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9、说明无明本无(从真起妄,反妄归真):二,后显本空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经文: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长行的第二个重点,是说明“无明本无”。内容有两个部分:第一个是“先示其相”,就是先说明什么是无明。这个部分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了。
今天介绍第二个部分,就是“后显本空”,就是再显示无明本来空。内容有三个部分:第一个,先说明“无明无体”;再说明“无明无因”;最后总结“妄见成轮”。
首先,说明“无明无体”。我们看经文: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
佛说:善男子!这个无明,并非真实有它的自体。这个“非实有体”的意思,是说“无明”它只是一个假名。我们如果一定要找,从我们身上找,从头找到脚,从里面找到外面,都找不到“无明”它到底在什么地方。我们说能够拿得出来的就是现量境;拿不出来的就是非量境。现在拿不出来,你找不到无明到底在什么地方: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遍寻不着,这就说明它是非量境的,根本不存在。
“无明”没有它的自体,所以我们也不能说它是从哪里生起的。无明它只是变现而已,一念不觉,无明就变现,变现出身心世界。就好像魔术师,他拿一条手帕,然后变一只兔子,我们不能说这只兔子是从手帕里面生出来的。现在无明变现身心世界,也是同样的道理,“无明”是能变,“身心世界”是所变,不管是能变还是所变,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们说它是“无明非实有体”。
那无明它到底是怎么变现出这个身心世界来的呢?我们都知道本来是妙明,那什么时候变成无明了?本来是真心,可是它为什么又变成妄心了?所以我们现在就要看这张讲义。妙明是怎么变成无明的呢?真心它怎么会变成妄心呢?从真起妄的一个过程:
首先是“生相无明”。虽然本来是妙明,但是因为最初的一念不觉,所以心动(这个心一动,因为无明,所以心动),因此有了第一个“业相”。业,就是起动的意思。这个起动,就是你的心动了;心一动,然后就有念头。
本来真心是无念的,就是这一念不觉,然后心动,然后就有无明,就转什么?转如来藏成为藏识(藏识就是第八识),转如来藏成为藏识,就是转成第八识,这个就叫做“生相无明”。所以生相无明怎么来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来的,一念心动来的,本来是无念的,因为你无明,所以这个心一动,一动就生起了现在讲的第一个生相无明,这个业相,我们称为“无明业相”,就是因为你心动了。
如果你可以一直保持心不动,不起任何妄念的话,那个就是永远在真心的状态,不会转真心、不会转如来藏成为第八识。所以我们知道这个第八识是怎么来的?就是这一念不觉而来的、而起无明。有了无明,就转本来是如来藏,就转成第八识,这个称为生相无明。它非常非常的微细,只有佛能够知道,所以经论上才会说:等觉菩萨要破了最后一品无明,才能够成佛。这一品无明就叫做生相无明,这个只有佛能够看得见,所以才能够成佛。
所以成佛,也是要破这最后一品的生相无明,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妄念,我们不是说要破执著、破分别、破妄想,破妄想,就是这一念无明,破了以后我们才能够成佛。所以这是第一个生相无明,一切的无明就是从这边开始起动的。
转成第八识,然后就进入第二个部分。可是这个时候的真心虽然现起了第八识,但是它是属于自证分。所谓自证分的意思,就是说它还是属于第八识的本体(自体分),这是自证分,就是第八识的本体,还没有分出见分跟相分。我们知道见分跟相分是从自证分来的,所以你可以破相分,回归到见分,见分再回归到自证分,怎么样?就是第八识;然后你再明白真心里面本来无念,你这个第八识就可以回到什么?就可以破生相无明,回到原来的真心。所以我们后面会讲到“返妄归真”,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所以我们先知道,这个生相无明是怎么生起的?就是这一念不觉,而心动生起的。但是这个时候,还是自证分,就是还是八识的本体,还没有现出见分跟相分,这个就是“唯心所现”的过程。我们知道“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真心怎么样现起的?唯心所现,这个真心怎么样转成第八识的?就是这样转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就是这样子生起了生相无明,真心就转成第八识了,这就是“唯心所现”,现起了什么?现起了第八识,可是它还是属于自证分,这个是第一个生相无明。
第二个,“住相无明”。我们知道真心本来是无念的,真心本来没有生灭,真心本来寂灭。可是现在因为一念的…,因为这无明的力量鼓动而生起了这个念头,因此有了生灭,本来是没有生灭,本来是无念的;可是一念不觉嘛,就心动了,就起了念头,那就不是真心了,然后就有生灭了,生灭就是有生住异灭:这个生相无明、住相无明、异相无明、还有灭相无明。这个生灭,就是从这一念心动来的。
也打破了本来的寂灭,本来真心是寂灭的。那现在不是,因为动念了,然后有生灭了,所以也离开它原来寂灭的一个状态,打破了寂灭怎么样?就转本来有的智慧的光明,变成了能见的妄见,这个就是八识的“见分”,八识见分从这边来的。从打破了本来真心的无念,没有生灭,本来是寂灭,然后就转我们本来智慧的光明,不是本来的智慧光明,变成什么?变成妄见,就是变成八识的见分,这个是能见的功能,我们称为“转相”。转什么呢?就是转本有的智慧光明,成为能见的妄见,这就是第二个“转相”。
这个能见的作用,就是八识的“见分”,这时候的见分的功能,就是妄心,我们所谓的妄心就是从这边来的。真心怎么变成妄心?就是这样子变来的。所以这个时候,你一旦变成了这个妄心,它就是有生灭的了,就是生灭、生灭、生灭;本来是没有生灭,现在就是生灭、生灭、生灭,因为妄心开始起作用。这个妄心就是八识的见分,它已经从自证分变成了见分,就是我们本来智慧的作用,转成了能见的功能,这个就是妄心的作用,这个是第二个“转相”。
然后有了能见的功能,当然接下来就要有和能见相对的所见的境界,这个所见的境界,就是和八识见分相对的,八识的“相分”。有能见就有所见嘛,现在有这个妄见,有这个见分的功能,那当然有一个跟它相对的境界,因为有能见就有所见,这个所见就是境界,就是八识的相分,就这样子变现出了身心世界。所以身心世界怎么来的?就是八识的相分。
所以唯识里面讲到,八识相分的内容有哪些呢?内而根身,外而器界。外在的器世界,就是我们说的世界;内而根身,就是我们所谓的身心。所以一般来讲,我们就说身心世界,其实就是八识的相分所变的,八识相分的种子所变现的,变现出了身心世界,就是“内而根身,外而器界”,这是八识的相分所生的。
八识的相分怎么来的呢?就是你先有见分,见分的功能见什么呢?见种种的境界,就是我们的身心世界,这种种境界就是八识的相分,它是相对这个见分来的。所以先有了见分,它要照见一切的境界啊,所以八识的相分就这样生起了我们的身心世界,这样的相分出来。
这就是第三个,由能见相,而有了“现相”,就是妄现根身器界等等相,我们叫做“现相”。这些所现的境界相,就是妄境。刚才是妄心,现在是妄境,它也是“俱生法执”。俱生法执就是从这边来的、从妄境来的,八识相分种子所生的一切的身心世界,种种的境界。
所以以上就是由八识的自证分变现出了见分和相分,因此有了妄心和妄境,这个就是“唯识所变”的过程。
所以我们知道,一切的境界相怎么来的?就是唯识所变;刚才是唯心所现,现在是唯识所变。那我们就知道,从真心一开始,一念无明开始,一直到现在现出了身心世界,这整个过程就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因此就有了身心世界,这一切都是八识的相分所现的种种的境界。
但是这时候的妄心、妄境还是种子,它是非常非常的微细,只有九地菩萨、八地菩萨他们能够见得到。所以八地菩萨,你修到八地的时候,你就能够见到现在所谓的八识相分种子所生的种种的相分,你这个时候能够看到八识的相分,它是怎么变现这个内而根身、外而器界,它是怎么变现的,你证到八地你才可以看得见它这个变现的过程。
要证到九地,你才可以见到这个见分,就是这个妄心你才能够看得到,所以破妄想也是这个之后,证到十地之后,然后再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所以这个时候还是种子,所以它是非常非常的微细,你没有证到八地、九地,是看不到那个唯识所变的过程,你见不到。
好,以上从业相、转相、到现相,就是所谓的“三细相”,它属于根本无明。我们知道无明有根本无明、有末枝无明,根本无明就是指的这个三细相,这是“一念不觉生三细”。
接下来是“境界为缘长六粗”。接下来介绍的是“六粗相”。有了前面的境界相,刚才说唯识所变,变现出了身心世界来。那我们面对这个境界,不知道它是我们自心所变现的,不知道它是八识相分种子所生的,不明白这个道理,因为还没有证到八地菩萨,所以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们面对一切的境界,就把这一切的境界当作是真实存在的,不知道它是我们唯识所变,我们自心所变现的,八识所变现出来的;可是我们不明白,所以我们就把这个变现出来的境界,把它当作是真实存在的,因此产生了分别。
刚才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那个是妄想,对不对?我们不是说要破妄想、破分别,分别怎么来?就是从这边开始来的:你对境界不明白是我们自心所变现出来的,不知道是唯识所变的,因此产生了种种的分别,分别心就是从这边开始的。所以你说“不要分别,不要分别”,就是要从这边开始下手,你才能更真正的破一切的分别。怎么样破一切的分别?知道它是我们八识相分种子所生的一切境界,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你就不会对它分别,就不会有后面的执著了。所以先要了解分别它是怎么产生的,就是现在所谓的“智相”。
有了前面的境界相,你就妄起分别,这个分别是慧心所的作用,分别它的好丑啊。好就是可爱嘛,就是我们所谓的顺境;那丑呢,就是不可爱,就是我们所谓的逆境,就有了“智相”。智,就是分别的意思,属于慧心所的作用。这个时候就是分别心的开始,它是属于“分别法执”。
对于顺境产生乐受;对于逆境产生苦受,我们的心就是和这个境界相应,念念分别、相续不断,这个就是所谓的“相续相”。六粗的第二个。第一个是智相,第二个是相续相。智相就是面对一切的境界、我们每天六根面对六尘,这一切的境界产生了种种的分别,而且这个是念念分别、相续不断,它没有一刹那的停止,只要我们还是凡夫众生,没有悟道的话,你就面对一切境界,你就一直不断不断产生分别嘛。而且这个分别是没有刹那的间断,所以叫做“相续相”,就是念念分别、相续不断。
所以无明和前面的生相结合,于是就有了转相、现相、智相、相续相,这时候的行相,就是这时候的心念,还是很微细的,对法的执著坚固执持,所以我们就称为“住相”,就是“住相无明”,这四个是属于住相无明。为什么称为住相呢?就是这个时候对法的执著是坚固执持,刚才前面有俱生法执,现在有分别法执,这个就是对法的执著还非常的坚固,所以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叫做“住相”。
为什么会那么坚固呢?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不知道它是唯识所变,不知道它是我们自己心识所变现出来的,所以才会以为真实存在而产生了种种的分别,然后这个分别的作用没有刹那的间断,这个称为住相。
到这边还很微细,我们一般很难破。要破要从下面的“执取相”开始。所以第三个是“异相无明”。就是对于前面的苦乐种种的境界,我们会深生的取著,妄计有“我”、和“我所”,这个就是俱生我执,它是属于思惑,称为“执取相”——从这里开始就进入了“枝末无明”,前面是根本无明,这边是枝末无明开始了。
所以枝末无明怎么来的?就是对种种的苦乐境界,以为是我在受苦、我在受乐,那个“我”把它放进去了,所以那个“我”是怎么来?就从这边来的:先有俱生我执,然后有下面的分别我执,“计名字相”就是分别我执,所以所有的我执从哪里开始?就是从这边开始,所以它叫做“执取相”。对一切苦乐的境界,妄计有我、我所,我所就是从我来的嘛:我的,我的苦、我的乐,因为先以为有我,然后有属于我的所有、所有的内容,属于“我所有”的内容,产生了种种的苦乐境界,深生的执取,以为它是真实存在的。
所以我们怎么修呢?就是面对一切苦乐境界,知道它是因缘所生,无自性,不要把“我”放进去,没有一个“我”在受苦、受乐、还是不苦不乐的那个舍受,当你三受生起的时候,不要把我放进去,没有一个我在受苦、没有一个我在受乐或者是不苦不乐那个舍受,没有一个我在感受这三受。
那三受是什么生起?因缘所生,依他起的,所谓因缘所生都是依他起的,依他起不要起“遍计执”。遍计执就是执有我、我所,有我执、法执,就是从这边来的。我,就是我执;我所,就是属于法执。面对一切依他起的种种境界,或者种种的三受,苦受、乐受、舍受,知道它是依他起的,不要起遍计执,不要生起我执跟法执,这样就可以回归圆成实。
所以以唯识来讲,三句话就讲完了,你所有的修行的过程,就是面对一切依他起,不要起遍计执,然后就能够证圆成实,就讲完了。
圆成实,就是最后的回归到自证分,然后自证分再回归到真心嘛,这个就是“证圆成实”。面对一切的依他起,就知道它是我们八识相分种子生的一切境界嘛,你就不会产生种种的分别,也不会现在讲的执著,就不会起我执跟法执。
那对于所执取的相,还假立种种的名称和言说,去分别它,这个就是“分别我执”,属于见惑,称为“计名字相”。我们不但执种种的境界,以为有我,还有我所(属于我的种种人事物),我所。
起了这样的执著以后,要给它种种的名称跟言说,就是要给它取名字啊:我喜欢某某人,他是有名字的;我对某某哪些事发生的事情非常的执著,那个也是可以形容的,用语言文字形容的,我对哪件事,哪件物,或我对什么什么东西非常执著,我喜欢什么东西——那个是物嘛,也是有种种的名称。
所以我们一切的烦恼,是从这些名称来的,没有这种种的名称跟言说,你不会生烦恼。所以你执这些名称跟言说,这个言说相,以为它是真实存在的,你才会生种种的烦恼。譬如说我喜欢谁嘛,我很在乎哪件事情,还有我喜欢什么什么东西——这些人事物都是可以用名言去把它形容出来的。
所以在你心中,就是充满了种种的这些名称跟言说,然后执为实有,认为它是我、我所。所以这个名字相就是属于分别我执,它是我们烦恼生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把这些名称言说当作是真实存在的,这些人事物的这些名称是实有的。
所以我们可以观:我这一念为什么生烦恼?你马上去追追追,就是可以追出来,它就是名称言说、一连串的名称言说:因为他跟我说了什么什么内容,所以我现在生气了,这个都是名称言说;我思念某某人,都是名称言说;我喜欢什么什么什么,全部都是名称言说。
那现在怎么办?知道名称言说都是假名嘛。我们是为了方便去分辨是张三还是李四,一定要给他取个名字。本来这些名称言说、这些名言相是为了要帮助我们去分别种种的人事物而假立的、假施设的,它不是真实存在的;可是我们立了种种的名称言说之后,然后就对这些名称言说的内容执为实有,因此才会生烦恼,所以分别我执从这边来的。
所以我们只要破,破这个名字相,知道它是假名、假施设的,为了方便去分辨种种的内容,所以我们要给它种种的名称跟言说,它都是假名,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就能够破这个名字相。破了名字相,当然这个执取相也能够破:本来没有我、我所嘛。
无明和前面的住相和合,就是有了执取相、计名字相,这时候的心念就比较粗了;刚才是比较微细,现在是比较粗,我们就称为“异相”,就是“异相无明”,就是开始变异了嘛。本来没有我、我所的,本来这些名称言说都是假立、假施设的。我们现在都把它执为实有的,所以就变异了。前面的没有,它就是八识变现的这种种境界,可是还没有变嘛。可是我们加进了我、我所,还有计名字相之后,整个境界都变了,变了执著嘛,所以执著怎么来的?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我们要破执著、破分别、破妄想,怎么破?就是这一路,你知道它是怎么变现出来的,你就可以回头去一步一步去破,把它破除掉。
好,然后再依这个所计的名字相,生起了贪爱或者是憎恨等等的烦恼,发动我们的身口,造种种的业,就称为“起业相”。就是造业了,这个造业怎么来的?就是刚才计这些名字相,以为真实存在的嘛。我们刚才讲某某的人事物,然后生起贪爱或者是憎恨,就是贪瞋就是从这边来的,因为你计名字相以后,你才会起贪爱或者是瞋恨这种种的烦恼,然后发动身口,就开始造业了。心先生烦恼嘛,意业先动,然后发动身口,造种种的业,这个业怎么造的?就是这么造的,从计名字相开始造业的。
那无明的功用到这里就为止,就结束了,所以称为“灭相”,就是“灭相无明”。灭,不是没有无明,是无明的功用到这边为止,所以称为灭相无明。
那有了业呢,就会招种种的果报,受轮回的苦,这就是“业系苦相”。这个苦相的意思就是不自在的意思,我们没有办法自在作主,因为怎样?你造业就一定要受报,这个受报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所以业系苦相没有包含在这个灭相无明里面,就是因为它已经受报了,已经感果了,没有办法改变,所以它是非可断的、果报是非可断的,所以它不算是灭相。
所以以上从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到业系苦相,就是所谓的“六粗相”。
所以从前面讲的“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两句话就说明了真心怎么从一念不觉而有了无明这个业相;就是转八识,转这个如来藏成为藏识,就是第八识,然后再由第八识而变现出了身心世界,就是所谓的转相(就是见分),还有现相(就是相分);然后再进一步对身心世界等等的境界相生起了分别,这个就是智相;念念不断,就是相续相;深生执取,就是执取相;假立名言,就是计名字相;起惑造业,就是起业相;受轮回苦,就是业系苦相。这个就是“从真起妄”的过程,从一念不觉开始,到轮回,从真心生起了妄境这整个过程。
我们现在修行,就要“返妄归真”,循原路回家。那怎么循原路回家呢?就是要从最后一个,从苦相、了业相、除名字相、破执取相……这样一步一步回家,回归到真心。
所以第一步,就是要先思惟苦谛的内容:知道三界只有苦、没有快乐,希望能够出离轮回,这就是第一步——“从苦相”。
那怎么出离呢?先要知道轮回是怎么造成的?就是业造成的嘛:因为有业才会轮回,这就是第二步——“了业相”。
那业是怎么来的呢?烦恼来的;烦恼又是怎么来的呢?我执和法执来的。所以想要断烦恼,就要先破执著,这个执著就是我执和法执。我执和法执破了,就不会起惑造业。这里的惑,就是包含了我们刚才讲的智相、相续相,它是属于法执;执取相、计名字相,它是属于我执,所以这四个都是属于惑。我们说起惑,然后造业,然后才有轮回嘛,这是惑、业、苦,起惑,然后造业,然后才会有业系苦相。造业就是起业相嘛。所以我们一般说的,所谓的“惑业苦”,就是这样子。这个“惑”,就是包含了法执跟我执,就是烦恼的意思,有我执和法执。
那“我执”怎么破呢?如何破我执呢?那就要先了解我执的内容。我执有“分别我执”还有“俱生我执”,刚才都讲过了。“分别我执”就是见惑,就是计名字相。所以我们现在只要知道这些名字相是分别假立的,就不会生起贪爱或者是瞋恚,不生贪瞋种种的烦恼,就不会造种种的业,这就是第三步——“除名字相”。知道一切名字相是名言假立的,你就不会生起执著,就不会起惑造业。所以除名字相,就能够破见惑,破分别我执。
那什么是“俱生我执”呢?俱生我执就是思惑、就是执取相,执取苦乐等等的境界为我、我所。那现在只要对苦乐等等的境界,知道它是虚妄的,我们就不会深生地生起取或的心,妄计有我和我所,这就是第四步的“破执取相”。破执取相,就能够破思惑,破俱生我执,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你怎么修呢?三受生起的时候不要把我放进去,就是这样子修。知道一切苦乐等等的境界是因缘所生,不是真实存在的、是虚妄的,你就不会深生的取著,就能够破执取相。不要把我放进去,就不会妄计我和我所,知道它是因缘所生这样就可以了。
那怎么破法执呢?也是要先了解法执的内容。法执有“分别法执”和“俱生法执”。“分别法执”就是智相、相续相。它是怎么来的?八识所变现的相分嘛。我们是不明白它是依他起的(只要是依他起,就是虚妄不真实的),才会起了遍计执,执为实有,然后才分别它的可爱、不可爱,对于可爱的顺境,我们就生起乐受,对于不可爱的逆境,就生起苦受。而且念念分别,相续不断。
那现在怎么办呢?现在只要知道一切境界,这一切境界就是我们每天六根面对六尘的这一切的境界,就是知道它是八识相分种子所生,就是唯识所变嘛。所有的根身世界(根身还有器世界)都是八识的相分所生的,是依他起的,就是因缘所生的。只要是依他起,就是虚妄、不真实的,这样就不会起遍计执,就能破分别法执——这就是第五步,“遣遍计执”,面对一切境界,六根面对六尘,一切境界,知道它是依他起,不起遍计执,这个就能够遣遍计执。
这是第五步的修行,就是每天就是这样子修,面对一切境界知道它是八识相分种子生,这样就完了,后面都没有了,我们自心所变现的,唯识所变,后面就没有了,这样就完了嘛。我们自己八识所变现的相分,后面要不要分别、执著?就都没有了,从这边破是最快的。
可是当你忘记了,忘记这个都是我们唯识所现的,我们八识相分所变现的,你已经开始生了刚才讲的三受,那你就是等到这一步来不及,“分别”来不及破,你就从破执著那边开始破:三受生起的时候,不要把“我”放进去,就能够破执取相。你能从“分别”这边下手,就是破智相跟相续相。所以智相跟相续相,它是属于法执;执取相跟计名字相属于我执,这个刚才讲过了。
好,俱生法执,它是“现相”,就是八识的相分,内而根身、外而器世界这等等的境界相。也是由于无明,才会依前面的能见相,妄现身心世界等等的境界相。那我们现在知道真心里面本来无相,一切的相分就没有了,就是这么简单,真心里面本来无相。
现在为什么会有相呢?因为妄见,才有妄境嘛,刚才讲的。有了这个现相,就是有了能见相,才会有境界相,就是有了见分以后才有相分的嘛。因为妄见,才有妄境,就是你先有妄心,然后才有妄境。那我们现在明白这个道理,就能够破俱生法执——这就是第六步,“舍相分”:知道一切的境界是八识相分所生,自然就能够舍这个相分,这时候相分就没有了。
你能够舍相分,十法界就没有了;你能够破分别…,就是能够破分别,舍相分是刚才讲的,(俱生我执、分别法执),俱生法执、分别法执没有了。能够破分别,十法界就没有了;能够破执著,六道就没有了。破见思惑,六道就没有了。破执著,六道就没有了;破分别,十法界就没有了,是这样子。
然后破妄想呢?回归到真心,真心无念嘛。所以所谓的破执著、破分别、破妄想,就是这样子来修:破执著,六道没有了;破分别,十法界没有了;破妄想,回归真心,你就大彻大悟。
所以现在的舍相分,其实很简单,你面对一切的相分,就知道它是八识的相分种子所生,相分就没有啦;那没有相分,见分有没有需要存在?没有需要存在,所以进一步就可以什么?见分也没有了,就可以“摄见分归自证分”。如果没有一切的境界相,当然能见的功能也不必要了,这样就能够舍八识的见分,就是舍这个“转相”,这就是第七步——摄见分归自证分。
相分没有了,见分没有必要存在,那见分到哪里去了?就回归到原来的自证分嘛,因为见分跟相分都是从自证分出来的。你现在先没有境界相,先舍相分,没有境界相,那能见的功能也没有必要存在,所以见分也没有了。见分到哪里去?就回归到自证分去了,就是八识的自证分、第八识的自证分。所以没有妄境,妄心也空了,那见分自然就回归到自证分里面去了。
那当初为什么会现起第八识的呢?就是“业相”嘛,第一个“业相”。它是怎么来的?那就是因为一念不觉心动,然后才会转如来藏成为第八识,它是依他起,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是依他起的嘛。
那现在只要知道真心本来无念,并没有最初的起相,这个起相就是业相,真心里面无念,那你就不会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了嘛,所以就能够远离这个业相,这就是第八步——“遣依他起”。因为一念不觉,才有无明,是依他起的;现在知道真心本来无念,自然就能够遣依他起。真心本来无念,你一直保持无念,不会一念不觉而心动,一直保持念念无念,就是念念都是真心,诶,依他起就没有了嘛,这个就是“遣依他起”。
这个时候一切的念想都没有了,你的真心就能够显现,这个就是最后一步——“证圆成实”,就是回归到真心了。知道真心本来无念,你就不会生起一念的无明,就不会生起这一念不觉,所以是不是就回归真心了?这时候就破妄想,真心显现,这个就叫做“证圆成实”。所以破妄想就能够回归真性,真心无念,就是证圆成实,就是见到我们的自性本体,这时候就是真正的大彻大悟,就回到家了,就回归到真心,这个是我们的家。
所以,从前面的第一步,从苦相,以四谛来说,从苦相就是苦谛所摄的嘛,思惟苦谛的道理;第二步,了业相,就是集谛所摄;从除名字相,一直到遣依他起,这个是属于道谛所摄;最后证圆成实,是属于灭谛所摄——这个就是依四谛,返妄归真的路、回家的路。
如果是依菩萨五十一个阶位来修的话,就是生相无明,它是十地菩萨所证的,十地菩萨证了,然后等觉菩萨破最后一品无明而成佛,所以生相无明它是属于十地菩萨所证的;住相无明,它是初地到九地菩萨所证的;异相无明,是三贤位里面的最后二十九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就是三贤位嘛),后面的二十九位所证的;灭相无明,是十信位所证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样就四十个嘛,加上初地到十地,就五十个。然后等觉、妙觉,破五十一品,全部究竟圆满成佛——这就是以这个生、住、异、灭这四相无明来说明这五十一个阶位它的修证次第。
当然,最快的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不用依这个次第来修证的;而是依现在我们所说的,只要用智慧觉照,照破无明本来没有它真实的自体,是不是当下顿破四相?对不对?无明本来不存在,管你什么生住异灭四相,统统都没有了。所以刚刚那句话很重要:无明本来没有它真实的自体,就统统破掉了嘛,因为一切都是从无明来的,不管它是生住异灭四相,可以顿破,这个是属于顿修顿悟的法门。
当然,无明灭了,行就灭了,十二因缘也没有了。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老死灭,所以十二因缘也断啦,你无明断了,后面都没有了。了解无明本来空,后面都没有了,也证到十二因缘。
所以从四谛、十二因缘、还是五十一个菩萨的阶位,都是可以这样子来修的。
好,这个就是“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我们刚才讲的这一句。
“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
这个就是用比喻来说明“无明并没有它真实的自体”。因为前面说了种种的过患,我们都把它归咎于无明。那现在又说明无明没有它的自体,就好像我们好不容易找到这个罪魁祸首;可是我们现在又说它根本不是真实存在的,这个道理很难让人家理解,用言语也很难说明白,所以只有用比喻的。
佛就用这个比喻的,比喻说好比在睡梦中见到种种的景物,好像是有,你在梦中里面,一切的人事物好像都是有;可是等到你醒过来呢,才发觉它了不可得。就是用这个比喻,来显示无明本来没有它的自体。这个梦,就比喻无明;醒,就比喻觉悟;了不可得,就是比喻无明无体。
那我们要进一步问了:“醒来的时候了不可得,那它究竟到哪里去了呢?”因此经中才会回答说:
“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
你说我醒过来,这个梦境所有的内容到哪里去了呢?就好像虚空中的花朵,好像在虚空中灭去了,可是你不能说它有一定的灭处,就是说不可以说花朵在虚空中灭去了。
那我们又要问了:“如果没有一定的灭处,那应该还在啊,为什么又说它没有呢?”所以经中又回答:
“何以故?无生处故。”
为什么说虚空中的花朵没有一定的灭处呢?因为虚空中本来不是生花的地方啊!有生处才有灭处,现在根本找不到生处,那又怎么会有灭处呢?所以“何以故?无生处故。”既然没有生处,就说明它无因——这就是第二个,再说明“无明无因”。
前面是以“梦中人”来比喻“无明无体”,梦中的人事物,你醒过来了不可得,这就形容无明无体、没有它的自体。现在又用虚空中的花朵,用“空中华”来比喻“无明无因”,无生处故,所以无明无因,找不到它的生处。
那最后我们要总结“妄见成轮”。因为你起了妄见,才会看到虚空中有种种的花朵,轮回就是这么造成的——由妄见才会有轮回的现象,所以叫做“妄见成轮”,成了这个轮回的现象,因为妄见而来的,所以最后我们总结“妄见成轮”。
前面说因为无明妄执才有轮转生死,现在又说无明本来无体,无体,那生死就应该无所依,无所依,就应该没有生死;可是前面为什么又说有轮转生死呢?所以经中回答: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一切众生于圆觉本无生灭之中,妄见有生灭,所以才说有轮转生死,而并非圆觉性中真实有生死轮转。这“一切众生”就是指没有悟道的人,如果没有开悟的话、如果没有悟道,你才会在本来无生当中妄见有生灭;妄见有生灭,就有轮转生死。
可是如果你悟道的话,就能够了知真心本来没有生灭,没有生灭,就没有生死。就看你悟?还是没悟?没悟,就有轮转生死;悟了,就知道真心当中本来没有生灭,没有生灭,就没有生死,就没有轮转生死。
所以前面说有轮转生死,是依妄见才说有;那现在说本来没有生死,是就实论、实际上来论的话,它才说无,就是没有生死。所以这个“无”并不是空无,不是说什么都没有。明明有身心世界,你现在说什么都没有,就是落入那个断灭无,断灭空。所以这边的“无”,不是断灭空,不是没有;现象界的身心世界是有啊,只是我们知道它是八识的相分的所变现的,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无”不是什么都没有,只是不执著而已,就是对身心世界这些现象界都有,只是不会再像以前去执著而已;为什么可以不执著?因为知道它是相分种子所生。无明本来无,所以由无明所生起的一切身心世界也当下就能够空去了。这个空去不是没有,而是不再执著而已。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