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2、天台传承(一):慧文禅师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讲于台北新店

二○一五年五月三日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因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师兄提到说希望能够办禅一、禅三、禅七;如果都不行的话,半日禅也好。我也很欢喜大家可以参加,一起来精进用功;可是呢,如果是超过一日禅的话,譬如说打禅三或者打禅七的话,必须要有住宿的地方,所以这个是一个问题。然后大家现代人都很忙碌,要凑在一起等大家都有空的时间,可能也是有点困难:今天我有空,明天你没空,大家要凑在一起,因为人数多嘛,要凑在一起也不是很容易。

而且标准的打禅七的话,每一座下座必须要有经行的地方;那我们这边又没有办法经行。就是一般都是坐五十分钟,然后经行个十分钟或者二十分钟,然后再休息十分钟,然后再上座。那就是让我们的筋骨有活络的机会,气血有通畅的机会。所以打禅七不是坐整天,一定不是这样,它是坐一座之后,下来一定要经行,然后再上座。

所以就是基于种种的理由,我们就想到一个办法,就是你一年举办几次,还不如常常用功嘛,对不对?所以我们就想在我们上课的时候,就是增加练习禅修的机会。我们讲一点理论,然后以实修为目的。因为我们止观一定是用修的嘛,不是用讲的嘛;要不然四部天台止观讲完,如果证不到的话,也是枉然。所以既然是讲止观,那我们就应该是要有比较多练习的机会。其实我们之前的课程也都是以禅修为主。我们不管介绍到哪一个天台的法门,我们都会讲完就立刻练习。以往我们也是走这样的路线,只是我们现在因为提的人太多,所以我们要说出理由,为什么很难打禅七的原因在哪里。

所以我们希望在介绍天台止观的同时,能够修习止观的法门;也希望这次我们最后讲《摩诃止观》,在我们天台止观的课程结束,我们天台止观也同时成就——这是我们的希望,因为我们一面讲、一面练习嘛,讲到哪里就练习到哪里,所以我们讲完应该就成就了嘛,是不是?这是首先要交代的一件事情。

那也有人问到说:“诶,天台宗的传承到底是什么?”我们修“天台”这么多年了,你们可以说出来天台宗的传承是什么吗?天台宗从哪里来?它的传承是什么?谁知道?(有师兄答:智者大师)智者大师?就他一人啊?那智者大师又是从哪里承袭这个止观的法门呢?他的老师是谁?啊?他老师的老师又是谁?老师的老师的老师又是谁?所以,既然我们已经把三部天台止观都讲完,现在是第四部——《摩诃止观》,就必须要把天台宗的传承好好地介绍一下。

那自古以来呢,说止观的非常多;可是都不如天台这部《摩诃止观》。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只有这部止观可以称得上教观双美:它不但有深厚的理论,而且这些理论都是可以实践的,都是可以实证的。所以天台止观绝对不是用说的,它所有的理论都是可以实证到的,所以我们说它教观双美。那它的来由呢?为什么说它教观双美?一定有原因嘛。

像世间任何的事物,我们都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的原因嘛。一件事情的发生我们都会问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可见它是有它的缘由。像我们走在山林里面,看到一条小溪,我们就可以溯溪,溯着这条小溪找到它的源头。那我们如果闻到花香的话,也能够找出它是什么花所散发的香味。像现在山野当中很多的野百合,你闻到那个野百合的味道,你就知道:哦!这附近一定有野百合。所以也可以找到这个香味的根本,这个香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根本。

那我们修行也是一样,如果修了半天也不知道它的源头根本,就容易会有闇(àn)证的机会。闇证,或者是伪证,或者是相似证。到底是真的证了?还不是真的证?一般人也弄不太清楚。这个人说他证果了,那个人说他得定了,也有人说他开悟了,那是哪一个“悟”呢?到底是耽误的“误”?还是一头雾水的“雾”?你没有一个简择的标准。所以在《摩诃止观》里面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什么是伪证、闇证、相似证,什么才是真实证。我们绝对不会有丝毫的错误,或者是谬证,就是未证言证,或者是没有得定说自己得定。

之前我们已经练习过这么长时间的天台止观,相信如果讲到四禅八定,应该每个人都非常的熟悉,因为它不容许有丝毫的好像、好像是又好像不是,绝对没有这种事情。你证到哪一个禅、哪一个定,一定是清清楚楚;那对于开悟这件事情也是一样的。

所以这个根由非常的重要。明白它的根由的话,也不容易让邪说混充在其中,而弄不清楚什么是大乘止观。因为也有很多人说他在修禅打坐嘛,那弄了半天结果他是在练气功;要不然就是什么开天眼、搞灵通,不然就是什么气动功。

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乘止观呢?我们上一堂已经非常清楚地、开宗明义地介绍了什么是大乘止观。大乘另外一个名称就是心性嘛,止观另外一个名称就是寂照嘛。我们上一堂讲过:寂照是心的体,止观是心的用。所以所谓的大乘止观,它一定是可以开发我们的心性,让我们的寂照能够现前,一定能够明心见性。除了这个目的之外的,全部都不能够说它是大乘止观。

所以那个打坐很喜欢说感受的,那个绝对不是大乘止观嘛,对不对?不管你的感受听起来是多么的有境界,那个都不会开悟的,因为你忙的不是让你的自性现前,这个就不是真正在修大乘止观。或者是修气脉的,不是说气脉不好,气脉不是大乘止观的目的,它是辅助,一种工具。就好像你修定是工具,开发空性的智慧才是目的。所以只要你修习大乘止观能够开发我们的心性,让我们的寂照能够现前——这个才是真正大乘止观的目的。

所以说到天台的教观双美,如果我们知道它的教是来自于《法华经》,《法华经》是佛金口说的。那说到观的传承,它是根据《大智度论》、《中论》,这个是龙树菩萨所撰的。慧文禅师就是在读《大智度论》的时候悟到了一心三观,然后在看《中论》的时候又悟到了一境三谛,在看《般若经》的时候明白有所谓的三智;所以他就把这三个融合起来而创立了天台宗所谓的“一心三观”。

一心三观是观什么呢?就是观一境三谛,那这样能够得到什么结果呢?就是三智于一心中得。三种智慧,藉由一心三观,观一境三谛就能够得三种智慧。这个听不懂没关系,因为我们之后就要一个一个练习,我们现在在介绍它的传承。

所以《法华经》是佛金口说的,所以它第一个传承是印度的传承,就是所谓的“金口祖承”。因为最早没有文字的记载(有文字记载是公元一世纪以后的事情),所以最初都是口口相传,因此才有所谓金口祖承这样的说法。金口祖承的意思就是如来金色身口业所传,诸祖所承,叫做金口祖承。也就是世尊把祂内证的境界传给大迦叶之后(就是摩诃迦叶),一直传到师子比丘,一共是二十四代,所以在印度传承有二十四祖,那龙树菩萨是第十三位祖师,在印度传承里面是第十三位。所以《法华经》既然是佛亲口说的,因此它有印度传承,是来自于释迦牟尼佛。

那中国的传承呢?就是说到慧文禅师,他是因为看到了《大智度论》还有《中论》,而悟得天台止观的这个实相禅法,是根据这边来的。那龙树菩萨又是印度传承的第十三位祖师,慧文禅师就远推龙树菩萨为天台宗的初祖。所以天台宗的初祖是龙树菩萨,二祖是慧文禅师,三祖是慧思禅师,四祖是智者大师——这样一脉相承,这就是所谓中国的传承。所以它不但有印度的传承,还有中国的传承。

那智者大师在见到慧思禅师的时候,慧思禅师说了一句话,说:“你我共同在灵山会上听佛说《法华经》。”所以又有另外一个说法,就是直授传承、直接传授。

那不管是《大智度论》、《中论》,甚至是《般若经》等等,都是鸠摩罗什所翻译的。那天台宗,无论是理论或者是实相禅法,都是根据鸠摩罗什所翻译的经论比较多,所以又有另外一个称为“译主传承”,翻译的“译”,就是由鸠摩罗什所翻译的译主传承。

所以从刚才讲到现在,我们说了四个传承,这就把天台宗的传承交代得很清楚了。那我们明白了这个源头根本之后,就对这个天台止观,还有现在讲的《摩诃止观》充满了无限的信心,因为信心很重要,知道它是真正有传承。

那我们说到慧文禅师,他是北齐时代的人,就是南北朝时候的北齐时代。那在南北朝之前呢,佛教是分南方跟北方:南方注重义学,北方注重禅修。北方人喜欢打坐,可是当时所翻译的只有《安般守意经》,就是属于声闻乘的禅法、小乘的禅法,所以当时北方是以小乘的禅法为主。那南方是以《阿毗达摩》,就是声闻的论典、毗昙学为主。那等到南北朝的时候,因为慢慢地鸠摩罗什把《般若经》翻译出来了,所以有关于般若的论典,让大众明白所谓的大乘空观。之前小乘的禅观都是观因缘法嘛:五蕴的自性是空的,就是都是观所谓的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等等的),就是在我们的身心上作因缘的观察,知道只要是因缘所生法,自性都是空的,因此能够去除对我的执著。

可是等大乘的般若经论被翻译出来之后,大家知道有所谓大乘的空观,因此就跟小乘的禅法做一个结合之后,我们称为菩萨禅。可是慢慢又藉由鸠摩罗什所翻译出来的有《法华经》、《维摩经》、刚才说到的《般若经》、还有大乘禅法的《坐禅三昧经》、《思惟略要法》——这些是属于大乘的禅法,也渐渐地被翻译出来。所以就影响当时的佛教,从观因缘法小乘的这种思惟方式,再加入般若空观的部分,就是开始不是只是观因缘法,希望能够回到我们的那个返本还源,反观心源这样的一个大乘禅法,就是刚刚开始萌芽。

所以到了南北朝的时候,就是有三股佛教的力量:

第一股就是从之前所延续下来的,就是以小乘禅法为主的僧稠的传承。

那另外一个就是达摩祖师带了《楞伽经》到中国,所宣扬的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是完全就不谈经论了,不立文字嘛,直接就来修禅;所以对当时有很清楚的那个家法的传承,然后有很清楚的修行次第那个僧稠他的系统来说,是一点都不能得到回响,就是曲高和寡。所以这个禅法(禅宗的禅法)当时也是没有办法开展出来。真正的禅宗是六祖慧能之后才开始流行的。达摩祖师来的时候是一点都没有办法接受,在当时。

那另外一股力量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慧文禅师,慧文禅师就把当时南方的义学跟北方的禅学,把它结合在一起的第一人,南北把它结合;然后用什么结合呢?用大乘禅法来结合。那既然有般若的系统,讲到了诸法实相。那这个诸法实相是应该可以去实证到的。所以你要证得大乘的空观或者是诸法的实相,必须要有实相禅、大乘的实相禅来跟它呼应。所以就基于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慧文禅师就提出来(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一心三观、一境三谛、还有三智,把它融合在一起的天台止观的学说,在当时来讲影响非常大。那再经过慧思禅师、智者大师,这样一路,这三个人的努力,就是终于把这个大乘实相禅作了一个完整的建立——这就是天台止观,它的来由是这样来的。

那慧文禅师他是先看到《般若经》,提到三种智慧,哪三种智慧呢?你们要不要讲一讲?三智?三种智慧是什么?一切智,道种智,跟一切种智。慧文禅师看到这三种智慧的内容,他就觉得说这个绝对不是把它分成三个部分。一般来说,我们都是说,那个声闻小乘是先证到一切智嘛,然后再从空出假,然后才有大乘所谓的道种智,那一直到佛呢才成就圆满的一切种智。看起来好像它是三个没有关系的,是先证到了那个一切智,然后才有道种智,然后才有一切种智。可是慧文禅师他的想法不一样,他认为说这三个不可能分割的,它可以在我们的一心中就同时具足这三种智慧。

那这三种智慧要怎么证得呢?就是当他看到《大智度论》“一心三观”的时候,他就找到答案了。三观是哪三观啊?空、假、中三观嘛。那空、假、中三观在慧文禅师他的理解是:也可以不用分别来修,也不用先修空观,然后再修假观,再修中观,然后你才成就三种智慧;它可以在一心三观,就是你这一心,当下这一念心同时起三观,你就可以同时成就这三种智慧,在一心当中,这一念的当下全部可以圆满具足。所以能观的是一心三观,那所观的境界是什么呢?就是三谛。那三谛从哪里来呢?就是慧文禅师在看到《中论》的时候,它有〈观四谛品〉谈到了“三是偈”,就是大家很会背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一个“是”了嘛;“亦为是假名”,两个“是”了嘛;然后“亦是中道义”嘛,三个“是”——叫做三是偈,偈颂的“偈”。

所以这个就是一境三谛的来源,就是这四句偈呢:“因缘所生法”是所观境,就是你观一切的因缘所生,你就可以知道它当下是空的,然后也是假的,也是中的。所以一境三谛,这个三谛就是真谛、俗谛跟中谛。能观的心是一心三观,所观的境是一境三谛。一个境,所观境具足三个谛、同时具足这三个谛。所以你用一心三观,观一境三谛,你就能够得什么?三智,所以三智于一心中得,这个脉络是这样子来的。

所以上上根的看到这个内容的话,他当下就能够起一心三观,同时这一念心具足空、假、中三观。然后观什么呢?就是刚才讲的那个三是偈:真谛、俗谛、中谛是它的所观境。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你如果观空谛就能三观:能观的心如果是空观的话,那就是相对真谛来说,你所得的智慧就是一切智(这样可以连接嘛);那你如果是假观的话,你的所观境是俗谛,那你成就的智慧就是道种智;如果中观的话,就是观中道谛,所成就的智慧就是一切种智,它是这样来成就的。

所以各位是上上根的,还是?如果上上根的,我们现在就可以这样子来练习,如果听明白的话。那如果说这样有困难的话,我们也可以把它分开来观:就第一个我们观因缘所生法,它的自性是空的,这个就是空观。我们也可以分开来练习,我们先修空观,然后你观法成熟、成就了之后,你就能够成就一切智。那一切智它有什么利益呢?就是能够破除见思惑,证到声闻的果位。所以声闻乘他就是明白一切法、一切因缘所生法自性是空的道理——就是所谓的空观。

各位要练习哪一个?要次第三止、三观?还是马上就观一心三观?(有师兄答:一心三观)哦!一心三观?好,那就开始啰?听明白了吗?你观的是什么?就一切因缘所生法——这个是三观总观的题目,就是说你的空、假、中三观,都是根据“因缘所生法”这一句来的,所以这一句是总观。只要是因缘所生法,自性一定是空的嘛,对不对?但是这个空又不是没有任何作用的空,所以你在这个空中又能够生起无量的缘起——这个是假观;可是这个假观,它又没有“落入红尘以为一切真实有”的那个过失。所以你能够同时去掉空的过失(因为声闻乘就是入涅槃了嘛,所以他没有从空出假,他不能在空性当中然后生起了无量的慈悲跟智慧来利益一切的众生);所以假观是你具足了这个空观之后,在空中能生起无穷的妙用来利益众生。所以这个假观是菩萨在利益众生的时候,必须具备的这个功夫。所以他这个真谛里面有俗谛,俗谛里面有真谛,然后又不落入这两边的过失——空跟有的过失,那个就可以进入到中谛了。好,这样有一点明白。我们先来练习看看好了。

(众师兄座中练习……)

好,我们练习到这里。

稍微按摩一下,身体动一动,稍微按摩一下。坐得怎么样,可以吗?可以观因缘所生法当下即空、即假、即中吗?可以吗?发起人可以吗?啊?都没有困难?可以?当下可以具足三观?同时?在一念当中同时具足空、假、中,OK?(师兄答:没办法持久)没办法?没办法持久?其他同学可以吗?不可以!可以吗?因为我们内容还没讲,我们只是提了一个名称而已,详细内容还没有介绍。所以不要有挫折感,或者觉得说“唉呀!都不知道在干什么?”因为我们都还没有开始讲啊。只是有师兄说可以练习看看。那各位练习的结果是怎么样?告诉我,要不然我们就这样pass(编按:通过)过去啰。你们要详细讲吗?要嘛,对不对?

所以不用担心,如果刚才观得很空、很空洞,不晓得要抓空、还是抓有、还是要抓中这样子,空、假、中不晓得哪一个?好像空观也观不起来,然后假观也不踏实,中观就是看不到踪影。都没有关系,因为我们还没有开始练习。只是说我们今天讲到天台的传承,它最精华的部分就是这个部分。我们了解这个部分,然后我们就是…,如果说要修得很踏实得话,我们从下一堂开始就先修空观,然后再修假观,然后再空假不二的中观。分开练习之后,我们再把它合在一起,这样应该会比较踏实一点。所以刚刚如果不知道在干什么,都是属于正常的。

因为那个理论也还没有详细讲,因为它也是有很深的理论在里面。因为你要观得起来,你必须要把那个理论先弄清楚,你才有一个观的内容。如果理论都不是很清楚,你这样子观空啊、假的、中,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真的三智于一心中得,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已经成就佛的智慧了。

所以从下一堂开始,我们可以先修空观。那就是可以先观:不管是色身,就因缘所生法嘛,只要是一切因缘所生的,它一定是怎么样?一定是生灭的,只要是有生有灭,就一定是无常的嘛。那无常的就不能永恒存在,它就一定没有自性可得,所以就一定是无我的——这个就是所谓的空观。只要是因缘法,你都可以来观,你可以观我们这个色身,它是生灭法、是无常的,所以这个色身不是真实的我。我们也可以观我们的感受,我们每天有千奇百怪的感受,任何感受生起的时候,那个也是因缘所生,你要当下把它观破。看你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会不会生起,感受生起的当下,它也是因缘所生法。感受是生灭、是无常,它也是没有它真实的自性。所以不要紧紧地抓着那个感受不放,那个就受蕴不得解脱,被受蕴困住了。那想蕴也是一样,我们每一个想法,每一个念头,生起来就灭嘛,生起来就灭,表示它也是生灭、无常的,所以也不要紧紧抓住我任何一个观念、我的想法认为它是真实的,一定要跟人家辩到面红耳赤。

所以我们就作任何的观境都可以,只要是因缘生法,其实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所生的嘛。所以我们每天就针对这样的一个观境,让我们的功夫纯熟,观到当下我们就知道它是生灭无常、无自性、是空的,自性是空的。无非就是因缘生、因缘灭这样而已嘛,有没有真实的那个法存在?没有啊!就是生灭的一个展现而已。你说有,就是因缘聚的时候有嘛;你说没有,就是因缘散了之后就没有啊——所以它就是聚散的差别,其实也没有真实的生灭嘛(我们在讲《心经》的时候讲过),没有真实的生灭,只是因缘的聚、散而已。

那我们回去就可以先练习这个空观,任何的有为法都可以作这样的观。就会发觉说“其实我越来越不执著我的身体,因为它是生灭无常的;越来越不执著我的感受,感受生起也是就灭了嘛。”你为什么会苦受?也是因缘和合就有苦受嘛,它也是不能够恒常,我不可能一直苦下去;我不觉得它苦的时候它就不苦啦,因为苦受它是生灭法,它不可能一直苦下去。乐受也是一样,当我感觉欢喜或者快乐的时候,我也是当下就把它观破,不会产生我们的贪爱、执著。每个想法也不要紧紧地抓住,那个都没有离开五不正见,懂吗?从萨迦耶见开始、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除非你证初果了,才没有这五见;要不然凡夫都没有离开五不正见,所以没有什么好紧紧抓住你的想法、看法——都是邪见嘛。也要当下观我们的每个念头,它是生灭的。这样子来练习,应该是很快就能够打破对这个因缘法的执著。

好,我们今天时间到了。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