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假立法,我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今天从十八页这个黑体字这边开始讲:“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这边开始。
昨天谈到唯有识,“唯识”唯有心识,心外无法,离开了心识之外,没有一法真实的存在。原本是没有我、也没有法的,就是二空,无我、也无法,原来是这样子的,这是唯识的道理。
可是为什么我们凡夫世间,世间的凡夫或者是外道,甚至佛法里面都有提到“我”跟“法”?本来无我的嘛,也无法的;可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名称呢?那我们凡夫都有“我”嘛,有你、有他,所以有我。有法,有“法”,就是这个是桌子、椅子、胡姬花、房子,这个都是“法”。既然是一切法本来无我,无我也无法;但是为什么我们以为有“我”?以为有一切法,都以为它是真实存在的呢?那外道也有它的我执跟法执。
那佛法里面谈不谈我跟法呢?谈不谈?谈啊!为什么不谈?释迦牟尼佛出生的时候,祂就说了一句名言,是什么?“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有我啊!祂有讲我啊!对不对?如果我们断见惑的话,就可以证什么?初果罗汉,这个是我啊,有一个初果罗汉、二果、三果。断了见思二惑,有一个叫做阿罗汉(四果阿罗汉)。破尘沙惑、破一品无明开始登地,菩萨有初地、二地、三地,一直到十地,有等觉、妙觉,甚至成佛,这个也都是有我啊!是不是?
那有没有法?有啊!法才多咧,八万四千法还不多?我们讲过《百法》,有一百个法,它也谈法,佛法也谈法。可是明明是无我、也无法,为什么他也谈我、谈法呢?有色法嘛,十一个色法,有五十一个心所法,这个都是法。还有不相应行法,有心法、有八识心法。他也谈色法、谈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二十四个、还有无为法六个,他也谈法。
这到底是有我、有法?还是无我、无法?那就要说到世间以为有我、有法,是因为迷惑颠倒,事实上是没有。可是佛法会讲有我、有法就很奇怪了。那我们就要知道,为什么佛法它也要这样子来谈呢?那是因为什么?世间的众生以为有我、有法。因为有我执、法执,有这种种的名称跟言说,所以为了要顺应世间凡夫的我执跟法执,因此就假立种种的我的名称跟法的名称。所以,在佛法里面假立的这些我的名称跟法的名称,跟凡夫以为有真实的我跟法的迷执是不相同的,对不对?
世间凡夫是迷惑颠倒,因为无明的关系,以为有一个我,以为有一切法是真实存在的,是因为不明白这个宇宙的真理、事实的真相,不明白中道实相的道理,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迷执。可是,佛法里面为什么要谈这种种的假设的名称跟言说呢?就是恒顺众生以为有我跟有法的执著,而说的方便假立种种的名称跟言说,是这样子来的。
那他设种种的假立的名称跟言说,是依据什么样的道理呢?所谓的我跟法它到底是怎么生起的呢?那我们就要了解佛祂所说的道理。所谓的“我”就是……,我们凡夫的“我”是什么?我可以主宰,对不对?我可以决定我今天要做什么?我要交什么朋友?然后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我觉得我可以主宰、可以控制、可以掌控。有主宰的这个意思,我们就假设一个名称叫做“我”。因为凡夫他以为有“我”,所以我可以主宰所谓我的生活啦、我的工作啦、我的事业、我的家庭、我的子女,我觉得我可以主宰一切,这就是“我”的第一个定义:主宰。
第二个定义呢,我一定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没有第二个跟我一样的,所以我最厉害、我最了不起。没有第二个阿顺,对不对?没有第二个文富。所以唯一的、独一无二的这个“一”也是一个“我”的一个定义,定义“我”的第二个就是唯一的意思。
所以,一般人他都会强调他的独特性。像建筑家,我们说建筑家他会设计,像贝律铭很有名,我们中国人嘛,要举就要举我们中国人。他设计的风格、他建筑的风格,那就是唯一他的风格。像艺术家,他画画的风格有他独特的,那我们都强调那个独特性。每一个人他的独特性,那就是在强调唯一的、我的,跟别人不同的特质,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个性,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根性,各方面跟别人不同的这种特质,我们特别去强调,那就是我们都试图做种种的努力要跟别人不一样。
所以什么样的服装最贵?就是全世界只有那一件的名牌、名设计家设计的那个名牌的,全世界只有那一件的,那一件衣服最贵。那他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标榜呢?那就说明所谓“我”的,它有一个特性,就是它要标榜它是唯一的,世界上没有另外一个跟它相同,或者可以跟它比美的。所以就定义“我”的第二个特性就是唯一的。
还有另外一个特性很重要就是:它是永恒的。我们没有开悟之前,那凡夫当然他也一定是认为“我”是真实存在,而且它是一直都是嘛,从出生的我、到现在的我、到死亡的我,他都不觉得他是什么?生灭、生灭、生灭的相续,无常的,凡夫不这样认为。所以他都认为说:出生的那个就是我,十岁的我、二十岁的我、一直到现在、一直到死亡,那个都是我,而且它是恒常不变的,有一个“我”它是恒常不变的。即使我们会生、老、病、死,但是那个“我”它是不会改变的。
可是今天我们学佛修行,如果还认为有一个“我”它可以一下生三善趣,一下堕三恶道,我们如果还以为有一个主体的“我”在轮回的话,也是同样的迷惑颠倒。所以我们现在为什么要修行?我们为什么要断恶修善?因为怕受不好的果报,因为怕堕三恶道,因为有一个“我”一直在六道当中不断不断地轮回。这个主体的“我”就是我们错误的颠倒,以为有一个“我”它是永恒存在的,只是它有时候在阿修罗道、有时候在天道、有时候在地狱、有时候在饿鬼,可是都有一个“我”在轮回啊!
所以就变成说,“我”的第三个特性,它是永恒存在、永恒不变的、永恒不灭的。任何情况之下,“我”都是存在的。所以,佛法就依据这三个世俗认定的“我”的这个特质,假设有一个“我”,所以它说“我”。那凡夫这个以为有一个不变主体的“我”,那要透过修行,就是要从断见思二惑,从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到破尘沙惑、到无明惑,一品一品的无明,四十一品的无明全部断完就叫做成佛。
这全部都是依据这个“我”的定义来设出的我执的范围。从凡夫修行到成佛,有这样、这样、这样的阶位。这就是依据“我”而说种种不同的,你要修证到什么样的阶位,你就要断什么样的烦恼的一个过程;或者是怎样破烦恼障、怎么破所知障的一个过程,一个修证的过程,这个全部都是名言假立的。
所以我们学佛修行到现在,还认为说:“我是菩萨!”“菩萨”这个名称是假立的,我们刚才讲的种种的名称跟言说,种种的方便假立;可是如果我们还认为“我现在是菩萨,我在行菩萨道!”就通通错了。有“我”,就有“我”,对不对?“我是菩萨嘛!”有“我”,然后有“菩萨”这个假名,所以我们就忘记“菩萨”是假名、“佛”也是假名,没有一个真实的佛可以成的,都是名言假立,恒顺众生以为有我的执著而做种种的名称言说的假立、分位假立,只是这样而已。
那什么叫“法”呢?刚才我们在解释“我”它是怎么定义的。那“法”是怎么定义的?就是万法的轨则。那这个轨则它是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会坏失的,就是说它的自体是不会坏失的。那什么叫“自体不会坏失”?什么叫做“万法的轨则”呢?就是任何一个东西,我们一看就知道它是什么?这就是“法”的名称,是这样来的。那这个名称一旦建立了,或者是我们已经了解这个“法”,它是什么样的一个相貌之后呢,我们就很快可以认识它。所以它的轨则就是帮我们去认识这个“法”的一个内容。
譬如说:这个叫胡姬花、这个叫白兰花、茉莉花,所以你不会把胡姬花当作白兰,你不会把白兰当作茉莉花。因为每个都有它的什么?相貌。“万法的轨则”那就是指你认识它的那个,我们凭什么认识它?就是它有它的轨则。“轨则”就是它所有的,我们可以形容出来的,或者我们认识它的那个所有的内容叫做“轨则”。那它任何情状之下都不会改变,所以今天的胡姬花明天不会变成白兰的样子,或者是明天它就变一个样子了,就变成茉莉花的样子,它是永远都是这个样子。所以我们一看到它,就可以马上认识它就是胡姬花,这个就是它的“自体不会坏失”的意思,它不会改变的。
所以我们一看到这个,就知道它叫做桌子;看到这个就知道它叫做椅子;看到这个就知道它叫做水晶灯。所以每一个“法”都有它的轨则,然后它任何情况之下不会改变的。因为它会改变,它今天是水晶灯,明天就变成灯泡,那就表示说它的自体会坏失。可是它是永远都是那个样子,所以我们可以透过它的相貌马上就认识它,就是因为它任何情况之下都是这个样子。那我们看到它就可以说出这个“法”的种种不同的名称,所以这个就是给“法”一个定义,是这样定义出来的。
所以佛说“法”是恒顺众生的我执、法执,为了要让众生能够解脱、开悟、成佛,所以就恒顺众生的我执跟法执呢,假设出种种的“我”的名称跟“法”的名称,那我们才能够修行啊!所以“法”的名称,就是祂告诉我们色法有十一种,心法有八种,这是佛说的,这就是“法”的内容。
那什么叫色法?我们也念过《百法》,有质碍的叫色法,那就是它的轨则,任何情况之下都不会坏失的,它的自体都不会坏失、都不会改变的;所以我们就知道它叫色法,这就是佛所说的“法”的定义。那说这些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希望我们都能够开显佛性,都能够了悟成佛。这就是佛说一切法是恒顺众生,然后作种种的名称言说,都是假立的、都不是真实存在的。
那好,进一步我们要了解说:“诶!这个“我”跟“法”它是怎么显现的?”要说到重点了。这个“我”跟“法”是作这样的假立,种种的名称言说;但是它是怎么变现出来的?能变现的是什么?所变现的是什么?这个我们都很熟了嘛,都是心意识的显现,对不对?所以心意识就是能变现,心意识有哪些内容呢?有异熟识嘛,所以异熟识是第一能变。异熟识第几识?异熟识是第几识?第八识;思量识是第几识?恒审思量是第几识?第七识;分别了知第几识?第六识,对!所以这就是三能变,能变现的是八个识:是异熟识第一能变,思量识第二能变,分别识第三能变——这是能变现的八识。
那它所变现出来的是什么?就是宇宙万有,我们刚才讲的“我”跟“法”都是我们八识,这个能变所现的、所变现的内容。那这个所变现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我”跟“法”嘛,都是我们心意识所变现的。所以离开了我们的心意识,没有真实的“我”跟“法”的存在,那你就证到二空,然后断二障。这是我们昨天说的,对不对?
那我们怎么样断二障?断这个我执跟法执,怎样破烦恼障跟所知障?怎么样证到二空的这个道理呢?我们就要知道它是怎么变现出来的?然后回归到它的什么?能变的主体,然后再进一步去追究八识是怎么显现的?八识是能变,变现出一切的“我”跟“法”;可是八识从哪边出来的?八识是怎么来的?八识是怎么来的?又被问倒了!我们先说能变的是三能变嘛,是八识它所变现的“我”跟“法”是什么呢?就是见分跟相分。所以佛祂名称言说,假立“我”跟“法”,我们刚才已经讲的那个定义是这样定出来的。可是“我”是所变现的什么呢?是所变现的见分,所变现的见分叫做“我”,所变现的相分叫做“法”。所以我们就知道能变现的是八个识,所变现的是见分跟相分。那我们凡夫就执著这个八识所变现的见分为“我”,八识所变现的相分为“法”——这就是凡夫之所以生起我执跟法执的来源,因为他不明白是八识所变现,都是假的。因为离开了能变现的心意识,就没有所变现的“我”跟“法”的存在。凡夫不了解,所以他会有我执、有法执。
那佛说“法”怎么样来假立这个我执跟法执的内容,也是这样来假立的,就是能变现的心是所变现的见分,称为“我”;然后所变现的相分,称为“法”。所以这个见分跟相分它是怎么生起的呢?它是从八识的自证分生起的。
所以我们这两天静坐所问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我知道念头生起了。这个是什么?“我知道”是什么分?见分,“念头生起了”,“念头”是什么分?它是一个、还两个?你们现在就应该知道答案了,它是一个、还两个?我们八识的自证分变现出见分跟相分,它是一个还两个?“我看到胡姬花”,“我”是见分,“胡姬花”是相分。“我看到胡姬花”是先有我,然后胡姬花才出来,还是我看的同时,就是我跟胡姬花,见分跟相分同时显现啊?同时,对不对?所以我看到妄念的时候,是不是同时?不然是谁看到妄念?你妄念起来跑掉,然后才有一个“我”去追妄念?来得及追吗?因为如果念头先生起,然后才有一个见分,去发现有念头生起来了,有这个前后是两个念头的话,请问你怎么追前面那个念头?因为它起来已经消失了,是不是这样子?
所以一定是念头起来你就看到了,念头起来的同时你就看到了。看到念头那个是见分,念头本身是相分,它都是我们八识的自证分所显现的。所以能现、所现:见分跟相分是所现,能现的是八识的自证分。
那我们每天六根面对六尘,就在玩这种游戏啊。“我看到什么”就是见分跟相分,我们的八识就变现出了见分跟相分。所以我们就误认为、误以为说“诶!我在看、我在听、我在闻、我在尝、我在感受!”身触嘛,然后“我在知觉,我有种种的思想,我有种种的见解”,以为都是“我”。不明白它是八识所变现的见分跟相分的作用而已,它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所以我们的我执跟法执就是这样产生了,就是八识变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就以为有一个“我”,那个见分就出来了。那我在见闻觉知,每天六根面对六尘,诶!这个六尘在外面,我在里面,六尘在外面。见分为“我”,有一个“我”在看、在听、在尝、在触,“我”在见闻觉知,六尘境界在外面(这个相分),以为它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们面对种种的境界、六尘境界,我们都是以为它是真实存在,所以才会被境界所转。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回归到我们的自证分的本体——它没有变现之前的那个本体,我们没有办法安住;因此它就变现出六根面对六尘的种种的境界,见分跟相分就是这样生起;我们的我执跟法执就是这样变现出来了。
那我们每天就这样生活:有一个“我”,每天面对六尘境界,迷惑、颠倒、妄想、分别、执著,就在做这样的事情。所以我们现在为什么要来了解佛法这种种的理论?然后还要透过止观去实证,去见到的原因,就是除非你明白这个道理,除非你透过止观实证,真正的见到你的那个还没有变现出见分跟相分之前的那个,你先看到,看到的背后,我们说还有一个主人翁叫做证自证分。就是说:诶!你可以能所双亡,就是我们说,你能够安住就安住。那就是还没有能所,对不对?见分跟相分还没有生起,对不对?
我们静坐的时候,不是说你能够安住的时候,都没有念头的时候,你安住,诶!你那个安住就好像主人翁在家。那个意思比喻就是说:你的八识还没有变现出见分跟相分,对不对?那你可以安住在你的八识的自体的当下,你可以安住。可是它等一下就念头生起,你马上就看见。那我就知道这个念头生起,它是从哪里生起?这是我们刚才问的第二个问题:妄念从哪里来?它是怎么生起的?现在是不是有答案了。好清楚,现在好清楚了,它是从哪里来?从三能变来,从八识的自体所显现的。所以,当我们安住在无分别的现量境的时候,就等于说回归到我们八识的自证分上。一个念头起来了,我们就看到了,这时候就是自证分变现出了见分跟相分。所以,我们会以为有一个“我”,因为见分就是“我”嘛,相分就是什么?“法”嘛。
所以它变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就马上有一个观念说:“诶!我看到了妄念。”我执、法执就生起了。所以“我”跟“法”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它是不是实有的?不是。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要断我执、法执就很容易了。因为我们知道,它是我们心识所变现出来的,离开了我们的心识,根本没有“我”、“法”的存在,它不是真实的。
所以我们要断我执、法执,怎么办呢?就除非你了解这个理论之后,还要透过修证,你真正的看到了,诶!它就是这样变现出来的,你就不会再被它变现出来的见分跟相分所迷惑颠倒,你就不会再因为这样而生起我执跟法执。因为你很明白,它就是我们八识所变现的、变现出来的。
那我们以为它是“我”、它是“法”,因此才生起了我执跟法执。所以要破我执跟法执,那你就要透过止观,回归到它没有变现之前的那个自证分的状态。
那我现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安住在无分别的现量境当中,都没有妄念了,这个当下是不是呢?是不是呢?是第六意识暂时没有生起分别的现量,那个是什么境界?那个是法尘境界哦!明白吗?所以第六意识的清净现量面,不要把它当作是自证分,不是!那个是法尘。眼、耳、鼻、舌、身、意,面对什么?色、声、香、味、触、法,还在六尘境界当中,所以那个不是开悟,所以不要以为说:“我坐在那边没有念头,啊!好清净”,那个正是法尘境界,它不是自证分。
所以要弄清楚、要弄明白,那个是法尘境界,是你第六意识暂时没有起分别的现量境界,它不是自证分,不要把它当作是开悟了。哦!那就真的是耽误了。
所以还有另外一个去检查说:诶!你是开悟的“悟”呢?还是耽误的“误”呢?那个就叫做“证自证分”。所以你是不是已经自证分显现了?去检查的那个,后面还有一个叫做证自证分,就是它能够再检查、再确认:这个是耽误的“误”,一头雾水的“雾”,还是开悟的“悟”,还要再确认,那个就是证自证分。
所以我们要怎么让我们的自证分现前呢?就是除非能所双亡,就是除非见分跟相分怎么样?不起了,我们是不是自证分就现前了,我们修止观的目的就是要让自证分现前,我们要让它现证,当下现前的什么?你就很清楚地了解它就是自证分。所以我们如果不明白唯识的道理,我们很难去弄清楚:我们那个是第六意识的现量面、清净的现量境,还是能所双亡所显现的那个自证分?你就很难弄清楚明白。所以,唯识一定要很清楚的去把它的道理弄明白之后,我们才好修止观,才不会错误的认知,以为是开悟了,结果是耽误了,就不会有这样的错误。
所以什么时候自证分可以现前?就是我们什么时候修止观的功夫,可以让见分跟相分不从我们的自证分变现出来,对不对?就是说回归到我们的自证分,当下你可以安住。所以这两天让你们体会什么?就是体会这个,你能够安住的时候,它就有机会现前。那你念头一生起来,你就知道:诶!我们的八识那个自证分变现出见分跟相分。那你就不要再管它了,因为它就过去了嘛。那个念头起来,它就过去了。因为它是生灭的,它不会一直停留在那边。所以我们也不用担心,我们只要安住,然后它一起来,你就看见,它就消失了。
那我要很清楚,它就是见分跟相分,是我们自证分所变现的。所以我们很快就回归到我们的八识的自证分那个当下,很快就回归到这边。然后再进一步去体悟它背后那个,就是再确认的那个证自证分,要更深的禅定,你才能够体会出来。
因为我们现在不是散乱,就昏沉嘛,所以我们大部分都是在见分跟相分当中转,对不对?坐在那边散乱、昏沉就是在见分跟相分,根本自证分没有办法现前,没有机会现前。然后我们再迷惑颠倒,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六根面对六尘境界,每天就是跟着这个境界在转,不明白它是见分跟相分,因此才会生起我执跟法执。
所以我们要怎么练习?就是在定中修止观,明白了这个道理,能够安住在自证分的当下之后,保持在日常的生活当中,行、住、坐、卧当中。所以你六根面对六尘的时候,你就不会认为说“哦!我在看、我在听,喜欢、不喜欢,执不执著”,种种的分别就不会产生了,就不会迷惑颠倒。那你慢慢的自性就能够现前,就会越来越清楚明白。
在没有明白这个道理之前,我们就是都是它变现出了见分跟相分,然后每天就是忙着见分跟相分当中,我执跟法执当中打转,对不对?所以那你说怎么开悟呢?不可能开悟,也不可能明心见性,也不可能说修证到什么样的境界,因为你还是在见分跟相分上面打转。
所以即使你修定、修止观有种种的境界,那个也是相分。即使你就是修定有神通,那个还是相分,还是没有离开我们八识所变现的,种种的神通境界也是相分。你以为“我有神通”,“我”是见分,我有神通那个“神通”叫相分,所以还是一样的迷惑颠倒。所以在修止观当中,还是一样在见分跟相分里面,我执跟法执里面当中打转,你说他怎么可能坐出什么样的结果来?因为都没有离开见分跟相分能所对立的境界当中,从来没有离开过。
“我今天坐的不错!”明天又丢掉了,境界又丢掉了,那就是都在见分跟相分,从来没有离开过。所以我们从学习止观到现在,也都在见分跟相分里面打转,从来没有自证分现前过。所以明白唯识的道理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修止观,非常快速的就证到自证分,让它现前。只要我们不在见分跟相分当中转,很明白它是我们心识的变现,不再受它的影响,我们很快就可以回归到我们八识的本体。
再进一步去追溯,就是我们刚才的问题,追溯八识从哪里来?我们刚才分析是说:见相二分都是八识所变现的,可是八识从哪里来?对不对?那我们要把见相二分这个问题解决了,回归到自证分,才能够再继续的往前推啊,往前去找出那个根源,那八识从哪边来的?是不是?
所以前面的没有解决,我们后面的就慢一点吧!所以我们这几天静坐,就好好努力的把这个理参透之后,你要现证,要一直安住在自证分的当下,你才可以再进一步去推:诶!那个能变现的八识从哪里来?你才可以进一步去推,我们现在还在这个迷惑颠倒的我执法执里面,见分相分从来没有忘失过,那我们很难去找到那个是什么?那个真正的根源是什么?
所以从明天开始,我们今天听明白这个道理,明天开始静坐呢,也是同样的方法,你能够安住的时候就安住。安住有什么好处呢?就是让自证分有机会现前,那你那么一直妄念不断,就表示说,诶!它八识不断不断地变现出见分跟相分嘛,然后你就有一个“我”。你刚才讲的那个“我”,有没有?有一个“我”在数息嘛,那个就是见分啊,数字是相分,就一直在那边见分相分里面转嘛,转不出来,都有一个“我”:“哎呀!我又打妄想了。”“哎呀!我又怎样了。”那就是你见分不断一直冒出来、一直冒出来。
所以我们前面从看石头到现在,那个训练什么?就是要训练你基本的止的功夫。你有那个定力之后,你才可以在定中怎么样?起观,定中起观才能够回答我一连串的问题,都可以答得出来。
所以为什么它的训练的过程是前面先修止?就是说你要有基本的定的功夫,要不然你妄念不断你没有办法修观。就是你的心意识不断不断地变现出什么?见分跟相分来嘛,那你能不能在这个当中去看清楚那个自证分是什么?因为从来没有现前过,因为一直再打妄想。要不然就昏沉嘛,不是散乱就是昏沉,所以很难让我们的自证分现前,所以基本的修止的功夫非常重要。
我们前面经过这么长训练的目的,也无非就是希望能够明白这个道理,而且在定中呢,真正去现证它。要不然八识或者是唯识的道理,我们看书就是:哦!了解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跟我有什么关系?没有关系,我能不能开悟?不能开悟,因为你没有在止观当中去现证它的理论。
所以我们念书不是要背理论,而是你功夫要实证到,书上所讲的所有的内容都是要实证的,那个才算数。不然说“空”,境界来了,你为什么空不了?都是空的啊,我们都知道是空的、都假的,对呀!可是为什么问题来的时候,你就是假不了?你就空不了?对不对?生病的时候还是痛啊!挨刀痛不痛?痛!那你为什么当下空不了?对不对?境界来的时候,跟我们利益冲突的时候,诶!你那时候“空”的理论都没有办法现前,通通不管用。那问题出在哪里?就没有实证的功夫,你所有了解的,你都没有落实在你的修行上、你实证的功夫上。
所以,道理了解多少它都不算数的,它只是理论,因为都做不到;除非我们实证,那才是真正的能够落实。所以我们了解理论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修证;要不然我们坐在那边盲修瞎练,你到底是能够坐出一个什么结果来?也不清不楚,自己坐到什么样的境界?也不清不楚,那已经到什么样的阶位?也不清不楚,那你就是坐在那边呢,你是在等什么?等开悟来找你,还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来找你,还是佛来找你,还是怎么样?所以理论非常重要。
可是光知道理论又不够,一定要实证的功夫。所以我们就是双管齐下,前面为什么要…,这几年来为什么一定要先修止观?然后还要同时来上课的原因,就是这两个要配合、要配合。
数息?不是…,我们要知道,数息,对!那是因为我们很散乱,所以我们不是一连串的法门吗?从看石头到现在,已经很多个阶段了。为什么要数息?是因为我们心很散乱,所以我们要借着数息来让我们的心收摄、专一。因为胡思乱想嘛,天马行空、胡思乱想,所以我们现在要把这些所有的妄念收摄在一个数字上,让我们的心念非常专注在一、二。如果会数过头、还是数丢了,表示我们非常的散乱。
没有数丢,就一到十,非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我们讲《六妙门》,你已经数到非常清楚,不会数丢,没有散乱也没有昏沉,你就要进入随息。随息,我们上次讲,你有上到吗?《六妙门》有上吗?没有上,以后有机会再讲。就是不是数一辈子啊!你数息数一辈子,又不是学会计,你数那个数字干嘛!最先数数字,是要让我们的心念非常的专注,当我们心非常专注的时候,数字就不要再数了,我们就要进入随息,就是知道呼吸的进出。
好!那随息又有很多法门,很多不同的方法。那它的原则就是要明白、很清楚明白你呼吸的状态,从进出到知道它冷、暖。冷、暖,就是说你吸进来的空气是比较冰凉,吐出去比较热。所以它有所谓的〈十六特胜〉,在那本《小止观》里面有,〈十六特胜〉它是属于随息的范围,就是十六个步骤,从进入随息的阶段到证果的这过程,分为十六个阶段:怎么样证到欲界定、未到地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到四空地、到九次第定的过程,〈十六特胜〉的一个过程,请参考《六妙门》随息〈十六特胜〉的部分,那就是进入随息的阶段。
那随息就是你感觉呼吸的进出,呼吸的状态都很清楚了之后,你的呼吸自然慢慢的就越来越微细,一直到好像停住了,那个就进入“止”。所以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它就是《六妙门》的一个过程。所以不是数息数一辈子,不是,数到不想数的时候,已经好像快要得定了,就是非常的宁静,你就要进入随息。
那随息一段时间之后就得止了,那就是得定、所谓的“得定”。然后在定中再起观,那就是我们所谓的“先修止再修观”。你在定中起观,你要有定的基础,在定中才能够起观,要不然很散乱没有办法观,所以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那详细要讲很久,以后有机会我们再详细讲《六妙门》,对,我们有准备要讲,但是那不知道什么时候?看因缘。不净观也是看因缘,详细的来共修这样子。那我们现在讲唯识,然后配合我们现在止观的方法,就是要好好地去练习。
那讲到现在应该清楚明白了吧?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
(有师兄问:师父,我要达到真正的止……)达到真正的止?看功夫,看功夫,对!看你修定的功夫。如果你的功夫已经非常纯熟,你从数息下手修的话,也很快就到止了。因为你数一下,很快就没有妄念了嘛,也没有昏沉、没有妄念,你就进入随息,那又很快就得止了。所以这可能是几秒钟,也可能是一座都没有办法达到,那就是看你修定的功夫。所以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不是说我从数息,然后到止,一定要多少的时间,不一定啊!你功夫纯熟就很快啊,你就一数、二随、就三止了,很快,因为什么?没有妄想、也没有昏沉,所以很快就能够得止。
所以它没有一定的时间,要数多久它才得止,没有一定的时间,每个人的功夫不一样,对,看我们纯熟的功夫,平常训练的情况来决定,对,功夫纯熟的情况。所以,快慢每个人不同。功夫都是练出来的,有练才有,没有练就没有啊!是啊,没错,对!叫做“功夫”,就是练出来的才叫做“功夫”。那就看我们理论通达了多少,然后功夫到达什么样的程度,来决定在红尘滚滚当中是度众生,还是被众生度。
那我们今天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