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六识(3)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讲于新加坡Orchid Country Club
二○一二年五月十八日
各位喇嘛、各位居士大德:
晚上好!
“善恶临时别配之”。
我们把五十一个心所介绍完了,那第六意识跟这个五十一个心所全部都相应,这里面有善、恶,还有属于无记——三性在里面。
第六意识虽然跟五十一个心所全部相应,但是它不可能同时生起,那到底是哪一个生起呢?就是现在讲的这一句:“善恶临时别配之”。就是意识是善是恶呢,就要看它“临时”——随当时的因缘,来分别配合的心所,来决定是跟善相应,还是恶相应,还是无记相应。因为你不可能五十一个同时生起,是不可能的,而且善跟恶是互相冲突的,所以善心所生起的时候,恶心所是不可能跟意识再相应的。所以它是要看临时、当下是跟哪一个心所来相应,才知道这个时候的意识是属于善、恶,还是无记性。
所以我们说,第六意识虽然它造业的力量最强;可是第六意识它自己单独是没有办法造业,一定要配合心所,它才能够完成造业这件事情。
所以如果意识它接触的是善境界的时候,这时候的善心所就从八识田里面的那个种子——善心所的种子生起现行,然后跟意识互相配合,就完成了善业。
那如果我们遇到的是逆境、恶境界的话,我们这个时候,像无惭、无愧这是两个中随烦恼嘛,还有忿、恨、恼、嫉、悭、害、覆,这七个小随烦恼,再加上根本烦恼中的瞋,一共是十个烦恼,就会从我们第八识的种子生起现行,跟意识相应,然后就完成了造恶业这件事情。我们就知道逆境界现前的时候,有这十个烦恼心所会从八识田生起,跟第六意识相应,然后完成了造恶业的这件事情。
那如果意识它接触的是不善,或者是有覆无记境界的时候,贪、痴、慢、疑、不正见,这五个根本烦恼,还有八个大随烦恼,还有谄、诳、憍这三个小随烦恼,加起来一共是十六个心所,就会从八识田的种子生起,跟第六意识相应,而完成了造作恶业,或者是有覆无记业。
这边有讲到一个有覆无记,还有一个无覆无记,这个后面会讲到,因为第七识属于有覆无记性的。我们现在讲第六意识它是通三性,对不对?那前面前五识也是通三性。那我们会讲到,下一次就讲第七识,再详细讲。那我们先要了解的是,第七识它是属于有覆无记。“有覆”的意思,就是有盖覆、有烦恼的盖覆,我们之前也讲过它恒常与四惑相应嘛,有没有?什么我贪啦、我慢啦、我痴啊、我见啊——这四个根本烦恼恒常跟第七识相应,只要你有第七识,没有转成平等性智之前,第七识只要一作用,就有这四个根本烦恼现起,所以我们称它是有覆无记性。这个“无记”的意思是:第七识它没有办法造业,它只是执八识的见分为我嘛,只要它现起,就有这四个根本烦恼,但是它没有造业的能力,懂吗?造业能力最强就是第六意识而已。第七识它的作用只是执八识见分为我这样而已,然后恒常有四惑相应,所以我们称它是三性里面,属于有覆无记性。
第八识我们也了解了,它是含藏无量劫以来的种子,所有我们曾经熏习的种子,全部含藏在第八识,所以它只是有持种的功能,持这些种子含藏在第八识这样的功能,所以它是能藏、执藏、所藏的功能,跟外境也没有关系。七识、八识跟外境都没有关系,都是内执的一种作用。那第八识它只是执持无量劫以来的种子,只是含藏这样而已,所以第八识也没有能力造业。所以第八识有没有四惑相应?又没有,所以它是属于无覆无记,它是没有烦恼盖覆的。所以我们现在要记的就是:第七识属于有覆无记,第八识属于无覆无记——这两个无记都没有办法造业。
所以现在谈到说第六意识跟有覆无记相应的时候,它就是这个有覆无记这样的一个状态,有覆无记业。然后如果是善恶心所完全不跟意识发生关系的时候,你这时候起心动念,只有五遍行、五别境,或者刚才讲的四不定这些的话,意识跟这些相应,就没有跟前面讲的善十一这些心所相应,也没有跟所有二十六个烦恼心所相应,都没有。只有五遍行、五别境、四不定相应的话,这个时候意识所完成的就是无覆无记性。
所以现在就了解了:就是善性、还是恶性,还是有覆无记性、还是无覆无记性,就看第六意识跟五十一个心所,哪一个心所相应,是跟善心所相应,还是烦恼心所相应,还是跟有覆无记相应,还是无覆无记相应来决定——这个就是“善恶临时别配之”的意思,应该了解了。
因为我们讲五遍行、五别境,跟四不定,才刚讲完,它们虽然都通三性(三性就是有善、恶、无记嘛),所以它们也可以是跟无记性相应的。所以第六意识跟这些五遍行、五别境,或者是四不定——无记性相应的时候,它就是属于无记性,这样很容易了解了。所以这个意识是善是恶呢,要看它和哪一个心所相应,因此我们才会说它是由临时分别配合的心所来决定,这个意识是善、还是恶。
好,下面一句:“性界受三恒转易。”
刚才讲到意识跟五十一个心所全部相应,所以它的活动是非常广的。那它这个活动是相应之后就一直持续呢?还是说它是有转变的?譬如说我跟善性相应,是不是就一直善呢?还是跟恶性相应,就一直恶呢?不是嘛!是一下善、一下恶,所以它是什么?“恒转易”,它是恒常转变改易的。所以在这一句颂里面我们就能够明白,第六意识它是恒常转变改易生起的。那又要分三性、三界、三受来说,就是说第六意识它在三性、三界、三受当中,是恒常转变改易的。
这个“性”,就是指善、恶、无记三性,在意识中是恒常转变改易而起的。这个很容易了解,因为我们是善变的心,对不对?一下善念生起说“我应该利益众生,发个菩提心吧”,等一下,下一念又“唉呀!众生很难度,人心是险恶的啦”,马上恶心又生起了。所以一下善、一下恶,然后也没有善恶的时候,就是无记的状态,所以它是变来变去的嘛。这就是第一个——三性来说,第六意识是变来变去的。
三界来说也是啊,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它也是。第六意识在这个三界当中也是恒常转变改易而起的。像我们修定就知道,我们是不是都一直都在欲界,就看你定力的功夫嘛,我们没有入定之前都是在欲界,对不对?可是如果你一旦入了色界初禅,你就不在欲界,你就入了色界,对不对?你入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你这个时候的心是色界心。如果你又再继续入无色界四空定,你当下的心是无色界心。可是你一退失禅定就又回到欲界心。所以欲界心、色界心、无色界心,是不是也可以转变改易?它也是变来变去的。所以我们也可能在现在的现实生活当中,在修定当中,这个三界是怎么样?转变改易的。
受,受就更容易了解了,一下苦受一下乐受嘛,没有苦乐受,就叫做舍,所以受就是指苦、乐、舍这三受,意识在这个三受当中也是恒常转变改易生起的。这个每天也在发生嘛:现在坐在这边很凉快,就是乐受啰;等一下出去,好热哦!那是苦受;温度刚好的时候,就是舍受,没有特别的苦乐受的时候,就是舍受。
这就是“性界受三恒转易”。
下面一句:“根随信等总相连。”
这句颂就是说:第六意识相应的心所法,也总是互相牵连而起的。这个“根”就是指六个根本烦恼,前面都介绍过了;“随”,就是指大随、中随、小随烦恼,一共有二十个随烦恼;“信”,就是指“信”啊这些十一个善法,十一个善心所;这个“等”就是剩下的五遍行、五别境,还有四不定,就是等,就包括了五遍行、五别境、四不定在里面。这就是所有五十一个心所,都是随从识性的转易而起的。
如果这个识性是善的时候,我们信等等这十一个善心所就同时跟它相应,就同时随它生起,随这个善性生起。假定这个识性是不善的,根本烦恼、随烦恼就会跟它同时生起。如果这个识性是无记的,遍行、别境、四不定,就会跟这个无记心所,跟它同时生起。
那它这个中间,五十一个心所之间,它总是互相牵连,它是怎么个牵连法呢?我们有一个表,大家看这个表就会很清楚。还是分成善类、根本烦恼类、还有随烦恼这三类。这五十一个心所之间它是互相牵连而起的,怎么个牵连法?
一、善类
1.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不放逸、行舍、不害——若有一法现起,其余九法种子必同时活动。
2.轻安——一法若现起,前十法种子必同时活动。
就像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不放逸、行舍、不害——十个善法嘛,对不对?这其中的任何一个法生起的时候,其他的九个种子都可以从第八识生起,同时跟它活动。这个意思就是说,譬如说当你有信心的时候,你就可以同时有惭愧心,又无贪、无瞋、无痴,然后又精进、又不放逸、又心平等住,就行舍嘛,然后又可以不害,只要这十个善法其中你有一个,其他都能够从八识田里面生起那个善法的种子。所以我们就知道这个善法很重要,因为你有一个,其他都有。当你有信心,全部的善都可以生起;一个怀疑不信,通通都没了。
那少了一个什么?少了一个轻安,对不对?因为轻安要修定才有,至少要入初禅,才有所谓的轻安。我们平常的那种乐受啦,或者那种快乐喜悦,都不能够叫轻安,那个是证初禅之后才有,所以轻安就没有放在这个里面。你有信心的时候也没有轻安,其他九个都有。轻安一定要修禅定才有,而且是要证初禅才有。可是,重点是你有轻安了之后,前面十个善法都有。
所以我们在介绍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时候,我们才会说:你证到初禅有十种善法功德生起,有没有?其中里面有一个叫做“善心生”,就是在指这个——现在讲的十一种善法。你只要证初禅,有轻安之后,善心不断不断地生起,现在我们就知道它为什么,因为它是互相牵连生起的。你只要有轻安,这十个善法就能够不断不断地从你心里面生起。所以没有得禅定之前,你说“我为什么一下会怀疑,然后有时候做坏事,也没有什么惭愧心,脸不红气不喘”,那是因为你没有得轻安。你得了轻安、初禅之后,你心中都是恒常跟喜乐相应,身心又在轻安的状态,你那个瞋恚心很难生起,这样懂吗?根本烦恼那个瞋心不会生起,那跟瞋相应的忿恨恼嫉害也不会生起。所以你那个念头生起来都是善的念头,都是跟现在讲的十种善法相应的,那个念头都是好的念头,而且随着你的定力增加,二禅、三禅、四禅,你那个善心又不断不断地开发,它有层次的,会越来越深厚,善根会越来越深厚,随着你定的功夫增加,你那个善心会开发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所以你的信心变成越来越足,越来越增加、越来越增加,一直到圆满。
所以修禅定很重要,就是止观一定要修的原因就在这里:一旦你得定了之后,你不用勉强自己,或要求自己说“我不可以动恶念,我不可以动恶念”,这个时候就没有恶念,因为所有烦恼种子都被你的定力暂时伏住,起不来了。所以色界开始都没有瞋,色界天人四禅,无色界四空定的天人是没有瞋恚的,瞋恚是欲界才有;所以只要你入了色界初禅开始,你不会发脾气的,没有什么闹情绪的,没有那种心情很郁闷,没有,全部都是喜乐。喜乐状态就看你是证几禅嘛,初禅有喜乐,二禅有喜乐,那个不同的层次,三禅没有喜只有乐,四禅就舍念清净,就没有喜乐了,就跟舍受相应。我们刚才讲三受嘛:苦受、乐受、舍受。四禅开始以上、四空定,全部都是舍受相应,不再有喜乐了。
所以现在讲到这个善法跟定的关系,我们就知道它非常非常重要,修定是非常重要,只有定力可以把我们的烦恼心所暂时伏住,生起的都是善的心所,那我们造作的都是善业嘛,身语意开始都是善业。然后我们再透过忏悔啦、行善啦,再把我们含藏在第八识的那些烦恼、恶业的种子,慢慢、慢慢地清净。慢慢清净之后,那个一定要报的,可以重报轻受,那个不一定要报的就清净,你就不用受报了,你看多好!多便宜!所以忏悔很重要,就是一定要把它赶快忏除干净,能够忏干净就不用报,那个一定要受的,也可以打折扣嘛。
所以,佛法绝对不是说宿命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好像都没有起死回生的功能,不是的。业力是由我们自己主宰的,每个业都自己造的,对不对?那已经造的来不及,只有忏悔,那将来可以不要造啊,你可以作主啊,你可以不要再造啊,至少造善的嘛,要造的话也要造善的,然后造清净的业。
好,这个就是善类,是这样互相牵连的情况。
二、根本烦恼类
1.无明(即痴)——一法若起,八大随烦恼种子必同时活动。
2.贪、慢、疑、见四法中——若有一法现起,无明及八大种子必同时活动。
3.瞋——一法若现起,无明、八大、二中种子必同时活动。
第二个根本烦恼类的话,我们就知道很麻烦了,你只要无明一起,那些通通都有了。
所以我们看第一个,无明就是痴,贪瞋痴的痴,根本烦恼有贪瞋痴的痴嘛。痴,我们这边就说无明:不明白无我的道理,以为有一个我的真实存在,那个就是痴、就是无明。只要这个痴一起,八大随烦恼,我只要当下是愚痴、无明一片,我就同时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就从我们的八识田种子就生起现行,它可以同时生起这么多八个大随烦恼,只要你一起无明,同时都来。
第二种情况,是你如果起贪,或者生起慢心,或者怀疑不信的时候,或者是我们昨天介绍那个五不正见:萨迦耶见、边见……那些五不正见,任何一个生起的话,无明也来了,八大随烦恼也来了,它可以同时生起。我现在一起贪心,无明也来了,然后什么?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可以一起来;同样的,我现在起了一个慢心,无明起,八大随烦恼一起来,可以同时生起;我现在一怀疑不信,八大随烦恼、无明同时生起;我有五个不正见生起的时候,也是无明生起,因为有五不正见就是无明来的嘛,因为无明以为有一个我,所以才有萨迦耶见,然后才有边见,才有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全部都是跟无明有密切的关系,然后八大随烦恼也可以从八识田里面生起它的种子,一起同时现行。
第三种情况,就是你一发脾气,瞋心起的话,无明也来了,八大随烦恼也可以一起生起,然后还有无惭、无愧。发脾气当下一定是没有惭愧心的,要不然你不会吵架嘛。你如果有惭愧心的话,你现在瞋心一起来就看到,就赶快惭愧了嘛,为什么?要惭愧什么?但是一般都来不及啦,要不然不会发脾气,有惭愧心的人应该是不会发脾气。万一发脾气,如果你来得及惭愧的话,那个吵架也吵不起来,为什么?你要惭愧什么?因为我瞋心的种子还在嘛,你要先惭愧这个啊!我的定力还没有入初禅,要不然也不会起瞋心,对不对?我们刚才说的,你只要有初禅的定力,不会发脾气,不会闹情绪。所以我要忏什么?忏我没有禅定的功夫,我要忏什么?八识田瞋心的种子习气还这么重,我要忏这个。我如果已经没有瞋心习气的种子,今天会不会发脾气?会不会起瞋心?不会啊!因为我种子清净啦!我如果禅定功夫够,你种子没有清净,至少也伏得住啊,它不会现行啊。
所以要先有这个惭愧心,先忏悔自己还有瞋心的种子跟习气、烦恼,这个业力还没有清净,禅定功夫也还没有成就,后面就通通没有了,因为你这一忏悔就怎样?就不会造恶业,然后又熏回第八识成为未来恶业的种子,它随时又会报,全部又报在自己身上嘛。所以了解这个道理的,他会很小心的,过去造的已经来不及,就赶快把它忏干净,那很小心地不要再造新的。
我们现在明白根本烦恼它是这样互相牵连生起的话,我们就知道为什么烦恼这么难断,为什么一起贪心、一起瞋心、一起无明就这么严重?原来它是互相牵连很多的,都可以同时生起,所以它不是单纯的一个烦恼而已,它是互相牵连,所以它会……那个烦恼的习气跟业力为什么那么重的原因,为什么那么难断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会互相牵连。这样会小心一点噢!
三、随烦恼类
1.大随八法中——若有一法现起,无明及余七法种子必同时活动。
2.中随二法中——若有一法现起,余一法及无明、八大种子亦同时活动。
3.小随诳、谄、害三法中——若有一法现起,无明、八大种子必同时活动。
4.小随忿、恨、恼、嫉、覆、悭、憍七法中——若有一法现起,无明、八大、二中种子必同时活动。
然后第三个就是随烦恼,它之间也会互相牵连。像大随烦恼,八个大随烦恼当中,只要有任何一个生起的话,无明也起了,还有其他七个也会同时从这第八识种子生起现行。所以你只要一落入昏沉,其他七个都有,所以昏沉里面有掉举、有不信、有懈怠、有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再加上无明。
第二种情况是中随烦恼:就是无惭、无愧。如果你没有惭愧心,做错了事情都不知道要忏悔,没有惭愧心的话,只要有其中一个,因为惭愧心一般都是一起生起的,它不会说我有惭心,然后没有愧心,不会,有惭愧心就是有惭愧心,没有惭愧心就是无惭、无愧。那这无惭无愧,只要任何一个生起的话,怎样呢?另外一个就一定生起,所以它一般是同时生起的,无明也起了,还有八大随烦恼也起了,都能够从八识田当中生起这些无明的种子,还有八大随烦恼的种子都能够生起现行,跟它一起相应。
所以我们知道,佛法上面也说,只要还有惭愧心都有救;对一个没有惭愧心的人来讲,他等于是没救了,很难救,我们现在也知道为什么很难救了。
第三种是小随烦恼:诳、谄、害这三法中有任何一法生起的时候,也同时有无明,还有八大随烦恼的种子同时活动。
第四种情况,就是小随烦恼的另外七个──忿、恨、恼、嫉、覆、悭、憍,这七法中有任何一法生起的时候,无明、八大随烦恼,还有无惭、无愧这两个中随烦恼的种子也会同时生起活动。
这就是互相牵连的情况。“根随信等总相连”,六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十一个善心所,再加上五遍行、五别境、四不定心所,它总是互相牵连而起的,现在我们明白了。
下面一句:“动身发语独为最。”
这句颂是说明第六意识的作用,第六意识的作用是什么?就是造业力量最强,就是它的作用。那么,以动身发语来说呢,第六意识的力量是最强最大的,所以用“独为最”,单独它是最强最大的,以动身发语来说。动身、发语,就是我们要发动我们这个身业、还有语业的话,从意业开始,所以意业就是第六意识先有三种思,然后才会完成语业跟身业。所以,我们为什么说动身发语,第六意识独为最呢?它的力量最强最大呢?那我们就要知道,我们要发动这个身业跟语业的话,一定要有三个过程,我们要造口业、造身业的话,先要有意业,这个意业就是由第六意识来完成的。
像第一种叫做“审虑思”。思,就是令心造作嘛,令心造作就是造业的意思。我们心,第六意识这个意识心先造作,造作什么呢?当境界现前的时候,我们第六意识会先对它做一番筹度思量,来审查说应该要怎么样来应付这个境界。所以当有境界现前的时候,我们的意识就会先做一番筹度思量,这个就是称为“审虑思”。就是我先考虑考虑啦,考虑之后就决定了嘛,很简单说就是这样。决定了,就是下面那个“决定思”。所以我们在筹度思量之后,就会有所决定,这个时候我们就称为决定思。那一旦决定,我就要说出来、做出来了嘛,所以就有第三个“发动思”。发动什么?发动身、语,造作身业跟口业。
所以,前面的审虑思跟决定思,它是属于意业,我们要先考虑,然后做决定,这个还没有动作嘛,还没有说出来、做出来,所以这两个是属于身口意的意业,要先完成;一旦决定了之后,我就决定怎么说,就是造作语业,决定怎么做,就是造作身业。所以为什么说第六意识它造业的力量最强,尤其是动身发语独为最呢?就是因为它要经过审虑思、决定思、发动思,才能够动身发语。所以从意业的造作,到身业的造作,到语业的造作,全部都要靠第六意识来完成,所以我们才会说第六意识造业的力量最强。
那前五识可不可以造业?前五识要造业也是有第六意识加进去之后,它才有分别嘛,我们第一堂课讲的,就是去了别外境这样的一个功能,就是明了意识。所以前五识它造业的力量非常薄弱,也是靠第六意识的分别加进去之后,因为前五识它只是什么?照境而已嘛,就是看、听……这样而已;但是要第六意识加进去之后,你才可以了别外境,然后再进入第二念──随念分别,然后再计度分别,就是现在讲的审虑思、决定思,然后才有发动思。
那第七识、第八识能不能造业?我们刚才说它是有覆无记性、无覆无记性,可不可以造业?没有办法造业,它只是一种内执的力量,第七识执八识见分为我嘛;那第八识我们刚才讲,它只是持种的功能。所以第七识、第八识没有能力造业,只有第六意识在造业。
讲到这边,我们要不要恨第六意识啊?都是它惹的祸!可是,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第六意识,我们能够修行吗?前五识可以修吗?第七识、第八识可以修行吗?不可以嘛!所以修行还要靠第六意识,所以第六意识还是蛮可爱的。所以你是要造善业、造恶业,就第六意识来决定嘛,你要修定,还是第六意识来下手嘛。“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嘛,还是从第六意识下手开始修嘛!所以没有第六意识,还是没有办法修行,所以第六意识还是非常重要。我们下手修,也是从第六意识修,我们修定,也是保持第六意识的现量无分别嘛,还是从第六意识下手修,所以第六意识非常非常的重要。所以我们尽量不要造作恶业,然后靠第六意识来好好修行就对了。
下面一句:“引满能招业力牵。”
这句颂就是说明引业跟满业的性质差别。就是因为第六意识它动身发语独为最的缘故,所以总、别二报都是第六意识引业跟满业这两种业力所招感的,就是“引满能招业力牵”的意思就是这个意思。
那我们要解释什么是引业,什么是满业。
引业,就是引生我们去六道投胎那个总报体的业力。譬如说我们这一期的生命结束之后,引生你去投生的那个业力,我们称为引业。引,就是牵引嘛、引导。引导你去六道任何一道去投胎的那个总果报体,我们称为引业。
那满业呢?满业就是这个总报体上面获得圆满决定的业。就是说,譬如说你还是投胎做人好了,可是每个人他圆满的业不一样,对不对?有的人他六根很具足,有的人会缺嘛:天生眼盲的,天生耳聋的,六根不具的,有残缺的;那有的人是寿命长,有的人是寿命短,有的人是大富贵,有的是贫穷,有的是眷属美满,有的是每天吵吵闹闹、眷属不圆满嘛,有的是长得相好庄严,有的是长得面貌丑陋嘛,这个就是满业的差别,就是同一道以后(刚才引业就是引生哪一道),那同样生在那一道,每个人的别业又不同。
所以,引业也可以说是总报,然后满业是别报,就是个别个别的业力所展现的,在同一道里面,每个人圆满的程度不一样,那个是满业。
可是,引业跟满业都是第六意识造作的,然后含藏在第八识,成为这个生命的总报体。那你这一口气断之后,这个总报体就带着业力引生到下一道的轮回去。所以你的引业会引到哪一道去投生,就看你第六意识在生前造作了哪一些业。譬如说:杀业多的,就会引生地狱的总报;偷盗业比较重的,就会引生到饿鬼道,就会有饿鬼道的总报;那个邪淫多的话,就会引生畜生道的总报;修习十善业的,十善业多的,就能够感得天或者人的总报;十善业再加上禅定,有禅定功夫的,死后就会生在色界天或者无色界天的总报,看你的禅定是证到哪一禅,四禅八定的哪一定,死后就到那一天去,这个除了十善业之外,还要再加上定力的功夫。这就是引业跟满业的差别。
所以这个“能招”的意思就是说,引业跟满业这两种业能招感什么?总报跟别报这两种报。
所以这个“业力牵”的意思就是,我们在这个六道轮回当中,感受这个总报跟别报这两种不同的果报,完全都是由第六意识动身发语所造成的,引业跟满业所牵引的,所以业力是如影随形,所以叫做“牵”。所以这个“牵”的意思就是说,业力是如影随形,你不管投(生)到哪里,业力都是跟着你的。
所以我们对身外之物说不要贪著,生前就要舍放下,因为一个都带不走。稳稳当当带着走的是什么?就是现在你第六意识曾经所造的业,是一定跟着你一起投(生)到下一世的轮回当中。所以能够带得走的是业力,其他都带不走。所以带不走的我们就赶快舍放下;那个带得走的,就要好好地去斟酌这个业力的内容,是什么样的业力,因为它可以牵引你投生到不同的六道轮回里面去。都是第六意识造作的这些善恶业力,所造成的这两种总报跟别报的差别,就是引业跟满业的差别,都是第六意识所造作的。
这样我们就把这个有漏杂染识介绍完了。
接下来就是无漏清净识。第六意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够转成无漏清净呢?那在转成无漏清净之后,它又能够成就什么样的智慧呢?这个智慧又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那我们看下面一首偈颂,最后一首偈颂就能够明白了。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这个有漏的杂染状态,要到初地的时候就可以开始转了,所以最初发起转识成智,是在欢喜地的初心,这个时候只能够转成下品的妙观察智,因为俱生的我执跟法执还是不时地现前。那一直要到远行地(就是七地之后),到八地才能转成中品的妙观察智;经过九地、十地,到等觉的后心,才能够转成上品的妙观察智,这个时候就是纯粹的无漏,第六意识才真正的转成妙观察智。这个妙观察智的作用,就是能够圆满、光明、清净地遍照整个大千世界。
刚才把这四句很简单地把它说明了,那我们再详细一点说明。
“发起初心欢喜地”,这个“发起”就是最初发起智慧是在什么时候呢?就在欢喜地的初心。
这个“初心”,就是初入欢喜地的一念心。因为每一地都有入、住、出,我要入初地(这个欢喜地就是初地的意思),登初地,初地有先入初地、住在初地、然后岀初地,然后入二地、住二地、岀二地,所以每一地都有入、住、出。这个最初发起妙观察智就是在你入初地的初心,就是入的时候,这个初心就是入初地的这一念心,我们称为初心,就是入、住、出嘛——入心的时候,就能够开始转识成智了。
欢喜地就是初地嘛,所以入初地之后,我们根本智生起,后得智也现前,所以就能够开始发起妙观察智的原因在这里,因为根本智发起,后得智也发起,所以它就能够断除由分别而起的我执跟法执。因为根本智就是你的真如现前嘛,般若无分别智现前,就明白那个无我空性的道理,所以由分别而起的我执跟法执,这个时候就能够断除。
可是,这个时候的智慧的力量还很薄弱,没有办法一直保持那个无漏的状态,所以这个时候是有漏、无漏互相间杂生起,所以我们才会说俱生的我执跟法执的现行还会现起,俱生我执跟法执的种子也还是眠伏不动,就是下面的一句:“俱生犹自现缠眠”。
这个“俱生”,就是指俱生的我执跟法执;“缠”就是以现行来说,我们说种子生现行嘛,这个缠是指现行来说;这个“眠”是指种子来说,种子好像还没有睡醒,还眠伏在八识田里面,就是说它种子跟现行都还在的意思。所以俱生我法二执的现行,仍然缠缚着有情,所以我们用“缠”来代替。这个“眠”,就是说俱生我执跟法执的种子,仍旧眠伏在阿赖耶识当中没有伏断,就是随时随地都会发生现行活动。就是由分别而起的我执跟法执可以断除,但是俱生的我执跟法执,不论是现行还是种子都还在,它会不断不断地现行的意思。
那我们当然不知道什么叫“俱生”、“分别”,所以我们现在要稍微解释一下,很简单地解释,因为在后面第七识的时候还会详细说。
“我执”有俱生我执跟分别我执的差别,什么叫做“俱生我执”呢?就是指我们无始以来,第六识跟第七识就是不断不断地熏习,我们还没有转识成智之前,第六识跟第七识都还在,它就不断不断地虚妄熏习。这个内在的这种力量,恒常跟我们这个身体一起来。“俱生”的意思就是你天生就带来,“俱生”就是与生俱来的意思,你只要出生就有俱生我执。
那俱生我执怎么来的?第七识跟第六识都有,为什么会有?因为我们第六识、第七识还没有转识成智之前,你只要生出来就有,所以它是与生俱来的。那它是怎么来的?我们刚才讲的,虚妄熏习来的,一直以为有“我”,生生世世你还没有转识成智之前,生生世世轮转都有俱生的我执,跟着你生命一起来。所以除非靠修行断,不然你是没有办法坐在那里它就自己断了,因为天生下来就有的。
那因为第六识跟第七识它们的差别就是:第七识我们一直讲,它是恒常的嘛,恒审思量,就是说它没有一刹那间断的。那第六识我们第一堂课已经讲过,第六识“五无心位”,它会有间断的时候,五种无心位是没有第六识的活动的,所以它是有间断的。所以我们在俱生我执,介绍这个俱生我执的时候,才会把它分成是常相续的、还是有间断的。那我们就知道,“常相续”指的是第七识,它恒常缘第八识的见分,妄执以为有一个真实的我,这个就是俱生我执的来源,它是恒常相续,它是第七识的作用,没有刹那的间断,睡着了还是有我啊,梦里面有我,对不对?不然谁在做梦?所以没有一刹那间断的噢!那“有间断”就是第六识,它是有间断的,第六识就是我们前面讲,就是它先变现出五蕴,然后我们再执五蕴为我,因为第六意识有间断,所以它这个俱生我执就是有间断的。也是……就是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可是跟刚才那个我不一样,刚才那个是执八识的见分为我,现在第六识是执什么?五蕴为我,所以它们执的内容不一样;可是都是属于俱生我执,一个是恒常的常相续,一个是有间断,这样明白了?初步明白就好。
那这两种执著它是任运而起,就是随时它都会起来的,所以它是很微细,很不容易察觉,也很不容易断除。所以你开悟可不可以断?还没有办法断。刚才讲,开悟就是登初地嘛,初地只能断分别的我执跟法执;但是这个俱生的,是动都不能动,还没有办法断。所以它要到修道位之后,才能够慢慢慢慢地断除,它是比较难断的。
那另外一种分别我执就比较容易断了,因为它是由第六意识来的,第六意识分别来的,那我只要有正知见就断了。所以他一登初地的初心,它就断了。所以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后天的熏习。
后天怎么熏习呢?就是看你是佛弟子、还是外道。因为外道有所谓的“神我”,有没有?梵我,无上的至上意识就是我,我就要把这个我消融,然后跟至上无上意识相结合,由这个小我跟那个大我相合,那从头到尾都有一个“我”,那是外道的“我”。那你怎么会有那些知见呢?就是第六意识,你亲近他们的老师,然后听闻他们的教理,然后依照他们的方法来修,因此你的第六意识就有一个他们所说那个“我”的影像存在,观念里面就有一个神我,或者梵我,或者至上意识、还是什么……不管用什么名称,就是有一个“我”,那它是后天的熏习,你去亲近他们的教派,然后听闻他们的教理,还有依他们的方法来修习。一旦见空性之后,你就知道是无我的。所以由第六意识分别而起的,不管是佛弟子执五蕴为我,或者那个邪教所说的分别我,你在登初地的时候都能够断,所以这个分别我执它是比较容易断的,在登初地的时候就能断。
那法执也是有两种,有俱生法执跟分别法执。也是相同的道理,只要是俱生,都是与生俱来。“无始时来”,就是第六识、第七识,“虚妄熏习”,熏习到内在有一股很强大执著的那个力量。所以我们天生与生俱来,一生下来就会……就是跟我们这个身一起来的,不用后天的熏习、分别,都不用,你天生就已经有俱生法执,也是分常相续跟有间断。
由第七识缘第八识的见分,对这个我相……就是更微细的执著,就是第七识缘第八识的见分以为有我,然后由它所产生种种的法。譬如说:五蕴的话,五蕴是法,我们执五蕴为“我”,那同时也会执五蕴这个法是真实存在的,所以由这个我而生起的种种那个法的执著,我们就称为“俱生法执”,由第七识缘第八识的见分来的,这个是常相续的。所以把这一切的法当作是真实存在的,不知道它是因缘所生,是如幻假有的这个法的执著,天生来的,这个我们都称为是俱生法执,跟第七识相应的,就是常相续的这个部分。
那“有间断”,就是由第六意识,它缘我们心识所变现的,不管是五蕴、还是十二入、还是十八界,这些种种的法相,我们天生都执著以为它是真实存在的;可是它是第六意识变现之后所执著的那个部分,就是有间断的。像我们都有嘛,像我们看一切的山河大地、宇宙万有,是不是都是真实存在的?这个就是属于第六意识的分别,第六意识有间断的俱生法执。那这个也是很难断,也是任运就能够现起,它也是非常微细,也是要在修道位上才能够慢慢地断除。
另外一种就是“分别法执”,分别法执就是后天的熏习,执著一切法是真实存在的,然后熏到八识田成为未来的种子。那有的是听了他们外道的说法,有关于一切法的不同教理,然后熏熏熏,熏到八识田里面,然后由第六意识而起的,我们都称为分别法执。
像刚才讲缘外道所说的神我等等的,它也是有一些影像,就是法,随着那个神我而延伸出来所说那个一切法的内容,它也是由第六意识分别熏习而起的,这些都是在见道位就能够断除。一旦证得无我空性的智慧现前,你就知道这个“我”不是真实存在,由分别而起的我或者法,都能够断除。
登初地的时候,由分别的我执跟法执可以断除。
那俱生我执跟法执的种子和现行,仍不断地现起。那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够慢慢地断呢?就是后面这一句:“远行地后纯无漏”。要到远行地,也就是七地之后,就是第七地的后心,俱生我执才能够逐渐地摧毁,这个时候由下品的妙观察智,转成中品的妙观察智。然后再从远行地,进入第八地,经过第九地、第十地,一直等到等觉的后心,这个时候俱生的法执才能够断除,由中品的妙观察智转成上品的妙观察智。
讲到这边,我们就有一个概念,什么概念呢?第六意识要转识成智,分成三个阶段,对不对?初地的时候,初地的初心下品转,就是有下品的妙观察智;到八地的时候中品转,就是转成中品的妙观察智;到等觉的后心上品转,就能够转成上品的妙观察智——到这个时候第六意识才得到纯净的无漏,转成真正圆满的妙观察智,而能够圆明普照大千,所以说“观察圆明照大千”。那俱生的我执八地断嘛;俱生的法执,等觉后心断,所以它是最难断的,就是俱生的法执,要到最后才能够断除。
好,“观察圆明照大千”,这个“观察”就是指妙观察智,这个智慧善能观察万有诸法的差别。所谓的“妙观察”,它能够很微妙地观察一切法的差别,这个智慧首先它能够观察到的是千差万别的万法诸有。那成就的法门也是什么?千差万别的无量法门都能够成就,因为已经妙观察。像我们修两个法门就开始打架了,对不对?“我可不可以一面念阿弥陀佛,一面修天台止观?”打架了!也常常有师兄来问说“我早课念这个念这个,这中间会不会互相冲突?我晚课念这个这个,修这些法门、做这些功课,会不会互相冲突?”就是第六意识的分别、执著还是很重,所以没有办法圆融一切的次第也好,或者圆融一切的法在心中也好。
所以一直要等到第六意识转成妙观察智之后,你才能够善观一切的法,一切的法都能圆融入到你的自性,任何的千差万别你都可以善观察。善观察很重要,因为每个众生的根性不一样,他所好乐的法门也不一样。那佛菩萨要利益众生的话,一定需要妙观察智,先圆融一切的法门之后再善说,他善分别之后再善说。
所以这个妙观察智,就是第六意识是分别,可是转成妙观察智,叫做“善分别”,加了一个“善”,就是表示说他善于观察,叫做妙观察。所以一切法对他来讲,都没有任何障碍的,他全部可以圆融,世间法一样,出世间法、一切的法门也都是一样可以圆融。所以他可以说任何的一个法,也没有任何一个法会怎么样?互相冲突的,或者是有所障碍,不会。
如果我们了知一切法,要教导众生,要说给众生听,可是又没有那个口才可不可以?也不可以,所以还要有无碍的辩才;无碍辩才怎么来?也是妙观察智来的,所以他也善能够运用无碍的辩才。
所以他不但是要善分别,还要善观察,还要善说,要有无碍的辩才,让众生能够听得懂,能够一听就懂,一听就悟,所以他能够觉悟一切的有情,才能够真实地利乐一切的众生——这个都是妙观察智的作用。所以佛菩萨祂为什么能够化导一切众生,也完全是运用这个妙观察智。如果没有这个智慧,我们想要化导众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又不善圆融一切法,然后又不善观察,然后又没有无碍的辩才,想要利益众生就比较困难,所以才称它为妙观察智。
这个妙观察智它有三大作用:
第一个是圆满。“圆”就是圆满,指妙观察智它的本体具足一切的功德,所以说它是最圆满的。妙观察智它的本体是最圆满的,因为它具足一切的功德在里面,我们说本自具足嘛。所以不用担心说我到时候是不是…,不晓得要怎样来说,或者不知道…,我不善观察那个根性,不善观机还是什么,都不用担心,只要你能够转识成智,你自然就有这个智慧,它自然就能够圆满光明清净,因为它是智慧的作用,它是妙观察智的作用,自然有这个作用。
“明”,就是光明。这个就是指妙观察智它的本体能够明照一切,所以说它是最光明的。
“净”,就是清净的意思。指妙观察智它的本体纯粹无漏,任何一个染法跟它都不相应,它是纯粹无漏的,所以我们说它是最清净的。
所以这个本体这么圆满、光明、清净的妙观察智,它就能够普遍地照耀整个大千世界,不但明显的地方可以照到,就是幽暗的地方也同样的可以照到,所以就是所谓的“无有一处不照瞩”,所以我们就称为“照大千”、普照整个大千世界。
这个就是用妙观察智的作用,来形容如来的果德,成就如来之后,它就有这样的功德:善能观察诸法,圆融无碍,次第分明,又能够了知一切众生的根性,还有他们所好乐的乐欲,也能够以无碍的辩才来说一切的妙法,令众生开悟,来获得最后涅槃的大安乐。
这一次我们第六意识三个晚上就把它介绍清楚了。那个分别我执、分别法执,刚才很简单的介绍,相信大家都听不太清楚。我们在第七识的时候还会介绍,因为就是要明白它是修什么观,譬如说它是修生空观、还是法空观、还是真如观,这个要详细说。因为今天时间已经超过,所以就把它草草结束。那我们后面再把什么阶段应该要修什么样的观,把它好好地介绍,然后再把什么时候配合什么样的修行,然后才能够断除俱生的我执跟法执,或者分别的我执跟法执,它也要修不同的我空观、还有法空观。所以那个部分还不清楚的话就不用担心,我们后面会再详细的介绍。
好,我们这一次的法会就到这里圆满。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