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28、无为法(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好,我们今天看“无为法”。四百二十六页,无为法。什么叫无为法呢?无为,就是无所作为,已经没有生灭现象了,暂时没有生灭现象;只要暂时没有生灭现象的,都把它归在无为法的这个种类当中。

那也可能是入定、也可能是证果、也可能是成佛;所以我们要搞清楚它到底是什么样的无为境界。那我们就不会把暂时没有生灭的禅定境界当作是涅槃或者是解脱,不一定的。所以我们要看它到底怎么样分这个无为的内容。

无为法略有六种,它分成六种的无为的境界:第一个,是虚空无为;第二个,是择灭无为;第三、非择灭无为;第四、不动无为;第五、想受灭无为;第六、真如无为。这六个呢,只有第六个真如无为是比较接近那个道体、比较接近,还不是,因为它也是我们心识变现的。那前面五个都不是真正的无为境界,不是真正的真如境界、真如无为,不是;它是依于这第六个真如无为,再变现出来的无为境界。我们看它怎么讲。

为什么称为无为呢?因为已经无所作为了,而且它就是前面四位有为的真实之性。前面四位有为是哪四位啊?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二十四不相应行法——这四位都是有为的。那说明了什么?有为,就是有生灭的意思,有所作为、有生灭叫做“有为”,是因缘所生的、有生灭的。那就说明心法也是有生灭的,所以八识是有生灭的,阿赖耶识是生灭法。不要把八识当作是心王,然后它就是如如不动的,不是。八识是所现,什么是能现?我们前面有一堂课问到:无明是从哪里来的?还记得吗?那时候没有答案,现在你们有答案了吗?因为无明,才有我执嘛;不是有我执,才有无明。还记得吗?

那次讨论的:因为无明,才会变现出八识来;八识不是我们真心本来有的,是变现出来,所以是唯识所变嘛。那唯识是能变,然后它所变的宇宙万有,就是八识的变现。所以八识是能变,所变是它变现的宇宙万有——所有的内容,都是八识的变现,这个我们知道。

然后八识它本身是生灭法,所以它就不是我们那个如如不动的真如本性,所以它也一定是被变现出来的。那它是从哪边来的呢?那就是那个问题了:因为无明,才会变成八识。那什么东西因为无明才变现了八识出来?就是我们的真心嘛!所以你们现在就知道答案了:真心是能现,八识是所现,这样懂吗?真心是能现,因为一念无明,它就变现了八识。所以如果说我们都在真心里面的话,它不会变现这个八识,然后不会变现出这个宇宙万有的现象。

它就是真心起了一念无明,八识就形成了;然后八识又是能变,然后它又再变现出宇宙万有的存在。我们就知道这宇宙万有它是怎么来的,八识的变现;那八识怎么来的?再推,原来是真心一念无明而起的、而变现出来的。所以真心是能现,八识是所现;八识是能变,宇宙万有是所变——就是这样的一个关系。

所以我们现在,你说要成佛,那你没有见到真心你怎么成佛?你在八识所变现的这个身心世界里面,你怎么成佛?因为它是真心所变现出来,因为无明所变现出来的,那你就在自己无明所变现出来的这个八识的身心世界里面,然后在里面活得很好,轮回得很高兴,然后说“我要解脱、我要成佛。”可是你没有离开八识的变现啊,你没有找到真心啊,你的无明没有破,所以就不能够完成你修行的这样一个目的,你没有办法成佛的。因为你的无明还在,你的无明还在它就会变现八识,那个能现的真心就会现出这个八识来,有八识就有了十法界的身心世界,就是八识的变现啊。

所以如果我们这个弄不清楚,没有回到我们的真心的话,我们会以为八识所变现的,我们等一下再念。

这前面这几个无为的境界也是八识所变现的啊,所以我们在这个中间,如果一个不小心就以为自己什么涅槃了、解脱了、还是成佛了。哪里晓得你那个涅槃解脱的境界,正是你八识的变现,是因为你无明没有破,你没有这样的智慧观察,所以你会以为你解脱了。其实没有,其实无明还在,因此你所证的那个无为境界正是你八识所变现,你的心意识所显现的无为境界。所以这一层没有弄清楚的话,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因为没有见到真心都不算。

所以它说无为呢就是无所作为。它是前面四位(四位就是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这个都是有为的。那就说明了八识它是有为的:心、心所法它也是生灭有为的,色法也是生灭法。我们昨天才结束的不相应行、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它也是生灭法,这个都是有为的。前面四位都是有为的。

前面四位是有为的——真实实性是什么?就是无为。这就是“体不离用,用不离体”,它的体是无为。所以有为跟无为是一个还是两个?有为如果离开了无为这个本体,它有为现象是从哪边冒出来的啊?总不会无因生吧?没有原因它就冒出来了。这个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不会吧?它总有一个出生处嘛,它虽然是生灭法;可是它总要从一个本体然后产生生灭的现象。这个本体就是无为,所以无为是它的体性。

那你这样说,有为跟无为是一个还两个?(有师兄答:一个)一个?为什么有两个名称?一个叫有为,一个叫无为。一体的两面,水不离波、波不离水。冰、水是一个东西,水比喻本体,可是它会结冰,温度低了它就结冰了,可是离开水也没有冰,它温度一升高,它又融化成水了。这就是来比喻现在我们“有为”跟“无为”也是这样的状况:无为是它的体性,所以一切的有为现象并没有离开这个体性而产生的作用。所以你要问:一切有为的现象,这生灭现象从哪里来?从无为来——它的本体因缘所生、所起的一个作用,所以一个是体,一个是用。那它所变现的种种的——它是相,所以是体、相、用:本体、现象、产生种种的作用,因此有这个前面讲的九十四个有为法。

前面是九十四法嘛,现在是第六个、无为法,所以加起来是“百法”,就是现在讲的一百个法,一百个法的内容就是这样分的。前面我们已经讲完的是有九十四位,它是有为法,现在讲的六个是无为法,所以加起来刚好是一百个。

前面九十四个有为法呢,就是现在要讲的无为法所生起的作用。所以它才会说现在讲的这个无为呢,就是前面四位有为的真实之性,意思就是说它(无为法)是它(有为法)的体性,一切有为的现象都是从这个无为的本体所产生的作用。所以一切法是因缘所生、有所作为,所以称为“有为”,所以有为就是有所作为,就是生灭的,我们都叫做有为。但是它的自性却是空的,为什么?因为无常生灭的嘛,本来就自性不可得,所以它自性是空的。所以一切因缘所生法自性都是空的,是无常的、是生灭的,因此说它的真实之性是无为。

所以前面四位有为呢,都是心意识的显现。我们讲了嘛,色法是心意识显现的相分嘛,所以都是、前面讲的四个都是心意识的显现: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我们也刚刚讲完,它是心法、心所有法、色法的分位假立),所以都是心意识的显现;而它的真实之性呢是无为。因此无为就成了识的真实之性,就是“识实性”。所以无为的另外一个名称,在唯识的名称就叫做“识实性”。识实性什么意思呢?就是识的真实之性,它本来的体性就叫做无为。

为了区别四位有生灭的有为法呢,我们就将它列在第五位,称为实性唯识。前面四位嘛,那现在讲第五位就是属于无为法,那它称为什么呢?就称为实性唯识。我们昨天讲的那个是什么?分位唯识嘛,它都是。所以说“唯有识”的原因就是这样来的:唯有识的存在,除了心识之外,什么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叫做“唯识”。那现在这个无为的部分呢它就称为实性唯识。

前面所说的心法呢,它是主宰、支配宇宙万有的中心,所以我们列在第一位。现在回头讲,我们现在讲的《百法》呢,第一个首先介绍的就是心法:八个识,心法有八个识。为什么首先介绍心法呢?因为唯心所造嘛,都是这个心识所变现出来的,都是心意识的显现;所以我们首先介绍这个能变的就是八识、是能变;所变的,就是它才能够变现出一切的宇宙万有。所以以心为最先,以心意识为变现的最主要主宰,所以它是支配宇宙万有的中心,因此首先介绍的是心法。

接下来我们介绍的就是心所有法。那为什么心所有法放在第二个来介绍呢?因为心所有法和心法相应,所以我们列在第二位,称为“相应唯识”。为什么叫相应?因为它跟心法相应。心所,就是它属于心法所有的,叫做心所有法。所以心所有法它永远跟心法一起作用,同缘一个外境,同依一个根,所以它是同时起用的。就是说我们心识在缘外境的时候,我们心所马上就跟它相应了。所以我们就可以分析得出来说:我动这个念头里面是什么样的、是善心所相应、还是烦恼心所相应?它是属于贪呢?还是瞋呢?我们就可分析得出来,为什么?就是因为心所永远跟心法同时现起、几乎是同时。

所以我们说要断烦恼,没有那么容易哦,因为你动心的时候,那个烦恼心所就已经相应了,就随着你这一念起来了。所以你平常没有勤加对治的话,你那个烦恼很难说少一分的,因为你这个念头起来的时候,它马上就熏回第八识成为未来的种子了。所以你说“我已经发脾气了”,这个发脾气,不是一件小事情吔!因为在你发脾气的当下,你这个瞋恚的种子就已经熏回去了,因为它是因果同时。“因果同时”的意思就是说:我现在生气了,我为什么会生气?因为八识的瞋恚的种子,这个习气的种子生起现行了嘛,所以我发脾气,对不对?种子生现行了。然后呢?现行又熏回去成为种子、现行熏种子,同时哦!种子生现行跟现行熏回去成为未来的种子是同时哦,这个叫因果同时。因果同时不是我们讲说“我造业,然后受报”那个因果同时,不是,不是在讲这个;而是在讲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它是同时的。

那你就知道为什么我们习气这么难断?为什么?它现行的同时它就熏回去,成为未来的种子,你说那个习气的种子什么时候清净?我们的习气什么时候没有?它是很困难的,因为你还会现行,它就熏回去了,你说怎么办?你说怎么修行?我们那个习气的种子怎么让它减少?什么办法让它减少?我们修行要怎么样用功,能够让它减少?因为它只要现行它就熏回去了,它不会少一点的。那请问我们习气的种子什么时候可以清完啊?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办?(有师兄答:防护)防护?最好不要让它现行,对不对?要修很高的定力,让它石头压草:“你不要给我起来!”种子还在第八识没有关系;但是你不要成为现行,你种子不要成为现行,它就不会熏回去,你那个就不会越熏然后习气越强越重。

所以防护力很重要。就是我防护,不让它造业,不让它生烦恼、不让它造业,防护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说我们平常有在修定,然后有在用慧观,诶!它就减少种子生现行的机会了嘛。

除了防护力,还有什么办法?这些平常都没有做的话,你的习气就不会少哦,你只会越熏越多哦,因为熏一次,它的习气就更强嘛。那你又没有对治,你又没有做任何清除的工作,清扫的、大扫除的工作。所以你每天熏、每天熏,这习气只有越来越重,没有因为你学佛修行它就会自动减少,如果你没有做一些事情的话。譬如说刚才讲的防护力、还有对治力,你平常没有在修对治习气的这些法门的话,它也不会减少。

还有什么方法?(有师兄答:忏悔)忏悔。为什么忏悔那么重要?为什么忏悔就可以对治那些业力的种子、习气的种子,为什么?因为你发誓下次不要造了,因此你有防护力,你发誓“我一定不可以,然后我过去造的,我一定要彻底地忏悔、至诚地忏悔、发露忏悔!”你这样忏一次,里面那个习气种子它的力量就减一分。你不要小看那个忏悔的力量哦,你只要是真诚地忏悔;不是按照那个念一遍啦,然后明天、还不要明天,马上习气就现前,念完等一下碰到事情就出来了,那个念没有用,因为你没有诚心忏。

没有诚心忏怎么看?就是你还会犯就是没有诚心忏嘛,因为你说“我不要了”;可是等一下为什么又来了?那就是忏悔忏得不是很诚心嘛,你还会再犯就表示你那个忏悔力量不够,就是不够诚恳。你没有下定决心说“我一定不可以了,没有第二次了!”没有得商量、没有妥协的余地,也没有很多理由跟借口说“我可以一直犯:我也不想啊,它要出来啊。”好像好无辜哦!是,都不是你的错。那请问:那要怎么办嘛?你说“我也不是故意的,它就一直冒嘛。”

这不是理由的,因为你永远把它当作你可以再一直犯的理由的话,它的习气就不会少啊,只有越来越强的份啊。所以忏悔力它非常的重要,你只要至诚地忏一次,它的种子就被摧破一次,有摧破习气种子的力量、烦恼种子的力量,你忏一次它就摧破一次,所以忏悔很重要。

然后你真正的诚心要改过,因此你才会有防护力。防护力就是你会提高警觉说“我不可以这样子。”而不是说已经爆了、脾气已经爆了,然后才说“啊,我忏悔”,你要知道你爆了,那个习气又熏回去了嘛,对不对?那个现行的力量又熏回去了,所以你事后的话,它的效果还是很差的。

我们是希望能够防护到它种子不要生现行,因为种子不生现行,它就不会熏回去成为未来的种子,你那个习气的力量才会越来越弱、越来越弱,终于你可以控制你的脾气了,是用这样子(的方法):要对治、要防护、要忏悔,还要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法门),因为发菩提心消业障的效果最好,就是发菩提心。就是我们要消灭罪障,发菩提心是一个最有功效的;要累积资粮,发菩提心也是最快。所以尽除业障、积聚资粮,发菩提心同时有这两种功能,效果最好。所以发菩提心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我们平常要多多熏修的一个法门。这样我们就可以慢慢地来清除含藏在第八识的这些业力跟习气的种子,我们才可能慢慢、慢慢地去调伏它。

好,所以现在讲到这个心所法,因为它永远是跟心法一起产生作用的,它离开心法没有办法单独作用,所以它是跟心法一起产生作用。所以我们心法、八识起用的时候,永远都有心所跟它相应。那跟它相应的是善心所,你就造善业;跟它相应的是烦恼心所,你就造恶业。所以相应的心所也很重要,我们希望慢慢地没有那个恶心所,就是断恶修善。我们不能够没有起心动念;可是也希望有起心动念的每一念都是跟善法相应的,跟善心所相应;而不是跟烦恼心所相应,这样我们就不会继续来造恶业了。

好,那第二个介绍的心所有法,就是因为它一定是属于心法所有,跟心法一起产生作用,所以《百法》第二个要介绍的就是心所有法。

第三个介绍的呢(四百二十八页)就是色法、十一种色法。为什么色法在第三个介绍呢?是因为它是心识的所缘境,它是八识的相分,所以我们把它放在第三个来介绍,那它称为“所缘唯识”。

第四个,就是不相应行法了。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因为它是识的分位假立嘛,它是心法、心所有法、色法的分位假立,所以它把它放在第四位,称为“分位唯识”;因为它是分位假立来的,所以它的名字叫做分位唯识。

现在我们介绍的是第五位。前面四法都是有为法,那第五个就是无为法,那这个是前面有为法的真实之性,因此称它为“识实性”、唯识实性。

好,所以前面所说的九十四种法呢,因为是有所作为,还有生灭现象,所以称为有为法,它是属于凡夫的生死法。我们在六道轮回、三界里面轮转呢,就是没有离开这个范围,我们活动的范围、身心世界的范围、正报、依报的范围,就是在这样的范围里面。所以它是属于凡夫的生死法,就是分段生死,六道就是分段生死。什么时候脱离六道轮回呢?什么时候脱离分段生死?就是阿罗汉或者辟支佛,就是说只要我们能够断见思惑,我们就可以脱离分段生死,不再来三界六道受生。

现在所说的六种无为法呢,因为是无所作为,已经没有生灭现象,所以称为“无为”。它是属于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圣人所证的出世法。但是有没有了生死?没有,因为他是变易生死。刚才凡夫的是分段生死,这些圣者的生死是变易生死。只有成佛才能断分段生死跟变易生死。所以声闻、缘觉、菩萨他们还没有了生死、没有真正了生死,因为他们还在变易生死里面。

变易生死,就是所知障的差别,然后来决定你变易生死是哪一类的变易生死;那分段生死呢是烦恼障的差别,所以分段生死是烦恼障所形成的生死现象,就是见思二惑。那变易生死是所知障,所知障就是说你的道理不明白,你的认知有错误,你的见解错误了,这是属于所知障。

像无明这就是所知障,那无明的深浅,你的智慧开发到哪里,你的无明破了几分;或者是声闻、缘觉他们无明还没有破,他们连尘沙惑都没有破,所以他们的变易生死就跟破了几品无明的菩萨的变易生死的情况不一样。所以就说明了变易生死的差别,是依他所知障,就是他尘沙惑跟无明惑破除的深浅,来说明他不同变易生死的内容,是所知障的差别。那烦恼障的差别,是来论这个分段生死。

所以变易生死呢它是属于圣者的生死;我们凡夫的生死叫分段生死,一段一段的嘛,一下天道、一下三恶道,那每一段呢有他的生命的期限、寿命的长短,这个就是一段、一段的,所以叫分段生死。

一般来说,有为法属于烦恼障;无为法属于所知障。烦恼障是来自于我执,凡夫因为有我执,才会生烦恼,有烦恼才会造业,那有业呢,才会在三界六道当中感得这个分段生死:善业就生在三善道,恶业就生在三恶道,所以才说有为法是属于凡夫的生死法。那所知障呢是来自于法执。刚才是我执,那现在所知障是法执,就是对法的认知还有执著,那就是无明的深浅。所以三乘人虽然已经证到我空;但是对法空的证悟还有浅深的不同,因此就依证悟的差别,设立种种无为的名称,而使所知障所感得六道以外的生死,称为变易生死。

所以说无为法它是属于三乘的出世法,圣者的生死、变易生死,就是无为,圣人因为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里面的话:圣者“依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它们现在讲的这个变易生死的内容,有一些差别,就是所知障,对于法执,他执著的见解的差别,也是无明的深浅,所知障破除的浅深,这样来分他们无为境界的差别。所以有种种的差别,虽然都同样证到无为;但是无为的内容还是有差别,那就是看他的所知障破到什么样的程度来决定,就是说法执破到什么样的程度来决定他无为的境界。

所以无为法虽说是出世法;但是我们现在讲的这个六种无为,就不是它刚才讲那个变易生死、所知障啊,那个圣者三乘的出世法就不是在讲这个。现在我们讲的无为是:只要暂时没有生灭现象,我们都把它归在无为这一类,所以它也包含了凡夫可以怎么做到的。像我们修行或者是修定,也可以暂时没有生灭现象,好像没有念头了,那一段空档,你也可以说无为,因为没有妄念的生灭了嘛,暂时那一段没有,就是看你可以保持多久。保持的那一段,你没有念头的生灭现象,就是没有生灭了嘛,那一段就可以说“无为”。可是我们还没有证果,所以我们还是凡夫嘛。所以现在讲的无为就是以暂时没有生灭现象来立无为的名称,所以它当然也包含了我们凡夫可以证得的一些无为境界;就不是刚刚讲所知障的变易生死的圣者所证的无为,就不是在讲那个了。

所以它说:现在的六种无为,包含了凡夫、外道所证得的境界,无为境界。因为只要是无所作为都称为无为,并不论及所知障的差别。所以我们现在不管所知障的内容了,只要是暂时没有生灭现象,不论它是凡夫所证的无为,还是外道所证的无为,还是小乘所证的涅槃无为,还是大乘所证的无为境界,全部都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这六种无为的范围里面。那我们就知道这六种范围,有包含了凡夫也可以证到的无为境界,还有外道他们所证的无为境界,还有小乘人证果的那个无为境界,还有大乘菩萨证的无为境界,有这样的差别。

所以如果要详细区分这六种无为的差别,那就是“虚空无为”跟“非择灭无为”这两个,还有“真如无为”这三个,是大乘菩萨所证的无为境界,这三类是属于大乘菩萨所证的无为。

那“择灭无为”是属于声闻、缘觉二乘人所得的涅槃境界,称为择灭无为。

那“不动无为”呢,是色界四禅天人所修的舍念清净定。就是我们说的四禅(色界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那个四禅舍念清净,我们称为舍念清净嘛,那个也是一个无为的境界,因为已经没有呼吸的现象了,口鼻呼吸已经断了,暂时没有生灭,那个叫做不动无为,所以它是四禅所证的境界。

那它为什么称为不动呢?因为这时候没有苦、乐来动摇身心了。因为我们知道欲界是有苦,色界开始就没有苦了,所以我们禅定如果经常保持在色界以上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色界以上的禅定呢,我们身心都没有忧苦的现象了,不会这样烦烦恼恼的,然后看起来好像很辛苦的样子,不会这样子——那表示说他禅定没有入初禅。入初禅以上,你随时看到他都好像充满那个喜、乐;因为初禅开始,就只有喜、乐而没有忧苦了。初禅就有喜、乐嘛;二禅更以喜为主,也有乐;三禅大乐,四禅才离开现在讲的喜、乐。那这个“苦”是你初禅以上就没有苦了,没有忧苦,那只剩下喜、乐;那到四禅的时候,连这个喜、乐也舍了,才能够到舍念清净。

舍念清净就是说你是舍受,没有苦受、没有乐受,那是什么受呢?那是舍受,舍受就是不苦不乐,叫做舍受嘛。所以得四禅定的人他是跟舍受相应,所以他没有苦受,也没有乐受,所以我们称为不动。就是不再被苦受或者是乐受来动心了,所以这样的一个无为的状态我们就称为不动无为,这是四禅天人所修的舍念清净定。因为不再有苦乐受,没有苦受、乐受来动摇身心,所以称为不动,它也是一种无为境界。

那“想受灭无为”呢,就是无色界四空天人所修的非想非非想处定。因为已经离开了无所有处定,想心所跟受心所暂时不现行,所以称为想受灭,这个时候所证的无为我们称为想受灭无为,就是想心所跟受心所暂时不活动了。

好,它是先简单地介绍,接下来它就要详细来介绍这六种无为到底在讲些什么内容。

好,第一个是“虚空无为”,这是大乘菩萨所证的一种无为现象。这个虚空无为呢,是从观而得名,就是说他修观、大乘菩萨他在修人空观或者是法空观所证到的一种无为境界。人空观,就是观“人无我”嘛;法空观,就是观“法无我”,在修这个观的时候所显的真如境界。

因为你修:因缘所生无自性,像人空观的话,你可以藉由四大的假合,或者是因缘所生无自性,这样子契入,一切,不管是四大的假合也好,五蕴的假合也好,它都是生灭的现象;那你就可以体会到它是无常的,因此它不是有它的自性,那你就可以慢慢体会到人无我的那个状态,我们的意识就会变现出现在讲的虚空无为这样的境界。它是我们心识变现出来的,所以它是心意识的显现,所以它不是证果,它也不是成佛,它是我们修观、修这个人空观的时候所契入的,你那个当下体会到它自性是空的,那你的意识就会显现出一种虚空无为的状态,那个状态暂时没有生灭了。因为你从那个空性这样契入嘛,人空的那种、无自性、空的那个状态契入的时候呢,我们的意识就会变现出一种无为的状态:就是暂时没有生灭,因为你已经知道它自性是空的,那你就会停在那个空性的那个状态当中,这时候我们的意识就会变现出现在讲的虚空境界。

那修法空观也是同样的,你体会到法空的、那个性空的状态你契入之后,心意识所显现的那个暂时没有生灭的现象,就是现在讲的虚空无为。

所以一般它是在我们修空观的时候,不管你是观人空还是法空,所现的那个空性的状态。因为你契入那个境界就没有生灭现象了,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它没有生灭。因为空性当中是没有生灭的嘛,所以你契入这个空性当中,可以安住的那个时候是没有生灭现象的,这个是虚空无为。由于这个时候已经远离了一切色心等法的障碍,就像无障碍的虚空一样,所以就称为虚空无为。

那我们就知道它为什么用“虚空”这个名称,因为我们当下的身心状况,就好像虚空一样。虚空没有任何的障碍,虽然它可以包容万物;但是它不会被任何一个物体所障碍嘛。你看下午下了一阵雨,那虚空有没有还留住那一阵雨?没有嘛,下过就没有了,那它可以飞机飞过去,还是鸟在那边飞来飞去,都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对不对?天空有没有留下下午下雨的痕迹?没有嘛,所以它等于是没有任何的障碍。那我们契入这样一个无为境界当下的状况,身心状况也是就好像虚空一样,没有丝毫的障碍。

所谓一切色心等法的障碍,这时候都远离,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你没有身体的感觉了,你也没有任何的念头,因为念头停住了嘛、暂时停住,因为暂时没有念头的生灭现象才叫无为,所以你的念头也停住了,你的身体的感觉也消失了,那外在的世界呢也在这一刹那全部都消融了。所以你身心世界在这个时候好像都空掉了那个感觉,因为你契入那个空性,身心世界在这一刹那完全的消融了,这个叫做“色心等法的障碍远离了”,当下没有身心世界的感受,就是说在这个空性当中完全消失了。这个时候所显现的是什么?就好像虚空一样,没有任何的障碍,这个就叫虚空无为,这是大乘菩萨所修的。

这个不是就是究竟成佛的境界?当然不是,所以不要误会了。在那一刹那以为说“哦,我是不是成就了?”没有,还没有。因为这个时候虚空就是我,我就是虚空,所以那个“我”还在,只是暂时它身心世界消失所呈现的那个空性状态。那个我并没有真正的断除,只是你的定力,无为的境界显现,你定力伏住了“你第七识恒审思量有一个我的那个”没有现前而已。因为在那个没有生灭的当下,看起来好像是无为的嘛,好像是无我;可是那个时候的我执并没有断除,所以这个时候正好“虚空就是我,我就是虚空”,因为觉得好像就是一片虚空现前了嘛。那哪里晓得这时候“虚空就是我,我就是虚空”,所以它不究竟,它不是究竟的无为的原因就在这里。

所以它这边〔补义〕讲说:这个时候的虚空无为,并不是真正的无我的境界,它只是心识变现好像有虚空无为的这个现象。所以它是相分嘛,我们心识所变现的相分,虚空无为的境界的相分而已,它没有离开我们心识变现出的无为境界,所以它不是真正的,它不究竟。所以这个时候的我就是虚空,虚空就是我,就是《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讲的“我见”,这个时候的我见刚好是虚空,所以我们说它不究竟。

所以我们打坐坐到好像身心世界都忘了,不要以为证果了,还没有;它可能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虚空无为,就是身心世界都消失了,然后停在那个空性的状态当中,这个就是虚空无为,第一种。

那第二种“择灭无为”,这是小乘人所证的涅槃境界,叫做择灭无为。声闻或者是缘觉,他们所证的涅槃就是择灭无为。为什么叫择灭呢?好,我们看。择,就是简择的意思,就是选择,就是指我们能够选择的那个、能够简择的无漏的智慧。

为什么称为无漏的智慧?因为这时候见空性了嘛,见到人无我的那个空性现前,那你用这个空性的智慧去断除什么?见思二惑,你所证的那个涅槃。所以这个涅槃就是断见思二惑。那你见思二惑靠什么断?靠智慧断,什么样的智慧?见空性的、无我的智慧、无漏的智慧,无我的一定是无漏,跟空性相应的是无漏,所以它叫做无漏的智慧,就是见空性的、无我的这个无漏智慧。

断除什么?所有的见思二惑,所证的这个无为境界就叫做择灭无为,因为它是由择灭来的。择,就是选择,就是这个无漏的智慧、这个空性的智慧现前,择。

灭,灭什么?灭除一切的根本烦恼、随烦恼,在这一刹那你可以暂时伏灭,它就呈现一个涅槃的境界,叫做择灭无为。因为这个无为境界,是由你无漏的智慧的选择,灭除了一切的烦恼所证得的无为,所以叫做择灭无为。它的名称是这样来的。

那也说明它修行的法门是这样的。所以声闻乘他们修的,不管是“四念处”也好,“十二因缘”也好,他们就是用这种方法。修什么观身不净啊、观受是苦啊、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或者是你们内观啊、有些师兄练习的内观啊,都是属于这个择灭无为的方法。那你用它这个法门这样修的话,譬如说“四念处”,你常常来思惟四念处,你就可以契入:“哦,原来我们的身心,五蕴的,它是生灭无常的。”那你就可以契入那个人空的境界,体会:“哦,原来人不是真实存在的。”能够由这个见空性的话,就是现在讲的,无漏的智慧现前,那它就可以暂时伏灭这个见思二惑,而达到的一种无为境界。

所以它这个“灭”,就是断灭的意思,断灭什么呢?断灭根本烦恼跟随烦恼,就是所谓的见思二惑。那见思二惑怎么断?就是靠他现前的空性的智慧、无我的智慧、无漏的智慧所断除的,因为只有这个智慧可以断除见思二惑;其他不行,有漏的智慧没有办法断除。

所以择灭呢,就是以能分辨简择的无漏智慧,断灭所有的根本烦恼跟随烦恼,就是见思二惑的内容。那因为它是由简择的智慧,断灭一切烦恼所达到的无为,所以我们称为择灭无为。这是声闻、缘觉二乘人,他在分析色法、心法的生灭现象,发觉它是无常的嘛,无常契入就可以证到无我;证到无我,空性的智慧、无漏的智慧就现前,就可以断除见思二惑,这是他们修行的法门,是这样子契入的。

所以他在分析了色、心生灭现象,像“四念处”就是分析色、心嘛,它是生灭无常、是无我的,因此就可以契入空性,所以他就体悟到无自性空,所证的涅槃境界,这是第二类。

第三类,第三类的就很像我们这几天练习的:菩提自性本自清净,所以我们就安住,暂时就没有念头了,诶,这个也是。所以它不是由择灭来的,所以它叫做“非择灭无为”。非择灭就不是像刚刚那个用分析啊,不是。我们就是直接体会:哦,众生的心本自涅槃,本来不动摇,本来不动摇它就安住啦,你只要可以体会本来不动摇的那个菩提自性,你就安住。所以你可以安住,它当下念头就息灭了嘛,它就暂时呈现一个没有生灭的状态,它就是属于这一类的无为。它不是由择灭而到达的无为境界,而是你直接就安住,你直接就有这样的见地、大乘的见地、本自涅槃的见地或者是本不动摇这样的见地。你是由这个见地然后直接契入所达到暂时的无为境界。所以我们才说它不究竟嘛,所以不要以为开悟了,它只是因为这样子契入,暂时没有念头所呈现的无为而已。

好,我们看它怎么讲:这个非择灭无为呢,就不是像刚刚那个(它是有选择的智慧,然后来断灭一切的烦恼),我们都没有做这样的工作嘛,对不对?我们没有说来一个什么智慧,然后什么伏灭烦恼,没有,我们没有这样练习,对不对?而是直接呢证入大乘的见地,这大乘的见地就譬如说:菩提自性本自清净啦,然后本自涅槃啦,本不动摇啦,这一类的都是,我们先有这样的认知之后呢,我们只要能够体会、然后安住,诶,当下就现出了这样的一个境界了。所以当下所显的这个无为,因为当下没有什么?妄念就不起了,妄念自然就息灭了嘛。那当下没有念头就好像没有生灭,就好像是无为嘛,所以它是这样所显的一种无为现象。

既然菩提自性本自清净,就本来清净嘛,本来清净就本来没有烦恼,所以他烦恼自然就放下了;本来清净嘛,所以他没有妄念。所以本来没有妄念、本来没有烦恼,那就是好像虚空中的云雾是不会障碍虚空的,烦恼的自性本空,妄念的自性也本空,所以何必再去起一个念头?你再起一个念头也是妄念啊,想要驱逐烦恼的这个念头你也不会再起来了,为什么?因为它本来留不住啊,我们的念头它起来就灭啦。所以我们就不用再费心说怎么样来灭除这个妄念,不用,因为它本来空的,因为它起来它自己会消失,你也留不住的。那我们有了这个认知之后,我们就不会去追逐、不会去想要抓那个念头,就不会。因为我们知道它本来空的嘛,它本来是生灭法,生灭法就是无我的,就是留不住的,它是生灭无常的。那我们这样的心就可以住在这样的正念当中,本自清净的菩提就自然现前。

所以只要”一念不生全体现“的时候呢,这个非择灭无为境界就现前了,这是第一种状态,它可以现前这样的一个无为的状态。

那另外一个状态,就是说没有生起念头的那个因缘了。因为念头也是要有一个能缘、所缘嘛,它也要有一个因缘去触动这个念头让它生起来。那没有这个因缘它的念头就生不起来,因为因缘不具足嘛——这是另外一个情况,它也是由非择灭而达到的无为。

所以非择灭无为有两种情况:一个是我们刚刚讲的,一个是我们现在要讲的,就是说因缘不具足,所以那个念头生不起来;那个念头生不起来,因为没有那个因缘让它生起来的那个空档,也是一种无为。那它不是由择灭来的,所以它也叫做非择灭无为。

它这边说:另外呢,它也可以由缘缺(缘缺就是因缘不具足),要生起念头的那个因缘不具足,因此他就没有念头。它是由缘缺(这个缺就是缺少的“缺”的意思)而显现的境界。所以譬如《俱舍论》当中说:“永碍当生,得非择灭”。永碍当生,就是障碍不让它生起,让它生起的因缘不具足,这就是“永碍当生”的意思,就可以得到现在讲的非择灭无为境界。这里的“当生”呢就是指当来生法的因缘,只要永远障碍当来生法的因缘,我们就能够得到这个非择灭无为。因为一切法它是因缘所生,因缘会合呢它就生,不会合就是现在讲的缘缺,就是因缘不具足嘛,它就不生。所以我们只要永远障碍未来生法的因缘,就是不让它的因缘具足的意思,就可以得到现在讲的非择灭无为了。这时候的无为,不是由简择来的,而是由缘缺所得,所以我们也称为非择灭。

这种情况,就好像当我们的意念非常专注在看东西的时候,那其他的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境界就暂时不现前。就是我们意念非常专注的时候,其他的五根呢好像暂时不生起作用。那五识呢,五识是因缘所生的嘛,所以这时候就显得好像,我们第六意识非常专注的时候,前五识好像就缘缺了,它就不会生起眼识、耳识……这前五识它就生不起,是因为我们意念非常专注。所以要生起前五识的因缘就不具足,它没有办法生起,就是这样的意思。

这是因为前五识它只缘现在,不缘过去、未来,所以当我们的意识非常专注在看的时候呢,其他五尘境界就因为缘缺而暂时不现了。如此当下空掉外境,第六意识保持在现量无分别当中,非择灭无为的境界就能够现前。

这个也是我们在修定的时候常常会产生的一种:就是说你第六意识安住在无分别的现量境,那其他就缘缺了嘛,你就可以契入现在讲的非择灭无为,这也是我们常常可以到达的修定的一种状态。就是说你第六意识保持无分别,那前五识也暂时不活动,第六意识保持清净的现量,它就可以契入。所以它不是很困难的一种境界、一种定境,就是非择灭无为。

因此《释论》中也说:当眼根缘色尘的时候呢,我们眼根在缘色尘,你非常注意在看的时候,你好像这时候耳朵就不灵光了嘛。譬如说:我们在看电视,你眼睛在盯一个电视,旁边有人在跟你讲话,你好像就没有听到,这就是因为你的眼睛非常专注,然后耳识的缘就缺了,所以你就会感觉说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就是这时候耳识的因缘不具足,因为你非常专注在看,这就是缘缺的一种证明。

其实它同时都有在缘;可是因为你专注在一个,其他它就好像就没有办法生起那个识的作用了。所以当眼根缘色尘的时候,我们耳、鼻、舌、身等根呢也同时…;它其实是同时都有缘的,因为它是现量嘛,它是同时都有缘声、香、味、触等境;但是因为意识非常专注在色尘上,所以我们耳识就不能够同时缘在声尘上;而声尘在这一刹那呢好像就消失了、就过去了,那缘声尘的耳识又不可能再生起作用(因为它是现量的嘛,不可能再同时生起作用),因此呢就只能看见色,而不能够同时听闻到音声。因为前五识它是属于现量,所以只能够缘现在,不能够缘过去、未来,这就是缘缺的道理。

所以当下你很注意在其中的一根的时候,那其他好像就暂时没有起作用;可是它是有,只是你因为的非常专注,所以它就好像因缘不具足,你就听不到了。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