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t20、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未完)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现在是在出世间法当中,这个出世间法,现在讲到第二个——“四无所畏”。

因为书上没有,所以我们就要看讲义。为什么要看讲义呢?因为这个是佛法的名相,一定要弄清楚。因为我们学佛修行,追求的就是出世间法,而不是世间法。所以出世间法有哪些内容呢?从小乘的声闻、缘觉,他们为什么能够证果?他们已经具备了哪些功德或智慧?或者一直到成佛,佛具备有哪些功德智慧?跟小乘有什么差别?我们要弄清楚,因为我们今天是要学佛嘛,学佛的话,就是以佛为我们修行的榜样,所以这些内容要先弄清楚,然后依照这个目标来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达到最后不管是证果、还是成佛的目标。所以,为什么我们要补充这个内容的目的就在这里。

那什么是“四无所畏”呢?这个就说明佛有四种无所畏的精神。这些无所畏的精神是怎么达到的?祂是怎么做到?就是心中没有任何的畏惧,那就是因为智慧的缘故。因为佛的智慧已经圆满成就,所以能够做到没有丝毫的畏惧。佛在哪些情况之下没有畏惧呢?

第一个,佛在说:“我是一切正智人”的时候没有畏惧。意思就是说“我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我们都不敢这样说,对不对?只有佛敢这么说。祂在说“我是一切正智人”,一切,就是不管是佛道还是外道,没有一个人的智慧是超过我的,而且我是真正有正智慧的人,而不是邪知邪见,所以只有佛敢说这句话的时候没有丝毫的畏惧。因为佛已经正知一切法,所以不怕别人说我不知一切法。祂敢这么说,也不怕别人批评说“佛祂其实也不是真正一个有智慧的人”,或者说“祂也不是一切法都能了知”。祂是正知,不是邪知,只有佛是正知一切法,外道是邪知,所以敢说这个话的人,只有佛,因为祂智慧已经圆满成就,所以祂敢说祂正知一切法,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这是第一个无所畏。

第二个无所畏,是佛在说“我一切漏尽、一切习尽”的时候,没有畏惧。一切漏尽,意思就是说三界一切的烦恼,佛已经完全断尽了,连习气都没有,所以祂敢说这句话,说:“我一切的烦恼已经断尽了,连习气也都断尽了”,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祂心中没有丝毫的畏惧。那就是因为佛一切的烦恼都已经断尽,习气也已经断尽,所以就不怕别人批评祂说“我的漏未尽、习未尽”,就不怕别人批评说“我的烦恼没有断尽、我的习气没有断尽”,就不怕别人这么批评。

那我们就很怕啊,因为我们的烦恼也都在,然后习气也都在,我们心中有所畏,也很怕别人批评我们还有什么习气啊,这个习气很重、那个习气很重,或者是这个烦恼还在、那个烦恼也没少,所以我们也没有这样的无所畏,第二种也没有。

第三种,佛在说“我说一切障道法”的时候没有畏惧。因为佛对一切障道法已经如实了知,所以祂不怕别人说:“我说的障道法,不能障涅槃”。哪些是障道法呢?障道法,就是障碍得证涅槃的那些内容,叫障道法,障碍我们不能得道、不能证涅槃、不能证果的那个法,叫障道法。所以佛会说哪些是障道法,我们把这些障道法都去除了,我们才能够证果、才能够证涅槃、才能够解脱。所以佛在说这些障道法的时候,也不怕别人批评说“你说的这些法,不是障道法,我还是行这些内容,我也一样可以得圣道”,这个是不可能的。所以佛祂在说一切障道法的时候,是没有丝毫的畏惧。

哪些是障道法呢?一切的有漏业,有漏,就是跟烦恼、我执相应的,烦恼、执著相应的,都叫做有漏,不管你是善法、还是不善法,都是有漏的。有漏的意思,就是说即使你行一切的善法,因为你有烦恼跟执著,也一样在三界当中,只是有人天果报。所以只要执著没有去除,跟烦恼相应的,就一定还在三界当中,这个都是属于有漏的,不管是善、不善,都是属于有漏业。还有,一切烦恼也会障涅槃。一切有漏业,就是你行的业都是在三界当中轮转的,所以不可能证涅槃。

一切烦恼也是,因为有我执,所以生种种的烦恼、然后造种种的业的结果,就是堕三恶道,所以一切的烦恼、还有恶道报障,这些都是障道法。诸有漏业、一切烦恼、恶道报障,因为已经堕恶道了嘛,当然就没有办法证涅槃,所以恶道报,就是得到三恶道的果报,这种障碍都是障道法。

像我们行布施的时候,如果是为了世间的利益求功德,反正你是为了三界,不管什么样的利益,是在欲界、色界、还是无色界,只要是为了世间的利益来行布施、持戒等等的,或修十善道,或者修禅定的时候,禅定是为了要开发空性的智慧,趣向解脱道,如果你不是为了这个目标,而耽著在种种的禅定境界当中,求神通啊、感应啊,这些也都是障道法。

所以,不善、及有漏善,都能够障碍解脱,不善,就是堕恶道嘛,有漏善——人天果报,都是障道法,不能够解脱。所以佛在说这些内容的时候,祂心中没有丝毫的畏惧。

第四个,佛在说“我所说圣道,能出世间,行是道,能尽诸苦”的时候,没有畏惧。因为佛已经行圣道,已经尽一切的诸苦,所以不怕别人说“行我所说的圣道,不能出世间,不能尽诸苦”。出世间,就是解脱,佛在说解脱道的时候,不管是四圣谛,苦集灭道四圣谛,或者十二因缘,这个都一定是能够解脱的,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佛在说这些解脱的圣道的时候,是一定能够让众生得解脱、证涅槃。所以祂在说这些解脱道的时候、这些圣道的时候,祂心中没有丝毫的畏惧,所以祂也不怕别人批评说:“你说的这些圣道,我按照这些圣道来行的话,也没有办法证涅槃或者是解脱”,是一定可以得证的,所以佛的心中没有丝毫的畏惧。

一定能尽诸苦,就是说只要在三界轮回当中,只有苦,没有快乐,所以一切的苦,就是包含三界当中的苦,不管是八苦、六苦、三苦,三界当中一切的苦,怎么断尽呢?只要解脱就能断尽。怎么解脱呢?行圣道。

所以,佛为我们说种种的解脱道,就是能够出三界,能够证涅槃。所以,这就是佛的四种无所畏。

第一跟第二个无畏,是显示佛祂自己的功德已经圆满具足。第一个是“我是一切正智人,我正知一切法”,这是表示佛祂自己的功德已经圆满具足。在说第二个无畏的时候也是,“我已经断尽一切的烦恼跟习气”,所以也是显示自己的功德具足。

第三跟第四个无所畏,是显示利益众生具足。因为第三、第四都是佛为众生说法,哪些是障道法?这些障道法去除之后,你就可以行什么样的圣道,然后断尽一切的苦。所以第三、第四个无畏,是显示利益众生具足。第一跟第三个无所畏,是说“智”;第二跟第四,是说“断”。第一和第三个无畏,是说“智”。第一个是“我是一切正智人”;第三个,说一切障道法,祂怎么知道哪些是障道法?就是因为祂已经得解脱,已经有了圆满的智慧,祂才知道那些是障道法。所以第一和第三无畏,是说智;第二和第四,是说断。第二个无畏,是说断尽一切的烦恼跟习气;第四个,是说断除一切的苦。

这就是这四个无所畏它们之间的差别。

我们凡夫除了这四个都有畏惧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畏惧。我们到底在怕些什么呢?有些人是怕出生低。当时印度是首陀罗,就是贱民。生在贱民的阶级,他就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所以在大众当中,他是有所畏惧的。因为首陀罗就有规定:哪些职业是首陀罗他们做的,譬如:抬死人啊、除粪啊、养鸡、养猪,还有打猎,捕鱼、打猎,都是贱民他们的职业,还有屠杀、卖酒,所以当时只要从事这些职业的贱民,他们是心中有畏惧的,在大众当中他们都觉得出生很卑微。这是第一种,出生低会让人觉得有畏惧。

第二个,是生弊处。就是你出生的地方,可能是生在穷山恶水当中,或贫穷落后的地方,所以有人问说“你是哪里来?哪一国来的?”如果那个国家是贫穷落后的,讲的时候就是声音很小、很自卑,这个就是生弊处,在大众当中心就有怖畏,觉得他来的那个地方不是很富裕的国家,或者很风调雨顺。像如果说“我美国来的!”就很自豪,或者是哪个很兴盛的国家,他就不会有畏惧的心。

第三个,是相貌丑。相貌长得丑陋,或者是身材太瘦啊、太胖啊,脚太短啊、头太大,反正他的外型让人家看了就是不喜欢,不喜欢亲近他,不喜欢跟他结交朋友。像这样的人,他在大众中也是会有自卑感,也是多所怖畏。要不然现在各种美容不会这么盛行嘛,生意不会这么好,就是有些人觉得他鼻子不够高、还是下巴不够长,就是要做种种的美容,那表示他对他的相貌,他是有所怖畏的,所以他才要做这些动作。

第四种,是无威仪。就是行住坐卧没有威仪,所以他在大众中多怖畏,心中有种种的怖畏。就是说很多人的场合,尤其是那种比较正式的场合,他就不知道他的手要放哪里、脚要放哪里,就是因为他平常就是行住坐卧没有什么威仪。就是我们所谓的坐没坐相、走没有走的样子,就是缺少威仪的人,他在大众中也是不知所措,这也是心中有怖畏。

第五,是粗恶语。就是可能声音不好听啊,有的人声音听起来就不是那么悦耳;或者是讲话会结结巴巴的,老是觉得他讲话会打结、还是舌头会打结,不是那么流利,他心里面也会自卑;或者是讲话颠三倒四的,讲了一堆,不知道他重点在讲什么,颠颠倒倒的,一直重复同样的话题、同样的内容;不然就是讲得太快,咬字不清楚,讲得太快,听不清楚他在讲什么,所以就不耐烦,听几句之后,就会不耐烦;不然就是太慢,旁边听得人急得要命,他还在那边一字一句的慢慢说,吞吞吐吐的;不然就是话太多,太聒噪的人也不是很讨人喜欢;话太少的,也不是很喜欢,问他有没有意见,他都闷不吭声的那种人,也是不太好相处。

所以话太多、话太少;或者不善表达,老是他想的,说出来就不是那个意思,不善表达。像我们想的跟说的,到底你能表达几分?有的人只有两、三分,有的可以七、八分,八、九分就算不错,因为你想的是起心动念,可能想很多,可是你说出来的,可能只是很少的部分,可能还会说不清楚,就是会有这样的障碍,这就是不善表达;善表达的,可能又言语轻浮、要不然就是尖酸刻薄等等,这些都是语业的过失。

所以像这些讲话会有过失的人,他在大众中他也不敢乱讲话,就是因为他心中有怖畏,他也会考虑这个、担心那个,不晓得这句话讲出去会有什么后果,所以他心中有所怖畏,就是因为他口业不是很清净。

所以,一般人很畏惧的事情,大概就是这个五大类:出生低、生弊处、相貌丑、无威仪、粗恶语。

那这四种无所畏当中有次第吗?是不是先第一个、再第二个,它是不是有互相的关连性?它是有的:

一定是要先圆满智慧嘛,所以第一个无所畏当中,是因为佛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所以祂能了知一切法,就是正知一切法,所以,第一个无所畏,是显示佛能了知一切法,正知一切法。

因为正知一切法,所以才有第二个,知道怎样断尽一切的烦恼跟习气的方法,佛也了知,而且也做到了。所以,有了第一个,然后有第二个——知一切法,故我漏尽。因为正知一切法,所以我就知道怎么让一切的有漏都除尽的方法,我也能够了知,也能够证得。

第三个无所畏,就是因为已经能够了知一切漏尽,一切烦恼都已经断除,习气也断除了,所以我就知道是哪些障道法让我不能够得证涅槃,我就知道,也是要证到以后,我才知道哪些是障道法。所以第三个无所畏,是因为漏尽的缘故,所以知道哪些是障碍漏尽的法,障道法是哪些内容。你没有证得涅槃之前,你是不知道那些是障碍涅槃的法,一定是你证得之后,才会了知。所以第三个,是因为漏尽的缘故,所以才知道哪些是障碍漏尽的法。

第四个无所畏,是要断除这些障道法,然后才说要行哪些圣道可以尽诸苦。所以,第四个无所畏,就是只要你断除了这些障道法,就能够行圣道,然后证得涅槃。

如果我们以世间的法来作比喻的话,第一个无所畏,就好比一个药草师,他为我们显示一些药草,说这些药草是治头痛、那个是治胃痛、那个是治肾结石。所以,第一个无所畏,等于是药师为我们显示一切的药草,就好比佛祂正知一切法,就是药师为我们显示一切的药草。

第二个无所畏,就是显示了这些药草,就告诉我们什么药就是能够治什么病,等于是为我们显示一切病灭,就是说你吃了哪些药草,这个药吃了以后就可以治头痛等等的,第二个无所畏就好比是知道这些药草之后,我就知道怎么样来除病,有哪些病,要吃什么药。

第三个,好比禁忌,哪些药草它有它的禁忌,你吃了这个药,就什么不可以吃,或者是你要注意什么样的内容;要不然就没有那个药效。所以第三个等于知禁忌,知道你吃什么药草,需要什么禁忌,这个禁忌就好比障道法,你只要行障道法,就是障涅槃、不得解脱。

第四个无所畏,就是为我们显示:你只要知道禁忌之后,这些禁忌不要犯,你就是吃什么药,就能够治好什么病,是一定有这样的效果的。就是行圣道可以证得涅槃解脱,所以你服了什么药,你的病就可以好。

所以,第一个无所畏,等于是说佛有一切种智,一切的智慧都已经圆满成就了。因为一切智慧圆满成就,所以就有第二个无所畏,断除一切的烦恼跟习气,所以第二个无所畏等于是说佛已经没有一切的烦恼和习气了。

第三个无所畏,等于说法无谬失,佛说法没有任何的错误或者是过失。

第四个无所畏,等于说除去了这些障道法之后,就能够得证涅槃,所以就等于是知禁忌之后,你只要服药,病就会好。所以把这些障道法除去,然后再正确地行圣道,就一定能证得涅槃。

这就是“四无所畏”的内容。

出世间法的第三个,是四无碍智。什么是“四无碍智”呢?就是说佛的智慧,在缘四种境界的时候,都没有任何的滞碍,叫四无碍智。哪四种境界呢?这四种境界就是法、义、词、乐说这四种。佛的智慧在缘这四种境界的时候,没有丝毫的滞碍。

那什么是法、义、词、乐(yào)说呢?举个例子,譬如我们说大地。地,是名称,它是名字,这是法。那地它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呢?那就是硬硬的,所以坚相就是地的义。我们要怎么样来形容地的状况,就说它是很坚硬的一个状态,所以地的坚相就是义。那你要怎么说?就用言语说嘛,所以以言语说地呢,它就是词,就是我们要用词来形容地的状态。

对这三种,不管是法、还是义、还是词,都乐说自在的时候,我们就称为乐说,就是你要说明地的名字;地它是坚的,它是坚硬的相;还有用言语来说地的这个用词——这三个都能乐说自在,能自在的说,不会有任何的滞碍,我们就称为乐说无碍。

所以我们就知道,法是名字。佛对一切法的名字都能知能说,没有丝毫的滞碍,就称为“法无碍智”。

我们刚才说,佛是正知一切法嘛,因为祂正知一切法,所以祂当然对一切法的名字都能够知道,也能够说,不会有丝毫的滞碍,这个就叫做“法无碍智”,就对一切的法的名字都能知能说,没有丝毫的滞碍,就称为法无碍智。

义,就是义理。佛对一切法的义理也通达无滞,就称为“义无碍智”。所以,我们就知道法跟义的差别,在于说“法”是说诸法的自相,“义”是说诸法的别相。自相,就是像地水火风,这个是诸法的自相;坚湿暖动,这就是诸法的别相。所以法跟义,它的差别就在说明法的自相、还有别相的差别而已。

在了知一切法的名字和义理之后,要如何对众生说法呢?如何对众生说一切法的内容?那就是要以言词分别说明,然后让众生了解。所以词,就是言词,你了解一切法的名字、还有义理,要用种种的名词为众生说,众生才会明白。所以佛以种种言词说一切法,不管是法的名字还是义理的时候,是没有丝毫的滞碍,就称为“词无碍智”。

而且在为众生说法的时候,还能够随众生的根性,他所好乐的法来说,自在无碍,就称为“乐说无碍智”。就是祂已经通达前面的法、义、词之后,祂才能够自在的说;不但能自在的说一切法的不管是名字、还是义理、还是言语方面,都没有丝毫的滞碍,还能够随众生不同的根性说不同法,这个叫做“乐说无碍”。

好乐信心的人,就为他说信根。上一堂说有五根、五力嘛。五根:信、精进、念、定、慧。所以好乐信心的人,我们就为他说信根;好乐精进的人,就为他说精进根;好乐勤念的人,就为他说念根;好乐摄心、喜欢修禅定的,就是好乐摄心的人,为他说定根;喜欢动脑筋、分析事情,好乐智慧的人,为他说慧根——这是以五根来举例子。

其他一切的善根也都是同样的道理,佛会观众生的机,应机说法,没有丝毫的滞碍,叫做乐说无碍。

我们是四个都没有,对不对?我们也不能够了知一切法的名字、义理,然后表达也是有障碍,说不清楚就是有障碍,也不能够观众生机。所以现在说的这四种无碍智,就是说佛的圆满智慧所显现的一种情况,就是祂有四种无碍的智慧。

我们前面说了十力、四无所畏,现在又说四无碍智,我们都是在说明佛的智慧。佛的智慧祂内在如果有十力,就是我们上一堂讲的佛有哪十力,智慧就是方便智,得了根本智之后,方便智就是十力的内容。内在有十力,外在所显现的,我就会无所畏嘛,无所畏惧,这样应该就已经够了,那为什么还要再说这个四无碍智呢?

那是因为有的人虽然无所畏;但是他在大众中说法的时候却有滞碍,所以就必须要再说四无碍智。

法无碍智跟义无碍智,是指对一切法的了悟的智慧,对一切法,就是佛祂是正知一切法,你了悟了一切法,你才能够说清楚它的名字、还有义理,这个就是法无碍智跟义无碍智,你一定要了知一切法。

有了这样的智慧,然后还要应机说法的智慧,你不但要了知,你不能“说我知道,可是我说不清楚,我不知道怎么表达,不知道怎样观机,也不知道怎样说”,那就没有词无碍智跟乐说无碍智。所以词无碍智跟乐说无碍智主要是指应机说法的智慧。前面两个是说对一切法了悟的智慧;你要怎么表达、怎么为众生说,还要应机呢?那就需要词无碍智、还有乐说无碍智。

那有了这四种无碍的智慧,在大众中说法,就能够无所畏惧,开演无尽、度化众生。所以除了前面所说的十力、四无所畏之外,现在所说的四无碍智也是非常重要的。

好,出世间法的第四个,是十八不共法。那什么是“十八不共法”呢?就是十八个佛独有,不共声闻、缘觉、菩萨的法。

前面所说的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声闻、缘觉、菩萨都有分、就是有少分,但是不圆满,只有佛是最圆满,但是他们也都有,只是不圆满,所以有少分。

可是现在要说的十八不共法,声闻、缘觉、菩萨却是无分,他们是一个都没有办法圆满地做到;只有佛有,不共声闻、缘觉、菩萨,所以叫做“不共”。一共有十八个,所以就叫十八个不共法。哪十八个法呢?

第一和第二个,是说明身无失、口无失。就说明佛祂的身业是没有任何过失,口业也没有任何的过失。那佛怎么能够做到身、口业都没有任何的过失呢?那就跟祂持戒清净有关,因为佛于无量阿僧祇劫以来都是持戒清净的,所以身业跟口业就没有任何的过失。而且佛已经拔除罪根因缘和习气,所以身、口业也没有任何的过失。

我们为什么会有过失?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拔除罪根的因缘,而且还有种种的习气:贪习啊、瞋习啊、愚痴啊等等的,有所畏啊,有种种怖畏,这些的习气都还在,所以我们的身业跟口业没有办法清净。

那罪根的因缘有哪些呢?就是贪欲的因缘。所以我们只要贪欲还在,不管你是欲界的贪、色界、还是无色界的贪,只要你还有一念的贪,就有这个罪根因缘让你的身、口业有任何的过失。

佛因为祂的贪欲的因缘已经除尽,刚才说一切的烦恼跟习气都除尽,所以祂的身、口业才能够清净。那我们没有办法清净,就是因为我们贪欲的因缘,让我们身、口业有过失,这是第一个罪根的因缘。

第二个就是瞋恚的因缘。只要还会发脾气啊、会动怒啊,忿恨恼嫉害嘛,只要还有这个,我们的身、口业就会有过失。所以瞋恚因缘是第二个罪根的因缘。贪欲的习气、瞋恚的习气也是同样的道理。

第三个,就是怖畏的因缘。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有种种的怖畏,因为这些怖畏的因缘也让我们的身、口业会有过失。因为心中有种种的怖畏,所以我们可能要覆藏啊,可能要打妄语啊,就是因为我们心中害怕,我们不敢把我们的那些缺点,把它显露在众人的面前,就怕他们批评说“这个人还会怎么样、怎么样”,我们就是心中有种种的畏惧,所以就要戴上一副假面具,这个会让我们的身、口业有种种的过失的因缘就是从怖畏来的,“因为我担心、我害怕,所以我就有种种遮掩的动作跟话语。”

第四个是愚痴的因缘。因为不明白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所以我们会以为“我”是真实存在,一切“法”是真实存在的,就是不能够见到诸法的实相,所以才会执著一切人、法是真实存在的,也会让我们造种种的罪业。所以愚痴的因缘,也是罪根的因缘,因为愚痴,不明白诸法的实相,才会起我执跟法执,而造作种种的身、口业,让我们身、口业有种种的过失。

这四个就是罪根的因缘,除非你这四个都没有了,罪根的因缘、还有习气都没有了,你的身业跟口业才可能完全的清净。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佛一切的身、口业都是随智慧行,所以祂不会有任何的过失。第三个,念无失。就是佛心心念念也不会有任何的过失,就是说明佛的意业也都完全清净了,不会有任何的过失。为什么可以做得到呢?就是因为佛祂念念都在什么?不管是四念处、还是在任何的正法上面,祂都是正念当中,没有失念的时候,所以祂的意业不会有过失。

我们意业为什么会犯呢?就是因为失念嘛,失念就跟烦恼相应、跟执著相应,然后就造业。先造意业,所以我们的意业不会清净,念念跟贪、瞋、痴相应。

佛念念跟无贪、无瞋、无痴、还有十一个善根相应,念念都跟善根相应,所以祂的意业不会有任何的过失,念念都在从小乘的四念处,一直到大乘一切的三昧,都是跟正法相应的,所以祂意业不会有任何的过失。而且佛随时在甚深的禅定当中,祂的意业当然也不会有任何的过失,因为心不散乱。

我们胡思乱想,心散乱,当然意业就会跟贪、瞋、痴烦恼相应,就会有种种的过失。佛祂善修甚深的禅定,心不散乱,因此念无失;而且佛也善断欲爱,还有法爱,心不贪著,就是已经没有我执跟法执了。我们因为有我,所以念念跟我贪相应;对法有执著,所以念念对法的执著的贪爱相应,因此意业会有过失。佛善断欲爱和法爱,心不贪著,所以念无失。而且佛一切的意业也随智慧行,所以念没有任何的过失。

第四个,无异想。无异想,就是没有第二个想法,都是在同样的想法当中。佛为什么没有异想呢?就是祂对一切的众生已经没有分别了,所以祂不会有第二个想法,念念都是怎么想来利益众生,没有对象的差别,所以佛没有怨、亲的差别,不会说讨厌的人我不度,喜欢的人我才度,有对象的差别;佛祂也没有贵、贱的差别,不会看你的出生高贵,有钱、有地位的人我才度,就是大功德主要先度;出生贫穷下贱的人,我就不度,所以没有贵、贱的差别。

也没有恭敬、不恭敬的差别。不会说恭敬我的人,我才度,那个傲慢、贡高我慢的,不恭敬我的人我就不度,不会有恭敬、不恭敬的差别;也不会有爱、憎的差别。不会说这个是好学生,都能够依教奉行,都能够听话,这样的人我喜欢,所以我就度;那个不听话,传了很多法他一个都不修的,没有依教奉行的我就不度,佛不会这样子。

所以,佛不会对像舍利弗、弥勒菩萨,这些能够顺佛法行的人贪爱,不会对这些好的弟子产生任何的贪爱;然后也不会对像提婆达多、每个人都很讨厌的提婆达多,或者是当时的六师外道,像富罗那六师外道,还有种种邪见的人,佛也对他们没有任何的憎恨。对好弟子没有贪爱,对那些不能够好好修行的,包含外道邪见的人,祂也不会产生任何的瞋恚。所以佛也没有爱憎的差别。

佛对一切众生没有分别,没有怨亲、贵贱、恭敬不恭敬、爱憎等等的差别,所以我们说佛无异想。佛对于一切的众生,还有一切的法,也没有丝毫的贪爱跟执著。为什么可以做得到呢?因为佛祂了知一切法的真实相,什么是一切法的真实相?就是一切法无我嘛,从本以来,不生不灭。我们看的是生灭法,所以我们有分别、执著。佛看的一切法、一切众生都是本来没有生灭的,因为悟到无生法忍嘛,知道一切法本来无生的道理,无生就无灭嘛,本来清净,就好像涅槃一样,本来清净,本来没有生灭——佛是安住在这样的一个境界当中,所以祂对一切的众生、还有一切的法无异想。知道一切众生、一切法是本来没有生灭、清净,就像涅槃一样的清净,叫做无异想。

还有,佛不行诳法,常入不二法门。常入不二法门,这个不二法门,就是说明诸法的实相。入不二法门就是入诸法实相门。在一切法无我当中,就是明白一切法本来无生,无生就无灭,本来没有生灭,这样的一个实相当中是没有任何对立的。只要有对立,有相对就有相异。现在说佛无异想嘛,这个无异就是不二的意思。异,就是二法;二法,就是邪道;邪道,就是诳法。

在诸法空相里面,一切法不二;不二,就没有相对;有相对,就是有相异;有相异,就有二;有二,就是诳法。所谓的诳法就是欺诳我们的,让我们生烦恼、执著、造业的法。为什么我们会生烦恼、执著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心是有分别的,有分别就有相对嘛:有苦乐的相对,有生灭的相对,有断常的相对……,一切相对,只要分别,它就有相对;有相对,我们就会生烦恼跟执著,我们不喜欢苦、喜欢乐,就是有相对。

只要安住在诸法实相当中,就不会有任何的相对,这个时候就能够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就是指在空性的智慧当中,是没有任何相对立的这样一个观念。

佛也常观谁可度,所以心无异想。佛祂每天都在观: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时当中,祂有三时,就是没有不在观的时候,一日一夜各三时,祂都在观一切众生谁可度,就是说佛祂随时都在观察哪一个众生可度;祂不会让可度众生的因缘让它错失,不会!佛随时都在观哪一个众生他是可度的,这个也是另外一个佛无异想的解释。没有其他的想法,念念都在想怎么利益众生。要怎么利益众生?那就要先观嘛,要先观机:哪个众生他现在度化的因缘成熟了,赶快去度化他,不要错失良机,所以佛无异想,一心一意都在想怎么去度化众生,千万不要错过了好的时机,这个也是佛无异想。

所以一共有四个:第一个是说佛对一切众生没有分别,所以叫无异想;第二个是佛观一切众生及诸法从本以来,不生不灭,常清净如涅槃,这是第二个无异想;第三个,佛不行诳法,常入不二法门,这是第三个无异想;第四个,佛常观谁可度,所以心无异想。

第五个,无不定心。这个定,就是一心不乱叫定嘛。像我们为什么不能够见诸法的实相呢?就是因为心散乱;心一散乱,就是有生灭,只见到因缘所生的生灭法,没有看到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的实相,见不到。

就好像说平静无波的水,你才可以看得到水面所映出来的影像。我们的散乱心就好比余波荡漾,那个水波一直荡漾,从来没有停过,所以你从来也看不清楚一切法的真实相,因为水波从来没有停过。只有等水波停的时候,你才能够见到一切法的真实相。就用这个水波来比喻你的心是定心、还是散乱心。所以我们见不到诸法实相,就是因为我们的心都是散乱的。

佛不一样,佛没有不定的时候,叫做无不定心。心都是安住在诸法实相当中,因为定心当中,才能够见清楚一切法的真实相貌,见到一切诸法的实相之后,佛的心就是安住在诸法实相当中。既然可以安住在这个境界当中,当然祂的心就不会再散乱,所以佛没有散乱的时候,都是在定心当中,这个叫做无不定心。

那我们就要问啦:佛如果常在定中,没有不定的时候,那祂怎么为大众说法?佛当时也是游行诸国啊,到处游行说法。祂常常在定中,没有不定的时候,祂怎么游行诸国,怎么为众生说法呢?我们就要这样问了。

像声闻人,他入定之后,就没有办法说法;但是佛在定中是可以说法,为什么?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嘛:祂安住在诸法实相当中,所以佛就能够在定中说法;然后在定中游行诸国,就是因为佛祂安住在诸法实相当中,没有退失的时候。安住在诸法实相当中,祂用的就不是像我们用的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就不是用这个八识,因为八识是生灭法,是有分别的。

佛就是转八识成四智,所以佛是用四种智慧来游行诸国、来度化众生,没有散乱的时候,都是安住在这样的一个境界当中,然后用智慧来说法,所以祂没有不定的时候。

那声闻人是因为他没有圆满的智慧,所以他也经常会起种种的疑惑。声闻人,他对于像四谛、苦集灭道,他是深信不疑;但是因为他还有法执,所以他还对很多其他的法会生起种种的疑问,只要他心中有疑,心就散乱;所以我们说声闻小乘他们没有像佛一样的定心:无不定心——这个声闻人没有的,是因为他还会常常起疑,对一切法起疑。或者我们说声闻小乘,他虽然证得果位,像四果阿罗汉,但是他还有习气,他种种的习气没有断,也会让他的心动荡,使他的心散乱,因此也没有佛的“无不定心”的道理在这里。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