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六成就: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本讲经过师父润饰)
每一部经的开端,都一定有六个内容,称为“六成就”。
一、信成就【如是】表示自己的印顺信受。
二、闻成就【我闻】我(阿难)自己是这样听到的。
三、时成就【一时】说法的时间。
四、主成就【佛】说法的人。
五、处成就【在耆阇崛山等】说法的地方。
六、众成就【与大比丘众等】当时共同听闻的大众。
为什么要具备这六件事呢?
1、为了证明此经并不是捏造的(因为有时间、地点、说法和听法的人),使后世的人能相信顺受,称为“证信序”。
2、为了区别外道的经典都以“阿沤”为首。
3、为了分别经论的不同(佛弟子所造的论,必先归敬三宝;佛所说的经,必先说明六事)。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讲《大智度论》的开端──经首的部分。一般经首,都有所谓的六成就。六成就,就是六种成就法会的因缘条件,也就是必须要有六个因缘,才能够成就一场法会。
第一个是信成就,就是“如是”,是表示信心的意思。第二是闻成就,就是“我闻”。因为当初大部分的经,都是阿难背诵出来的,所以就是我──阿难,当初是这样听到的,这是“我闻”。第三个是时成就,就是“一时”,说明说法的时间。第四个主成就,就是指“佛”──说法的人。第五个是处成就,就是说法的地方,这部《大般若经》是在耆阇崛山──就是印度的灵鹫山,王舍城的灵鹫山所讲的,这是说法的地点。第六个众成就,就是当时共同听闻的大众。《大般若经》是与大比丘众等等,还有菩萨众等等,后面我们会详细介绍。
每一部经的开始,都是“如是我闻。一时……”,然后依不同的经典,有不同的说法主、说法的地方、跟参与这场法会的大众,这是不同的部分。前面都是“如是我闻。一时”,这个则是相同的。我们今天先介绍“如是我闻。一时”,前面这三个内容。后面三个,我们等到下一次再继续介绍。
为什么每部经都要有六成就呢?原因有三个:
第一个,是为了要证明这部经不是捏造的。因为很多人怀疑说,这部经到底是不是佛说的?如果你看前面一开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哪里,参与法会的有哪些大众,就说明这部经是佛说的。因为像这样有时间、有地点、有说法的人、还有听法的大众,这些都是没有办法捏造的。所以我们要判定说,这部经是不是伪经,就看它是不是有这样一个开端,如果有的话,我们就可以相信这部经是佛当时说的,不是捏造的。
第二个原因,是为了区别外道的经典都是以“阿沤”为首。“阿沤”是音译,也有的经典把它翻成“阿爱”,不管怎么翻,它就只是一个音的翻译。外道的经典都是从“阿沤”开始的,而佛法的经典是从“如是我闻”开始的。所以一看开端,就很容易知道它是佛所说的经典,还是外道的经典。
第三个理由,就是分别经和论的不同。经和论的开端不同,论的一开始,一定是先皈依礼敬三宝。这是造论者加上去的。一方面是自己谦虚,说我今天造这部论,并不是我造论者有这样的能力,而是得三宝的加持。另一方面,也是祈请三宝加持,希望能尽除造论过程中的障碍,顺利圆满这一部论,所以论的前面,一定是先皈依三宝,然后再礼敬三宝。而佛所说的经,就是从“如是我闻。一时”这样开始的。
以上所说,就是为什么经的开端,一定要有这六个内容的原因,我们介绍完了。
接下来,我们再详细介绍“如是我闻。一时”的内容。
首先,这个“如是”,是表示我们有信心,我们相信的意思。为什么相信这么重要呢?因为佛法的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佛法的大海,只有有信心的人才能够契入。我们若是想要度过这个生死的此岸,到达成佛的彼岸,靠的是般若智慧。可是学佛的开始呢?要靠信心。为什么?因为佛法甚深微妙,不是我们世间的凡夫能够了解的。尤其他说的是成佛的境界,那只有成佛的人才能够理解,凡夫是没有办法马上契入的。所以,想要契入佛法的大海,只能靠信心。凡夫虽然还没有成佛,但是只要他愿意相信,就有机会契入佛法的大海当中。这个信心就好比牛皮,牛皮在没有制造得非常柔软之前,是什么都没有办法做的。可是它经过制造,变得非常柔软之后,就可以做皮鞋啊、皮包啊、皮带啊或者任何皮的装饰品,就是因为它已经具有那个柔软性了。这个柔软性,就比喻我们佛弟子堪为法器──堪为修行的法器、成佛的法器。所以,成就的第一步,就是先要有信心,没有信心的人,是不堪为法器的。不堪为法器的意思,是说他今天不管修什么法门,他不断地跑道场、不断地换师父、不断地换法门,就是都没有办法成就。那问题出在哪里呢?不在道场、不在师父、也不在那个法门,因为这一切本来都是很殊胜的,问题就出在他没有信心,所以没有办法受教。还有另外一个比喻,就是信心好像手一样,如果我们进入一座宝山,宝山中虽然有很多珍宝,可是如果没有手的话,是一样都带不走的,最后只有空手而回。今天入佛法的宝山也是一样,如果没有信心的话,就算是出了家,也是没有办法证果;就算读遍了所有的经论,还是一样空无所获。这两个譬喻就说明,信心是让我们契入佛法最重要的关键。
大梵天王在请佛初转法轮的时候对佛说:“阎浮提的众生,原先就造了很多的恶业,希望佛能够广开甘露门,为怜愍众生而说清净道。”佛就回答说:“我的法虽然能断三界中的一切烦恼和执著,但是甚深难懂,世间人是不能了解的。”大梵天就继续请求佛说:“世间的众生智慧有上根、中根、下根的差别,像那种有善根的、心意柔软的、又有直心的人,是很容易得度的。这些人如果不听闻佛法,就会退堕到三恶道(不听闻佛法,就不知道正确地断恶修善,继续造恶的结果,就很容易退堕到三恶道去)及八难(八个没有闲暇听闻、修学佛法的地方)中去,实在是非常的可惜。所以佛,您应该以大慈悲,怜愍众生,为他们说法。”
现在重点来了!什么样的人比较容易得度?现在告诉我们答案:第一个条件是有善根的。那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善根?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很有善根,不是吗?所谓有善根的人,就是他一听就懂。像那些直接说,他听不懂,比喻了半天他还是听不懂的,我们就说他根性比较差,比较没有善根。那么,善根是怎么来的?就是从过去世慢慢种、慢慢熏习来的。我们常常形容一个人,说他宿世善根深厚,就表示他是有来源的,因为他过去生生世世都不断地培养善根,所以他到这一世,很快,一听就懂,可以马上契入,因此这样的人是容易得度的。
想要修行成就,除了善根以外,还要有福德和善因缘。像那些听得懂,但是却没有办法修的,就是有善根,没有福德。如果福德不够的话,他今天就算很闲、没有工作,整天在家里没事干,也没有办法修行;要不然就是非常的忙碌,没有时间修行的,这些都是因为资粮不足的关系。另外,还要有善的因缘,有善因缘,才能够遇到善知识和自己相应的法门,这些都是要靠过去结的法缘。所以,平时我们要经常跟各宗、各派的法师结缘,和同参道友多结法缘。法缘殊胜的话,在修行的道路上,会有很多善知识的教导,也会有很多同行的善友,互相勉励、互相切磋,这样修行的路就不会走得太寂寞,会有很多的眷属陪伴,这些都是结善缘来的。而且,这个善缘,不是恩爱牵缠的情缘,而是法缘、是净缘(佛法的缘、清净修行的缘)。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很奇怪,怎么碰来碰去都是学佛修行的人,而且都还修得不错,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你过去跟他们结了很好的法缘,这一世又遇到,因此再共同来修学佛法。要想这一世成就的话,这三个一定都要同时具备:有善根、有福德、有因缘。我们也可以检查看看自己少了什么,然后从这边开始加强。善根不够的,就种善根;福德不够的,就赶快积聚福德;因缘不好的,就要广结善缘,结法缘、结净缘,不要结孽缘、结恶缘。
第二个条件是心意柔软。心意柔软的人容易得度,为什么?你教他什么,他就修啰,没有意见的。那个性情刚强的、难调伏的,你跟他说什么,他老是有意见,他总觉得自己最高明,没有办法马上接受,这个就是心意不够柔软。你要教他什么法门的话,他就是很多问题。有一些是他有自己的主张;有一些是他没有办法马上相信,他听了,先怀疑再说,然后再去找证据,看看其他的怎么说,来印证一下,看你有没有糊弄我?还是怎么样……这就是疑根比较强的;还有一种,就是问题特别多的,譬如你跟他说:你就观阿弥陀佛在你的头顶上,经常这样来忆念本尊、观想本尊。然后他就开始问了:那么这个阿弥陀佛有多大?是像指甲这么小呢?还是巴掌这么大呢?祂是站着呢?还是坐着?你跟他说:祂就坐在莲花上吧!他又问:那莲花是什么颜色?是红莲花?白莲花?还是青莲花?你跟他说:你就观想红莲花好了!那他又说:青莲花可不可以?白莲花可不可以?如果你再告诉他:莲花上面有日月轮。那更完了!日轮什么颜色?月轮什么颜色?它到底有多厚?……问不完的问题。那还有咧!我白天一直顶在我的头上,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祂是不是要跟着我躺下来一起睡?哈!什么问题都有!这个就是心意不柔软的众生,很难度的。人家一听就好好的观想,早已经观想成就了,他还在问为什么。如果你跟他说:你的意念放在眉心。他就要问:喉轮可不可以?心轮可不可以?脐轮可不可以?而且他还要自己发明、自作主张、卖弄聪明,把所有曾经学过的,全部都放在一起。譬如说:我们现在修数息,他原来是念佛的,他就一面数息,一面给你念佛。如果他又修内观的话,就顺便再加个内观禅进去。这就是他为什么很难成就的原因,就是花样多、不听话嘛!没有办法按照上师所教导的,怎么教,就怎么修,其实很简单的,根本不用想这么多。但是这一类的众生,由于妄念特别多,再加上反应快,你一讲到什么,他马上就有十条、二十条的脑神经扩展出去,立刻就有一、二十个idea(点子、想法)出来了,他第六意识的分别特别强,如果再加上很执著的话,哇!那真的是,这一世很难成就。因为他都在忙着怎么样分别、执著,他学一个,就要跟前面那个比较一下,看到底怎么样。不但要收集很多数据,还要到处打听,所以碰到师兄,他都会问说:你修什么?然后怎么样、怎么样……都要好好来分别、比较一下。他对别人的修行很好奇,从来不检讨自己的修行,他的心都在往外寻求,很少向内自省,整天意识非常忙碌,停不下来,像这种当然就很难度啰。所以,现在讲的这个,非常非常重要。哪一种众生是容易得度的?上师如果要找传人的时候,他是怎么找?就是找有信心的,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就是心意柔软,肯听话。我们刚刚讲,信心最重要嘛,你虽然没有修得很好,但是你有信心,你相信三宝、相信自己可以成佛,也信得过教导你的上师,信得过你现在修的法门,你也相信自己可以成就,这样就可以成就了!所以你问他说:“你为什么学佛修行啊?”他会告诉你:“要成佛啊!”很简单嘛!不然为什么要学佛修行?学佛就是要成佛,不然你学佛干嘛?很简单。“那你凭什么可以成佛?”“我有佛性啊!我有佛性就可以成佛,不是吗?”对不对?每个众生本来成佛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每天都在用佛性,可是我们不知道。你每天吃饭穿衣,难道不是佛性的作用吗?你坐在这边听闻佛法,难道不是佛性的作用吗?我们每天都在用,可是我们不知道,不知道那个就是我们佛性的作用、我们自性的功能。所以,本来是人人可以成佛的,可是,有些人你跟他说:“你就是佛嘛!”他赶忙说:“不是!不是!我不是佛!”唉!他就是没有办法直下承担,他不敢承认自己就是佛。可众生明明都是佛啊!因为有佛性,迟早一定能够成佛。
第三个条件是有直心,直心也很重要。直心就表示他不作假、不虚伪、表里如一,他心里怎么想,他就怎么说、就怎么做,不会掩藏、遮盖自己的习气、缺点、烦恼,或者在人前装模作样,装出一副很有道、很有修行的样子,深怕人家不知道他修得很好。可是他心里面,是不是真的已经调伏烦恼?他是不是真的已经成就了戒、定、慧呢?所以这一类的,就是他的心谄曲。这一类的弟子,会在上师的面前,特别表现出他很用功、很精进、有修行的模样,可是平常却是放逸、懈怠、懒惰。他表面善于伪装、作假,心中却充满了邪曲。邪曲的意思,就是他懂得察言观色,知道你喜欢什么,就特别来逢迎,这就是谄曲心重的人。他不把他的心念放在闻、思、修佛法上,尽量和佛法相应,而是在一些外在的事相上去用心,他的心老是在想:上师喜欢什么?同参道友喜欢什么?我怎么样去巴结?怎么去讨好?怎么去让人家对我的印象好?他的心全部都用在这上面,所以就没有好好地反观自心,想想怎么样来调伏自己的业力、习气、烦恼,没有在这上面用心,因此他很难成就的原因在这里。可是直心的人不同,直心的人,刚正不阿,绝对不作假,我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缺点也不需要故意隐藏,不让人家知道,知道了也没关系。甚至常常在众人面前发露忏悔。我做错就做错,就承认啊!我是哪里应该改。我就直接说出来,希望你们都提醒我,好让我早点改过。我哪边重犯的时候,你们也赶快告诉我说“你又犯了!”这样子我改得才快啊!所以这种人容易成就,我们说“直心是道场”嘛!像这样的心态,实际上离道不远,因此要回归自性也非常的快速。这就是直心的人,绝对不说谎、不作假、不伪装。
所以,大梵天王就这样对佛说:那些有善根、心意柔软、又有直心的人,是很容易得度的啊!因此就再祈请佛转法轮。佛,祂心里面就想说:对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祂们成佛之后,都是要度众生的嘛!所以我也应该要为众生说法,因此就接受了大梵天王、诸天的祈请,于是才有初转法轮。
可是,祂虽然答应了,却说了一段非常重要的话。佛说:“我现在为众生开演微妙的甘露门(甘露门就是解脱的法门),若是具有信心的人,应该得到欢喜,我绝不是为恼乱他人而说法的。”这边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为什么听佛说法,具有信心的人能够得到欢喜?第二个重点是,佛说法绝对不是为了恼乱他人而说的。这就是说明,如果我们希望利益众生,当他不爱听、不想听,听了会反感、会排斥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强迫他听。这样会让他心生烦恼的。我们绝对不能强迫推销说“佛法很好,叫你念佛你就不念佛!”;“告诉你要吃素比较好,到时候往生才不会有障碍,你就是不听我的!”像这一类的例子经常在发生。你要看他听了是不是生欢喜心啊,如果是心生欢喜、信受奉行的话,那当然是多讲一点比较好。可是,如果他听了会反感或者不以为然的话,那我们就暂时不说。可能他学佛的因缘还没有到,我们也可以先修功德回向,希望他能够早一点转变心意,来接受佛法,等到日后时机成熟,再为他来说明佛法的利益。另外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具有信心的人,应该得到欢喜。佛为什么不说布施的人,听我说法会得到欢喜?为什么不说多闻、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人听我说法会得到欢喜?而独独说有信心的人能得到欢喜呢?佛的意思是说,最初进入佛法,只能靠信心的力量。如此第一、甚深、微妙、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不可动摇、不可依赖、不可执著、无所得的佛法,不是智慧圆满的人,是很难了解的。所以,最初只能靠信心的力量才能进入佛法,而不是靠布施、多闻、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来进入佛法的。
正如佛所说:“世间的人,心多浮动,只是贪爱、执著福的果报,而不爱好去修福的因,只求有所得,而不求舍、放下。在学佛以前,已经听闻一大堆邪见的法,心也深深染著在其中,我这甚深的法,没有信心,又如何能了解呢?”这段话,不正是凡夫众生的写照吗?大部分的人都是这样啊,他只要好的果报,从来不问这些果报是从哪里来的?你不修因,会有这些果报吗?而且进入佛门,都是有所求的比较多,很难真正舍、放下。可是佛法不是教我们舍、放下的吗?你只要能够全部都舍、放下,你就成就了。所以,如果我们一面学佛修行,还一面想要多求、多取的话,那是跟成就佛道背道而驰的。六度第一个就是布施,就是教我们要舍、放下。可是我们愈学,求得愈多,那不是背道而驰吗?只要学习放下,放下什么?放下一切的执著(我执和法执),舍得干干净净,连舍的念头也没有了,你就成佛了!可是,佛现在讲,众生的根性就偏偏不是这样啊!他有所求,有了,还要更多,贪嘛!越多越好。同时在学佛之前,就已经听了很多的邪知邪见,而且又耽著难舍。所以,像这样的情况,如果不靠信心,又怎么能了解佛法呢?因此,我们想要获得佛法的一切利益──不论是现世的利益、后世的利益或者是最后究竟涅槃的利益,信心都是最大的力量。因为只有相信因果,你才愿意断恶修善,你才能得人天果报;只有相信四谛、十二因缘,你才可能成就解脱道;只有发菩提心、行六度、圆满十波罗蜜,才可能究竟圆满成佛,所以,自始至终都是靠信心才能够成就的,因此我们说,信心是一切利益的根本。
最后一个“如是”的意思,就是“法尔如是”。这个就要讲到中道实相──诸法的实相(一切法真实的相貌,本来就是这样)。我们常常说:“事实就是这样嘛!”对,事实就是这样,诸法的实相就是这样,它只是存在,而且是不思议的存在。所以,我们想用那个意念去想象,或者是用言语去形容、描述的话,都没有办法真正契入诸法的实相。因为它就是法尔如是的存在,这样而已。因此,它有没有什么好讨论的?没有什么好讨论的;有没有什么好争辩的?没有什么好争辩的。也不用再试图去说明它,因为,当你证到,你就知道了。所以,这里的“如是”,就是说明佛法是无诤法,是不用争论的。
那么,我们就要问啊:“这个争论是怎么来的?”我们平常为什么会跟人家起争论呢?一定是我比较厉害嘛!我是对的、我是最好的、我是第一、最殊胜、最清净、最正确。那用到佛法上来,就是我的法门最殊胜啰!念佛的,就说我的净土法门最殊胜。为什么?因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嘛!没有一个众生会被遗漏的,而且它最快速、最方便,到那边都可以念佛。那密宗的,就说我的比较快吧!可以即身成就吔!因此什么小乘、大乘、显教……,全部都没有放在眼里。这说明什么?就是他贪爱、执著他所修的法门,因此就起了争论。以这样的心来修学佛法的话,活着的时候,就是整天跟人家互相辩论;死后就一定堕到地狱去,即使是持戒清浄的修行人也不例外。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只赞叹自己的法门殊胜,然后毁谤别人的说:“我这个才究竟,你那个不究竟;我这个才是真实的,你那个不是真实法。”像这样自赞毁他,等于破了菩萨的根本戒。凡是破了菩萨根本戒的人,这一世不管你多么精进修行,都不可能到达菩萨的初地,而且你在自赞毁他的时候,是跟瞋恚心相应的,你用瞋恚心排斥其他、毁谤其他,当然一定是下地狱的。
所以佛告诉我们说:“凡是我的佛弟子,都应该不贪爱法、不染著法(不管你今天修学什么,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不堕党类(就是不自赞毁他。不要分说我是修净土的、你是修华严的、我是修内观的、你是修天台的、我是禅宗的、你是密宗的……,通通不要分,全部都很殊胜、都是第一、都是最清浄、最微妙的)、只求离苦解脱,不戏论诸法相”。“只求离苦解脱”的意思,是说佛弟子唯一要做的事,就是求离苦解脱。要如何离苦呢?断我执就可以出三界,离三界的苦;破一品无明,就可以出十法界,离十法界的苦,这才究竟。“不戏论诸法相”的意思,就是对于法不起争论,同样平等地看待,以平等心来修学一切的法门,这样才容易契入诸法的实相。因为在诸法实相当中,是没有这些戏论的,所以你什么时候远离一切的戏论法,就什么时候契入诸法的实相。
我们以前在《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演讲中也讲过,诸法实相就是阿弥陀佛、就是大手印、就是大圆满,通通平等,你们可以承认吗?对啊!就是啊!这就是诸法实相,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我们心中如果不能够接受这样的观念,就是我们心不平等,一切法有高下之分,因此没有办法契入诸法实相。
所以,佛在这里告诉我们的教诫非常的重要,在我们学佛的过程当中,不管你修学的是哪个法门,都秉持这样的心态,很容易就能成就。譬如在《说阿陀婆耆经》中,就提到要如何才能得道。有一次,摩揵提问难佛说:“对于真实的第一义法,我们是应该要好好地来思惟想象的,可是像这样身心内外都舍光了,要如何得道呢?”您说这个也放下、那个也放下、身也放下、心也放下、外在的世界也放下,通通都要舍得干干净净。那么,身放下,我是不是这个身就不要了?那我没有身体怎么修行呢?您说心也要放下,那我的心念都不动,我怎么来修观想、来持咒、来念佛?这些全部是心意识的作用啊!你思惟佛法也要用心啊!像这样没有身、没有心,全部都舍光光了,我该怎么来成就道法呢?这是他的疑惑,但是,这个观念也很重要,我们修行一定要把这个观念弄清楚。
祂所谓的舍、放下,不是教你通通不要用。请问你离开了身心,怎么成就?虽然说,这个色身是四大的假合,它是虚妄不真实的,可是你没有身体,你怎么修行?你修任何的法门都需要这个身体啊!所谓“借假修真”嘛!所以说,我们要把身体舍、放下,不是说这个身体不要了,不要了,该怎么办?是自杀?还是怎么样?把身体解决掉?丢掉?不是!不是!舍、放下的意思,只是不执著这个色身,了知它是虚妄、不真实的,不要用太多的时间、金钱、力气,来照顾这个虚妄假合的色身。一般人就是一辈子都为它忙碌嘛,要吃好的、穿好的,就是要把它养得白白胖胖的,不但要健康、还要长寿嘛,对不对?那就是执著了,执著这个色身是真实存在的。
佛陀教导我们要舍、放下,就是指对身体的执著,心念和外在世界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佛就回答摩揵提说:“所谓诸法第一义,不在见闻觉知六根上求。”我们想要契入诸法的实相,不能够在见闻觉知六根上面求。见闻觉知,就是指六根的作用: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了知。我们若是想明白诸法第一义的道理,不能在六根的作用上面去求得。这个和“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是同样的意思。
那么,离开了见闻觉知六根,可不可以找得到诸法第一义?也不可以。这就是“不即不离”的道理:不能够在六根上求(不即),离开了六根,也没有办法成就道法(不离)。譬如,观音法门修的是耳根圆通,你说不要在耳根上求,我就不要用耳根,请问你怎么成就观音法门?所以六根都有它的修法,我们看《楞严经》就知道,六根都是开悟成佛、明心见性契入的方法啊!你可以从眼根入,你也可以从耳根入……得三摩地。所以你离开了见闻觉知六根,也没有办法成就。
那到底是要?还是不要?智慧就在这里啊!你不能著在六根上,但是也不能离开六根。你著在六根上的话,就把六根当作是真实存在的;你离开六根,想要求一个中道实相,也了不可得。一个落在空边,一个落在有边,都不能够契入中道实相。所以佛怎么说呢?“所谓诸法第一义,不在见闻觉知六根上求,也不在持戒等相上得。”对一切修行的相上,不要执著。如果我认为我是一个持戒的修行人,我已经著了什么?持戒的相。若是我喜欢人家称我大善人,因为我乐善好施。这个是著在什么?布施的相上面。所以,不要著在修行的相上的意思,是说你今天念佛也好、持咒也好、打坐也好、观想也好……,通通不要执著。
好,那你说我不要执著,我全部都舍、放下,我就不要从事这些修行的内容,对不对?也错了嘛!你离开念佛、持咒、观想、打坐……这些所有修行的法门,又怎么成就呢?所以,还是同样的道理,一个落在有边,一个落在空边。因此,不要再著在吃素不吃素啊、出家不出家啊……的相上,这些跟我们的菩提自性都没有关系。我们清浄的菩提自性里面,没有出家不出家、吃素不吃素的问题,懂吗?不要在相上执著。所以佛说:“也不在持戒等相上得”。但是,重点来了,“但也不离见闻觉知、持戒等相上能得”,这个就是不离。刚才是“不即”,现在是“不离”。可是你离开了见闻觉知六根,你也没有办法下手来修行;你离开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你也没有办法成就菩提。如果知道怎么样精进地用功,但是又不著相——这就抓到了修行的重点。有了这样的认知,就很容易契入诸法的实相,悟得什么是第一义的道理。
接着佛说:“一切论议都舍弃”。一切论议都舍弃,就是不要再起任何的诤论。“也舍我和我所”,也要舍弃对“我”和“我所”的执著。“我所”,就是我所有的。有了一个“我”,就会有“我所”。有一个“我”在修行;“我”见到了什么境界;“我”今天做了几个大礼拜;“我”已经做完了四加行;“我”念佛已经念到一心不乱;“我”已经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些都是有“我”和“我所”,因此,无论他如何精进修行,都是不可能成就的。因为他在修一个“我”,还有“我所有的境界”等等……,他都把它们当作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执著得不得了,这样修行是没有办法契入第一义的。
所以佛说:“只要不取诸法相,这样就可以得道”。不取诸法相,是指对一切的法相不执著。“不执著”,就是我们刚刚讲的,不在法上求,不在相上求,不执著在任何一个法门上,也不执著在任何一个修行的相上,这样,就可以得道了。这一段话,是佛回答摩揵提的问题。但对我们的修行来讲,也非常非常重要。因为通常我们不是落在有边,就是著在空边。说不要执著,他就通通丢掉了。他的不执著,就是通通把它舍弃了,叫做不执著。不是!你更要勇猛精进地在这一切的法门上用功,但是又不执著一切法。所以,佛祂连般若波罗蜜都弃舍了,更何况是其他的?就是所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管再怎么殊胜的法门,它只是帮我们契入的一个方便,当你到达了之后,就全部都要舍掉了,这个就是“如是”的意思,说明佛法是无诤法,我们佛弟子如果要起争论来修学佛法,是不可能成就佛道的。
“如是”介绍完了,接下来是“我闻”。先说明“我”。有人问:你们佛法不是说“无我”吗?为什么现在又来一个“我”呢?那些佛弟子在背诵经典的时候,都是从“如是我闻”开始,难道他们不知道“无我”的道理吗?不是!佛弟子都知道“无我”的道理,也都证得了。因为当时结集经典的都证得了阿罗汉果,他们怎么会不知道“无我”的道理呢?至于为什么还用“我”,那是随顺世间的语言而说的。因为众生都执著有一个“我”嘛,虽然我们心里面知道诸法性空、无我的道理,但是为了随顺众生而用了“我”这个名称。这样既没有违背诸法的真实义(无我、性空的道理),也能够随顺世间的语言,而不会引起任何的诤论。所以用“我”,是方便说,并不是真正有个“我”的存在。
“闻”,这个闻,是如何闻的?念过唯识的就知道,是根、尘、识三缘和合,才有闻的作用。首先要有耳根,耳根没有坏;第二个要有声音,声音要在可以听到的范围之内;第三个要你的心想听,要有意识的作用。这三缘和合,你才能够听闻。所以这个“闻”,是怎么闻的呢?就是根、尘、识三缘和合,而有耳识的作用。再加上第六意识的分别,你就知道你听到了哪些法的内容,这就是“闻”的意思。
“一”,“如是我闻。一时”这个“一”,一就是数字嘛,在佛法里面,这个数字也是不可得的,它属于不相应行法。《百法》里面讲到“不相应行法”,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都是第六意识的分别而有的,并不是真实的存在。所以这边也是随顺世俗的语言而说“一”,但是佛弟子的心中知道,这个“一”是数目,而数目只是一个名字而已,并没有真实的“一”存在。
然后讲“时”。“如是我闻。一时”,这个“时”,就是时间啊,时间也是属于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里面的,所以时间相也是不可得的。可是有人问:据我的观察有时间啊!花开、花落就是说明有时间嘛!有生、老、死就是有时间啊!有出生、然后活到几岁、最后就走了,这个不是时间吗?我们说昨天、今天、明天,不是时间吗?我们上课,从八点讲到九点半,不是时间吗?这些都是说明时间的存在,不是吗?
可是,真的有时间存在吗?在佛法里面,时间相是不可得的。为什么?当我们观察时间就知道,一刹那、一刹那,生灭的相续,我们叫时间。一个刹那、一个刹那,就这样过去啦!我们只看见生灭、生灭、生灭这样而已啊!它没有说:我这一刹那是现在、我这一刹那是过去、我这一刹那还没有来,所以叫未来。没有啊!都是我们的第六意识在分别,去定出它的名称:还没有生起的,我们叫未来;生起了还没有消失的,我们叫现在;生起了又消失的,我们叫过去。这是我们自己定的,第六意识分别来的,并不是真的有过去、现在、未来;真的有昨天、今天、明天。没有!我们把它扩大来看,有来生吗?既然时间相不可得,有过去世、有现在世、有未来世吗?也是不可得的。我们明白时间相不可得,我们就可以不畏惧生死了。因为根本没有什么过去、现在、未来世嘛!它就只是刹那、刹那生灭变化的相续,这样而已。随着因缘的展现,自动的起作用。什么因碰到什么缘,它就作什么样的展现,它只是一连串生灭、生灭相续的过程。
所以,实际上也没有死亡这件事情,因为它是继续在生灭,懂吗?我们这口气没有来之后,我们说有一个第八阿赖耶识去投生,可是第八阿赖耶识本身也是生灭的,也没有真实的第八阿赖耶识。八识都是生灭法,也是不可得的。所以并没有一个“我”去投生啊!也没有一个真正的“我”死亡啊!所以有什么好害怕的呢?死亡没有什么好怕的,没有一个“我”死掉了,怕什么?所以,你继续再去思惟的话,你就能够从轮回当中解脱。因为根本没有轮回这件事情,对不对?轮回的自性也是空的啊!并没有真实的轮回存在啊!那你怕什么?三善道不可得,三恶道的自性也是不可得。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可以从轮回当中解脱,而回归到你的自性当中。因为你的菩提自性是不生不灭的,而轮回是生灭法,它只是现象的展现,因缘果报的展现,这样而已,都是不可得的。所以只要见性的人,他不再畏惧死亡,他也可以在三界、十法界当中出入自在。凭什么可以出入自在?我要到哪里度众生,就到哪里度众生;我要到哪边投生,我就到哪边投生。为什么?因为他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他可以出入自在。所谓“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的原理,就是从这边延伸出来的。所以,我们知道,时间相是不可得的。
好,我们最后讲一段“如是我闻”的由来。到底是谁规定说经的开始,都要用“如是我闻”的呢?原来是佛要入灭之前有所交代的。我们看这一段历史故事:
在佛要涅槃的时候,因为阿难还没有证到阿罗汉果,所以他每天伤心哭泣,难过得不得了。这时长老阿尼卢豆就告诉阿难说:“阿难,你是守护佛法宝藏的人,不应该像凡夫一样沉没在忧愁的大海之中,一切的有为法都是无常的,你不要再忧愁了。而且佛陀亲手托付你佛法,如果你现在还在忧愁迷闷的话,就会失去佛所交付你的事。你应当请问佛:‘佛涅槃后,我们应该如何修行?谁是我们的老师?(本来佛您是我们的老师,可是您走了以后,我们怎么办?谁是我们的老师呢?)恶口的车匿,我们应该如何跟他共住呢?(车匿是释迦牟尼佛当太子时,和他半夜出城的那位车夫,虽然他伴随佛一起离家,一起修行,可是他恶口的习性始终不改,即使出了家,还是喜欢恶口。所以住在僧团里面,常常跟大众起争执,引起大众的愤怒。)佛法的开端,应该怎么说呢?你应该问佛将来的这些事才对啊!”阿难听完之后,就把悲伤收起来,然后去问佛。
第一个问题:“佛涅槃之后,我们应该如何修行?”佛回答说:“依四念处修行”。所以,今天不管你是修学什么法门,“四念处”是一定要修的,因为这是佛陀入灭之前交代的。不管你是小乘、大乘、显教、还是密教,都一定要修的。为什么修四念处这么重要?因为它解脱最快、证果最快、断我执最快、断烦恼最快。
第二个问题:“谁是我们的老师呢?”佛回答说:“以戒为师”。也就是以“戒律”作为我们的老师。所以,如果我们要看佛法兴不兴盛,就看弘扬戒律兴不兴盛,大家持戒的情况好不好。所谓戒律在,佛法就在;戒律不在,佛法就灭了。因此我们应该发愿,尽我们的能力去受戒、持戒、弘扬戒法,这样才能够让佛法久住世间。
第三个问题:“恶口的车匿,我们应该如何跟他共住呢?”佛回答说:“我涅槃之后,你们要用梵天法来治伏他,等到他柔软调顺了之后,再教他《删陀迦旃延经》,他就可以证果”。果然不错,后来他果真证得阿罗汉果。现在我们来解释,什么叫做“梵天法”?梵天法,就是佛教对治恶比丘的一种处罚方法。一共有三种处罚的方法,叫做“摈治”。第一种,叫做“默摈”。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梵天法”,这位恶比丘虽然还可以留在僧团里面,跟其他的比丘共住,但是大家都不跟他往来,都不跟他讲话,所以叫默摈。为什么又叫“梵天法”呢?它有一个来源:据说在大梵天王的王宫前面立了一个法坛,只要有哪一位天众不如法,就命令他站在那个法坛上面,其他的天众不准和他往来、交谈。这个方法就被引用到僧团里面来,算是对恶比丘的一种处罚,目的是希望他能够悔改。第二种叫做“摈出”。就是把他从这个僧团当中赶出去,等到他什么时候忏悔、改过了,才允许他回来。他如果不忏悔、不改过,就永远不让他再回到这个僧团来。第三种叫做“灭摈”。就是恶性重大的比丘,当他犯了重罪却不忏悔、也不改过的时候,没有办法,只有把他逐出僧团,永远除掉他的名,不准再回到僧团来。这个就是佛对治恶性比丘在僧团当中应该怎么样处理的三种方式。
第四个问题:“佛法的开端,应该怎么说呢?”佛回答说:“把‘如是我闻’放在经首”。这就是“如是我闻”的由来。
在佛涅槃之后,证果的阿罗汉也纷纷的入灭。六欲天以及色界诸天见到这种情形,就去见大迦叶。求他说:“你一定要发慈悲的大愿力,看怎么把佛法建立起来”。大迦叶就想:对啊!这个问题很严重、也很重要,我该如何把佛法建立起来呢?他不断不断地思惟,怎么办?怎么办?最后他决定:我应当要结集经、律、论三藏,这样才可以让佛法久住世间,未来的众生,才能够得到受用。他这样决定之后,就到须弥山顶去敲打铜钟说:“佛陀所有的弟子啊,如果你们感念佛陀的话,就应当报佛陀的恩,不要再入涅槃了!”大迦叶的话和铜钟的音声,传遍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佛弟子中,有神通能力的全部会集到大迦叶这个地方。
大迦叶就告诉大众说:“佛已经涅槃,那些知道佛法、守持佛法、背诵佛法的弟子,也纷纷随佛入灭,因此佛法就要灭亡了!未来的众生实在可怜。失去了圣人智慧的眼目,将会更加愚痴盲目,陷入一片黑暗之中。佛陀当时在世的时候,有慈悲心怜悯众生,我们现在也应该要继承佛的教化。所以,我们必须在结集经藏之后,才可以随意入灭。”大家听了大迦叶的话之后,就不再入灭。于是大迦叶就选了一千个人,到王舍城的耆阇崛山,结集了经、律、论三藏。在他们背诵出当时听闻佛说法的那些内容时,都是从“如是我闻”开始的。现在我们就更了解“如是我闻”另一层代表的含意,原来它是为了要使佛法久住世间而说的。
我们今天把“六成就”的前面三个介绍完毕,谢谢大家!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