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3、空观-体真止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讲于台北新店

二○一五年五月十七日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上课之前我们先回答问题;因为上次下课之后,有很多师兄问了有关止观的问题。

因为我们上一次马上就修一心三观,所以就有同学问:“修习天台止观不是要依照次第修吗?不是要先持戒清净,然后先修止,再修观,不是这样的次第吗?”是吗?那要先了解天台止观有三种:第一种止观就是渐次止观,就是我们刚刚修完的《释禅波罗蜜》,它是属于渐次止观;那第二个止观就是不定止观,也是我们修过的《六妙门》,它属于不定止观;那第三种止观就是圆顿止观,就是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摩诃止观》。那《天台小止观》它是介于渐次止观跟圆顿止观之间,因为《天台小止观》大家也都修过了,它是有渐次止观的内容,按照次第来修,也有圆顿止观的雏形(就是提了一下),所以它介于两者之间。

为什么要分这三种止观来说呢?那是因为这三种止观都是属于大乘止观,缘的都是中道实相,它缘的都是实相。但是实相不是一说就懂,它并不是那么容易了解,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证得。所以它没有办法直接就讲了,所以才会有渐次止观的出现,就是它先浅后深,然后有一定的次第、有很清楚的次第。那依照这个次第来修的话,就很容易证得中道实相。

所以它的次第就是:第一个是先皈依,然后受戒;皈依之后就是持戒清净嘛,因为戒是定慧的基础,所以一定是先修五戒十善。那皈依、持戒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能够止息三恶道,到达三善道。所以只要持戒清净,这一世就算止观没有成就,至少也不会到三恶道去,所以皈依、持戒它的目的就是先止息恶道,然后到达三善道。

那第二步就是修禅定。因为欲界的众生太散乱、心太散乱,所以需要修禅定。所以修禅定就能够止息欲界的散乱,然后到达色界、无色界道。所以修四禅八定,这是共外道的部分,就可以到达色界跟无色界而去除欲界的散乱心。因为我们知道散乱心很难成就止观嘛。不管你是…,持戒也是啊,为什么会常常破戒?就是心太散乱。所以禅定等于是介于持戒跟智慧之间,戒、定、慧嘛。所以禅定修得好,持戒自然就持得好,然后容易成就无漏的智慧。

所以光是成就禅定还不够,所以第三步就必须要修无漏道,止息三界牢狱,止息三界牢狱就是从三界当中解脱。所以这个时候是修无漏道,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空观,然后到达涅槃。能够到达涅槃道,止息三界的牢狱,到达涅槃道,就是能够从三界当中解脱。

那自己解脱,还有众生,怎么办呢?就发个菩提心。所以第四步就是修慈悲:不但自己解脱,还要帮助一切众生解脱。所以这个就能够止息自证而到达菩萨道。

那第五步就是修实相。刚才的第四步修慈悲就是假观,假观的成就你就可以有空观的基础,而再从空出假来做一切利益众生的事情。那最后修实相就是中观——中道第一义谛,就是止息两边的偏执(空有两边的偏执)而到达中道。

这个就是渐次止观,它为什么要按照这个次第来修,然后它的次第的内容是这样一步一步,就好像我们世间爬楼梯,你只要每一步踏得很实在、很安稳,就一定能够到达顶端,然后登高望远,登高望远就比喻中道实相,就变得有可能,因为它有一定的阶梯可以遵循。

那你说“渐次止观这样的设定就很好了,有方法、有次第、然后从浅到深;那为什么还要有什么不定止观跟圆顿止观呢?大家就来修渐次止观就好了,都按照次第来修啊”。是不是就很好?那我们今天如果说已经修天台止观好多年了,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圆顿止观;那后面初学的:“对不起!要按照次第来,请等我们下次开班,从头讲《天台小止观》的时候你再来参加。”可不可以这样子啊?不可以嘛,对不对?对啊!

所以它有因缘,还有不同的根性,然后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机缘,所以它会有不定止观。不定止观《六妙门》我们大家都修过,就知道它每一门都可以通向实相,对不对?它为什么妙?《六妙门》的“妙”就是因为每一门: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每一门都可以到达涅槃,都可以通向大乘的实相。这个就是不定止观,你只要随修一门就可以成就;随不同的机宜来修学,所以它不一定按照次第来修。

更何况止观不一定这一世才开始嘛,也许我们过去宿世已经修很久的止观,不然为什么这么相应?也许我们过去修学过,搞不好成就过。所以现在说“从头来”,好像有点冤枉哦,对不对?搞不好过去已经修学很久了,熏习了很久,然后也有一些成就;所以就不一定按照次第来修,因为还要再加上过去世的熏修,还有过去世善根栽培的情况来决定。

所以说不定就可以直接什么?就圆顿止观就直接来了,也说不定可以呀。因为过去修得太好了嘛,对不对?这一次,嗯!一听就悟了。所以什么叫圆顿呢?“圆”就是圆满无缺,就是我们的菩提自性它其实从来就是圆满成就的,从来也没有什么缺少过的。虽然我们好像在轮回当中,好像上上下下这样飘泊很久了,或者还有我们所谓的烦恼障啊、所知障啊,可是并不会障碍我们菩提自性的开显嘛。因为它一直都在,而且它从来都是圆满成就的。

所以那个“顿”的话,就表示说我们的菩提自性它不是渐渐成就的,因为本自具足嘛,本来就圆满嘛。所以所谓的悟,就是当下就悟了嘛,不是说我慢慢,所以说“理须顿悟,事须渐修”。那个功夫的问题,在事相上功夫的问题,那可以慢慢慢慢,功夫慢慢纯熟;可是你悟就是悟了。就好像灯一开就看得见了,不是说我慢慢看见,不是!所以讲到我们的菩提自性,它是本来就是圆满成就的。只要你当下可以现前,因为它本自具足,只要你当下能够让它显现,那你当下就成就,这就是属于圆顿止观。那我们这次《摩诃止观》就是要把这个部分详细地把它说清楚,希望也可以同时证得。

所以要不要按照次第来,就看各位,从宿世善根深不深厚到这一世的因缘,还有你自己所好乐的来决定你修的是哪一种止观,都可以的。

那还有同学问到:“修空观是要在坐中修,还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修?”你们的答案是?坐中修?还是日常生活当中修空观?(有师兄答:日常生活中修)日常生活上修?有没有不同意的?摇头?要在坐中修?是吗?(有师兄答:都要),都可以?都要!太好了。

功夫不好的在坐中修,功夫好的在日常生活当中修,两个都很重要!因为散乱心修得话效果不好嘛。你就是偶而想一下“哦!因缘所生、无自性、空”;可是一回头马上又执著有了嘛,所以它没有办法产生很好的效果。所以在坐中修的好处就是你非常的专注。

那也有同学问说:“那我现在要坐中开始修习了,那我如果心很散乱,怎么办呢?”那就是都可以嘛,看你会数息,还是随息,还是任何一个,先让你的心能够安静下来,等你心比较安静了,然后得止之后或者得定之后,你再从定中起观,这样的效果是最好的。所以刚开始打坐,如果心很散乱,你也可以用…,不管用什么方法,让你的身心先安稳下来,最好是从定中来起观,它的效果特别好。理由是?谁来说说看,为什么得止之后在定中起观效果会比较好呢?它跟我们平常这样子想一想有什么差别呢?平常没有得定就是想到说“啊!因缘所生、无自性、空嘛”,就这样子,然后它就过去了。所以效果就没有你在定中,起空观效果这么好,为什么?

佛教我们要闻、思、修。不是听闻完就修了嘛,中间还有一个什么?思惟,所以修禅也叫思惟修嘛,就表示说这个思惟修非常重要。你听闻完,然后直接就想下手修,一般都是怎么样?知道做不到嘛,大家经验都有。理论都知道,可是事情来的时候,就是不行。原来的习气跑得比较快,名言的习气、那个执著的习气,它总是跑得比我们功夫还要快。所以只有在定中起观,它才能够进入思的阶段、思惟的阶段。所以所谓的“思”或者是思惟修,它是在定中起什么?像譬如说我们的空观,就是平常你听闻了很多“只要是因缘所生的,自性都是生灭的,只要是生灭就是无常,无常就是无我,自性就是空的”,听了很多,一直熏、一直熏、一直熏。那你现在来修止,得定之后,你空观的那个自然就现前。你听闻,曾经听闻到“一切因缘所生,无自性、空”的那个——自然从你的心中现出来。不是你去想哦,“想”跟“思”不一样!想是你去想它才有,没想就没有。思,它是一直都在,有没有?第七识不是“恒审思量、执八识见分为我”吗?恒审思量,那个思是一直都在,叫做“思”。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个空观的种子种到我们的第八识,它一直都在我们的第八识。那境界来的时候,诶!种子就生现行了嘛。那你如果只是想一想,它没有种到第八识成为空观无漏的种子;事情来,它也没有种子生现行啊!是我们烦恼的种子生现行,业力的种子生现行,就是没有一个空性的智慧、无漏的智慧可以生现行。

所以我们说长时熏修,熏什么呢?就是要把这个你所要熏修的内容,譬如说现在空观的内容,一直熏,熏到我们的第八识成为种子。而且它要够快哦,比你习气、业力的种子还快才行哦。所以事情来的时候,怎么样?就因缘所生嘛,没什么好执著嘛,都假的嘛,如幻假有的嘛!你才用得上。

所以在坐中修是希望达到这样的目的,把这些熏习的种子种到第八识。经常这样熏、熏、熏,那你种子的那个力量就越来越强了嘛,强过你那个烦恼的力量、业力的力量,它才能够来得及反应,境界来的时候、事情来的时候才来得及反应。所以只是想一想,想一想是什么?第六意识的比量分别,想一想,就没有了,就过去了。

像我们学校考试,有没有?背、背、背、背、背,考完就忘了嘛,为什么?因为它没有熏到第八识成为种子。它只是第六识的记忆作用,我们说记忆作用是第六识,比量的记忆作用,所以过一段时间就忘记了。记忆没有办法持久,是因为它不是种子。种子你只要熏到第八识它就很安稳,它一直都在嘛,只是看有没有机会现前而已嘛。你常常修的话,它就常常现前。

所以长时熏修也是很重要,先把这个空观的种子种到第八识,然后再加上长时熏修,那一定很快就证果了嘛。证果嘛,对不对?证什么果?阿罗汉、辟支佛的果,然后成就一切智嘛,我们上一堂讲的。然后开发的是慧眼嘛,然后断见思、见思惑。它为什么能够断见思惑?因为你空观的种子种到第八识,它的种子是什么?无我的种子,对不对?空观就是讲无我嘛:一切因缘所生法,空无自性就是无我嘛。

所以本来第七识恒审思量,念念有我,现在变成什么?恒审思量无我,这样明白吗?就是你的观念里面,没有“我”的观念——那个是初果罗汉才做得到,就是破萨迦耶见,破我见或者叫做身见。这个破见惑怎么来的?就是你修空观来的,你念念熏熏熏,熏那个无我,成为无我的种子之后,你第六意识保持现量,第七识就能够念念恒审思量无我。

我们讲过唯识就知道:第六识跟第七识它们之间的关系,你只要第六意识能够保持现量无分别,第七识就是什么?然后你这个空观的种子再现前的话,它就是恒审思量无我。那在这个之前是念念恒审思量有我,就是执八识的见分为我。所以为什么能够破见惑,它的理论在这里,它是藉由修空观来的。

所以你空观不成就,你就是念念有“我”,你怎么压都没有用,说“不要执著、不要执著”,还有一个“我”说不要执著嘛,所以那个“我”真的还很难,很难把它丢掉。除非你念念无我了,恒审思量是无我了,才可以破那个见惑。那至少你在修空观,在坐中修的时候,你是至少可以保持嘛。虽然一下座,马上那个我就现前,也没关系,因为你要常常坐嘛,长时熏修。它就变成那个无我的力量慢慢大过那个有我的力量、那个我执的力量。所以就是能够先破除那个见惑,我们说五不正见嘛。

所以空观修得好的话,它会常常那个无我的种子能够现前,就是萨迦耶见那个习气会越来越薄弱,“我”的那个力量会越来越薄弱。然后也不会那么执著我的看法、我的想法,那就是见取见嘛。所有主观的见解属于见取见,这个时候也会什么?没有这么重要了。我很尊重你的看法、你的想法,我都可以容纳,都OK,没有问题,我不会一定要跟你辩到说“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这种情况会慢慢减少了,是因为见取见怎么样?也慢慢随着我见没有之后,见取见由“我”来的嘛,我的看法、我的想法、我的思想,也没有这么重要了。

边见。那个是非善恶一定要把它弄清楚,那个就是边见,还蛮严重的。就是…,不是说要断恶修善吗?所以那个恶一定是怎么样?我们要唾弃的嘛,一定要绝对是排斥的嘛。所以一想到还会造恶,我的瞋心就来了,对不对?然后我执著要行善,那个善又会引发我的贪;然后我要累积功德、我要行善、我要怎么样、怎么样,那个都是“我”来的哦。你说没有功德,你要不要行?不要了!(你们都不会啦,一般人啦)。说“你要去放生”,“一定要跟我讲放生有什么功德,我才要放生,要不然我干嘛放生,对不对?”“你去供养”,“为什么要供养?”“供养有很大的功德,所以要供养。”那就对“我”好嘛。所以那个边见也是从“我”来的。

如果无我了,好跟坏好像也没有这么大的差别,我都可以,而且善恶的自性也是空的嘛,善恶业的自性也是空的嘛!没有什么那么执著。然后看到人家还在造恶就“啊!业障深重!”,然后就很生气。没有必要嘛,对不对?那个也是随着你的空观成就,这种情况也会慢慢地减少。

萨迦耶见、见取见、边见、还有什么?戒禁取见,戒禁取见就是错误的持戒。以为这些禁忌、规矩、这些规范呢,能够达到解脱啦,或者是开悟啦,或者是能够通向涅槃的正确的因跟果。

空观修得好的人,他没有这么多规矩,懂不懂?没有所谓的“地雷”。你不要踩到我的“地雷”,然后“我有很多很介意的事情,你千万不要恼怒我。”譬如说“我吃素吃得很清净,所以你到我家来,绝对不可以带荤食哦!”你虽然没有在我家煮,但是你也不准带进门,这是我的规矩哦!举例啦,这样印象比较深刻。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的规矩,你如果犯了我的规矩,我就会很生气嘛,然后我可能就会跟你交恶还是怎么样。反正这个都是属于戒禁取见的范围。

随着你的空观成就,没有什么规矩啊,都OK啊!哪来这么多“地雷”可以踩呢?没有那么多禁忌呀!因为所有的禁忌都是要保护自己的嘛;现在没有“我”要保护,就无所谓啦,对不对?我吃素,你不吃素,我跟你在一起,我怕共业障碍我修行。现在没有“我”被障碍,没关系呀,你高兴到我家煮,也OK呀!欢迎来我家煮荤食。

所以这所有戒律的范围,其实只是为了要保护自己,怕自己造成障碍。那既然没有那个“我”的观念的话,就没有什么规矩了,都可以;然后大家相处愉快,没有压力,因为你家没有很多规矩。

还有,每个人都很注重他的形象。为了要维护自己好的形象,是多么一件辛苦的事情。然后人家要求我帮忙,我不好意思说“不”,因为我就怕你对我的印象不好啊。我所有在亲朋好友里面周旋的,都是希望大家说我好;然后我也希望维护一个很好的形象在各位的面前。为什么要维护形象?就是“我”啊,我的形象很重要啊!所以我不允许别人在背后批评我,然后说我的不好。所以我就要活得很辛苦,为了要维护我美好的形象;我也很在意别人对我的批评。

修了空观之后不一样哦:你高兴怎么说就怎么说嘛,反正那个不是我啊!你说的某某某,名字相不可得啊。你批评的某某某也是因缘所生、无自性、空嘛——五蕴的假合,四大假合,你批评的是哪一大?你批评的是地大?还是火大?还是水大?还是风大?还是什么?你批评的是色、受、想、行、识哪一蕴啊?无所谓了,对不对?是不是现在开始可以很轻松自在地过生活了?你高兴怎么讲就怎么讲,反正无我嘛,对不对?

我们现在在分析五不正见的改变。为什么修空观可以破见思惑?首先讲,空观为什么可以破见惑?见惑就是五不正见嘛:萨迦耶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有“我”是大邪见,你现在念念无我,都OK了,见惑就破了嘛。那思惑的话,思惑就是贪、瞋、痴种种的烦恼,也会因为修空观就变得越来越淡薄,因为没有我喜不喜欢。我喜欢就生贪嘛,我不喜欢生瞋,没有特别喜不喜欢就是愚痴无明嘛。

那我现在都把我的心安住在因缘所生,无自性、空,就是因缘生、因缘灭,因缘生灭、因果相续的展现这样而已。没有一个真实的我,也没有真实的法,你的烦恼会不会少生起很多嘛,对不对?因为烦恼就是“我”来的,我们也讲过。为什么会有烦恼?因为有“我”,有我才有烦恼,有烦恼造业,有业就轮回。所以思惑怎么破,也是从无我来嘛。你只要常常修空观,念念无我,就没有贪、瞋、痴那些,减少它的熏习。所以烦恼业力的习气也会慢慢、慢慢地减少。

所以修空观可以破见思惑,然后成就一切智,一切智就是明白“一切因缘所生法,自性是空“的智慧就叫做一切智,然后可以证得小乘的果位。

我们说到坐中修,对不对?坐中修的重要。

好,平常要不要修?平常要修,也很重要嘛!因为我们一天不晓得有多少时间打坐,所以散乱的时间多,打坐的时间少。如果你只有在打坐的时候才修空观,平常都没有来自我提醒的话,效果也不好嘛。毕竟是散乱的时间比较长,修空观的时间比较少。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也可以不断不断地提醒自己,尤其是在自己起执著的时候,起执著的时候就是你忘记它是因缘所生、无自性、空的道理了嘛,对不对?所以你才会又执为真实存在,然后又开始“啊!不可以了,境界来不可以了”,为什么?因为没有空观的安住,没有空观的提醒,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是非常重要。

所以空观修得好不好,境界来的时候就知道了:小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功课不好的时候,夫妻吵架的时候,闹离婚的时候,事业失败的时候,被炒鱿鱼的时候,生病生到快病死了,得癌症的时候,空观在哪里?找一找,来得及抓回来吗?只要你生烦恼,就是空观不见了嘛。空观在,怎么会有烦恼呢?没有“我”就没有贪、瞋、痴嘛。所以烦恼就是从“我”来的啊;那“我”怎么来?就是忘记空观了嘛,才有“我”嘛。空观生起,诶!那个无我的空性的智慧又现前了。

所以日常生活的提醒,非常非常重要,尤其当你生烦恼的时候——那个就是你执著的时候,你就是忘记那件事情它是因缘生、因缘灭。不管你执著什么,太多了,对不对?我们看不破、放不下的事情太多了嘛。所以只要你生烦恼,你就知道空观不见了,赶快去找,赶快分析,然后赶快破执著,这样才会思惑越来越少嘛。所以思惑越来越少,也是因为你不断不断地自我提醒:不要再执著任何因缘所生的有为法,一切法无我,不断不断地熏修,空观自然就能够成就。

所以也有同学问:“我可不可以观我的呼吸,或者数息,或者随息来修空观?”可以的嘛,对不对?所以等一下我们练习,你们可以用任何的对境都可以。像观呼吸的话就是:你观你的呼吸,它就是进来,然后呼出去,进来、呼出去。就是呼吸的进出而已,有没有“我”?找不到“我”,呼吸也是因缘所生。那我们这个色身也是,你也可以…,像我们修过白骨观,时间非常的长,你就观全身的白骨节节相拄嘛,不管它是三百六十五节还是几节,它就是节节相拄,因缘所生,每一节骨头观完,你也找不到“我”在哪一个骨节上,不是吗?对啊!所以你可以观全身就是一副白骨嘛,白骨节节相拄,表示它因缘所生,才可以撑——撑在这里,一副白骨的形相,就是因缘节节相拄,因缘所生的,所以这中间也找不到“我”在哪里。

所以我们可以观呼吸啦,或者是观这个色身,或者是感受。像等一下打坐的时候,你有任何的感受生起,你也可以观感受生起,然后它就消失,感受生起就消失。坐一坐就会…,现在已经有人一直动了嘛,为什么?因为身体开始有不舒服的感受啦。所以我们等一下坐的时候,不管是酸、胀、麻、痛、还是什么,舒服还是不舒服,任何的感受你都可以当下观那个感受,它也是因缘所生、无自性,它也是因缘生灭的东西。坐在那边,一个念头生起来,我们可以观念头生起来就消失,念头生起来就消失,它也是生灭。

观身、受、心、法,就四念处嘛,你都可以观它是因缘生、因缘灭,只要是生灭,都是无常,都是无自性,自性都是空的,所以没有一个真实的色受想行识,都不是真实存在的。

所以也有同学问说:“我如果开始修,心很散乱,怎么办?”那就是,我们刚才已经讲过,所以这个就应该有答案了。所以等一下练习也是一样,你觉得妄念纷飞,心很散乱的话,你可以藉由数息或者是随息,先让我们的身心宁静下来之后,然后再生起空观。

好,我们现在练习。

(众师兄座中练习……)

好,我们练习到这里。先身体动一动,然后按摩,从头到脚按摩。

像藉由修空观呢,我们就很容易得止,有没有?只要观,不管任何的对境,观它是因缘生的,自性是空的,因此就可以止息一切的妄念、分别——这个我们就称为“体真止”,就是体达或者是体悟因缘生法自性是空的这个真理,叫做体真止。所以修空观可以得体真止。这个“真”就是空、空性的道理、空性的真理,体达空性的真理叫做“体真”,因此止息一切的妄念叫做“止”,所以“体真止”它是相对于这个空观来说的。

那同时我们也要知道,空观它又称为“从假入空观”,空观又称为“从假入空观”,这个假就是世俗的假。我们明白世俗是因缘所生的、是假有的,所以从世俗的假入空观,从假入空观。因为藉由观世俗的假,因此能够入所谓的空观,所以叫做从假入空观。

这看起来好像是要破一个“假”,然后去立一个“空”,对不对?破世俗的假,然后立一个空,那这个假呢就是俗谛,空就是真谛,所以它又叫做“二谛观”,俗谛跟真谛——二谛观。

所以我们就知道:体真止跟空观、从假入空观、二谛观,讲的都是同一件事情,这个名称我们也要知道,这样我们看经论才会明白:怎么一下讲空观,一下又讲体真止,一下又从假入空观,一下又二谛观,到底在讲什么?现在就很清楚了。所以名相上的这个教理的名称,我们也是要了解,方便我们看经论;还有到时候去教别人的时候也不会讲错。

所以藉由修习空观,我们已经知道它的重要性了,它是后面假观跟中观的基础。所以一定要好好地去把这个基础作得比较扎实一点。那我们再从空出假啦,还是什么空有两边都不执著啦,这个才可能做得到,先把这个空观修好。希望大家回去之后,不但坐中修,日常生活当中也不断不断地自我提醒,相信这样很快空观就能够成就。

那我们今天讲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