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11、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法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介绍“百法”的第四位——“不相应行法”。

为什么“不相应行法”会放在第四位呢?因为它是心法、心所有法、和色法的分位假立,所以放在第四位。

“百法”的第一位是心法嘛,第二位是心所有法,我们昨天介绍的是第三位色法,它是有次序的,而且前后是有关联的。今天介绍的不相应行法,就是前面这三位的分位假立。分位的意思就是:可能是心法的一部分,或者心所有法的一部分,或者色法的一部分;假立,就说明它没有它的自体,它没有自己的体性,必须要借助这三法来假立它种种的名称,所以也同时说明它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三位的分位假立:也许是只有色法,也许是只有心法,也许是心法、心所有法两个,也许是三个都有,不一定,我们后面会介绍。所以就一定要在介绍了心法、心所有法、和色法之后,我们才能进一步地来说明,由这三者所分位假立的不相应行法,这就是为什么要把它放在第四位的理由。

为什么称为“不相应”呢?因为它不与心法、心所有法、色法、无为法相应,所以称为“不相应”。为什么不与心法、心所有法相应呢?因为这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对外境没有缘虑的作用,所以它不与心法跟心所有法相应。心法和心所有法有能缘外境的作用,譬如:眼识能缘色境、耳识能缘声境,眼见色、耳闻声,我们眼识能够缘色尘、耳识能够缘声尘。但是现在所介绍的这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它只是说明整个宇宙的现象,所以它没有能缘外境,去认识外境这样的作用。

譬如说:时间,时间它没有办法缘外境,也没有办法去认识外境,它只是说明一切有为法它是有、还没有的一个过程现象而已:本来没有的,现在有了,我们叫做“生”嘛;有,还没有消失,我们叫做“住”嘛;有了,消失之后,叫做“灭”嘛,所以我们就给它定过去、现在、未来,这个时间是由我们第六意识去把它设定的,它说明一切有为法生、住、异、灭的过程,当下是有、还没有的:有,然后消失,叫做过去;有,还没有消失的,叫做现在;还没有生起的,叫做未来,都是我们第六意识的分别去界定它的,过去、现在、未来。一天有二十四小时,也是我们现代的人设定的。古时候印度是昼三时、夜三时,对不对?所以,时间其实是人去给它一个时间的单位: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小时六十分钟,这都是人去界定出来的,所以它没有能缘外境、去认识外境的作用,跟心法、心所有法是不一样的,所以它不跟心法、心所有法相应。

心法在能缘外境之后,像我们刚才说,你眼识缘外面的色尘,你看了当下,就是你看到这个喜欢或者不喜欢,喜欢就生贪,不喜欢就生瞋,这就是心所嘛,我们讲烦恼心所,眼识,就是八个识,它是属于心法,心法有八个识,还记得吧?所以眼识它是属于心法,它能够缘外境,然后生起种种的心所,所以心法跟心所有法它都有能缘的作用;可是我们现在讲的不相应行法,它没有能缘外境的作用,所以它不和心法跟心所有法相应。这是第一个,为什么它不与心法、心所有法相应。

第二个,它为什么不与色法相应呢?色法我们昨天讲过,什么叫色法?有质碍的叫色法,对不对?有质碍,就说明它占有一定的空间、有一定的体积,然后会互相对碍。但是现在所说的不相应行法,它不占空间,也没有体积,也不会互相对碍、不会互相妨碍,没有物质的障碍,所以它也不和色法相应。色法是有质碍的,那现在这个没有质碍的。

它为什么不与无为法相应呢?无为法我们知道没有生灭的;但是现在所谓的不相应行法,它是有生灭的,所以它一定是不与无为法相应。

这就说明了为什么称为“不相应”,就是不与心法、心所有法、色法相应,也不与无为法相应。

虽然它不与心法、心所有法、色法相应;但是我们刚才说了,它是这三个的分位假立,所以离开了色法、心法、心所有法,也没有所谓的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因为它是这三个的分位假立,它并没有自己的自体、没有自己的体性,它必须要借助这三个——心法、心所有法、和色法,然后才能够建立这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

所以,就要说明这个名称的来源,因为不相应行法是说明整个宇宙的现象。那这些现象界的内容,我们应该要怎样去界定它呢?好像方位,我们怎么去界定东、南、西、北或者是中?还有十方,加上四维,再加上上下,一共有十方,这个也是我们去界定的:相对东方就是西方,相对南方就是北方,都是我们人去界定出来的方向、方位、处所——也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去把它界定出来的。所以为了要说明整个宇宙的现象有哪一些内容,我们就必须用第六意识的分别去假借心法、心所有法、还有色法的一部分来建立这些法的名称、这二十四不相应行法的名称,所以不相应行法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就是假借心法、心所有法、色法的一部分而建立来的,所以它是这三者的分位假立,它是这么来的。

我们已经知道为什么称为“不相应”,我们现在要解释什么叫“行法”?“不相应行法”,“不相应”就是不与心法、心所有法、色法相应;那什么叫“行法”呢?行法就是行蕴之法的意思。行蕴我们知道嘛,它是属于五蕴,对不对?色、受、想、行、识——那个“行”就是行蕴。色蕴、想蕴、受蕴、行蕴、识蕴,我们称为五蕴嘛,我们是五蕴的假合、五蕴身心的假合。所以现在所谓的“行法”,就是行蕴、五蕴里面的行蕴之法,叫做行法。

这个就特别是用来区别它不属于无为法,因为无为法没有生灭的;现在这个行蕴之法是有生灭的,它是生灭迁流的,所以就要用这个名称,用行法表示说它是生灭无常的,跟无为法不同,无为法没有生灭;但是我们现在介绍这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这个行蕴之法),它是有生灭的,就是说明它和无为法是不同的。

我们看表,行蕴的内容包含了相应和不相应的两个部分。

行法(行蕴):

(1)相应行法——除受、想心所之外,其余的四十九个心所。

(2)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法。

相应行法,是除了受、想心所之外,其余的四十九个心所。我们前面介绍过心所(心所有法)一共有五十一个,现在去掉了受、想(受心所跟想心所),那为什么要去掉这两个呢?因为五蕴已经有受、想了,所以就要把这个受、想拿掉,因为它是在讲色、受、想、行、识,行蕴之法,所以受、想要拿掉,因为五蕴是色、受、想、行、识,所以现在讲的这个相应行法的部分,就是说明这四十九个心所有法,它是和心法相应的,所以就是除了受、想之外的其余的四十九个心所,就是现在所谓的“相应行法”。

另外,有一个“不相应行法”,就说明它不与心法相应,所以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做“心不相应行法”。我们刚才是说“不相应行法”,但是有一些经论是说“心不相应行法”,也对,就说明它不和心法相应,不像刚刚那四十九个心所,它和心法是相应的。

所以行蕴一共有两个内容:一个是和心法相应的“相应行法”,另外一个是和心法不相应的“不相应行法”,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二十四个内容,它是属于心不相应行法。这个就解释什么叫做“行法”。

我们现在知道了不相应行法的名称来源,接下来就详细说明它的内容。

第一个是“得”。什么叫“得”呢?我们都是有所得嘛,都希望努力有一些成果,然后有一些成就:小朋友读书要读得好,在课业上有成就;读书毕业之后,踏入社会,就希望事业有成就;事业稳定了之后,就希望结婚嘛,希望婚姻也能够成就;结婚之后,就要生小孩,接下来就是子女也希望他们个个有成就——所以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成就。

那这个成就到底是真实存在的吗?现在就讲到这个“得”,什么叫做“得”?就是成就不坏失的意思。就是所谓我们有所得的心,以为有成就了之后,这个成就还没有坏失之前,我们叫做“得”。但是“得”长得什么样,谁也没看见,因为它没有形状、也没有颜色的,它只是第六意识的分别来的:我们感觉说我得到了,可是得到是真的得到?很难说,是不是真的得到?各方面有所成就,那个成就是真实的吗?如果它不会坏失就是真实的,不生不灭的,像无为法一样,永恒存在的,我就相信它是真实存在,为什么?因为它不会消失;可是我们所谓的成就感,成就的那些内容它会坏失吗?会啊!因为它都是无常生灭的,一切会无常生灭的,都是无自性的,都是无我的,都不是实有的。

所以我们今天介绍的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全部都是第六意识分别来的,就是我们刚才介绍,为了要明白了解整个宇宙万有现象,这个现象界有哪些内容,我们就要用第六意识的分别去做种种界定,给它种种的名称跟言说。

那你要怎么来界定所谓的“得”呢?就是成就还没有坏失之前——我们叫做有所得,可是它只是第六意识分别上的一种感觉说“我有所得”;可是那个东西是抓不到、也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是很虚妄的东西,它只是一种感受,说“你属于我的”,真的吗?他还是他,五蕴的假合,我也是五蕴的假合,可是我们的观念就说“我跟他结婚了,他是我的”,所以哪一天他跑掉了,就受不了了,因为就是在你第六意识的分别,非常的执著抓住一个东西说:“它是我的”,我的家庭、我的事业、我的子女……统统是“我”的,所以在我们的观念里面,是有这个“得”的心,可是这个“得”,实际上它是不可得的,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成就、所谓成就的东西。那我们凡夫一辈子追求的,就是事业、家庭、子女嘛,希望事业上有成就,然后家庭美满、子女孝顺,自己又能够健康长寿,这一世我就没有什么遗憾了——这个是凡夫有所得的心,他希望他这一世就是在各方面都是能够高人一等,或者是胜过别人,就是都能够有所成就,这是凡夫有所得的心。

一旦证果的圣人,他们已经无所得了吗?初果圣人还有没有所求?二果、三果、四果有没有?声闻、缘觉、菩萨他们还求不求?还求啊!不然他干嘛要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所以凡夫是有所得的心;但是已经超凡入圣的圣人,他也还是有所求,他还是有所得,只是他求取的是有所得的果:像声闻他要求取阿罗汉果嘛,他修了半天,就是要证果啊,证四果阿罗汉,对不对?那缘觉呢,他就要求取辟支佛果,他也想证果;菩萨呢?要成佛啊!所以他要求佛果。所以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的圣人,也还是希望有所成就,这个是有所得果。所以从凡夫有所得的心,到三乘圣人有所得的果,都是有所得。

到什么时候才无所得?《心经》上面说的“无智亦无得”,除非成佛嘛,才知道原来这个“得”是虚妄不真实的,根本没有这个东西,懂吗?第六意识的分别来的,没有这个东西。所以我们就知道,“得”,其实它只是一个概念,第六意识的分别,它只是一个概念、一个观念而已,这个观念说明什么呢?就是说明一切有为法它是成就还是不成就这样一个观念而已:当因缘具足的时候,这个法就成就了;因缘不具足的时候,这个法就不成就,所以只要是一切有为法,它的成就、不成就,都是依赖它的因缘具足还是不具足,对不对?所以并没有一个真实的、实有的所谓的“得”,没有这个东西,它就是说明一切有为法它是成就还是不成就,那成就、不成就,是看它因缘具足不具足,这样而已,所以根本没有所谓真实的“得”这个东西,没有的,它只是一个概念——成就、不成就的一个概念。

可是凡夫,还没有成道的凡夫,他就很在意每件事情的得和失,像我们得失心很重嘛,不然怎么会生烦恼?烦恼就是得失心来的嘛,因为你希望有所得,求不到的时候就求不得苦了,求不得的时候苦,那得到之后呢?怕它失去,也很苦。每次在决定一件事情的时候,也是以得失心来衡量,我一定是决定那个对我比较有利的,我有所得的那个来做决定。那一旦没有办法得到的话就很伤心难过,所以就说明凡夫的得失心是非常重的。所以我们才会费尽心力、用尽心血,希望能够出人头地啊,或者是家庭、事业、子女各方面都能够有所成就啊;可是它不能够保证永远都是美好的:家庭可能会破碎,事业可能会失败,子女也是会分散啊,迟早每个人都要走的,也是都散啦!所以就说明所谓的成就,它不是永恒存在的,因缘不具足,它就消失了。所以说明一切世间法都是无常的,所谓的“得”呢,也不是永恒不变、真实存在的。“得”如果是真实存在的话,它应该是永恒不变,它不会失坏;可是只要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因缘所生法),它一定生灭无常的,所以就说明没有永恒存在的“得”——没有这件事情。

好,那我们在历尽风霜,明白世事多变,尝尽人间冷暖,看破红尘的时候,我们就说:“啊!我来修道好了!”遁入空门;可是他在修道的时候,可能又犯了同样的毛病。之前,求道之前,修道之前,他求的是世间的成就;修道之后,他求的是出世间的成就,同样的都有得失心,所以也是犯了同样的毛病,也是以有所得的心来求道;要不然为什么我们要断恶修善啊?我们都说要断一切恶,行一切善,为什么?啊?为什么要断恶修善?希望恶报不要在我身上成熟嘛!对不对?修善,希望一切的善果在我身上成熟嘛,就是有所得啊、有所求,所以希望得到好的果报,不希望恶果在我身上成熟,所以我才要断一切恶因,修一切善因,这样我要求什么善果才都能够得到。所以我们平常劝人家也是啊:“你想要得什么果,你就去种因”,就有所求嘛,对不对?我们平常告诉人家因果,还不是看他要求什么果,我们就告诉他要种什么因,深信业果嘛,你造什么业,然后才会有什么果出来啊。

所以我们修行或者是学佛之后,其实也都在求,也还是有所求。那你说要不要断恶修善?我无所求,还要不要断恶修善?要不要?还是要,无所求的心来断恶修善,了解善恶自性都是空的,然后我勇猛、努力、精进地断恶修善,无所求,是不是这样子?

还有,我们为什么要介绍种种的止观的法门,为什么要修止观?还不是希望得定,开发智慧啊,成就定慧力啊,我才要修止观,有没有所求?有啊!成就定慧力,所以还是有所求。那我为什么要说闻、思、修啊,要先听闻啊、然后思惟、修习啊,然后要戒、定、慧啊,持戒啊,然后才能得定,才能开发智慧啊,为什么要闻、思、修,然后戒、定、慧,干嘛?还是有所求,对不对?希望能证果啊!开悟啊!成佛啊!所以想一想,我们从初学佛到现在,好像也还是有所求,还是有这个有所得的心。

那求这些,我们希望得到好的果报啦,或者得定开发智慧啦,或者是希望能证果、开悟成佛啦,这些是不是都是真实存在的呢?不是嘛!我们就知道不是,因为业果自性是空的,业果也是生灭法,不管是善业、还是恶业,它的自性都是空的;如果业果的自性不是空的,你怎么忏也忏不干净,对不对?因为它永恒存在嘛,你怎么忏,它也不可能清净啊;所以你为什么能够透过忏悔然后就重报轻受、长报短受,甚至可以把你所有的业障都忏清净呢?就说明业的自性是空的,不是真实存在,业的显现,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因缘具足、不具足,有没有现前,你过去造的那些善业或者是恶业,果报有没有成熟,是善业先成熟?还是恶业先成熟?就是说明它因缘具足还是不具足,所以才有所谓的善还有恶这样的差别;可是不管善或者是恶,它的自性都是空的,这个我们必需要明白!所以我们在断恶修善的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很清楚地知道:它的自性是空的,只要一切的因缘所生法,自性都是空的。

所有的禅定神通的境界也是生灭法。所以有些师兄想打坐、想得定,希望能够开发神通,或者他很耽著在他的种种禅定境界当中,耽著在乐受也好,或者是他可以看到什么啦或者能未卜先知啊,不管什么,不管他是发神经还是发神通,他都是很执著就对了,很执著他禅定的种种不同境界,然后很耽著在喜乐的、轻安的觉受当中。或者是他修禅定的目的,就是要开发神通,在他的观念里面,他就认为禅定种种的境界是实有的,真实存在的,神通也是真实存在的。可是,是真的吗?禅定的境界是生灭法,还是不生不灭的?禅定不管你什么样的境界,它也是生灭法,懂吗?它也不是永恒存在的。永恒存在的话,你入那个禅定,就永远不会消失,也很麻烦,你回不来了,所以有所谓的入定、出定,就表示那个定不是实有的嘛,要不然他入定就没有办法出了,因为那个定境是真实存在的,是永恒存在的,所以他进去就出不来了。既然能够出入自在,菩萨能够出入任何三昧,自由自在地出入任何的三昧境界,就说明任何三昧或者是禅定境界,它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耽著在上面就是错误的,就是我们的观念,以为种种的禅定是真实存在的。或者是神通,神通也是生灭法啊,对不对?不管你是什么他心通啊、还是天眼通、天耳通啊,也都是生灭法。所以我们希望能得定啊或者是开发神通——这个有所求的心也是误解了,以为它是真实存在的。

还有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要证果、开悟、成佛啊,就是以为有道可修,有果可证,有佛可成嘛,这些有所得的心都是生灭法,都是在打妄想。打妄想的意思就是说:你以有所得的心,想要求无所得的果,就好比是《楞严经》上面讲的,想要煮沙成饭,你煮沙,煮一千年、一万年,它还是沙,它没有办法变成饭,所以我们说他是打妄想;要不然就是求虚空中的花朵,能够开花结果,这个也是打妄想,对不对?因为虚空中本来没有花朵,你现在居然打妄想,希望虚空中的花朵可以开花结果,或者是愈开愈多——这个就比喻我们以为有道可修、有果可证、有佛可成,这个是在打妄想!

可是我们不是说学佛就是要证果吗?我们修了半天就想开悟成佛,不是吗?那为什么现在又说错了呢?错在哪里?你们说!有所得的心,想要求无所得的果,所以说错了。错在哪里?所谓的“得”是什么?本来没有,现在有嘛,叫做得,对不对?有,然后没有了,叫做失嘛。本来没有,现在有了,叫做得;现在有,然后没有了,叫做失,得失嘛,对不对?可是,我们的菩提自性本自具足,我们的佛性本自圆成,它不是修来的,也不是求来的;那我们现在居然要以有所得的心,求无所得的果,所以我们说他错了,本来就有的,不是求来的、也不是修出来的,所以你以这个有所求的心就是错了,因为它本来有。

我们现在讲的这个“得”,它是虚妄不真实的。所以我们如果以这个有所得的心,去求无所得的果,永远都不可能——不管你是想证果、还是开悟成佛——都永远不可能,就是我们把它弄错了,把这个“得”当作是真实存在的,然后一心去求,到外面去求。

昨天还有一位师兄,下了课,上来问,他说他最近都在找,我说你找什么?他说“我在定中试图要看见”,我说你想看见什么?他想看见什么你知道吗?想看见菩提自性长得什么样子,他说他一直在找,然后一直想要看。我说那个看不见、也找不到的,下面一句话没有讲,就是说那个一直在你那边,从来没有消失过,所以其实你不用找。你往外面一直找、然后一直想要看见,明明就在你家,你到外面拼命流浪、拼命找,永远找不到,因为它本来就在你家,从来没有丢掉过,懂吗?所以我们才会说这个“得”、有所得的心是错的。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那个“善法欲”是可以,善法欲就是希望怎样怎样,叫做善法欲,跟世间的五欲六尘追求的欲望是不一样的,所以善法欲是好的,因为有善法欲,我们才会勇猛精进,但是我们要很清楚的知道:那个不是求来的、也不是修出来的东西,这样就好了,你知道它都是不可得的,它只是一个过程;但是最后的东西是你本来有的,只是它显现了,本来有一些杂质,你把杂质去掉,就变成纯金了,本来是金矿,你把杂质去掉,就变成纯金了。

所以我们整个修行的过程,只是在不断不断提炼,把它变成纯金,金子就是比喻我们的自性,是本自具足的,本来每个众生都有佛性的,所以一定都能够成佛,只是观念不要搞错了。

好,那明白这个“得”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们比较可能看破、放下,对不对?一切世间法:不管事业、家庭、子女等等的,不管你求什么,那个都是不可得的,虚空中的花朵。所以那个有所得的心,追求世俗的种种圆满,可是世俗的、世间的任何你所谓的圆满都不是真实存在的,都是生灭无常的;只是刚才我们讲的因缘具足、不具足,具足就叫成就,不具足就叫不成就,所以就不用把成就、不成就看得这么重要,你是不是就很容易看破红尘?是真的看破红尘,看破、放下就比较容易。

再进一步,在修行这个过程来讲,你也不会那么执著了。你也知道一切修行的过程也都是无所得的心;以无所得的心,其实你越快看破、放下,你那个自性就越容易现前,看不破、放不下,你菩提自性没有机会现前,为什么?你把一切世间法或者是出世间法,都把它当作是真实存在的,然后分别执著得不得了,抓得紧紧的,不愿看破放下,所以你的自性不能够现前,虽然它都一直在你家,没有消失过,可是它就是出不来,懂吗?所以了解这个“得”的观念之后,我们比较容易看破、放下,不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很快。在你看破、放下的当下,自性自然就现前了,这样开悟最快,但是不要求。

OK,我们看第二个“命根”。命根,就是寿命的意思。

那这个寿命是怎么来的呢?寿命是我们过去世的业力种子,变现出这一世的五蕴身心之后,我们第八阿赖耶识的功能执持一段时间不坏失,这个我们就叫做寿命。就是这一世的寿命是怎么来的?像算命,譬如说排八字,那八个字其实就是你过去世业力的显现嘛,你为什么会在那个时辰出生?然后排出那八个字:年、月、日、时嘛,一共有八个字,天干地支,加起来一共八个字。那个就是你过去业力的种子带来的嘛,所以你会在那个时辰出生,所以你排出那八个字,就是你业力的显现,所以现在这个寿命怎么来的?所以算命的就可以算出你这一世大概可以活几岁,可以算出来。这就说明寿命它是过去业力的种子来的,所以你这一世可以活多久,其实就是过去业力的显现,但是会不会改变?会啊!对不对?修行的命盘都不准了,修行人不用算命,全部都不准,应该发生的事情统统不发生了,因为它走到另外一个轨道去了,本来你的命是这个轨道,结果因为你修行,它变成另外一条路,它走另外一条路,都不准了,所以寿命也是可以改变的。只是现在我们解释说,这个寿命它是怎么来的呢?它是过去业力的种子,变现出这一世的五蕴身心。

所以我们这一世为什么是生在人道?为什么是长这个样子?高、矮、胖、瘦,五官长得怎么样,就是所谓的基因,遗传的基因一共有几对啊,那个全部都是业力的显现。所以我们这一世的五蕴身心,就是色法跟心法嘛,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蕴,都是过去的业力种子变现出这一世的五蕴身心。所以每个人长得不一样,因为过去含藏在八识的种子、业力的种子不一样,所以业力的种子所变现出的五蕴身心就是长得不一样。

所以,它变现了这一世的五蕴身心之后,第八识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能够执持这个五蕴身心不坏失,执持,就让它一直保持五蕴身心的活动,不让它坏失。坏失就死掉了,懂吗?所以它能执持多久,那就是所谓的寿命,所以它是过去业力种子显现出、变现出这一世的身心之后呢,看它能够执持这个身心不坏多久的时间,这个我们就叫寿命。它能够执持的时间越长,我们的寿命就越长,执持的时间越短,寿命就越短。所以所谓的寿命,只是在说明我们这一世的五蕴身心能够维持多久而定的名称,寿命是这样来的。

我们就很好奇啊:那是什么力量,使我们这一世这个五蕴身心它不会坏失呢?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个色身是地、水、火、风四大的假合,既然是地、水、火、风的假合,它为什么不会分散掉,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地、水、火、风四大的假合;可是地、水、火、风,外面也有地、水、火、风;可是为什么我们可以…,这个色身,地、水、火、风都可以一直执持在这里,然后不会分散掉,不会晚上我睡着了,然后我的四大就分散了,第二天这个人不见了,在人间蒸发掉了?诶?奇怪,为什么?地、水、火、风的假合啊,为什么它不会分散掉?会不会很奇怪?还有受、想、行、识嘛,我们是五蕴身心,身是这个色蕴,色身,受、想、行、识它是属于心法,对不对?我们心念的作用,受、想、行、识这个心法它也是刹那、刹那生灭;可是为什么它可以一直相续不间断?受、想、行、识,我种种的感受:一下苦、一下乐、一下忧愁、一下悲伤,从来没有停过,也不会因为今天晚上睡着了之后,我明天醒过来,我的感受,从此以后没有感受了,不会的,为什么?为什么感受它可以一直相续不间断?想蕴也是啊,想心所也是啊,为什么我老是打妄想?我打坐,想要叫妄想不要来,它就是不听话,它一直冒出来,它就是从来没有间断过,为什么它不会间断?为什么我这一念想过去之后,不会就停住了,下一念会再生起来,为什么它会一直生起来?也是很奇怪,对不对?行蕴,我们也讲过,刚才行蕴有什么相应、不相应,它也是没有间断过,行蕴就是说明它一直生灭、一直生灭变化,从来没有间断过。

答案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我们的八识有执持色心不坏的功能,就是我们第八识一直执持这个五蕴身心,在它有生之年不会坏失,四大不会分散,这个色身不会分散掉,然后受、想、行、识四蕴也不会停止它的作用,一直执持到它寿命到了,我们所谓的神识离开身体,有没有?然后进入中阴身嘛,这个神识就是我们所谓的第八识(第八阿赖耶识),它一旦离开我们身体之后,我们这个色身就开始死亡了,死亡之后,我们四大才会分散,这个色身会腐烂掉,四大就回归法界,回归四大。所以为什么色、受、想、行、识它不会坏失,就是因为第八阿赖耶识有执持色心不坏失的功能,这个功能一旦消失,五蕴也就中断它的活动了,就是我们所谓死亡的时候。所以所谓的命根,我们就知道它是第八阿赖耶识的功能,只要这一口气还在,八识就能够执持五蕴身心不坏,要一直到它离开身体之后,这个功能才会消失,命根才会结束,就是我们所谓的死亡。

所以所谓的命根,只是单独由阿赖耶识这个心法,执持一段时期色心的功能不断所假立的名称。所以,所谓的命根是什么意思?寿命是什么?第八阿赖耶识,这一个而已,第八识这一个心法而已,心法有八个嘛,只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执持一段时期身心的功能不断所假立的名称。

我们刚才说二十四不相应行法是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三位的假立,有没有?这三法的假立、分位假立。那现在这个寿命只有一法,就是第八阿赖耶识这个心法所假立的名称。假立的名称,就说明寿命不是真实存在的,对不对?只是第八阿赖耶识它的功能。那第八阿赖耶识是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们昨天已经讲过,第八阿赖耶识也不是真实存在,是一念无明才有的,一念无明,一念妄动而起无明,然后才有了第八识,然后八识再由它的自证分,就是它的自体(就是所谓的自证分),再变现出见分跟相分,所以我们就说明这个八识是由一念妄动起无明才有的,所以它也不是实有的。所以现在由第八阿赖耶识执持色心不断的这个功能,它也不是真实存在的,就说明它只是阿赖耶识的功能而已,阿赖耶识既然不是实有的,当然它所执持这个色心不坏的功能也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并没有真实的命根存在,它只是第八识的功能。

这个功能能够执持五蕴身心多久呢?完全由业力的种子来决定。业力的种子,是我们过去熏到第八识的,那这一世种子变现出这一世的身心,还有外在的世界也是:正报、依报都是八识的变现,都是八识的相分来的。

认识了这个很重要,为什么?因为我们都很怕死?对不对?那我们现在知道寿命不是真实存在的,那会不会比较好一点?我们会不会比较不在意我能够活多久?寿命的长短,好像也不是这么重要,因为它不是实有的,它只是第八识的功能而已,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可能有了这个概念之后,我对我这一世能够活多久,长啊、还是短啊,可能也不会那么在意,所以我就不用花很多的精神去买很多的健康食品来吃,试图要健康长寿,或者是练很多的功法,这个功、那个功都可以延寿的种种功法。

然后亲人死亡,可能也不会那么悲伤,还是要哭啦,不然人家会说你不孝顺。但是学佛人的观念里面知道:所谓的命根、寿命只是第六意识的分别长、短,它只是第八识的功能的发挥,只是过去业力种子的显现这样而已,都不是真实有寿命可得,它是心法的分位假立这样而已。所以这个概念很重要,我们就可以看破这个寿命的执著,就能够超越死亡,不再害怕。

好,第三个“众同分”。众同分,就是同类相似的意思。众,是众多有情;同分是种类相似,叫同分。所以众同分,就是在众多的有情当中,我们为了要区别彼此的不同,我们就把身心种类相似的归在一起,叫做众同分。

像我们人类的话,人类都是同样的五蕴身心嘛,都是相类似的身心,所以我们就叫做人同分。天人和天人也有相似的身心,所以叫做天同分——这个是对有情众生来说,有情众生的归类,就这样来归类。那对法的归类,我们也是一样可以来归类,像心法、心所有法我们把它归在一类,叫做心同分嘛;我们昨天讲的色法,也可以把它归在一类,叫做色同分。我们现在就明白,什么叫众同分?就是同类相似的把它归在一类,同类的,就叫做众同分。

我们刚才说了,这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就要说明整个宇宙的现象界是怎么样来说明它,所以它要有种种的分类,我们所谓的同类的把它归在一起,就叫做众同分。因此我们就知道所谓的众同分是依心法、心所有法、还有色法所分位假立的名称,并没有真实的同类。所以同类只是一个概念,你跟他是一国的,所以你们是同类的,同类相聚,也是一个概念,它也不是实有的,所以它是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分位假立的名称。

第四个“异生性”。异生性,简单来说,就是凡夫,没有证得别教初地之前的,我们都称为异生性。

圆教的初住,别教的初地,因为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个叫做“同生性”;所以还没破一品无明之前,我们全部叫做异生性。同生性,就是他已经跟佛相同了,因为他已经见性了,破一品无明,就能够见到真心本性,所以他开始都用真心在过生活。那我们这个异生性呢,凡夫就是用妄心在过生活,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我们的菩提自性,还没有见到我们的真心,虽然它在,但是我们没有见到,所以称为异生性。同生性就是跟佛相同,都是用真心,念念归入萨婆若海,就是这个意思,只要破一品无明,都称为同生性。

那它为什么要称为异生性?这个名词怎么来的呢?那是因为每一个众生他的烦恼障跟所知障不同,我们过去熏的烦恼障跟所知障的种子都含藏在第八识,所以每一位众生,他的烦恼障跟所知障的种子是不一样的;种子不一样,所以它生起现行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见解,引发不同的烦恼,因此造作不同的业,感受不同的果报,然后往不同的地方受生,所以称为异生性。所以有六道众生的差别,有卵、胎、湿、化四生的差别,或者十二类的差别,这种种的差别是怎么来的?就是因为种子不同、烦恼障跟所知障种子不同,所以他所生起的见解就会不一样,不同的见解就会生不同的烦恼,不同的烦恼就造不同的业,不同的业当然就有不同的果报,就到不同的地方去受生,所以称为“异生性”,它的名称是这么来的。

所以这里的“性”指的是习性,不同的习性引发不同的烦恼,因此造下不同的业,往不同的地方受生。所以异生性是属于心所有法的分位假立,生起不同的烦恼嘛,烦恼我们前面介绍过了,它是属于心所有法,心所有法有根本烦恼六、随烦恼二十,都是属于心所有法。所以我们就知道所谓的异生性,它是从什么的分位假立啊?心所有法的分位假立而有的名称,所以它也不是真实存在的,它是假立的名称。

第五个“无想定”。什么叫“无想定”呢?就是灭想心所而得的禅定,我们叫做无想定,就是说已经没有想心所了。这个是外道修的无想定,因为外道为什么要修这个无想定呢?因为他发现:他在修禅定的时候,一直让他没有办法入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还有念头,念头就是想心所,还有这个想心所(就像我们打坐一样,妄念一直冒起来、一直冒起来,好讨厌),他就一心一意想要把想心所灭掉,然后我才可能真正的安稳,所以他有这样的观念之后,他就一修禅定,他就一心一意要灭想心所,然后成功了之后,就入这个无想定。所以,无想的意思就是已经没有想心所了。想心所就是第六意识,我们称为想心所的作用。

所以一旦功夫纯熟,前六识的心法、还有心所有法暂时就不起作用,这时候我们就称为无想定。所以我们就知道无想定它是怎么假立的名称呢?它是依什么假立的?因为它灭的是第六意识的心法跟心所有法,所以它是心法和心所有法上所假立的名称,无想定是这么来的,就是暂时伏住了这个想心所。

我们说灭了想心所,灭了第六意识;但不是真正的灭哦,真正的灭了,就跟石头木头没有差别了,懂吗?它只是暂时伏住,不能够说它真正的灭,不是真的就没有第六意识了,不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要知道它只是用这个来形容伏灭的意思,不是真的没有,只是暂时把它伏住了(想心所),不让它生起活动这样而已。因为我们说过,想心所属于五遍行嘛——作意、触、受、想、思,五遍行是遍一切识、遍一切地,所以不是真的灭了想心所,它只是用定力暂时伏住想心所而假立的名称,叫做无想定。

既然是心法、心所有法所假立的名称,那这个禅定境界是不是实有的啊?也不是真实存在的,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一切的三昧或者是禅定的境界也都是生灭法,为什么?因为他一离开无想定之后,想心所又开始活动了,可见它是生灭法,对不对?它只是暂时伏住想心所而已,之后还会再生起活动,所以它是属于生灭法,所以这个定境不是实有的,不是真实存在的,不是不生不灭的,是无常生灭的。

生前修这个无想定成就的,死后就会生在无想天,就会得生无想天的果报,我们称为“无想报”。所以二十四不相应行法的第六个,就是“无想报”,修无想定的果报,叫做无想报。就是在欲界修习无想定,熏习成种,熏习成种的意思,就是熏习成种子,种子生起现行了之后,在命终就能够得无想天的果报。

这个无想天在哪里呢?无想天到底到哪里去了?它是在色界第四禅天当中,有一天叫做“广果天”。第四禅天的第一重天叫做“无云天”,没有天上的云,无云天;第二重叫做“福生天”,因为福报而生天,福生天;第三天就称为“广果天”——这就是生无想天它的处所,就是在色界的第四禅天当中。所以死后生无想天,到底到哪里去了?就是在色界四禅的广果天。

一旦生无想天,它的寿量有五百劫这么长,都在没有想心所的状态,所以这个绝对是我们不会想去的,没有起心动念了,就一直在那个状态五百劫这么长。他只有在要生去的、还有离开的时候,那个半劫、半劫会有想,因为你要想才能够去嘛,然后时间五百劫快要到的时候,他也还要再动一个念,他才能够离开无想天,所以只有那个时候会有想心所,其他全部想心所都停止活动。这就是所谓的无想报、无想天的果报。

第七个是“灭尽定”。灭尽了前六识的心、心所,还有第七识的染分心,我们就称为灭尽定。这是声闻、缘觉二乘圣人所修的灭尽定,就是不但灭了刚才无想定前六识的心、还有心所都灭了之外,还可以继续把第七识染分心(暂时伏住),染分心是什么?我们前面讲过第七识,染污意嘛,第七识末那称为染污意,染污,就是恒常与四惑相应,懂吗?还记得吧?我见、我爱、我痴、我慢,这个是现在所谓的染分心(第七识的染分心),就是它可以把第七识的四惑——我见、我爱、我痴、我慢,也能够暂时伏住,而入这个灭尽定。

我们就要问了:无想定和灭尽定都是灭了前六识的心和心所,那这两个有什么差别呢?我们虽然知道灭尽定多了一个:灭了第七识的染分心,但是其他还有没有什么不同?还是有不同,所以我们现在介绍,它有三个差别:

第一个差别,是他们修无想定跟灭尽定的动机还有目的是不同的。这个很重要,动机和目的是不同的。无想定,它是以出离为动机,以求得解脱为目的;但是,重点:它并不能够真正出离三界。所以,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五不正见,还记得吗?有所谓的戒禁取见、还有见取见。现在讲到这个外道,他为什么会修无想定?原来他搞错了,他是以出离为动机;但是并没有办法真正的出离三界,他以为入这个无想定能够真正的出离三界,但是并不能够出离三界,它不是出离三界的因,所以叫“非因计因”,非因计因就是戒禁取见;所以这个外道误认为无想定能够真正的出离,结果他没有办法真正出离。他是以出离为动机,求得解脱为目的,他误认为无想报是真正的解脱,结果死后生无想天,也没有真正的出离三界,也没有真正的解脱三界,所以误认无想报是真正的解脱,这个就是“非果计果”,没有办法解脱,没有办法证得这样的果,他以为能够证得,这个就是见取见,非果计果,所以都是属于五不正见里面的。

所以正知见很重要,因为知见弄错了,你就会跑错地方,你生前就一心一意修无想定,结果死后生无想天,他以为他解脱三界轮回了,其实没有,他到了第四禅天(广果天)去了,所以死后生无想天,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受五百大劫的生死果报,除了出生无想天的半劫,还有离开无想天的半劫有心识的活动(有想心所的活动),其余四百九十九劫都是无想的状态,这是有关无想定。

那灭尽定它的动机跟目的就不一样了,灭尽定它是以止息想(止息想的意思,不是止息想心所,而是灭受想),所以灭尽定又有一个名称叫做“灭受想定”,它不但把想心所灭了,还把受心所灭了,所以它叫做灭受想定。它的动机是什么呢?就是要把受心所跟想心所都灭掉,这个是它的动机,以求得寂静安住(寂静安住就是涅槃),他以求取涅槃为目的,就是解脱。这个是可以真正的出离三界,可以真正证得涅槃的,真正的解脱的。这是灭尽定,它的动机和目的跟无想定不一样;但是它是真正能出离三界。

那我们要谈到,为什么这些二乘的圣人,他一心一意想要灭受想呢?为什么他有这样的动机跟目的,想要证得涅槃这样的目的?就是因为这些修定的圣人,他知道想心所和受心所是我们凡夫心中动得最厉害的两个心所,所有的心所里面就是这两个最厉害:想心所跟受心所。我们的妄想还有颠倒见就是来自于想心所,像我们凡夫众生每天忙着打妄想,而且充满了各式各样的邪知邪见。这个邪知邪见就是分别来的,所以是它属于想心所。那每天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我们心中也不断地追求种种的欲乐还有贪爱,这些属于受心所。想心所就是打妄想,还有种种的颠倒见,它是属于想心所。凡夫众生每一个都是这样,每天都在打妄想,都有很多错误的知见,所以它很严重。受心所也很严重,因为它在我们每天六根面对六尘的时候,它不断不断地生分别,第六意识不断不断地分别,然后喜欢不喜欢什么,所以他就产生五欲之乐,耽著在色、声、香、味、触,五尘境界当中,生起欲乐的心,那种欲乐、还有贪爱,就是属于受心所。所以凡夫都喜欢享受,要看好看的、听好听的、吃好吃的、穿舒服的,就是都在讲求这个五欲之乐,好(hào)享受,这个就是属于受心所。

这两个心所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所以修定的圣者一定要把它们灭除,这是他的动机,他知道想心所跟受心所是一切烦恼的根源,一切烦恼都是从它来的;所以除非把它们都暂时伏灭,才可能证果,才可能出离三界。于是他有这样的动机之后,他就把第六意识安住在现量无分别当中,我们修定都是这样开始的嘛,第六意识不起分别,保持现量无分别,现量境,不是比量,现量境,不是比量。现量就没有分别,第六意识不起分别,就这样一直一直练习,第六意识不起分别,安住在现量,久了之后,第七识也跟着不起作用了,对不对?第七识我们前面稍微有讲过;可是要到《八识规矩颂》的时候才会比较详细地讲,前面只是讲说第六识跟第七识它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第六意识一分别之后,第七识把上就加进去,我在看、我喜不喜欢,就把第七识那个“我”,执我的跟着就放进去了,第六意识一分别之后,第七识就加进去了。我现在保持第六意识现量不分别,那第七识有没有机会去熏习那个“我”?没有,对不对?因为第六意识不分别了嘛,所以你七识就没有机会把它放进去说“我”在看、“我”在听,因为没有分别,没有喜欢、不喜欢,所以那个“我”也没有办法放进去说我喜欢、还是不喜欢,没有给它串习的机会,所以第六意识能一直保持这个现量无分别,久了之后,第七识的染分心(我们刚才讲我爱、我见、我慢、我痴),它跟着就能够不活动了,是因为第六意识能够一直保持现量无分别的一个状态,第七识的我爱、我见、我慢的,它就没有机会现行,因此它也能够慢慢地就伏灭掉了,它修行的过程是这样来的。先有这样的动机,要一心一意地伏灭想心所跟受心所,然后加上功夫,功夫纯熟之后,就可以有一天终于做到灭受想,就证得现在讲的这个灭尽定(灭受想定)了。

这就说到第一个,动机跟目的的不同。

第二个,是有漏、无漏的差别。我们刚才讲,一个还在三界嘛,他是到了第四禅的广果天去了,还没有出轮回;可是证得灭受想定的,他可以暂时的解脱轮回,这是它们第二个差别,有漏跟无漏的差别。无想定是外道所修有漏的禅定,不能够出三界,所以不但圣者不修,凡夫也不修,只有专门信无想天,以为真正解脱的外道才会修无想定,我们不会修的。灭尽定是声闻、缘觉二乘人所修的无漏定,所以它能够证阿罗汉、辟支佛果,能够真正出离三界。

第三个差别,是灭心跟心所的不同。这个我们已经知道了,无想定它只是伏住前六识的心跟心所不起活动,灭尽定还可以进一步地使第七识的染分心也暂时不起活动——这是它们灭心、心所的不同。

好,所以,我们就知道,无想定、无想报、还有灭尽定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它只是依心还有心所有法(心法跟心所有法)分位差别所假立的名称。这说明什么呢?禅定不是真实存在,它是生灭法,证果也不是实有的,懂吗?灭尽定已经证果了,证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但是它也是什么?依心法跟心所有法分位假立的名称,不是真实存在的,这个观念很重要。

好,接下来我们看:如果依“言说”分位差别假立,就会有名身、句身、文身等等名称。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名称跟言说,就是语言跟文字。要说明整个宇宙的现象,你必须要沟通,就需要有语言文字来互相沟通,或者来说明描述一些什么事情,所以就一定要有名身、句身、跟文身。

名,就是名词;句,是句子;文,是文字或者文章。身,是什么意思呢?身就是聚集的意思。很多名词聚集在一起,我们就称为名身,所以它是聚集的意思;句子聚集在一起,就叫做句身,所以身是聚集的意思。

只有单名,我们叫做名,名就是名词嘛,它是用在哪里呢?它就用在解释一切法的自性,所以我们给它种种的名词,我们一听到那个名词,就知道是什么东西了,所以名词就是说明那个法它的自性。我们说胡姬花、白色的胡姬花,我们马上就知道你在讲什么,这个就是名词;或者是花,或者是叶,花、叶,我们马上就知道花、叶,它代表什么意思——花跟叶子。如果是两个名词以上,就叫做名身,譬如说:红花、绿叶,两个名词。如果三个名词以上,就叫多名身,譬如说:香红花、嫩绿叶,它就是在说明诸法的自性。

那句子呢,是用来诠释诸法的差别。我们要说明每一法跟每一法它之间的差别,所以必须要用到句子。只有单句的,我们就叫做句,譬如说:清风、明月。两个句子的,我们就叫句身(刚才讲身是聚集的意思,叫做句身),就譬如说:微微的清风、皎洁的明月。如果是三个句子以上,我们就叫做多句身:空中吹来微微的清风,天上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就是做文章,就开始用很多的句子来做文章。

所以,第三个“文”,由文字就可以构成前面所说的名词跟句子,所以说“文字”是名词和句子的所依。这个意思就是说:你这个文章是怎么构成的?就是前面讲的名词还有句子,就构成文章,对不对?所以文章就是名词跟句子的所依的意思,就是这样子,名词加句子,就等于文章。所以名词和句子是由文字所组成的。

如果是不带任何意义的字,我们就称它文字,譬如说字母或者是音韵之类的,因为它只有文字,但是不能够诠释任何的义理,譬如说:A、B、C、D,没有办法解释它是什么涵义,没有任何的涵义在里面,不带任何意义的字,我们就称为文字。

如果是由名词所写成的文字,我们就称为文章:像四书五经,所有的佛经,就是文章嘛,这些是带有名词解释的文章,它能够包含所要诠释的义理,这个时候才能够叫文章,就是知道它要说明什么样的内容,包含哪一些涵义,都能够说清楚的,这个就叫做文章。所以看了一篇文章,你就知道它要说什么、它要表达什么,它是可以被描述出来的。

所以我们就知道,二十四不相应行法的第八个“名身”、第九个“句身”、第十个“文身”,它是由色法分位假立的名称。这三个都是由色法分位假立的名称,这怎么说呢?因为它是依色尘、声尘、还有法尘分位假立的名称。

如果是语言中所有的名、句、文,就是依声尘所假立的名称。我们昨天说色法嘛——五根六尘,有没有?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现在有声尘,因为我们现在说话不是要用很多的名词跟句子吗?或者文章吗?这个时候,因为是用音声,就是属于声尘,声尘属于色法。所以在言语当中所有的名、句、文,就是依声尘所假立的名称,所以它是依色法来的。

如果是把它写下来,书籍当中所有的名、句、文,就是依色尘,文字属于色尘,书籍把它写出来的,这所有的名、句、文——它是依色尘所假立的名称,这个时候就是色尘。

如果是你心里面想,你心里面在犯嘀咕,在胡思乱想,也都是可以把它用名、句、文把它描写出来或者是把它述说出来、表达出来的。所以你心里面想的它是属于什么?法尘,对不对?我们昨天说法尘,你打的妄想就是属于法尘境界,第六意识所缘的境界是法尘,所以如果是心想中所有的名、句、文,就是依法尘所假立的名称。

不管是色尘、声尘、还是法尘,它都属于色法,所以我们就说这三个都是依色法分位假立的名称。

一般我们对这个色尘起执著,我们就说他著“名字相”,有没有?名字相;如果说他对音声这个声尘执著,我们就说他著了“言语相”;对这个法尘起了执著,我们就说他著“心缘相”,有没有?所以这个观念很重要,修行人如果明白名、句、文都不可得的话,我们就能够离名字相、离言语相、离心缘相,这个很重要!这三个离了之后,就什么会现前?我们自性就会现前哦!我们现在就是都没有离开这三相,所以自性没有办法现前,因为我们会著在语言文字上:哪个人讲你怎样,你马上就……,赞叹你,你就很欢喜;毁谤你,你就很生气,所以就著这个言语相;学佛就是著在那个名相上,那个就是著名字相啊;然后著心缘相更不要说了,就是我们念念都是非常的执著的。

所以,什么时候能够离名字相、言语相、心缘相,很快就开悟了,所以为什么我们要学这个《百法》,二十四不相应行法的内容,就要一一把它破除,破除对它们的执著。现在我们明白它是不可得的,它是无自性的,它只是色法的假立,是生灭无常、无我的,你自然就能够远离,不再执取这三种相。

见性之后,不得了了,一切的文字都能够转成文字般若。所以开悟、明心见性的人,他以前不善说,现在都很善说,为什么?他全部把文字转成般若了。以前看不懂的,现在都看得懂了,经书不管哪一本拿起来他都懂了;然后他也能讲,以前不会讲,现在都很会讲,为什么?因为所有的文字都转成文字般若,他不但不会著在这个相上,而且还能够很善巧地运用,所以我们对这样的认知也是很重要的。

接下来,第十一是“生”,十二是“住”,十三是“老”,第十四是“无常”,这四个是依相的分位差别而所假立的名称。这个相,就是有为法的四相,这四个就是有为法的四相。用这四相来说明有为法生灭变化的现象。一切有为法,它都是生、住、异、灭的,它都是生、老、病、死的,它都是成、住、坏、空的,只是说明这四相,可是它用不同的名称:用在身体方面,我们就是用生老病死;用在物质方面的描述,我们就说它是成住坏空;用在我们的心念,我们就是生住异灭。我们说心念生灭、生灭,你每一个念头生起来,就消失了。生;还没有消失之前,叫住;这个住也不是没有变化,还是继续在变化,所以它是异,异就是变异的意思;然后消失了,就叫灭,所以生、住、异、灭,是形容我们的心念。所以它都是假立的名称,依这个有为法四相的分位差别所假立的名称。所以我们也知道,这个只是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的现象这样而已,它的过程是这样的过程,所以它也不是真实存在的。

所谓的“生”是什么呢?就是先无今有,本来没有,现在有了,我们叫做生。第六意识的分别去给它一个定义,所以它也不是实有的。本来没有的,现在有了,叫做生,所以它是依色法、还有心法,仗缘显现所假立的名称。仗着不同的因缘,因缘具足,它就有了,我们就叫做生,因缘不具足,就没有。因缘具足,它就有,本来没有,现在有了,叫做生,所以它也是色法跟心法仗缘显现,依仗因缘显现所假立的名称。所以所谓的生,也是无自性的。

什么叫“住”呢?有位暂停。有了之后,暂时停住,生了之后,继续相续停住,那个我们叫做住,就是有了之后,暂时停留的时间,我们叫住,也许是十年、二十年都不一定,就是住世的时间,就是它暂时停留的时间,叫做住。所以它是依于色法和心法暂时看起来好像是在相续的那个所假立的名称。所以所谓的住,只是依色法心法暂时相似相续,所假立的名称。看起来好像暂时相续的,这个我们叫做住。

“老”呢?住别前后。就是说它在暂时停留的这段时间,它并不是没有变化,它前后是有分别的,所以叫做住别。别,就是有分别;前后,前后是有分别的,在住的这段期间,它是有变异的,它是有分别的,这个我们叫做老。就是在这段停留的时间之内,并不是没有变化,而是前后不断在衰变。所以,它是依色法和心法迁变不停、渐渐衰异所假立的名称。

“无常”,叫做有已还无。本来有的,现在没有了,我们就叫无常,也称为“灭”,或者是“死”,不同的名称。我们刚才说嘛,看你是用在身体、物质、还是心念,所以它有不同的名称。那为什么要叫无常呢?因为它不像龟毛兔角是“常无”,龟毛兔角是根本没有这个东西,所以它是“常无”,取这个“无”;也不像无为法是“常有”,无为法是没有生灭的,所以是“常有”,取这个“常”。一个是“常无”,一个是“常有”,取一个“无”,取一个“常”,所以加起来叫“无常”,它的名称是这样子来的。所以这个无常,它是依于色法还有心法,暂时有,还无,最后又没有了,所假立的名称。暂时有,后来又没有了,这个叫无常,所以它也是假立的。

所以这个生、住、老、无常,就是在说明有为法的四相,表示一切有为法:第一个生,它是在说明一切有为法本来没有,一切有为法本来空;住,是表示一切有为法暂时有作用;老,是表示一切有为法不是固定的,所以它一直在变异;无常,是表示一切有为法不是永恒存在的——所以这四个就是说明有为法的四相。

第十五个“流转”。流转,是在因果相续不断的作用上所假立的名称。我们刚才说一切有为法生、住、异、灭,一切有为法是生、住、异、灭,就是有为法的四相,在这个生、住、异、灭四相过程的作用当中,它不是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而是相续不间断的,这个我们就称为流转,说明有为法的成住坏空,或者生住异灭,它是相续不间断的,它不会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它的作用是相续不间断的,这个我们就称为流转。所以,它是在因果相续不断的作用上,所假立的名称。

所以,流转是依于色法和心法,它的因果前后相续上所假立的名称。这种情况就好像一颗种子,你种下去之后,它就会发芽,发芽呢,再长根,然后长出叶子,最后开花结果,结果之后,这个果再结出种子,对不对?种子又发芽,芽再生根,然后长出叶子,最后开花结果,这个就在说明相续不间断,就是现在所谓的流转。所以其实整个轮回现象就是一个流转的作用,因果相续不断,流转三界六道轮回嘛,我们都这样说,所以它是在说明轮回的现象,就是一种流转的作用。

什么叫“定异”呢?第十六个,因果各别叫“定异”。就是说善恶因果的关系,一定是相异的。一定是不一样,叫做相异,所以它是决定别异,是一定不相同的。譬如说:精进,决定不会有害处;懈怠,决定不会有好处;种甜瓜,决定不会得苦果;种苦瓜,决定不会得甜果。这说明什么呢?世间的善恶因果,必定是互相差别的,就是因为善恶之间的因果关系一定是互相差异的,所以叫做定异,一定是互相差异的,这就是在讲因果各别。

下面一个叫“相应”。相应,就是因果相称的意思。就是说因缘果报一定是相应的,譬如:善因一定有善果,恶因一定是有恶果,因和果一定是相应的。种瓜一定得瓜,种豆一定得豆,因果一定是相应的,这个叫做相应的意思。所以“相应”是在世间因果报应,必定相应而起的作用上所假立的名称。

第十八个“势速”。势速,就是势力快速的意思。我们刚才说流转,是说一切有为法在生、住、异、灭的作用上是相续不间断的,刚才流转是讲说相续不间断。现在是说不但不间断,而且它的速度非常的快,它的势力非常的快速,所以叫做势速。势力非常的快速,就是说明有为法在因果相续,迅速流转、刹那不停留的作用上所假立的名称。就说明它的势力非常的快速,它不但不间断,而且势力非常的快速。

譬如说:我们从生到死,这个生命的现象是非常快速,而且没有一刹那停留的,这个就叫做势速。你想不老,没办法,而且老得很快,每分每秒都在老啊,都在老化,只是你没有看得那么仔细,要久久没有见面,十年不见,啊!怎么老这么多!每天见面就不觉得他老得这么快,其实他老得非常快,他没有一刹那停留的,这个就是势力非常快速,不但不停留,而且很快,就说明我们生命的现象,就是一种势速的作用,没有一刹那停留的。我们的心念也是一样啊,好像那个瀑布,瀑布,唰、唰、唰……我们心念就像瀑布一样,相续不间断,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非常的快速,我们的念头闪得多快啊,那个也是势速的一种作用。所以,所谓的“势速”,就是依色法还有心法迁流不暂停住所假立的名称。

十九个“次第”。次第,就是编列有序的意思。就是将一切有为法编列有序,才不会互相紊乱。我们一定要把它编成次第,才不会紊乱。所以有所谓的尊卑、上下、左右、前后,凡是有规矩可以依循的,都包含在次第这个范围里面。像我们修行也是要讲次第啊。所以宇宙万有的现象,就是都有它的次第,你不可能春天过了就冬天嘛,没有嘛,就一定是春、夏、秋、冬,对不对?那就是自然的次第,自然现象、宇宙的次第。你每天做事情也是要讲次第啊:你不可能先煮饭、再洗米,先炒完菜、再洗菜,不可能,所以每件事情都有它的次第。

第二十个“方”,就是指方位、处所,就是我们所谓的空间。像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就是所谓的方、方位。方位是色法所划分的界限,是一切有为法在因果相续的处所上所假立的名称。一切有为法,它一定会占有一个空间,所以在它相续所占有的那个空间,我们假立一个名称,就叫做“方”,就叫做方位。所以空间也不是真实的,所以住哪里都一样,空间不是真实存在的,你朝哪一个方向打坐都一样。有一些练功法的,他就是早上一定要朝着太阳,还是哪个方位,还有看风水的也是方位嘛,坐东朝西啊、坐北朝南啦。现在我们就知道方位也不是真实存在的,每一个方位都是吉方,好不好?因为十方都有佛嘛,你说哪一个方位不好?你不能说,对不对?所以都是吉方啰!这个观念也蛮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打破空间的观念。

还有“时间”也是。第二十一个“时间”。时间,譬如说:过去、现在、未来、年、月、日、时、分、秒,这个都是我们第六意识去把它界定出来的,所以时间也是不可得的,时间只是一切有为法在因果相续的过程上所假立的名称。因果相续的过程所假立的名称,这个意思并不是说一切有为法在时间中相续,不是哦!是在因果相续上假立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差别,就是我们在观察因果相续的过程,它现在是有?还是没有?那个已经生起,生起已经灭去的,我们叫过去;生起,还没有灭的,我们叫现在;还没有生起的,叫未来。所以,你要观察一切有为法它相续的过程,当下是有?还是没有?这样子来把它规划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根本没有生起的,就是未来;生起,还没有灭的,就是现在;生起,已经灭的,叫做过去。所以它也是假的,所以时间相也是不可得的,又可以帮助我们打破时间的观念。

所以什么时候打坐,有没有差别啊?一定要早上五点到七点,阳气最充足,早上四点灵气最旺,练那个灵气的,一定要早上四点钟,有的功法要看着太阳练,有的要傍晚看夕阳练,那个都是有时间的执著。我们现在知道,时间相不可得,什么时候练都一样。

“数字”。数,就是数目或者数量。它是怎么来的?就是我们度量有为法之后,在每一个差别上给它种种的名称。我们要量那个有为法,在量之后,它有种种的差别。譬如说量了之后它是一公升,一公升是这样子;十公尺,一百公尺。所以它就是在度量有为法每一个差别上,所假立的名称。

所以它有种种的名称,什么度量衡,度量衡上面的升、斗、丈、尺,或者是一、十、百、千,乃至无量,还有阿僧祇啊,是无量的意思,这个都是属于数目或者是数量。我们了解数量不可得,也是蛮重要的。因为现在油价一直涨,对不对?就是薪水不涨,我对那个数量还蛮计较的,一公升多少钱就是多少钱;薪水缩水,我也是蛮在意的,少了一个零,还是多了几个数字;物价一直涨,我也是蛮计较的,那个都是困在数量上面,被它困住了。还有买马票啊,那个也是数字,对不对?有中、没有中,有很大的差别,谁说数量不可得?我中了就是真的中了。还有买股票的也是啊,每天跟着它上下、上下这样子,那个都是在玩数字游戏啊。

二十三个“和合性”,就是诸法不相违的意思。

二十四个“不和合性”,就是诸法相违的意思。

它是在一切有为法的因果相续当中,要说明它的缘是和合、还是不和合的现象。只是在说明有为法的相续这个当中,它的缘是和合的、还是不和合的,它的因缘相顺的时候,我们就说它是和合的;因缘相违的时候,我们就说它是不和合的,所以它也是假立的名称。

所以从刚才的第十五个“流转”,到现在第二十四个“不和合性”,都是依因果分位差别所假立的名称,都是在说明因果,一切有为法的因果的分位差别所假立的名称。

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已经介绍完了。我们就知道它是色法、心法、心所有法的分位假立。在唯识学上,就称为“分位唯识”,唯识的名相,就称为“分位唯识”,因为它是分位假立的。另外又依分位的不同,来假立各自的名称,因此又称为“分位差别”。这些都是名相的介绍。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这二十四不相应行法,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既然色法、心法、心所有法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由它分位假立的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当然也不是真实存在的。有了这个认知,非常的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看破、放下,我们的菩提自性就能够早早现前。明白它只是说明宇宙万有的现象,第六意识的分别而有的种种假名,“但有假名,都无实义”,自体都不可得。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