入了下面那个“爱”。那有“爱”的话就有“取”,有“取”就有“有”。所以爱、取就是说有那个“我”在受苦、我在受乐这样的观念放进去之后…,因为触、受的当下,还没有“我”的观念哦,它只有触、受哦。所以六根面对六尘的时候,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的时候,其实只有触而已;可是那个感受很快生起。可是这个时候还没有“我”。可是进入“爱”之后就开始有“我”了。

所以我们要严格把关的意思,就是说在这个时候要非常注意,不要把“我”放进去,就没有一个“我”在受苦,没有一个“我”在受乐,它只是苦、乐而已。那苦的本身是什么?因缘所生;乐的本身,因缘所生。我当下马上就有那个觉照,把那个苦就可以当下把它观破。所以我也没有要逃避苦,也没有说看到那个很讨厌的人我就要避开;或者很讨厌的事情,我不愿意去面对的,那我就避开。你不会逃避,你也不会紧张、你也不会恐惧、你也不会不安、然后你也不会起瞋恚心,你也不会发脾气。那个苦受不会让你引发情绪,它只是停留在苦受而已,那当下你就把它观空,因为它是因缘所生嘛。所以这个苦受对你来讲就没有这么可怕了。

我们一般不愿意去面对那个苦,譬如说我们生病,很痛、很痛、很痛,或者是,诶!很辛苦。病得很严重、很辛苦的时候,我们那个时候就会很想把那个苦丢开。我们平常都是选择逃避的方式,就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去面对它、不愿意去承担它、不愿意去接纳它,所以我们很想把那个苦受丢掉,是因为我们当下没有这样的观照。我们认为它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们就害怕、害怕它会一直苦下去,然后没有结束。那就是我们没有空观嘛,我们忘记它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它就是无常的,无常就是它没有办法永远停留,因此它没有这么可怕。

所以我们当下就要把它看清楚这个实相。苦的实相是什么?就是它自性是空的,它是无常、它是无我的,没有一个“我”在受苦,它只是因缘所生引起的这个苦受;可是并没有一个“我”在受苦,那个苦受当下就消失了。我们慢慢训练的话,我们就越来越有承担力,就是说能够面对苦,然后越来越有那个忍耐力,就是吃苦的那个能力,那个是忍辱的前方便。就是说我们忍辱波罗密可不可以成就,就看你有没有耐心,你能不能吃苦嘛。你如果一点点小苦,你就爆发了,就不可以忍受,那我们的忍辱是没有办法成就的。所以忍辱是从你那个吃苦的能力来的。那我们越能够面对它,越能够起这样的观照,然后把它观破的话,我们那个耐心就一直在增加:忍耐天气的变化啦,或者是修行的苦啊,或者是生病的时候苦啊,或者我们刚才讲的爱别离、什么怨憎会、什么求不得,种种的苦,人生的苦,我们就不会觉得它这么恐怖了,这么可怕,然后难以接受,那我们就不会引发瞋恚心。

所以变成说苦受生起的时候,它当下就消失了,因为我们有智慧的观照,就不会引发“瞋”,就不会引发烦恼,我们就不会造业,对不对?然后就没有后面的爱、取、有。这个“有”的意思,就是说你没有这样的观照,你又生起一次我执;因为你的观念有“我”:我在受苦,有我所有这样的观念:“我”的身体现在不舒服,“我”觉得很痛苦,这就是“有”。

所以“有”,以一个念头来讲,它就是再生起一次“我”跟“我所有”的观念。就是“有”再进入就是“生”嘛。爱、取、有,然后生、老死,所以爱、取、有、就“生”了。这个生,就是说我执又生一次了。那变成说我们念念没有这样的观照,变成念念都在增长我执的习气哦。

那苦受就生起瞋恚心,那我念念又在增长我瞋恚的习气哦,就是这么严重。我们修行如果没有这么微细的话,其实我们每天不晓得增长了多少的贪、瞋、痴;可是我们居然没有察觉,都是放逸来的。因为你没有这样约束自己,没有起这样的观照,在六根面对六尘境界的时候,你都没有严格地把关。

那乐受也是一样啊,乐受就是顺境嘛:我们喜欢的、跟我们贪相应的那个,我们就会引发乐受。刚才苦受是要赶快逃开、赶快把它丢掉、把它丢开;可是那个乐受生起的话就不一样,刚好相反,好好地沉醉在里面,希望时间都不要过去,希望它刹那化为永恒。它就引发贪了嘛,所以是不是又进入爱了?然后又起“有”,然后“生”,你的我执又增长一次,又生一次,你的贪爱又生一次、又增长一次。那是不是又在增长你贪爱的习气?增长我执坚固的习气?

所以这一念没有把关好,又在增长我执,又在增长习气,那哪里是修行呢?对不对?那这一念不苦不乐就是增长愚痴嘛。没有特别的,你当下没有观照的话,没有特别的苦受,没有特别的乐受,那就是舍受。舍受的时候,这样憨憨(台语)与愚痴无明相应,所以你也等于念念在增长我执的力量,念念在增长愚痴的习气。

所以我们触、受生起了三受,触之后生起了三受:就是顺境、逆境、还有不顺不逆境,而生起了苦、乐、舍这三受。我们当下没有把这三受观无自性、空、无常、无我的话,它就很顺利地进入爱、取、有,然后就生;变成我们念念都在增长贪、瞋、痴,从来没有停止过。

所以我们修了半天,想说“我要断我执,然后我要断习气、我要断烦恼”;可是你念念都在增长啊,你怎么可能断呢?它不会自己断啊。我们没有在这上面用功,它不会自己断。这边用功在这里哦:触、受当下就要赶快观,因为进入“爱”之后就来不及了。

那我们的轮回也是这样开始的:爱、取、有、就生、老死了嘛,对啊;然后又开始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缘这样一直转、转、转,就是轮回啊,就不断。所以我们怎么样切断轮回?就是从触、受不进入“爱”开始切,你这边切得断,切断的当下,因为你没有把“我”放进去,没有一个“我”在受苦,没有一个我在受乐,是不是就可以趣向无我了?你念念就没有在增长我了,对不对?因为你念念都没有把“我”放进去:有一个“我”在受苦、受乐;那是不是这一念有这样的智慧一观照的话,你就没有在增长我执?这才可能说,你这个我执的力量慢慢在减少,对不对?然后你念念也没有继续地进入爱,而引发贪、瞋、痴,那你贪、瞋、痴那些烦恼习气是不是也在减少?因为你每一念都没有在增长它嘛,所以变成说你念念都在断我执,你念念都在断除习气、烦恼——这才是真的有在修行。

所以我们平常就是这样用功啊:三受生起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当下可以切断,不进入爱;不进入爱就没有取、有,就没有生、老死,然后整个轮回就切断,这样就可以解脱哦,只是这样观就可以解脱哦。

方法并不难嘛;可是难在我们能不能念念都保持这个明觉。保持明觉就是你要够快,你要比你的习气快,你的速度要快过它。它已经引发爱、取、有、生了,你要刹车已经来不及了。所以保持明觉,就是你要有高度的警觉性,那个各种感受生起的时候,就不要进入那个情绪;有情绪的时候就有贪、瞋、痴,贪、瞋、痴就是我们开始有情绪了。你本来只是有感受;可是因为你让它进入爱,就变成引发你的情绪,就有贪、瞋、痴,那就有“我”在里面了,“我”的观念已经放进去了,所以要切断轮回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够快,我们不断不断地训练够快。每天你要看很多的对象嘛,那你就要看你触、受生起的时候,你有没有马上把它切断,没有进入“爱”?那你每天要听到很多声音啊:人家赞叹你的声音,你是不没有陷入贪爱,在那边:啊!轻飘飘的;人家在对你指责的时候,有一些意见的时候,你是不是瞋心又开始在那边好像快要按耐不住?是不是每天都有在做?或者每一念都有在做这样的工作?这就是下功夫哦,修行,在这个地方修。引发情绪以后都已经来不及了,那想要切断轮回,是不可能的;因为它马上就进入“生”嘛,就是你又再生一次我执跟习气的力量。

好,这我们要非常注意。每天怎么样用功?就这样用功啊,就可以解脱了。等到那个我执的力量断完了,就解脱了。

所以说一个证到阿罗汉的人,他有没有感觉?一个证阿罗汉果的人,他没有死以前,他有没有感觉?他要不要吃饭、睡觉?要不要上厕所?对,他不可能没有感觉,就表示说他有触、受;可是他会不会进入“爱”?不会。阿罗汉的生活,一个证果的人的生活,就是他可以一直停留在、只是停留在触、受的当下,念念都在当下,不会进入“爱”。因为他是一个已经断除我执的人,已经不会引发烦恼的人。所以他还是一样可以看啊,六根每天还是一样可以接触六尘境界啊;可是他就可以一直保持在当下——触、受的当下。所以他后面都没有了,所以他可以解脱,他可以入涅槃。

所以我们想要证果,就是从这边下手啊。那等到我们的功夫比较纯熟,我们才会来得及;要不然都是我执跑在前面,它跑得比我们快,那就是我们没有在这上面下功夫,所以那个力量不够强,对治习气的力量它就没有办法发挥出来。

所以现在讲到什么叫放逸,就是说只要没有精进在无贪、无瞋、无痴上面就叫做放逸。就是我们六根面对六尘的时候呢,我们就恣意放纵自己,任它很快就生起贪、瞋、痴,这就是放逸。因此它就没有办法防恶修善,就是它这边讲的:不能够防止令它不起,这就没有防止恶不生起这样的一个功能;因为很快就引发贪、瞋、痴了,当然没有办法防恶、没有办法防止恶不让它生起。那念念跟贪、瞋、痴相应,当然也没有办法修善了嘛。所以它就是对一切的善品、净品呢,也是没有办法修习令它增长。

放逸,能障碍不放逸的生起。所以我们想要精进在无贪、无瞋、无痴上面,精进在无贪、无瞋、无痴,就叫做不放逸;那变成说我们没有办法做到,所以它障碍那个不放逸的生起。因为它念念都在增长贪、瞋、痴,所以它就会不断地增长恶业、损害善业,为一切恶事所依,这个是放逸的作用。

所以它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它障碍不放逸的生起,就是说没有办法做到不放逸,没有办法做到精进在无贪、无瞋、无痴上面(念念都没有贪、瞋、痴,精进在这个上面,做不到)。那第二个作用,就是它会不断不断地,因为念念都跟贪、瞋、痴相应的话,当然就会不断的增长恶业嘛,这就是它的作用。

放逸,是因为懈怠,以及贪、瞋、痴,才不能防止染法的生起,及修习一切的善法。因此,离开了懈怠、贪、瞋、痴这四法,也没有放逸自己的体性。所以我们就知道,什么叫放逸?就是懈怠,还有贪、瞋、痴——这四个具足就是放逸。

那怎么检查?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你每天六根面对六尘的时候,你是不是念念在增长你的贪、瞋、痴?是的话,就是放逸,很容易就检查出来了。除非你可以一直安住在不跟贪、瞋、痴相应,一直精进在这个上面就是不放逸。

所谓的放呢,“放”是什么意思?就是放荡,我们说放荡不羁,这个人放荡不羁啦,或者他的个性是那种很随性的,高兴怎么样就怎么样的,那个就是“放”的意思;那“逸”的话就是纵逸,无法收摄、约束的意思。就是说你要叫他说“你太过份了吧,你收敛一点吧。”对他来讲很困难,这就是逸的意思。就是说他散出去,收不回来的啦,好像水泼出去没有办法收回来了。

所以《集论》中说:所谓放逸的体性,就是依止懈怠还有贪、瞋、痴,既不修习善法,也不防护烦恼。它的作用呢就是不断增长恶业、减损善业,为一切恶事的所依。由于心的纵逸放荡才使得恶业不断地增长,善根不断地损坏。那这边的善根就是指无贪、无瞋、无痴。放逸就是无法精进在无贪、无瞋、无痴这个三善根上,就叫放逸。

放逸是以什么为它的体性呢?就是只要因为懈怠,还有贪、瞋、痴,不能够防止染法的生起,不能够修习善法使增长,我们就叫放逸。所以离开了这四个,这四个就是懈怠、贪、瞋、痴,没有另外放逸的体性、没有它的自体。就是说反正是懈怠、贪、瞋、痴就是叫放逸。

这个我们有没有啊?念念放逸嘛,标准型的,我们都是没有一念不放逸的。

什么叫昏沉呢?就是心对于所缘境,没有堪任性。什么叫堪任性的意思?就是说心没有办法自在作主,这就是昏沉的体性。心没有办法自在作主的意思是什么?譬如说我们现在,我们昨天说要数息,结果就没有办法数:不是数丢了就是数过头,就没有办法数得清清楚楚、念念分明,这样做不到。所以昏沉就是第六意识昏昧的现象,就是说你第六意识、你的头脑不清楚,像有些人整天这样浑浑噩噩的这样子,头脑不清楚,那个我们就叫昏沉。那再更昏沉就是睡着了。就没有睡着,但是是一种头脑不清楚的那种状况就是昏沉。

那头脑不清楚,就是说你要修观还是修什么,很难。刚才讲那个所缘境就是你修行的法门,看你现在修行的法门是什么,你的心要缘在那个所缘境上面啊:数息,你的心就要在数息上;你观想,心就要在观想上;那持咒的话,心就要在咒语上;念佛,就要在佛号上。

可是心没有办法作主,一下就陷入那种昏沉的状态,这个我们就叫做没有堪任性。就是心没有办法自在作主,要它修什么,没有办法;叫它观什么?没有办法,都做不好,它会跑掉,这个就是昏沉。

所以它的作用是什么?它就会障碍我们身心没有办法轻安嘛。所以它的障碍就是轻安没有办法生起,我们身体就是很粗重,然后容易打瞌睡。很多人坐在那边,只要没有事的话,坐下来,那有的人是一坐上车这样摇啊摇就“鼾——(打鼾声)”。有人在家里坐沙发,那沙发太舒服,一坐下去,像阿顺(人名)家里的那个陷下去“鼾——”,要不了几分钟,那个就是昏沉性比较重的,有这样的习气,对不对?

我看了很多都是这样的情况,就是说他如果没有事,他坐下来的话,很快的,半分钟、一分钟,他就开始进入梦乡,就表示他平常都是在昏沉的这种状态,头脑不清。就是说他的头顶老是好像有一个东西盖着,那种感觉。我们一般是好像感冒的时候才有那种感觉,好像这边重重的有没有?那昏沉性比较重的人,他是平常就是这样子,好像头顶有盖着一个什么东西这样,一直罩着他的头顶,他就是有那种昏沉的现象。就是顶门很难开,他如果修颇瓦法的话也是很困难的。

这就是昏沉的现象,会障碍我们身体的轻安。那当然,毘婆舍那就是讲我们修观,心要观想什么,要修观也非常困难。这就是昏沉的两种作用:一个是障碍我们轻安没有办法生起;另外一个就是我们想要修观的时候没有办法,所以它障碍我们的那个慧力。修止是开发定力嘛,修观是开发慧力,我们说要修止观,对不对?一个修定、一个修慧。那现在讲的昏沉呢,是障碍我们没有办法修观,所以没有办法开发智慧。

所以我们就会看,那个昏沉性比较重的人,他比较愚痴一点。你叫他观想什么,他会观不起来,还没有观起来之前就睡着了。这就是昏沉的作用。所以昏沉的自相就是懵懂、沉重,它使我们俱生的心、心所法没有堪任性,就是说心没有办法自在作主的意思。那昏沉呢,就是昏昧、沉重。

那我们原来的、我们的自性是灵明不昧的啊;可是因为昏沉的关系,它就渐渐地进入这个昏昧、沉没这样一个现象当中。因此你想要修什么,让我们的心修习任何的法门都非常的困难。所以它的作用就是使我们的身得不到轻安,心也没有办法入观。所以昏沉它的自体就是懵懂、沉重。

昏沉跟愚痴有什么差别呢?听起来好像有点类似,愚痴也是这样子憨憨(台语),那昏沉也是憨憨(台语),这两个有差别。愚痴,就是说你对那个现象界、本体界,我们昨天讲的理啊、事啊不清楚,就是说你对道理不明白、宇宙的真相不明白,这个叫愚痴。可是现在讲的昏沉不一样,是第六意识进入那种昏昧的现象,所以跟愚痴是不一样。愚痴是不明白道理;那昏沉是你的第六意识、你的心陷入一种昏昧的状态,因此它是不同的。

所以它这边问说:懵懂和愚痴有什么差别呢?愚痴就是迷闇为相;昏沉是懵懂为相,所以是不同的。什么叫迷闇为相呢?就是对一切法的理——就是本体界,还有事——现象界,都不明了,所以它会障碍无痴善根的生起,就是很难开发智慧。那懵懂为相的意思,并不是说不明白事理、不明白道理,不是;而是一种昏昧、沉重的状态,那它使得我们身心没有办法得到轻安自在,这是两者的差别。

什么叫懵懂的那个“懵”呢?就是昏昧的意思;重,就是沉重,就是我们的意识陷入一种昏昧,然后身心在一种非常沉重的这样的状态,我们就称为昏沉。

昏沉我们有没有?每个都要检讨一下,昏沉有没有?昨天好像比较有,昨天有好几个睡着了,要不要我指出来?今天没有来吗?对,你(指某位师兄)有这样。还有一个啊,对!你也有(指某位师兄)。还有一个,今天没有来。我们都是睁开眼睛修的啊,所以都看得很清楚啊,你是差点要撞墙壁了。昨天那个没有来,就是说要监督你有没有在…的那个,对,他昨天也是睡得很好。

什么?(有师兄问:跟有病有关系吗?)有关系啊,对啊,人生病他也比较容易昏沉,都算,只要我们这样昏昏的都算昏沉。反正我们的头脑不清楚的时候,意识不清明的时候,都算是昏沉,只是严重不严重这样子。有没有到这样而已(师模仿打瞌睡的样子),这样子;有的睡一点点,这样就醒过来,这个没有那么严重的昏沉。

所以昏沉,我们都是有的,像我们晚上睡觉是大昏沉,是标准的大昏沉,就全部都不醒人事了嘛。可是白天的话就是有一点点昏沉的现象。只要你没有那个感觉,就是说你的头脑很清楚,然后没有什么头顶有被东西罩住啦,或者说好像整个人很清明、很开朗,那个就没有昏沉。晚上睡眠也没有那种大昏沉,也是好像有一点点(动静)你就可以警觉了,那个就不是昏沉性很重的人。(有师兄说:要放两个闹钟的那种)哦,对啊!那个用闹钟都闹不醒,那个真的是昏沉性就很严重了。

好,掉举有没有呢?就是心没有办法寂静、安住在所缘境。所缘境,就是你所修的那个法门上面,你的心可不可以安住在那上面,安住得很好?会不会跑掉?我们修观,会跑掉,像我们昨天数息,会跑掉,那个就属于掉举。掉举是细的散乱,散乱是比较粗的,再细一点就是掉举。

那散乱的话,是你的心去攀缘外境。你昨天听到电话的声音,你的心就跑出去,那个叫散乱。那现在没有外缘的牵引,没有外缘让你散乱的那个因缘,你坐在那边什么事都没有;可是你里面在妄念纷飞,那个叫掉举,就跟外境没有关系了。所以散乱跟掉举它是这样分别的。所以我们才说它没有外缘的牵动;可是它里面自己不安、躁动不安,这个叫做掉举。那有外缘的牵动,像有听到声音啦还是有什么,那个叫散乱。就是外缘的牵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境界来牵动,让你的心散出去的那个叫散乱。

散乱我们到后面会讲,只是现在稍微比较一下:掉举是细的散乱是什么意思,掉举跟散乱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的心就没有办法安住在我们所缘境上:数息也数不好;或者念佛,因为掉举,所以他就一面念一面想心事这样,他还可以跟人家讲话,讲一讲再念一下,再讲一讲,再念一下,就是非常散乱的情况。

那它的作用是什么呢?它就会障碍我们没有办法得定。刚才的昏沉是障碍我们没有办法修观;现在(掉举)是没有办法修定。所以我们就知道,掉举是障碍我们没有办法得定。刚才那个昏沉是没有办法观慧、没有办法起观,障碍毘婆舍那就是没有办法修观,因此没有办法成就慧力。那这个掉举呢,它就没有办法得定,就没有办法成就这个定力。一个是障碍慧力的生起,一个是障碍定力的生起——这是它们两个的差别。

所以它的作用呢就是障碍行舍。行舍我们前面已经讲过,它是属于善法的其中的一个,就是让我们的心能安住在平等、正直,不用特别去加什么功呢,他就可以很自然地安住在那个定境上,这个叫行舍,就是万缘放下的意思。

现在因为掉举,心一直都在掉动不安,因此当然就没有办法得定了,没有办法安住在这个定境当中。所以还有奢摩他的生起,奢摩他就是止嘛,就是没有办法得止、没有办法得定的意思。就在那边不是想过去呢,就在想未来。所以掉举就是跟贪相应的,因为我们坐在那边想什么呢?就是想很多事情嘛,想过去、想未来很多的事情。所以它是由于追忆往昔的欢乐或者那种愉快的事情,嬉笑等事所引发的。可见掉举是跟贪相应的。

所以一般掉举性比较重的,他的贪欲比较重。那刚才是愚痴性比较重的,他的昏沉性比较重,愚痴性比较重。那现在掉举性比较重的呢,他就是贪比较重,所以那个习气不一样。

像有些人他晚上很难睡的,很容易焦虑不安的,那个一般都是属于掉举性比较重的。那他常常想的那个事情就是他很在意的事情,他比较执著的事情,都是跟他的贪相应的事情。他贪著的事情,那他心里面放不下,所以他就会常常萦绕在他的脑海里面,晚上就会想想想,想事情想得睡不着。(有师兄答话)只能回忆,他还要回忆啊,所以就一直掉举嘛。对呀,他就是喜欢回忆过去或者计划未来嘛,未来也要想很多这样子,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他已经想一堆了,就是这样的一个个性的人,我们就知道他是掉举性比较重的。他一般是贪比较重,因为他没有贪的话,他就不会去执著那些事情,他不执著、他不在乎,他会不会整天想?不会整天想。所以会让他魂牵梦系整天想的这样子,牵肠挂肚的、那就是他很在意、他很执著的事情,他为什么会在意、会执著?就是因为他贪著这些东西嘛,因为他贪著,他才会整天想,才会有掉举的现象。因此掉举我们就知道它是跟贪相应的。

那掉举的自相就是嚣动,能够使我们的心、心所不能得到寂静。掉举是掉动、轻举,叫做掉举。一下子纵横四海,一下子又神游九州岛,心不得片刻的安宁,这就是它的体性。因此就没有办法得定,障碍行舍跟止的生起,这是它的作用。

那它的自相是什么呢?就是喧嚣、妄动,使我们的心、心所没有办法定下来,因此它障碍奢摩他——修止,没有办法得止,这是它的作用。奢摩他就是“止”的意思、是寂静的意思。因为心嚣动,不能够寂静嘛,所以没有办法得止、得定。

它还分身、口、意不同的掉举:那身掉举的呢,就是身好游荡、戏谑、玩耍,终日坐立不安。他没有办法安安分分的坐在那里很久。不做工的时候,他也没有办法安分的在家里面待着,他去逛逛街啊、看看戏啊、听听歌啊。在家里他也没有安定,他看电视。就是说他的身体老是没有办法安住,他就是一下子开冰箱、一下子干什么,一下子……要不然就去串门子这样。串门子你们懂吗?作客,串门子就是拜访这个、拜访那个。因为他没有办法好好的待着,那个心静不下来,所以他的身就非常的掉动,他要去找人聊天这样子,那个身没有办法安定就是身掉举。

那个找人“呱呱呱”讲话的就是口掉举,就是接下来讲的这个口掉举。那个闲不住的嘛,喜欢闲扯的、聊天的、那个就是口掉举。都是讲一些天南地北,从政治啊、经济啊,谈到学佛修行,无所不谈,这就是口掉举。口好吟唱,就是没事情就哼个小曲啊。宝益(人名)最擅长,以前的歌王呐。现在定力比较高了嘛,可以不哼了。

那诤论,就是他喜欢找人聊天嘛,那就喜欢跟人家抬杠这样子,喜欢辩论啊这样子。就谈天啊、说笑啊,都是在讲这些内容。终日言不及义,就是说他谈的都跟我们了生死、出三界、断烦恼、开发智慧了不相干的事情,都是一些我们叫做“五四三”,不知道你们叫什么?五四三就是没有什么主题的,就是言不及义的事情。

学佛修行人谈的都是佛法,因为你的心在佛法上,你的心在道上;所以你想的都是跟佛法有关系的东西,你不会闲扯,不知道扯到哪里去,不会这样子。那有这种现象就是口掉举。

那意掉举,就是没有事情;可是他妄念纷飞,胡思乱想,整天就让那个心整天就在那边打妄想。恣意奔驰,就是说很难去收摄回来。

所以我们就看,有这个身、口、意掉举的,他要得定就非常困难。我们看看是哪一种,(有师兄问:作家是意掉举?)对啊,那个是意掉举;不然他写不出文章来,作家。(有师兄问:灵感?)对,灵感就是掉举而来的嘛,打妄想来的啊,他不打妄想写不出文章来。

那一般是哪个比较严重?(有师兄答:意比较严重)意比较严重?就是胡思乱想嘛,口还好啦,偶尔;那身也还好,因为你们都不看电影了嘛,对不对?也不听歌、也不跳舞了嘛,没有开party(聚会)的吧?(有师兄答:听歌,看电视还有)哦,电视有。(有师兄:阿妹妹啦)哦,他的偶像,发生了什么事?哈哈哈。

所以我们就有一个结论就是:我们如果想要定力很高,要入定的话就是要减少身口意掉举的现象,才有可能;要不然很难,因为它障碍我们得定嘛。

那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