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1、造论的因缘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今天开讲《成唯识论》。

要学习唯识的次第是:先要了解《百法》、《八识规矩颂》,这两个有基础之后,看唯识就比较容易。因为唯识的名相了解以后,再看《成唯识论》就不会觉得这么困难,所以我们必须要有《百法》跟《八识规矩颂》的基础。《百法》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那我们现在上《成唯识论》的课。

那《成唯识论》是怎么来的呢?这本论它是怎么来的?那就要谈到世亲菩萨:世亲菩萨他首先造了《唯识三十颂》、三十个偈颂。那古时候都是先造短颂,有了偈颂之后,然后他再慢慢解释,解释这个偈颂;可是世亲菩萨造了这个《唯识三十颂》之后,就往生去了。所以来不及解释他这个《唯识三十颂》的内容,他就已经离开人世。

那所以就有很多这个唯识学家,研究唯识的这些论师,就试图想要来解释世亲菩萨所造的这个《唯识三十颂》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因为偈颂很简单嘛;可是它内容包含得非常的广泛。所以有很多唯识学家就想要来解释,所以就有各家各派不同的解释方法,非常的混乱。

那一直到玄奘法师他回中国之后,他就想说:“唉呀!这么多不同的言论,要把它整合一下。”所以他就取了当时十大论师各别有注解《唯识三十颂》的这个论注。每一位论师都写了十卷,十位论师就是一百卷。所以玄奘法师就把这一百卷十大论师解释《唯识三十颂》的这些内容呢,把它整理,可是以护法论师为主,然后把另外九家的言说呢,把它揉合在里面,而造了现在我们要念的《成唯识论》,它的来源是这样来的。所以它不是一位论师造的,是十大论师,经过玄奘法师的整理,然后才有这个著作、这一部著作。所以要说作者的话,就是十大论师是作者,那玄奘法师他只是把它整理。这就说到《成唯识论》这一部论它是怎么来源、它的来源。

那为什么叫“成唯识论”呢?这个“成唯识”是什么意思?“论”就是详细的解释,详细解释世亲的《唯识三十颂》嘛。那个“成”就是成就的意思,能成,有能成、所成。那能成、能成就这一部论的,就是十大论师的论注嘛,所以这个“成”,第一个“成唯识论”的“成”字,就是能成的意思,就是十大论师的著作来成就这一部唯识。那“唯识”呢就是所成,所以是能成、所成:能成的是十大论师的著作,所成的是唯识的道理。那唯识的道理的来源是什么呢?就是世亲菩萨所造的《唯识三十颂》是所成的唯识,所以叫做“成唯识”。“成”是能成的十大论师,唯识是《唯识三十颂》,世亲菩萨所造的——这就是“成唯识”它的名词解释。那玄奘法师负责整理的,世亲菩萨原来造的《唯识三十颂》,经过玄奘法师整理,这就是这一部论它的来源。

那我们看这个…;我们现在已经讲到第六页了,第六页。所以它接下来就解释说,为什么是叫“唯识”这个名称。我们刚才讲的内容都在前面,你们有空自己复习。

那为什么叫“唯识”呢?就是唯有心识的意思。这个“唯”,“唯”就是唯一嘛,只有一个;“唯识”就是唯有心识,除了心识之外,没有一法是真实存在的,全部都是我们八识所变现的。所以这个“唯”就是要破除什么的执著呢?以为我们的心识之外有法真实存在的这样一个错误的知见,所以它用“唯”这个字,就是说除了心识以外,没有一法是真实存在的。离开了心识之外,无一法可立。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所以就是唯有心识,所以唯识破除执实有的颠倒执著。

那“识”呢,“识”又破除另外一派的说法。另外一派说法是什么?毕竟空嘛,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连心识也了不可得,那就很容易落在偏空的这一边。所以这个“识”呢,就是要破除主张毕竟空。好像龟毛兔角,毕竟无、毕竟空这样的一个空执。

所以“唯”呢,是破执实有,“识”是破执空,所以是非有非空。非有非空是什么?就是中道,所以唯识其实它是在讲中道的道理,“唯识”这两个字就在说明破空、破有。

所以我们要了解中道的话,我们一般会以为说:要去看什么《中论》啊。你直接看《中论》并没有办法完全的了解中观的道理,或者是《中论》的道理,你要从唯识下手,因为你明白唯识的道理,你就会很容易契入中观,因为它就在讲中观。所以一般会把唯识跟中观,把它分成两个不同的看法或者是说法;其实不是这样子,它是可以圆融的,唯识跟中观可以圆融。那你从唯识下手,你就很容易契入中观的道理,你再看中观就没有问题。

那你直接看中观,就很容易落入刚才讲的毕竟空这样执空的偏执里面。因为毕竟空里面就是连心识也没有,才叫做“毕竟空”嘛,毕竟空里面空无一物,了不可得。所以连心识的存在他也否认,因为了不可得,所以就很容易落在毕竟无、毕竟空这样的执著里面,那也是偏在空边。

那认为一切法可以离开心识单独存在,那个就落在有边。所以一个是落在有边、一个是落在空边。我们就用唯识的道理去破除这两种妄执,一个著有——心识之外实有。像这个房子,你们看这个房子是真的还是假的?真的嘛,就是心外有房子、心外有车子、心外有金子、心外有儿子,都是离开我们心识之外真实存在的嘛;可见我们凡夫或者是一直到小乘为止,他都是认为这一切法是离开心识之外可以单独存在的。像我们没有开悟、没有明心见性,我们都认为它是真的,不然怎么会这么多烦恼?就是我们把它当作是真实存在的,然后执著得不得了:要去争取、要去获得、要去拥有、要去控制,所以烦恼就生起。

原来它并没有离开我们的心识,它都是我们心识所变现出来,它是假有、如幻、依他起的,依他起就是说明因缘所生法是空无自性的。所以你说房子是有还是没有?有还是没有?(有师兄答:没有)没有?可是它在啊!不然你现在住在哪里?你不是住在房子里面吗?所以你说它没有,可是它又好像宛然存在、如幻的现起,是不是?你说它有,可是它百年之后它又没有了,所以是什么?非空非有,你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没有。你说它有,落在有边;你说它无,落在空边,都不是中道。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对不对?所以它的有是如幻假有、因缘有。“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嘛,自性是无;可是因缘如幻现起的时候,你不能说它没有,对不对?只是因缘假合的泥土啊、什么水泥啊、沙啊,那就是因缘所生的。所以你不能说它没有,没有就落入我们刚才讲的毕竟空,都没有。可是明明有六道、明明有轮回、明明有一切的现象界,只是它是因缘所生的、无自性的。所以我们说它不是真实存在的,是如幻、依他、假有的。

这样我们明白这个唯识的道理,就不会落在空有两边的执著,落在边见。这就是“唯识”它这两个字,其实就已经说明是中道,不落入两边,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道理,这两个字就解释了。这就是为什么叫做“唯识”,就是第六页讲的“唯识”。

好,那我们就看它卷一开始就是归敬三宝。一般造论的话一定有归敬颂。一般我们造论,一定要先皈依礼敬三宝。那为什么要皈依礼敬三宝?我就直接写、直接造论就好,为什么还要皈依礼敬三宝?它一定有目的嘛,那它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祈请三宝的加持,希望我造论的过程不要有障碍,然后希望我所造论的所有内容,都能够符合佛所说正法的内容、清净的正法的内容,没有错误的知见在里面,希望能够完全没有任何的错误来表达佛的本怀。所以他一面是希望能够清净造论过程当中的障碍,所以要祈请三宝的加持,希望能够顺利地把这一部论圆满;另外呢,也希望能够契合佛的本意,这就是为什么要皈依礼敬的目的。

所以从第七页最后两行开始,这个比较黑的字呢,就是皈依礼敬,它是归敬三宝。“稽首唯识性,满分清净者,我今释彼说,利乐诸有情”——这个是原来《唯识三十颂》没有的,就是造论的时候才加上去的。那《唯识三十颂》在哪里呢?就是在第一页,第一页就是《唯识三十颂》的本文,这是世亲菩萨所造的:“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为三。”从这边开始,所以它一共是三十个颂,所以叫做《唯识三十颂》。

那我们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它原来的这个偈颂没有皈依礼敬这四句话,所以它就是后来造论的时候才加上去的。它说明什么呢?就是要皈依礼敬三宝。所以第一句就是皈依礼敬法宝,稽首唯识性,因为我们现在造的是唯识的道理,说明唯识的道理,《成唯识论》嘛,唯识的道理。所以我们皈依的法宝是什么呢?唯识性,说明整个唯识的内容、唯识的道理,分析得非常清楚,这个就是皈依法宝、皈依礼敬法宝。

“满分清净者”,“满”就是圆满清净,“分”就是部分的清净。所以“满分清净者”这两个就包含了什么?佛宝跟僧宝。“满分清净”就是“满清净”、“分清净”,“圆满清净”、“部分清净”的意思。所以偈颂都很简单。如果没有教理的基础,就什么“满分”?是不是考试考满分?还是什么?“满”是圆满,圆满清净当然是佛嘛,那就表示说我们皈依礼敬佛宝;那“部分清净”就是菩萨,菩萨还没有到…,他四十一品的无明还没有完全破尽,他只有部分清净,所知障还没有完全的清净,所以叫做“部分的清净”,是菩萨,那就是僧宝。所以前面两句就是皈依礼敬佛法僧三宝,先法宝,然后佛宝、僧宝。

后面两句呢,“我今释彼说”,那我现在要造这本《成唯识论》,解释谁的三十颂啊?世亲菩萨的三十颂。所以这个“彼”,“释”就是解释嘛,“彼”就是《唯识三十颂》。我现在造这个论是要解释什么呢?就是要解释世亲菩萨所造的这个《唯识三十颂》。“彼说”就是指世亲菩萨所造的《唯识三十颂》。那为什么要这样子造《唯识三十颂》的目的是什么呢?不是为了显扬自己的教理很通达,有实证的功夫,不是;是为了什么?“利乐诸有情”,造论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利益一切的有情众生,希望他们早一点破迷开悟,不再著空著有,偏在两边,能够了悟中道实相的道理,就能够成佛。所以利益一切有情是他造论的目的。

所以这四句话就包含了皈依礼敬三宝,还有说明他是依据什么来造这个论,还有他造论的目的是什么。

那造论也要有因缘,法不孤起嘛,有缘才说。所以他造论的目的是为了要利益一切有情。可是,一切的有情他到底有哪一些迷执?哪些错误颠倒的知见?所以他才要用这个唯识的道理来破除他们所有的迷执。所以接下来这一大段就说明他造论的因缘,就是说为了要破除四种迷执:

那我们刚才讲了偏空、偏有是两种的迷执。我们凡夫到小乘,认为心外有实法的存在,这是偏在有边、实有,一切法是实有,而且它是离开心意识单独存在的——这是他第一个要破除的这样一个有情的迷执,所以他要造这一部论。

那第二个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偏在毕竟空嘛,连心识他也否认掉了,那就是落在空执这一边,这是第二个他要度化的有情,要利益的有情的第二个对象。

那这个就是在大乘里面,有一些的见解是这样的见解。偏在实有,凡夫跟小乘是有这样的迷执。但是大乘里面还有所谓的了义、不了义。那个不了义的部分,它还有一些错误的知见,所以还是要用唯识的道理去破除。譬如说毕竟空的这样一个错误颠倒的知见。所以它第二个就是要破除著空的这样一个错误的知见。

那第三个要破除的呢,就是有一派大乘他的说法是认为八识一体。虽然是分为八个识,但是它是一体的。就好像大海一样,大海是一体的,但是它会生什么?“境风吹识浪”,它会生起种种的浪花,那是八个识的显现,可是它的本体只有一个。这样是对的吗?不是正确的。所以,唯识第三个要破的就是有这样一个大乘的见解,它是错误的。八个识虽然有它个别的作用,可是种子每一个…,像色法有色法的种子;心、心所法有心所法的种子,全部含藏在八识里面;所以你不能说它的本体是只有一个,因为它个别还有不同的种子含藏在第八识。所以就是要破除把这个本体当作是一,然后八个识有分别的作用,但是它的体是一的这样一个错误的知见。这是第三个要破除有关于八识的作用(有它个别的作用),而且它的体呢,是有它自体的存在,“自体的存在”的意思,就是说个别有它的不同的种子,含藏在第八识里面——这是第三个要破的。

那第四个要破的呢,就是认为心所是附属在心王里面。我们念过《百法》知道嘛,有八个识,对不对?八识心王,然后有五十一个心所。所以有一派的说法是说心所呢它不能单独作用,所以它是附属在心王里面。可是我们念过《百法》,我们知道五十一个心所都有它的体相用,对不对?对不对?所以就不能够说它是属于心王,然后它不能够单独来生起它的作用。这就是他第四个要破除的这个错误知见,就是否认了心所可以单独来起用的这样一个错误的知见。

我们现在讲到十八页讲完了。那详细的内容呢,我们就是把大意讲完,剩下的那个课文,你们自己看就可以了。那重点的话我们刚才已经提过了。那最主要就是说,我们想要开悟成佛就是证到什么果?所谓菩提果跟涅槃果。但是这个果,我们现在为什么没有办法证得菩提果跟涅槃果?是因为我们有两种很严重的障碍,哪两种障碍?所知障跟烦恼障。因为我们有烦恼障,所以没有办法证得涅槃;因为我们有所知障,所以没有办法证得菩提果。

可是烦恼障跟所知障是怎么生起的呢?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我们有我执跟法执嘛!因为有我执,所以会生烦恼,有“我”,“我”就有贪、瞋、痴,就有烦恼贪、瞋、痴,我就会造业,那有业力就会轮回。所以我执呢就是属于烦恼障,就是烦恼障它是怎么来的?是因为我们以为有一个“我”的存在,那有“我”,它就会起贪、瞋、痴,有贪、瞋、痴就会造业,有业力就会轮回,因为轮回是善恶业所造成的嘛:三善道、三恶道,就是我们造善业就是三善道,恶业就是三恶道。可是它造业是怎么来的?就是因为我们有烦恼才会造业,有业力就会轮回,所以整个轮回它是因缘所生、是依他起、它不是真实存在的。轮回的自性是空的,但是它是怎么现起的呢?我们追溯到整个轮回现象生起的原因,就是我执。无明,所以以为有一个“我”的存在,所以就有后面的烦恼造业,然后整个轮回的现象就这样生起了。所以烦恼障变成说是障碍我们没有办法证得涅槃最主要的原因,就所谓的我执。

那所知障呢?法执,对!以为一切法是真实存在的,这就是法执的原因。因为法执,所以有所知障,所以不能够证得菩提果。所以我们就是,你想要成就佛的这两种果,你就必需要破除所知障跟烦恼障。

那所知障跟烦恼障怎么样破除呢?就是要了解一切法本来无我,没有我、也没有法。所以你就可以证到二空,就是我空跟法空。证到二空,就可以破除两种——所知障跟烦恼障两种障碍;两种障碍破除,就可以证得佛的两种果位。

所以整个唯识,他为什么要造这个《成唯识论》?主要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证得二空的道理,分解我执跟法执所有的内容,什么是分别我执?什么是俱生我执?什么是分别法执?什么是俱生法执?全部都详细地分析、了解了之后,我们就能够破除我执跟法执,就可以证到二空,二空就可以破二障,就可以证二果,就可以成佛。

这就是唯识他为什么要造论的因缘,大概的重点就是这样子。

<< 返回目录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