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17、持戒波罗蜜(2)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2022-02-22至2022-03-19

讲于台北新店

前面所说杀生、偷盗、邪淫、饮酒这四种罪行,如果不做的话,是身善律仪;若是不说妄语,是口善律仪,这就是优婆塞五戒律仪。

问:像八关斋戒和净命,如果也叫做戒的话,为什么优婆塞在受五戒的时候,没有另外的三种口律仪和净命呢?

答:在家的白衣,在受用世间快乐的同时,还要兼修福德,不能完全行持戒法,所以佛令在家众只持五戒就好。在妄语、恶口、离间、绮语这四种口业中,以妄语最为严重,为什么呢?因为说妄语时,一定是心里面故意要犯;而其他的三种口业,有的是故意犯,有的则不是。其实,在说妄语时,其他的三种口业就已经包含在内了。同样的,在一切善法中,真实最重要,如果能说真实语,其他的四种正语也都含摄其中了。白衣在世间,当官的要管理各种事务,在家又要处理各项事宜,很难持不恶口等戒;而妄语是明知故犯,又是最严重,所以不应该做。

五戒有五种受法,叫做五种优婆塞:第一种、一分行优婆塞,是在五戒中只受一戒,而不能受其他四戒;第二种、少分行优婆塞,是只受二戒或三戒;第三种、多分行优婆塞,是受四戒;第四种、满行优婆塞,是受五戒;第五种、断淫优婆塞,是在受完五戒后,又在戒师面前发誓说:“我对自己的妻子不再行淫。”以上就是五戒。

正如佛在偈语中所说:

不杀亦不盗,亦不有邪淫,实语不饮酒,正命以净心,

若能行此者,二世忧畏除,戒福恒随身,常与天人俱。

世间六时华,荣曜色相发,以此一岁华,天上一日具。

天树自然生,花鬘及璎珞,丹葩如灯照,众色相间错,

天衣无央数,其色若干种,鲜白映天日,轻密无间垄,

金色照文绣,斐亹如云气,如是上妙服,悉从天树出。

明珠天耳珰,宝磲曜手足,随心所好爱,亦从天树出。

金华琉璃茎,金刚为华须,柔软香芬熏,悉从宝池出。

琴瑟筝箜篌,七宝为校饰,器妙故音清,皆亦从树出。

波利质多树,天上树中王,在彼欢喜园,一切无有比,

持戒为耕田,天树从中出。天厨甘露味,饮食除饥渴。

天女无监碍,亦无妊身难,熙怡纵逸乐,食无便利患。

持戒常摄心,得生自恣地,无事亦无难,常得肆乐志。

诸天得自在,忧苦不复生,所欲应念至,身光照幽冥。

如是种种乐,皆由施与戒,若欲得此报,当勤自勉励。

大意是说:不杀生、不偷盗,也不邪淫,说真实语以及不饮酒,加上以清净心活命,若是能行这些事,此世和来世的忧虑、怖畏都能去除。由于戒律的福业恒常随身,所以受用的都是天人的福报。世间六时所开的花,虽然能散发出耀眼的光彩,但开一整年的花,在天上只要一天就能完全具足,而且更加殊胜。

天上的树会自然生出花鬘和璎珞,艳丽茂盛,就像灯照一样的光彩夺目,而且各种颜色互相间杂错落。天衣其数无量,颜色也有许多种,其色鲜明光彩,有如映现的天日,质地轻柔绵密,像田垄一样没有任何间隙,所绣的纹饰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更像充满了云气,这些上妙的衣服都是从天树生出。以明珠做耳环,以耀眼的七宝、砗磲做手环脚环,这种种装饰,也都能随自己心的爱好从天树生出。

金色的花,琉璃的茎,金刚宝的须,柔软且散发出香氛,都是从宝池中生出。琴、瑟、筝、箜篌,这些乐器以七宝作为装饰,由于乐器精妙,所以音声清净悠长,也都是从天树生出。有一种树叫波利质多树,是天上的树中之王,在天帝的欢喜园中,一切的树都无法和它相比。持戒好比耕种田地,天树就能从中生出。

天厨所出的甘露味,饮食后能除饥渴。天女没有监视等妨碍,也不会受怀孕之苦,整日尽管欢笑嬉戏、纵情逸乐,食后也没有大小便的过患。如果能经常摄心持戒,就会生在这如意的处所,既没有不幸的事件,也没有灾难会发生,只有随心所欲,肆意的玩乐。诸天已得自在,一切忧苦不再发生,所有心愿都能应念而至,身上的光芒能照耀地狱幽冥界。

以上这种种的快乐,都是来自于布施和持戒,若是想要得到这些福报,就应当精勤地自我勉励。

问:现在说的是持戒波罗蜜,应当以成佛为目标,为什么反而赞叹生天的福报呢?

答:佛说有三件事,他所得的果报是真实不虚的:那就是布施能得大福,持戒能生善趣,修定能得解脱。如果只有持戒,必定生善趣,若是加修禅定、智慧和慈悲,就能证得三乘的道果。现在只赞叹持戒现世的功德(如名闻、安乐)以及后世所得的福报,正如偈中称赞的:这种情况就好比把蜂蜜涂在苦药上,小儿才能服用;现在先赞叹持戒的福报,人们才能持戒;等持戒之后,再发大誓愿,终究能成佛道,这就是持戒能生出持戒波罗蜜的善巧方便。由于一切人都耽著快乐,而世间的快乐以天上为最,若是听闻天上的种种快乐,就能开始持戒;之后再听闻天上的快乐也是无常的,便会生起厌患心,想进一步寻求解脱。接下来更听闻佛的无量功德,若能因此生起慈悲心,依持戒波罗蜜行持,就能成就佛道。所以,虽然赞叹持戒生天的福报,并没有任何过失。

问:在家白衣,除了持五戒之外,还有其他的戒法吗?

答:有所谓的“一日戒”,如果在六斋日受持的话,功德无量;若是能在十二个月当中,每个月从初一到十五都持此戒,所得的福则最多。

问:该如何来受持一日戒呢?

答:受持一日戒的方法,是受戒的人长跪合掌说“我某甲,经一日一夜,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样讲三遍;接下来说“我某甲,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也是讲三遍;然后说“我某甲,若身业不善,若口业不善,若意业不善,贪欲、瞋恚、愚痴故,若今世,若先世,有如是罪,今日诚心忏悔,身清净,口清净,心清净,受行八戒”,这就是八关斋戒,叫做布萨或善宿。再接着说“如诸佛尽寿不杀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杀生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盗,我某甲一日一夜不盗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淫,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淫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妄语,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语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饮酒,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饮酒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坐高大床上,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大床上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著花璎珞、不香涂身、不著香熏衣,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著花璎珞、不香涂身、不著香熏衣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自歌舞作乐、不往观听,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自歌舞作乐、不往观听亦如是。已受八戒,如诸佛尽寿不过中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过中食亦如是。我某甲受行八戒,随学诸佛法,名为布萨。愿持是布萨福报,生生不堕三恶八难,我亦不求转轮圣王、梵、释天王世界之乐;愿诸烦恼尽,逮萨婆若,成就佛道。”

问:该如何受持五戒呢?

答:受五戒的方法是,长跪合掌说“我某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样说三遍;然后说“我某甲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也是讲三遍;接着说“我是释迦牟尼佛优婆塞,证知我某甲,从今日尽寿归依”。这时,受戒师就要说“优婆塞,你要仔细地听,如来、应供、正遍知、佛陀、世尊所说的五戒”。于是,授戒师就为优婆塞讲说五戒的内容,这五戒终身都要受持。哪五戒呢?

第一、尽寿不杀生,是优婆塞戒,就是在有生之年都不应该故意杀生,这件事若是能遵守的话,就回答“我能遵守”。第二、尽寿不偷盗,是优婆塞戒,就是在有生之年都不应该偷盗,这件事若是能遵守的话,就回答“我能遵守”。第三、尽寿不邪淫,是优婆塞戒,就是在有生之年都不应该邪淫,这件事若是能遵守的话,就回答“我能遵守”。第四、尽寿不妄语,是优婆塞戒,就是在有生之年都不应该妄语,这件事若是能遵守的话,就回答“我能遵守”。第五、尽寿不饮酒,是优婆塞戒,就是在有生之年都不应该饮酒,这件事若是能遵守的话,就回答“我能遵守”。

这优婆塞五戒应当终身受持,还要供养佛宝、法宝、比丘僧宝,以及勤修福德,以求佛道。

问:是什么缘故一定要在六斋日当天来受八戒以求福德呢?

答:因为当天是恶鬼追逐人要夺其命的日子,它使人生病,遭遇凶险或衰亡,非常的不吉祥,所以在劫初,圣人就教导人们这天要持斋、修善、作福,来避免凶恶衰亡的事情发生。当时的斋法不受八戒,只以一日不食为斋。后来佛出世,就教诫弟子说:“你们应当一日一夜如诸佛一般受持过午不食等八戒,这样的功德能够引领人到达涅槃。”

正如《四天王经》中佛说:每个月的六斋日,四天王的使者、太子以及四天王都会亲自来到人间,观察众生。如果布施、持戒、孝顺父母的人少,上忉利天向帝释报告时,帝释和诸天就会不悦地说:“阿修罗的种多,诸天的种少。”若是布施、持戒、孝顺父母的人多,帝释和诸天都会很欢喜地说:“诸天众会增加,阿修罗众会减少。”这时帝释见诸天欢喜,就说了此偈:“六日神足月,受持清净戒,是人寿终后,功德必如我。”意思是说:每月的六斋日以及神足月,如果能够受持清净的戒律,此人寿终之后,功德必定和我一样。神足月是诸天借神足巡行天下的月份,在每年的元月、五月和九月这三个月。

佛告诸比丘:“帝释天不应该说这样的偈语,为什么呢?因为帝释天的五衰和三毒都还没有去除,怎么能够妄言说‘持一日戒的功德、福报必定和我一样’?如果说‘受持一日戒的功德福报必定和佛一样’,这才是真实说,因为诸佛欢喜的缘故,所以所得的福会增多。”由于在这六斋日当中,恶鬼会害人并恼乱一切,所以在聚落、郡县、国都等处所,如果有持斋受戒的善人,恶鬼就会远去,住处能得安稳,因此之故,在这六日持斋受戒所得的福会增多。

问:是什么缘故,这些恶鬼之辈要在这六天恼害人呢?

答:在《天地本起经》中说,劫初的时候,有另一位梵天王的儿子,也是诸鬼神的父亲,他修婆罗门外道的苦行,修满天上的十二年之久。他的修法是在这六天当中把肉割开,滴出鲜血,投入火中。由于这个因缘,诸恶鬼神在这六天当中往往有大势力。

问:诸鬼神的父亲为什么要在这六天割身上的肉,把鲜血滴入火中呢?

答:在诸神之中,摩醯(xī)首罗神是最大而且第一。诸神都有他们的日分,摩醯首罗神在一个月当中有四日分:就是八日、二十三日、十四日,二十九日;其他的神,一个月当中有二日分:就是一日、十六日,还有二日、十七日;而十五日、三十日则是属于一切神的日子。摩醯首罗是诸神的主人,所得的日子又多,于是就拿他的四天作为斋戒日,再加上一切诸神的两天作为斋戒日,所以六斋日是诸鬼神最有威势力的日子。

诸鬼神的父亲在这六天当中割肉,出血,滴入火中。这样过了天上的十二年之后,梵天王下来问他儿子说:“你要求什么?”他回答:“我求儿子。”梵天王说:仙人的供养法,都是烧香供养甘甜的果实等清净的事,你为什么要用割身体的肉,滴血在火中这种罪恶的事来供养呢?你破坏善法,乐于做恶事,如今我就让你生出凶恶的儿子,专门吃肉饮血。”正在说话的同时,火中就出现了八个大鬼,身体像墨一样黑,黄头发、红眼睛,全身发出大光明。在此以后,一切的鬼神都是从这八个大鬼出生。这就是为什么要在这六天割身肉,用鲜血滴入火中,因而得大势力的因缘。

其实在佛法中,日子并没有所谓的好坏,只是随顺世间恶日的因缘,教导人们持斋受八戒而已。

问:五戒和一日戒,哪一个比较殊胜?

答:由于持戒的因缘相同,所以两种戒都同样殊胜;只是五戒要终身持,而八戒只要一日持。另外,五戒虽然要经常持,但时间长而戒律少;而一日戒时间虽然短,而戒律多。但持戒不能以时间的长短来做定论说谁比较殊胜,譬如若是没有发大心,虽然终身持戒,不如一个有大心只一日持戒的人。这种情况就好比让一位软弱的人当大将军,虽然终身带兵,但因为智慧、勇气都不足,所以并没有立下任何的功名;但如果是一位英雄,只要奋勇作战,立刻能平定祸乱,只凭他一日的勋劳,就能功盖天下。这两种戒都叫做在家优婆塞法。

在家持戒,有下、中、上、上上四种:

下等人的持戒,只为今世的快乐,不然就是因为害怕名誉受损,想求得好名声、受人称赞;或者是因为家法如此,只好委屈自己,顺从他人的心意;或者是为了逃避辛苦的劳役,为了求脱离灾厄、危难而持戒,这种种情况就是下等人的持戒。

中等人持戒,是为了求人中的富贵、欢乐、如意,或者是期许后世的福报享乐,因此克制自己的欲望,自我勉励说“吃苦的日子少,而获得的福报却很多”,这样思惟了之后,就能坚固持戒。就好比商人一定要到远地深处去采宝,所获得的利益才多。持戒所得的福报,能让人享用后世的幸福快乐,也是同样的道理。

上等人持戒,是为了证得涅槃,了知一切法无常,希望常得安乐,没有生灭之苦。因此精勤持戒,心不疑悔。因为心不疑悔,所以心得喜乐;心得喜乐,所以得一心;得一心,所以得真实的智慧;因为有真实的智慧,所以厌离心生起;有了厌离心,就能离欲;能离欲,就得解脱;得解脱,就证涅槃。这样的持戒就是上等人的持戒,它是一切善法的根本。

持戒是八正道的初门,只要进入佛道的初门,最后一定能到达涅槃。

问:八正道当中,正语、正业在中间,正见、正行在最初,为什么现在说持戒是八正道的初门?

答:以数量来说,用最大的作为开始,而正知见最大,所以放在最初;以修行的方法来说,一定是先有正见,然后再依次第来修,而次第是以戒律最为优先,好比盖房子,栋梁虽然最大最重要,但还得先有土地才行。

最后,上上等人的持戒,是为了怜悯众生,为了成就佛道,为了求诸法实相的缘故,既不害怕堕恶道,也不求涅槃的安乐,这样的持戒就是上上等人的持戒。

以上这四种持戒,总括来说,都叫做优婆塞戒。

有关出家戒也有四种:第一是沙弥、沙弥尼戒,第二是式叉摩那戒,第三是比丘尼戒,第四是比丘僧戒。

问:如果持在家戒既可以生天,可以成就菩萨道,也可以证得涅槃,又何必再受出家戒呢?

答:虽然两者都能够得度,但却有难易的差别。在家居士必须从事种种生产的事业,若是想专心修道,家庭事业就会荒废;如果想专心在家庭事业上,则修行的道业又会荒废。要如何做到既不执著家业,又不放弃道业,实在令人两难。一旦出了家,就可以远离世俗,隔绝种种纷乱,一心向道,所以比较容易。再说,居家的环境嘈杂、喧闹,加上事务繁忙,牵扯的都是名利、人事的关系,是生烦恼造恶业的主要根源,在这种情况之下,想要断除烦恼,不造恶业,也相当困难。不如出家,远离尘嚣,住在空旷野地无人之处,反而容易得禅定;等坐到无思无虑,内在的妄想既除,外在的一切事物也自然远去。

正如偈中所说:

闲坐林树间,寂然灭众恶,恬澹得一心,斯乐非天乐。

人求富贵利,名衣好床褥,斯乐非安隐,求利无厌足。

纳衣行乞食,动止心常一,自以智慧眼,观知诸法实。

种种法门中,皆以等观入,解慧心寂然,三界无能及。

意思是说:安坐在林下树间,心寂然不动,一切恶缘自然远离,恬然澹泊,证得一心,这种快乐不是天上的快乐可以比拟。世间凡夫追求的是富贵名利,要穿好衣、睡好床褥,要求生活上的享受,不知这种享乐并不安稳,最严重的还是追求名利的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不如穿百衲衣,以乞食为生,不论动静都在一心当中,自然能以智慧眼观察了知诸法的实相。无论何种法门,都以平等心观察契入,就能开解智慧,使心寂然,到达定慧等持的境界,这是三界中无人能及的。

由此可知,出家持戒修道是比较容易的。再说,出家修持戒律,能得无量善律仪,一切具足圆满;所以,在家白衣众,因缘成熟时,应当发心出家受戒。

在佛法当中,出家法是第一难修的,正如阎浮呿提梵志问舍利弗:“在佛法当中,何者最难?”舍利弗回答:“出家最难。”又问:“出家后,何者最难?”回答:“出家后,乐法最难。”出家后若是不能乐于修行,则令人疲累,不能持久,容易退道心。再问:“既得乐法,又是何者为难呢?”回答:“修诸善法难。”若是不得修行要领,则不能深入;修不相应,不得法味,道心、善根不易稳固,所以应当发心出家。

若是遇到有人出家,魔王就会惊慌疑虑地说:“这个人的烦恼贪欲很少,必定证得涅槃,成为僧宝中的一员。”

而且佛法中的出家人,虽然破戒堕三恶道,但在受完罪报后,就能获得解脱。譬如《郁钵罗华比丘尼本生经》中说:佛在世时,这位比丘尼证得六神通阿罗汉。她进入贵族家中,经常赞叹出家的好处,她告诉这些贵妇们说:“姐妹们,出家吧!”贵妇们说:“我们还很年轻,容貌姿色是最美的时候,要持戒恐怕很困难,一定会破戒的。”比丘尼说:“只管出家,破戒就破戒吧。”贵妇们问:“破戒是要堕地狱的,怎么能说‘破戒就破戒吧’?”比丘尼回答:“堕地狱就堕地狱吧。”贵妇们都笑着说:“地狱可是要受苦的,怎么可以堕地狱呢?”比丘尼说:“我自己忆念我的过去生,有一世曾经是一名演戏的女子,经常穿着种种戏服演古装剧。有一次穿着比丘尼的衣服戏谑嬉笑,就是因为这个因缘,在迦葉佛时做了比丘尼。当时我自恃出身尊贵种姓,长得又端正,于是心生憍慢而破禁戒,由于破戒果报的缘故,堕地狱受种种罪。受完罪报,生而为人,之后遇到释迦牟尼佛,随佛出家,而证得六神通阿罗汉道。由此可知,出家受戒之后,虽然又破戒,但是以受戒的因缘,所以能证得阿罗汉道。若是只造恶业而没有受戒的因缘,是不会得道的。我往昔时,世世堕在地狱中,从地狱出,身为恶人,恶人死后,还入地狱,如此世世都无所得。如今我以此身作证:知道出家受戒,虽然又破戒,但由于受戒的因缘,还是可以证得道果。”

又如佛在祇园精舍,有一位醉酒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请求出家做比丘,佛就吩咐阿难帮他剃头,穿上法衣。等到酒醒之后,婆罗门惊觉,奇怪自己怎么忽然成了比丘,于是立刻起身就离开了。比丘们问佛:“为什么要允许这个酒醉的婆罗门出家做比丘呢?”佛说:“这个婆罗门在无量劫当中从来没有出家的心,现在因为喝醉了,暂时发起一点点出家的心,由于这个因缘,将来必定能出家并证得道果。”由此可知,出家的利益功德无量,白衣虽然受了五戒,但还是不如出家殊胜。

出家的律仪有四种:就是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比丘尼、比丘。

什么是沙弥、沙弥尼的出家受戒法?如果一位白衣来寺庙要求出家,应该寻求两位戒师:一位是和尚,一位是阿阇黎,和尚有如父亲,阿阇黎有如母亲。由于舍弃了本来生自己的父母,所以就应当寻求出家之后的父母。在穿着袈裟、剃除须发之后,就要两手握住和尚的两足;为什么要握住两足呢?因为在印度,握足顶礼是最为恭敬的供养法。这时阿阇黎应当教授十戒,如《受戒法》当中所说。沙弥尼的受戒法也是如此,只是以比丘尼为和尚。式叉摩那的六法要受两年。

问:沙弥受十戒之后就可以受具足戒了,为什么在比丘尼戒法中要受式叉摩那两年后才可以受具足戒呢?

答:这是因为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长者的妻子不知道自己怀孕,于是出家受具足戒,之后肚子越来越大,长者们就讥嫌比丘。因此,佛制有两年学戒,受六法,然后才可以受具足戒。

问:若是为了害怕被讥嫌,那么式叉摩那不是也同样会遭受讥嫌吗?

答:式叉摩那并没有受具足戒,就像小孩子,也像供人使唤的人,虽然有污秽的罪过,人们也不会讥嫌。式叉摩那有两种:一种是十八岁的童女,受六法;另一种是已有夫家十岁以上,受六法。若是要受具足戒,要由比丘、比丘尼二种僧众来主持,用五衣钵盂,比丘尼是和尚及教授师,比丘是得戒师,其余就和《受戒法》当中所说的相同。

简单来说,比丘尼有五百戒,若是广说,则有八万戒。在第三次作法羯磨结束后,就能获得无量律仪,成为比丘尼。比丘的具足戒则是有三衣钵盂,三位戒师以及十位清净僧来主持,如《受戒法》中所说的一样;简单来说,比丘有二百五十戒,广说则有八万戒,当第三次羯磨之后,比丘就算获得无量律仪法。

以上总名为戒,也就是尸罗卷第十三结束。

卷第十四,经文:“释初品中尸罗波罗蜜之余。”就是解释初品中持戒波罗蜜的其余部分。

问:已经知道持戒的相貌,那么什么又是持戒波罗蜜呢?

答:有人说菩萨持戒,宁愿失去自己的生命,也不毁犯小小戒,就是持戒波罗蜜。

如前面《苏陀苏摩王经》中所说:不顾惜自己的身命,也要保全禁戒。如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曾经是大力毒王(龙),若是有众生出现在牠的面前,身体衰弱的人只要看一眼就会死亡;身体强壮的人,哈一口毒气,也同样死亡。

有一次,这条毒龙受一日戒,就像出家人一样,牠进入林树间寂静处静坐思惟,静坐久了之后,感到疲倦,就睡着了。龙在睡眠时,形状像蛇,身上有七宝杂色的花纹。有猎人们经过,看见了惊喜地说:“将这个稀有难得的皮,献给国王作为服饰,不是很适宜吗?”于是用木杖按住头,再用刀子剥牠的皮。毒龙心里想:依我的力气,可以随心所欲,要毁灭这个国家易如反掌,何况这小小的人们又岂能困得了我?我今日持戒,就应当听从佛的话,不计较这个身体,于是就决定忍耐。牠闭上眼睛,故意不张开,再屏住气息不呼吸,为了怜悯这些人,也为了持戒的缘故,心甘情愿被剥,心中不生一丝毫的悔意。

失去皮的蛇,只剩下赤裸裸的肉瘫在地上。那日正值大热天,牠辛苦地在地上蠕动,身体爬进大水中。在水中又见到成千上万的小虫来吃牠的身体,但为了持戒的缘故,又不敢动,心里思惟:今日我是以身肉布施来满足牠们的身;将来成佛时,我就以法布施来利益牠们的心——这样发完誓愿之后,身体便干枯而死,死后立刻生忉利天上。

当时的毒龙就是释迦牟尼佛;打猎的人是提婆达多等六师;这些小虫之辈,正是释迦佛初转法轮时证得道果的八万诸天。

因此,菩萨为了护持戒律,不吝惜自己的身命,也绝不生后悔的心,能做到这些,就叫做持戒波罗蜜。菩萨持戒是为了成就佛道,因此发大誓愿一定要度众生;不是为了求今世后世的快乐,也不是为了名闻、称誉,更不是为了自己早日求得涅槃;只是因为众生还沉没在生死的长流中,被恩爱所欺骗,愚痴所迷惑,所以我应当渡他们到智慧的彼岸去。因为持戒,所以能生善趣;生善趣,就能见到善知识;见到善知识,就能生起空性的智慧;有了空性的智慧,就能行六波罗蜜;行六波罗蜜,就能证得佛道——这样的持戒,就叫做持戒波罗蜜。菩萨持戒不是为了害怕堕恶道,也不是为了生天享受福报,只是因为善法能令心清净,所以用戒来熏习自己的心,令心好乐善法,这就是持戒波罗蜜。

总而言之,菩萨以大悲心来持戒,一直到圆满佛道为止,都叫做持戒波罗蜜。

菩萨持戒能生六波罗蜜,叫做持戒波罗蜜。

为什么说持戒能生戒呢?因为持五戒而出家受沙弥戒;受了沙弥戒之后,再受具足戒;受了具足戒后,修禅定而得禅定戒;得禅定戒后,继续禅修,又证无漏戒,因此得涅槃解脱,这就是持戒能生戒。

为什么说持戒能生布施呢?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持戒的人随时自我检验,绝不侵犯一切众生的财物,这就是财施。众生见到持戒的人,心生仰慕,因此能进一步为他们说法,令其开悟;又经常思惟:我应当要坚持净戒,以便作为众生供养的福田,这样他们就能得无量的福报,这种情况就叫做法施。一切众生都畏惧死亡,持戒的人绝不伤害任何众生,这就是无畏施。

菩萨时时忆念:我应当要好好持戒。由于持戒的果报能作为众生的转轮圣王、或阎浮提的国王、或者天王,这样众生就能满足于财而无所匮乏,然后坐在菩提树下降伏魔王,破诸魔军而成无上道,再为众生说清净法,使无量众生都能渡过老、病、死的大海——这就是持戒能生布施波罗蜜的因缘。

为何说持戒能生忍辱呢?持戒的人心中忆念:我今天持戒是为了调伏对治我的心,但若是没有忍辱,就算能不破戒,也不免堕恶道,所以我怎么可以放纵愤怒而不自我克制呢?因此,我应当加强勉励自己,精勤修忍辱。持戒的人若是要让持戒的功德坚强,就应当修忍辱,为什么呢?因为忍辱有强大的力量,能够使戒牢固而不会动摇。再进一步思惟:我今日出家,形体上已和世俗人不同,怎么可以放纵自己的心和世俗人一样?应该要自我勉励,以忍辱来调治自己的心。既然身、口能持戒不犯,已经能忍了,心也应该要忍;若是心不能忍,身、口也会破戒,所以一定要杜绝一切愤怒、恼恨的心。

戒法略说有八万,广说则有无量,我要怎么来持这无量戒呢?只要能修忍辱,所有的戒法都具足了。譬如有人得罪国王,国王就把罪人放在刀车上,刀车的上下、左右、前后六边都是利刃,中间一点间隙也没有,接着让刀车任意奔驰,没有一定的方向。若是能保持身体不动,就不会被刀所伤,国王就是想杀他也不会死亡。持戒的人也是如此,戒好比利刀,忍辱好比持身,若是忍辱的心不够坚固,戒刀也会伤人。又譬如老人在夜间行走,如果没有手杖,就会跌倒;忍辱就是戒的手杖,能扶持人到达成道的果位,任何福乐的因缘都不能动摇。

以上种种,就是持戒能生忍辱波罗蜜。

为何说持戒能生精进呢?这是因为持戒的人已经除祛放逸的心,自己勤力修习无上法,舍弃世间的快乐,进入善道之中,一心志求涅槃以度脱众生,这种发心从不懈怠,这就是持戒所以能生精进的因缘。

持戒的人已经疲厌世间的老病死苦,心随时精进观无常、念死,必定先求自我解脱,然后再帮助众生解脱。譬如野干在树林中,跟随在狮子、虎、豹的旁边,等待着残食来活命。有一次没有吃的,就在半夜进城潜入人的房舍,结果没找到肉,就在隐秘处睡着了。醒来时发觉天已经亮了,顿时之间惊慌恐怖,不知所措。在无计可施之下,心里想:若是走出去的话,一定会被杀死;如果留下来,也同样难逃死亡的痛苦。于是便下定决心诈死在地。

众人见到野干之后,有一个人就说:“我要野干的耳朵”,于是就把耳朵割走了。野干心里想:割耳朵虽然痛,只要身体还在就好。又有一个人说:“我要野干的尾巴”,于是又把尾巴割走了。野干又想:截去尾巴虽然痛,但这仍是小事。又有另一个人说:“我要野干的牙齿。”野干心里想:要取我身体的人越来越多了,或许有人要取我的头,那我就真的没活路了。于是立刻从地上爬起来,奋勇地用智慧和力气从旁边的小径逃走了。

修行人想逃脱生死苦难的心也是如此,若是老的时候还给自己宽限时日,不能殷勤决断地精进;病的时候也是如此,总认为病会好,还是不能下定决心修行;最后,当死亡要到来的时候,才自觉没有什么可以寄望的了,这时就能自我勉励,果敢殷勤地修大精进,以便从死亡的地步逃脱得至涅槃。

持戒之法,譬如人射箭,首先地要平,才站得稳;站得稳,心才能安定下来;心安定下来,弓才拉得满;弓拉得满,才能射得远。戒是平地,禅定是弓,拉满是精进,射箭是智慧,射无明烦恼贼。若是能这样展力精进,必定到达菩提大道来度众生。

持戒的人能够以精进来自我约制,五根不受五欲的诱惑,就算心已经散乱,也能立刻收摄回来,这就是戒能够守护六根。能守护六根,则生禅定;生禅定,则生智慧;生智慧,就能成就佛道。这就是持戒能生精进波罗蜜。

为何说持戒能生禅定呢?人有身、口、意三业可以行善,如果从身、口二业下手行善,意业也自然入善法;就好比草长不直,但若生在麻中,不扶也自然直。凭借持戒的力量,也能使烦恼变得薄弱,为什么呢?因为若是不持戒,瞋恚的事情一发生,就容易生起杀心;贪欲的事情一发生,就会生起淫欲心。若是持戒的人,虽然有时生气、懊恼,也不会生起杀心;就算有淫念,也不会让行淫的事情发生——这就是持戒能使烦恼变弱的原因。烦恼一旦变弱,禅定就容易获得,就好比又老又病又没力气的人,就容易死亡。所以,烦恼弱,禅定就容易得。

世间人追求快乐的心从来没有停息过。持戒的人由于弃舍世间的快乐,心不放逸,所以容易得禅定。持戒的人能生在人中,其次是六欲天,然后到达色界,再破除色相,生无色界;如果能持戒清净,断除烦恼,就能证得阿罗汉道;若是发大心持戒,愍念众生,就是菩萨。

戒是用来检查容易观察到的粗烦恼,禅定则是收摄不容易察觉到的细烦恼。持戒能收摄粗重的身口业,禅定则能止息微细的意业,就好比人要上楼,非梯子不可;同样的,没有戒的“梯子”,禅定也无法到达。破戒的人被烦恼的强风吹乱他的心,心一旦散乱,就不能得禅定;持戒的人,烦恼的风轻柔,心不大散乱,所以容易得禅定。

以上所说种种,就是持戒能生禅定波罗蜜的因缘。

为何说持戒能生智慧呢?持戒的人观察这种种的戒相是从哪里来的呢,知道是从造了罪业才有戒的产生;若是没有众罪,也不会有戒的产生。既然戒是从种种罪业的因缘而有,那为什么要执著呢?好比莲花是出自淤泥,颜色虽然鲜艳美好,但出处却不清净,因此心能够了悟而不生执著,这就是持戒能生般若波罗蜜。

持戒的人心里独自思惟:如果我因为戒持得好就觉得高人一等,产生有所得的傲慢,这是我执,也是烦恼的根源;若是因为有人破戒,就觉得怎么这般可恶,心里不屑,甚至在言语上攻击别人,这就是瞋恚、贡高我慢。有这样的取舍之心,觉得持戒应该取著,破戒应该舍离,就和般若不相应。因此应该以智慧来筹量,心不执著戒,做到无取无舍,就是持戒能生般若波罗蜜。

不能持戒的人,虽然原本有锐利的智慧,但由于要从事种种谋生的行业,精神都消耗在世间法上面,因此慧根也会渐渐变得迟钝,就好比用锋利的刀来割泥土,最后也会变成一把钝刀。若是能出家持戒,不经营世俗的业务,而是经常观照诸法的实相是无相的,原先虽然是钝根,也会渐渐成为利根。这种种的因缘,就是持戒能生般若波罗蜜。

以上所说,就是持戒波罗蜜能生六种波罗蜜的内容。

菩萨持戒不是因为害怕,也不是因为愚痴,也没有任何疑惑,也不是为了自己要证涅槃。菩萨持戒只为一切众生,为了要成就佛道,为了要得到一切佛法方便度众生,这样就叫做持戒波罗蜜。若是菩萨体证到有罪无罪都不可得的时候,就称为持戒波罗蜜。

问:若是说舍恶行善就是持戒的话,那么为什么又说有罪无罪都不可得呢?

答:不是因为邪见而说什么都没有,这样好像白白持戒,什么功德都没有;也不是因为粗心大意没有分辨的能力,才说罪、不罪都不可得;而是深入诸法的实相,修空三昧时,以慧眼观察罪不可得,既然罪不可得,那么不罪也不可得了。再以慧眼观察:众生不可得;众生不可得,所以杀罪也不可得;既然杀罪不可得,当然戒也不可得了,为什么呢?因为有杀生罪才有戒,如果没有杀生罪,也就没有戒了。

问:明明看众生现前实有,为什么说众生不可得呢?

答:肉眼所见的不能叫做真见到,若是以慧眼观察,是见不到众生的。譬如前面所说的布施,没有布施的人,没有接受布施的人,也没有布施的财物;现在所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说是有众生,那么五蕴是众生?还是离开五蕴另外有众生?若是五蕴是众生,五蕴有五个,众生只有一个,五个不可以是一个,一个也不可以是五个。就好比在市场上交易货品,值五匹的你只给一匹就想取得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一”不可以当作是“五”,因此五蕴也不可以当作是一个众生。

再说五蕴是生灭法,是无常的;众生则是有前世、有后世,在三界中受罪报或福报。如果五蕴是众生的话,就应该像草木一样,自然生、自然灭,这样就没有所谓受业的束缚,也没有所谓的解脱了,因此了知五蕴不是众生。

若说离五蕴有众生的话,在前面说神我恒常周遍时就已经破除了:如果认为离开五蕴另外有众生的话,就会堕在常边;堕在常边,则没有生、没有死。为什么呢?所谓“生”,是原先没有现在有了;所谓的“死”,是指已经生的现在灭了。若是五蕴之外另有众生,则众生应该是恒常有,而且遍满五道之中;既然先前已经恒常有,现在就不能说又生出众生来了。所以,若是没有生,则没有死。

问:众生是一定有的,为什么说“无有众生”呢?是不是因为有五蕴的因缘所以有众生,就好比有五个指头的因缘才会有拳头。

答:这个说法不对,因为有五蕴的因缘所以有众生的意思,并不是说除了五蕴之外另外有众生,这是不可能的。眼自己见到色尘,耳自己听闻音声,鼻子自己嗅到香气,舌头自己尝到味道,身体知道触觉,意识知道法尘,这中间并没有“我”的存在,因为离开了这六件事是找不到众生的。这些外道之辈颠倒知见,说“眼能见色就是众生,乃至意识能知诸法就是众生”,又说“能忆念、能受苦受乐的就是众生”——他们只是持这样的见解,并不知道什么是众生的实相。

就好比有一位长老大德比丘,人人都认为他是阿罗汉,所以供养都很丰厚。后来比丘病死了,弟子们害怕失去供养,就半夜把尸体偷运走了,然后在师父的卧床上安放棉被、枕头,弄成躺卧的形状,假装师父还在。当有人来探病时问“师父在哪里呀?”弟子们就回答:“你没有看见床上的棉被枕头吗?”愚痴的人不会审慎观察,就认为师父是卧病在床,于是送上很丰厚的供养,然后离开,这种人还不止一个。后来有一位智者来探病,同样问,也同样回答;智者说:“我不是问棉被、枕头、床褥,我是问师父的人。”于是掀开被子,发现里面并没有人。所以除了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感触、意知法这六种事相外,并没有“我”这个人的存在。外道的“眼能见色,意知诸法”也是同样的道理,都无有众生可得。

如果众生是由于五蕴因缘和合而有的话,五蕴是无常的,那么众生也应该是无常的,为什么呢?因为因和果是相似的,若众生是无常的,就不应该有后世。如果如你所说众生从本以来就是常有的话,就应该是众生生出五蕴,而不是五蕴生出众生。如今是五蕴和合而有众生的名字,没有智慧的人就从“众生”这个名字想求一个真实的众生来。而事实上众生是没有的;既然没有众生,当然就没有杀生罪;没有杀生罪,也就没有所谓的持戒了。

要是深入去分别观察,就知道五蕴的每一蕴都是空的,就像梦中所见的境相,也像镜中所反映的影像。如果杀害的是梦中所见的众生或镜中所现的众生,是没有杀生罪的;现在杀五蕴空相所成的众生也是如此。若是有人不乐见杀罪而贪著无罪的话,当见到破戒的恶人就会轻视傲慢,见到持戒的善人则爱戴恭敬,这样的持戒就成了起罪的因缘。

所以说有罪无罪都不可得,做到这些就具足持戒波罗蜜了。

有关持戒波罗蜜就介绍到这里。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