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十二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讲于新加坡Orchid Country Club
二○一四年十一月十四日
喇嘛、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好,我们今晚继续介绍第十五颂,依止根本识。
我们昨天讲过依止根本识的意思,就是说明前六识的生起都必须要依止根本识,就是以种子赖耶作为生起六识的亲因缘;以现行赖耶作为生起六识的增上缘。那这边的根本识指的是阿陀那识,因为它可以一直执持种子不会坏失,这个是我们昨天介绍过的。
那接下来,是“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
前六识都是必须要依止根本识,所以接下来它先介绍前五识的情况,然后再介绍第六识的情况。就是虽然都是依止根本识,但是它分两种情况来说。为什么要分两种情况呢?就是因为五识是随缘现,那六识是常现起,第六意识是经常现起;但是前五识它是随缘来现起,它没有这么常,因为它需要的缘比较多:眼识需要九缘,耳识需要八缘,然后鼻舌身需要七缘,它需要的缘比较多。然后第六意识它只需要五缘,它所需要的缘比较少,所以它能够经常现;但是五识不能够经常现,所以它分两种情况来说明。
首先说明五识它是随缘现,这个“缘”大家都很清楚了,就是亲因缘、所缘缘、增上缘、等无间缘,或者是讲九缘、八缘、七缘。它只要缘具足它就现,缘不具足就不现。那它的现起也有所谓的俱或不俱,俱就是俱起或者不俱起。“俱”就是同时嘛,所以前五识同时生起,我们叫做“俱起”;五识不是同时俱起,也许是一识、也许是两个识,也许是三个识、也许是四个识,这个都叫做“不俱起”。所以俱起的意思就是五识同时生起,那只有一、二或三或四的话,就叫做不俱起。
那这种情况就好像什么?涛波依水,涛波就是波涛嘛,那个波浪、那个波涛是怎么来的?一定是依水来的,离开了水也没有波涛,对不对?所以波涛一定是依止水来的;但是还要有一个因缘,那个水才会生起了波涛嘛。那个因缘是什么?风,对不对?一定要风一吹,那个水就起了波涛,所以波涛一定是依止水。但是还要有一个外缘,外境的风。那现在的水就比喻根本识,波涛比喻前五识,风比喻缘具不具,具缘就是有那个风的这个因缘,就是说这个缘都具足了,这个水就会生起波涛。那就是说前五识必须要依止根本识才能生起,但是必须还要什么?风的因缘,也就是这个缘要具足,四缘要具足,或者所谓的九缘、八缘、七缘要具足,前五识才能够依根本识而生起它的作用。这就是一个比喻而已,这个是前五识的情况。
那第六识,就是接下来的第十六颂。第十六颂就是说明第六识它生起、还有不生起的情况。首先说“意识常现起”,第六意识它就时常现起活动,为什么它能够时常现起活动呢?就是因为它所具的缘比较少,它只要五个因缘就可以了。哪五个因缘?就是所依根,第六识的所依根是什么?第七识;所缘境,五尘落谢的影子——法尘,是它的所缘境;还要一定要有作意;那一定要以第八识为根本依;还要有一个种子,能够生起现行的这个种子为亲因缘,这个是种子依;所以一共是五个因缘。
那我们看为什么第六识能够经常现起?你看它第一个因缘是所依根嘛——第七识恒审思量,它一直都在,对不对?所以第六识很理所当然,就可以依止第七识生起它的活动,因为第七识它不是生灭的,它是恒审思量,它是恒常一直都在。所以第六识以第七识为所依根的话就非常的方便,因为第七识没有休假的,它随时都在,所以第六识很容易现起。那还有呢,所缘境是法尘境界嘛,五尘落谢的影子印在意地,然后第六识的见分把它变成相分,成为自己的所缘。那我们之前也说过了,第六识跟前五识一同生起的时候叫做五俱意识嘛。前五识活动的时候,第六识一定有,一定有第六识,所以五识生起的时候,第六识活动;前五识没有生起,第六识还是活动,有没有?有四种情况嘛,叫做独头意识。所以我们平常白天散散乱乱的、思前想后的胡思乱想,妄念纷飞的,那个就是第六识。如果前五识没有一起活动的话,第六识也没关系,它可以单独行动、单独活动,它也是散乱到不行。你看你那个念头从来没有停过,我们修定为什么很难入定?就是那个妄念不断嘛,你怎么切都切不断,为什么?“意识常现起”。现在知道为什么第六识那个分别心,或者那个妄念,为什么那么难断?因为这个五缘我们去分析它,太容易具足了。白天散乱的时候它也在,晚上梦中意识嘛,梦中独影、独头意识,有没有?白天散乱的时候,第六识可以单独生起作用。晚上睡着了呢,只要做梦,梦中也有独头意识,它也还是在活动。那你说入定呢,有定中的独头意识嘛,定中所有的境界,都是第六意识的法尘境界。
所以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睡觉、还是你有入定、没入定,第六意识经常生起活动,就跟它所具的缘有关系。它内缘什么?第七识,外缘什么?五尘落谢的影子。那作意是一定有嘛,只要心识活动一定有作意。然后根本依第八识,第八识也是恒常的嘛,第八识也一直都在,所以没问题,它随时都能够配合第六识生起活动。第七识恒常、第八识恒常,然后种子依也一直都在呀,种子都含藏在第八识,一个都没少。你六识要生起活动的话,种子生起现行也是随时都没问题,是不是很容易呀?五缘具足就可以,但是这五缘太容易了,它不但缘外境,又内缘第七识,所以它内外都缘。而且它缘的第七识,还有根本依第八识,都是恒常的。所以它为什么这么难,让它不现起很难的原因就在这里。而且它不但有了境的作用,还有思量的作用,这个是前五识没有的。
前五识它的所依根不是第七识,所以前五识没有办法思量;但是第六识可以,这个我们昨天已经说明过了。那前五识的生起它需要九缘、八缘或七缘,它所具的缘比较多。而且前五识是有间断的,它间断的时候多,就是因为它要具缘的机会不多嘛,所以它间断的时间比较多,所以说它不是常现起。而且它只缘外境,它没有办法内缘第七识。而且它没有寻伺相应,所以它没有办法计度分别,或者是它没有办法有那个思虑的作用。
所以意识是经常现起的,除了五种情况之外,就是接下来讲的:“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除了这五种情况之外,意识是常现起的、经常现起。但是这五种情况我们也很少啊,有没有?你看:如果没有晕倒,没有昏倒的话,就没有闷绝嘛。你如果没有生无想天,你也没有入无想定,你也没有入灭尽定。睡眠无梦的时候,我们大部分都有梦,所以虽然这五种情况意识是不现起的;但是我们好像…,都跟我们没关系。那两种无心定就是无想定跟灭尽定,那我们没有入这两种定,然后也没有生无想天,然后睡觉如果没有做梦的话,也没有晕过去。那这五种也是…,我们现起的机会也很少嘛,所以意识经常现起的原因就在这里。除了这五种情况之外,意识是经常现起的,但是这五种情况我们又很少,很少晕倒嘛,对不对?
好,那我们接下来就介绍这五种情况、无心的状况,第六意识在这五种情况是不生起现行的:
第一个是你生在无想天。那无想天在什么地方呢?没有在人间嘛,对不对?无想天在哪里?谁知道?在色界的几禅?打pass,四禅,色界的四禅,广果天的旁边,有一个很像我们人间,什么水边林下的那个阿兰若处,在第四禅、四禅天。四禅天有九天嘛:圣人居住的有五天,五不还天是圣者居住的;那剩下就有四天,其中有一个就是广果天,旁边有一个无想天,所以它在第四禅。
所以我们佛教徒都不屑说要死后生无想天嘛,那我们其实也没有什么资格可以去,因为它要有四禅的定力,舍念清净才有资格。就是说这些外道修无想定,他是入第四禅,舍念清净之后,他想说“想心所是生死轮回最主要的原因,我只要把想心所灭了,我就可以证涅槃。”所以他们把无想天当作是真正的涅槃,把修无想定是真正的修道,真正的修道就是要修无想定,那死后就生无想天,是他们所谓的涅槃。那什么是障碍这个涅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有想心所,所以他们的见解、他们的邪见就是认为“只要我把想心所灭(想心所就是现在讲的第六意识),我只要把第六意识的想心所灭了,我就可以证涅槃,不再来轮回。”
其实他死后是生在无想天当中,还在色界第四禅广果天的旁边,有一个无想天,并不是真正的出三界,并没有真正的出离三界,或者是真正的解脱,没有!所以那个邪知邪见也害人不浅,跑错了地方自己不知道。所以现在讲说生在无想天,它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第四禅的广果天旁边。
那为什么说它是好像阿兰若处呢?因为他连想心所都没有了嘛,是不是最寂静的地方?连起心动念都没有了,那够寂静了吧!所以一定是阿兰若处,阿兰若处就是寂静处嘛,只是它的寂静处是在第四禅天。所以我们就知道第一种情况生无想天,第六意识是不生起活动的。他只要把想心所灭了,就可以死后生在无想天当中。
那生在无想天的这些有情,他们的生命有多长?有五百大劫这么长,都是在定中,除了要生无想天动一个念,然后五百大劫时间到了,离开无想天的时候再动一个念——这两种情况有动念,其他都是无想,这么长的时间是无想的一个状态。
那你想说他在那边待了这么久,如果他五百大劫的时间到了,他会到哪里去?他又不是真正的证到涅槃,又不是真正的出离三界、六道轮回,他会到哪里去?我们也很好奇,他离开无想天之后会到哪里去?一般就是又回到欲界来,那欲界有六道,他到底到了哪一道呢?那要看、那要看他有没有毁谤,他为什么会生毁谤呢?就是说他一心一意的想要灭想心所,然后证涅槃。可是当他的时间到了,定力消失,时间到,他又要开始投生的时候,那个身相现前,他说:“诶!我不是证涅槃吗?为什么会有身相现前呢?一定是没有涅槃这件事情!”他就开始毁谤,若再一生瞋心的话,用瞋心来毁谤,他一定就是马上就堕恶趣。无想天一离开直接就堕到恶道,或者是地狱道去了。想说一定是没有真的,因为他真正的修道就是要修无想定嘛,那就说无想定一定不是真正的修行,不是真道,然后无想天不是真涅槃。于是毁谤说没有真道、没有涅槃,都是被骗的。所以他一离开无想天就会堕在恶趣当中。那如果没有毁谤的话,他可能够又生在人当中;可是一定是在欲界里面,但是不一定是在哪里,可是他一定是堕到欲界,他不可能再上升到色界或者是无色界。
那你说他离开无想天,不可能再生在无想天吗?那我们要知道他为什么现在要离开无想天?因为他定力已经消失了,而且他在无想天的时候,因为无想,他也没有再继续修无想定,所以他也不可能再生回无想天里面去了,所以一定是生在欲界当中。
那我们又有问题要问了:他们生在无想天,没有想心所,然后入定这么长的时间,他们的姿势是一直站着呢?还是坐着呢?还是躺着呢?不一定是盘腿哦,跟他因中的修行有关系。如果他在因地修行,修那个无想定的时候,他如果说曾经立下誓愿说“愿我生无想天是常立”,他就会一直站着,五百大劫一直站着。他如果说曾经立下誓愿说“愿我生无想天是常坐”,他就会一直是坐的姿势。常卧,好像比较舒服哈,卧个五百大劫。那有没有“行”?因为我们说四威仪:行住坐卧,住、坐、卧都有了,有没有行?你可不可能一面走、一面就入了无想定?可不可能?有没有可能?我们经行都是左脚右脚、左脚右脚,有没有想心所?你可不可以灭了想心所,然后继续左脚右脚、左脚右脚?可不可以?好像有点困难嘛,所以就是在因地修行,是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就是说你可以一面行走一面入无想定的,还没有人做到。所以就除了“行”这个威仪之外,其他三个威仪都有。就跟他因地修行,他曾经怎么样立下这个誓愿有关系。所以他不一定全部都是大家都盘腿在那边坐,不一定,也有一直站着,或者就一直躺着的都有,这是第二句。
那第三句就是“及无心二定”。“无心二定”指的就是无想定、还有灭尽定。那为什么这两个定叫做无心呢?就没有第六识心识的活动,叫做无心。所以我们知道这边的无心,不是真的没有念头,只没有想心所,第六意识暂时停止活动叫做无心。所以这个无心二定,指的就是无想定、还有灭尽定。
那无想定我们刚才说了,就是说他在入四禅的时候,舍念清净,这个时候想说怎么样证到涅槃,他们所谓的涅槃,只要灭想心所就能够证到真正的涅槃。那修的,就是真正的修道就是修什么?无想定。所以他是在第四禅当中灭了想心所,就能够入这个无想定,这就是这边讲的无想定,就是在第四禅的时候,舍念清净的时候,把想心所灭了。然后一直到功夫纯熟,真正的入了这个无想定,第六意识活动暂时停止。
那这个无想定它也会因为功夫的浅深,分成下品的修行、中品的修行、还有上品的修行。我们刚刚说五百大劫嘛,那个是上品修行无想定的人,可以真正的中间没有夭折,可以满这个五百大劫。可是如果是下品修行的话,因为他的禅定会退失。而且对那个…,我们要入禅定,要入、然后要住禅定、然后出定,所以对那个入住出,这个入住出,他也没有办法非常的自在。就是下品修这个无想定的这个行者,因为功夫的关系,他入住出没有办法非常自在,而且很容易退失,一旦退失那个定力又很难再现前,定力又很难再现前。就算他死后可以生在无想天当中,但是他所得的这个果报身,没有办法非常的光明清净,形色也没有办法非常的广大。
因为我们知道,色界就是,他的这个色界的四大,跟我们欲界的四大是不一样,它是非常微细的四大。所以他们的果报身就是依那个清净的程度,还有光明的程度,所以色界天人都是放光的。那个定力越高的,那个光越强。现在讲的那个果报身,就是以清净光明来论,功夫越好的越光明,然后越清净,形色——身相的这个形色越广大。所以现在下品的这个修行人,他就是这个果报身没有办法非常的光明清净,形色也没有办法很广大。而且一定会夭折,因为禅定力不够嘛,所以他没有办法五百劫都在定中,在无想定当中,没有办法维持这么久,因为他禅定力经常消失,所以消失的时候就是夭折,就是又投到欲界去了。我们刚刚说,离开无想天到哪里去?就是一定到欲界、一定投生在欲界。
那中品修行的,就是他的禅定力不一定会退失,有时候会退失、有时候不会退失。就算会退失,但是他很快定力又能够现前。而且对刚才说那个入定、住定、还有出定,他比较能够自在,所以死后生在无想天当中,他所感得的这个果报身是比较光明清净,形色也比较广大一点。但是不一定会夭折,不是一定会夭折,刚才下品修行是一定会夭折,但是中品修不一定会夭折。
那上品修就是一定不会夭折,一定是满五百大劫,才会离开这个无想天。所以上品修行的,他的禅定力一定不会退失,死后生在无想天当中,他的果报身是最光明清净的,而且身形是最广大的,而且一定不会夭折,那五百大劫之后还是回到欲界。
那我们一般修无想定是在哪里修呢?就是在人中修,是比较容易成就这个无想定的,为什么呢?因为在人中才有那个外道来宣扬说“你应该来求得真的涅槃,你应该要求真道,所以你应该要来修无想定,死后生在无想天,这个是真道是真涅槃”,外道如是说。所以在人间才有这个外道来宣说这个法门。所以最初修行一定是在人中,或者你成就无想定一定都是在人中。而且人道智慧比较明利,那个慧解比较猛利,所以他一旦听信这个邪知邪见,他是真的去修无想定的话,死后就能够生无想天。所以一般来说,只有欲界的人中可以生起这个无想定。
在其他的上界一方面没有外道来说法,宣扬这个法教;然后慧解又不够殊胜,没有人中这么猛利、这么明利;所以在上界,上界就是譬如说无色界天,他们能不能够修无想定呢?无色界天是没有办法修无想定,因为无色界天有想,无色界天都是有想。空无边处他想的是什么?是空,一心缘空,所以成就空无边处;识无边处,他的想就是识,识无边,然后成就识无边处;然后再想一个无所有,就成就无所有处定;所以非想非非想,它的想已经很微弱、很微弱、很微弱,可是还有一点点想,没有粗的想,但是还有很微弱的细想。所以无色界的四空天他都有想心所,所以他没有办法证到无想定。无想定就没有想心所了嘛,可是无色界四空定都是有想来成就的,想心所来成就的,所以他们是不可能够成就无想定。
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说他还是在人间,已经修习过这个法门,可是他如果死后,生在第四禅的广果天或者是福生天或者是无云天(我们刚才说第四禅有九天嘛,五不还天就五个了,那另外就是无想天、还有什么?广果天、福生天、无云天这个是凡夫或者是外道会去的地方,那圣人的话都是在五不还天)。所以现在这个无想定,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说他在欲界先修习了这个无想定,那他生命结束之后,他生到第四禅的广果天、福生天、无云天。由于他在欲界这个宿世串习的这个定力的缘故,就是这个无想定这个定力如果还在的话,他也能够在现在讲的这个广果天、福生天或者无云天,又能够入这个无想定,就是也可能在第四禅天来入这个无想定。所以除了在人中入无想定之外,还可以在色界的第四禅天的广果天或者福生天、无云天,由于宿世在欲界的这个宿习的定力,也能够引发无想定现前。
那无心定的第二个就是灭尽定,灭尽定又叫做灭受想定。灭想心所之外,还灭受心所,也就是说不但第六意识不生起活动,第七识也不生起活动,所以灭尽定又叫做灭受想定,这是四果阿罗汉所入的定。
那我们要问:修这个灭受想定,为什么是灭受想,不是灭别的?因为受跟想障碍禅定的力量特别强,所以你要入灭尽定的话,你一定要灭受、还有想,才能够入灭尽定,因为这两个障碍我们禅定的力量最强。像我们都是五受具足嘛:苦、乐、忧、喜、舍在变化而已,可是都没有离开这个五受,对不对?我们都有五受:一下忧愁、一下痛苦嘛、一下欢喜、一下快乐,没有特别快不快乐、忧不忧愁、痛不痛苦,就是舍受嘛,对不对?每天就是每一刹那都跟这五受的任何一个相应,没有离开过五个,对不对?所以我们修定很困难,我们这个五受具足的话,就是要成就禅定很困难嘛,因为不管任何一受生起,就影响我们的禅定力嘛。
所以我们的忧愁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没有?入初禅,对不对?那我们的痛苦什么时候没有?入二禅,没有。我们的欢喜,我们一欢喜心就踊动了嘛,什么时候才没有?三禅才不会有这个喜受。那乐受呢?四禅才没有乐受,舍念清净了嘛。所以这个五受是不是障碍我们得定特别厉害、特别强?就是你只要有这个五受的话,你就很难得定。那证到第四禅就是说苦乐忧喜都已经不会再让你动心了,所以它叫“不动禅”嘛,舍念清净;但是它还有一个舍受,舍受比较好一点啦,但是苦乐忧喜就是让我们的心踊动,很难入禅定。所以你要入灭尽定这么高的定力的话,你一定要把你的受——所有苦乐忧喜舍全部都灭掉,你才可能,或者至少苦乐忧喜要灭掉,你才可能入定。
所以我们就知道这个受心所,它确实能够成为定的障碍,只要有苦乐忧喜它的存在,我们定境就不现前,就很难现前。只要还有忧愁啊、痛苦啊、欢喜啊、快乐啊,这不是我们情绪吗?每天的情绪就没有离开这四个,对不对?所以它就会成为我们得定的障碍。
那我们刚才说过了,无色界还剩下什么?想心所,所以你只要想心所还在,你最高最高的定力就是无色界的四空定这样而已,还在三界当中,没有办法入灭尽定,没有办法证到四果阿罗汉。灭尽定我们刚才说,是四果阿罗汉所证的境界。所以除非你把苦乐忧喜这个受心所灭了,再把四空定的那个想心所灭了,你才可能出三界、解脱六道轮回。
所以我们在修色界四禅的时候,就是证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一个一个,从舍忧受、苦受、喜受、乐受,成就了四禅的功夫,然后入了四空定,然后再把四空定的每一个想,再把它灭了,你就可以入这个灭尽定,就是四禅八定全部成就了,就能够入这个灭尽定。所以灭尽定是在什么地方入的呢?非想非非想处的地方入的。非想非非想我们刚才说,他的想心所已经非常非常微细了,所以这个时候才可以、才可能把…,就是想心所跟受心所这个时候才能够全部的灭掉,尤其是想心所。因为受心所在证得四禅就处理得差不多,剩下想心所,剩下无色界的四空定,所以他在非想非非想处的时候,只剩下很微细的想心所,再把它灭了,就入灭尽定。所以要问说这个灭尽定是在什么地方修的?就是在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的这个时候修的,在这一地修的。
那修习这个灭尽定,它也是有品别的不同,也是有下品修行、中品修行、上品修行。下品修习这个灭尽定,就是他的禅定很容易退失,一旦入这个灭尽定,但是他会退失,一旦退失之后,就不容易再得到,所以这个是下品修习。中品修习就是它不一定会退失这个禅定的力量,就算有退失,他很快就能够再得到这个禅定力。那上品修习的行者,就是任何情况之下都不会退失了,所以它还是有下品、中品、上品的差别。
那我们刚才说灭尽定它最初修的时候是在非想非非想处,那其他的下面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还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它为什么没有办法成就灭尽定呢?就是因为…,我们刚才其实也讲过了,因为在有想的这个状态之下,就是想心所活动还非常活跃的时候、非常粗动的时候,它就是很不容易去把它切断,要止息它很不容易。那非想非非想处因为它的想已经特别的微细了,所以这个时候要克制想心所,不让它生起活动,是比较容易的。所以在其他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或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定,是没有办法成就灭受想定,它的原因在这里。
那我们知道最初修非想非非想处,是最容易成就灭尽定的;但是如果是修到已经功夫纯熟,就是我们刚才说,譬如说他是上品修的,他不会再退失了。这种情况之下的话,那他在其他的,譬如说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或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的时候,也可能可以入灭尽定;这个时候就不一定要在非想非非想处的时候才能够入灭尽定,是因为他这个功夫已经非常纯熟了。所以他也可以在初禅的时候就入灭尽定,二禅的时候入灭尽定,三禅的时候也可以,四禅也可以。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都可以入灭尽定;但是它的大前提,就是他功夫要必须非常纯熟,不是很容易退失的这样一个情况,才可能做得到。
那灭尽定它也是要在人中修,刚才是说它成就的是在…,就是说它入定是在非想非非想处入的定;但是他学习、他一定要在人中才能够学习。因为其他的不管哪一天,有没有佛还有佛弟子来宣说,怎样来修灭尽定的这样的一个内容,这样的一个修法?是没有佛或者佛弟子来宣说这个法门,所以我们才说不要生在八无暇嘛,天界也算是没有闲暇修行的。
而且也是因为人的智慧特别的猛利,能够听闻,然后再依教奉行,就能够真正的证得四禅八定,到最后的入灭尽定,而成就四果阿罗汉这样的一个果位。所以他最初得灭尽定一定是在人中,是因为有佛出现,佛或者佛弟子来宣说这个法教,要不然没有人知道怎么来修灭尽定嘛。也是因为在人中的这个慧解猛利,所以最初得灭尽定一定是在人中。色界、无色界没有宣说这个法门的人,佛或者佛的弟子,在色界、无色界都没有人宣说这个法教,所以不可能够最初证灭尽定是在色界或者是无色界,一定是在人中。
那如果在人中已经成就灭尽定的话,之后生在色界或者是无色界的话,他也能够入灭尽定,是因为他的功夫纯熟,不容易退失的缘故,这我们刚刚说过了。
那除了二乘人的这个四果阿罗汉,就是小乘的四果阿罗汉能够入灭尽定,另外大乘菩萨来说呢,看你是钝根的、还是利根的。如果不是最利根的菩萨的话,他必须要证到八地,他才能够入灭尽定。可是如果是利根的菩萨,他可以从初发心,因为我们说初发心便成正觉,所以他从初地开始,他就能够入灭尽定,二地也可以。就是他初地就已经有这个能够力来入这个灭尽定,这是以上根利智的菩萨来说,他不用证到八地才能够入灭尽定,他在初地就可以入灭尽定。而且每一地也都可以,他也可以在二地、三地、四地,都没有问题。
那我们看第四句颂:“睡眠与闷绝”。第六意识在睡眠无梦的时候是没有活动的。有梦的话,就是第六意识梦中的独头意识嘛,那是有梦的时候。可没有梦的时候,就是现在讲的第六意识不生起活动。所以这边的睡眠是指没有做梦的时候,它没有活动的,这个我们可以理解。那闷绝,闷绝就是窒闷而气绝,窒息了叫做窒闷而气绝,就是闷绝这个名词怎么来的,就是窒息了嘛,没有空气窒息了,然后晕过去了,窒息而致,而导致气绝,所以叫闷绝,它的名词是这样来的。那我们一般就是说昏迷了或者晕倒了,或者没有意识的状态。
那造成闷绝的情况很多,譬如说风寒,就是说在下雪的地方,或者是暴风雪来的时候。那你在雪地里面行走,就越来越冷、越来越冷,渐渐失温,然后就晕过去了嘛,就昏死过去了。就是有那个晕倒的、昏迷这样的一个状态,就是冷到昏过去了,所以也能够因为风寒的缘故。那太热会不会?就热中暑嘛,中暑或者是热昏迷,也可以导致这个闷绝。大失血,流血过多昏迷,也叫做闷绝。或者生病,脑中风晕过去了,也叫闷绝。或者是心肌梗塞,昏过去了。还有什么肝昏迷,这些都是因为生病,也可以导致这个闷绝。还有受重击,就一拳打过来,就晕倒在地上,就晕过去了,这个也是闷绝的情况。就是很多情况,都可以造成这个闷绝。
还有另外一个,它把生死,生的时候跟死的时候,也归在这个闷绝位里面。因为我们死的时候,不是有那个什么细分心、粗分心吗?就是他有一段时间是闷绝的状态,就没有第六意识,没有意识活动这样的一个状态,然后等你醒过来,不是中阴身的开始了吗?所以死亡它也会有一段时间是闷绝的、昏迷的那个状态,醒过来的时候就是中阴身的开始。所以它就说死的时候,也是把它归在闷绝位。生的时候也是嘛,我们有所谓的入胎迷、住胎迷、出胎迷,也是一种昏迷的状态。所以在佛法里面把生跟死,都把它归在这个闷绝位,这个是我们之前不知道的情况。
那我们现在来小小做一个结论:
这五种无心位当中,凡夫外道有几个?凡夫跟外道除了灭尽定以外(灭尽定是初地菩萨、利根的初地菩萨或者八地菩萨、还有阿罗汉才能够入灭尽定,所以凡夫外道没有份),除了这个以外,凡夫外道有可能够生无想天、入无想定,那睡眠、闷绝一定有嘛,所以是四个。
那三乘的圣者呢,就是他如果入灭尽定的话,就有灭尽定、然后也有睡眠、也有闷绝,因为还有生死,所以三乘的圣者,除了无想定没有、无想天没有以外,其他三个都有。因为三乘圣者他就是证到、已经入了灭尽定了嘛,然后也有睡眠、无梦的状态,也有闷绝的状态,因为他还有生死,没有分段生死、也有变异生死,只要有生死,我们都把它归在闷绝类。那圣者是一定不会修无想定的,所以圣者不会入无想定,死后也不会生无想天,所以这两个是圣者没有的、三乘的圣人所没有的。所以三乘圣人只有三个:灭尽定、睡眠、闷绝。
那佛呢,佛有几个?佛只有一个嘛:灭尽定嘛,这五个无心位里面,最高的这个如来,或者是已经得到自在的八地以上的菩萨呢,在这五位当中祂只有灭尽定。因为睡眠、闷绝都不是属于善法,所以佛跟菩萨都不会有的。假定有的话,那个也是佛菩萨的示现,并不是真正的有睡眠跟闷绝,是为了方便教化众生,不得不示现跟众生一样有睡眠、有闷绝;但是其实没有的,是方便示现这样而已。
那以三界来说呢,睡眠是只有欲界才有睡眠嘛,色界跟无色界的天人是不用睡眠的,所以睡眠这个大昏沉是我们欲界众生才有的。那灭尽定是…,我们刚才说了,非想非非想处他所修的,所以它是在只有非想非非想处有。那无想定跟无想天呢,它是在色界的第四禅嘛,所以它属于色界。现在在讨论三界当中,这个五位、五个无心位在三界的什么地方。那闷绝的话是三界都有,因为三界就是有生死,所以闷绝是三界都有。
那以三性来说,善恶无记这三性来说,无想定跟灭尽定它是属于善性所摄,无想定跟灭尽定它是属于善。然后无想天、睡眠、闷绝,它是属于无记性所摄。这五种无心位,它是以三性来讲,是这样子来归类的。无想定、灭尽定它属于善的;无想天、睡眠、闷绝,它是属于无记性的,因为已经失去意识了嘛,一定是无记性嘛,这时候没有办法善、还是恶。睡眠没有做梦,没有做梦也没有办法是善、还是恶,那就是无记性。无想天连想心所都没有了,没有什么善恶,所以都归在无记里面。
那我们这一次的课就到这里圆满,希望各位师兄把我们第一天晚上讲的重点,好好地思惟修习。思惟修习用自证分,不是用第六意识的比量来思惟修习,闻思修都是现量境。其实它也没有这么难,就是每个当下都是现成嘛,有没有?每个当下、每个当下就是了嘛,你再动念就不是了,对不对?因为一动念又落入二元对立。所以每个当下,还没有动念之前那个就是了,就是你的什么?真心本性啊。简不简单?好简单!对不对?所以安住在当下重不重要?重要!安住在当下,就每个当下就是了嘛,就是你的真心本性啦,对不对?就自证分没有落入见分、相分嘛,是不是很简单?这个法门好简单,安住在当下,每个当下就是现前,每个当下现成,每个当下自性现前,就这样子过生活。
保任的功夫很重要,不然当下,马上又没有了嘛,所以他没有办法安住。安住当下就是说,它时间要慢慢慢慢把它拉长,念念都安住在当下、每一个当下。因为没有过去、现在、未来嘛,说“当下”又过去了,对不对?所以时间相不可得啊,当下只是说当下现成、当下现前、你的自性现前,也没有时间,时间也是第六意识的分别,所以只能够方便说“当下”这样而已,可是马上又过去了。
所以你怎么安住在每一个当下,都不落入二元对立,保持觉知,保持觉知里面有什么?我们这三天讲的,保持觉知里面有什么?至少有了境、还有思量,对不对?是不是本自具足?本来就是,你都是很清楚的,到最后觉知就变成般若智慧了。所以般若智慧怎么来?就保持在当下就来了嘛,因为它自证分就是你本来的本体,你的自性就是本来全部都在里面嘛,本自具足,有没有?所以是不是当下现前?是不是当下现成?不用再去求、不用再去找,每个当下就是了。
好,希望大家快快成就。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