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善法十一(无痴,轻安)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现在我们讲的是善心所的部分,善心所一共有十一个,我们介绍到第七、无痴。
这个善心所的部分,是说明我们每个众生本来具有的这个性德,自性本具的叫做性德。我们的佛性里面本来就具足这十一种善法;可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这十一种善法没有办法显现呢?那就是因为有障碍,所谓的烦恼障、所知障,障碍住了。虽然我们本自具足这个如来智慧的德相,那当然包含了这十一种善法在内,无量的功德、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慈悲、无量的德能,可是没有办法显发,就是因为障碍的缘故。
那我们修行其实就是修显,修行去显发,显发叫做修显。显发什么?我们本来具足的这些智慧德能、这些善法,我们去修显它。
那我们借着修行,这所有累积的功德也好、开发的智慧也好、长养的慈悲也好,我们都称为修德。本来具足的那个叫性德,自性的功德宝藏、这个如来藏,是我们本自具足的,一切众生本来有的,那我们现在借着修行去显发它。所以我们现在修的这个部分、这个功德呢,我们就称为修德。虽然自性本具,但是需要加功用,加功用去把我们本来具足的佛性去开显它,所以实际上我们是不用担心的。
那我们修行呢,拼命往外找、往外去求,往外去搜集法门、搜集宝贝。实际上我们是颠倒了,因为我们所有的佛性都不在外面,所以我们往外面找其实是找错了方向。既然是自性本具,这个性德是本来有的,我们应该往内观,看怎么样去把它修显、把它显发;而不是往外找。
所以一切的法门其实就只有这个目的:就是开显我们如来藏这个本自具足的佛性而已。所以一切修行的努力其实就在做这些事情。可是我们往外找,又找错了方向;而且我们用分别执著,或者妄想去找,也找错了方向。因为它在什么时候可以显发这个性德呢?是在我们离分别、离执著、离妄想的时候它才可能显发。所以我们带着这样的一个分别、执著、妄想,那反而是增长我们的无明。
现在讲到愚痴。所谓的愚痴就是对事实的真相不明白。那什么是事实的真相呢?就是一切法因缘所生,自性了不可得;虽然自性了不可得,可是它又能够生出无量的法。所以我们首先要体会的就是:一切因缘所生法、一切有为法,它是无自性的,自性是空的——首先我们要有这样的体悟。有了这样的体悟以后,我们面对一切的、我们每天六根面对六尘,你所看的、耳朵所听的,色声香味触这个六尘境界其实它都是生灭法,我们就不会再对它生起任何的分别、执著、妄想。这样我们就能够体悟空性而开显这个智慧、般若的智慧,这是修行的第一步,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体会。
所以我们在平常日常生活,面对六尘境界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有作这样一个自我提醒的一个功用?这个就是修行啊!不是那个“吽啊、吽啊”、还是什么观想才是修行,还是持咒、还是念佛。那个也是修行;可是最重要的,我们一切修行的法门,无非就是要让我们明白第一个:无自性的道理、性空的道理。
那我们明白的话,我们的如来藏、空如来藏,对空性智慧的如来藏就能够开显,这个很重要。所以我们平常是每一念的当下,是不是都是这样的自我提醒:一切法因缘所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嘛。既然如梦幻泡影,为什么那么认真?为什么会为它生烦恼、为它造业、然后轮回、为它受苦?其实是我们自作自受。
那为什么还会这样的迷惑、颠倒?就是当下没有起这样的观照,就没有做到现在讲的“无痴”。无痴就是你明白了是因缘所生,所以你就不会执著,不会执著就不会生烦恼,不会生烦恼就不会造业,不会造业就不会受苦。
那有了对空性的体悟之后呢,并不是就结束了我们的修行,它才是修行的开始而已。所以如果说我们对这个空性的智慧还不了解的话,在因缘所生法现前的时候,我们还是一样地迷惑颠倒的话,那我们实际上连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还没有入道、也还没有开始。
那什么时候开始?就是我们对空性有一些体悟的时候才是我们入道的开始。因为没有见空性之前都是盲修瞎练,因为你是带着你的分别、执著、妄想来修行的,那都是心外求法。你老是往外去找,没有往里面去体悟这个空性的道理。
那当我们见性之后,所谓的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禅宗的用语叫做“明心见性”;念佛的就叫做“一心不乱”;那教下的话就叫做“大开圆解”,其实指的都是同一件事情,就是你对你的自性有一些体悟、有这个初步的体悟,就是了解空性的道理。那为什么我们说这个才是修行的开始呢?因为要站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对一切法无自性,这个空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够勇猛精进、不懈怠的,不会退心的行菩萨道,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是站在这个空性的基础之上来行的。
所以为什么我们现在也会发心,可是会退心嘛。会退失菩提心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见空性,我们依然带着很强烈的执著、很强烈的分别跟妄想,试图想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可是障碍重重,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见空性。
所以真正的菩萨道就是在你见空性之后,它才能够开始行的。因为你已经见空性了,所以你发的菩提心是如幻的,对!你行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是如幻的,你面对众生也知道他是如幻的;所以你就不会这么认真了。他听不听,你也不会很计较。他有因缘就听嘛;没有因缘、因缘还没有成熟也没有关系。就不会在你想要利益他,可是他不接受或者给你种种的挫折,或者你不希望看到的这种种反应而有一些情绪产生。会有情绪感受产生,那表示说我们对这个事情还很执著,想要发心的事情、想要行菩萨道的事情还很执著,为什么执著?就是因为没有见空性。所以我们才会说见空性是我们修行的开始。
阿罗汉也是见空性他才能够证涅槃嘛。所以不管小乘、大乘都是建立在这个空性的基础之上来行的。那小乘人,声闻、缘觉悟到这个性空的道理,他能证得他的阿罗汉还有辟支佛的果位,所以他只开显了我们如来藏这个空如来藏这个部分;可是不空如来藏的部分,他就没有继续地加强,所以他就是沉空滞寂——我们就说他会停留在这里:“反正都是假的,一切都是如幻的,自性是空的,所以我为什么要这么样地精进去度众生呢?众生也是如幻的呀,所以我为什么要那么精进去度?都是假的,我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去完成它呢?”那就是说他堕在这个空边,而没有办法从空再生起无量的妙用。
那菩萨道是从见空性之后开始发菩提心,这时候是胜义菩提心,跟空性智慧相应的菩提心,没有任何分别、执著、妄想的菩提心。所以他这时候所行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甚至十波罗密都是三轮体空。他不会觉得说有一个“我”在发心,也没有一个我发心的“对象”,他说法也没有一切法的执著,就是因为他见空性了。所以他都是在这个情况之下去圆满他的十波罗密、圆满他的菩提心。所以他不会生烦恼的。度众生度到生烦恼,那个是自己的过错,因为自己的我执没有破的关系,法执也没有破。
所以能够站在空性的智慧之上,所完成的所有菩萨道,我们就说它属于不空如来藏的部分,就是所谓假观的部分。刚才是空观,现在是假观,是不空如来藏。
所以菩萨在度众生的时候,他虽然知道一切法自性是空的、是如幻假有的;可是他依然能够勇猛精进地行菩萨道。所以他知道自性是空的,可是他能够在空性中现起无穷的妙用来;所以他不会著在空那边。虽然生起无量的妙用,可是同时当下又知道它自性是空的,这样就没有著在空、有两边,没有著在空、假两边。这就是中道实相,这就是空、不空如来藏同时完成,当下同时完成——这个是属于中观的部分。这才是真正的行菩萨道,是这样的情况之下行的:虽然知道自性是空,可是他又能够勇猛精进地完成、圆满一切的菩萨行;虽然圆满一切的菩萨行,可是又知道它自性是空的,是同时完成、同时圆满,所以我们称为空、不空如来藏的圆满。
那这个过程当中,就能够去除我们刚才讲的两种障碍:烦恼障跟所知障,那无明就能够破:从破见思、到破尘沙、到破四十一品的无明,全部破尽,究竟圆满成佛,这个才是现在讲的无痴——这是以大乘的标准来说,这个才是完全的无痴。可是小乘的无痴呢,就是已经可以破见思惑,这是小乘的标准。可是以究竟圆满成佛来讲,无痴呢是已经破三惑了,就是见思惑、尘沙惑跟烦恼惑,都已经完全除尽,最后一品的生相无明也完全除尽之后,是圆满的现在所谓的无痴。
那我们看书上它是怎么来解释这个无痴呢,一百七十三页开始。什么是无痴?就是完全去除了无明。那什么又是无明呢?就是对一切的事、理不明白,我们就叫做无明。一切的事、一切的理。那事是指什么呢?下面有解释,指一切的现象界,它本来是因缘所生,它本来是无自性的;但是我们却不能在这个现象界上面看到它的无常、无我,不明白它是无常、无我,所以才会在这个生灭现象当中产生了分别、执著、妄想——这就是我们每天过的生活,是妄心的作用,我们的妄心是有生灭的;我们的真心是不生不灭的。
那什么时候才有真心呢?就是你入一真法界之后,那才是开始过的是真心的生活;而不是妄心的生活。那什么时候入一真法界呢?就是你已经破除了见思惑、破除了尘沙惑,就是已经圆满了(我们刚才讲的)空观你已经成就、假观你已经成就,再继续破一品无明开始,你就已经了解中道实相了,不会堕在空、假两边。
而中道实相开始,破一品无明开始,就入一真法界,这个时候过的是真心的生活,你的心不会退了。因为真心没有生灭的,不生不灭的,才叫做真心。我们现在念念生灭这个是妄心,因为它会退,所以千万不要太相信自己,为什么?因为你变来变去嘛:你今天想这样,明天又想那样,你会变心的,为什么?因为你用的是妄心,妄心是生灭的,生灭法是无常的,所以它会改变。
所以你甚至不能相信自己。那别人的话,你是不是就不要太认真?所以你在受骗的时候,你就一笑置之也就罢了,为什么可以做到?因为你知道他也是用妄心在讲话嘛,你自己也是用妄心在听,在那边生烦恼,那就是自欺欺人、被人欺。这是我们人生的境界,就是这三件事情:不是自欺、就是欺人、不然就是被人欺。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就是我们用的是妄心,而不是真心。
可是菩萨他为什么发菩提心不会退?因为他是不生不灭的真心,他不会退失菩提心。所以除非我们已经证入了一真法界,我们每天用的都是真心在过生活。除非我们到了这样的程度,我们才不会退心菩提心,在这个之前都是进进退退,看自己的身心的状况来决定嘛:今天心情好一点,“好,我要度尽一切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明天心情不好,生个病啊,还是怎么样啊,一个小小的挫折,就退到完了。这就说明为什么会这样?一点都不奇怪,因为我们用的是生灭无常的妄心,虚妄不实的。
现在就讲到说,我们就是对这一切的现象界,现在解释什么叫做“事”,一切现象界就是“事”的范围,一切因缘所生法都是属于“事”的范围,它是生灭无常的,所以它自性是空的,所以它是无我的。我们因为不了解它是无我、它是无常、自性是空的,因此我们才会产生分别、执著、妄想,这样来过生活,这个就是所谓的无明,迷于事的部分。
所以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真的能够从这个生灭的现象界上,去体悟它的本体实际上是不生不灭、如如不动、法尔自然的,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这个“理”就是指我们的本体,我们的佛性的本体、我们如来藏的本体、我们真如自性的本体,它是没有生灭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见性,见什么性?就是这个菩提自性。我们明心见性,你明的什么心?见的什么性?就是悟到这样的道理。
所以什么叫开悟?一点都不奇怪。那个形容:哇!什么“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经论上都形容了一堆,修行人也形容了一堆,害我们越看越迷糊。其实一点都不奇怪,一点也不稀奇。那个试图描绘的开悟的境界,描述到最后,让我们扑朔迷离、一头雾水,不是悟的,是一头雾水的“雾”,越听越迷糊,其实就是悟到了这个道理而已:我们的本体自性它是没有生灭——就是悟到了这个。你真正见到了这个菩提自性了,真正悟到了,真正的见到这个本体、你的本性了,你才回头看:“哎呦!原来过去都在用妄心过日子。”因为过去没有见到这个真心,没有见到这个不生不灭的本体,所以你都是用生灭心在过生活。
所以这个时候所谓“悟到了”,就是说你见到你的本性:它原来没有生灭,原来本来是这样,原来本来是无常、本来是无我的;那我过去怎么那么无明?为什么那么愚痴、迷惑、颠倒?就是这样的、当下这一念的体悟,我们叫做明心见性、叫做开悟。就悟到了这个原来本来没有“我”的嘛。那我过去我执居然这么样的强,众生本来成佛的嘛,一切法本来无我的嘛,本来没有生灭。生灭只是说明因缘的那个现象而已,那个事相的因缘生、因缘灭,无常的展现这样而已。
所以你从此以后就不会被现象界所迷惑,不会再被它骗了。所以你看生生灭灭的:诶,就好像看戏一样,好像做梦一样,你一点都不会去执著,你会很清楚看到它的生灭是这样的,它就在告诉你无常、无我,你不再会起心动念,你不再会迷惑颠倒了,这就是一个开悟的人。他不再会被现象界所迷惑,因为他很清楚知道现象界就是因缘生灭的道理,它既然是无我的,那我为什么还会起一个“我”去执著它呢?所以你会看事情看得更清楚、更明白,而不会再被它影响了。这时候你能够做到什么无心啊、无念啊,无妄想,念真如嘛,你的心才如如不动,对境心不起,你不再会起心动念了。你怎么能够成就这么高的定力,就是因为你知道它是生灭无常现象的展现而已。
好,这就是讲到了、明白了这个“理”,理就是本体界的内容,也就是我们的菩提自性,这是属于本体界、这是属于理体。
所以现在事相、理体,我们要先把这个名词搞清楚。所谓讲到“理”的部分都是讲到我们的本性、自性本心;讲到“事”呢,就是现象界、生灭的。所以本体没有生灭;可是现象界是有生灭。所以我们要悟到这个不生灭的本体在哪边去悟呢?就是在这个生灭的现象界,当下就看到它不生不灭的体性,是这样悟的。
所以离开生灭的现象界,也没有不生灭的理体,这样明白吗?所以想要开悟、想要躲起来,想要排除一切外缘,想要开悟,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悟到这个不生不灭的本体,就是在生灭无常的现象界,我们的红尘滚滚里面当下去悟,因为事相没有离开本体,因为它的生灭,它是凭什么来生灭?它不会虚空中莫名其妙就有生灭的现象嘛,所以请问这个生灭现象的背后,它是起于什么东西?什么?它是从哪边来?生灭现象是从哪边来?它不会莫名其妙就生灭了嘛,它后面有一个东西,那是什么?有一个它的起处啊、它的灭处啊,请问它生灭的起处、灭处在哪里?是什么?就是本体嘛,对不对?
所以用不离体啊,它的作用没有离开本体。所以离开了大海水也没有水波,所以波不离水。波,有动荡的嘛,我们用水波,有生灭的、有动荡的,这个来比喻现象界;大海,平静无波的大海水,它没有动荡,比喻我们的菩提自性、我们的本体界,这个理体是不生不灭的,它没有动荡的现象。可是大海水面,水面上的那个波浪,它是有生灭、动荡的,后浪推前浪,这样相续,为我们说明了无常的现象界而已,它是生灭的相续这样而已。可是波不离水啊,所以一切的生灭现象并没有离开我们自性的作用;不然是谁在吃饭、谁在讲话、谁在听经呢?对不对?讲话是生灭法,耳朵听闻音声是生灭法;可是那个能听、能看的,那是什么?就是你的自性啊、你的佛性在作用。因为你有佛性,所以你能够坐在这边听生灭的音声而有一些体悟。音声无常,是生灭法;可是你那个能听的主人翁就是你的真如自性,就是你佛性的作用。佛性是不生不灭,它的作用——见闻觉知是生灭,它没有离开我们自性的作用。
所以离开了大海水也没有水波,所以我们想要明心见性,想要离开红尘去明心见性,就好像什么?就好像什么?离开了大海水想要找平静水波一样,是不可能的。
我们还可以做一个比喻:就好像那个金子,一坨金子比喻我们的本体,可是这个金子可以打各种的佛像啊,你可以做你最心爱的本尊,看你喜欢阿弥陀佛、还是药师佛、还是莲花生大士。金子可以做各种的器皿,那各种的器皿表示作用嘛。那它有各种的现象,与我们现在讲的“事”、这个现象界,它有千差万别的现象展现,都是生灭法。就好像我们可以拿黄金来做各种器皿一样,打造不同的器物。可是器物跟黄金,是不是都是金?“器器皆金”嘛,你可以“以金做器”,可是“器器皆金”。那表示说你一切的作用并没有离开你的本体,一切的现象界并没有离开你的本体、佛性的作用。就好像你用黄金来打造各种不同形状的东西,可是都没有离开黄金的本质。
这样我们就很清楚了,每一个你所打造的金器呢,就跟黄金是无二无别的。所以是体用不二、性相不二。“性”是表示我们现在讲的“理”,“相”呢就是讲我们的现象界。所以我们看佛经上看它讲说“性相不二”,其实就在说明这个道理。就是黄金它的本质没有改变的;可是它可以生起无量的妙用。就好像说你可以打造各种你想要打造的东西。
那我们每天都用我们的心在打造各种的身、口、意,也是用我们的心在打造,所以我们的心作用,每天都在作用,生起了无量的差别,造作了很多的身口意业,那就是我们在用我们的心。可是这所有的妄心,也没有离开真心的作用;虽然妄心是生灭的,可是它不可能无根,它不可能你的妄心没有起处,还是起于我们的真心。
所以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会很害怕妄念,我们也不害怕妄心,因为你丢掉了妄心,怎么样?也找不到真心,对不对?所以你真心在哪边找?在你生起妄心的当下,你知道它是虚妄的,诶!马上就返妄归真。这时候你才知道“全妄即真”,你的妄心就是你的真心,当下你有这样的体悟,无痴的话,当下你明白,有这样智慧的观照,你知道“妄心的当下就是真心的作用”,所以你就不会试图想要丢掉妄心,然后另外去找一个真心。
离妄也没有真,因为“真不离妄”,妄心是真心的作用,就好像金子所打造的器皿,并没有离开金子、黄金是同样的道理。
那我们梦境也是一样啊:所有全部的梦境都是你心的作用,那我们知道梦是虚妄的,它是妄心的作用、心意识的显现;可是所有的梦境哪里来?也没有离开我们真心的作用啊,是我们的真心怎么样?生起了分别、执著、妄想,迷惑、颠倒、愚痴、无明——诶,它就有十法界的梦境展现了。
所以十法界怎么形成的?也没有离开我们真心的作用啊,我们真心怎么样?分别、执著、妄想,就现出了十法界。有了见思惑、有了尘沙惑、有了无明惑——这个三惑就现起了十法界。就好像梦境是我们真心的作用所显现的,它是虚妄的。所以同理可证,十法界是虚妄的,轮回是虚妄的;可是它没有离开我们的真心、如来自性、真心本性的作用。
所以轮回怎么断?十法界怎么灭?很简单,就是这样灭:离开分别、执著、妄想,十法界就没有了,你就入一真法界,你开始就是用不生不灭的真心在作用,每天都是用真心。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到现在讲的“无痴”了,这一段话主要就是在讲这样的内容。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才会发现:原来宇宙万法这个现象界呢,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自性的作用,我们的自性就是本体界。所以离开了自性,也没有宇宙万法的存在,因为所有宇宙万法、十法界怎么变现出来的?就是我们真心的作用啊,所以离开了真心也没有这个虚妄的现象界。
这时无明的遮障就能去除,每天虽然还是做凡夫一样的事情。所以悟后、开悟之后做什么事?还是一样吃饭、睡觉、拉屎、做工,跟一般人没有改变、没有差别的。可是差别在哪里?你从外面看不出来,因为他过的还是凡夫的生活,差别在他用的是什么?不生不灭的真心。凡夫用的是妄心,变来变去的,虚妄、迷惑、颠倒,每天生不完的烦恼,造不完的业,差别在这里。
所以悟了之后,每天还是依旧吃饭、穿衣;可是他过的是什么?他从梦境中醒过来了,所以他过的是清醒的日子,每天用真心而不是妄心,这就是“无痴”的境界。因此我们对一切的事、理都能够明白了解,这就是无痴的体性。我们就明白什么叫“无痴”,它到底在说什么。也只有无痴才能对治迷于一切事、理的愚痴;也是因为破除了一切闇昧、无明,才知道如何正确地行一切善。
所以这个时候你用真心,那做的就全部都什么?就全部对了嘛。那之前用的妄心,那真的盲修瞎练,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还自以为自己很发心,都是自以为,因为有“我”嘛,自以为“我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其实他在增长无明,他不明白,他每天做的,他以为发心的菩萨道,其实他在增长我执,他不明白。
所以除非你用的是真心,你才能够正确地行一切善,这个很重要。你用妄心所行的那一切善,你觉得怎么样?牢不牢靠啊?对啊,不牢靠嘛。所以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地行一切善,行得非常正确?就是说除非你是真正的发心,你用的是真心,不会退转的,那个才是真正的成就一切的善法。
那在这个之前,你所行的善,有没有它的果报?还是有啊,是有漏善嘛,人天果报而已,不能够开悟成佛的,差别就在这里。那你用真心的善呢,是无漏善,是能够究竟圆满成佛的资粮,差别在这里:一个是有漏的,一个是无漏的。
那不明白这个,每天就是持咒多少遍啊、念佛多少遍啊,然后又是宝瓶气啊、又是什么啦,都是什么?妄功用行,虚妄功用,因为你用分别执著的心在修嘛,虚妄、分别、颠倒。还自以为很精进:“我一天念十万声佛耶,很精进吧?我大礼拜一千拜,够精进吧?”妄功用行。所以其实都是用的愚痴妄心在行善。所以无痴的功用呢,它就能够对治愚痴,还有行一切善,这就是无痴它所发挥的功能。就是不再有愚痴、无明、颠倒这些事情了,那成就的善才是真正的无漏善。
所谓“痴”呢,就是无明,对于一切事、理都不明白了解,不明白了解就是无明。如果能够破除无明,对一切事(现象界)、理(本体界)我们都能够彻底明白了解,这就是无痴了。所以明白了解一切事、理的内容,我们就说是无痴的体性(这是重复的)。
那对于佛法的一切事、理,它有它的范围嘛:从声闻乘的这四谛来说,苦、集、灭、道这个四圣谛,还有缘觉他们所修的十二因缘,这是所谓佛法的事、理的内容。如果我们对这些内容都能够透过种种的加行去思惟修习的话,我们就能够体证这些义理,得到无我的智慧,而彻底明白了解一切事、理的内容。
这段话就是怎么样证到空观,怎么样证到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他们所明白一切的事、理的内容。就是透过对苦、集、灭、道的思惟修习,你了解了这个道理之后,苦、集:苦是轮回的果,集是烦恼、是轮回的因。你知道因为有烦恼,所以造业,所以才有这个苦果,这就是明白了苦谛跟集谛的内容。那怎么办呢?
修啊,所有一切声闻乘的修行法门,从不净观开始,四念处、三十七菩提道品,对!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去体悟苦谛跟集谛的内容,然后怎么样去完成灭谛跟道谛的内容。一切的道谛,就是说你怎么样止息一切苦、止息一切烦恼、破我执,所有的内容方法:从四念处到最后的八正道、三十七菩提分,这些内容就是属于道谛的部分,你透过这些方法来体悟到“一切法本来无我”这个空性的道理,而能够到达破除我执、证入涅槃,这个就是灭谛。证入空性,入灭尽定,小乘的涅槃,你证到了这个,属于灭谛。一切证到灭谛的方法叫做道谛,止息一切苦、止息一切的烦恼,断除我执的方法叫道谛,达到这样的结果叫做灭谛。所以苦、集、灭、道,我们就知道,它就是可以帮助我破除以为有“我”的这个无明、愚痴,这是声闻乘。
那缘觉乘呢,就是思惟十二因缘的道理:无明缘行、行缘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因缘它怎么流转,那你要怎么还灭的这个方法,你去思惟修习这所有的内容而证到辟支佛果。这就是这边讲到的十二因缘,也可以断除…;就往后面推嘛,你不要生、老死,就从触、受、爱、取、有,从那边开始断,开始练习,到最后破除无明。它既然是环环相扣的,无明缘行、行缘识、一个缘一个,那你中间断除之后,你到最后这个圆圈,轮回的这个就破了。那破除了就可以证到辟支佛果——这个就是缘觉乘明白的事、理的内容,也能够破除我执。
那等到了悟这一切事、理的内容之后呢,我们就能够破除无明。这边前面讲的这个无明,是声闻、缘觉乘的无明;对大乘来讲是见思惑而已,还没有真正破大乘的无明。所以这个无明的内容,实际上它涵盖得非常广。
像十二缘起,如果是以缘觉乘来思惟十二缘起的道理,他这时候的无明是指见思惑;而不是大乘那个四十一品的无明来说的。所以这时候能破除无明,开始行一切善,因此对治无明和行一切善,就是无痴的作用。
所以声闻乘他已经圆满修学了四圣谛或者是缘觉乘的十二因缘,他只能够破除见思惑,只能够体悟到我们刚才讲的那个空性的道理、空如来藏的部分。可是他继续要破尘沙惑,在空中呢再生起菩提心来完成这个六度万行。所以他要从空出假,修假观——从空观当中再出假。
从空入假、从假入空,从空出假,因为它的名称不一样。最先呢是由假入空观,最先修是由假入空观。这个“假”是指一切因缘所生法,自性是空的,是假有的,要从这个现象界的假有当中去体悟它自性是空的,所以是“从假入空观”。
那你证到空之后,要“从空出假”,这时候要修的是假观,假观破的是什么?就是尘沙惑。你修一切如幻的,所以你就知道众生是如幻的,所以那个“尘沙”,就是说众生多到像什么?像灰尘、像恒河沙数这么多。如果我们不明白一切众生是如幻的,我们就会心生怖畏:“哇,这无量无边的众生度到什么时候?”你就很难发心。
所以大乘他为什么能够发菩提心,一点都不怖畏?就是因为他破了尘沙惑。虽然如恒河沙这么多的众生,虽然像灰尘数不尽这么多尘沙的众生呢,可是他知道是如幻的,如幻的自性就是空的,所以众生了不可得。那他会不会害怕?不会,所以他就会任运生起如幻的大悲心,如幻的大悲哦,不要以为又有一个“我”生起大悲,又错了。如幻生起大悲心,度什么?如幻、像恒河沙数这么多的、像灰尘这么多的,如幻的众生。能够生起这一念的大悲心,就是因为他破了尘沙惑。
那小乘他为什么急于解脱,他很难生起一个这样的菩提心,就是因为他的尘沙惑没有破,他没有修“从空出假观”,他没有修假观。假观就是修如幻嘛、如幻三昧,就是视一切是如幻的,一切因缘所生法是如幻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如幻的,所以就可以破除这个尘沙惑,而任运生起大悲心。所以这个假观它主要要破的迷惑就是尘沙惑,它也关系到我们能不能真正的、没有一丝毫的怖畏而生起大悲心,主要的关键就看你有没有修假观来破除尘沙惑。
尘沙惑破除之后,破除一品的无明,这时候才入一真法界,我们称为法身大士,是真正的菩萨,是从这时候开始算起的。所以前面都是加行,都不算数的,因为都是用妄心嘛,所以都不算数,他都是有漏而已。
那我们再讲一个“轻安”好了。轻安很重要,我们现在就是没有轻安,所以打坐起来很辛苦。等到我们坐到有轻安,身心轻安的时候,我们就不会…;身心轻安的现象就是说你坐在这边没有身体的感觉,你走路的时候没有身体的感觉,不会觉得说是拖着那个六、七十公斤的赘肉在走,走得很辛苦。
所以走久了会累嘛,为什么很累?为什么爬楼梯,你们大部分的师兄大概都是坐到十几楼然后再往下走的,对不对?有几个是坐到六楼爬二楼的?我统计一下:你看,不到一半嘛,三分之一,这个我不用问就知道一定是这样的,为什么?因为身粗重,所以我们会觉得说往下走比较轻松,虽然是下三楼,上二楼;可是我宁愿选择下三楼,就是因为身粗重。
所以这个身心轻安对我们修行人来讲多么的重要。所以我们努力精进地先要做到这个身心轻安。身轻安就是身轻如叶嘛,好像一片叶子在空中飘,多么的轻灵啊!所以那时候说不定你就会从一楼爬到八楼一点都不会喘,脸不红、气不喘。你没有什么感觉,因为没有身体的重量了,那是身体轻安的一个现象,气脉通畅了。
我们上次讲到所有的气脉,那个什么七轮全部都通畅了,三脉七轮全部都通畅,所有身体的气脉全部都通畅,所以你五脏六腑都非常健康,因此你才可以做到没有身体的感觉。因为你如果五脏六腑不健康,你的气脉有阻塞,你的身体一定很粗重,所以你就没有轻灵的感觉,想要飘也飘不起来,因为气脉严重阻塞,然后五脏六腑它有种种的病变,所以我们就没有办法身体非常轻灵。
那心不轻安就说明我们有不断的烦恼,我们起心动念都是跟烦恼相应的,都没有离开。没有离开前面的根本烦恼、随烦恼,烦恼还没有讲,我们现在是先讲善法,然后才讲烦恼,后面会介绍根本烦恼还有随烦恼,我们才发觉我们念念没有离开过烦恼。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心不轻安的原因。
所以什么叫心轻安?就是心中没有事情,一天到晚就没有事情,就是我们刚才讲的真心的境界,他会不会起心动念?不会!他还是一样吃饭、睡觉、拉屎啊;可是他不会起心动念,他会面对境界如如不动。那他一定是心轻安,心非常的清净,因为他远离分别、执著、妄想了嘛,所以他的心一定是非常的清净,法喜充满。所以我们如果心跟烦恼相应,你说会不会法喜充满?喜不起来嘛,他就欢喜不起来,他就看起来很忧愁的脸,好像看起来心事重重。心事重重就表示说我们的心有重量,被那个重重的心事压得喘不过气来。心不轻安的关系,很多的烦恼、忧郁、烦闷,没有事情他也烦闷啊,那就是说明那个心因为跟烦恼相应的关系,所以他没有办法喜乐,没有办法在那种喜乐的状态。
所以一个身心轻安的人,你随时看到他,他都是喜乐的状态。因为他身心都没有重量了嘛,身体非常的轻灵;然后心没有烦恼,非常的清净。所以他显现出来一定是喜乐,身心无比喜乐的状态:没有忧愁啊、烦闷啊、胸闷啊什么,都没有这些,没有这些情绪、感受。
这就说明了轻安对我们修行非常重要。我们如果到轻安的话,我们想要成就一切的善是不是就很容易?就圆满一切的善;我们想要断除一切的恶,我们也能够作主。我们现在想要断恶修善也很困难,因为我们心中有烦恼的时候,你说要断恶,因为你的心就已经跟恶法相应,你说要断恶它就很困难,心没有堪任性,就是说你的心好像做不了主。即使我们想要远离一切的恶,都是明知故犯。
没有学佛之前,是愚痴无明地犯很多的业,不知道;现在是很清楚地造业。那为什么会我明明知道不应该,可是我还是会去做呢?那表示说我们的心不能够自在作主,为什么不能自在作主?就是因为我们的心有烦恼,所以你就没有办法作主。你老是跟烦恼相应,那你就一定是跟恶法相应,所以你所做出来的就是跟恶法相应。所以变成说你要断除一切的恶非常困难,当然你要圆满一切的善也非常困难。
这就是轻安对我们修行的重要。因为除非你达到身心轻安,你才能够成就一切的定力。因为身心轻安的标准,就是说你的定已经到达初禅根本定了,色界的初禅根本定才有身心轻安,这个之前没有身心轻安,是相似的轻安,等一下的内容会讲到。轻安有很多种类:我们现在也有轻安啊,什么无官一身轻啊、无债一身轻啊,也是轻安啊——那是凡夫的轻安,是相似的轻安,不是我们现在讲的轻安,那是相似的轻安。
那真正开始有轻安是你得了根本定,入了色界初禅,你的身心就是有喜、乐相应的,没有忧、没有苦,这样的一个状态。身心轻安的一个标准,就是说我们要检查我们有没有身心轻安,就是你的定力是不是有到色界初禅的定力,有的话才有身心轻安。
像欲界定,或未到地定,都还没有身心轻安。就是说你可以坐在那边,好像也可以定得很好,可是没有身心轻安。这个我们就判定你还没有得色界初禅,你只是得可能欲界定或者是未到地定,所以你可以坐在那边很久,一个念头都没有;可是你的身心没有喜乐,没有我们刚才讲那个身心轻安的现象,这就表示说你没有入初禅,我们是用这样来分别的。
好,轻安对修行来说呢是非常的重要。一百七十六页,有时在修观想的时候观不起来,这就在讲我们嘛:我们想要观,观不起来,很正常,为什么?因为身心不轻安,他就观不起来,很正常;气脉不通畅,观不起来。身心的状态,因为你的心有烦恼嘛,在那边打妄想,所以你观不起来;你的气脉不通畅,因此你的观想没有办法成就,观不起来,就是因为这样子。
所以观不起来,还有什么?观想起来不容易持久,一刹那然后就没了,然后很用力的、拼命的、很勇猛的观,好不容易好像有点清楚,马上又模糊了,正常、正常。所以我们刚刚观什么蓝色的明点、透明的,观不起来,正常。一刹那又闪掉了,正常。明白吗?因为我们没有身心轻安。
所以它这边就讲得很清楚:因为身心没有达到轻安的缘故,所以观想不起来,一定是这样的。即使观起来,一刹那又消失了,也是正常的。那真正的轻安是靠修定来的,所以为什么我们要常常来修定,因为你要达到轻安,修定最快,没有比这更快的,所以我们要常常修定。轻安是靠修定来的,也是因为有了轻安,又可以辅助我们禅定,使功夫不断地提升。因为你轻安,你就容易伏烦恼,那你要持戒也比较容易,因为你的心开始可以自在作主了,所以你持戒清净比较可能达得到;你要开发智慧,也比较容易有这个可能、有这个机会。
所以定力就变成它能不能让我们成就圆满的戒德,还有能不能开显空性的智慧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常常来修定的原因就是在这里。因为一个没有定力的人,他可不可能持戒清净?对呀,因为他面对境界,因为他没有定力,没有定力就是说他心很散乱,他面对境界他的心就动了,他一看到境界他的心就动了。他的心那么容易动,想要叫他持戒清净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心动了,心动了就跟贪、瞋、痴相应,所以他就容易造口业、造身业,起心动念都是跟贪、瞋、痴相应。为什么?因为他心很散乱,没有定力,所以他面对境界心就动,心一动就跟贪、瞋、痴相应,所以他就容易造身、口、意三业。因此他要持戒清净非常的困难,问题就出在他的定力不够,面对境界他就动心。
所以所谓有定力,就是说你面对境界不动心,就是定力。很简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慧力。所以有没有定、慧力,就是看你面对境界你的反应是怎么样,容不容易受影响,不容易受影响你就是比较有定力了;以前会动心的,现在不会动心了,表示你的定力在增加。以前不清楚的,搞不清楚状况,你说一句话,旁边的人已经在跳了,你还搞不清楚状况,这就没有慧力、没有智慧的观照。那你现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说的每一句话,大家的反应,你都很清楚、明白,那表示说你的智慧力也在增长。所以你每天的定力、智慧有没有在增长,就是这样检查:面对境界心动不动,你就知道你的定力有没有在增加。是不是越来越清楚明白?看人、事、物是不是越来越清楚明白?是的话表示你智慧力在增加。
好,所以它就说是功夫不断的提升。如果有轻安的话,可以帮助我们定力、功夫不断提升。还有我们刚才讲的,帮助我们持戒清净,还可以帮助我们开发智慧,都有更多的可能性。
另外,在简别有没有得初禅根本定的条件,这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就是看我们有没有身心轻安。如果心能够安住在一个定境上;可是并没有达到轻安,我们就说他没有证初禅,可能是欲界定或者未到地定。
什么叫轻安呢?就是身心舒畅、安适的意思。是如何达到身心舒畅、安适呢?那就是因为已经远离一切的身心粗重,所以轻安跟粗重是相对的嘛。我们没有轻安就是因为我们身心粗重,所以没有轻安。那又是什么样的境界呢?有人形容“身轻如燕”,或者我们刚才讲身轻如叶,好像燕子或者好像叶子,很轻灵,身体没有重量,这就是身轻安的感觉。那这时候身体里面因为五脏六腑都调和了,全身的气脉也都通畅了,所以我们能够达到身轻安。
那所谓的心轻安,就是心中没有烦恼,不再受七情六欲的牵动。那就看我们证的是什么样的禅定境界:如果是初禅、二禅、三禅,还有喜、乐会动心,但是已经远离了忧苦。所以只要我们证到色界的初禅开始,我们就没有忧、没有苦,没有苦受、没有忧受了,只有喜、乐受,所以他才会说已经远离了忧苦等情绪。初禅以上就没有忧苦了,没有忧苦的情绪跟感受。
那到了四禅以上,连喜、乐都没有,因为喜、乐还会让我们动荡心,所以我们要舍念清净,要把喜、乐再舍,这时候就跟舍受相应,也就是既无欢喜也无忧了。你的心不但不会起心动念,如如不动,也没有什么情绪感受,既无欢喜亦无忧。
所以若是得到身心轻安,就可以随意自在地修习止观。所以什么时候修止观得力?修止、修观比较可以得心应手?就是我们现在也很清楚了,除非你身心轻安;要不然你坐在那边打妄想,不然就昏沉嘛,是不是?就掉举、散乱嘛,不正知、失念。所以我们要修什么、修观哪,观不起来、观不清楚,观起来一下跑掉,就是因为没有身心轻安;那你修定也是一样,因为心散乱,不然就昏沉,就是因为身心没有达到轻安。所以你修一切止的法门、修观的法门,都没有办法相应的原因也是在这里,身心不轻安。
所以修习止观的两大障碍呢,就是昏沉跟掉举。昏沉是我们的心不清明,因为第六意识已经迷糊了嘛;那掉举呢是我们的心生散乱。昏沉使我们的身心无办法修习一切的善念,所以必须以轻安来对治。所以我们现在也知道轻安它对治什么?就是对治我们的昏沉。轻安也能够使我们所依的粗重身心,转为…;本来我们是粗重,然后慢慢转成调畅、安适,转成轻安。所以我们就知道轻安的作用:有对治昏沉,还可以调我们本来粗重的身心变成很安适,这个就是轻安的作用:对治昏沉,让我们的身心由粗重转成轻安这样的状态,这就是轻安的作用,它所发挥的功能。
那轻安为什么能够发挥这些功能呢?就是因为轻安它能够降服,而且能除灭障碍得定的昏沉。轻安它能够降服昏沉,也可以除灭昏沉。那昏沉是障碍我们得定的,所以它叫做障碍得定的昏沉。就是说我们没有办法得定,就是因为有昏沉,所以昏沉是障碍我们得定一个很重要的杀手。
那怎么样去昏沉呢?就是轻安它可以达到这样的一个功能,可以降服跟除灭昏沉,所以能够达到轻安。使我们原来所依止的粗重的身心能够转为安适,就是它的作用。
所谓轻安就是远离粗重。原本身体的四大不调,心中的贪、瞋、痴等等烦恼,使得我们身心呈现昏沉的现象。所以我们现在为什么身不轻安?就是我们可能气脉不通畅,可能我们五脏六腑不是很健康,所以我们身有粗重这样的一个现象。那我们的心呢,有跟贪、瞋、痴这些烦恼相应,因此我们的心也是粗重的,那当然就没有办法修一切的善行。
那如果能够远离一切的粗重、昏沉呢,叫做“轻”。它先解释什么叫做“轻”、什么叫做“安”。轻就是它远离粗重,所以它就是轻嘛,因为不再重了,所以它远离一切粗重昏沉,所以叫轻。那什么叫“安”呢?那我们的身体就可达到调适,转为调适跟畅悦,非常的喜悦,这个叫做“安”,是安适的意思,非常舒服安适。
如此轻安的状态,使得修行人不再被粗重、昏沉所障碍,因此能够修习一切的善。所以调畅身心、堪任修善。“堪任”就是说你可以作得了主了,你心可以作得了主,你想要修什么善都可以去做,不会被你的身心粗重所影响,这是轻安的体性。那它的作用就是对治昏沉跟转变所依的粗重身心为安适。
那转释当中它所说的轻安,就是能调伏、除灭障碍禅定的昏沉;而且让所依止的粗重身心转为安详舒适,所以说这两者是轻安的作用(这边是重复的)。因为转释当中也是同样的内容,这样子来解释轻安的。
那接下来它就要来说明轻安的差别,有这三种轻安的差别:第一种是相似的轻安,是我们得定之前,我们凡夫有的相似入定的轻安。像你入欲界定、未到地定,他也可以坐在那边好几个小时,没有什么念头哦;可是他没有轻安的现象,他那个就不是初禅、不是入初禅,就是现在讲的相似的轻安而已。
所以他是在得定之前,或者我们凡夫众生:像在外面很热、很热,回来冲个凉,躺在床上,啊!那时候有刹那轻安啊,也很舒服啊。所以平常让我们身心有一刹那的乐受生起,那个就是相似的轻安,我们凡夫的轻安境界。
那第二类是有漏的轻安。这是因为远离烦恼,就是远离粗重(那个麤,是以前的古字是这样写的)远离粗重而得有漏定相应的轻安。这就说还没有断我执,没有破除我执之前,所得到这个轻安它是有漏的,为什么?因为有我执相应的那个禅定的境界而得到的轻安,它是有漏的轻安。
那如果说达到破除我执,那它就是无漏的。所以破除我执他所得到的轻安就是无漏的轻安,这样来分。所以第三类它是圣者的轻安,是无漏轻安,远离有漏了、远离粗重而得的,是与无漏定相应的轻安。它后面还是有解释的,我们再来看它详细的解释:
所以在我们还没有得到根本定之前,所得到的轻安我们称为相似的轻安。那就是我们现在欲界的众生呢,你不管有没有修定,都可以有相似的轻安。譬如说无官一身轻啊,那这时候因为粗的烦恼暂时伏住了,所以身心也会有好像调适的这种感觉。由于没有真正远离烦恼,因此只能够称为相似轻安。
第二类是有漏的轻安,这是与有漏定相应所得的轻安。有漏定,就是指我们的世间定,世间有漏定就是四禅八定,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无色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这个四空定。四禅八定,这是属于世间定,所以四禅八定它是通外道的,它是属于世间禅定,不能解脱的。
所以你修定只是证到四禅八定的话,外道也是四禅八定,没有差别,定境是一样的内容。它都没有离开三界,没有离开轮回,只是说你定力很高、你的功夫很好、定力的功夫很好,得的是四禅八定,所以它属于世间定,它是有漏的,因为还没有解脱,还没有离三界。
所以它这边讲到,因为还属于世间、三界当中,所以我们称为有漏的定。那有漏的轻安就是特别指四禅,这边所说的有漏的轻安特别是指四禅,还没有无漏的轻安,这边还是有漏的轻安,指的是四禅。因为有漏的轻安与身心有关。而在四空定中呢已经没有色身的存在,因为我们知道无色界没有色身嘛,只剩下心识的作用、识心的作用。所以在四空定中呢,我们就不谈轻安,因为他没有色身了,我们就不谈轻安。
那四禅当中的轻安也有层次上的差别,那就看你证的是初禅、二禅、三禅、还是四禅。那初禅呢,他所得的轻安是离名言所得的轻安,离名言所得的轻安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初禅,五识已经没有哪些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他哪一识没有了?还记得吗?证初禅没有舌识跟鼻识。所以为什么我们说证初禅的人他的饮食…,我们这边有讲过:饮食、睡眠、男女这些习气是欲界的习气,那什么时候这些习气慢慢慢慢淡?淡到快要看不见了,那就是说他已经远离欲界而证入色界的初禅,所以他的欲界身已经转成色界身,转成色界身当然就没有欲界身的习气了。我们现在有欲界的习气,是因为我们身体是欲界的身体,所以你一定有欲界的习气。那我们想要减少一点男女、饮食、睡眠的习气会比较困难,是因为我们色身没有转变,我们是欲界身嘛,那当然就有欲界的习气。
可是当我们证到色界初禅的时候,因为你的欲界的色身已经慢慢转成色界的色身了,那你当然欲界的习气就会慢慢的淡了。所以男女、饮食、睡眠的习气很明显地在你身上慢慢慢慢地减少。所以你证到初禅的话,鼻识、舌识是管什么?闻味道还有什么?吃饭的嘛,对,所以为什么初禅的人他的饮食非常清淡,多吃也没有关系,因为他消化功能很好,因为气脉通畅了,他多吃也不会消化不良,少吃他也不会饥饿,为什么?因为他的气饱满,充满整个胃,他也没有饥饿的感觉。
所以我们知道那个圣人他可以,阿罗汉一个礼拜吃一餐就可以了;辟支佛,两个星期吃一餐就可以了。平常法喜充满,禅悦为食,他是靠什么吃?不是这个粗糙的食物了,他是靠禅悦,身心轻安的喜乐嘛,轻安有喜乐,禅悦为食,非常的喜乐、轻安的喜乐为食物。所以他不需要像我们欲界吃这么多的东西,他不会有饥饿的感觉。所以证到圣果,阿罗汉他可以一个礼拜吃一餐,其他六天不会肚子饿,所以原因在这里。
那我们不要说已经证果的人,像你证初禅以上,你有初禅以上的功夫,你可以吃很多也没关系,不吃也没关系,所以原因就在这里,因为他鼻识跟舌识不行。那我们讲话靠什么?讲话靠嘴巴嘛,要发出音声,对不对?现在要讲离名言,名言是什么?语言、言说,离言说,他为什么可以离言说?因为他的鼻识跟舌识暂时不发生作用、暂时不起它的作用,所以他只剩下眼识、耳识、身识了,初禅。
那到二禅的话,五识都没有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都没有了。就是它下面接着要讲的:二禅是离寻、伺所得的轻安。寻、伺,寻伺我们还没有讲到,在后面不定法四的时候才讲到,寻伺就是我们心粗的分别跟细的分别。什么叫粗的分别?我们的心有分别心吗?我们的心、分别心,第六意识的分别心,让我们不断不断地攀缘外境,我们一看到外境就去分别了:这个喜欢不喜欢——这个是寻的功能,寻心所的功能。
那伺呢,它就比较微细了,伺是伺察。寻是寻求,不断的找寻目标,攀缘外境,生粗的分别。那伺呢,是你已经锁定目标了,细细地观察,那个是伺;不再寻求了,不再攀缘外境,你已经找到一个目标,然后停在上面继续地去仔细观察,所以它是比较微细的分别,这个叫做伺。
那我们平常修行就是靠寻、伺在修行。我们的心,像念佛,也是寻伺的作用;你观想,寻伺的作用;你持咒,寻伺的作用。因为你要靠你的心来起分别嘛,那你观想是不是起分别?你的心要观想出一个什么来,像刚才讲,观想出蓝色的明点,你的心是不是要起分别?不然你那个蓝色明点从哪边来的?你没有分别心,怎么观出那个蓝色的明点?对不对?所以我们要先现出那个蓝色明点是“寻”,先去把它观想出来,那观想出来之后怎么样?定住了嘛,我们就一直在那上面,观想它放五色光,蓝色的明点观想出来之后放五色光,安住在上面,这就是伺察的作用,伺的作用,这是心比较微细的分别,然后念念安住在那个明点上面,这是“伺”。
那任何的修行都是靠寻伺的作用,所以寻伺到后面会讲到:寻伺不是坏的,看你用在哪里,你用在什么,打妄想,然后生贪、瞋、痴造业,那个寻伺就跟恶的相应,恶法相应;那你用在善法上面,它就是跟善相应;用在无记上面就是跟无记相应,不属于善、不属于恶的时候就是无记。所以寻伺它是不定法,不定就是说不一定是跟什么(相应),它通三性:善、恶、无记三性,看你用在哪里,来辨别它是善、恶、还是无记性,它本身是不定的,所以它叫做不定心所。
好,那我们现在就既然讲到这个名词,我们就顺便先介绍,后面还会详细谈。
所以我们知道二禅它为什么可以离寻伺呢?因为二禅就没有寻伺的作用了,就是说我们借着寻伺来修一个法门,是靠寻伺入手;可是如果说你可以得定,因为这样寻伺入手,入初禅了,然后把寻伺舍掉,因为你已经安住了嘛,你的心已经安住在那边,然后没有再起心动念了,你可以安住得很好,是不是就没有寻伺的作用了?因为你不再起分别了,因为你已经安住,你已经得定了,得二禅,无寻无伺三摩地,所以二禅以上都叫无寻无伺三摩地,因为已经没有寻伺的分别心在那边,因为已经安住在定境了。只是安住的定境的当下的状态,我们来分它是二禅、三禅、四禅,还是四空定,还是空无边处。当下安住的是空相应的,就叫空无边处;当下跟识相应的,就是识无边处;跟无所有相应的,就是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相应的,就是非想非非想处——这个四空定。
所以我们就知道从二禅以上,都是无寻无伺三摩地了。那三禅呢?是离一切喜所得的轻安,因为它是乐嘛,三禅只有乐、一心这样而已,只有这二支了,就是这两支相应的。
那四禅呢,是离出入息。因为我们入四禅的话,很明显地口鼻呼吸断,已经没有出入息了,转成什么?转成内呼吸,体内气体在交换,可是你的口鼻呼吸已经断了。是内在的气体交换而已。所以四禅它的轻安是离了口鼻呼吸之后所达到的轻安,舍念清净的轻安。
所以我们就可以很明显的区分初禅的轻安、二禅的轻安、三禅、四禅的轻安,它还是有差别的。可是它都有轻安对不对?所以轻安是简别从欲界入色界定一个很重要的关键。你只要有身心轻安就是入初禅;然后再看你的轻安是什么样的轻安,来分别你是初禅的轻安、还是二禅的、三禅、四禅,这样子来分。
那第三类的轻安是无漏的轻安。这就是已经断我执,圣者所证到的轻安了,是与无漏定相应所得的轻安。无漏定又称为出世间定,所以它的定已经离开刚才讲的四禅八定了,所以它叫做“九次第定”或者叫做“灭尽定”、“灭受想定”,都是在说明它不是世间禅了。
那又分为两种:因为阿罗汉所证的叫做灭尽定,或者叫做灭受想定。这时候的轻安是指一切的受、想(受心所、想心所)灭了,这时候所得的轻安。
那第二类的轻安是佛、成佛入的金刚喻定,这时候的轻安,是证得无上菩提成佛的金刚喻定,这时候的轻安是一切的粗烦恼、细烦恼,烦恼障、所知障,所有的种子都完全清净之后所得的轻安,所以这个时候才是究竟圆满的轻安。入佛的金刚喻定所得的轻安,是究竟圆满的轻安。
其次呢就是二乘人所证得的灭尽定的轻安,这个属于出世间无漏定相应的轻安;再下来就是世间的轻安,四禅八定所相应的轻安;再下来就是凡夫的轻安——分成这三大类。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回向: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