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5、序分:证信序,众成就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经文: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到这边是众成就。第六个、众成就。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这个“与”就是同、共同。与大菩萨摩诃萨,一共是十万人,大家聚集在一起——这个是指参加法会的同体法众,因为大家都已经证得法身理体,所以称为同体。
“大菩萨”,在这里是指圆顿根机的菩萨。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是“觉”的意思,萨埵是“有情”,所以自己已经觉悟的有情,我们称为菩提萨埵;能使一切众生、能使一切法界的有情觉悟的,我们也称为菩萨萨埵;以大智慧上求佛觉,以大悲心下化有情,我们也称为菩提萨埵。所以,它可以分自利、利他、还有自他两利这三方面来解释菩萨萨埵的意思。
菩萨有权教跟实教的分别。权教菩萨他是修六度,虽然他也修六度,但是他是修事相上的六度,因为他并没有见空性,所以他对行善还有执著。譬如说,他布施的时候,就是有布施的相;持戒的时候,有持戒的相,因此他不能够称为大菩萨。
实教的菩萨,因为他已经见性了,修的是六波罗蜜,他能够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所以他在行六度的时候,是离一切相的;所以他在布施的时候,内不著能施的我相,外不著受施的人相,中不著所施的物相,这样三轮体空,才能够称为大菩萨。
大菩萨还有其他的一些涵义里面:
譬如说,第一个,他是有大根的,这个根,是指善根,就是指已经于无量千万亿佛所种诸善根。他不是这一世才种的,无量劫以来,他就在每一个佛前已经种了无量的善根,这个我们称为有大根,这个就是大菩萨。
第二个,是具大智。就是具有大智慧,这个大智慧就是他明白一切因缘所生法自性是空的,所以他不会著在有边;虽然自性是空的,但是又能够起一切行,所以他又不会落在空边,这样空有不二,空有双融,就不会落在空有两边。所以这边现在讲的这个大智慧,他就是能够以真智了空,以俗智照有,以中智不落空有两边,这个大智慧。
第三个,是信大法。这个大法,就不是指一般我们认知的这个法,就是他相信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他有这样的信心。因为每一个众生既然都本来具足圆觉、本来具足佛性,所以一定能够成佛,只是迷悟的差别;可是他相信一切众生本来是成佛的,只是后来迷惑颠倒了,这个我们就说他是信大法。
第四个,是解大义。了解圆觉一心具足体、相、用三大之义,就是对圆觉一心它具足体相用所有的内容,他都了解它的涵义,这个叫做解大义。解,就是了解的意思。
第五个,是发大心。这个发大心,指的是发广大平等的慈悲心,就是看待一切众生,就好像看待自己一样,你对自己是怎么样看待,那你现在对一切众生也是平等的看待,自己喜欢离苦得乐,也希望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所以他可以普遍的帮助一切众生与乐拔苦,这个我们就说他有发大心。
第六,是修大行。这边说的大行就是菩萨行,修四摄、六波罗蜜行,自他两利。修四摄、六波罗蜜,不但是自利,还可以利他,同时圆满自他两利,这个是修大行。
第七,是求大果。就是他一切的修行念念都是趣向无上菩提的果觉。像我们有没有求大果,就看你每天回向的内容是什么?就知道你有没有求大果。他念念都是趣向、念念都是回向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我们就说他求大果。
第八,是证大道。就是一定究竟能够证得无上菩提。
所以具备这八大的,我们就称为大菩萨。
“摩诃萨”。摩诃,是大的意思。上面已经称大菩萨,现在为什么又来一个摩诃萨呢?最主要它这边指的是地上大菩萨中的大菩萨,就是入初地以上的大菩萨里面的大菩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文殊等等这十二位上首菩萨都已经是等觉法身大士,都是位居十地以上的菩萨,所以称为摩诃萨。
这边“十万人”,是指和他同行的眷属一共有十万人。这个“俱”的意思,就是只要是同心同德,和合地聚集在一起,我们就称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这十二位上首菩萨,第一位是文殊师利菩萨为一切菩萨的上首,所以他又称为妙首,就是一切菩萨为上首。
那为什么称为文殊师利呢?我们翻译成妙吉祥,因为他在出生的时候,满室的祥光,还出现种种的瑞相,所以大家就称他妙吉祥。
第二个,又翻译成妙德,因为他有深妙的智德,所以称为妙德,深妙的智德。在本经里面他是发起众,第一位发起的。本经我们知道它是圆顿大教,如果没有深妙的智德,他又怎么能够成为发起众呢?所以他为一切菩萨之首,又称为妙首。
那文殊师利他是七佛之师,是古佛再来示现菩萨,帮助释迦牟尼佛弘扬佛法、教化众生,所以他是古佛再来的。古佛的名字叫什么呢?叫龙种尊王佛。那现在在哪里呢?他现在正在北方,名号摩尼宝积佛。将来呢?未来成佛,号普现——这是文殊师利菩萨。
第二个,是普贤菩萨。什么叫普贤呢?“行弥法界,德无不遍,曰普。住居等觉,随心益物,曰贤”。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行遍整个法界,德没有不遍满的、没有不周遍的,我们称为普,普就是普遍,就是他的德可以遍一切法界。他住居在等觉位,他可以随心念、随时以他的心念来利益群生,这个就称为贤。所以如果我们的功德力能够遍及整个法界,心念随时都能够在利益众生身上,我们也可以称为普贤。
文殊,他是代表大智慧;普贤,他是代表大行。一个是表大智,一个是表大行。为什么文殊师利先为发起众呢?就是要先有悟的智慧,那有了这个智慧之后,才能够起种种的妙行,所以接下来才是普贤菩萨。一个代表智慧,一个代表妙行,就是说你觉悟之后,才能够起种种的正行,就是依悟起修的意思。
这个悟,是悟到什么呢?就是圆觉,每一个人都有圆觉真心,这个真心是没有生灭的,我们要以这个因地心,它也是成佛的正因,你以这个因地心来修行,你才能真正的证到最后的圆觉。
所以首先,“文殊章”告诉我们:一切如来本起因地修行,是依什么呢?圆照清净觉相,所以就先点出来,每一个众生都具有这个圆觉真心,我们要以这个为因心,然后才能够起一切的妙行。所以我们一切的修行,其实都没有离开这个不生不灭的圆觉真心。所以如果我们以生灭心来修行的话,那就是煮沙成饭,永远不可能有什么结果的。所以我们要以这个因地心修行,就是要先明白这个不生不灭的圆觉真心,以这个不生不灭的真心悟到圆觉,而契入最后这个圆觉。圆觉真心也是不生不灭的,这个不生不灭的因地心,然后证到不生不灭的果觉,这个才能够真正的了解普贤菩萨的意思。就是有了智慧的摄持,起一切的妙行,才能够契入这个圆觉的境界。
第三个,普眼菩萨。依照“普眼章”修行的法门,就能够见一切清净法界,一切清净周遍法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就是他能够一步、一步的引导我们,好像等同见到佛的境界一样。那什么是佛的境界?就是普眼的境界。所以他能够普见一切法清净,这个是大智普眼;能够普见一切众生成佛,这个是大悲普眼。
金刚藏菩萨,这个名字是从比喻来的,金刚它是又坚硬、又锐利。因为坚硬,所以没有任何的东西可以破坏它;因为锐利,它又可以破坏一切。所以就用这个来比喻这位菩萨的智慧也是如此:烦恼不能侵害他,外魔也不能够扰动他,这就是坚。他又能够破除一切的障碍,又能够断除一切人的疑惑,所以称为利。
所以在本经中,他问了三个问题:就是众生本来成佛,为什么又有无明?如果无明众生本有,为什么如来又说众生本来成佛?如果众生本来成佛,后来又起无明,那么一切如来什么时候又再生起一切烦恼呢?他是帮我们问了这三个疑问。这三个疑惑如果能够断除的话,就能够生起无量功德之藏,所以又称为金刚藏。
弥勒菩萨。弥勒翻译成慈氏,慈氏就是姓,他姓慈,他为什么姓慈呢?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说他过去遇到大慈如来,修慈心三昧,为了感念上师的恩德,所以他就姓慈。第二个说法是说他母亲在怀他的时候就很有慈心,所以出生之后就姓慈,这两个说法。
他本来的名字叫阿逸多。阿逸多,我们翻成什么?就是无能胜,没有能够胜过他的。哪些方面没有办法胜过他呢?
第一个,他是慈无能胜。他的慈心,我们是没有办法胜过他的,为什么呢?因为他在深究生死的根源,发觉一切众生为什么轮回?最主要就是以贪爱为根本,因此他就发起慈心,要度一切的众生,所以他的慈心是没有人能够胜过他的,因为有愿力的摄持。
第二个,是德无能胜。我们知道弥勒菩萨他也是一生补处的等觉菩萨,所以他只要断除最后一品的生相无明之后,他就能够成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他的德也是没有人能够胜过他的。
好,接下来,清净慧菩萨。清净慧,就是清净的智慧。这位菩萨他以清净的智慧来观照一切法,发觉一切法怎么样?就好像虚空一样的无所有。我们在修证的法门当中,虽然有阶位、因果等相,譬如说,我们说先十信位,然后三贤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然后再十地,所以有十信位、有三贤位、然后还有十圣位,这个圣位,就是十地,我们称为圣位,有信位啊、有贤位啊、有圣位,还有最后的佛果,佛位、佛的果位,好像有次第的差别;可是在清净的智慧里面,它是没有这些差别的。就好像在梦中,我们一切修行的果位,这些因果等等的相貌,好像在梦中生病了,你在梦中吃药,等你醒过来之后,你发觉这个病啊、还有药啊都不可得,就是用这个来比喻我们一切的修行也是好像梦境里面,梦境里面生病、然后吃药。
所以这等等的位阶差别,其实只是方便的引入众生,这种方便善巧而用的,而不是真实存在。所以我们在修一切法门的时候也不用执著,也不用想说“啊,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我要等到什么时候?”那你就是没有清净的智慧。所以清净的智慧,观照一切法是好像虚空一样;所以一切的修行,一切的法门也好像虚空一样的不可得,我们是用这个心,不执著一切法的心来成就一切法,又不著一切法,这个才有清净的智慧。
威德自在菩萨。这个就是有大威势,能够折伏魔军;有大慈德,能够摄受救度众生,像这样折摄自在,我们就称为威德自在。
辩音菩萨。辩音菩萨,为什么称为辩音菩萨?因为他具足四无碍辩,能以音声而作佛事,请佛宣说二十五轮来饶益众生,所以叫做辩音菩萨。所以我们就知道它这边的辩,就是它具足四无碍辩。那什么是四无碍辩呢?
第一个,是法无碍辩。就是对一切诸法的名相,你能够知道,也能够解说。
第二个,是义无碍辩。一切法它所含的义理,刚才是说对一切法的名相你都能够知道、也能够解说;那一切法它所含的义理,你也同样的能够知道、也能够解说,这就叫义无碍辩。
第三个,是辞无碍辩。就是说这一切法的义理,不论你用辞多少,你都可以把它说得很清楚明白,没有丝毫的障碍,这个就叫做辞无碍辩。就是说你也可以用很多的辞句来说明一个义理,也可以用很少的辞句来显示多重的义理。所以不管你用辞多还是少,你都能够说得清楚明白,这个就叫做辞无碍辩。
第四个,是乐说法无碍。就是随众生心所好乐为他说法,那个好乐大法的,你就为他说大法,那个好乐小法的,你就为他说小法。所以不论什么样的根机,都能够利益他,都能够使他悟入,这个就是乐说法无碍。
所以像这样用智慧来不管是缘境、还是应机,都没有任何的滞碍,我们就称为四无碍辩。这个缘境就是指前面两个法无碍辩跟义无碍辩,它是缘一切法,对一切法的名相、还有一切法它所含的义理,这个就是缘一切法,这个是指缘境来说、缘外境一切法来说。
第三个,辞无碍辩是用在什么?就是为众生解说的时候,你可以用辞多、也可以用辞少。不管是用很多的辞句来显示一个义理,或者是用很少的辞句来显示很多重的义理,不管你是怎么样来解说,都能够让众生听得明白,这个就是辞无碍辩,所以它是应机的时候说的。
乐说法无碍,我们刚才也说了,你是对不同的根机,宣说他心所好乐的法,因此他能够悟入,能够得到法益。
所以第三跟第四,它是以应机来说的。
所以不管是缘境、还是应机,都没有任何的滞碍,这个我们就称为四无碍辩。
净诸业障菩萨。诸业障,一切众生就是有三种障碍:第一种是惑障;第二种是业障;第三种是报障。就是起惑、造业、然后受报,因为迷惑颠倒,然后才会以为有我、有法,而起了种种的分别、执著、妄想,然后造了种种的业,之后还要受报。所以你不想受报的话,你就不要造业;怎么样不造业?除非你不迷惑颠倒。所以一切的迷惑颠倒都是以为有我、有法来的,有我执、跟法执。
一切法本来无我,但是我们不明白,所以迷惑颠倒,以为有法、有我。起了这个我执,就起了“迷识四相”: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相嘛,这四相,这个是由我执来的。起了法执,圣者,像小乘声闻缘觉,他们还是有法执,所以这个法执不断的话,他就会起“迷智四相”,而有了变易生死。迷识四相有了分段生死,所以都不能够清净一切的业障。
所以这边说的净诸业障,就是除非你破除四相,不管是迷识四相、还是迷智四相,就是破除我执跟法执,才能够真正地清净一切的业障,这就是净诸业障他的表法。
普觉菩萨。普觉什么呢?就是生死、涅槃都好像昨晚的一场梦而已。生死跟涅槃,没有生死可离,也没有涅槃可证,它都是好像昨天晚上做的一场梦而已,都不是实有的。生死、涅槃是相对的两边。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如果你可以证到这个境界,你就是普觉。
前面所说的种种过患已经远离,然后四相也除了;但是还剩下作、止、任、灭四病,还有这四种禅病,所以不能够叫做普觉。要一直等到这四病都断除了,才是真正的普觉,所以普觉章里面就是告诉我们四病的内容怎么断除。
圆觉菩萨。圆觉菩萨,前面虽然说了这么多,像文殊普贤章,它是接引上上根的人;普眼、金刚藏、弥勒、清净慧章,它接引的是上根的人;威德自在、辩音、净诸业障、普觉章,它接引的是中根的人。但是下根的人,都很难契入前面所说的这些法门,他都没有办法契入,那怎么办呢?
所以在圆觉章里面,佛又开示方便,分上、中、下三期道场,就是上根的就八十天;中根的就一百天;下根的就一百二十天,克期取证,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专心的用功,看可不可证果,所以它这样使上、中、下三根的人都能够普归圆觉,所以称为圆觉章,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前面已经很圆满地解释了信、解、行,那到这边就是证,证什么?就是证圆觉,这是第二个称为圆觉章的原因。
第三个,就是一开始就指出圆觉这个陀罗尼门,这个法门,这个是“从本起末”;现在一切再回归到圆觉,这个是“摄末归本”,所以这一章叫做圆觉。从开始就提出圆觉这个陀罗尼门,到最后又回归到圆觉这个法门,同时证入圆觉的境界,所以称为圆觉章。
那最后一章,就是贤善首菩萨。贤善首章,“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这十二位:贤善首,加上前面十一位,一共是十二位而为上首菩萨。
那为什么称为贤善首呢?就是既贤、且善,而为上首,称为贤善首。贤,是调柔善顺的意思。善呢?是随顺真理叫做善。所以心地已经调柔,能够随顺真理,我们就叫做贤善。
那怎么样做到贤善呢?必须要藉助经教、藉助经教的内容,我们才能够慢慢修到贤善的境界。因此贤善首菩萨在本经里面,就是请佛为本经来取名字,说本经应该叫什么经名?希望它能够流通,所以这样子能够使经教流通,才算是贤善之首,所以称为贤善首。
这个“等”字,就是等同前面的十一位法身大士,而为十万菩萨眷属的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这个“与”就是同的意思。
“诸眷属”就是十二位上首菩萨的同行眷属。那“眷属”是什么意思呢?眷,就是眷念的意思,时时被上首菩萨所护念,我们就称为眷;这个眷念,就是护念的意思,时时为上首菩萨所护念,我们就称为眷。属,就是摄受归属的意思。就是为这些上首菩萨所摄受,归属于上首菩萨。目的是什么?就是希望一切众生能够走上正道,就是摄受归属的目的,是希望他能够走向正道,就是一路陪伴他走向正道,从初发心开始,一直到成就为止,都为这些上首菩萨所摄受归属。
“皆入三昧”,就是大家一同进入法性三昧,所以这个三昧就是前面讲的神通大光明藏,也就是法性三昧。“皆入”,为什么大家都能够同入这个法性三昧呢?第一个,要靠佛力的加被才能够入法性三昧。第二个,是这十二位上首菩萨见到佛入三昧,所以他们也跟佛同入法性三昧,这些眷属见到老师入三昧,他也跟着入,所以这就是“皆入三昧”的意思,除了佛的加被之外,还有一同入这个法性三昧。
“同住如来平等法会”,就是大家都同入这个三昧,在法性当中当然就没有凡圣的差别,所以在这个平等法会当中,是凡圣不二、身土不二、自他不二,你还可以说很多的不二,什么体用不二……,都是不二的,这个就是同住如来平等法会的意思。所以这个“平等”,就是不二的意思,同入法性三昧之中。
这个法性之会,我们就称为法会,法性之会的意思。那这时候的眷属,就是称性之众,你外面现的好像是他的徒众,可是他内示法性,大家内心的修行都已经同时证到了这个法性三昧的境界,这个我们就是称为眷属。这个法性之会,我们就称为法会。
虽然同住如来平等法会,但是却有收机的不同,所以下面的十二章大约分为三段:
第一章、第二章,是说明圆顿行证,圆顿法门,接引上上根的人,我们刚才说了,上上根的人,在这前面两章都应该大彻大悟。接下来的四章,说明的是渐次行证,没有办法顿悟的没有关系,可以渐次的修行,所以接下来的四章,是说明渐次行证。再下来的五章是说明不定行证。最后的是贤善首章,就是属于流通分。
以上的六种证信序就讲完了,今天就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