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八识规矩颂-第六识颂(上)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开示
2012年7月1日讲于台北
当烦恼现前的时候,如果我们只是说增加我们的定力,是不能够解决问题的。那个只是一直压抑、一直压抑,不发脾气,不让自己身心热恼;但是那个还是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懂吗?对!
所以大家都说要修止观,那止观到底是什么内容呢?就是面对境界来的时候,你的心可以不被外境影响,可以保持不动的话——那个是定。但是又有一个很重要就是:当下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个是慧。那你当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内容是什么,那就跟你对教理的了悟,还有你自己实证的功夫有关系。
所以只是修定不能解决问题,就好像说一杯水,它是混浊的水。那我们的定力就好比放在那边让它沉淀、沉淀、沉淀,你终于看到杂质了;但是杂质还在,这样懂吗?
所以我们定力很高,就是我们看得到我们还有哪些烦恼;但是那些烦恼,你没有修慧的话,它是不能够解决掉的。所以只是修定是不能够解决烦恼的问题,因为烦恼的习气,这些全部都还在八识田里面,一个都没少,只是说你定力比较高,可以把它伏住,不让它现前;但是所有的种子、习气都还在。
那如果说我们对佛法的认知只是在业果、因果、因缘果报这个部分的话,我们也可以当下能够好过一点:就是现在的逆境都是我过去恶业的成熟,就这么简单;我今天一切的顺境就是我过去善业的成熟;今天也没有特别好也没有特别坏,就是中庸嘛,可能无记业。这样我也会好过一点,至少我相信业果。
所以今天你跟哪个同事还是谁有一些争执,然后心里面愤愤不平,还会愤愤不平表示说境界来的时候,我们没有因缘果报——这个观念没有现前。如果可以的话,就欢喜受报嘛,我们都说要欢喜受报,就是一切逆境或者是不顺心的时候,我们知道是我们自己过去造的恶业现在成熟了,那它只是一个外缘、帮助我业果成熟的一个外缘。其实跟它没有关系,因为今天如果不是他的话,也有别的外缘去让我们过去的恶业成熟;不然我们过去的恶业要什么时候受报?就逆境的受报啊,一切不顺心的时候报啊,对啊。所以光是思惟业果的道理,我们其实就已经能够心平气和大部分了。
那再加上观的部分,要修止又要修观嘛,所以有定、有慧。那个观的部分就是你对佛法的了悟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有空性的了悟,那就都OK都没问题,因为也没有一个讲你的人,也没有一个被讲的人,也没有讲的那个事情——就三轮体空也都没有了嘛,没有我执、法执,也都OK了嘛。
可是我们还没有开悟,这个空性的智慧还没有现前之前呢,我们至少也能够去观,去把它观破、用佛法的思惟去把它观破。
所以你刚刚说:以后要强调定力,然后把它伏住,让它不要发出来,这个不是根本解决的办法,这样懂吗?
所以要修定还要修慧;慧还大过定力的作用,对!因为定只是功夫,它不能够解脱,也不能开悟,也不能成就;但是慧可以,就是我们希望达到的是那个般若无分别慧——就是般若的智慧。
好,这是回答你的问题。
那一直用比量去想什么是无分别,那个就从头到尾都是比量。你想要用比量去明白什么叫现量,那个是永远找不到答案的,懂吗?因为从头到尾在分别说“什么是现量无分别,什么是现量无分别”,就念念都是比量,所以你就不可能去明白那个现量。
其实,所谓的现量,我们已经讲很久了,那个就是觉知,懂吗?我们从很早以前就说“要保持觉知、保持觉知”,那个就是保持现量无分别嘛:保持觉知,安住在当下——就是现量无分别,只是换了一个名词。
你只是保持觉知,像你说“天气很热,我怎么保持现量无分别?”诶,你就知道是热,觉知“热”,就没有了。因为再下来就都是比量了,懂吗?“保持觉知,安住在当下”——那个叫做现量无分别。所以这个觉知培养到最后就是般若、就是般若智慧。
所以我们为什么说:我们现在要开始练习,现在知道说第六意识它这么复杂,现量、比量、非量都有;可是怎么样做才会对我们将来想要开悟啊,或者是想要解脱会有所帮助呢?就是开始练习安住在了当下,就是保持现量无分别。
那我也强调说它的重要性,就是跟我们的那个般若无分别智才能够相应嘛,现量跟现量才能相应。可是如果你从头…,就是从学佛修行,到整个修行的过程,你都是用比量的话,你是跟现量的般若无分别智是不能够相应,所以我们就变成没有开悟的可能。
所以我们练习最主要是希望般若能够现前,所以我们只是练习。那你说“保持现量无分别能不能生活?那我要做生意,我要算计,那怎么办?”
那你说佛菩萨保持现量无分别,祂能不能度众生?就是转识成智之后,祂还是有分别,它叫做“善分别”。我们那个“第六识”之后我有讲到;你们可能只有听第一晚,所以还没有听到那个部分。就是第三个晚上讲的:就是转识成智之后,佛菩萨祂怎么去利益众生?就是用妙观察智,妙观察智是善分别,跟我们凡夫用第六意识比量的分别是不一样的。它是没有比量的分别,它是在现量当中所起的——那个叫做善分别。就是说境界来,我完全的了知;但是我没有分别。那个就是觉知,发展到最后就会变成般若智慧,就是转识成智之后,它会变成妙观察智。妙观察智就是我能够起那个妙观察。
那你说我有没有第六意识的比量?没有!境界一来,我就知道,我不是经过比量;我没有经过分析,我也没有经过思考,我也没有想象,还是…,都没有(因为那个全部都是第六意识的比量)。境界来了,我就完全地了知了,那个叫做般若的智慧,转识成智之后就是这样。
所以妙观察智的运用呢,没有比量的,全部都是现量境。所以佛菩萨祂在度众生没有比量的,全部都是现量境,因为祂已经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了。所以什么众生到祂的面前,祂对他完全了知:他是什么根性,然后他适合什么样的法门,然后他要用什么方式才能够得度——这个全部都没有比量,全部都是现量,都是般若的运用、般若的作用,这个叫做善分别。
那我们现在是看自己也看不清楚,看众生也看不清楚,然后他需要什么也搞不清楚,因为我们的妙观察智还没有转,第六意识还没有转成妙观察智。那我们第三个晚上也讲到说它什么时候再转,至少是初地才能够转下品的妙观察智,然后才转成中品,然后上品,所以它是有三个次第,慢慢转。
所以在我们没有证得初地之前呢,我们全部都是第六意识的比量,没有妙观察智的,只能说练习现量无分别这样而已。
所以我们现在为什么观众生也观不清楚,那我们要给他的是我们认为他好的我要给他;而不是他需要的。因为我对他整个没有妙观察智的了解、观察,所以我对他不是很完全地清楚。我看自己的烦恼都看不清楚,然后我对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样去把它转识成智,都做不到,所以我们这时候想要帮助众生也没有办法帮助得很圆满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转识成智,我们没有那个妙观察智的作用,因为我们会看不清楚。
那我们一般都是认为好的,然后强迫人家接受,强迫推销;其实不是他需要的,而是我们认为这对他比较好,懂吗?那个都是因为没有妙观察智才会做这些事情。那有了妙观察智的话,你根本不需要比量,你一看就知道。然后你也知道他需要什么,然后你也不会着急,等到因缘成熟才说,有缘才说,然后他准备好了才说。没有缘也没有办法说,他没准备好,他还不能接受,也没有办法说。
所以佛菩萨祂度众生是尽未来际,永不疲累,就是说祂念念相续,利益众生的心从来没有断过。可是你说今天祂没有实际的行动,那就是没有慈悲对众生吗?也不是,其实祂慈悲心就是在心里,从来也是念念相续没有断过,只是看随顺因缘。
所以要做到随顺因缘的话,也是要开悟才能真正地随缘。我们说“哎呀,你就随缘吧”,那没有办法随缘,都是随我的缘、随他的缘,随我的我执法执,然后来随顺那个因缘。没有办法真的随缘,除非你已经做到“无我”了才是真正的随缘。你就善观缘起,然后知道那个因缘要怎么做,这全部都是妙观察智的作用,全部都是现量,没有比量,不用思考一下“我要想要怎么对付他,我应该要怎么好好地赚钱”,都不用!它那个智慧会自然出来。
所以你只要好好地修止观,然后保持觉知,安住在当下,你这个功夫慢慢、慢慢越来越纯熟了之后,你做生意也好、什么也好,你判断得更正确,这样懂吗?你不是用比量说“我比量才可以做生意”,没有!你有般若智慧的时候,你生意做得比别人还好,为什么?你看得太清楚了嘛!不管你今天是做什么生意,你看得太清楚是因为你有般若的智慧,那个全部都是现量;你不需要经过思考、分析、观察,不用!就是事情来了,你就知道这个生意应该怎么做,应该要怎么样怎么样,每一步它会自己出来。你不用去想破头,它会自己出来,所以它就是源源不断地像泉水从地底下一直冒一直冒一直冒,全部都是现量,你没有起心动念,它全部都会自动出来。
所以那个做生意的话就会变成大富长者,这样懂吗?就是全部都是有那个般若运用的智慧在里面,这样明白了吗?明白了哈。
禅宗说参禅呢,是离心意识参,这样懂吗?“离心意识参”,所以那个“参”是没有八识在里面的——那个就是我们讲的现量,保持觉知,安住在当下,现量无分别的状态去参。
心是第八识,意是第七识,识是第六识(包含前五识),所以离心意识就离开八识参。所以禅宗也叫做思惟修,懂吗?所以正思惟就是现量无分别,叫做正思惟。我们说的比量是“想”,不是“思”,第六意识的想、比量是想,不是正思惟,这样明白?正思惟是离心意识参究的意思,没有八识五十一心所在里面,这样明白了?好。
那各位至少很用功,还是要加油打气一下。我们现在还是在学习的阶段,就是教理的听闻非常非常重要。像我们如果没有学八识之前,我们每天在比量也不知道嘛。然后在那边很想要用功,全部都是妄功用嘛,都白费力气!所以教理对我们的修行来讲是非常重要,你有了正知见之后,你至少走的路是正确,那功夫很快就提升了。
所以我们还是要很有耐心地继续学习,因为我们教理的部分也都还没有讲完,不管是经还是论,我们都还没有讲完。所以我们其实还是要继续学习更多的正知见,然后它可以帮助我们的修行功夫提升得更快,当然也开悟证果得更快,所以还是要继续地加油。
好,我们今天就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