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善法十一(不放逸,行舍)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我们今天讲“不放逸”,一百八十三页。
不放逸,我们对不放逸的印象是说:已经散到没有办法收拾了,那个叫做放逸。其实呢,这个标准太低了,不是说已经散乱到没有办法收拾了那个才叫做放逸。只要我们的心离开了无贪、无瞋、无痴这个正念,就叫做放逸。所以什么叫做不放逸?就是我们非常精进让我们的心安住在无贪、无瞋、无痴上面,这个才叫做不放逸。我们一离开无贪、无瞋、无痴,我们就生起了贪瞋痴,我们马上就跟烦恼相应了,这个叫做放逸。
所以放逸的标准就变成说你只要离开了正念:离开了无贪、无瞋、无痴的正念,你就叫做放逸。所以我们的心能够安住:安住在无贪、无瞋、无痴上面,没有一刹那的忘失,这个叫做不放逸。
那这样检查的话,我们好像不放逸的时间非常的短暂,大概要用秒来算(有师兄答:千分之一秒),千分之一秒啊?这倒是老实话。
好,我们看书上怎么写。十一种善法的第九个是“不放逸”。什么叫放呢?放,是放纵;逸,是散逸。我们的心放纵了、散逸了,这个就叫做放逸。那什么是不放逸呢?就是不让我们的心放纵散逸,能够随时精进在无贪、无瞋、无痴这三个善根上面。那只有这样子我们才能够断一切的恶,能够修一切的善;不然我们想要断恶修善非常困难,为什么?因为心一离开正念就跟贪瞋痴相应,跟贪瞋痴相应就生烦恼、就造业。所以我们要断恶修善就变得说“诶,我希望我能够进步;可是它很难进步;或者我很想断我一切习气,想要断我一些烦恼,但是作不到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心常常都是在放逸当中,而没有在正念当中。”
所以对于所应断的恶法呢,能够防止让它不起。就是说除非我们是在不放逸的状态当中,我们才能够断除一切的恶法,不让它生起。那对于一切所应该修的善法呢,我们也能够让它慢慢增长。一切的善行都能增长,一切的恶都能够慢慢地断尽,这个要靠不放逸的精进来的。好,这就是不放逸的体性。
那它能有什么作用呢?有什么功能呢?就是如果是这样子的话,如此,不但就能够对治身心的放逸,更能够成就圆满一切世间与出世间的善法,这就是不放逸的功能。
所以我们知道,我们的心能够安住在不放逸当中的话,我们就能够圆满一切的善法。不管是世间的有漏善,还是出世间的无漏善,我们都能够圆满它,这要靠不放逸才能做到的。
所以不放逸它并没有自己的体、相、用;而是做到了精进、无贪、无瞋、无痴这四法呢,就能彻底地断恶修善。所以离开了精进、无贪、无瞋、无痴,就没有不放逸的体性、它的自相还有功用,因此只能说不放逸是依于这四法所假立的名称。没有不放逸它的自体、它的体性,没有这个东西。那它是怎么样来建立叫做不放逸呢?就是精进在无贪、无瞋、无痴这四法上面叫做不放逸,就没有它的自性可得。
所谓不放逸,就是指精进在无贪、无瞋、无痴三善根上。对于应断的恶行,防止不让它生起;对于应修的善行,修习令它增长,这就是防、修的功能,不放逸的体性。防,就是防止恶行,不让它生起;修,就是修一切的善——所以“防、修”就是不放逸的功能。
就是说明除非我们不放逸,我们才可能防止一切的恶行,不让它生起;一切的善行能够让它增长,这个防修的功能就靠不放逸来的。因此它能对治放逸,进而成就圆满一切的善事,这就是不放逸的作用。引义中说:随时用智慧观照自己的心念,使它不随着六尘境界放纵散逸,就称为不放逸。
那这段话就说明我们平常要怎么用功:随时观照自己的心念,这就是觉照的功夫。你的心有没有随时起觉照?如果我们没有起觉照的话,我们会面对境界的时候,很快就跟烦恼相应,很快就生起了种种的习气啊、烦恼,很容易就生起,是因为我们平常没有用觉照的功夫在面对境界,在行住坐卧这个当中没有智慧的观照、没有起智慧的观照。所以智慧的观照是你平常就要做的、就要用的功夫。因为你有智慧的观照,所以你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此它才能够在你六根面对六尘境界的时候,来得及安住在正念当中,来得及不让它生烦恼,不让它习气现前,才会来得及。
如果我们没有智慧的观照在先的话,我们没有那个警觉的作用,所以我们面对境界就会来不及,都是在事后,它已经生烦恼了,习气已经现前我们才事后补救说“唉呀,我怎么这样?唉呀,不应该。”然后再忏悔还是怎么样,这都是已经事后的工作。可是一个修行人,这个太慢了。随时都有灵灵明明、灵觉的那个觉照的功夫是随时都一直保持着,晚上睡着的时候也是保持着,灵灵觉觉的,这样休息。
所以这样的训练,我们第六意识会非常的清明,不会混乱、思绪不会很混乱,然后理路不会不清晰;你会思路非常的清晰,理路非常的分明,随时都是在这样的状态,所以它不会昏沉、也不会散乱,是平常就要保持这样的一个状态。
这个就是现在讲的。那它这样的保持是怎么来的?就是不放逸训练的结果,它就是随时有这个觉照的功夫、智慧的观照,它随时都是在起作用,因此你在面对境界,你会清清楚楚,然后如如不动。清清楚楚是慧力,如如不动是定力,所以随时都有定慧力的摄持在你所有的行住坐卧当中——这个就是不放逸它的功用。就是这句话讲到的:随时用智慧觉照、观照自己的心念,它就不会随着六尘境界放纵散逸,这就是不放逸。真正怎么样在平常来作功夫,就是这样子,保持灵灵觉觉这个灵敏的觉性,因为它有智慧的觉照,因此你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为你是这么样的清楚明白,因此你才能够让你的心不散乱,不随着境界这么快就散动了,你就可以做到不动、心不散动,这个就是定力的摄持。那明明白白的观照,就是智慧的作用。
(第一八六页)又说:不放逸,就像大树的根一样,一旦根深蒂固了之后,就很难将它拔除,于是才能生长出茂密的枝干、茎干枝叶。不放逸也是相同,一旦成就了之后,一切的善根都能够因此增长。
所以这要靠平常培养这样一个觉照的功夫,随时都安住在不放逸当中,所以我们要修一切的善它就可能。因为我们前面也讲过什么叫做“精进”:就是没有夹杂叫做“精”;只有善法、没有恶法叫做“进”。因为恶法会让我们的善法退失,所以你每天夹杂恶法,虽然你很精进在做你的功课,很精进的在用功;可是因为还会生烦恼,因为有夹杂着恶法,所以这个都不能叫做精进的那个“进”。进就是只有进没有退,那怎么样只有进没有退?就是说除非你一天都没有夹杂恶法,没有夹杂烦恼、没有夹杂执著在里面,那个才能够叫做“进”,只有进没有退。因为恶法会让我们的善法退失,所以你今天如果还有造恶的话,你今天不管怎么样用功都不能够叫做精进。所以“精”是精纯不杂,没有夹杂恶法;“进”也没有夹杂恶法,这个才叫做精进。
所以要怎么样成就一切的善根?就是要靠精进来的,精进在无贪、无瞋、无痴的这个正念上面,不让我们的心随着外境来散乱、放逸。
那接下来更进一步解释:这个不放逸并没有它自己的体性(这个是重复前面的),只要精进在无贪、无瞋、无痴这四法上面呢,就已经能够达到防恶修善的功能。所以现在只是将这一分防修的功能,称为不放逸;并不表示离开了这四法另外有一个不放逸的体性存在。因此不放逸和这四法的体性是相同的。这是重复前面的部分。
那我们对放逸的概念就非常清楚了:只要没有安住在无贪、无瞋、无痴上面就叫做放逸。
那下面这个“行舍”也非常的重要。行舍我们要以我们日常的形容词来说明的话,就是舍、放下。你是不是真的能够舍、放下了?把你的身心能完全地舍、放下,布施给众生。行菩萨道的菩萨没有自己的身心,他完全把它布施给众生了,所以他每天的努力,一切的修行都为了要成就一切众生,希望一切众生能成佛,他做的所有努力都是朝这样的目标。
那他凭什么可以做到完全地舍、放下?把他的时间,把他的所有的精力,全部都布施给众生,可以这样做到彻底地万缘放下,就是因为现在讲的这个“行舍”,这个善法他已经成就了,因此他可以万缘放下:不但放下自己的身心,放下自己的执著、分别、烦恼、习气,当然这些全部都要放下;一切的世间法呢也不要执著。即使你好像拥有了家庭、子女、事业,还有什么?(有师兄答:工作)工作,对!你可以表面上好像拥有这些世间的东西;可是你的心对这些内容没有丝毫的执著,这个叫做放下。
所以我们所谓的放下,不是叫你全部把它抛弃,然后就躲起来了,那个不是放下,那个是逃避、逃避责任,逃避你世间应该有的责任。所以我们所谓的放下,不是叫你真正就把它丢掉了,而是心不执著在这个世间法的上面。即使你在红尘里面,即使你拥有了这些东西,可是你的心对它没有执著,这个叫做放下,一切世间的染著。
那今天我们踏进了佛门,发菩提心说要行菩萨道。那对我们整个修学的过程,也是要练习放下,而不是转移目标:我可以对世间不执著;可是我现在开始入佛门之后,我就开始对佛法执著了——执著这个道场、执著这个上师、执著这个传承、执著这个法门、执著我对佛法的成就,这个也表示没有舍、放下,没有做到我们现在讲的这个行舍。
所以不但世间法要放下;出世间法、一切的佛法也要放下,这个才是彻底的万缘放下,这个才真正做到我们现在讲的这个“行舍”。是全部舍了,没有一个放不下的,没有一个会让你生起执著的,没有了。不管是世间的、还是出世间的。
因为很多他只是转移目标,学佛之后他把对世间的贪染转移到佛法上面了,所以他对佛法非常的执著,他对他的上师、他对他的法门、他对他的传承、对他常常亲近的道场,生起了执著。那就表示说他本来对世间的那个执著改变了对象,执著到佛法上面来了。所以那个贪、还有执著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他只是转移了目标,很多是这样子。那这样他有没有解决他的贪瞋痴?没有的,所以他在佛法里面,他也是一样有贪瞋痴,贪瞋痴慢疑也是一个都没有少;可是他美其名叫做“学佛修行”啊,叫做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可是他的贪瞋痴慢疑并没有改变,只是转移了目标。这个我们要很小心、很小心,因为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了。
就是学佛修行之后,要出离心嘛,要修出离心,所以他就慢慢、慢慢对世间的这个红尘俗事,他可以慢慢地远离、慢慢地舍。可是曾几何时,他就把这个目标转到佛法,去好好地执著它了。所以我们就觉得说,这样的情况并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他还是一样地贪瞋痴,只是目标转移了,转移了他心的依附。本来他是依赖在、凡夫是依赖在世间法,所以他要靠世间法来成就自己、肯定自己。可是一旦入了佛门,他就要靠佛法的修行来肯定自己,增长我执,这个也同样是错了,没有真正的舍、放下。
所以现在讲的行舍、万缘放下,是一切都放下:世间法要放下、出世间法也要放下。
好,那我们就看它怎么来形容这个行舍呢。我们看一百八十八页。原文我们就跳过去,我们看解释的就可以了:十一种善法第十个是“行舍”。行舍和刚才讲的不放逸一样,都是精进在无贪、无瞋、无痴这三善根上面。这样久而久之呢,你的心就不会再随着昏沉掉举而转。
所以行舍,就是说你万缘放下,它是怎么样完成的,它是怎么做到的呢?就是不放逸的结果就可以做到,因为你的心不放逸,一直精进在无贪、无瞋、无痴上面,你是不是就放下了?因为你一直是无贪、无瞋、无痴嘛,那就一定是可以万缘放下,可以得到这样的结果。
所以慢慢慢慢的,我们精进在无贪、无瞋、无痴上面呢,久而久之我们的心就不再会昏沉,也不会再散乱,也不会掉举,这个时候我们叫做“心平等住”。你的心平等了,平等就是你不再有动荡。因为散乱——我们的心不平等;昏沉——我们的心不平等,它是有起伏性的。所以当我们慢慢地远离,因为你的心能够慢慢安住在无贪、无瞋、无痴这个正念上面,因此你的心就慢慢地安住了,安住就没有动荡,因此它也慢慢地远离这个昏沉跟掉举,也能够远离妄念分别,让你的心慢慢地正直。心正直住就表示远离了分别,因为你的心安住得很好,因此你就慢慢没有那个分别心了,慢慢也不会打妄想了。因为打妄想那就是又贪瞋痴了嘛,心又放逸了,所以你才会又起了烦恼。
所以只要你安住得很好的话,当然就不会起心动念、没有妄念,那你就会一直安住在这样的一个情境当中,那当然就可以远离昏沉、散乱、掉举,当然也可以不再生起分别心,不再打妄想。
那慢慢慢慢的,功夫纯熟了之后呢,我们就不用再提醒自己说“我要安住在无贪、无瞋、无痴上面”,因为已经慢慢地可以安住得很好。这个时候就不用再提醒自己说“我不要放逸,我要安住”,就不要再起这样的念头了。那也可以任运,任运就是说你不假功用、不加功用,不再提念叫做“任运”。任运自然的意思就是说,它就变成你平常的行住坐卧,你就是这样了,很自然的,你不用再提醒自己、也不用再提念头警告自己,这个叫做任运;心能够安住在这个寂静当中,这个叫做“无功用”,就是说你不用再加任何的功用上面了、不用再加功了,它就可以任运保持,很自然地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
由此可知: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是行舍的体性。所以我们怎么来形容这个行舍呢?就是当我们的心可以因为前面的不放逸,慢慢调、调、调,功夫越来越调熟了之后,我们的心就是平等,不再有动荡了,所以它不再昏沉、散乱;心正直了,不再有分别。因为我们有分别心的时候,心不正直;因为喜欢不喜欢嘛,你的心就不正直了。所以心正直的情况是什么?是无念的状态,无分别的状态,你的心是直心,直心是道场就是指的是这个,你的心是清净的、没有分别的,那个状态是我们直心的状态。那也是我们昨天讲的,真心的状态,它一定是正直的,它一定是平等的、无分别的。那不再加功用了,可以纯任自然地保持你的心是平等、正直,这个我们就叫做行舍。
那行舍的“行”呢,是指行蕴的行;“舍”呢是指舍弃的舍,所以跟这个舍受中的舍是有所不同的。现在讲行舍的“舍”,不是我们平常说没有苦受、没有乐受的那个舍受、不苦不乐受,不是指那个;而是指万缘放下的那个状态。不是指舍受,不是讲感受,那它是指行蕴的行。
那行蕴的内容包含了哪些呢?有两类:一类是二十四不相应行法,这是属于外在的物理世界,这个我们后面会介绍到:什么是不相应行法、行蕴的内容,后面会介绍到,就是我们整个生存的物理世界就是行蕴的内容。整个生灭的现象,成住坏空、生住异灭,或生老病死,这整个有为法生灭的这个现象,就是整个物理现象,它就可以很简单的用一切因缘所生法来说明一切的有为法,它都是有生灭的、它都是无常的、它都是生住异灭。我们讲生灭就是把中间的“住”跟“异”把它省略掉了,其实详细讲就是生、住、异、灭的过程:生灭、生灭,因缘生、因缘灭,就是说明了我们所有的物理现象,它就是生灭的一个现象界的展现这样而已。
可是展现的背后是靠什么呢?靠因缘果报,所以整个展现是靠因果的相续,因果的相续来展现这整个世界的相貌。因果的相续作用: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果,这个因果的关系一定是这个样子的,而且因果是一定相应的,那个生灭过程呢,它的相续相构成了时间相。
所以我们的物理世界里面有时间相;可是时间相了不可得,因为虚空,你任何一点都可以说它是过去或者现在或者未来。所以过去、现在、未来,所谓的三世时间因果相续的这个流动呢,其实是我们第六意识的分别来决定的:已经生起又消失了,在说明生起又消失这个生灭的现象,我们把它定义有过去、现在、未来的一个名词。还没有生起的我们叫未来,生起还没有消失的我们叫现在,生起又消失的我们叫过去——它就是生灭现象的一个说明。我们把它定义,它还没有生起,还是已经生起没有消失,还是它生起已经消失了,这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时间是这样定义出来的。可是它是无自性的,所以时间根本不存在,我们只是用生灭的一个现象,来说明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
我们有这样的了解之后,我们就能够打破时间的束缚,我们对时间不再有这么强烈的执著,我们不会那么在意我们可以活多久、我们的寿命有多长,那个都是时间啊!所以所谓的“寿量”也是不相应行法里面。我们这个物质世界、我们的物理世界里面,有所谓的成住坏空、生住异灭、生老病死,这个就说明了时间相。我们所谓的寿量的一期,一期生命的长短,它不过是我们第八阿赖耶识,执持五蕴身心的功能的结果而已,根本没有一个“我”能够活多长,这样的一个观念是错误的,它只是一种物理现象。
所以所谓的命根,我们所谓的寿命呢,只是我们第八阿赖耶识的功能。我们第八阿赖耶识它有执持的功能,它执持什么?执持我们五蕴身心的活动,它执持我们这个色蕴,让我们这个身体在活着的时候它不会散掉,对不对?我们知道我们的身体是地水火风;可是它为什么不会散掉?它是物质啊,地水火风它是物质,可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凝聚成一个四大的假合,然后好端端地坐在这里?那为什么我们晚上睡觉的时候,我们的四大不会分散?那我们就知道它背后有一个执持的力量——这就是我们第八阿赖耶识执持的功能。
所以什么时候这个第八阿赖耶识执持的功能散失了,我们四大就分散,我们叫做死亡,给它一个名称叫做死亡,叫生老病死的“死”,成住坏空的“空”、生住异灭的“灭”。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就是空、灭、死、无常,这就是说明了我们不再执持这个四大的假合。
所以我们所谓的寿命,就是第八识它执持的功能的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我们就叫做“我的寿命可以活多久”。它一旦执持的功能消失了,我们这一口气不再来,我们四大就分散了,第八阿赖耶识不再执持这个五蕴身心的活动,我们叫做死亡、这一期的生命结束。
所以寿量,其实它就是第六意识的概念所形成的抽象名词,根本没有“我的寿命”这件事情。所以我们明白了这个物理现象之后,我们对这些概念,就不再会执著了,我们可以一一地打破。
所以构成这个物理世界的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它就在说明整个物理世界的构成没有离开这些概念、时间的概念。空间也是,空间也是构成我们物理世界的一个因素。所以我们活在空间,我们活在地球的、新加坡的、怡顺(地名)的二八八这个假合的房间里面,暂时在这边、安住在这边。
可是这个空间以整个法界来看,它有没有东南西北?有没有东南西北?虚空有没有东南西北?没有。所谓的东,是相对西来说的;所谓的南,是相对北来说的,也是我们自己定的。我们定太阳升起的地方叫东方,我们定的。是后天教育教我们说“太阳从东边出来。”所以小学生考试说“太阳从哪边出来?”他说“从我家的后院升起太阳。”这个答案就错。可没有上学的小孩,还没有受过教育的,你问他说“太阳从哪边出来?”他会看他家住哪里,他家如果住在海边,他就会告诉你“太阳从海边生起。”“从哪边下去?”“从海那边下去,从海这边上来。”如果他房间的窗子可以看到太阳生起,他会告诉你:“太阳从我房间的窗子生起来、从我们家厨房的窗子掉下去。”
所以没有经过教育的小孩他是非常直观的,那我们修行人就是要学这个。我们都被后天的教育教坏掉了,因为后天的教育是坚固我们第六意识的执著,很多的概念。那我们现在要很努力地打破我们形成的坚固的第六意识的概念。因为第六意识的执著、非常坚固的概念,就是我们分别心的来源。
所以受教育越多,知识越丰富,我们第六意识越坚固,分别心越重,对不对?一件事情,因为他很会分析嘛,那个全部都是分别来的。可是我们修行是要,现在讲的无分别、要平等无分别。所以第六意识越坚固,分别心越重,对我们的修行障碍越大,因为我们越难打破这个分别,到达平等。因为我们太习惯用思惟来分别事情、来分析嘛,来考虑、来思惟、来判断——全部都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在作用,我们太习惯用它来生活了。
所以我们用不完的分别心:早餐要吃什么,分别心嘛,对不对?中午要吃什么,分别心嘛。你没有分别心,你不知道要吃什么。修行人他要不要花那么多脑筋在一天三餐上面?不要,走到哪里就吃到哪里,今天有什么就吃什么,他都一样,没有说一定要吃什么,哪一家的什么,开车到那边,一定要吃到那一家,排队没有关系;没有这件事情,为什么?随缘吃嘛,有什么就吃什么。
这就说明第六意识对我们修行的障碍非常大。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书念得越多,他的分别心越强。这个我们要有这样的认知,打破这样的一个分别执著,我们才能够显现我们无分别的佛性。因为我们的智慧、我们的佛性,叫做般若无分别智,所以我们什么时候明心见性,我们什么时候开悟,我们什么时候把我们那个无分别智现前,就是看我们什么时候心可以平等无分别,你什么时候做到,它就能够开显。
可是我们一直习惯用分别在生活,用分别心在从事一切的行住坐卧,或者是一切的事情,你都已经很习惯在用分别心在做事情的话,那我们那个无分别的般若智慧就很难现前,为什么?因为分别不等于无分别,所以我们的心在分别的时候,我们那个无分别的智慧它就没有机会出来,因为你一直忙着分别,它就变成没有机会,你的佛性没有机会开显,就变成说你没有开悟的可能,你没有明心见性的可能,因为你一直忙着分别,你的心很忙,忙什么?忙分别执著、打妄想。因此它那个无分别的智慧就没有机会,无机可乘!没有机会出来。
所以什么时候它有机会出来?就是我们的心,现在讲到行舍了,你的心就平等无分别,就跟你那个无分别的般若智慧相应,它就能够开显。所以无分别等于无分别,你的心无分别的时候,你的无分别的智慧它就出来了,为什么?相应了。你的心没有分别的时候,你无分别的智慧就能够开显,它有机会开显,因为你的心是正直、平等、无分别,任运保持这样的一个状态。诶!你的佛性,因为跟它相应,它就有很多的机会可以明心见性,可以开悟,所以开悟是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之下开悟的,在行舍的状态之下开悟的。
所以我们平常怎么保持我们的心平等、正直、无分别,这个功夫就很重要了。所以我们就不能够再像过去那么强烈的分别、第六意识的分别,不要在这上面继续去坚固它的习气;否则我们要打破它就非常、非常困难。
所以讲到这个不相应行法呢,就是所有不相应行法,构成物理世界,所有都是我们第六意识分别的抽象概念而已,实际上没有这个东西存在的。所以这个里面讲到的时间,第六意识分别来的;空间,第六意识分别来的;数量,第六意识分别来的;度量衡,因为我们物理世界要说明嘛,对,你一个月薪水多少,数字嘛;小孩在学校功课好不好,什么国文几分、英文几分、数学几分,那个都是数量嘛,所以我们又被这个数字束缚不得解脱。所以我们活在数字的概念里面,被它束缚了,非常强烈地执著数字。
因为不能不执著嘛,对不对?因为你每个月的薪水多一个零、少一个零,差很多耶,“我怎么可以不执著呢?对不对?早上几点钟上班,几点钟下班,我不能不执著啊,对不对?加班要有加班费,我怎么可以说:哦,它那个无自性,然后不执著,不可能。”所以我们变成说要打破数字的概念,就变得非常困难。可是它又是障碍我们不能开悟的很大的原因,第六意识越来越坚固,因为它是分别心嘛;我们第六意识的分别又更坚固了,在数字上面。因为我们是这么样的在乎它。所以小孩子他是六十分、还是九十分、还是一百分,还是零分,差很多啊,所以我们要盯着他用功、用功、用功;不然会被人家比下去。
所以我们有生不完的烦恼的原因,就是我们对这些概念都已经在无形当中,深深地受到它的束缚,不得解脱;但是我们一点都没有察觉到。
时间、空间、数字,还有我们刚才讲的生住异灭,这个全部都是整个物理世界的现象,它是第六意识分别来的,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们有这样的一个了解之后,我们要打破它比较容易。
像怎么样打破时间?不是叫你不要遵守时间哦,八点钟开会就是八点钟开会,你不能九点钟去。你说“时间是假的,不可以,是假名,不可以。”我们所谓的不要执著也是一样的,不要被时间困住了,不要在上面执著它;可是还是一样准时,还是很遵守时间;可是不会被它深深地系缚不得解脱。
那空间的观念也是一样,有些人打坐一定要朝哪个方向啦,睡觉一定要朝哪个方向,那个就是对空间的执著。所以想要移民的还是什么,那个是对空间的执著。你看虚空当中,没有空间的观念。我们刚才已经分析过,没有东南西北的,所以在法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修行人都可以活得很开心、很自在,随缘自在,把他丢到哪一个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他可以随缘自在。为什么他可以做到?因为他对空间没有执著,他没有一定要在哪边他才可以活下去,哪边换一个地方就不可以了,没有,没有对空间的执著。这就是他第六意识已经打破种种分别的概念了,因此所有由第六意识所形成的概念,全部都难不到他,他全部都可以在这个概念当中解脱出来。那就可修到无分别、平等、正直,我们现在讲的这个,就不是很困难了。
好,所以二十四不相应行法的内容呢,这个到后面会谈到,我们现在是稍微的介绍,什么叫做不相应行法的内容,就是整个构成我们物理世界的种种因素。
那另外一类的行蕴呢,它是属于内在的精神世界,就是五十一个心所,除了受心所跟想心所以外,就还有四十九个心所。因为五蕴有色、受、想、行、识,所以已经有受心所、有想心所了,所以(讲)“行”的时候,色、受、想、“行”嘛,我们现在是讲这个行蕴,那既然已经有受蕴,有想蕴了,所以行蕴剩下来的就是另外的四十九个心所,要扣掉这两个心所。
所以我们现在要记住的,就是行蕴的内容,有二十四不相应行法,还有心所法这两大类。心所法是四十九个心所,那行蕴的不相应行法是二十四个,我们有这样的概念就可以了。因为我们现在正在介绍心所。所有心所都介绍完,我们就知道这五十一个心所的内容有哪些。因为我们现在才开始第一个类,第一类的十一个善心所而已。那后面还有,全部是五十一个心所。
那平常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常说“万缘放下”,那我们现在就知道,现在所谓的万缘,它的范围有多么的广了,不是我们平常的那个很小、很小的范围叫做万缘。现在我们就知道万缘指的就是行蕴的内容,可见它涵盖之广。包含了什么?我们刚才分析了所有物理世界的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你全部放下了,全部突破这个第六意识的分别了,然后又从四十九个心所当中解脱出来了——这个叫做万缘放下。我们就知道这个万缘的范围非常非常广,就等于你要从这个物理世界当中超脱出来,从种种的心所当中超脱出来,才有万缘放下的功夫。
如果这些都放下了呢,就是这边所谓的“行舍”,也才是真正做到了万缘放下。那我们平常盘个腿,就说要万缘放下,那实在是差太多了,一个都没有空掉:身也没有空掉、心也没有空掉、外在的世界也没有空掉,身心世界一个都没有空掉!那个不是万缘放下。我们只是希望达到这样的一个目的而已。所以只是痴人说梦,一个都没有放下。
真正的万缘放下呢,是真正的看破一切有情世间、还有器世间,就是我们本身的身、我们的心,还有外在的世界,这三个都放下了,叫做万缘放下,全部都空掉了,这个也是我们现在讲的行舍。所以什么叫行舍?就是你全部舍、放下了。那你舍、放下了的内容有哪些?就是所有的你本身的身心,还有外在的世界,全部都空掉了,真的舍放下了,叫做行舍。
所以我们能够真正做到行舍之后呢,这时候才能够说是“无我”啦,这时候才可能有无我嘛,还有一个没有放下,就没有达到无我。也能够说“平等无分别”,这时候才有真正的平等心、无分别心了,这时候才能够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因为你不再有任何的执著了。
所以我们就知道这些要怎么完成,怎么达到无我、怎么达到平等、怎么达到无分别、怎么达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说除非你已经做到行舍,你才能够真正达到这些境界。
那行舍它有什么功能呢?它可以对治掉举。那我们前面说过,昨天说的:昏沉是以轻安来对治。掉举就是以现在我们讲的行舍来对治。掉举,就是我们的心散乱,粗的散乱叫散乱;细的散乱叫掉举。那我们现在就找出原因了,为什么我们的心会散乱、会掉举?哦,原来没有舍、放下,很简单。那你什么时候可以真正的没有散乱、掉举?就是看你什么时候放下。舍、放下你就不会起心动念,因为你都不在乎了嘛,你都真正的放下了,那你就不会散乱了。因为我们会散乱、会掉举,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那个贪,有贪著,那个贪就是你没有放下的那个东西,就是你的贪,你的贪让你不断不断地起心动念:“我要、我要、我要嘛”,这样的念头会一直起来,为什么你会“我要、我要这样、我要那样、我要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我要、我要、我要……”这个欲求会一直不断不断地生起,背后就是你的贪。
你对什么还有贪著,你对什么还没有放下,它就会让你生起,不断不断地生起念头,一直攀缘。因为你要嘛,你贪著那个东西,你就会想,对它一直生起念头,这就是我们散乱的来源,就是贪来的,你没有舍放下来的。你的贪让你不断不断地生起那个欲求心——那个就是我们散乱、掉举的来源,是贪相应的习气来的。
所以我们想要真正的不散乱、不掉举,就是从“贪”下手,我们检查:我还有什么没有舍、放下的,我还贪著什么东西,从它下手才是真正对治我们散乱跟掉举的最好的方法。不然你坐在那边说“不要念头、不要念头起来、为什么我一直那么散乱?我为什么又昏沉又散乱?那我不要昏沉、不要散乱”,你这样叫自己不要散乱是做不到的,因为你的“贪”没有去掉,你的贪会让你不断不断地起欲求心,所以你不散乱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现在就知道:要我们的心不散乱、不掉举,要从“贪”下手;而不是坐在那里叫它不要起心动念,是不可能的,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
所以掉举要用行舍来对治。这个是因为行舍能够让我们的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你随时都安住在这个舍、放下这样的一个状态,你当然就不会散乱、不会掉举了嘛。所以能够对治掉举,同时又能让我们的心真正的寂静安住,这就是行舍的功用。所以行舍它不但可以对治我们掉举、散乱这样的一个状态,它又能够让我们的心可以安住在那个寂静当中。所以安住在寂静当中,就是我们行舍的功用。
那修定要修到什么时候才能够行舍,真正的心平等、正直、安住在寂静当中?四禅。因为四禅——舍念清净嘛。初禅还有喜、乐;二禅还有喜、乐;三禅还有乐,都没有办法让我们的心正直、平等、安住在寂静当中。所以除非我们已经连喜、乐都舍了,舍念清净之后才能够真正安住在这个寂静当中,所以我们的定力是要四禅以上。
这边讲到这个行舍的功用,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呢,定力至少要在四禅以上。因为在三禅以下的定中呢,仍然有喜、乐来扰乱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散乱。只有四禅是舍念清净,这样才能够远离苦乐两边。因为是舍受相应了嘛,四禅是舍受相应,没有苦受、也没有乐受,当然也没有喜受、忧受,都没有了,这时候我们的心才能够离苦乐两边,才能够平等。因为有苦、有乐、有对待,心就不平等。苦、乐是相对待、分别来的,苦是相对乐来说、乐是相对苦来说,所以它是有分别、有对待。有分别、有对待,我们的心就不平等。所谓的心平等,就是说你的心已经没有分别、对待,才叫做作平等嘛。
所以掉举就是心有高下,所以不能够平等。只有心在平等的时候,才能够对治掉举。除此以外,行舍也很类似我们所谓的慈、悲、喜、舍的那个“舍”,四无量心的那个舍无量心,比较类似这个舍,而不是类似那个舍受的舍,不是舍受的舍。这个行舍的舍比较类似慈、悲、喜、舍的“舍”,因为讲慈、悲、喜、舍的舍的时候,我们也是说“放下”的意思,你可以舍、放下了,所以比较类似我们现在讲的这个行舍;也很类似三十七菩提道品的那个“舍觉支”,舍觉支也是让我们要放下的意思。
所以依精进、三善根这四法,令心远离掉举等得定的障碍,并且让我们的心能够寂静、安住在平等、正直、无功用上,我们就称为“舍”。那为什么要分平等、正直、无功用这三个阶段?就是说它说明我们从前面的不放逸,一步一步达到最后的行舍,它有三个阶段,也是说明我们用功怎么样进入行舍、万缘放下的这个过程,它经过这三个过程。
那它现在就说明为什么会经过这三个过程。为什么要这样分呢?这是为了要以初、中、后,刚开始叫初,中间的阶段,到最后完成的阶段,分成三个阶段,来分辨行舍的差别:
首先因为我们不放逸了,就是精进在无贪、无瞋、无痴上面,久了以后,慢慢慢慢我们就可以除掉掉举、昏沉这些杂染,这时候我们的心就可进入第一个——平等。心安住在平等上面、正直上面,然后第二个步骤是“正直”;最后才达到寂静不动,所以它是经过三个过程来的。
行舍和不放逸相同,都是精进在无贪、无瞋、无痴上面,因此离开这四法,没有行舍的体性跟功能。因此精进、三善根——这四法呢才能使心达到寂静等作用。心寂静了之后,我们才能安住在平等、正直这个上面。所以离开了这四法,没有行舍的存在。那我们也知道行舍它其实是假立的,用这个四法假立出来的名称。所以行舍就是精进在三善根上,使心平等、正直、不假功用,自然地安住,安住在平等、正直上,这个就叫做行舍。因此它可以让我们的心远离掉举、昏沉等等的障碍,进而得到寂静安住,这就是它的作用。
那为什么称为舍呢?就是因为它能够舍掉一切身心的粗重、昏沉、掉举等这些障碍定的,这些障碍它可以去掉:可以去掉身心的粗重、去掉昏沉、去掉掉举,使我们的心能够寂静安住,所以才叫做舍。这时候的寂静安住,就是等于四禅的舍念清净了。这种寂静安住的状态,并不是什么浑然都不觉的无记性。
所以常常有人问说:我们入定的时候,到底你知道还是不知道?现在我们就有答案了,知不知道?应该是很清楚地知道。入定不是浑然不觉,什么都不知道,那个是无记,那个是昏沉、无记,那个入的是“昏沉定”、“无记定”,不是真正的定。真正的定,第六意识非常清明,你是很清楚、很清楚。所以为什么能够由定而开发智慧的原因在这里。因为在定境当中,你的第六意识是非常清明的,因此可以开发智慧,你的心清净了,所以那个智慧有机会显现。所以入定是很清楚,不是通通不知道。
所以这个它是属于善性所摄。现在我们正在讲善法嘛,十一个善法。这个行舍为什么把它分在这个善法的原因,就是它是属于善性类的。因为我们在行舍的当下是不可能造恶的;而且可以成就一切的善行,因此它跟善法相应,把它归在善性这一类。
那现在接下来就是详细地来说明,它为什么分为这三个阶段。刚刚只是开始要讲,可是它没有讲清楚,它是在这一段来讲清楚:为什么要分为平等、正直、无功用这三个阶段呢?那就是要以初、中、后这三位来辨别舍的差别。
首先我们开始用功,就是我们现在开始修定的话,慢慢慢慢地,你慢慢地心可以安住了就可以远离,为什么可以安住?就是因为刚才讲的不放逸来的,因为你精进在无贪、无瞋、无痴这个上面,慢慢慢慢地,这个昏沉、掉举的现象慢慢慢慢就没有了,因为你可以安住得很好,这时候就让我们的心平等而住,这就是第一个阶段——平等。
接下来,第二个阶段,接下来呢还必须做到无谄曲,就是正直。为什么你的心慢慢因为平等,然后就进入直心是道场呢?就是因为这时候没有再谄曲了。谄曲就是你的心歪歪曲曲的,心不直:明明是这个意思,可是你会伪装、会做作,讲出来的是另外一套,心里想一套、说一套,然后作一套,叫做“三套”,这个就是说明我们的心非常的谄曲。修行人心绝对不能谄曲;要不然修一辈子不可能有什么结果。因为直心才可能开悟;谄曲的人他没有办法开悟,因为他的心弯弯曲曲,他的头脑会转弯,说话也会转弯,让人家摸不清头脑,很累的,要猜:“他到底什么意思?”因为他讲这样又讲这样,绕了好几个弯,九拐十八弯这样,我们听了很辛苦,然后我们还要分析、归纳:“哦,他大概是这个意思吧?”因为他实在是转得太多弯、太复杂了。
可是我们现在在修定的话,我们的心就会越来越直。这中间要小心的是:直心不是心直口快;心直口快会伤人、会得罪人。是直心,不是心直口快,要搞清楚。直心是你表里如一,你心里想什么,你就是直接的把它表达,心没有歪曲。可是在表达的中间不是心直口快,不是因为我要直心嘛,所以我想到什么就直接说了。那直接说会怎么样?有时候会因为你太直接了,那个有杀伤力的,会让人家听了受伤这样子,“你伤了我的自尊心,因为你讲话太直了,你的个性太直了。”
所以表达要站在他的立场、他的想法来表达,很清楚地表达你的意思;但是你的心并没有弯曲,是很婉转的表达,可是你的心是正直的。所以在表达这个方面,我们可能也是要稍微注意一下;不是说因为要直心,所以我就用很直接的一个方式(表达)。
所以这个时候呢,因为心正直,所以你一定会远离这些谄曲、这些妄念,心就能够安住在正直上面。最后自然而然就能够不加功用地安住在寂静当中——这是舍的差别相。
所以我们慢慢慢慢进入行舍呢,就会有这三个过程:心平等了,然后它就正直,然后你就可以寂静安住,分这三个阶段。
这行舍也和不放逸相同(这个又重复),离开了四法,没有行舍的体相用。﹝补义﹞当中说:这里所说的行舍是属于行蕴中的舍;而不属于受蕴中的舍,这个我们刚才讲过了。如何达到行舍呢?是因为首先弃舍了能让我们念念攀缘、掉举的贪、瞋、痴,因为我们的心安住在无贪、无瞋、无痴上面,因此你就远离了贪、瞋、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没有掉举的原因,就是你没有跟烦恼相应,你当然就没有掉举。
那我们平常掉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贪、瞋、痴嘛,就让我们众生念念攀缘、掉举的原因就是贪、瞋、痴。那现在已经能够舍弃了,因此我们的心可以平等。那当我们的心不再被掉举障碍的时候,我们的心当然就可以住在平等、正直当中。那我们能够安住,继续保持它的时间越来越长,就是如此精进不懈,继续保持平等、正直,这样的时间让它慢慢地加长,在我们平常的日常生活当中,一直都是平等、正直这样的一个心来面对境界。那这样慢慢地功夫纯熟了之后呢,我们当然就可以不假功用。
前面不太纯熟的时候,可能又会散乱、又会昏沉,又会跟贪、瞋、痴相应,因为又放逸了嘛,所以我们要再继续地加功用。所以这时候要不断不断地提醒,继续保持正直、平等,那久了之后它才能够安住在这个寂静当中,而达到我们现在讲的这个行舍,可以不假功用就可以安住,随时都是在这样行舍的境界当中。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来,回向: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