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二出家受戒时愿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接下来,第二类是“出家受戒时愿”,有十五个愿,就是我们准备出家开始,到正式出家,然后学习佛法,这整个过程我们都可以发愿。当我们有出家的念头时,就是第一个愿:
舍居家时,当愿众生,出家无碍,心得解脱。
这是刚开始要发愿出家的时候,可是还没有正式出家,就是希望舍在家的生活,这是“舍居家时”。既然发愿想出家,那我也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像我一样,能出家,没有任何障碍。那“心得解脱”的这个“解脱”不是指真正解脱轮回的意思,而是从世俗之家解脱出来。因为世俗要娶妻生子,还要上班、工作,要赚钱养家,等于一个束缚。从世俗的家解脱出来,从此以后我们就可以专心在佛法里面修行。所以我们刚发愿出家时,就这样来想,希望一切众生也能出家,没有任何障碍,能很顺利的从世俗之家解脱出来。
入僧伽蓝,当愿众生,演说种种,无乖诤法。
接下来这三个是出家的方便,但是还没有正式出家。前面两个还没有正式出家,那第三个才是正式请求出家。可是正式请求出家之前,我们要先亲近这个道场、亲近这边的师父,觉得相应之后,才选择这位师父作为我出家的剃度师。所以前面两个,是先观察、亲近的时候,觉得非常相应,跟这个道场很相应,跟这边的师父很相应,希望在他这边出家,然后我们才求请出家,前面这两个等于出家前的方便。
“僧伽蓝”是僧伽居住的地方,就是寺、庙、庵堂等等。当我们进到道场的时候,“当愿众生,演说种种,无乖诤法”。什么是“无乖诤法”?就是六和敬,真正做到六和敬,才没有任何乖违和诤讼的事情产生。当我们亲近一个和合的僧团时,希望演说的就是六和敬的法、无乖诤的法。
诣大小师,当愿众生,巧事师长,习行善法。
我们亲近道场,就是要跟大小师来学习,请益受教。所谓的“大小师”,佛在世的时候佛是大师,其他的和尚是小师。那佛灭度以后,有所谓的三师七证,“三师”是说戒和尚、羯摩师、教授师,“七证”有七位尊证师,三师是大师,七证是小师,这样来分的。所以不管你亲近的是大师还是小师,我们也是发愿:“当愿众生,巧事师长,习行善法”。既然亲近这些大小师,当然就是要接受他的教导,然后要依教奉行、循规蹈矩,这就是“巧事”,听师长的话就是“巧事师长”。那“习行善法”,就是学习戒、定、慧三无漏学为主的一切善法。亲近这些道场无非就是学戒、定、慧三无漏学的范围,之后我们才请求出家。
求请出家,当愿众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
选择了我们希望依止出家的师父之后,就要请求他为我们剃度,这时候我们就发愿,出家后能不退心,不要在中途退悔,这是“得不退法”。一旦发愿出家,最好是不要还俗,中间要不退心,是“心无障碍”。能得不退法,我们出家修行就不会有任何障碍。
脱去俗服,当愿众生,勤修善根,舍诸罪轭(è)。
正式出家之后,脱去了世俗所穿的衣服,这时候我们就发愿:“当愿众生,勤修善根”,勤修一切善根。“舍诸罪轭”,舍弃一切恶法。这个“罪轭”,就比喻一切恶法。“轭”本来是架在牛或马脖子上的横木,有了这个轭木,我们就可以去鞭策牠、驾驭牠,让牠听话,就比喻一种不自在,因为要随我们的操控。
那是什么让我们修行人、出家人不自在呢?就是罪恶、罪业使我们不得自在,恶法让我们不得自在,就好像这个轭木一样。所以这个“轭”就比喻罪恶,希望能舍弃一切恶法,勤修一切善根。这是当我们脱去俗服的时候,就这样来发愿。
剃除须发,当愿众生,永离烦恼,究竟寂灭。
“须发”比喻三千烦恼丝,当我们剃除须发的时候,也等于我们“永离烦恼”,那当然就可以得到究竟涅槃。
着袈裟衣,当愿众生,心无所染,具大仙道。
剃除了须发,脱去了世俗的衣服,穿上这个袈裟衣的时候,我们就发愿:“当愿众生,心无所染,具大仙道”。“大仙道”就是佛道的意思,希望能具足佛道。要怎样具足佛道?心无所染之后,才能具足大仙道。这个“所染”是什么?就是指烦恼,心不要染烦恼,而要染上大乘的菩萨道、大乘的菩提心,所以它这个“染”,就是先去除染污,然后不要染上声闻自求解脱的那个法,而要染上大乘菩提心的这个法。再者,袈裟衣也称为“染色衣”,表示说要染上一些颜色,那我们现在需要染上什么?就是染上大乘法,具足佛道的意思。
正出家时,当愿众生,同佛出家,救护一切。
前面已经剃发,然后穿上这个染色衣,接下来,正式出家的时候,就愿一切众生,同佛一样的出家。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当初是怎么出家的?抛弃他的王位、抛弃他的娇妻、爱子,这样才出家的。佛都可以抛弃一切了,所以希望一切众生也都能同佛一样,抛弃一切来出家。
那出家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要救护一切众生,因为众生都是由于无明而造业,需要、希望我们来救护,所以我们出家只有这一个志愿而已。如果出家之后还在忙别的话,那就还要再出家一次。因为出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救护一切众生,怎样破除他的无明、烦恼;因此所有会增长他无明、烦恼的事情,我们都不应在他身上再做。
所以出家之后忙什么就非常重要,出家最主要的职务,就是做一些在家众不能做的事情。如果要做医生的话,在家众已经有很多名医了,不需要出家众来做;如果要练就一身功夫的话,那世俗里面也有很多气功大师、瑜伽大师,不需要出家师父来做这些事情。这些都是随缘做就好,不是出家正式的职业,弘法利生才是正式的职业,其他是随缘做的,就是要跟众生结缘。你会医术,很好,先跟他结缘,但目的不是把他的病看好就好了,不然看医生就好了,何必要亲近出家师父呢?所以它可以作为一种接引众生的方便,但不是目的。不是把他的病医好就好了,也不是教他一身功夫就好了,或者把他的命算出来就好了,紫微斗数排出来,星座命盘看好就好了,后面还有更重要的。你跟他结了缘之后,要做的事情那才是更重要的。
所以我们要知道什么才是真实利益众生的事情,那个真实的利益很重要,而不是眼前的利益。眼前的利益,就是让他身心比较舒畅,比方像练气功会身心舒畅,病看好了就身心舒畅,但它不是真实的利益。因为这些都做好了之后,他还在轮回,所以不是真正解决他无明烦恼的问题。我们做的是世间医生、气功大师、星座专家他们不能做的事情——也就是佛法的事情,这才是出家法师最主要该做的事情。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
接下来这三条就是皈依三宝,皈依三宝不是念念而已,而是至诚皈依。怎样代表我们的至诚呢?就是身心全体投入,叫至诚皈依,我整个身心都投入了,我整个生命都投入了,这才是至诚皈依,这是“自”的意思。就是说明我们皈依者身心全体完全归投、依靠佛、法、僧三宝,依照三宝的教学,来修学佛法的意思。
所以当我们这样以整体的身心,归投、依靠佛宝之后,“当愿众生,绍隆佛种”,“佛种”就是成佛的种子,“绍隆”就是兴隆,使佛法兴盛。我们皈依佛之后,希望能负起兴隆佛法,使佛法兴盛的事情,希望能负起帮助一切众生成佛,就是帮他种下这个成佛种子这样的事情。皈依佛,希望一切众生都能成佛,那怎样成佛呢?就是先让佛法兴盛之后,为一切众生种下成佛的种子之后,众生才可能成佛。所以我们这时候,同时发愿:“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心”。愿一切众生跟我们一起,来负起这样的责任。
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接下来,当愿众生都能深入经藏,“经藏”就包含了经、律、论三藏,因为经律论三藏就是佛陀的智慧,所以我们深入了三藏之后,当然就能智慧如海。
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这个“无碍”有三种:第一,大众同居的时候可以和合无碍,做到六和敬,虽然居住在一起,但是不会互相妨碍,这是“和合无碍”;第二,大家都能明辨事理,做到“事理无碍”;第三,能通晓经律,达到“教化无碍”。
所以,皈依僧宝的同时,希望一切众生都能统理大众,达到这一种无碍。第一个是“和合无碍”,就是教导六和敬,就可以做到统理大众,和合无碍。第二个“事理无碍”,希望能教导众生,明辨事理,就能做到统理大众,事理无碍。第三个“教化无碍”,那深入经律论三藏,通达、知晓经律,就是我们要教化大众,让他通达经律论三藏,那就做到了教化无碍。
受学戒时,当愿众生,善学于戒,不作众恶。
出家受戒之后,就要学戒。在受戒、学戒的时候,我们也是“当愿众生,善学于戒,不做众恶”。学戒的目的就是不毁犯,持戒就是度毁犯。毁犯的事情不会再做,就是不做众恶。只要善学于戒律,就能不做众恶,一切毁犯的事情就不会再做了。所以我们本身在受戒、学戒的时候,也希望一切众生都不再造恶。
受闍黎教,当愿众生,具足威仪,所行真实。
接受阿闍黎教诲的时候,“当愿众生,具足威仪”。行止端庄叫“威”,动作有序叫“仪”,“行止端庄,动作有序”就是“威仪”,阿闍黎就是教导我们这些。阿闍黎有很多种不同的种类,一般翻译为轨范师,有依止阿闍黎、教授阿闍黎、羯摩阿闍黎、授经阿闍黎等等,这些都是阿闍黎。不同的老师教导不同的内容,当我们接受不同老师教导的时候,就希望一切众生“具足威仪”,之后就能“所行真实”,所有行动都要真实。这边的“真实”就是诚意、真心的意思,主要就是那个“诚”,真诚、诚恳,而不是表面功夫。那个威仪不是表面功夫,而是由内心发出来的真诚所达到的。所以不是表面上的威仪而已,而是我们的至诚心表现出来的动作、行止,是很自然的就这样展现出来,而不是那个很死板的戒律所能做得到的。
这边强调“所行真实”,这个“真实”非常重要,有人问说这个“诚”字怎么解释呢?就是“一念不生谓之诚”。所以这个“诚”,不是说我要怎样、怎样,那就生了很多念头,完全都在打妄想。只有当你一念不生的时候,那个才是真正的至诚,这中间没有任何想法,那个可以说是我们真心的展现,才是真实处。所以我们希望展现的威仪,是这样一个诚于中、形于外的,你的心中有这个“诚”字的时候,当然你表现在外面,就具足了三千威仪和八万细行在里面。
受和尚教,当愿众生,入无生智,到无依处。
主持传戒的称为“和尚”,也翻成“力身”,因为他等于有三乘的道力。佛法有三乘道,具足这三乘道力、五分法身,所以叫“力身”。这个“力”,就表示有三乘道力;“身”表示有五分法身。具足了三乘的道力、五分法身的这个人,我们才称为“和尚”。那现在是主持传戒的,可以称为“和尚”,一寺之主可以称为“和尚”,剃度师可以称为“和尚”。当我们接受和尚教导的时候,“当愿众生,入无生智”。“无生智”就是了解一切法本来无生,无生就无灭,这就是空性的智慧。到达这个无生智,才能真正做到“无依处”,诸法是因缘所生,它就是空无自性,没有那个实体,没有实体就叫“无依处”。怎样到达无依处?就是要了解缘生性空的道理,要入无生的智慧,就自然可以到达这个无依处。因为了解空性的道理了,因此你就不会依止在任何一个地方,著在任何相上,这就叫“到无依处”。
受具足戒,当愿众生,具诸方便,得最胜法。
到了受具足戒的时候,“当愿众生,具诸方便”,这个“方便”就是指正式受比丘、比丘尼戒之前的,我们都称为“方便”。那就是要从前面的皈依、沙弥戒到比丘戒,这样一步一步达到现在受戒的次第。所以在正式受具足戒之前,这个叫“方便”,那最后才是受菩萨戒。这边讲的“得最胜法”是指菩萨戒,它才是最胜法、最殊胜的佛法,因为它已经超越了二乘的范围。而声闻乘的比丘、比丘尼戒,还是在二乘的范围,不是现在讲的最胜法。这部《华严经》属于大乘佛法,所以它所指的最胜法是受大乘的菩萨戒,而不是声闻、二乘的比丘、比丘尼戒,在这个之前,我们都称为“方便”。有了这些方便之后,才能得到最后的、能成佛的菩萨戒,这个就是出家应该发的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