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佛说圆觉经的十个因缘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好,第一个“解释经题”,我们已经在上一堂课介绍过了。
那今天要介绍的是第二——“教起因缘”,就是如来法教,它发起的因缘。我们知道,法不孤起,起必有因。所以如果我们要追究如来教起的因缘,有总因缘跟别因缘。
总的因缘,就是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哪一个大事因缘呢?就是如来要开示众生本有佛的知见,要使众生悟入佛的知见,这样才可以成佛,所以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是如来教起的总因缘。就是不管佛祂说哪一部经,都是以这个为总因缘,希望一切众生能够圆满成佛。
别的因缘,就本经来说,它是以本觉真如内熏为因,十二菩萨请问为缘。那就是说:《圆觉经》它为什么会有这部经的产生呢?它到底是什么因缘?那就是以十二位菩萨分别一一来请问佛,佛一一来回答。那回答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如何开显我们一切众生的真心、本有的真心,本来有的真心,怎么去开显它?由十二位菩萨一一的来请问佛,这就是本经的因缘、个别的因缘。每一部经都有它个别的因缘,那以这一部《圆觉经》来讲,它有十个因缘,我们今天就是要介绍这十个因缘,就是佛祂为什么要说圆觉经的十个因缘:
第一个因缘,就是为了要开示“因地法行”,所以要说《圆觉经》。什么叫做因地法行呢?就是一切如来祂在因地修行,到底是修什么法而成佛的?在第一章,就是“文殊章”里面,文殊请问佛,佛回答文殊菩萨说“一切如来本起因地,都是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就是祂依什么修行呢?就是圆照清净觉相,这样才能够永断无明,成就佛道。所以佛是为了开示因地法行,而说了《圆觉经》——这是第一个因缘。
第二个因缘,为了开示“离幻即觉”,所以要说《圆觉经》。因为一切众生他所以不能成佛,就是不知道一切都是幻化的。这一切幻化的,从哪里来的呢?也是由我们真心所变现的,一切唯心所现,也没有离开我们的真心。虽然由真心所起的一切幻化的内容,不管是我们的身心、世界(正报,依报),所谓的十法界,都没有离开我们真心的作用。可是无明的众生不知道这一切是幻化的,所以佛在第二章“普贤章”,佛回答普贤菩萨说“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就是只要知道一切都是幻化的,就能够离幻;既然离幻呢,就称为觉。就像我们在梦中,我们不知道是在做梦;可是一旦知道是梦,就已经离梦,这个时候离梦,我们就称为觉醒。知幻即离,你知道一切是幻化的,你知道的当下其实你就已经离幻了,离幻即觉,这样就可以悟入圆觉,所以这也是一个修行的法门。这是在第二“普贤章”里面,佛告诉普贤这个修法。所以佛为了开示“离幻即觉”,因此说了《圆觉经》。
第三个因缘,是为了开示“修行渐次”,所以要说《圆觉经》。修行的次第,依照什么修行?依照什么次第,然后能够圆满的成就佛道?所以在第三章“普眼章”里面,佛就告诉普眼菩萨有关于修行的次第。
怎么修呢?第一个,先修止,先修奢摩他,就是先修止。可是止怎么来的?先要严持禁戒,因为定是由戒生的,所以你要得止之前,必须要持戒清净,所以先持戒清净,然后得定,在定中再起观,这个就是修行的次第。我们知道嘛:戒定慧,永远都没有离开戒定慧三学的内容。
那定中起观有不同的内容:第一个我们要先修我空观,先断我执;第二个要修法空观,再断法执,这样才能够入第三个——法界观。那一旦这个观行成就,就如同佛境,这个时候,你才能够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要修到这个时候,进入这个境界之后,你才知道:啊!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的。所以佛为了开示修行渐次,说了《圆觉经》。
第四个,佛为了开示“穷尽深疑”,所以要说《圆觉经》。因为前面佛开示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那金刚藏菩萨听了这句话之后,他就起了三个疑问,所以金刚藏菩萨他就问佛三个问题:第一个,如果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为什么又起了无明?这个也是我们大家要问的。本来是佛,可是为什么又起了无明呢?第二个问题,如果说一切无明众生本来有,可是如来为什么又说众生本来成佛?第三个问题,如果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之后又再起了无明;那么一切如来祂什么时候还会再起无明?再生起一切烦恼?就问了这三个问题。
那佛就回答金刚藏菩萨说:第一个问题,如果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为什么又起无明?这是因为众生不知道本来具有成佛的觉性,所以他就随染缘而起了无明。众生不了解本来就具足成佛的可能性,本来一切众生就有佛性,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随染缘(我们上一堂已经讲过了,随悟缘、随染缘,而有十法界的差别),随染缘而有无明。
回答第二个问题,如果说一切无明,众生本来就有,为什么如来又说众生本来成佛?众生虽然起无明;但是无明是幻有的,这个是重点。无明如果是本来有的,那就没有办法断无明。因为它是幻有的,那只要知道一切是幻化的,就能够悟到圆觉。众生虽然有无明,但是他的佛性不失,因为觉性是本有的,所以如来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我们就知道重点是无明是幻有的,所以它可以断;觉性是本有的,所以我们不必紧张,一切众生都具有成佛的可能,因为他本来就具有觉性,所以觉性是本有的,因此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第三个问题,如果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可是后来又会起无明。那本来断尽一切无明的如来,什么时候又再会起无明呢?佛就回答说:众生成佛之后,是不会再起无明,就好像金矿提炼成纯金之后,它是不会再成为矿。所以成佛之后祂是不会再生起一切烦恼,也不会再起无明。
所以佛回答了这三个问题,这是金刚藏菩萨起了这三个深深的疑问,所以佛为了开示“穷尽深疑”,就是这个深深的疑问、穷尽这三个深深的疑问,佛圆满地回答,所以要说《圆觉经》。
第五个因缘,佛为了开示“离障顺觉”,所以要说《圆觉经》。离障,就是离二障:烦恼障、所知障,或者称为事障、理障,不管它用什么名称,一切众生就是因为有烦恼障跟所知障,所以不能够成佛。那又依这个二障的深浅有五性的差别,就是他迷得深?还是浅?所知障跟烦恼障,迷得深浅,而有五性的差别:
第一个,就是凡夫性。凡夫性就是既有烦恼障、也有所知障,这二障具足的凡夫。
第二个,声闻性,声闻缘觉性,就是他可以即使证到阿罗汉或者是辟支佛,但他的二障还在吗?他只断了烦恼障,所知障还在,所以他能出分段生死,但是不能出变易生死。所以我们知道,声缘性已经除了烦恼障,出分段生死,但是所知障仍在,还在。
第三个,是菩萨性。菩萨性他是已经除去了分别的二障;但是俱生的二障还没有断。所以我们知道菩萨他是已经去了分别的二障,但是俱生的二障仍在、仍然存在。
第四个,是不定性,就是你遇到不同的善知识,听闻不同的教法,修习不同的法门,然后有不同的结果,所以他是不定性。如果你跟的是大乘的善知识,那你成就的就是佛果;你跟的是小乘的善知识,那你只能成就阿罗汉、辟支佛二乘的圣果。所以依不同的善知识,修不同的法门,因此有不同的结果。如果说你依止的是小乘、声闻缘觉乘的师父,然后修的是四谛、十二因缘的法门,不知道回小向大的话,你是永远不可能成佛的。所以它所谓的不定性就是看你是依止什么善知识,然后听闻什么法教,修学什么法门,而有不同的结果。
第五个,是外道性。虽然我们知道要依止善知识;可是因为因缘、福德、还有善根的缘故,碰来碰去都是碰到邪师,所以他听闻的都是邪知邪见。那这些邪知邪见种到他的八识田,熏习就成为外道的种性,怎么听就怎么熏习,听闻的是邪知邪见,遇的是邪师,听的是邪知邪见,因此就熏成外道种性,这就是所谓的外道性。
所以在第五“弥勒章”里面,佛就告诉弥勒菩萨说:如果一切众生想要成佛的话,就应该先发愿勤断二障(断烦恼障、断所知障),如果能够离二障,随顺圆觉,虽然有五性的差别;但是一切众生都能够成佛。
所以我们知道,佛是为了开示“离障顺觉”,就是离二障、顺圆觉,因此说了《圆觉经》。
另外,在第六章“清净慧章”这里面,佛也同样为清净慧菩萨开示,就是回答清净慧菩萨的问题里面也是说到同样的道理,就是要随顺圆觉来修的话,就一定能够成佛。所以这两位:弥勒菩萨跟清净慧菩萨,这两位菩萨问佛,佛所回答的都是顺觉、随顺圆觉,就能够成佛。
那我们要问:不是圆觉平等吗?我们前面讲了圆觉平等,为什么悟入有渐次的差别?圆觉性它本来平等,可是为什么每个众生悟入有渐次的差别?
如果我们了解上一堂讲的:圆觉之性它有不变跟随缘的差别。圆觉平等是说它的不变性,可是它又能够随缘而有染、悟的差别,随染缘、随净缘而有不同的渐次差别。所以看你是随什么缘,所以你就悟入那个圆觉会有渐次的差别。这就谈到圆觉之性它是随缘,虽然它是不变;但是又能够随缘,你随不同的缘,因此就有不同的悟入圆觉不同的渐次差别。
可是不管你有什么样的根性,什么样的渐次差别,佛祂都能够给你方便、给你不同的善巧方便,就是不同的法门,让你能够悟入圆觉。就好像一面沾满了灰尘的镜子,你去掉一分尘垢的话,镜子的光明就能够显一分,所以你明了一分幻化(我们刚才说一切都是幻化的),你了一分幻化,你的觉性就透出来一分。那慢慢地除去了所有的尘垢之后,所有的圆觉就能够开显。这个内容,就是清净慧章里面所说的内容。所以佛为了开示“离障顺觉”,说了《圆觉经》。
第六个,佛为了开示“修必依观”,所以要说《圆觉经》。就是修行必须要依观,观就是慧观。只要是想真正修行的人,他一定要修习禅观,如果不修习禅观,就很容易误入歧途。所以佛在第七“威德自在章”里面,祂回答威德自在菩萨所问的时候,祂就说:想证圆觉,必须依悟而修,那这个悟就是慧观。慧观有哪些内容呢?就是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就是我们所谓的空观、假观、还有中观,一定要依这三观来修习,然后才能够证得圆觉之性。所以佛为了开示修必依观,因此说了《圆觉经》。
第七,佛为了开示“轮观随修”,所以要说《圆觉经》。这个“轮”是指二十五轮,轮转的轮;“观”就是指刚才讲的那三观;随修,就是随不同的根器,各自来选择怎么来修三观的内容。依这个三观,分别有二十五轮,所以这个二十五轮是依三观而有的。你可以单修,也可以双修,也可以圆修,可以先单后双,可以先双后单,所以它一共这样子配合出来有二十五轮的差别。那各随根器,随顺修习。所以佛为了开示轮观随修,而说了《圆觉经》。
第八,佛为了开示“穷尽四相”,所以要说《圆觉经》。穷尽四相这个“四相”,有所谓的“迷识四相”跟“迷智四相”,所以在第九“净诸业障”这一章里面,佛就告诉净诸业障菩萨说“一切众生,未除四相,不成菩提”。你想要成佛的话,你没有除这“迷识四相”跟“迷智四相”,你是不可能成佛的。
那什么是迷识四相呢?就是依第六识“枝末无明”所起的,这个称为迷识四相。依第六识枝末无明(因为我们知道无明有根本无明跟枝末无明),依第六意识所起的枝末无明,我们称为迷识四相,就是以为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个就是属于迷识四相。那迷识四相不破的话,你就没有办法证得小乘的涅槃之果,没有办法证阿罗汉或者是辟支佛,不能够出分段生死。所以你想要证得小乘的圣果,想要出分段生死,就是出六道轮回的话,你就必须要破除迷识四相。
可是为了要破除迷识四相,又会起了四种法执,这个我们称为“迷智四相”。迷智四相是怎么生起的呢?它是依第八识“根本无明”所起的,它能够障碍无上菩提。就是迷智四相你如果不破除的话,你就没有办法证得无上菩提而成佛,没有办法出变易生死。所以你想要究竟圆满成佛,想要出变易生死的话,你就必须要破除迷智四相。所以佛说一直要到穷尽这两种四相,才能够入如来清净觉海,所以佛为了开示穷尽四相,因此说了《圆觉经》。
第九,佛为了开示“四病应离”,所以要说《圆觉经》。应该离四种病,所以说了《圆觉经》。所以在第十“普觉章”里面,佛回答普觉菩萨说:你想要悟入圆觉的话,就必须要依止善知识;但是依止善知识必须要依止有正知正见的人,他不但要发大乘的愿行,心要远离二乘,而且还要能够除这四种法病,就是要除这四病,这个才是真正的明师;我们依止他修行,我们自己修行也不会有这四种的毛病,也能够除这四病,因为我们的师父他已经没有这四种病、法病,所以我们跟着他修行也不会有这四种法病。哪四种呢?我们可能都在这四个里面,检查一下,什么是四病呢?
第一个是作病。造作,作就是造作,以为圆觉之性是造作出来的,就是说你以为可以修出一个什么来,只要你认为说“我只要好好念佛,就能够修出一个什么来;我只要好好拜忏,就能够修出一个什么来;我只要多多布施啊、放生啊、持咒啊、观想啊、好好打坐啊……”以为修行可以修出一个什么来的,就犯了这个毛病,造作。
因为圆觉之性它是天然本具的,不是修出来的,不是造作出来的,它本来就有。我们刚才讲,一切众生本来就具足这个觉性嘛,所以它不是修出来的,它不是造作出来的;所以你以为可以造作出来,可以修出一个圆觉来,你就是犯了作病,这是第一个。
所以我们要观察他是不是善知识,就看他有没有这个毛病。他如果告诉你“你只要这样好好修就可以了”,真的吗?真的可以吗?真的可以修出一个什么来吗?修出一个佛来吗?佛是修出来的吗?能够修出来,它就会消失啊,因为你是修出来的嘛,那就是有生啊,有生就有灭。可是圆觉之性是不生不灭的,所以你能够修出一个什么功夫来,它哪一天不修,它就没有了嘛,所以它是属于生灭法,那跟这个圆觉不生不灭之性是没有办法契合的。
所以不要以为修行是能够修出一个什么来。修行的一切法门都是方便,方便什么?悟入圆觉嘛,所以圆觉不是造作出来的,不是修出来的,这是第一个毛病。
第二病,任病。任病就是放任,认为说“我只要放任随缘,我就能够证圆觉”,因为听说自性当中本来没有生死,那要不要断生死?本来没有生死,我断什么生死?所以我不用断生死啊。我们自性本来寂灭,寂灭就是涅槃嘛,所以要不要求涅槃?不用求涅槃,你自性本来就是涅槃,你求什么涅槃?对不对?
所以你如果说没有什么生死可断,我不断生死,我也不求涅槃,我只要任运随缘,肚子饿吃饭,想睡就睡,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我任运自在,我就可以成就了——这就是犯了任病,以为放任随缘就可以证得圆觉之性。
可是圆觉之性,它虽然不是修出来的;但是你不修,你可以悟入圆觉吗?你这样放任,自然就可以悟入圆觉吗?那凡夫也是吃饱就睡呀,也是肚子饿就吃,然后困了就休息呀,可是他为什么不开悟?他也是随缘自在啊,想干嘛就干嘛,他为什么不开悟?所以我们就知道,你只是这样子放任随缘,是不可能开悟的。所以,以为说这样随缘自在这样修,想干嘛就干嘛,就可以证得圆觉之性,你就犯了任病。
就好像金矿,我们没有成佛,虽然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可是你为什么又起了无明?所以你是无明的众生啊,就好比那个金矿,金矿里面有金;但是你不提炼,它会不会成为真金?不会啊!所以一切提炼的方法,就是修行的法门嘛,所以你才可以不断地用水洗啊、用火烧,然后提炼成纯金嘛,那个纯金就比喻我们的觉性。所以你不修也不可能成佛,所以不修就好比说你还是金矿,它永远不可能成为纯金。
所以圆觉虽然不是修出来的,但是我们也不妨以幻力修习一切法门,不断不断地提炼那个金矿,终于有一天可以成为纯金。
可是我们又知道一切法门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们是以幻力修习,知道一切法门也是如幻的;但是我们也不妨以幻力来修习,这样才能够悟入圆觉,所以绝对不是放任自在能够到达的。
第三个病,就是止病。这个是修定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或者他修什么法门,他以为只要止息一切妄念就能够成佛,就能够悟入圆觉。所以止病这个“止”,就是指“止息妄念”,认为只要止息妄念就能够悟入圆觉。
他会跟你说:有妄念就有分别,没有妄念就没有分别啊,所以你只要止息一切妄念,心住平等,你自然就能够见到圆觉真心,所以他认为“止妄即真”,止息一切妄念,你那个真心就显现了;你为什么真心不显现,就是因为你有妄念嘛,你只要止息一切妄念,那个真心就显啦。听起来好像蛮有道理的。
可是你一味的止息妄念会有什么结果呢?也没有看到真心啊,只看到一滩死水呀,然后起不了任何的作用。可是我们知道圆觉之性,它可以起任何的妙用,它可以起大用,我们上一堂也介绍过了,它有无穷的妙用。可是你一味的止息妄念,你没有办法起任何的作用,所以就变成什么枯木禅啊、什么什么的。所以我们就知道:只是一味的止息妄念,并不能够成佛,而犯了这个止病,你没有办法起种种的妙用。
我们虽然知道一切妄念不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不是用硬压的,好像石头压草,把你一切妄念硬把它压下来,这样会出问题,所以我们知道这个也不是真正修行的方法。
第四个,灭病。这个灭就是灭除,认为我只要灭除一切烦恼,寂灭现前,我就能够见到圆觉之性了。灭除一切烦恼,灭除一切烦恼然后寂灭就现前了嘛,我真心就现前,我就悟入圆觉了。可是我们知道圆觉之性它是不生不灭,对不对?不生不灭,那它有没有寂灭?寂灭是相对那个不寂灭来说的,也是你有灭,就有生,有生就有灭。所以你想求进入寂灭的状态,那你这个就跟不生不灭的圆觉之性是没有办法相契合的,因为圆觉之性是不生不灭的,没有生灭的相对;可是你现在一心想要求寂灭,所以没有办法契入圆觉之性,就犯了第四个——灭病。
所以佛为了开示“四病应离”,因此说了《圆觉经》。
第十个,为了开示“真修实证”,所以要说《圆觉经》。前面我们说了十位菩萨,前面十位菩萨相继、一个一个相继来请问佛,佛也一个一个非常尽情地来回答,没有丝毫的隐瞒;但是毕竟只是听良药不能够治病。每一次佛在回答请问的这个菩萨的时候,祂都是教导一个法门。可是我们光听的话,你也是没有成就的。所以只是听良药是不能治病,摆了一桌的酒席,你这样子用看的也不能够除饥、没有办法除你的饥饿,所以这个食物用看的也是不能够去除饥饿,所以佛说要真修实证。
所以在第十一章“圆觉章”里面,佛告诉圆觉菩萨说,必须要真修方能实证。那什么是真修呢?你可以先定一段时期,看你的方便,你要定一段多长的时间来用功,专心用功,克期取证,这个就是真修。目的是什么呢?证入大圆觉海,这个就是实证。所以你真修这一段时间里面好好来用功,能够证入大圆觉的话,这个就是实证。所以佛为了开示真修实证,因此说了《圆觉经》。
以上十种各别因缘,已经说尽了《圆觉经》的要义。所以最后在“贤善首章”这里面,贤善首菩萨请问佛说这部经应该叫什么名字,还有如何护持流通这一部经。
以上所说,就是第二个——教起因缘,我们已经介绍完了,有总因缘跟别因缘。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