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七识(1)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讲于新加坡Orchid Country Club
二○一二年八月二十七日
法师、各位师兄、各位居士大德:
晚上好!
我们今天介绍第七末那识。
那为什么称为“末那”呢?“末那”是印度话,那翻成中文就是“意”的意思。“意”,是思量的意思,也就是思虑、量度。第七末那识思虑量度有一个“我”,那这个“我”是怎么产生的呢?就是缘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的时候产生的,所以第七识在缘第八识见分的时候,把它思虑量度为“我”,这就是我们我执的来源。我们会以为有一个“我”,其实是非量的,并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那这个“我”是怎么产生的?其实是第七识的见分,它在缘第八识的见分的时候,把它当作是“我”。
所以现在讲这个“末那”,它是思量的意思,就是思虑量度有一个“我”,那这个“我”是怎么产生的?就是它在缘第八识见分的时候,把第八识的见分执为“我”,这就是“我”的来源。所以我们知道第七识它称为“末那”,“末那”就是“意”的意思,也是“思量”的意思。
另外,它也称为意根,因为它是第六识所依之根。我们前面介绍过第六识跟第七识它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第七识称为染净依嘛,所以第六识是清净的还是染污的,完全看第七识。第七识它还没有转识成智之前,第六识念念是染污的;那第七识转成清净以后,那第六识才可能念念是清净的。就是当第七识念念是无我的时候(我们说恒审思量嘛,在没有转识成智之前,我们是恒审思量有一个“我”),那证到无我之后,是恒审思量“无我”,所以这时候的第七识是念念无我的,因此第六识也是念念清净的。
所以我们知道,在第七识没有转之前,我们不管如何的努力,那个“我”都是非常的难断,那“我”没有断之前,我们所有的什么善法、功德全部都是染污的,就是它一定只有人天果报,不能够出三界。所有的善法功德只感得人天果报,除非你念念无我,行所有的善法功德,你才可能出三界,那个功德才是清净的;要不然都有一个“我”嘛!“我”在行善、“我”在累积功德,所以这时候第七识念念是染污的。
所以第六识它依什么呢?依第七识,所以第七识是第六识意识所依,所以它称为“意根”。第六意识所依之根,所以第七识叫做“意根”。第六识叫做“意识”,第七识叫做“意根”。“意识”跟“意根”很容易混淆,所以常常就不翻“意根”,而称为“末那”,它的原因在这里。所以我们就说第七末那识,而不说意根,意根常常会跟意识混淆,所以我们就保留它原来的音,不去翻译。
所以我们现在就得到一个结论,第七识称为“末那”,也叫做“意根”,也叫做“思量”,所以以后看到末那、意根、思量,我们都知道它指的是第七识,这样就可以了。
那第七识它要生起,需要哪些因缘呢?因为一切法因缘所生嘛,第七识要生起作用,也必须要有它的因缘。那在八个识当中,第七识所需要的缘最少,它只需要三个缘,就是根本依、作意,还有它自己的种子。“根本依”我们前面也介绍过,所谓的根本依就是指第八阿赖耶识,它是诸识的根本,八个识一切识要生起,就一定要有第八阿赖耶识,所以第八阿赖耶识是诸识生起的根本依。所以现在第七识要生起作用,当然也是要有这个根本依,指的是第八阿赖耶识。那“作意”我们也讲过,一切心识的活动,一定要有作意。第三个,是自己的种子,这个也是一定要有的,一切心识的活动也一定要有自己的种子生起,所以各识都自有它的种子,称为种子依,那也就是生起诸识的“亲因缘”。那它所缘的,我们称为“所缘缘”。那还有一个“增上缘”,像作意,其他的,除了亲因缘跟所缘缘之外的,我们都称为增上缘,就是之前提到的空间啦、光明啊、分别依啊——就是第六意识分别依啊等等的,除了亲因缘跟所缘缘之外的,都是属于增上缘的部分。
所以在唯识里面就讲到了有四缘:一定有“亲因缘”,就是它自识的种子;然后还要有它的所缘的对境,有能缘的心,还要有它的所缘的对境,有能缘的心,还有所缘的境嘛。能缘的心叫做见分,所缘的境叫相分,这个之前我们都介绍过了。所以它的所缘境就是它的“所缘缘”;还有,其他的就是“增上缘”;另外一个“等无间缘”,就是说它前念灭、后念生,这个中间是相续不间断的,叫做“等无间缘”,就是平等没有间断,叫做“等无间”。“无间”就是没有间断,平等没有间断的相续的活动。所以,它一定是具有四缘。
所以我们现在也要知道的是,第七识它所需要的缘,就是有根本依、作意、还有自种子,这三缘就可以生起它的活动了。
好,我们看第七识颂,也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有关于有漏杂染识的部分。
首先看第一个偈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
这个我们现在看到就比较熟悉了,对不对?“带质”,就是前面我们说的真带质嘛,这是说明它的识境。所以这两句颂是说明第七识的识境、识性、还有识量。识境,就是带质境;识性,是有覆无记性;识量,属于非量。那我们一个一个解释。
第一个“带质”,就是说第七识在三境当中,它属于真带质境的,我们前面也介绍过“以心缘心真带质”,有没有?还记得吗?“中间相分两头生”。以心缘心,就是两个都是见分,我们说能缘的心叫见分嘛,所以我们看“以心缘心”,就这个“心”就属于见分,哪两个见分呢?就是第七识的见分,缘第八识的见分,执为“我”,对不对?所以是两个见分,就是“以心缘心”。
“中间相分”,以心缘心之后,它产生这个我执,就是“我”的这个相分是两头生的,就是两个见分所生的。“两头”,就是一头是能缘的心(就是第七识的见分);另外一头就是所缘境,就是第七识所缘的第八识的见分,是第七识的所缘境。所以能缘的心是第七识的见分,所缘的境是第八识的见分。所以第七识的见分在缘第八识的见分的时候,就是第七识的见分依托第八识的见分为本质,因为这个带质这个“质”就是带有本质,这个本质是什么?就是第八识的见分为本质。第七识的见分依托第八识的见分为本质,然后变起自心中的相分,就是这个“我”,作为自己的所缘,这个所缘的境就是第八识的见分,所以是真带质境。
以心缘心真带质,带有什么本质呢?第八识的见分为本质,然后变现起相分,成为自己的所缘。所以这个所缘境是第八识的见分来的,它依托第八识的见分为本质,然后变现成自己所缘的那个相分境。所以,第一个“带质”我们就明白,第七识它是属于真带质境。
第二个“有覆”,是说明第七识在三性当中,它属于有覆无记性的,所以这个“有覆”就是有所盖覆的意思。
第七识恒常与四惑相应,就是第七识在没有转识成智之前,念念都是有什么?我贪、我痴、我见、我慢这四个根本烦恼,我们叫做四惑。恒常与四惑相应,就是说从来没有间断过。“恒常”就没有间断过,念念都有我贪、我痴、我见、我慢。这个很恐怖对不对?我们每个念头都有这四个,从来没有间断过,睡着了在梦里也有,这样懂吗?
前面我们说第六识还有五无心位嘛,五种有间断的;可是第七识是恒常没有间断的,念念都有我贪、我痴(我痴就是无明嘛,不明白无我的道理)、然后我见、我慢。那这个为什么很严重呢?因为这四个根本烦恼会盖覆我们的真如本性,没有办法现前。我们不是说要让我们的真如自性现前吗?希望能开悟吗?希望能明心见性,见到我们的真如本性,可是为什么见不到?问题就出在第七识,懂吗?念念都有这个四惑相应,因此我们虽然本自具足、菩提自性本自具足,但是它就是不现前,为什么?因为第七识是有覆无记性,“有覆”就是有盖覆,被什么盖覆?就是被这四个根本烦恼所盖覆。
所以在没有转识成智之前,没有转成无我之前,它其实是很难开悟的。所以开悟是悟什么?也是悟到这个无我空性的道理呀,也是我们说的般若无分别智现前,就是开悟的当下,它当下没有我的,就是明白了这个无我的道理,叫做开悟。开悟之后,你第七识才可能转成清净的,就是所谓的转识成智,也是开悟之后的事情。所以无我的事情也是开悟之后的事情,见到这个无我的真理之后,你才可能念念无我;在这个之前都是念念有我的,而且非常的执著,恒常没有间断的作用。
所以,这个第七识它是恒常与四惑相应,盖覆我们的真如本性不能现前,而幻起——虚幻地妄起以为有“我”的错觉,而且牢牢地在这个上面有所执著,所以我们称为“有覆”,就是有盖覆,盖覆我们的真如自性没有办法现前。这个是第七识,它在三性当中是属于有覆的。
而且,它是无记性。我们也介绍过什么叫“无记”,就是善恶无所记别,或者善恶无所记取的意思。第七识虽然它有盖覆,被这个四惑盖覆;但是它自己却不会造作善业或恶业,它没有办法造作善恶业,所以我们说它是无记性的,对于善恶无所记取。
我们已经知道第六意识造业的力量最强,前五识要造业也要靠第六识,因为前五识的生起有分别依嘛,有第六识加进去,它才可能有造很微细的、很轻微的善恶业,或者无记业。第七识不会造业,因为它是无记性的;之后我们要介绍第八识,它也没有造业的功能,因为第八识属于无覆无记性的,无记性的都没有办法造业。所以只有第六识造业的力量最强。所以我们说第七识它是属于有覆无记性的,这个无记性就是指它没有造善恶业的作用。
下面就是第三个说“通情本”。这个“通”是通下面两个:“情”、还有“本”字,就是通情又通本,情本兼通,所以叫做“通情本”。
那什么是“情”呢?情就是情执,指的是第七识的见分,它是情执的来源。因为第七识的见分恒常坚固执著第八识的见分为“我”,而且对它爱恋不舍,所以叫做情执。所以我们现在就知道了,我们常说这个人情执很重,指的是什么?就是第七识的见分。那为什么称众生为“有情”众生?这个“有情众生”,就是有情执的众生,叫做有情众生,指的也是第七识的见分。第七识的见分永远执八识的见分为“我”,这就是情执的来源。所以我们就知道,情执指的是第七识的见分——这个能缘的心。
那这个能缘的心缘什么呢?就是缘第八识的见分。所以,第七识的见分依托第八识的见分为本质,变起自心中的相分,作为自己的所缘,所以叫做“本”。这个“本”就是指本质的意思,指的是第八识见分这个所缘的境,称为“本”,因为第七识的见分就是缘第八识的见分为本质嘛。
所以,我们现在知道“情”跟“本”指的是什么了,对不对?
所以第七识它所执这个我相是怎么来的呢?它一方面通情,也就是第七识的见分——这个能缘的心;又一方面通本,也就是第八识的见分——这个所缘的境,所以叫做通情本:情执、本质兼通,叫做通情本。
“随缘执我量为非。”
这是说第七识在三量当中是属于非量的。非量我们前面也介绍过了,根本不存在的,把它当作是实有的,就是属于非量。所以这一句的意思是:“随”第七识见分“缘”第八识见分时就执为“我”,本来没有我,妄计为“我”,属非量,所以说“量为非”。
所以这个“我”,根本就是世界上没有存在这个东西的,根本不存在“我”这个东西。所以我们念念有我,其实就是第七识的见分,它在执第八识见分的时候,把它当作是我。
所以我们就要进一步地去讨论,为什么第七识的见分在缘第八识的见分的时候,会误以为有“我”呢?为什么会把第八识的见分当作就是“我”呢?那要首先知道“我”的定义是什么。
“我”的第一个定义就是“常”,相续、不间断的;因为“我”不可能一下子出现、一下又消失,对不对?所以所谓的“我”,给它一个定义,一定是恒常、不间断的,所以它一定要符合“常”这个特性。而且它还要“唯一”,对不对?我们每一个都认为我是世界上独一、最厉害的那一个嘛!全世界只有“我”最厉害!“我”是唯一的嘛!“我”的定义也一定要是唯一的,而且它是能够主宰的,能够自由作主的,这样就符合了“我”的定义。
所以我们现在看第八识的见分,它是不是符合这个定义呢?第八识的性质它是恒常相续、始终不变的,所以这个“恒时相续”就是符合“常”了嘛,第八识的作用也从来没有间断过,所以它就是“常”啰?而且始终不变,这个就符合“一”嘛,那个会变来变去的,那个就不符合“一”嘛,那第八识的见分也是始终不变的,而且是能够自在作主的。
所以第七识的见分,它在缘第八识的见分的时候,看到它是常,又一,又主宰,又能够自在作主,就以为是真正的有一个“我”,它是恒常、唯一,是能够主宰,不知道它是相似的,并不是真的。因为我们知道第八阿赖耶识它也是生灭法,也是生灭、生灭……,我们八个识都是生灭的嘛,所以第八阿赖耶识它也是生灭的作用。可是它生灭相续没有间断,看起来它好像永远是恒常的,所以就误以为它是真实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不知道它是生灭相续的,它也是无常的。所以第七识的见分误解了,误解这个相似、看起来好像是常、是一的,不知道它只是相似的,不是真正的,所以就以为有一个真正的、常一的“我”,所以很自然就把它执取为“我”——这个就是俱生我执的来源。俱生我执怎么来的?就是这么来的!一场误会!就是看第八识的见分好像合乎那个“我”的定义,所以就把它当作是真实的“我”。
那我们再进一步看第七识的见分,诶,它也合乎这个定义。如果第八识的见分看起来好像是合乎“我”的定义,可是第七识如果有间断也不行嘛,一下有我,一下没有我也不行。所以我们看第七识的见分,它也同样的,在时间上也是恒时生起,任运相续不断,所以看它也是恒常的,似乎也能自在地内执第八识的见分为自内我,看起来是可以自在作主的;而且始终如一地,永远只执第八识的见分为所缘境,从来没有改变过。是唯一的嘛,对不对?唯一只执第八识的见分为所缘境。唯一,它不缘别的,它跟外境也没关系,它永远内执第八识的见分,不外缘,它只内缘,缘什么呢?只缘第八识的见分,不缘其他的,所以是不是唯一的?对呀!
第七识的见分、第八识的见分都合乎看起来是“我”的定义,我执就这么生起了,所以我们所谓的“我”,而且是俱生的我执(我们之前介绍“我”,有分别的我执跟俱生的我执,分别的我执是第六意识分别来的),那现在第七识的见分执八识见分为“我”,是俱生的,它比较难断,就是因为它念念恒常没有间断,这就是俱生我执的来源。
这个很重要哦!我们说要断我执、断我执,怎么断?你念念有我怎么断?然后又不知道那个我执是怎么造成的,你怎么断?所以我们现在明白这个道理,念了第七识,俱生我执就能够断,为什么?是第七识的作用嘛!就是第七识缘第八识的见分嘛,以为有一个常一、能够主宰的“我”嘛!那为什么叫非量?就是认知有错误叫非量嘛,对于所缘境的认知是错误的叫非量嘛,跟现实不符合的叫非量嘛,我们前面介绍三量的时候说过。
所以这个“我”根本就不存在,没有这个东西的,“龟毛兔角”,没有这个东西。所以明白这个道理,对我们的修行应该有很大帮助,直接就断俱生我执了,而不是分别我执。分别我执比较容易:你第六意识保持现量无分别就没有了,分别我执就没有了,很容易呀!可是第七识很难,因为它恒常相续,就难了。明白道理可以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知道它根本不存在,这个就好办了,对不对?
我们看下面:
“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这两句颂是说明第七识所相应的心所只有十八个,其他三十三个心所都不相应,所以它相应的心所也很少,把“我”断了,这个都没有问题了。
那我们先看它不相应的心所。
第一个,第七识它不和别境中的欲、胜解、念、定心所相应,五别境我们之前就念过,《百法》的时候就念过。
那什么叫“欲”呢?就是希望为性,叫做欲嘛。你有所希望,那个就是欲心所。那第七识有没有希望呢?它不用希望,对不对?它就内执八识见分为我,没有其他的希望,所以它一定没有欲心所。所以第七识它念念只缘现在,就是缘八识的见分为我,更没有其他的希望,所以我们说它没有欲心所。
那第七识也没有胜解心所,什么是“胜解”?胜解就是印持为性,它的体性是什么?就是要有所印证持守或者是决断,需要有所决定,这个是胜解心所。那第七识它既然只是一味地执持、坚执八识的见分为我,当然就没有需要等着去印持决定的,所以没有胜解心所。没有什么好去印证的,也没有什么好决定的,它就已经牢牢地抓住八识见分了,把它当作是“我”,所以需不需要再怎么决断?不用决断,有没有什么好印持的?没有什么好印持的(印证持守的),没有,不用,它就已经这么样的坚固把它抓得牢牢的,所以不需要胜解。
那什么是“念”心所呢?念,就是明记不忘为性嘛,对什么明记不忘?对曾习境,过去曾经串习的境界明记不忘,在心中忆念保持,明记不忘,这个是念的特性。那第七识它只缘现在,当然就不会忆念曾经所串习的境界,跟过去都没有关系,它念念都是缘现在,所以它没有念心所。
那什么是“定”心所呢?就是专注不散乱,叫做定心所嘛。那第七识它的心识是散乱的,不能安定在一个处所,所以没有定心所。
第二个,第七识不与善十一个心所相应。我们刚才说第七识它是有覆,有覆就是有盖覆的嘛,所以它的心是染污的,恒常与四惑相应嘛,所以和善心所的性质刚好相反。它是染污性的,那善心所是善性的,所以它一定不和十一个善心所相应,因为性质刚好相反,一个是染污,一个是善的,不相应。
第三个,第七识不和两个中随烦恼相应。我们刚才说第七识它是属于无记性的,它不是不善性的,所以自然就不和不善的两个中随烦恼相应。
第四个,第七识不和十个小随烦恼相应。小随烦恼我们知道它是比较粗的、比较粗糙,然后比较妄动的,所以它是属于粗动的。可是第七识它的行相非常的微细,因为它是一种内执的,跟外境没有关系,它是内执的,所以它的行相是很微细的,跟小随烦恼的粗动是不相应的,所以它不和十个小随烦恼相应。
第五个,第七识不和四个不定心所相应。
不定心所第一个就是“悔”嘛,就是一种追悔的心,那追悔什么呢?就追悔过去所造的业。那第七识它是任运缘现在境,就是它恒缘第八识见分,不能够造业,那要不要后悔?不需要追悔,所以它没有追悔的“恶作”心所(悔也叫“恶作”)。
不定心所第二个是“睡眠”。为什么需要睡眠呢?就是我们每天攀缘外境,把自己的身心弄得很疲累,所以晚上需要睡眠。那第七识它不缘外境,就是第七识永远内执第八(识)为我,不假外缘,而且身心也不会感到疲累,就是没有那个粗重昏昧的现象,所以不需要睡眠。睡眠就是身心粗重的昏昧状况,我们叫做睡眠,就是第六意识那种昏昧的状况。那第七识它是不会昏昧的,所以它不需要睡眠。
不定心所,第三个是“寻”。寻就是寻求,对外境的粗分别,我们称为寻求。那细分别呢我们就称为伺察,不定心所第四个是“伺”,伺就是伺察,对于外境的细分别。那第七识只缘内境,它也没有粗细的分别,所以它不需要有寻伺这两个心所,所以和寻、伺两个心所不相应。
那除了这三十三个不相应的心所之外,另外跟十八个心所相应。
这十八个心所,第一个是八大,就是八个大随烦恼,第七识是和八个大随烦恼相应的。这个很重要哦!前面我们介绍过八大随烦恼,一个有,就其他全部都有了嘛,对不对?一个“不信”有,其他都有,所以它经常都是怎么样?都是同时生起的,所以很严重。而且它是天生就有的,俱生的。所以我们天生就是有昏沉、有掉举、有散乱、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所以就知道修行为什么需要不断不断地精进,就是因为我们天生带来的这个太多了,这种违反我们修行的…,像我们要修定嘛,可是我们天生散乱、掉举,你说怎么修定,对不对?我们要修观嘛,可是昏沉一来,什么也观不起来啊,所以修止修观最大的障碍就是昏沉、掉举、散乱嘛。那我们要念个佛啦、还持个咒啦,可是它就放逸啊、失念啦、不正知啊,你也没有办法好好念佛,也没有办法好好地持咒,也没有办法好好地观想。所以这个八大随烦恼其实就是我们修行最大的障碍就在这里,因为它天生就有。
我们天生就很懒,所以一定是懈怠的嘛!要精进都很难,那偏偏它又没有间断地跟第七识相应,第七识没有间断,所以八大随烦恼没有间断,第七识是俱生的,俱生的我执嘛,八大随烦恼也是天生就有的劣根性啦,我们说劣根性,所以它比较难一点,不像那个十个小随烦恼它比较容易断。所以第七识它是染污意,所以它和遍一切染心的八大随烦恼是相应的。
所以第七识它是昏昧、没有堪任性的,所以它和昏沉相应,昏沉就没有堪任性,就是一种昏昧的状态,然后身心完全没有堪任性,没有堪能性(或者没有堪任性),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想要修,没办法,你想要观,观不起来,你想要念(佛),也没办法专注,身心不堪任。堪任的意思就是说:你要叫它做什么,它就做什么,那个叫身心有堪任性,可以为你所用,你可以很自在地想观什么就观得起来,想持什么咒啦,还是什么,都可以做得到,就是你可以有这个自在作主性,叫做有堪任性。可是昏沉一来,就完全没有堪任性,所以变成说你不管修什么法门,昏沉一来,就统统没有办法。那第七识它就是一种昏昧、没有堪任性的,所以它一定是跟昏沉相应。
而且第七识它是具有喧嚣性的,所以一定跟掉举相应。
那第七识它是属于流动而不安定的,所以一定和散乱相应。
而且第七识它是什么?刚才说它是染污意嘛,所以它一定是杂秽染污的,一定跟“不信”相应。我们“不信”也说过,所谓的“信”是心净为信,它的体性就是你的心是完全清净的状态,你才有纯粹清净的信心。所以只要有“信”,你的心就是清净的,一不信,心就被染污了,而且它把其他的所有心所都染污,所以“不信”它最严重,只要一不信,其他的心所都被染污。那第七识它既然是属于染污的,当然它就跟“不信”相应。
而且我们刚才说,第七识它不能够自己修行,它没有办法造业,也没有办法修行,所以它一定跟懈怠相应。精进就是可以好好地用功,那第七识是没有办法修行的,因此它跟懈怠相应。
而且,第七识任运妄缘第八识见分为我,所以它一定是跟放逸相应的。
而且,第七识经常和四惑相应,与正念相违,所以它一定是跟失念相应。失念就是忘失正念,没有办法心住在正念当中,所以第七识跟正念相违,它就跟失念相应。
第七识它是对于所观境是谬解错误的,就是说它对所观境是…,我们说它是非量的,所以它对于它的所观境是认知错谬、是误解的,所以它一定是跟不正知相应。
第二个,它是跟五遍行相应。遍行,就是指五遍行心所:作意、触、受、想、思。那五遍行我们之前也介绍过,它是遍一切心识的,所以第七识就一定有这个遍行心所,因为五遍行是遍一切识而活动的,八个心识都有它,所以当然第七识也有。
第三个,别境慧,是指五别境里面的“慧”心所,就是那个我见的来源,就是从这边“慧”来的。那什么叫慧呢?就是于境简择,我们叫做慧。就是对于我们的所缘境,有那个简择的作用、选择的作用,这个是慧心所。你怎么知道是善啊是恶啊?是是啊还是非啊?对还是错啊?就是说你对那个所缘的境界,有那个抉择的作用,它就称为慧心所。那现在我们说第七识它是简择第八识的见分,连续地假想为“我”,所以它有慧心所。就是第七识它有简择的作用,它简择什么呢?就简择第八识的见分,把它当作是“我”,这就是慧心所的作用。
只是这个时候的慧,它是属于染污慧。我们说慧心所的时候,有说它是善、恶、无记性的,它是通三性的。那这边的慧,它只是染污,只是跟不善性相应,其他的善是不相应的,所以这边的慧心所是属于染污的慧。它也是我见的来源,我见怎么生起的?就是第七识简择第八识的见分为“我”来的——我见的来源。因为四个根本烦恼就有我见嘛,对不对?那我见怎么来的?就是慧心所的作用,我们现在知道了。
所以下面一句:“贪痴我见慢相随”,就是说明第七识和四个根本烦恼相应,就是我贪、我痴、我见、我慢。
这个“我贪”也叫做我爱,就是深深地爱著于我,没有一时一刻的舍离,不只是对已经得到的自身生起贪爱,就是对还没有得到的自身也会生起贪爱。这就是每天我们很忙碌的,就是从这边来的嘛,因为有我爱,爱我爱自己,所以看怎么样让自己生活过得比较好一点啦、舒适一点啦、还是什么,就是念念都在我爱上面打转,于是生活很忙碌,就是忙碌这个我爱、这个我贪。所以只要有“我”,就贪著不舍,对于“我”有所染著,所以有我贪。
那什么是我痴呢?痴,就是无明,这个无明是因为迷于无我的真理。一切法本来无我,这个就是《百法》只讲这一句话,整个百法要介绍的就是“一切法本来无我”,就是要介绍这句话。那为什么我们还会有“我”呢?有我执跟法执?就是痴、无明,因为无明、愚痴,不明白无我的道理,才妄起以为有“我”的执著。所以我痴就是说明那个无明,不明白无我的道理,才会起无明,才会有我痴,不明白无我就以为有我嘛。那对于这个“我”,有这个无明愚痴的误解,所以叫做我痴。所以这个无明就是迷于无我的道理,而妄生“我”的执著,所以叫做我痴。也就是因为无明不觉,才有我痴,就是从那个“一念不觉生三细”那边来的。
第三个是我见,也叫做身见。这个“见”,就是推度的意思。就是刚才我们说五别境当中的慧心所,以这个慧心所为体。第七识缘第八识见分时,推度有一个实在的自我可以自在作主,这样推求以为有一个可以主宰的“我”的见解,就叫做我见。就执八识的见分为我,所以有我见。
那我慢呢?慢,就是自高自大的一种心理。就是依仗着所执的“我”,令心高举起来,总以为自己是最了不起的,从来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好像整个宇宙天地之间只有自己最伟大,这种自我贡高的心理,我们就称为我慢。现在知道我没有什么了不起了,对不对?因为根本没有我嘛!所以没有什么了不起。
好,那在根本烦恼里面,还有瞋、疑、不正见,四个不正见嘛,对不对?我们介绍根本烦恼的时候,除了刚刚说的以外,还有什么?还有瞋,还有疑,还有四个不正见。那为什么第七识没有这些内容呢?所以我们要稍微解释一下。
因为我爱,而且深深耽著爱恋自我,你说这个时候有没有瞋?我爱恋自我,爱自己爱得不得了,有没有瞋?我爱生起的时候,那个瞋有没有可能生起?没有,对不对?所以第七识是没有瞋心所的,因为爱自己都来不及,怎么会有瞋呢?
也是由于我见的缘故,坚执有一个“我”,从来没有丝毫的怀疑过,所以“疑”也没有生起的机会。你们有没有怀疑过“我”?没有啊!从来没有怀疑过!天生就有的俱生我执。所以没有怀疑过,是因为有我见的缘故。既然见解当中以为有一个“我”,我们刚才说推度嘛,那个慧心所推度以为有一个“我”,你就不会怀疑,从来没有怀疑过,所以它没有这个根本烦恼“疑”。
既然坚执我见,以为有一个我,而且耽著难舍,那要不要再讨论说这个“我”是有边?还是无边呢?没有什么好讨论的,就是从头到尾就有一个“我”,没有什么好讨论的,所以它没有边见。边见,就是有或者是无嘛,那有没有什么好讨论?没有,就是从头到尾都是有一个“我”,而且非常坚固地执著有一个“我”,没有什么好讨论的,所以它一定没有边见。
那另外还有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那这些都是由分别而起的,所以跟我们现在说的俱生的第七识它是不相应的,因为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都是分别才有的,那第七识既然它是属于俱生的,它就不跟分别而起的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相应的理由就在这里。
好,讲到这里刚好一个段落,今天就介绍到这里好了。下面要讲的话,可能会来不及,我们今天介绍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