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在家时愿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告智首菩萨言:善哉!佛子!汝今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隐,哀愍世间,利乐天人,问如是义。
于是文殊师利就先赞叹智首菩萨,前面这一大串的二十个云何,问得太好了,叫“善哉”,就是善哉问。为什么太好了呢?因为祂不是为自己问,不是为了成就自己,而是为了“欲多所饶益、多所安隐”,祂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让众生得利益、安乐才问的,是为众生问的,所以祂这份利益一切众生的心,既广大又深远。怎么看出来的呢?那就是在下面两句“哀愍世间”,因为祂是哀愍一切世间众生才问的,所以祂的心量广大,一切世间众生,全部都包含在里面,够不够广大?够广大!又要“利乐天人”,利乐一切天人,所以祂不只为了人来问,还包含了能修行的天道众生,也都在这个范围里面。可见祂这个利益安乐众生的心,不但广大而且深远,所以文殊师利菩萨才会赞叹智首菩萨,说祂问得太好了!就是因为祂是这样一个心来问的,才会“问如是义”,就是前面讲的这一大段所问内容。
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
这是总标题,“善用其心”,这个很重要!只要菩萨善用其心,就能获得一切胜妙的功德。这里举出十种胜妙的功德,但其实不止十种,只是归纳为这十种。那怎么来行持?就是后面发的一百四十一个愿,就是这样来行持。所以每一个愿都是善用其心,才能达到获得一切胜妙功德的结果。所以碰到什么境界,就发什么愿,这个是善用其心。历缘对境,巧发大愿,这就是善用其心。如何在每一个事物上面来善用其心?就是以下要介绍的一百四十一个内容,这样就能获得一切胜妙功德。
为什么叫“胜”呢?因为依这个最殊胜的愿心、最殊胜的善用其心,这样来行持的话,就没有什么功德不能圆满具足的,所以叫“胜”。我们前面一开始也说了,它能防非止恶,可以断除一切恶,不管什么障碍,没有不完全断除干净的,所以是“妙”。这个“妙”是以“障无不净”来说的,障碍没有不尽除的;“胜”是指“德无不备”,功德没有不圆满具足的。一个在讲功德,一个在讲障碍,所以用“胜妙”来说明、比喻,功德的圆满和障碍的尽除。
“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得一切胜妙功德”,这个是总显一切功德,由此可以成就一切功德。那接下来就是要别显了,个别来显示不同功德,也就是这十种功德的差别。
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导师。佛子!云何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
“于诸佛法,心无所碍”是哪一个?就是前面的“堪传法器”这样的功德,可以对照前面来看,“堪传法器”它需要具备什么内容呢?如果上师要找传法的弟子,他要具备哪些条件?就是现在讲到的这个,他的传法人,堪为法器的条件,一定是正念具足,而且还具足智慧、觉悟等等。
“住去来今诸佛之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之道是什么?成佛最主要是成就什么?智慧啊!对不对?般若佛母,佛母就是般若,般若是出生诸佛之母,般若就是智慧。由这一句话我们就知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诸佛之道,就是指这个智慧、般若智慧。那这一句话一定是相对“成就众慧”这个功德来说的,因为只有佛才能成就一切智慧。
“随众生住,恒不舍离”是“具道因缘”,就是刚才讲的十种修习力。你要有成佛的种姓;最重要的就是刚才一直强调的所缘力,以众生为所缘,念念想到众生的苦,你就会生起大悲心,然后用你智慧摄持的大悲心,看怎样来度脱一切众生的苦。所以要以一切众生为所缘,就是现在讲的“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念念都永远不舍离一切众生,离开了众生我们要度谁呀?那就没有办法圆满菩提道,即使你成佛也没有意义了,成佛就是为了要度众生啊!所以从头到尾都是要恒念众生,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就对了,这就是具道因缘的功德。
“如诸法相,悉能通达”,这是指什么?要做到对于一切法相都能完全通达明了,为什么?要“于法善巧”,就是前面讲的,从蕴善巧、界善巧等十种善巧。这十种善巧都做到了,当然就对一切法相都能通达无碍了。
“断一切恶,具足众善”,“断一切恶”指的是什么?七觉、三空,就是“修涅槃因”。只有除一切恶才能完全清净,那就是究竟的涅槃,对不对?所以断一切恶是修涅槃的因,只有涅槃才能止息一切苦,止息一切烦恼,断除一切恶业,这个是涅槃。所以这一句话就在说七觉三空是证得涅槃的因。“具足众善”,这是“满菩萨行”,圆满一切菩萨道,就是行六度、四无量心,这时候就能具足众善。
“当如普贤,色像第一”,这个指的是什么?“十王敬护”,能得到十王的恭敬和保护,就是证到像普贤一样,然后发普贤愿,行普贤行,一切所行都要像普贤一样,这就能得到十王的敬护。
“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一切行愿都能具足,靠的是什么?就是智慧!什么样的智慧?就是十力,十种智慧所产生的作用。这个“具足十力”,才能让我们的行愿都能具足圆满。
“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这就是“常为饶益”,为众生的所依,为依、为救、为炬、为明,常以这些饶益一切众生。怎样才能饶益众生?就是我们能做到于一切法没有不自在的,于一切法自在,就叫法王,这样才有“常为饶益”一切众生的能力。
“而为众生,第二导师”,这就是“于众超胜”,就是“超胜尊贵”的意思。在众生里面这个是最超胜的,没有办法再超过这个。那为什么排第二名呢?因为第一名是谁?是佛!所以我们不能说自己是第一导师,我们只能排行第二。面对这一百四十一个境界,能这样来发心,我们马上就变为第二导师了,实在是很快!所以这个法门真的非常殊胜,可以成为众生的第二导师。
只要善用其心,就能获得这十种功德,是从善用其心来成就的。那怎样善用其心就很重要了,所以接下来就说:“佛子!云何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怎样善用其心来获得现在讲的这一切胜妙功德呢?下面开始这一百四十一个愿,分为十类,有十一愿,首先是“在家时愿”。
佛子!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这是指在家众。在家众对于家庭、夫妻、子女、父母,要怎样来面对?用什么态度?那就是“知家性空”,知道这个家庭不是你生命的全部,也不是你生活唯一的依靠。因为一般在家众就是家庭最重要嘛!是生活唯一的依靠。什么都可以不要,三宝可以不要,学佛修行可以不要,可是家庭不可以不要。他就没有“知家性空”,不知道“家”其实也是因缘和合,假的!都是讨债还债的,不是真实的有一个“家”存在。
那是不是鼓励这些在家众都来出家最好?“知家性空”,所以都来出家,对不对?或者抛家弃子?是不是这个意思?“知家性空”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成家立业?要怎样的一个心态来成家立业?因为知道家的自性是空的,所以在家庭变故的时候,九二一这样一震(编按:1999年9月21日台湾大地震),家也没了,亲人也都走了,可能剩下他孤伶伶的一个人,那时就有逼迫性啊!平常如果知家性空,那时候就没有逼迫了。
所以“免其逼迫”的意思,就是说家庭遭到变故的时候,你可以不让它形成逼迫性,是怎么做到的?就是你平常虽然是居家,但是你“知家性空”,不会染著在上面,知道它是因缘和合、假合而已。那要不要尽家庭责任?要啊!还是一样尽到家庭的责任,应该怎么照顾,怎样培养、教育子女,还是一样照顾,尽心尽力,可没有执著在里面,差别就在这里。尽一切能力,负一切责任,但是随缘尽力,尽力照顾但是随缘,随缘就是任何状况发生的时候,都不受到它的逼迫,这个叫随缘。所以这个主要在讲,我们怎样免其逼迫性,让我们的心灵不会受到种种伤害,就是平常就要“知家性空”。
虽然家是空的,但是因缘到的时候也不妨成个家、结个婚、生个小孩,没有关系,这就是中道,不即不离。并不是因为家是空的,那我就不要成家,或者因为它有苦逼性,因此我就不要结婚、不生孩子,不是这个意思。当缘来的时候,你躲得掉吗?所以也不妨结个婚,也不妨生个小孩,但都不会为他们所牵绊,是这个意思。这样才是中道而行,知道它是性空的,但不会落在空边。落在空边就是我怕得不敢结婚、怕得不敢生小孩,怕讨债鬼来!怕得不敢结婚,这就是落在空这边,知家性空,他就著在空当中,都假的啊!那我何必结婚?而凡夫又落在有这边,很执著那个家庭的温暖,为了家庭、子女,让他拼命一辈子,只是为了家!没有为了别的原因,然后造了很多业,这就是著在有这边。所以都不是中道而行。
大乘佛法都是讲诸法的实相,就是空而不空,知道自性是空的,但是不妨怎样?从空中生出妙有,就是如幻的成个家,如幻的生个子女,这就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诸法实相。掌握到这个,就有一心三观:有空观、假观、中观的摄持,中观就是诸法实相。这就是它这里要讲的真正含义,并不是要我们抛家、弃子,不是这个意思。
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
事奉父母的时候,当愿一切众生都能善事如佛,保护、供养一切所需。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观念,就是善事如佛,“于佛”就是如佛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孝顺、事奉父母,就好像对佛一样,善事如佛。现在一切家庭问题就是出在这里:我们对佛可以非常恭敬,可以供养一切;但对自己的父母,就没有办法像佛一样的对待。因此现在才会有很多人伦的悲剧发生,最严重的就是杀父、杀母。老人问题也很严重,弃养父母的越来越多,所以老人问题是现在的社会问题。如果我们可以让一切众生,孝顺、事奉父母就像善事如佛一样,就不会有这些悲剧产生。那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父母,还要供养父母日常生活的一切所需,这才尽到了为人子女孝道的责任。
因为孝事父母是一般人应尽的本分,也是佛法的根本。佛法的根本就是地藏!心地的宝藏,它的根本从哪里做起?就是从孝敬做起,孝顺父母,恭敬师长,其实它是佛教的根本法轮,所以《地藏经》是根本法轮。这根本是什么?就是孝敬,这样的心是根本。因此佛法第一个要推广的就是孝敬的精神,孝顺父母,恭敬师长,这个做好了,其他才慢慢加上去,这个根本做不好,你怎样加都没用,什么发菩提心、行六度都是骗人的,因为连自己的父母都没有办法孝顺,师长也没有办法恭敬,他怎么可能成就呢?不可能成就!连一个做人的本分都做不到。
那对于在家众,我们怎么鼓励他做到这一条呢?就是看他怎样来保护、供养父母的一切所需,那个态度、恭敬心,就好像对佛一样的,要做到这样。那保护的范围呢?就包含了他的身心,让他身心都能安住,生活上没有任何匮乏。现在有很多孝顺的观念也走样了,以为每个月给父母多少钱,就好像尽到了孝道,其实是不够的,还包含了嘘寒问暖,这些精神上的保护跟供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忙碌的现代人,尤其为人子女,要兼顾事业、家庭,是比较难做到的。因为时间有限,他要顾家、顾事业,还要顾子女,其实他剩下的时间并不多,所以可能也没有办法常在父母身边尽孝道;可是偏偏父母最希望的不是物质上的供给,而是精神上的慰藉。
古时候是一天要问讯三次:早、中、晚,早上一定要向父母问安,中午再问一次,晚上再问一次。可是现在没有办法做到,都是各忙各的,如果没有住在一起就更难了。所以即使没有办法常常在父母身边,也不要忘记经常固定的打个电话,事实上这个关怀之意,也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只能鼓励在家众尽量做到,不只是物质上的一切护养,而且还有精神上的,比物质更重要。
妻子集会,当愿众生,冤亲平等,永离贪著。
与妻室和子女集会的时候,这就说明一个家庭当中的气氛好不好。首先要了解,能成为家人不外乎四种关系,哪四种关系才会成为一家人?讨债、还债、报恩、报怨。这个观念先有了,就没有什么好埋怨的。一个家庭的气氛如果很和乐,子女很孝顺,夫妇的感情很和睦,那就是报恩的比较多。如果是冤亲债主,这一世来报仇、报怨、讨债的,那可能这个家庭就会面临到很多问题。所以我们要先了解这四种关系,就能做到这一条,“冤亲平等,永离贪著”。
一般人会觉得,遇到家庭暴力,或者家庭出了问题、有外遇,是比较不幸的,如果一个家庭和乐融融,夫妻很恩爱,是天下最幸福的事情。可是以佛法的观点来讲,那个比天天吵架更可怕,对不对?每个都发愿生生世世都要结为夫妇,完了!他永远没有办法脱离轮回,就是因为贪著。其实这个贪爱的软贼比那个硬贼还要可怕,最不能抵挡的就是软贼,因为它会引发我们恩爱牵缠,永远没有了期。就是这一念的恩爱牵缠,让我们再落入轮回。所以我们不但不愿意看到家庭悲剧的产生,更不愿意看到夫妇发那个生生世世都要结为夫妻的愿。
所以怎么做到冤亲平等呢?就是这两边都不著,不跟对方结怨,但是也不跟他继续恩爱牵缠下去,只是尽到做一个妻子或者是先生或者是父母的责任,这样就可以了。不要因为常常集会,“集会”就是家庭很温馨的聚会在一起,一起看电视、喝茶聊天、周休二日一起到哪边度假,在这中间培养亲子感情。现在很多亲子活动就是在增长这种贪著,说穿了,促进家庭的这种和乐,其实就是在增长贪著。
所以佛弟子怎样尽到一个家庭应有的责任,但是又不会落入冤亲两边的对待呢?就是要有见空性的智慧,前面第一个“知家性空,免其逼迫”,知道家庭就是这四种因缘的聚合,自性是空的,那就不会耽著在里面。不管你现在是冤家聚头、天天吵架,甚至出手打人,需要去验伤的家庭暴力,还是那种夫妻恩爱,像父母对子女的溺爱,那个溺爱程度也不少于夫妻之间的黏腻,也是一样的。所以看到这一条,我们就要有这样的反省,而且要提高警觉,在集会的时候,就不要增长这种贪爱,然后做到永离贪著。
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隐。
这个“五欲”可以讲色、声、香、味、触,也可以讲财、色、名、食、睡,都没有离开五欲、六尘的范围。这是欲界众生最好乐的,除了男女、饮食之外,就是名啊、利啊,终其一生就是追逐这些为目标。让生活过得很安稳,有最高的享受,其实就是在增长我们的五欲而已。满足我们的五欲之乐,叫生活水平很高。可是我们也知道,财、色、名、食、睡,是地狱五条根,只要还有一条,地狱就有份。所以我们在得到这个五欲之乐的时候,也应该生起厌离之心,厌离这个五欲之乐,才能拔除欲箭。这个“欲箭”,就是五欲之箭,好像利箭一样。我们因为贪瞋痴,而中了这个五欲的毒箭,要赶快拔出来,才能得到究竟的安乐。
什么时候才能得到究竟的安稳?除非真的放下了,一切放下了,才是究竟的安乐。一般人都以为:“我要追求物质的享受”,或者是“让自己更好过,我才能安心”,错了!追求这五欲之乐是烦恼的根本,是在增长烦恼,而不能让自己真正得到身心的安稳。真正要身心安稳,是从放下五欲来的,而不是追逐五欲来的;追逐五欲的享受,只是增长烦恼而已。所以想让我们身心得到究竟的安稳,就是要彻底的放下。
财、色、名、食、睡也是影响家庭最主要的原因,要维持一个家庭的生计,跟这些就有关系了,要组合一个家庭也跟这个有关系。那再大一点,家庭有问题就会引发社会问题,社会有问题就会影响国家的安危,国家的安危就会影响整个世界的和平。所以小从个人,大到整个世界,这个地球村,所有的问题,如果要追出它的祸根的话,就是这个五欲之乐,都是五欲惹的祸。
以色来讲,从古代到现在,很多因为女色亡国的,可见这个色欲的可怕。那为财的就更多了,像中东的石油问题,为什么国家之间要互相侵略、并吞?就是因为财啊!为了能获得更多利益,才要打仗啊!所以我们细细思量,所有的社会问题,都没有离开这五个,一切祸源的根本,就是五欲!那要让世界和平,从哪里下手?很简单!不要高谈阔论,讲了很多政策,然后政治要怎么改革,经济怎么改革,通通没有讲到根本,根本在五欲!怎样让每个人减少对五欲的追求,怎么做到少欲知足、无欲无求,才是比较根本。这只有佛法可以做到,以佛法来教育大众,可以做到怎么远离、怎么厌离这五欲。所以要促进个人的身心安稳,解决家庭、社会、到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问题,其实都要从人心下手,怎么减少贪瞋痴慢,怎么减少对五欲的追求,从这边下手才是根本。
妓乐聚会,当愿众生,以法自娱,了妓非实。
“妓”是技艺、技能,“乐”就是音乐等等,所以这“妓乐”两个字就包含了一切娱乐场所,像唱歌、跳舞、唱卡拉OK、听音乐会、看舞蹈表演、看话剧等都算。当我们参加这些活动时,应该要发愿:愿一切众生,不是用这些来娱乐自己,而是以佛法来自己娱乐自己。因为这个妓乐,并不是真实的娱乐,真实的娱乐是佛法。因此有空的时候,不是要去从事一些休闲活动,去参加什么喝酒、唱歌、跳舞等,因为那些会让人越娱乐越累,增长烦恼。
所以我们鼓励佛弟子以法自娱,有空的时候,在佛前烧一柱香,念个佛、打个坐、参个禅、诵个经,用这个来娱乐自己,而不是去参加一些休闲活动。上山打个禅一、禅二,这个是以法自娱,这才是真实的。“了妓非实”,知道这些所有的娱乐聚会、休闲活动,并不是真实的,只有佛法才是真实的。
若在宫室,当愿众生,入于圣地,永除秽欲。
帝王所居住的叫“宫”,一般人的住宅叫“室”,那一般人住在宫室,做的都是什么事情呢?帝王后宫佳丽有三千,他做的都是什么事情呢?那一个家庭的夫妇,做的都是什么事情呢?就是男女之欲!所以无论是宫还是室,我们住在一个房屋里面,就要发愿:“当愿众生,入于圣地,永除秽欲”。什么叫“圣地”?诸佛菩萨出生的地方,叫“圣地”,“秽欲”是专门指男女之欲,我们居住在宫室当中,就好像入于佛菩萨所居住的地方一样,这样才可以永除秽欲,才不会耽著在男女之事上面。因为男女之欲是最为不洁的,所以才用“秽欲”来比喻。而且家庭还有儿女之累、家庭之累、妻室之累,这些也是“秽欲”其中的一部分,只是特别指男女之间的欲事,是最为不洁净的。
着璎珞时,当愿众生,舍诸伪饰,到真实处。
这是说穿金戴银的时候,古时候称为“璎珞”,戴在脖子上的叫“璎”,戴在身上的叫“珞”。那现在就更多花样了,头上戴的、耳朵穿的、现在很流行穿那个什么鼻环、耳环啊,还有肚脐眼也可以、舌头上也可以。这是现在全世界流行的风潮,头发染色、身上打洞,尤其那个Y世代的,都很喜欢在身上打洞,不但会影响身体健康,而且以相学来讲是破相,所以不鼓励年轻人在身上打洞。
当众生在身上穿戴这些耳环、手镯、项链等装饰品的时候,就希望众生都能舍弃这一切虚伪的装饰。因为这不是真正的装饰,它对自身没有真实的利益,因此希望众生能舍弃这些虚伪的装饰,而能到达真实处。什么是真实处?就是佛法,听闻佛法、打坐参禅、做一些修行的事情,这个才是真正的真实处。
上升楼阁,当愿众生,升正法楼,彻见一切。
两层以上的房屋叫“楼”,四方或者六角,有飞檐或者角翻起来的叫“阁”。当我们上升到楼阁的时候,当愿一切众生,能升正法楼。这是比喻正法如高楼,登高可以望远,可以看到美丽的景色,用这个来比喻我们升正法楼。由下往上的叫“升”,升上正法之楼,就是我们听闻正法,才能彻见一切,可以彻底明白宇宙万有的真理,了悟中道实相的道理。这要由怎么来呢?就是要听闻正法才能做到。那就用这个正法比喻高楼。所以我们在升高的时候,就这样来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升正法楼,彻见一切。
若有所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爱著。
当我们布施的时候,也同时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施舍。菩萨是头、目、脑、髓都可以舍,我们可以鼓励人家去捐血,那鼓不鼓励器官移植?看众生有没有发愿?怕痛的最好不要。“一切能舍”,为什么要布施?就是练习放下。众生都有我执、有我所,比方这个身体是我的、我所有的身体,所以不能随便伤害它。现在说要捐出自己身上的器官或者骨髓,就要好好的考虑。
这里说布施的时候要发愿,希望一切众生没有什么不能舍的,全部都能放下,心无爱著。等到真正的舍完了,没有什么不能舍的,才能真正破除我执跟法执。法执就是我所有的,属于法执;以为有我,就是我执,所以不能舍、放下,其实就是卡在这边,我跟我所有的。那什么时候圆满布施度,什么时候就能破除我、法二执,去除贪瞋痴的烦恼。这就是布施的时候,要发这样的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破除贪瞋痴,断一切我、法二执。
众会聚集,当愿众生,舍众聚法,成一切智。
这个“众会聚集”,跟刚才讲的“妓乐聚会”有什么差别呢?“妓乐聚会”是说很多人在一起玩乐的时候,但“众会聚集”不是为了玩乐,而是有一些聚会的时候,譬如说开会。“当愿众生,舍众聚法”,这个“众聚法”就是众缘和合而生之法,叫“众聚”,它是聚散无常的。所以我们在聚会的时候,就要想它是因缘所生法,是聚散无常的,就能体会它这个无常、自性是空的道理,那当然就能成就佛的一切智。因为佛的一切智,都没有离开空性的智慧,所以我们在这个聚散无常、众缘和合的集会时,这样来发愿,就可以帮助我们有比较多的机会见空性。
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
当我们遇到困难,譬如盗贼、抢案、小偷,或者台风来时淹大水,或者火灾,或者登山的时候遇到山难。这时候,大概都是想怎么急着逃命,可能很难发愿。可是这里就教我们碰到困难的时候,要赶快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随意自在,所行无碍。什么是“随意自在,所行无碍”呢?“随意”就是说能自由自在,随自己的心意想达到什么,都可以达到。所行之处,都没有一切障碍。当我们本身碰到一些厄难,就希望一切众生,都不会像我们一样碰到这些危难的事情,所行之处都能通达无碍,能随自己的意愿自在、无碍。这就是菩萨的发心,和我们一般的心不同,菩萨随时都不会忘记菩提心,包含他在生病的时候、遇到危难的时候,都不会忘记发愿。以上是在家众的十一个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