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布施的种类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我们《大智度论》还在布施度,布施波罗蜜。
我们今天介绍布施的种类。布施的种类有世间的布施、出世间的布施;圣人所称赞的布施、圣人所不称赞的布施;有声闻的布施、佛菩萨的布施;外布施、内布施;法布施、财布施——这些都是布施的种类。
什么是世间的布施和出世间的布施呢?凡夫的布施叫做世间的布施。我们凡夫因为有烦恼,带着执著,所以我们带着我执、烦恼这样来布施,就是世间的布施。圣人因为已经断烦恼了,就算他是以有漏心来行布施,还是属于出世间的布施,所以什么是出世间的布施呢?就是圣人的布施是出世间的布施。
另外就是在布施的时候,如果认为有布施的人、所布施的东西和接受布施的人——这三件事情都是真实存在的,这个就是世间的布施,因为世间才有我、有你、还有布施这件东西这三件事,世间才有。我布施给你,实际上“我”或者“你”都不是实有的。我称为“我”,我叫我自己为“我”;称你,你叫“你”,可是你不会叫我为“我”,你会叫“你”,懂吗?我称你就是“你”呀,所以我也不会叫你为“我”,可是你自己说自己是“我”嘛,可见这个“我”啊、“你”啊都不是实有的,它没有一定的说法,我说自己的时候说“我”,我说你的时候就说“你”;可是你称自己就称“我”嘛,你说我的时候就说“你”啊,所以所谓的“你”,我布施给你,这个“我”跟“你”实际上没有一定的说法,所以它不是实有的。再说那个布施的东西,布施的东西也不是真实存在的,为什么?是因缘所生啊,只要是生灭无常,它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不管你布施什么,那个也是因缘所生法。
就好像一块布一样,一块布是由经线跟纬线织成的嘛,对不对?你一条一条把它抽出来,说这是一块布,我抽出一条说这个是布吗?这条丝缕是布吗?不是啊!是一条缕线啊;我再抽一条、这条呢,是不是布?不是,是缕线,OK,全部抽完,布在哪里?没有布啊!布了不可得。一切所布施的东西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是因缘所生的,它都不是实有的。
认为有一个布施的我、有一个布施的对象(接受我布施的人)、还有我布施的东西,如果认为这三样都是真实存在的——它就是属于世间的布施;如果心里没有布施的人、也没有所布施的东西、还有接受布施的人——这三件事情都没有的话,就是出世间的布施。
好,这个是世间跟出世间布施的差别。
第二大类,什么又是圣人所称赞的布施和圣人所不称赞的布施呢?当然出世间的布施,就是圣人所称赞的布施;刚才讲那个世间的布施,就不是圣人所称赞的布施。还有清净的布施是圣人所称赞的;不清净的布施就不是圣人所称赞的,因为一个是带着烦恼,一个没有烦恼。还有,布施的时候是和空性的智慧相应的,这个就是圣人所称赞的布施;布施的时候如果跟愚痴相应,又颠倒又执著,这个就是圣人所不称赞的布施。
第三类,什么是声闻的布施和佛菩萨的布施呢?如果只是为了自己要了脱生老病死苦,为了这个布施,我们就称为声闻的布施;如果是为了一切众生,为了希望能够了悟诸法的实相而布施的话,就是证得般若波罗蜜,为了这个来布施的话,就称为诸佛菩萨的布施。还有,如果只是求少许功德的布施,我们就称为声闻的布施;如果求所有功德圆满具足的布施,这个就叫做诸佛菩萨的布施。如果因为害怕老病死而布施,这个是声闻的布施;如果为了帮助成就佛道、为了度化众生,不怕老病死而布施,这个就是诸佛菩萨的布施。这是第三类。
第四类,什么是外布施?什么是内布施呢?
什么是外布施呢?我们先说一个故事,就知道什么是外布施:
在《说阿婆陀那经》里面有提到,从前在阎浮提有一个国王,他的名字叫做婆罗婆。当时有一位婆罗门的菩萨叫做韦罗摩。名字很难记,我就说有一位国王、有一位菩萨,这样做代表就好了。这位菩萨是国王的老师,专门教导国王怎么做转轮圣王的方法。
这位菩萨非常非常有钱,所以他有一天就想:我既然那么有钱,就应该要用布施来利益一切众生。富贵虽然能够使人快乐,但是这一切都是无常的,这些财富也不是真正属于我的(我们知道财富是属五家所共有嘛,虽然是我的财富,可是它属于国王、盗贼、还有火、水、败家子——都可能因为这五个原因家财散尽,所以我们就说财富为五家所共有。你不要以为那个存款上是你的名字,它就是你的,或什么关系企业都挂你的名、房子也挂你的名、什么都挂你的名,那个就是你的,很难说。你不一定享受得到,只有你自己亲自把它用掉的,那个算你的,还没有用到的,都很难讲)。这位菩萨就想开了,说:“我虽然这么富有,但是这个财富并不属于我的,不是真正属于我的;而且拥有财富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为什么?很害怕嘛,不晓得人家要对我怎么样,所以我的心就会变得很散乱,每天忧虑、恐惧、害怕,为了要守护这个财富,非常辛苦;想要去获得财物也很辛苦,获得之后又怕失去,要守护也是非常非常辛苦;然后再想想,生命这么短暂,这个身体也不能久住在世间啊,而且还会为了这个身体受种种的苦,所以我应该要厌离这个财富、厌离这个身体,我应该趁我有钱的时候,大大的行布施才对!”
于是,他就亲手写了一份通告,昭告天下所有阎浮提中的婆罗门和一切出家众说:“我准备要设下大布施,希望各位能够屈尊光临寒舍,来接受我的布施。”他就这样做了十二年,行了十二年的大布施。所以他所布施的饭菜汁,多得可以在上面划船;所布施的像cheese(奶酪)这些东西,就像池水一样这么多;布施的米还有面,堆得像山一样高;酥油像河水一样这么多;还有供养的衣服啊、饮食、卧具、汤药也都是最上妙的——他就这样布施了十二年之后,他觉得还不够,他又再布施八万四千头的白象、八万四千匹的马、八万四千辆的车子、八万四千张床、八万四千个金钵、八万四千头乳牛……,这只是大概的描述,实际上还有更多。
其他的国王、还有那些小国王、还有大臣看到他布施这样的情况,就随喜也行了一些布施。所以这时候,国王、还有八万四千位的小国王、还有大臣、地方上的豪杰、长者,也都各自出了十万金钱来共襄盛举。
有一天,忉利天的天主(就是帝释天),他就来对这个菩萨说:“天地之间最难得的,能够使一切人都欢喜的供养,你现在全部都拿出来供养了,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为了能够求得佛道,这个是布施的目的。”另外,净居天的天人也都现身来赞叹这个菩萨说:“你今天大开布施之门,都是为了怜愍众生,希望能求得佛道。”
这时候,净居天的天人,看到那些要接受供养的婆罗门还有出家众,觉得说他们不是真正的福田,就想动个手脚,怎么样动手脚呢?那个金瓶里面都装满了水,要供养这些婆罗门还有出家人。他就用神通力,把装满水的金瓶的口封起来,让水没有办法流下来,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就是因为他觉得现在有清净布施的人,但是却没有真正的福田,他这样认为,所以就把水瓶的口封起来,等一下在供养时就倒不出来。
魔王听到他的话,就觉得很奇怪,所以就问净居天的天人说:“这些婆罗门都是出家而且持戒清净的修行人,你为什么说没有真正的福田,可以接受这个供养呢?”净居天的天人就说:“这位菩萨,他是为了求佛道而布施;而这些接受布施的人,却都是邪见的人,所以我才说没有真正的福田。”魔王就问说:“你怎么知道这位菩萨是为了求佛道而布施的呢?”净居天的天人就说:“那很简单啊,就试探他看看。”试试看。
所以,这个净居天他就变化,他们有神通可以化现,他就变化成一个婆罗门的样子,化现成一位婆罗门,拿着金瓶还有金手杖来到菩萨的面前,向他说:“你作这样大的布施,把难舍的东西都舍了,到底是想求什么呢?难道你是想做转轮圣王吗?转轮圣王可以拥有七宝、还有一千个儿子,而且还能够统领四天下,难道你是为了求这个才行布施的吗?”菩萨就回答说:“我不是求这个,不是求做转轮圣王。”他就继续问:“那么你就是想当帝释天啰?(想当忉利天的天主,就是玉皇大帝,你就是想当玉皇大帝?)做八十那由他天女的主人?(就是帝释天,他可以拥有很多的天女。)”菩萨说:“也不是!我也不是求这个。”“那么你就是想当六欲天的天主啰?”菩萨说:“我也不想!”“那你就是想当大梵天王,对不对?”大梵天王可以主宰三千大千世界,做众生的祖父,因为在婆罗门教,他们说大梵天是什么?天主教、基督教也是说他们的天主是造天地、造万物的真主宰嘛,在婆罗门他们也是认为大梵天就是造天地的主人,所以他就问说:“你就是想当大梵天,对不对?”菩萨回答说:“也不是!”“那么你到底要求什么呢?”
这时候菩萨就说:“我求真正的无欲处(无欲就没有欲,那就是清净的涅槃),我求的是清净的涅槃,在清净的涅槃里面可以永远远离生老病死,能够度脱一切众生,我要求的就是这样的佛道,这就是我真正布施的目的在这里。”这位化生的婆罗门就说:“施主呀!你想求佛道,那个多难啊!那个要费尽千辛万苦,那个非常非常难得到,佛道很难成啊,我看你心又这么软,又只会贪图享受,我看你是一定没有办法办到的,不可能办到的,我看你还是按照我刚才讲的,就当一位转轮圣王也不错啦,或者帝释天或者六欲天的天主啦或者是大梵天王啊,这些是比较容易可以得到的,你不如就求这些就好了。”
这时候菩萨就回答说:“你就听听我曾经所发的誓言好了!”他就告诉他曾经所发的誓言是什么呢?“就算炽热的铁轮在我的头上打转,我也一心只求佛道,始终不怀悔恨的心(永远不后悔,就是发这样的誓愿),即使堕落到三恶道或者是生在人道当中受无量的苦,我也一心只求佛道,始终不转变我的心意。”这就是他曾经所发的誓愿:不管受多少苦,我就是一心只为求佛道。
这时候,化生的婆罗门就说:“施主啊!你能够以这样的心来求佛道,那真是太好了!”于是就称赞他说:“你有大精进力,又能够慈悲怜愍一切众生,再加上无碍的智慧,你一定不久将来就能够成佛。”这时候,因为赞叹他,所以经典上都记载:这时候空中就纷纷落下天华来供养这位菩萨。净居天也隐身不见了,因为这个化身的婆罗门是净居天变化的,既然已经赞叹他完了,所以他就隐身不见,消失不见。
这时候,菩萨还不知道净居天动了手脚,所以他这时候就走到婆罗门的上座面前,用金瓶来倒水,结果水倒不出来。大家也都不知道这件事情,所以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布施的东西样样具足,行大布施,该布施的都有了,圆满具足,布施的这位菩萨、这位主人,他的功德也很大,为什么瓶子的水倒不出来?大家都觉得好奇怪。
菩萨心里也在想:“是不是我有什么过失?”他心里想说:“这个一定不是别人的问题,一定是我自己的问题,我是布施的心不清净吗?还是说我布施的东西不够圆满具足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所以他就查,查他们婆罗门有十六种祭祀经典的书,每一本都去翻,发觉没有问题啊,我的布施都是清净无瑕的。
这时候,诸天就现身来告诉菩萨说:“你不要怀疑,你应该办的都全部办了,实在是因为这些婆罗门邪恶不清净的缘故。”所以这些天人说:“这些人充满了种种邪见,只会增长烦恼,破坏真正的智慧,所持戒律不是清净的戒律;不但白白受苦,还堕到外道当中,就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我才把水封起来,不让它流下来。”说完这些话,这些天人也消失不见了。这时候,六欲天的天人又放出种种光明照耀参加法会的大众,然后对菩萨说:“这些接受布施的人,他们是走在邪恶的大海中,完全不顺从你走的正道,这些接受布施的人当中,没有一个像你这样的发心。”说完,也消失不见了,就来交代几句就不见了。
这时候菩萨心里就在想说:“难道真的是这样吗?在这么多参加大法会的人当中,真的是因为没有一个人和我有同样的发心,然后这个水才会倒不出来吗?真的是这样吗?”那就试试看了。面对一切大众、还有国王,在大家的面前他就说了:“如果在十方天地当中,有乐善好施而又清净的人,我就向他皈依顶礼,如果现在有这样的人的话,我马上跟他皈依顶礼。可是,如果只有我一个人,能够接受这个大布施的话,我现在(右手不是拿那个金瓶吗?拿这个水瓶),如果现在只有我一个人有资格接受这个大布施的话,我右手瓶子里面的水就会来灌我的手。”才刚讲完,这个瓶子里面的水就自动涌向天空,然后就掉下来,落到菩萨的手里面。
国王看到吓一跳,国王看到这种感应就心生恭敬、生起恭敬心。还真的是这样,目前在大会当中要准备接受布施的人,没有一个像菩萨这样的发心,也只有菩萨有资格接受这个大布施,所以现在他所做的布施这些,都应该来布施他自己,变成只有他一个人有这样的资格。
所以,国王就非常恭敬地对他说:“你是我们大婆罗门的主人,你的心就清净得像琉璃一样,所以现在这个水才会从空中往下,落到你的手中。”其他的这些大婆罗门,也都生起了恭敬心,向菩萨合掌、顶礼、皈依。
所以这时候菩萨就说:“我今天所做的布施,不是为了求三界的福报,而是为了众生的缘故,才用布施来求佛道。”说完这些话,大地、山川、树木都起了六种震动,就是天地感应。
菩萨本来以为这些婆罗门应该受到供养,所以才布施给他们。现在才知道,没有人有资格来接受这个供养,所有的供养只有资格供养自己;但是他为了怜愍这些人,就把自己所接受的这些布施的东西,再布施给他们。
像这种情况,就是属于外布施。外布施讲完了。
那什么是内布施呢?就是不吝惜自己的色身和性命,把它们全部都布施给众生,就是内布施。所以我们接下来就要讲到释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本生故事当中就有讲到祂怎么样舍身、还有舍性命的两个故事,来说明什么是内布施。
在《本生因缘经》里面,就说到释迦牟尼佛如何舍身的故事。释迦牟尼佛有一世是大国王,他虽然是大国王,但是他心情很郁闷,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没有佛法的,所以他觉得非常遗憾,当时没有佛、没有法、没有出家的比丘僧,就是没有三宝住世。国王虽然四处都去寻找,但是都没有办法找到。
这时候就有一位婆罗门跟国王说:“我知道有一首佛法的偈颂,如果你愿意供养我的话,我就把它告诉你。”国王一听很高兴,就说:“那你要什么样的供养呢?”婆罗门就回答说:“如果你能够把身上的肉割下来,把它做灯芯来烧,来供养我的话,我就把这首佛法的偈颂告诉你。”国王心里就想说:“我这一世的身体实际上是非常脆弱、不清净的,而且我生生世世都为这个身体受了很多的苦,可是从来就没有为它是因为佛法。现在我有机会了,可以用我这个身体来求佛法,所以我绝对不会有丝毫的舍不得,好不容易才有这样难得的机会,可以用我的身体来供养。”
所以,他就命令旃陀罗(旃陀罗就是四种种姓中的下贱种姓,就是贱民),他就命令这个贱民把他全身的肉都割下来,用白色的细毛布把它包起来作为灯芯,然后灌上酥油,点火燃烧。所以当国王的全身都烧起来的时候,婆罗门这时候就把这一首佛法的偈颂告诉他,他就很满意地这样舍弃了他的生命,非常知足的就舍身。这是一个故事。
另外,在《本生因缘经》当中,还有一个释迦牟尼佛如何舍命的故事,这个大家都有听过,就是鸽子。
有一世,释迦牟尼佛做鸽子,住在雪山当中。一天,正下着大雪,有一个人在山中迷了路,他又累、又饿、又渴,再加上天气又冷,眼看着他就要饿死了,要不然就是冻死了。这只鸽子马上就用嘴去叼一些可以燃烧的柴火,一根一根的把它堆起来,点火让他取暖。可是牠一想:他现在可以不冻死了,可是他肚子还是饿的啊,他迟早还会饿死,怎么办呢?那只有我给他吃了,所以牠就跳进火堆里面自焚,把自己布施给他当食物,所以他这样又不会冻死、又不会饿死,救了那个人的生命。
所以像这一类的布施,不管是布施你的头、目、髓、脑,菩萨都是布施给众生一切,看众生需要什么,他就布施什么,像这一类的就是属于内布施,就是舍你的身或者是性命的,这个都属于内布施的范围。
那什么是法布施呢?
有人说:如果能够常常讲好话来利益众生,这个就是法布施。这个我们都很会嘛,讲好话,利益众生的好话。也有人说:把诸佛所说的善妙之法说给别人听,这个就是法布施。这个我们也可以做到啊,听经闻法的这些内容,再讲给别人听,让他们也能够受到佛法的利益,这个也属于法布施。又有人说:如果以经律论三藏教导别人,就是法布施。所以不管你是讲经藏、律藏、还是论藏,以这些内容来教导别人,就是法布施。总而言之,凡是以声闻法、还有大乘法(就是菩萨法),不论你是讲声闻小乘法、还是大乘菩萨法,用这个来教导众生,都属于法布施。
那就有人问了:像提婆达多、还有诃多,像他们这些人,也是以经、律、论三藏,还有声闻法、大乘菩萨法来教导人,为什么他们反而堕地狱呢?有人怀疑,他们也是法布施啊,为什么法布施的果报是下地狱呢?答案是:因为他们不是为了求佛道而行清净的法布施,他们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恭敬才行法布施的,所以提婆达多最后因为邪见的严重罪业,活生生的就堕到地狱去了,活生生的就这样陷到地狱去。另外一位诃多,他是因为妄语的严重罪业,死后才堕恶道。他们都是因为恶心罪业的缘故,虽然行法布施,却得到堕恶道的果报。所以重点来了!如果你的心不清净,不是慈悲为了利益众生,而是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恭敬,你虽然行的是法布施,但是是堕恶道的果报。
所以,所谓的法布施,不是嘴巴上说说而已,还要以清净心、善心来教导一切众生,这个才是真正的法布施。如果说法的人,能够以清净心、善心去赞叹三宝,或者开示罪业、福业的原因,或者是说明苦集灭道四圣谛的道理来教化众生的话,使他们都能够进入佛道,这个就是真正清净的法布施。
你平常为众生宣说的一些内容,有时候是赞叹三宝的功德,让他们对三宝生起了信心,愿意皈依三宝,做一位合格的佛弟子。皈依三宝之后怎么办呢?就要断恶修善,所以要为他们说因缘果报的内容,让他们深信业果。深信业果、断恶修善,还在人天当中不能解脱;所以进一步要为他们宣说苦集灭道或十二缘起,如何解脱的方法,这是小乘的部分;如果愿意发菩提心、然后行六度,来行菩萨道,达到最后的开悟解脱成佛的话,这个是属于大乘菩萨法。所以不论是声闻小乘、还是大乘,还是从最前面的人天果报、人天乘,宣说这些内容,而且是以清净心、善心来宣说的话,这个才是真正清净的法布施。所以我们如果能在大众中,以慈悲、怜愍的心来宣说声闻法、菩萨法,而不是为了名闻、利养、恭敬,就是清净佛道的法布施。
我们都知道阿育王,他曾经在一天之中就造了八万座佛塔,虽然当时没有证果,但是他对佛法已经有少分的信心、还有好乐心,很好乐来学佛,很好乐听闻佛法,所以他在他的王宫当中,每天都要请比丘到王宫中接受供养。每天比丘要按照次第,今天轮到你说法、明天轮到你……一天一天,每天都轮流、按照次第,大家轮,请法师说法。
有一次,就轮到很年轻帅气的三藏法师,他不但长得聪明而且又端正。他当时坐在国王的旁边,他口中发出特殊的香气。国王就觉得很奇怪,就怀疑他,是不是品行不端正,想要用香气来引诱宫中的宫女啊?所以他就问比丘说:“你嘴巴里有什么东西?嘴巴张开让我看一看!”比丘就张开嘴巴,什么也没有啊。国王又说:“来,拿一杯水来让他漱口。”比丘就漱口,潄完口,嘴巴还是很香,真奇怪!国王就问他说:“大德!你这个香气是最近才有的呢?还是以前就有了呢?”比丘就回答说:“很早以前就有了,不是现在才有的。”国王又问:“那是多久以前呢?”那真的是很久,比丘回答说:“在迦叶佛的时候,我就已经有这个香气了,在这么长久的时间以来,这个香气永远都好像新发出来的一样,永远都有这个香气。”国王很好奇,就说:“大德!你这样解释太简单了,我听不明白,怎么会从迦叶佛开始就有香气呢?你一定要详细地来跟我说清楚。”比丘就回答说:“我在迦叶佛的时候,是一位说法的比丘,因为我经常在大众之中欢喜赞叹迦叶佛的无量功德,也经常演说像诸法实相,还有无量的法门,来教诲一切的众生,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的嘴巴里面就经常有微妙的香气,而且每一世都是如此,一直到现在。从迦叶佛那个时候,每一世、每一世一直到现在,我口中都一直有这个香气。而且我口中的香气,胜过各种花草树木的香味,能够使一切众生的心喜悦,众生只要闻到我口中的香气,就心生喜悦,而且我这个香气是生生世世永远都不会消失的。”
国王听了之后,他就觉得很惭愧、不好意思,因为刚才还怀疑他,对不对?原来他有这么的个功德。所以他又惭愧,可是又很高兴、又惊喜,然后就向比丘说:“真是稀有难得!说法的功德居然这么大。”比丘说:“这还只是开花的果报,还不是结果的果报,就已经有这么大的功德了。”国王问:“那结果的果报是什么呢?请你赶快告诉我!”
比丘回答说:“结果的果报,简单地说有十种,所以国王你一定要仔细地听清楚!第一个是有大名闻;第二个是相貌端正;第三个是能够获得安乐;第四个是能获得恭敬;第五是威德的光明如日明(就像太阳的光明一样);第六就是能被一切人所敬爱;第七是辩才无碍;第八是有大智慧;第九是能够断尽一切烦恼;第十是能息灭一切苦,证得涅槃——这个就是法布施的十种功德果报。”
国王就说:“大德!赞叹佛的功德,为什么能够获得这样的果报呢?”问他原因,比丘就回答说,回答就是解释他为什么会有这十种功德果报的原因,到底是出在哪里呢?
第一个就是有大名闻。因为赞叹佛的功德,能够使一切人普遍听闻,就是让一切人都能够普遍听闻到佛的功德,由于这样的果报,所以就能得到大名闻。就是因为让佛的名声普闻,因此自己的名声也能够普闻,所以这个大名闻是这样来的,原因出在这里。
第二个是相貌端正。为什么可以得到相貌端正呢?因为赞叹佛真实的功德,能够使一切人欢喜,由于这样的功德,所以生生世世相貌都长得很端正,这是因为让众生欢喜,所以相貌就能够长得端正。
第三,为什么能够常得安乐呢?因为为人解说罪业和福业的因缘果报,众生听了这个因缘果报,就知道要断恶修善。因为害怕恶的果报,你不想得到恶的果报,你就要行善啊,于是他很快就断恶修善,行善就能使人得到安乐,所以由于这样的功德,自己也能够常得安乐,因为使众生能够常得安乐,因此自己就有这样的果报——常得安乐。所以这个常得安乐是从行善来的,行善就有善的果报,所以他能够常得安乐。
第四个,为什么能够常被人恭敬呢?因为赞叹佛的功德力,使一切人的慢心调伏,慢心调伏就能够生起恭敬心,由于这样的功德,所以能够获得常被人恭敬的果报。因为一般人听到佛的功德,就觉得自己也没什么好贡高我慢的,相对佛的功德来讲,自己实在是不足挂齿,所以马上慢心就调伏,恭敬心就生起;就是因为这样的恭敬心生起,所以我们也能够常得别人的恭敬,所以就能够得常被人恭敬的果报。
第五个,是为什么我们威德的光明能够像日光一样的照耀呢?这是因为说法时的智慧,就像灯光照破众生的愚痴黑暗,用佛法的智慧照破众生的无明、愚痴黑暗,由于这样的功德,所以所感得的果报就是威德的光明就像日光一样。
第六个,是常为一切人所敬爱。因为赞叹佛种种的功德,能够使一切人喜悦,因此对佛生起敬爱的心,由于这样的功德,就能常为一切人所敬爱。
第七,是为什么能够得辩才无碍呢?辩才不可穷尽呢?因为用各种巧妙的言语,无穷尽地赞叹佛的功德,由于这样的功德,所以能够获得辩才不可穷尽,因为我们称赞佛没有穷尽,因此辩才也没有穷尽,就是辩才无碍。
第八,为什么能得清净的大智慧?因为赞叹佛不可思议、微妙、智慧的法,而且没有任何的过失,由于这样的功德,所以能得清净的大智慧。因为称赞佛的智慧之法,所以能得智慧;称赞佛的法没有任何的过失,所以能得清净。清净是由没有过失来的,你称赞佛的智慧的法,所以自己就能够得智慧,所以这个清净的大智慧是这样来的。由于赞叹佛的功德的时候,我们赞叹佛的时候,我们的心一定是非常清净的嘛;那你经常赞叹佛,你的心经常清净,你的烦恼就越来越减弱。所以由于赞叹佛的功德的时候,能够使人烦恼转薄,贪瞋痴慢疑越来越薄、越来越少,因此以这样的功德,所有的烦恼也渐渐地灭尽,经常赞叹,心经常清净,那个烦恼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一直到完全灭尽,一切烦恼都能完全灭尽,灭尽以后就证得涅槃。
所以,第十个,当所有烦恼灭尽的时候,就能够证得涅槃。
比丘说完了这十种法布施的功德,就向国王说:“你现在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问我,我可以用智慧的剑来破除你的疑惑。”国王这时候就回答法师说:“我现在心里面充满了喜悦,什么都明白了,再也没有任何疑惑了。”
如果我们以上面所说的种种情况来说法度众生,就叫做法布施。
说完了法布施,我们要问:财布施跟法布施,哪一个比较殊胜啊?当然是法布施比较殊胜!佛也是这么说的。所以正如佛陀所说:“法布施比较殊胜。”可是要讲原因啊,你不能说法布施比较殊胜,然后就完了,众生要问,追追追,为什么?那你要说出原因,为什么法布施比较殊胜?
第一,因为财布施的果报只能够在欲界;法布施的果报有时候在三界之中,有时候能超出三界,所以它比较殊胜。财布施的果报只能在欲界,而且没有办法在欲界天的最高。最高只能到忉利天。我们知道六欲天(欲界天就是六欲天),欲界有六天,第一个是四天王天,第二个是忉利天,所以财布施最好最好的果报就是生忉利天,而且还要加上你生前有行十善业,死后才可以生在忉利天。再上去: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个就要有欲界定,你才能去得了。你光是靠财布施这个福报是没有办法生到夜摩天以上的四天,他一定还要得欲界定,就是你生前还要修禅定,已经得到欲界定,你死后才能生到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或他化自在天,这个是财布施最好最好的果报,生天也是欲界的第二天忉利天。
可是法布施的果报就不只是这样了,它也许是在三界当中,为什么只在三界当中呢?就是因为你在行法布施的时候,你是心生烦恼、有执著,就是刚才讲的,可能为了名闻、利养、恭敬来行法布施;同时你在行法布施的时候,也没有忘记一个说法的我、还有闻法的众生、还有所说的法——这三件事情都没有空掉,都很执著的放在心里面,所以只能够有三界的果报,果报只在三界,没有办法超出三界的原因就在这里,没有三轮体空地行法布施;而且是以有漏心,就是以烦恼、执著的心来行法布施,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恭敬来行法布施,所以它的果报只在三界。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可以超出三界之外呢?那还是有两种不同的发心: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解脱来行法布施的话,这个是声闻小乘的发心;如果是为了一切众生都能够开悟成佛而行法布施,这个就是大乘菩萨的发心,这些果报都能够出三界,不但自己解脱,也能够帮助一切众生解脱。
第二个理由,财布施是有限量的;法布施没有限量。
第三个理由,财布施有穷尽;法布施没有穷尽。
第四个理由,财布施的果报清净的比较少,染污的比较多;法布施的果报相反,污垢的比较少,清净的比较多。
第五个理由,如果想作大布施的时候,你必须要等待因缘,就是结合众人的力量,你才可以行大布施;那法布施只要你自己有那个心,自己以清净心、慈心来为众生宣说,不管是声闻乘的小乘声闻法,还是大乘的菩萨法,这个只要你自己就能完成了,不需要结合众人的力量,所以它很方便就能完成,不需要等待因缘,因缘不具足还没有办法行大布施。
第六个理由,财布施能让我们的地水火风四大(就是这个色身)、还有六根越来越殊胜,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能不断不断增长的意思,就是不但我们的色身是越来越殊胜,还有我们的六根也越来越明利,这是财布施的果报;可是法布施就不是这个色身和六根,它能够使人得到无漏的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我们知道它属于三十七菩提分或者是三十七菩提道品的内容,就是它可以开悟成佛;或者小乘来说,三十七菩提道品可以证果;大乘的可以开悟成佛,所以它是比较殊胜的。不是让我们这个色身更增长、果报更殊胜,不是这样而已,而是能够证果。
第七个理由,财布施不论有佛、无佛,世间常有;法布施只有佛法在世的时候才有,所以它比较殊胜。财布施是世间的那些慈善机关就可以做了,不一定要学佛修行才做,所以它就跟有佛、无佛没有关系,不管是有佛在世、还是无佛在世,他都能常常来行财布施;可是法布施它就是非常稀有难得,没有佛住世或没有四众游行、没有佛法久住世间的话,就没有办法行法布施,所以它比较稀有珍贵。
第八个理由,法布施能使人分别了知一切法,不论是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善法、不善法、无记法;还是常法、无常法等等等等,你为什么能够明白一切法的内容?就是因为听闻说法,有人行法布施,你才能分别了知一切法,所以它是法布施的功德——使一切众生能了知一切法。
第九,法布施不但能够产生财布施,还能产生声闻、辟支佛、菩萨,以及佛等等的圣人来。就是说它还可以证果,让我们证小乘的声闻辟支佛果或者是菩萨、一直到成佛,都是靠法布施来的,就是因为听闻佛法,我们才知道怎么样证小乘的果、还有菩萨乃至成佛,这个修行所有的内容都是靠法布施,我们才能够学习、听闻学习,然后戒定慧、闻思修。所以法布施不但能够产生财布施,还能够产生声闻、辟支佛、菩萨、还有佛等等的圣人来;可是财布施就没有办法产生法布施的功德,就没有办法。可是法布施能产生财布施,为什么?法布施的时候,说财布施的殊胜功德,大家就能够行财布施。所以财布施是包含在法布施里面,但是财布施没有办法包含法布施,所以法布施比较殊胜。
所以结论就是:法布施比财布施殊胜。
财布施和法布施这两个加起来,就称为“檀”。檀,就是布施的意思。所以布施的内容是什么?就是财布施、法布施,另外我们说还有一个无畏布施,这些都是布施的内容。我们如果修行这种种的布施,发愿成佛的话,就能够使人证成佛果。都能成佛了,更何况是其他的小果,像你想证声闻缘觉乘的果位,当然就更没有问题,因为它最后可以成佛,所以其他的小果当然就更没有问题。不但能证得声闻缘觉的小果,还可以成就最后的佛果,如果你布施功德圆满的时候,就能够究竟圆满成佛。
这个就是今天所说“布施”的内容。今天就讲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