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1、佛说大般若经的缘起(卷一)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本讲经师父润饰)

上课大纲:

缘起:佛为什么要讲《大般若经》?

一、为了广说大乘菩萨行。

二、为了让修念佛三昧的菩萨能得到利益。

三、佛接受劝请说法,因此说了甚深的般若波罗蜜。

四、为了证明佛是一切智人。

五、宣示诸法实相,以断除一切众生的疑问。

六、为了断除邪恶人贡高我慢的心。

七、为了让人信受佛法。

八、为了使众生欢喜。

九、佛是大医王,采集各种法药给众生服用。

十、为了要断除某些人的想法(认为佛和凡夫相同)。

十一、为了救拔堕在两边的众生令入中道。

十二、为了说明生身供养和法身供养的果报。

十三、为了说明阿鞞跋致和阿鞞跋致相的不同。

十四、为了说明魔幻、魔伪、魔事的内容。

十五、为了种下将来世人供养般若波罗蜜的因缘。

十六、为了要替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授记的缘故。

十七、为了要说第一义悉檀相。

十八、为了让长爪梵志等大论师相信佛法。

十九、为了要说诸法实相。

二十、为了要说无诤法的部分。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开始介绍《大智度论》。这部论是谁造的呢?是龙树菩萨造的。由谁翻译的?是由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龙树菩萨是根据什么来造这部论呢?根据《大般若经》。龙树菩萨因为造了这部《大智度论》,而被我们中国尊为八宗之祖,就是八个宗派的祖师,可见这部论的重要性和它内容的丰富。我们今天不管修的是哪一个教派,如果都能够研读这部《大智度论》的话,是非常殊胜的。为什么呢?因为它讲的是般若波罗蜜的部分。无论我们要成就哪一个法门,都是要以中道实相为正见、为引导,这样才能快速成就,所以我们才说这部论非常的殊胜。

八个宗派是哪八个呢?就是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还有唯识宗——这八个宗派,都奉龙树菩萨为祖师。

《大品般若经》一共有多少品?有二十七卷,有九十品。前面六十品是般若道,后面的二十四品是方便道。从第一品到第六品是佛对舍利弗等上根人说法的内容;从第七到四十四品,是佛命令须菩提为中根人说法的部分(须菩提解空第一,因为常行空三昧,所以跟般若波罗蜜所说的诸法空相相应,因此佛就命令须菩提为中根人说法);从四十五品到九十品,就是佛对下根人说法的内容。下根人指的是诸天跟人。这就是整个《大品般若经》所介绍的概要。

这部论是由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实际上,如果要全部翻译出来的话,将近一千卷。为什么只翻了一百卷呢?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简单,一千卷太多了,所以鸠摩罗什法师就省略,把精华的部分结集起来,只翻了一百卷,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而已。虽然只翻译了十分之一,可是还是非常侥幸的,因为《大智度论》,现在全世界只有我们中国有,翻译之后就一直流传下来,没有被毁灭。其它的不管是梵文、巴利文、还是藏文,都已经看不到这部论了。所以尽管只有一百卷,还是非常非常稀有难得的。

既然《大智度论》是依照般若经所造的,那么佛为什么要说《大般若经》呢?我们现在就把佛说《大般若经》的缘起作一个介绍。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叫做“大智度”?“大”就是摩诃;“智”就是般若;“度”就是波罗蜜,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原来这么熟悉的摩诃般若波罗蜜,指的就是大智度——佛引导我们如何以大智慧到达解脱成佛的彼岸——这就是整个《大智度论》要告诉我们的。可是,这个大智慧是什么呢?就是中道实相、诸法实相的道理。为什么这个大智慧这么重要?因为只有这个智慧能够断除一切的无明,其它的小智慧是没有办法断除的。所以如果我们学佛修行,一直没有办法契入中道实相的话,不管我们今天修学哪个宗派、修习什么法门,都很难成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选择《大智度论》来共同研讨的原因,也是希望诸位,都能够很快地契入诸法实相的道理。

我们现在就讲佛说《大品般若经》的因缘。佛不会没有事情,或者只是小小的因缘,就自己来说法,一定是有大因缘,才会说这个《大品般若经》。什么样的大因缘呢?

第一个、佛为了广说大乘的菩萨行,所以说《大品般若经》。佛为小乘声闻人说法的时候,不会谈到大乘菩萨法,祂只说苦、集、灭、道四圣谛,或者无明缘行、行缘识……十二因缘,因为只要自己解脱的话,是不必明白诸法实相的道理的。所以,佛为想要自我解脱的声闻、缘觉小乘人说法的时候,就不用说这么难懂、那么难解、那么难见的诸法实相的道理,不用。为什么呢?因为只要破见思惑就可以了,其余的尘沙惑、无明惑并不用破除,就可以自己解脱、证得涅槃。可是如果菩萨为了要度尽一切众生,为了要自己开悟成佛的话,就非得要了解诸法实相的道理不可,这样才可以真正的圆满究竟成佛。只是破见思惑,只能断除我执的这个小智慧,是没有办法开悟成佛的。所以佛的第一个大因缘,为什么要说《大品般若经》?就是为了要详细说明大乘的菩萨行,所以说般若经。

第二个原因,就是佛为了要让修念佛三昧的菩萨能够获得利益,所以说《大品般若经》。这个在《大智度论》里面有谈到:修念佛三昧的菩萨,佛要怎么帮助他们最快地契入(尤其是实相念佛)?就是让他们明白诸法实相的道理,这样就可以直接契入中道,当下念佛三昧就现前。如此它胜过只是口念的持名念佛,或是观想念佛,或者观相念佛,可以直接就契入实相念佛的境界,直接断除无明,不用慢慢的一步一步从破见思、尘沙,同时证得的品位也最高(想证得上品上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修净土法门,平常修念佛三昧的菩萨,如果能够明白诸法实相的道理,也有助于他念佛三昧早一点成就。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是佛在接受劝请转法轮的时候,说了般若波罗蜜。佛在菩提树下成佛的时候,诸天都来劝请。我们人间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完全不知道已经有人成佛了,可是诸天他们有神通,知道佛在菩提树下成佛。所以大梵天王、还有色界诸天、帝释天、欲界诸天、四大天王,都纷纷到菩提树下,请佛不要入涅槃,为众生转妙法轮。佛当时就接受了诸天的劝请决定说法。但是,说什么好呢?诸法当中,最深的就是般若波罗蜜,所以佛就决定,以摩诃般若波罗蜜为说法最主要的内容,这就是佛为什么要说《大品般若经》的第三个因缘。

第四个因缘,是为了证明佛是一切智人,所以说《大品般若经》。这是因为有人怀疑说,怎么可能有一个人,能够了知一切法?因为一切法无量无边,一个人的智慧有限,又怎么可能知道无量无边的法呢?所以佛为了要破除他们的疑惑,就说了《大品般若经》。《大品般若经》既然是讲诸法实相的道理,在我们契入诸法实相的时候,当然就能够了知一切法,这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所以佛就能够证明祂是一切智人。

第五个因缘,是佛宣示一切诸法实相,以断除一切众生的疑结,所以说《大品般若经》。这是因为有一些众生是应该得度的,可是由于佛的大功德、大智慧无量,很难去知道、去了解。所以一般人,反而会去亲近那些他听得懂的、跟他生活有关系、比较容易接受的邪师们所说的法。

像我们现在也是,学佛修行人当中,这种现象也是很明显的嘛!讲经论的时候,很少人会有兴趣,很少人能够听得懂。可是你跟他讲算命、风水,马上个个眼睛都发亮了,不管他学佛修行多少年,都抵不过人家一句话:“你住的地方风水有问题哦!你今年犯太岁哦!你现在运势比较低,要小心哦!”学过算命的都知道,运势五年转一次,所以八字排出来之后,一看就知道从几岁到几岁,要特别小心注意。听说今年会有血光之灾的,怎么办呢?就去捐血嘛!有的人的血人家不要,什么贫血也不可以、血小板太少也不可以、什么血红素太少也不可以、还是怎么样……那没有办法捐血的怎么办?还有一个办法——你看大家都醒过来了嘛,对不对?马上就有兴趣了——就去放血。中医针灸有帮人放血的,放放血不但对身体健康有帮助,而且还可以化解血光之灾。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法,譬如:在某个地方挂一个八卦镜、凸面镜或者是吊个五帝钱、水晶球、莲花灯……一般人都会对这个很有兴趣,什么摩诃般若波罗蜜?听了就想要睡觉!

所以佛法这么深奥的道理,不是一般人可以了解的。而且一般人对世俗的、日常生活、他周遭的人事物,尤其是亲人,是特别的关心。他总觉得说“我要顾全所有的亲人,希望他们各各不但事业要顺利、婚姻要美满、子女要孝顺、还要赚大钱,就已经心力交瘁了,哪里还有多余的时间跟精力,再去听闻佛法或者再研读一个什么经论、还是再修一个什么法门,实在也没有那个时间跟力气。”今天能够坐在这边的各位大菩萨,都是宿世善根深厚,所以跟一般的情况不太一样,可是毕竟是少数嘛,对不对?各位都是少数中的少数。可是一般世俗的人,都是追求名利,每天非常的忙碌,毕竟这样的比例比较多。

所以当时佛在世的时候也是这样。反而是那些邪师外道,说一些邪法来诱惑人的,一般人比较容易相信,比较容易接受。对佛所说的境界,总觉得太高、太深、太远,很难去接受,因此走入邪道的就特别多。佛为了怜愍这些应该得度的众生,所以说了《大品般若经》,希望能够帮助他们从邪道当中,引导到正道上来。

第六个、佛为了断邪恶人贡高我慢的心,所以说《大品般若经》。这是因为有些邪恶人,他们嫉妒佛、毁谤佛,说佛的智慧也没有比一般人高,祂只不过是用种种的幻术来迷惑世间人罢了。佛为了要断除这些自以为是的贡高邪见人,因此说了《大品般若经》。《大品般若经》不是说一些幻术来迷惑人的,它说的诸法实相是完完全全的正知正见,这样当然就可以降伏这些贡高的邪慢人。这就是佛为什么要说《大品般若经》的另外一个原因:直接说以大智慧成佛的方法。这下邪恶人就不会轻视、也不会毁谤了。

第七、佛为了要让人信受佛法,所以说《大品般若经》。信受,就是让人相信佛法、接受佛法。若是要让人家信受佛法,除非说法的人非常殊胜,在《大智度论》里面就介绍:只有佛已经证到十力、四无畏,完全开悟解脱、心得到自在,随时安住在大涅槃的境界当中——这是佛的自证境界;并且还可以帮助一切众生达到开悟成佛——就是转妙法轮,做狮子吼来利益众生。像这样不但自利,还可以利他的大师,我们是可以去相信、去接受祂所说的法的。

第八、佛为了要让众生欢喜,所以说《大品般若经》。到底有什么值得欢喜的呢?因为当时大部分的众生都被邪师外道所迷惑,堕入在邪见当中。只有佛可以破除这些邪见,降伏这些恶师外道;同时又能够为我们开演甚深的般若波罗蜜——从声闻乘、缘觉乘,一直到菩萨成佛的内容。像这样难遭、难遇的大师,如今遇到了,而且还能够听闻三十七品等甚深法藏,所以是应该欢喜的。

第九,佛为大医王,采集各种的法药给众生服用,所以说《大品般若经》。长久以来,众生都被烦恼病所苦,没有人能够医治。外道邪师呢?他只能误医,只会耽误我们的病情,并不能真正医治我们的无明。只有佛这个大医王,祂能够知道众生有什么病,还知道病的原因岀在哪里,除了有对治的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绝对不会再复发。譬如说,祂教我们怎么样破除无明,你明白诸法实相的道理,就能够破除无明。无明一旦破除了,还会不会再起无明?不会了!所以,这个病治愈之后,是不会再复发的。可是邪师外道就不一定能够看得准,不一定能够对症下药,也不一定能够保证这个病不再复发。这就是佛为什么要说《大品般若经》的另一个原因。

第十个、是佛为了要断除某些人的想法(认为佛跟凡夫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说了《大品般若经》。有些人心里想说:佛和普通人一样嘛!祂也会生病、也会老、最后也会死;祂肚子也会饿、口也会渴;祂也会冷、也会热,祂表现出来的,跟我们凡夫并没有什么差别嘛!佛为了来说明这些事情,因此说了《大般若经》。像佛的法身是没有办法测量的。在《大智度论》的一开端,缘起的部分就讲到说:大梵天王的诸天祖父,就是大梵天王的父亲的父亲的父亲,就是祖父、曾祖父等祖父辈们,不是大梵天王现在才开始,从他的祖父辈就开始,想要测量佛的身体,可是一直都没有办法测量;另外,在佛初转法轮的时候,他方世界来了一位应持菩萨,也想要测量佛的身体。可是他一直往上、往上,通过了虚空无量的佛刹,还是没有办法测量佛的身体。再往上方一直到华上佛的净土,看佛的身量大小跟原来没有差别,最后也只能赞叹佛身的庄严;我们也知道,佛一出生的时候,就走了七步路,然后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从此以后,祂就不再走路,也不再说话了,就跟普通的婴儿一样。其实,佛的身体不是我们一般人可以测量或想象的。祂是为了要度化众生,才示现跟凡夫一样。佛如果从小到大,一直能说话,一直能走路,一般人就会怀疑,说祂不是天龙来转世的?就是鬼神所变化的?这样祂所学的法,一定不适合我们,我们也一定没有办法做到,因此就断了什么?开悟成佛的路子。所以佛不得已,就必须示现跟凡夫一样,从小婴儿、小孩,经过青少年慢慢长大,然后在四个城门见到老、病、死的苦,生起了岀离心,之后半夜离开王宫去出家,这都是示现给我们看的啊!释迦牟尼佛已经成佛八千次了,祂其实一出生下来,就可以到菩提树下直接成佛,可是祂为什么不这样做呢?还不是为了度化我们,所以祂的行径不可以跟一般人不一样,因此祂就要示现出家,来求这个了生死的方法;其实佛在上一尊佛(迦叶佛)的时候,就已经在严持戒律、修行正道了,可是祂还是要示现修行六年的苦行,来求这个道法;佛虽然是三千大千世界的教主,可是在祂成正觉之前,还是要示现破除魔军,才开悟成佛,这也是示现给我们看的。所以我们知道,佛的八相成道,都是为了度化众生而做的种种方便示现。以上三个例子,就可说明佛的身体,实际上跟凡夫是不同的,是不可思议、不可测量的,这就是佛为什么要说《大品般若经》的第十个原因。

第十一个、是佛为了要救拔堕在两边的众生令入中道,所以说《大品般若经》。有一些应该度化的众生,却堕在两边:有一类是因为没有智慧,只追求身体的快乐,因此不能成道。所以佛就示现乐行非道(祂虽然贵为太子,将来要继承王位,可是祂居然出家,可见世间还有比王位更殊胜的东西,祂才愿意舍弃,这就是示现给我们看的“乐行非道”。如果我们一方面要追求世间的享乐、名闻利养,一方面又想学佛修行成道的话,那是不可能的);另外还有一类,就是专门行无益的苦行,就是百般的来折磨自己(像印度的一些苦行外道)。并不是说修行吃点苦不应该,不是!修行任何的苦都应该吃,可是这个苦,是可以趣向涅槃解脱的方向,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那个苦就没有白吃。可是没有任何益处的、不能够趣向涅槃解脱的这个苦行,就是没有任何利益的苦行。所以佛也为我们示现修了六年的苦行,然后说:“苦行非道”。佛为什么要示现出家,告诉我们乐行非道;再示现六年的苦行,说苦行非道呢?就是要帮助落在两边的众生能够契入中道,这样才能够证得涅槃解脱。这就是佛为什么要说《大品般若经》的原因。

第十二、佛为了分别说明生身供养和法身供养的果报,所以说《大品般若经》。生身供养:这个生身,就是父母所生身,用这个父母所生的身体来供养佛。那么跟以法身来供养佛有什么差别呢?在《大智度论》里面就说到一个以法身供养的故事:在卷十一的地方,讲到须菩提是怎么来行法身供养的?有一次,佛在忉利天宫说法,要回到人间的时候,大家都赶忙到佛的处所准备迎接佛,还带了种种殊胜的供养想要亲自来供养佛,大家都希望是第一个见到佛、第一个供养佛的人——这个就是生身供养,用父母所生身,以我们的肉眼见佛,然后做种种的供养。这时候,须菩提正在石窟当中,就在考虑说:大家都去迎接佛,那我该不该去见佛呢?正当犹豫不决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了佛所开示的一段话:“如果一个人以智慧眼来观佛的法身,就是见佛当中最殊胜的”。以智慧眼来观佛的法身,可见这个见佛,不是以肉眼见,而是以智慧的眼目见。见到什么?见到佛的法身。佛的法身,就是诸法实相,只要我们能够契入诸法实相,就是真正的见佛。须菩提想到这里,就说:我只要入诸法实相,安住在这个空三昧当中,就等于是见佛了,于是他就入定。这时,大家都很高兴地去见佛。有一位华色比丘尼,她也跟众生的心一样,希望是第一个见佛,第一个供养佛的。可是她是比丘尼,人家也不会让路给她到最前面去。于是她就运用神通,化现为转轮圣王,带了一千位太子。众生看到转轮圣王来了,还带了一千个太子,就纷纷让出道路给她通过,因此她就大大方方走到佛的面前,然后再变回原来的比丘尼身。她就很高兴,以为自己是第一个见佛、第一个供养佛的。可是,佛这个时候说:“你并不是第一个见我,第一个供养我的,须菩提才是。因为须菩提现在正在观诸法空,观诸法空就是见佛法身,这个才是真正的供养”。这就是一个法身供养最好的说明。

第十三、佛为了说明阿鞞跋致跟阿鞞跋致相的不同,所以说了《大品般若经》。

第十四、佛为了说明魔幻、魔伪、魔事的内容,因此说《大品般若经》。这个到后面有详细介绍,我们现在就不说。

第十五、佛为了种下将来世人供养般若波罗蜜的因缘,而说了《大品般若经》。就是为了我们将来的世人,能够供养般若波罗蜜,因此说了般若经。因为祂说了这部经,后面的人就会供养,所以祂是为了我们后世的人有因缘供养,才说了《大品般若经》。

第十六、佛为了替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授记的缘故,而说了《大品般若经》。佛告诉阿难说:“我涅槃之后,这部经会传到南方;然后从南方再传到西方;之后五百年,再从西方传到北方。在这个流传的过程当中,会有很多相信佛法的善男子、善女人,以种种的花、香、璎珞、幢、幡、伎乐、灯明、珍宝等财物来供养这部经;或是以自己书写或教别人书写,或者读诵、听讲、正忆念、修行等法供养这部经。这些善男子、善女人会因为财物供养和法供养的因缘,在这一生当中,得到种种人世间的安乐;在将来世也能够成就声闻、缘觉、菩萨三种果位而入无余涅槃”。这就是佛为了替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授记的缘故,而说了《大品般若经》。

第十七、佛为了要说第一义悉檀相,所以说《大品般若经》。由于第一义悉檀的道理,是最深奥、最难见、最难解的。若是佛直接为众生说第一义悉檀的话,很少人(除非上根利智、宿世善根深厚的人)能够听得懂。所以佛为了接引众生的方便,就有了所谓的四悉檀。悉檀,有“普遍”、“成就”的意思。“普遍”,就是普遍布施一切众生。也就是说,佛用这四种方法来普度众生;第二个“成就”的意思,就是佛用这四种方法来成就众生的佛道。由于它是有次第性的,所以我们做进一步的说明。

第一个是世界悉檀。世界悉檀就是世间法,佛为众生说世间法,令心生欢喜。因为一开始,没有办法跟众生讲那个深奥难懂的第一义道理。他也觉得好像跟他的日常生活、生命没有什么关系(虽然实际上关系很大,可是一开始听不懂啊)。所以佛只能顺应众生,为他们说世间法,而且是他们好乐听闻的世间法。譬如:本来岀世间法是无我、无人、无众生的,可是一般众生很执著有我、有人、有众生,所以佛为众生说法,也要用有我、有人、有众生等等的假名。同时,佛也为他们说一些世间很浅近的道理,让他们一听就能够明白,一听就能够接受,而且很好乐来学习佛法。像这样能够让众生生起欢喜心,很好乐来接受佛法,就是第一步佛接引众生的方法,称为世界悉檀。

第二个是各各为人悉檀。现在众生都很好乐了,已经有兴趣来听闻佛法了,但是佛不能不管众生的根基怎么样,或者宿世的善根怎么样,就只说一法。因为众生的口味不一样,有的人喜欢吃甜的,有的人喜欢吃咸的,大部分的人喜欢吃辣的,没有辣椒没办法吃饭。所以你还要有很多不同的法,随他根基的大小、宿世善根的深浅,为他说相应的法,这就是各各为人悉檀(各别各别说他相应的法)。这目的是什么呢?他觉得相应,他就能够生起信心;没有种善根的,就能够种下善根、已经种善根的,善根能够增长、善根已经增长的,就能够成熟。所以各各为人悉檀的目的,就是让众生能够发起正信、增长善根。

可是,众生的执著不一样,有的人著空、有的人著有,所以为了要破除众生不同的执著,就要有第三种对治悉檀。因此第三种对治悉檀的目的,就是为了要除遣众生的恶病,这个恶病就是执著。众生有不同的执著:有的执著一切世间法是永恒存在的,虽然我们理论上知道这一切是虚妄、不真实的,可是他为什么愿意用尽毕生的力气,花一辈子的时间,来追求这世间的种种?就是因为他以为是真实的嘛!所以,佛为了破除执一切法为常、真实、永恒存在这样的执著,而说了无常、空性的道理;那声闻、缘觉,听了这个道理,就从四圣谛、十二因缘,证到空性的道理,明白一切是苦、空、无常的,但最后竟以证得涅槃为依归,而不愿发心度众生,所以佛为了这些堕在空边的二乘人,又说了妙有;可是菩萨又执著妙有以为真实,因此佛只有再说中道,来破除对妙有的执著。但是这时的中道还是对治,并不是究竟圆满的中道。

我们知道中道有两种:一种是但中,一种是圆中。对治妙有的执著的这个中道,因为还有所对治,所以我们称为但中。这个但中,只能证得别教的佛,而没有办法证到圆教的佛。要怎样才能证得圆教的佛呢?那就是当下要证得——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也就是我们现在要讲的第一义悉檀,诸法实相的道理,也就是圆中的境界。它已经没有任何对治了,不是对治空、也不是对治有的执著,都没有,连中也不执著。它是唯证相应的,所以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表示,也超越一切我们心思所能够想象的,它是万法本来的样子,最自然的状态。当佛见到众生因缘成熟的时候,就会为他开演诸法实相的道理,这个就是第一义悉檀。

虽然佛原来的目的,是希望一切的众生都能够契入第一义悉檀,但是仍然不能够舍弃前面三种悉檀的方便接引,才能够一步一步地契入最后的诸法实相。因为第一义悉檀是不可言说的,你不能一开始就说:“不可说!不可说!”然后就说完了。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弄得大家一头雾水。所以不得已,就要有前面三种悉檀的引导,而契入最后那个不可说的第一义悉檀。那么什么是第一义悉檀呢?在《大智度论》的缘起部分,有很简单的几句话说明:“一切语言道断,心行处灭,遍无所依,不示诸法,无初、无中、无后,不尽、不坏,是名第一义悉檀”。“一切语言道断”,是说它离一切的言说。因为言说是属于第六意识的分别,我们经过意识的分别之后,才能够说出任何的话语。所以只要能够表达出来的,或者文字能够写出来的,能够说出来的,都是第六意识的分别作用。可是所谓的第一义,这个诸法实相的道理,是没有办法用言语、文字来说清楚的,它已经超越了我们言语可以表达的范围。第二句“心行处灭”,心行,就是我们心念可以到达的处所。我们心念可以到达的范围,没有离开八识、五十一心所,也就是十法界的范围。可是现在的第一义,它已经超越了我们的八识、五十一心所可以到达的范围,所以叫做心行处灭。没有办法了,无论你心念怎么样去思惟、怎么样去想象、怎么样去臆测、怎么样去观察,都没有办法想出它那个境界来。因为它已经超越我们心可以思的范围。那第三句,“遍无所依”,这个依,就是依止;无所依止,就是无所住的意思。因为有所住,就有所著了嘛,就有边了。可是第一义它是无所住的,它是无边的,你不知道要怎么样去衡量它,它没有任何的边际,不会停留在任何的地方,也不会著在任何的处所。“不示诸法”,这个示,是表示的示。不示诸法,就是说没有办法用任何一法来表示。像禅宗说的:“说似一物即不中”。你说它像什么?只要你形容说它像什么,即不中,你就没有办法说中了。这就说明,第一义悉檀是没有办法用任何的法来表示的。“无初、无中、无后”,就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没有生、住、灭等时间相。诸法实相的道理是不生不灭的,所以它没有初际、中际、后际的差别。“不尽”,就是不可穷尽;“不坏”,就是不可变坏。这两句说的就是不增不减。说来说去,就是《心经》上面讲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道理。所以会背《心经》的,应该很容易就可以契入诸法空相的道理才对。

第十八、为了让长爪梵志等大论师相信佛法,所以说《大品般若经》。长爪梵志,指的是摩诃俱絺罗。他生在摩伽陀国的王舍城,那罗聚落的这个小村庄里,他的姊姊就是舍利弗的母亲。我们知道舍利弗是智慧第一嘛,所以他母亲在怀他的时候,就很能言善道。本来这个长爪梵志每次辩论都是赢的,可是自从他的姊姊怀孕之后,他每次都辩输。有一天,他突然明白了,这一定不是我姊姊很厉害,而是她肚子里面的小孩很厉害,还没有出世就这个样子,那如果出生以后,我这个做舅舅的一定会辩输他,而变得颜面无光。那怎么办呢?趁他还没有长大,还没有很厉害之前,我赶快去遍学一切法,因此他就到南印度去出家。婆罗门当时的经典有十八部,他就发愿要全部学完。当有人问他说:“这十八部你要选择哪一部来研究呢?”他就回答说:“我全部都要学啊!”别人就很不屑地说:“你若是穷其一生能研究完一部论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十八部全部都要读完,又怎么可能呢?”因此,他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前面辩输他的姊姊,已经觉得很丢脸,现在再被人家瞧不起,所以他就发誓:我就是忙到没有时间剪指甲,也一定要把十八部大论读完。从此他的指甲越来越长,大家就叫他长爪梵志(梵志,是在婆罗门出家的修行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他果然把十八部大论都精通了,整个南印度也已经没有人能够辩倒他了。他想说:该是我回家乡的时候了。于是他就直奔王舍城,他出生的地方。他一到家乡,就打听说:我姊姊的儿子现在在哪里?别人就跟他说:你姊姊的儿子真是很了不起呀!才八岁就能够精通十八部大经;到了十六岁的时候,就已经没有人可以辩赢他了(他的论议已经胜过一切的人)。他现在已经跟一位释迦族姓瞿昙的修道人出家了。他一听,就直接往佛陀的地方去了。他心里想说:这个人到底是何许人也?他究竟是用什么幻术来迷惑我姊姊的儿子出家?他一方面也很好奇。到了佛的面前,先顶礼后就坐在一旁。这个时候,舍利弗刚刚受完戒半个月,正站在佛的旁边帮祂搧扇子。长爪梵志就坐在那边想,等一下要怎么样辩赢佛?当时大部分的论师的说法都是“一切论可破”(你有任何的立论,我都可以把你破除掉);“一切语可坏”(只要你能够说得出来的话,我也一样可以把你毁坏掉);“一切执可转”(你今天不管执在什么地方,它都是可能会转变的)。虽然当时的大论师都是这样说的,可是,什么才是那个不生不灭,那个不可破、不可坏、不可转的?什么才是诸法(一切法)真实的相貌?想了半天,当然是找不到答案,因为他不明白诸法实相的道理。他一直思索,整个人好像就沉到大海里面,茫茫大海,无边无际,摸不到一个头绪。没办法,他只有还是用当时那个大家认为最究竟的辩论法:就是“一切法不受”。所以他就直接跟佛说:“我一切法不受”。因为一切法都是可破、可坏、可转的,我只有一切法不受才是最安全的。这时佛就微笑地问他说:“你一切法不受,那这句话你受不受呢?”他这一被问,心里就想:完了!完了!我已经输了。我现在不管回答受还是不受,都已经居于两败之地了。只是一个答案是比较明显的失败,一个是比较不明显的失败。如果我回答:“一切法不受,连这句话我也不受”。这样乍听之下,好像蛮有道理的,可是也是输了。为什么呢?因为连你自己的这句话也不受的话,就等于是自己推翻自己了,对不对?只是这样讲,好像从头到尾都把它否定掉,听起来比较没有明显的破绽。可是另外说:“我一切法不受,但是这句话我接受”,那就很明显的错了。因为互相矛盾嘛!你自己说一切法不受,现在你又接受自己说的话,那不是自相矛盾吗?

所以他就决定,反正都输了,我就选一个大家比较听不出破绽的来回答佛说:“我一切法不受,这句话我也不受”。佛,还是轻描淡写的说:“你既然说一切法不受,连这句话也不受的话,那你跟一般的论师比起来,也不见得比他们高明,所以实际上你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嘛!”虽然佛只有淡淡地说了这么几句话而已,可是长爪梵志却已经羞愧得无地自容了。因为一般人的反应,不会像佛这么柔和,一般人不是说:“你错了!我对了!”“我打败你了!”就是当面给他难堪!破得他无地自容!不会像佛这样的若无其事。因此,梵志心里面禁不住赞叹佛说:佛真的很了不起,虽然祂一句话就把我考倒了,但是祂的心却是这么样的柔软、这么样的清净。祂的智慧真是通达无碍,马上就知道我的执著在哪里,知道怎么样来破除我的论点。所以梵志当下是心服口服,所有的贡高我慢也被降伏了。这时,佛在一旁也看出来,梵志已经生起恭敬心和信心,于是就为他说法来破除他的执著。当他听完佛的开示以后,就证到了初果。在旁边搧扇子,不小心听到佛开示的舍利弗,当下就证到了四果。之后,长爪梵志就随佛出家,没过多久,也证到阿罗汉。这就是佛怎么样来调伏当时像长爪梵志这一类的大论师,让他们来相信佛法,而说了《大品般若经》。

第十九、佛为了要说诸法实相,所以说《大品般若经》。诸天子问佛说:“般若波罗蜜这么深,我们应该怎么来形容它?它的形相到底是怎么样呢?”虽然是不可说、不可说,可是佛还是能够方便开示。佛就告诉这些天子说:“空、无相、无作相、无生灭相、无行相、恒常不生、如性相、寂灭相,就是诸法实相的相貌”。什么是诸法实相的相貌呢?“空”就是它的相貌。诸法毕竟空的道理,就是般若经里面所说的道理;“无相”是它的相貌。没有任何形相,就是它的相貌。你不能说它是青黄赤白等等颜色,你也无法形容它是长短方圆任何形状,因为它是无相的;“无作相”是诸法实相的相貌。无作相,就是没有任何的造作,它不是造作出来的。所以说,诸法实相不是修出来的,修出来的就会坏掉。它是不会坏灭的,它不是有修就有,没修就没有,不是!它是无作相;“无生灭相”,就是没有生灭相;“无行相”(行,就是变迁)。诸法实相它是不会变迁的;它是“恒常不生”的;“如性相”。这个性,讲的是万法皆如的道理,就是法尔如是。说明万法只是按照它本来的样子存在,而这种存在,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存在。不可思议的意思,是说它不可用心思(就是心行处灭)、不可用言议(就是言语道断)。它就是这样子存在;最后一个是“寂灭相”。诸法实相是不生不灭的,所以是一种寂灭的状态。这就是佛回答诸天子,什么是诸法实相的一段说明。

第二十、佛现在要说无可诤论的部分,所以说《大品般若经》。诸法实相的道理,就是不可诤论的部分。因为不可说了嘛!不可言说,那当然就是不可诤论的。所以一切可以诤论的,都不是诸法实相的道理。佛说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可以诤论的部分;一种是不可诤论的部分。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不可诤论的部分,就是诸法实相、第一义的道理,这个是不可诤论的;可是同样的,佛为了方便接引众生,也说了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也说了要发菩提心、行六度、十波罗蜜的道理,这些都是可说的啊!所以它都是可诤论的部分。相对的真理是可以论议的;绝对的真理是不可论议的。佛为了要让我们能够契入那个绝对的真理──诸法的实相──不得已,就方便说了很多可以诤论的部分。譬如:佛在阿含期的时候,为声闻、缘觉小乘人说法,就说“无常、苦、空、无我”,这是为了要对治“常、乐、我、净”四颠倒;但是到了最后法华、涅槃期的时候,却说“常、乐、我、净”是大涅槃的境界!可是“常、乐、我、净”不正是要用“无常、苦、空、无我”来破除的四颠倒吗?为什么到了最后,居然变成大涅槃的境界了呢?所以很多人就弄不清楚、弄糊涂了。可是利根的人知道,知道佛的用心良苦,知道佛为了接引众生,才方便说了前面的内容。前面佛说三乘、五乘的道理,到了最后《法华经》的时候,祂说无二也无三,只有究竟圆满的一乘而已。为什么前后好像矛盾呢?那是因为佛前面所有的,都是接引众生到最后的方便说。利根的人明白佛的心思,所以就不会起诤论,虽然佛一下子说无常、空;一下子说妙有;一下子说中道,他都知道是佛为了破除众生的执著而说的方便。可是钝根的人不知道,佛说空,他就著空;说有,他就著有,因此才会起诤论。所以我们现在明白,佛说法有这两个部分,就不会产生混淆了。同样的,在我们学佛修行的过程当中,也往往觉得好像有许多矛盾冲突的地方,其实那些也都是方便说,属于可以诤论的部分,属于世界悉檀、各各为人悉檀、还有对治悉檀,并不是究竟了义的第一义悉檀。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就不会觉得这个法门好像跟那个法门相冲突、在心里面也没有办法把整个佛法融会贯通或者是不知该怎么取舍。如果我们读了《大智度论》(《大智度论》是详细解释《大般若经》的内容),证得了诸法实相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就能够通达无碍地遍学一切法、成就一切法了。这也是佛说《大品般若经》的本怀。

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它实际上是无量无边的,所以佛说般若波罗蜜的因缘,也应该是无量无边。现在,只能很简单地归纳成二十个因缘,这也是方便说,我们只要了解,它的因缘实际上是无量无边就可以了。

我们今天就介绍到这里。

大家共同合掌回向: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