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12、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以一切种智知一切法,当习行般若波罗蜜(卷十一)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上课大纲:

经文(卷十一)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以一切种智知一切法,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欲以一切种智知一切法,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波罗蜜,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看原文:

“佛告舍利弗:”

就是佛告诉舍利弗说。现在佛要开示的般若波罗蜜是属于大乘法。但我们知道,舍利弗是属于声闻小乘的弟子,佛为什么是对他说,而不是对菩萨说呢?那是因为舍利弗是所有佛弟子当中智慧第一的,所以佛要告诉舍利弗。

像佛就曾经说过:“在一切众生的智慧当中,除了佛以外,如果有人要比较舍利弗的智慧和多闻的话,不及他的十六分之一。”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舍利弗才八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背诵十八部的外道经典,而且还通达明了其中的义理。

怎么证明他这么厉害呢?当时的摩伽陀国,有两条龙王兄弟,牠们总是在适当的时候下雨,使得国家五谷丰收,没有饥荒。人民在感念之余,就在每年的二月,到龙王住的地方去举办辩论大会,同时尽情欢乐地过一天。到了这一天,就按照往常的规定,布置四个高座:这四个高座,一个给国王坐、一个给太子坐、一个给大臣坐,另外一个高座就是给辩论的人坐。

这个时候,舍利弗才八岁,他看到四个高座在那边,就问旁边的人说:“这四个高座,是为谁设的呢?”旁边的人就回答说:“是替国王、太子、大臣、还有参加辩论的人设的。”这个时候,舍利弗就观察坐在辩论高座台上的那些婆罗门和辩论的人,发觉他们的神情还有威势,都没有胜过自己的,于是就走到高座上面,双腿一盘。大家都觉得很奇怪,用很疑惑的眼神看着他,心里想:“这个小朋友是不是年幼无知,搞不清楚状况爬上来觉得很好玩呢?不然就是他的智慧和胆量超过一般人。”这些参加辩论的人,每一个都瞧不起他,认为他年纪太小,懒得跟他辩论,只派年轻的弟子辈和他一较高下。

没想到舍利弗的回答,不论是宗旨、意趣、还是言辞、义理,都精彩绝伦,超乎大家的想象,所以获得一切论师的赞赏,不论是愚痴的、还是有智慧的,是年长的、还是年幼的论师,全部都被他降伏。国王也很高兴,立刻传令下去,封一个聚落给他,而且还乘了象车,一路上摇铃告示当时的十六个大国、还有六个大城市这个消息,大家都欢欣鼓舞。这个例子就能证明舍利弗很厉害,才八岁就可以降伏那些外道的大论师了。

后来他慢慢长大,认识了一位专门帮人家占卜吉凶的大相师,他就是目犍连。他们两个,一个是才智出众,一个是个性豪爽,如果要论他们的才能跟智慧,可以说是旗鼓相当;如果是论道德品行,也是不相上下,所以他们两个就经常形影不离,同进同出,结为生死之交。他们后来也都是因为厌倦世间而出家学道,做了外道梵志的弟子。可是他们不管多么精进地求道、修行,都没有办法证道,于是就互相约定说:谁先找到好老师,一定要告诉对方。

有一天,阿说示(五比丘之一,佛陀在鹿野苑最初度的五位比丘之一)披着袈裟、拿着钵,进入王舍城乞食,舍利弗看到阿说示的仪容和服装很特别,而且他走路的时候,不是这样东张西望,非常有威仪,收摄六根,表情寂静安然,所以就被他吸引了,于是过去问他:“你是谁的弟子啊?你的老师是什么人啊?”阿说示回答说:“有一位释迦族的太子,因为厌恶老病死苦而出家学道,最后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他就是我的老师。”舍利弗说:“你可不可以把你老师教你的,跟我说一说呢?”阿说示回答说:“我的年纪还小,学道的时间也很短,对于如来这么深广的法教,我又怎么能够说得清楚呢?”他不愿意说。舍利弗就说:“也不是叫你讲得很深,对不对?你只要简单说重点就可以了。”阿说示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一切法皆因缘所生,我的老师就是这么说的。”舍利弗听了之后,马上随文入观,居然当下证得了初果。证果之后很欢喜,想赶快回去报告目犍连。可是目犍连一看到他的神情就知道“啊,你今天不一样!”因为证果了嘛。所以远远看到他,神情充满了祥和喜悦,就问他说:“你是不是已经得到甘露法味了?赶快告诉我!”舍利弗就把刚才听到的内容说了一遍,目犍连听了之后就说:“你再说一遍!”舍利弗就再说一遍,目犍连当下也证得了初果。之后,他们就带了两百五十位弟子,随佛出家,最后都证得了阿罗汉。我们知道这两位,一位是佛弟子当中智慧第一,一位是神通第一。

像这一类的功德很多,所以舍利弗虽然是阿罗汉,而佛现在要把甚深的般若波罗蜜法向他说,就是因为他是众弟子当中,智慧第一的。

我们现在讲“舍利弗”这个名字的来源。为什么叫舍利弗呢?是父母帮他取的名字呢?还是依他所行的功德来命名呢?这个是父母帮他取了一个名字,大众都叫他舍利弗,我们现在来讲这个因缘:

当时在阎浮提当中,最安乐的国家就是摩伽陀国,国都叫王舍城,国王叫频婆娑罗。王舍城中,有一位婆罗门的论议师,名字叫摩陀罗,因为他善于论议,所以国王就赐封给他一个县城,离王舍城不远,他就在那边成家。他的妻子生了一个女儿,眼睛长得很像舍利鸟的眼睛,所以大家就叫她舍利。后来,他的妻子又生了一个儿子,膝盖骨特别大,所以就叫他拘絺罗。拘絺罗就是大膝盖的意思。这位婆罗门有了家室以后,就专心在养儿育女上面,过去所学的这些经书就放在一边,也没有再学新的。

这个时候,南天竺有一位婆罗门大论议师,叫做提舍,也是一个很厉害的角色,他对于十八种吠陀大经都能够通达明了。当他进入王舍城的时候,装扮很奇怪,头上戴着火,用铁片包住肚子,人家就问他说:“你为什么这样子做呢?”他回答说:“我学的经书太多了,怕我的肚子被撑破,所以要用铁片把它包起来。”就是满腹经纶的意思。大家又问他说:“那你头上为什么要戴着火呢?”他回答说:“没办法,因为太黑暗了!”众人就说:“现在明明太阳这么大,你怎么说太黑暗了呢?”他回答说:“黑暗有两种:一种是因为没有太阳照,所以黑暗;另外一种是因为愚痴,所以黑暗。现在虽然太阳很大,但是众生太愚痴,所以还是黑暗啊!”大家就说:“那是因为你没有遇到婆罗门摩陀罗的关系,你如果遇到他的话,保证你肚子马上缩回去,头上的火也会变暗。”这个时候,提舍就走到鼓旁边,去敲打论议的鼓。国王听到了之后就问:“这个是谁在敲鼓啊?”大臣回答说:“南天竺有一位婆罗门,叫做提舍的,他是大论议师,他现在想要找人论议,听说你们王舍城有一个厉害角色,要找他挑战一番,所以他现在就敲打论议的鼓。”国王也很欢喜,有人来挑战了,有戏可以看了。所以他就说:“王舍城谁最厉害?”那当然就是摩陀罗最厉害。好,安排一个时间让他们较量、较量。

摩陀罗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心里面怀疑自己说:“我已经把所学的丢到一边这么久了,也没有什么新的见解,不知道还有没有能力跟他论议?”到了论议的那一天,他很勉强地去参加。在半路上,他看到有两头公牛正在角力,心里就想:“假设这头牛是我,那头牛是对方,我现在占卜看看,哪一头会胜?”结果是代表他的那头牛斗输了,所以他心里就很懊恼,觉得这实在不是一个好预兆。正要进入会场的时候,又看见一个女人挟(jiā)着一瓶水,走到他的面前,突然跌了一跤,水瓶破掉了。他又想:“这真是太不吉利了!”就很不开心。等到进入会场之后,他看见那位论师,神采奕奕、意气风发,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心里就想:“我是稳输的,我一定不如对方。”论议的结果,果然是自己输了。

国王这个时候很高兴,认为他有大智慧,又要封一块地给他。大臣就赶快劝阻说:“不可以!不可以!你看到一个聪明的人来,就封给他一块地,可是对于有功的大臣却从来没有封地,你这样只专门宠爱以言语论议的论师,恐怕不是治理国家之道吧!现在摩陀罗既然不如对方,就应该把他的封地转让给这位胜利的人。如果以后又有人胜过他的话,就再把封地转给那个胜利的人。”国王采纳了大臣的意见,就把那一块地转让给提舍。摩陀罗既然输了,就对提舍说:“你是一个聪明的人,我现在就把女儿嫁给你,儿子也托付给你,我要到遥远的国度去追求我本来的志向。”就这样,提舍娶了摩陀罗的女儿。

当舍利怀孕的时候,梦见有一个人,身上披着盔甲,手里拿着金刚,把一群山一个一个地摧破,最后站在一座大山的旁边。醒过来之后,她就告诉提舍这个梦。提舍就跟她说:“你将会生一个男孩,他能够摧伏一切的论师,只是不能够胜过一个人,最后还要作为他的弟子。”

舍利怀孕之后,也变得很聪明,非常会论议,她的弟弟拘絺罗,每次跟她辩论都输她,就知道姊姊肚子里面怀的那个小孩,一定有大智慧,现在还没有出生,就已经这样子,何况出生之后,到时候一定是输他了。所以他就离开家到南天竺去求学问,终于读完了十八种经论,而且都通达明利,因为精进到没有时间剪指甲,所以当时的人就叫他“长爪梵志”。他姊姊的儿子出生七天之后,就抱去给他的父亲看,他的父亲心里面就想:“我叫做提舍,就随我的名字,叫优波提舍吧!”。忧波,就是随逐的意思。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不叫他优波提舍,而要叫他舍利弗呢?因为当时的人,很尊重他的母亲,认为他的母亲是一切女人当中最聪明的,所以都叫他舍利弗。弗,是儿子的意思,舍利的儿子,叫舍利弗,这就是舍利弗名字的来源。

另外还有一个因缘,是舍利弗的本愿,要当释迦牟尼佛智慧第一的弟子,叫舍利弗,这是他本愿因缘的名字,所以叫舍利弗。因此,我们知道舍利弗的名字有两个因缘。

我们再继续看原文:

“菩萨摩诃萨,欲以一切种智知一切法,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如果要以一切种智来了知一切法,就应当要熏习、修行般若波罗蜜。什么是一切种智呢?就是不但善了知一切法的空相,同时又善了知一切法的差别相,这种空有不二、空有双融的圆满智慧,我们就叫做一切种智。像了知一切法的空相,我们称为一切智,这是声闻缘觉小乘,他们的智慧只有到达了知一切法的空相而已。菩萨因为要度众生,所以还要能了知一切法的差别相,这样才有无量的善巧方便,这个智慧,我们称为道种智。而佛圆满的智慧,我们就称为一切种智。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欲以一切种智知一切法,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问佛说:“世尊!为什么菩萨摩诃萨,如果要以一切种智来了知一切法,就应当要熏习、修行般若波罗蜜呢?”

前面佛为了要说般若波罗蜜,所以示现了种种的神通变化。现在已经示现完了,就应该马上开始说了,为什么要等舍利弗问,然后祂才说呢?我们知道,佛法本来就应该这样,要先有人问,然后佛才回答。因为舍利弗知道般若波罗蜜是甚深、微妙、难知难解的法,以他的智慧,是没有办法完全的理解,所以他要问佛。舍利弗虽然智慧第一,但是和佛的智慧相比的话,就好像幼儿园小朋友的程度。怎么证明舍利弗的智慧不如佛呢?又要讲一个因缘故事:

譬如在《说阿婆檀那经》里面就说到:有一次,佛在祇桓精舍,傍晚四点左右的时候经行,舍利弗也跟着佛经行。这个时候,有一只老鹰在追一只鸽子,这只鸽子很惊恐地飞到了佛的旁边,佛经行走过,影子刚好盖覆到鸽子的身上,鸽子全身就安稳下来,恐惧立刻消除,不再发出很惊恐的声音。接下来舍利弗的影子覆盖在鸽子身上的时候,鸽子立刻又全身颤抖、恐怖,并发出惊叫声,就像刚刚飞来的时候一样。舍利弗感到很奇怪,问佛说:“佛和我的身体,都已经没有贪瞋痴三毒了;可是为什么佛的影子遮住鸽子的时候,鸽子就不再惊叫,也不再恐怖了呢?而我的影子遮住鸽子的时候,鸽子就会惊叫,又全身颤抖呢?”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这时候佛就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三毒的习气还没有完全尽除,所以鸽子的恐怖不能够消除。你现在观看一下,这只鸽子宿世的因缘,看牠作鸽子已经几世了?”

舍利弗马上进入宿命智三昧当中,观见这只鸽子的前世,发觉牠也是鸽子,再上一世还是鸽子,这样一世一世往前看,一直看到八万大劫,都是一只鸽子,超过八万大劫以前,就看不到了,因为他的宿命通只到这里,他智慧的观照只能够到八万大劫。舍利弗出了三昧之后,向佛报告说:“这只鸽子在八万大劫之中,都是一只鸽子,八万大劫以前,就不知道了。”

佛说:“如果你不能够完全知道过去世,你就试试,观牠的未来世,看牠什么时候能够脱离鸽子身?”舍利弗又立刻进入愿智三昧当中,来观看这只鸽子,发觉牠下一世还是当鸽子,下一世、下一世还是鸽子,鸽子、鸽子……一直到八万大劫都是鸽子,超过八万大劫以后,也就不知道了,能力只有到这边为止。所以从三昧出来之后,舍利弗又向佛报告说:“我看到这只鸽子下一世、下二世乃至八万大劫,都脱离不了鸽子身,八万大劫以后,我就不知道了。因为我不知道过去和未来的极限,所以没有办法观察这只鸽子,什么时候才能够脱离鸽子身。”

佛这个时候就告诉舍利弗说:“这只鸽子,在超过了声闻、辟支佛所能够知道的八万大劫之后,又再如恒河沙等大劫当中作鸽子(那又是很长的一段时间)。等到业报受完了以后,才能够脱离鸽子身。在五道当中继续地轮回,最后终于能够得人身了。在做了五百世的人之后,才成为利根的人。当时刚好有佛出世,佛在度完了无量阿僧祇的众生之后,就入无余涅槃。佛涅槃之后,佛法仍然在世间流传。这个人受了五戒,成为优婆塞。有一次,因为听闻比丘说法,赞叹佛的功德,就初发心,想成佛。在三大阿僧祇劫当中,行六波罗蜜,圆满十地之后,终于成佛了。在度了无量众生之后,最后入无余涅槃。”

佛就把牠所有将来会发生什么,一直到成佛的这段因缘,全部讲出来了。这个时候,舍利弗就向佛忏悔说:“我对于一只鸟,都没有办法知道牠的本末,更何况是一切法?我如果知道佛的智慧是这么深广的话,为了要成就佛的智慧,就算是进入阿鼻地狱,受无量劫的苦,我也不以为难。”就是说宁愿受这么多的苦,我也发愿要成就佛的智慧。

所以,以这个故事来看,就可以说明舍利弗的智慧不如佛,因为舍利弗对一切法不明了,所以要问佛。

我们再看原文: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波罗蜜,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

佛告诉舍利弗说:“菩萨摩诃萨,他是不住在法中,而是住在般若波罗蜜中,因为已经没有‘布施’这个法了,因此能够圆满具足布施波罗蜜。”

“已经没有布施这个法”,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知道布施的人、接受布施的人、还有布施的财物——这三个都是不可得的。所以,什么时候圆满布施波罗蜜?就是做到三轮体空的时候,就能够圆满具足布施波罗蜜了。这个“檀”,是布施的意思。

有人问说: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啊?有六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有人说,无漏的智慧就是般若波罗蜜。可是我们知道,菩萨还没有断尽一切的烦恼,又怎么能够行无漏的智慧呢?菩萨虽然没有断尽一切烦恼,但是可以行相似的无漏般若波罗蜜,因此也可以说是行无漏的般若波罗蜜。所以,菩萨有两种:一种是已经断尽烦恼,清净的菩萨;一种是没有断尽烦恼,不清净的菩萨。像已经断尽烦恼,清净的菩萨,就可以行无漏的般若波罗蜜。这是第一个说法,什么是般若波罗蜜?无漏的智慧就是般若波罗蜜。

如果菩萨已经断尽一切的烦恼,又何必再修行般若波罗蜜呢?菩萨虽然已经断尽一切烦恼,但是他的所知障还在,还没有证到十地,也还没有庄严佛土,也还没有教化众生,所以还是需要修行般若波罗蜜。一般断烦恼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是已经断除贪瞋痴三毒,心不染著人、天的五欲;第二种,是虽然已经不染著人、天中的五欲,但是对于菩萨的功德和果报的五欲,还是不能够舍离的,像这样的菩萨,就应该修行般若波罗蜜。

譬如,说一个没有办法抵挡五欲的例子:

有一次,长老阿泥卢豆,在树林里面坐禅的时候,净爱天女来诱惑他。为什么叫净爱天女呢?净爱天的天女,有清净可爱的天身,所以叫做净爱天。净爱天的天女就来考验他、来诱惑他,看他会不会心动?这个时候,阿泥卢豆把天女美妙的天身观成不净(不净观我们都修过,发、毛、爪、齿、皮……)就开始观,把美妙的天身观成三十二个不净物的假合,不要受她的诱惑;可是办不到,天女的天身太可爱了。再观,青黄赤白,它又是另外一个观修的方法,把她观成青色、黄色、红色、白色,观了半天,还是观不成。没办法,最后阿泥卢豆只有把眼睛闭起来不要看,说:“各位姊姊!请离开吧!”这个时候,天女就消失不见了。这个说明什么呢?就是天界的福报身形都这么诱惑人了,更何况是菩萨无量功德所成就的果报五欲,即使是证果的阿罗汉,都没办法抵挡。

所以,我们又要讲一个例子了。有一次,乐神甄(zhēn)陀罗王,率领了八万四千名的甄陀罗来到佛的处所,弹琴、唱歌来供养佛。这样子弹啊、唱啊,唱到整座须弥山王,还有山上的树木、人民、动物,全部都闻乐起舞。这时候,佛身边的这些大弟子,也一个一个都坐不住了,包含了大迦叶,在座位上也坐不安稳。于是,天须菩萨就问长老大迦叶说:“你长老是行十二头陀法第一,为什么也不能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呢?”大迦叶就回答说:“三界的五欲,是不能摇动我的心的,但是甄陀罗王的乐声,是菩萨的神通功德果报力量所发出来的音声,才会让我坐不住,并不是我有心坐不住的。”所以,像这一类对菩萨功德还有染著的情形,就应该要修行般若波罗蜜。

第二种说法,是有人说,般若波罗蜜是有漏的智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菩萨到菩提树下才断了烦恼,在这之前,虽然有大智慧,有无量的功德,但是烦恼还没有断,所以,菩萨的般若波罗蜜是有漏的智慧。

第三种说法,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呢?也有人说,从初发心,一直到坐在菩提树下成佛之前,这中间所有的智慧,都叫做般若波罗蜜。到了成佛的时候,这个般若波罗蜜,就转名为“萨婆若”。我们常常看到经论上写“萨婆若海”,那个就是比喻佛果地上圆满的智慧,是佛果地的名称,叫做萨婆若。

第四种说法,也有人说,菩萨有漏的智慧和无漏的智慧,都可以叫做般若波罗蜜。为什么呢?因为菩萨是观照诸法空相(就是涅槃之相)而修行佛道,所以菩萨的智慧,应该是无漏的(因为涅槃是无漏的)。但是,在没有断烦恼,没有了生死之前,应该是有漏的智慧。所以,菩萨有漏的智慧和无漏的智慧,都称为般若波罗蜜。

第五种说法,也有人说,菩萨的般若波罗蜜,是无漏无为的,不可见无对的。无漏,是不跟烦恼相应(漏,就是烦恼的意思),没有渗漏的意思。无为,是无所作为,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所以,什么是菩萨的般若波罗蜜呢?就是它不再跟烦恼相应了,它是不生不灭的。而且,它是不可见、无对的。我们的眼根面对色尘,这个是可见、可对的;现在的般若波罗蜜是不可见,是不可对的,意思就是说:般若波罗蜜,不能够用我们的五根或者是五识去面对的境界,不是用感官可以经验到的,如果你想要用你的五根、五识去了知什么是般若波罗蜜的话,是做不到的,因为它不是我们的五根、五识可缘的境界,这个叫做不可见无对。

第六种说法,也有人说,般若波罗蜜没有一定的相貌,你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不能说它常,也不能说它无常;不能够说它空无,也不能够说它实有(不能说它空,也不能说它有),这个就是般若波罗蜜。它没有一定的相貌,所以你没有办法形容它的,它也是超出你的思惟想象的,也没有办法用言说说清楚的。这个般若波罗蜜,它不属于五阴(色、受、想、行、识),也不属于十二入,也不属于十八界;它不是有为,也不是无为;不能说它是法,也不能说它是非法;它是无取无舍的;不生不灭的;超出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四句。总而言之,就是无所执著。

这种情况,就好像有一堆火,你没有办法去靠近,你不管从东南西北哪一个方向,都没办法去触摸那个火,因为会烧到手。般若波罗蜜也是一样,你没有办法去触著(触著,就是执著的意思),因为只要你一去触著,就会被邪见的火所烧。所以它是“离四句,绝百非”的。离四句,是离哪四句呢?就是离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四句。因为一切法,我们都可以用这四句来形容,任何的状况,也没有离开这四个内容。

譬如我们用有钱、没钱来比喻,这个大家比较熟悉。他是有钱?还是没钱?第一个是有钱,第二个是没钱,第三个,可以说他有钱,也可以说他没钱。这是怎么回事呢?他本来很有钱,所以你可以说他有钱,可是他没有现金,他都是不动产,没有办法周转的,你现在马上叫他拿出多少现金,他都拿不出来,这个时候你就说他没钱。所以这种情况,你可以说他有钱,也可以说他没钱,这个就是亦有亦无。第四个非有非无呢?就是你不可以说他有钱,也不可以说他没钱。为什么不可以说他有钱?因为他经常叫穷。为什么不能说他没钱?因为他刚刚才买了一个最新款、最贵的手机,因此你不能说他没钱。所以任何状况,都不能够离开这四个。

现在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呢?就是离这四种状况,你就没有办法形容了,对不对?所以叫做离四句,一切的状况都说完了,就是没有办法形容什么是般若波罗蜜。绝百非,就是一百个不是,你能够说出来的都不是,它没有办法用思惟想象的,也没有办法用言语来表达的,能够说的、能够表达的,统统都不是,这个就是般若波罗蜜。所以这只有用悟的,没有办法用说的,悟到了就是,因为你一说出来,那个就不是了。

我们现在一共说了六种说法,对不对?那么,哪一种才是真的般若波罗蜜呢?这又有两种回答了:

第一种回答,是有人说,每一种说的都有道理,所以都是真的。譬如经中说:五百位比丘,每一位比丘都说出了他的义理,有的说两边,有的说中道,佛听了之后说:“每一个人讲的都有道理。”现在也同理可证,这六种说法,每一个人讲的都有道理,所以都是真的。

第二种说法,就不是这样子了。有人说,前面五种说法都不究竟、不了义,只有第六种说法才是真的。为什么它才是真的呢?因为它说出了般若波罗蜜的本质。什么是般若波罗蜜的本质呢?就是不可破、不可坏,这就是般若波罗蜜的本质,你只要说出来的,都是可以破、可以坏的。你说是有,是无,是亦有亦无,是非有非无,这四种情况都是可以被破斥的,可是现在我不是这四种,你就没办法破了,所以它是不可破、不可坏——这个就是般若波罗蜜的本质。

如果说般若波罗蜜是“有”的话,就算只有微尘这么少,也都有过失,为什么?因为它是可以破的。如果你说它是“无”的话,也是可以被破的。所以在般若当中,“有”也无,“无”也无,“亦有亦无”也无,“非有非无”也无,远离一切的戏论,不可破、不可坏——这个就叫做真实的般若波罗蜜,是最殊胜的,再没有超过它的。就好像转轮圣王,降伏了一切敌人,却不会自高自大。般若波罗蜜也一样,能够破除一切的语言戏论,却又好像什么都没有破,这就是它高明的地方。

我们最后要说,什么叫做“不住著在法中,而住在般若波罗蜜当中,就能够具足布施波罗蜜呢”?其实只要能够不住著在一切法中,而是安住在般若波罗蜜当中,你就可以圆满具足六波罗蜜。就是说,六波罗蜜是怎么圆满具足的?就是你不住著在一切法当中,而是安住在般若波罗蜜当中,这个时候你才能够圆满具足六波罗蜜。菩萨就是安住在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当中,对一切法都不取著,就连般若波罗蜜也不取著,这样就能够圆满具足六波罗蜜了。

可是,我们又要问了:如果对一切法都不取著的话,又怎么能够具足六波罗蜜呢?六波罗蜜也是一切法,你说一切法都不取著了,那六波罗蜜怎么去圆满它呢?在菩萨的眼中,是一切法都没有,连般若波罗蜜也是没有的;但因为怜愍众生,所以才会立下誓愿说“我要度尽一切的众生”。菩萨虽然了知一切法是不生不灭的,但是仍然精进地修行一切功德,来具足六波罗蜜。他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就是因为他能不住著于法,而住在般若波罗蜜当中,他就是安住在般若波罗蜜这个智慧当中,一切法都不执著,这样子来圆满一切法。他虽然度尽一切众生,却无众生可度。这就是不住著在一切法,但是又可以圆满具足六波罗蜜的真正缘故。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