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27、不相应行法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三百八十二页,看不相应行法。第四是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

第一个是“得”。“得”的话,就是我们凡夫所谓那个有所得的心。我们忙碌一辈子,不是都希望有所得吗?那我们会以为我们拥有很多东西;可是没有一样是真的。我们只是一种概念,这种得失心其实它只是一种概念。就是说我们观念里面以为说“哦,我拥有家庭、事业、子女,还是屋子、车子,还是金子……”这种有所得的心,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它是分位假立的,并不是真的有“得”这样的东西。你拿不出来啊,你“有所得”是长得什么样子?拿出来给我看。你拿不出来啊,因为它根本不存在;只是我们感觉说“我拥有了什么,我有所得了。”那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就对那个得失心不会很在意,因为那个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我们的一种感受而已。

所以我们现在讲的这个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其实都是第六意识的分别才有的,是假有的,世间根本不存在这个东西;可是它就构成了整个宇宙的万有。我们的物理现象,就是二十四不相应行法构成的一个物理世界:时间啊、空间啊、数量啊、成、住、坏、空啊,就构成了这整个物理世界。可是它是分位假立的。

那我们就看它为什么不是真实存在的?它原来是心法、色法、心所有法的分位假立而已,根本没有这个东西存在,只是我们第六意识分别,以为有这样而已。

凡夫是有所得的心嘛;那我们修行以后就想证果啊,想证一个阿罗汉果、辟支佛果,对不对?再来一个佛果就更好了。就是我们修行之后,又有三乘的果位,那也是有所得啊,所以我们拼命地努力、精进修行,就想证果。那有没有这个东西?果位是不是真实存在的?(众师兄:……)还有疑问啊?赶快摇头啊!那你以后修行就不会这么执著了。

因为果位就是现在讲的,以为有所得的果,它也是一种以为有所得、以为有所修、有所证,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它是生灭法,现在讲的都是有为法嘛,有为法都是生灭的,生灭就是无常、就是无我、就是自性是空的,因此它不是真实存在的。

那“命根”就是我们所谓的寿命。我们是这么在意能够长寿;可是寿命也不是真实存在的啊,它是八识的功能、一段时间色心功能的相续而已。那这个色心的功能就是靠我们第八阿赖耶识,它有执持色心(色心就是我们的五蕴),它可以执持我们这个五蕴色心。在我们这一期的生命当中,看你是活了五十年、六十年,还是一百岁、两百岁,那个能够在这一段时间之内,一直持有我们五蕴身心功能不会断的——这个是八识的功能,第八阿赖耶识的功能,它有这个执持的功能。第八阿赖耶识不是能藏、所藏、执藏吗?它就有这个功能,它可以持续…;所以只是我们八识的功能,持续我们五蕴身心的活动一段时间,我们叫做寿命。

那我们是这么在意它,还要活得很健康,又要很长寿。可是寿命也不是真实存在,它只是心法——第八阿赖耶识单独的功能这样而已,所以它是心法的分位假立,不是真实有寿命可得。所以寿命就是现在讲的命根,它也是不相应行法里面的。

“众同分”,就是同类,我们这样归类。我们是人道的众生就是人类嘛;那天道的众生就是“天同分”,他就是天人。那天人又有不同的种类;三恶道有三恶道的种类。这个同类的我们把它归纳成为一类,这个就叫做众同分。所以整个物理世界,我们就可以把它归纳、整理成很多种不同的种类,这个都是属于众同分的范围。

“异生性”就是指我们凡夫。还没有证到初地之前的都叫做异生性。那初地以上,因为他已经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他就跟诸佛同一鼻孔出气,就不叫异生性了,而叫“同生性”。所以这边讲的异生性,就是初地以前的凡夫都叫做异生性。

“无想定”,就是外道所修的,只要把想心所灭了,就可以证到这个定,叫做无想定。就没有想心所了,第六意识暂时停止它活动的定境,叫做无想定。所以我们修定,如果一心一意想要灭除念头不要让它起来,你最高的成就就是成就无想定,这个是外道所修的,死后就生无想天,没有办法解脱,这个也是一个岔路。

“灭尽定”,就是二乘圣者所修的嘛。你不但灭了第六意识的心王、心所,而且还进一步让第七识的心王、心所也暂时不起功能,这个叫做灭受想定或者是灭尽定,这个是声闻、缘觉他们所证的境界。

“无想报”,就是刚才讲修无想定死后生无想天,这就是修无想定的果报、就是无想报。

“名身”就是我们所谓的名词。“句身”就是句子。“文身”就是文章、文字或文章。所以我们就知道这边讲的名身、句身、文身,就是我们所谓的语言文字,它就用这些名词。因为我们在活着这中间要互相沟通嘛,所以我们有语言文字来表达,互相沟通的一种工具,这个也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它属于不相应行法,这个也是分位假立的。

接下来“生”、“住”、“老”、“无常”,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生、住、异、灭啦;成、住、坏、空啦;生、老、病、死啊,都是同样一个意思。本来没有的后来有了,叫做“生”。所以所谓的生,就是本来没有的现在有了,叫做生;可是它不会永远生啊。所以它有了之后,暂时停留的那段时间,我们叫做“住”。可是它停留的时间,它不是都没有改变,它是刹那、刹那在变化的,那个叫做“老”,或者叫做“变异”。生、住、异、灭嘛——那个“异”就是变异的意思。就是说它停留的这段时间、住的这段时间,它并不是没有变化,也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无常的。所以这一段呢我们也叫做“变异”,或者叫做“老”,或者成、住、坏、空的那个“坏”。那无常就是“灭”啊、“死”啊,都是同样的意思。无常,就是本来有,现在没有了,就叫做“灭”,或者就死了嘛。这个人死了,就是说本来有这个人,现在没有了,所以它是同样的意思。

所以它这个怎么定义的?就是这样定义的:本来没有,现在有,叫生;它停留的时间,暂时停留的那段时间,叫做“住”;刹那、刹那、刹那变异,叫做“老”;然后没有了叫做“死”,或者“无常”或者是“灭”。所以它也是假的啊、生死也是假的,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们是这样来定生死的,来定生、灭、无常的现象。

那“流转呢”,流转就是说明因果相续不断的这样一个过程,叫做流转。像我们流转六道嘛:一下恶道、一下善道,这个也是流转的现象,就是因果相续、因果相续不断,这样的一个现象。那我们整个物理世界就是这样嘛——流转,生、住、异、灭,这样也是流转的一个过程,就是因果、因果、因果这样的相续,而形成了这个流转的现象、物理的现象界,就是流转的这样的一个状态。

那“定异”就是说它善恶的因果关系一定是相异的。定异就是一定相异,因为善因一定是感乐果嘛,恶因感苦果,所以这个善恶因果的关系一定是不同的,所以叫做定异,一定相异,就是一定不一样嘛。

那“相应”呢,是说因果报应一定是相应的。

那“势速”呢,就是说一切生灭无常的这个有为法,它的流转是非常迅速,刹那不停。刚才有讲流转嘛,流转就是说…,还同时要说明它的速度非常快,而且是刹那、刹那不停留的,这个叫做势速,说明它的速度非常快,而且是刹那不停留。

“次第”,我们就很清楚了:先后啊、左右啊、上下,这都是讲次第。那我们都是活在有次第的观念里面嘛,我们修行也讲次第,所以这个次第都不能够离开我们的日常生活。参观要排队,这个也有先后次第,都是讲次第。长辈,就是比较高的辈份;那我们晚辈,就是比较低——这是上下的次第。

“时”就是讲时间。我们每天也不能离开时间对不对?八点钟上课,就是八点钟上课,这个就是时间。每天安排几点到几点要做什么、几点到几点要做什么,这就是时间。可是宇宙它本来有时间吗?没有啊,宇宙它原来没有时间。时间是我们第六意识的分别嘛,是我们人定的:格林威治天文台定出来那个中原标准时间,然后每个国家还有时差。它就是有它定出时间的一个标准,然后我们就被它困住了,就被这个时间困住了,所以我们有过去、现在、未来的这样一个分别;但是它原来没有的,说明它也是无自性、空的。

这个“方”就是方位、方向、处所,就是空间、我们所谓的空间。那我们对空间的执著也很重啊,对不对?看风水就是看方向嘛、它的处所嘛,对不对?或者一定要移民到哪里啊,那个就是对空间的执著。哪里不好修行?修行人不选择空间的。还有什么一定要朝什么方位打坐;十方上下都有佛菩萨,你说哪个方位不好?你说?东方有药师佛、西方有阿弥陀佛、南方有宝生佛、北方有不空成就佛,中央还有毘卢遮那佛,什么地方没有佛?所以也没有说一定打坐要朝什么方向。还有算命的就是说“你命中缺什么,那你就朝那个方向来补运”这样子,所以他坐的时候也要朝那个方向,睡也要朝那个方向,办公也要朝那个方向——这也是对方位的执著,说明我们从生到死,都没有离开方位的束缚。

那我们现在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就希望能够从时间啊、空间,这一切的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困住我们的概念上的那个束缚,要从这个上面解脱。因为它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可是我们是这么在意:我们一定要住在哪里,或者是那个环境对我们的影响,那就是对空间的执著嘛。

那“数量”也是啊。数量太重要,因为每个月拿多少钱,多么重要,对不对?“赚多少钱很重要,那就是数量;小孩子念书,考试考几分”,那个也是数量啊,也是很重要啊,他成绩好不好,很担心啊。所以我们都被这个数字困住了。那我们希望越多越好嘛,那个也是数量,就是存折啊,那个零越多,那是数量嘛,“当然是零越多越好”,那就是被数量困住了。

因为数量它其实没有一定的标准,是你自己感觉多还是少嘛,对不对?用得少的人就觉得说一点点零就可以了;可是那个觉得还不够用的他就要很多零。所以数量它本身是无自性的,它是分位假立的,它不是真实存在的。可是我们无形之中就已经被它束缚住不得解脱,我们就活在这个数量的(束缚中)。你看女孩子很爱漂亮啊,她就是:“我一定要几公斤!要不然就要塑身嘛、美容塑身。”那个也是数量。“因为几公斤很重要啊,我身高几公分”,也是数量啊。

现在全世界流行苗条嘛,像那个我看已经很瘦了,她还要减肥,实在是不可思议!因为现在整个世界风行美的标准就是很瘦。(有男师兄答话)怎么样?你们也有意见?我以为只有女人对这个有兴趣。你们也有兴趣?

像唐朝,杨贵妃那个时候、杨玉环,那个时候流行胖的啊,你看画的杨贵妃都是肥肥的,那时候流行丰满才是漂亮,现在刚好相反,这就是数量嘛。所以她就很在意她有多少公斤,然后长得多么那个。那我们来算自己体重是不是标准,现在身高也是有一种计算方法,对不对?身高跟那个体重怎么样计算,对,那个都是数量。

所以我们也能够体会:我们其实好像没有刹那离开过它。我们去买东西也是要算钱,也是数量啊。这个多少钱、那个多少钱都是数量啊,对不对?我给你多少钱、你要找我多少钱、飞机票多少钱、车票多少钱,全部都是数量,我们离开它没有办法生活的。可是我们是不是那么在意那个数字呢?

“和合”,就是说明因缘相顺的,我们就叫和合。夫妻和不和合,就是看它因缘相不相顺啊,过去欠债的,这辈子就吵得比较凶嘛,就比较难相处,那个叫做不和合。所谓“不和合”,就是因缘相违的,互相违背的那个就叫不和合。那这就说明整个物理现象它有和合的现象,也有不和合的现象,它是以这个因缘相顺、还是不相顺,来说明和合跟不和合性。

这二十四个内容,就说明了整个物理现象,就是这二十四个观念所形成的这样而已。

那它现在接下来解释名词,为什么叫做不相应行法?这个“不相应”就是它不跟前面讲的心法相应,也不跟心所法相应,也不跟色法相应,也不跟无为法相应,因此它叫做不相应。所以它这个不相应,就是不跟这个四法相应,所以另外再给它归在一类,叫做不相应行法。那个“行”的意思就是讲行蕴的意思。行蕴,就是迁流不断,叫做行蕴。

好,我们看它怎么解释:

这二十四法,为什么称为不相应呢?因为这些法对外境没有缘虑的作用,所以不和心法跟心所有法相应。心法跟心所有法,我们知道它是我们能缘的心嘛;可是你说时间它能不能“能缘”什么外境?可不可以?所以它不像我们心法、心所有法它能够攀缘外境嘛。心法跟心所有法它是能缘的心,然后有一个所缘的境。

可是现在这些物理现象的本身,它没有能缘的作用,所以它不跟心法、心所有法相应,所以我们不能把它归在心法或心所有法这个范围里面,这一类,不可以;因为它(不相应行法)跟它(心法、心所有法)不相应,因为它(不相应行法)没有能缘的作用。

心法跟心所有法呢,能同依一个根、同缘一个境,然后来生起种种的活动。那譬如说眼识,它要依眼根嘛,那它要缘什么?色尘、色境,它才能生起眼识的作用;可是我们现在讲的这些内容没有这样的功能。而不相应行法呢是指整个宇宙的现象,因此它没有能缘外境、认识外境的作用,它本身没有这样的作用。像时间,它不能够缘外境,时间本身它不能够认识外境嘛,它也不能攀缘外境,所以它一定不跟心法、心所有法相应。

那这个二十四法,它本身没有质碍的。我们前面说过:色法它是有质碍的,叫做色法。有质碍,就是你没有办法从它中间这样穿过去。可是时间、空间这些种种的概念,它是抽象的名词,它没有质碍,所以我们也不能把它归在色法这一类,因为它没有质碍。这就是又跟色法不相应了。

那色法它是指有体积、占有空间,而且会互相对碍、不能够并容的物质,不能够同时占有同一个空间的,这个叫做有质碍。可是现在我们讲这个不相应行法,它没有体积,也不占空间。我们不能说时间有多重,它的体积占有多大,是没有办法衡量的,它只是一种概念而已嘛。所以它没有体积,也不能够占空间,而且它也不会互相障碍的,能够兼容并蓄,因此它也不跟色法相应。

那这二十四法呢,它是属于刹那生灭的有为法。时间是刹那、刹那嘛,不是一分一秒过去吗?所以这个物理现象它都也是生灭法,它是有为法,刹那、刹那生灭,它是无常的。像我们刚才讲的成、住、坏、空,它刹那、刹那,每一刹那都在改变嘛;那个流转的现象,也是刹那不停留嘛,那说明它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有生灭现象的,所以它就一定不跟那个不生不灭的无为法相应,所以它又不属于无为法这个范围里面的。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叫不相应?就是不跟心法、不跟心所有法、不跟色法、不跟无为法相应,所以只有另外再归纳一类,叫做不相应行法。所以这个不相应,就是不跟这四位相应的意思。

它既然不跟这四位相应,那它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它的名称是怎么来的?你怎么去定,说它有这二十四个内容?它总要有来源嘛;可是它又不属于这四类的,那它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所以接下来就要说:它其实就是心法、心所有法跟色法的一部分——分位假立,就是说我们取一点的色法、一点的心法或者心所有法,然后来假立这二十四个名称。所以它是假名而已,分位假立、是这三个的分位假立,心法、心所有法、色法的分位假立;但是它又不是跟这个相应;不相应,但是它又要借着它的一部分来假立这种种的名称。

这就是它的来源,不跟这些法相应;但是又不能够离开这些法单独存在,所以是这些法的分位假立而形成的二十四个内容,接下来就在谈这个:

譬如说“得”,就是指色法、心法、心所有法生起之后,还没有灭坏之前的那个状态,我们叫做得。我们刚才讲以为有所得嘛,那“得”就一定有一个东西啦,所以那个东西——你以为有所得的东西,就是属于色法嘛,对不对?我有一栋房子,这个房子就是色法。那我以为这房子是我所有的,那我对这房子就是有所得的心,注册的时候,我的观念以为这个房子就是我的——这是“得”。那它就一定有色法的成分在里面。

那它也有心法。谁去认知说这个房子是我的?就是八识的作用。然后呢?这个房子大啊、小啊,就在这上面起种种的执著,又跟种种的心所法相应。你嫌它太小,你就是不喜欢;你觉得很好、很喜欢——就贪嘛,所以它又跟种种的心所法相应。这不同的所得物,你所引起的种种心所,所牵引的那个心所,善心所、还是不善的心所(烦恼心所是不善的心所),跟它相应的。

所以所谓的一个“得”呢,它就是色法、心法、还有心所有法的分位假立而有这个“得”的名称。所以“得”的本身它是无自性的,它只是这三个法分位而给它一个名称。那就是我们的一种感觉而已,我们的观念里面认为说“我拥有这个东西,这个叫有所得。”

好,所以它没有它的实体跟形象存在嘛。所以这二十四法呢和那个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就不一样,因为这些法在我们前面讲都有它的定义嘛,都有它本身的体性是什么,有没有?它的形象是什么,或者它所产生的作用,前面都有它的定义。那现在这个(得)没有它自己的定义,它只是分位假立而已。

好,那我们接下来解释,它为什么叫做“行”呢?“不相应”我们已经讲过,它不跟那四法相应;可是又不能够离开它单独存在,必须要借着它来立种种的名称。那为什么叫“行”呢?“行”就是行蕴的意思,这个是用来区别无为法的,因为无为法没有生灭嘛,当然无为法就不属于行蕴的内容。

那什么叫“行”呢?就是生灭迁流,叫做行。所以行蕴的这个“行”,行蕴是五蕴的里面的嘛,五蕴的其中一个,对不对?色、受、想、行、识,这个“行”,就表示说它是一直在刹那、刹那生灭的一个过程,就是行蕴的过程。

那行蕴的内容有两种,我们翻过来,三百八十六页,我们看这个表:行法、就是这个行蕴,现在是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嘛,这个行法的“行”就是指行蕴的作用。可是行蕴呢它分成两大类:我们现在讲的是不相应行法,就是二十四个物理世界;可是还有一个相应行法,就是我们的心所。我们的心所也是行蕴的内容嘛,因为我们的心所就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对不对?一下贪、一下瞋,那表示它是生灭法,它这样迁流不停,所以它是属于行蕴的内容。

可是五蕴里面有色、受、想,对不对?受、想是受心所、想心所,所以五十一个心所就要扣掉这两个了,因为五蕴里面本来已经有受心所、想心所,所以剩下的四十九个心所就是现在讲的相应行的、我们心所的内容。所以相应行法,就是除了受、想,剩下的那四十九个,它是属于我们的精神世界——四十九个心所。

那我们现在要记的就是:行蕴的内容有两类,一类是心所,它叫做相应行法;那另外就是二十四不相应行法,这个都是属于行蕴的范围。好,那我们现在就要一个、一个来解释这二十四不相应行法的内容。

第一个是“得”。所谓的得,就是成就不坏失的意思。就是这个法成就了,在它没有消失之前,我们以为有所得。所以这个“得”就是成就,成就就是说这个法怎么样?形成了,在它还没有消失之前。像:我娶一个老婆,我觉得我得了一个老婆,因为我跟她marry(结婚),我跟她去公证结婚了嘛,对不对?我就觉得说一个法成就不坏失,就是成就了“一个老婆”这个法,因为我跟她结婚了。

可是她后来又跟人家跑了,这个就叫什么?已成就,坏失了嘛,那你老婆就没有了,那你就很难过,就若有所失,对不对?因为你原来那个“得”的观念怎么样?现在失掉了,本来成就的那个法现在坏失掉了,那你就觉得“啊!我失去我的老婆,因为她看上别人。”举一个例子啦,这样印象比较深刻。

所以你觉得有一个东西,然后它又失去了,其实也是我们的观念里面有得跟失的这样一个观念而已。可没有真正得失这样实体的存在嘛,它只是一种感受而已,我们觉得有拥有跟失去这样的一个感受。所以这个所谓的“得”它不是真实存在的。可是一般人不了解,所以他会花了一辈子的功夫,所有的精神全部都投注下去,就是要拥有嘛,就是有所得:从小孩子培养到大,好好地念书,干什么?以后你才可以找到好职业、娶到好老婆,因为条件好嘛,找到好的职业,然后怎么样、怎么样,都是有所得的心。所以你要在学校的书要念得好好的,那成绩要很高,都是有所得。就是说他有一个目标,他才要去奋斗、去努力。那修行人也是啊:奋斗、努力就是要证果嘛,都是有所得。

好,那书上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说我们凡夫呢从出生到死亡,其实就是为了这个“有所得”在努力:从出生要受教育啊,然后毕业以后要找一个工作啦,工作稳定了之后就要讨老婆嘛,组织一个家庭,然后就要生小孩啰,要养育子女……这样庸庸碌碌忙了一辈子,实际上都是为了有所得,对不对?都是为了这个目标啊,然后就有成就感嘛:“我家庭美满、事业成功、子女孝顺,又会读书,念什么什么学校……”又要比了嘛,那是他觉得有成就感。成就感,就是这个“得”的心来的成就感,因为成就不坏失嘛。

这就是凡夫所谓的成就感,全部都建立在这个“有所得”的心上面,所以他才会很努力的奋斗这样子。所以他活的时候不断的努力、奋斗,以获得更多的成就,这就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由这个得来的、得的心来的。所以我们众生呢,是从出生以后一直到死亡以前,这一段时间呢,就不断不断地想要什么?想要获取、想要拥有,越来越多,越多越好,然后成就感就越来越高,这就是凡夫有所得的心。

我们翻到三百八十八页。那三乘呢?修行人也是一样。刚才是讲凡夫是有所得的心;可是三乘是有所得的果,因为我们想证果——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佛果,都是有所得的果。所以三乘就是指声闻、缘觉、菩萨乘嘛,这三乘。他们努力修行为了什么?也是有所得,有所得果才要努力修行的。

所以它说凡夫是有所得心,那么圣人是否已经达到无所得呢?没有,除了成佛以外,都是有所得的心在修行的。所以圣人他也有不同的种类、类别,虽然他们已经超凡入圣了;但是仍然求取各种不同的果位:像声闻乘啦,他要求取阿罗汉果;所以缘觉乘呢,求取辟支佛果;菩萨呢要求取佛果,都是为了有所得的果,才要精进努力修持的。所以都一样,凡夫跟三乘的圣人都是一样,都是有所得。

可是是真的就能够得到吗?你可以把什么是“得”拿出来给大家看一看它长得什么样吗?没有办法拿出来。所以它这边举了一个例子:就是说我们觉得我得到了一个金子,那得到的是这个色法、这个金子;可是“得”不等于金子啊,对不对?“得”只是一种你心里的感受而已,你觉得你拥有这个金子;可是“得”不等于金子,所以你不是真正的、实际上得到一个所谓“得”的东西,并不是真实的。它这边就讲这个:那所谓的“得”,它其实只是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分位假立的名称,那离开了这个心以外呢,其实没有一个实在的得。所以所谓的“得”它实际上只是说明成就跟不成就的一个观念而已,它并没有实质的存在。

所以它这边讲说《心经》上为什么要说“无智亦无得”,到最后都是无所得的。我们讲的那个空性也好,它也是无所得的;所谓的开悟,也是无所得的;所谓的证一个菩提果、涅槃果,都是无所得的;什么如来藏啦、真如啊,还有什么?一大堆,菩提自性啊,都是无所得的。你不要以为真的有一个如来藏在那边,然后“我要去证明它的存在”,不是的。到最后都是“无智亦无得”,就是根本都是无所得的。你只是体会、藉由一心三观的那个观修去体会:它最后就是不思议的存在这样而已。全部都是不可得的,你这样才不会落在“以为是有一个永恒存在的佛性”。佛性是不思议的存在,不是你有所得的那个佛性——它是永恒存在的一个佛性,不是这样的。

所以你最后成就的、得到的是什么?就是那个无所得的、那个不思议的存在,最后你就证明了这一点这样而已。你以为有所得的,通通修错了。就跟这边讲的:虚空中本来没有花朵。那你以这个有所得的心,要去求那个无所得的果的话,就好像虚空中本来没有花朵,那你还要在那边想象说虚空的花朵可以什么?可以结出果实来——那是不是很可笑的事情?虚空中是本来没有花朵,你现在居然很天真的、很可笑的希望它能够结出果来。可不可能结出果来?那个结出果来,就比喻说我们想要成佛的那个佛果,就是以为虚空中的花朵可以结出果来哦!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所以你会搞了半天、修了半天:哎!原来、原来就是白忙一场这样子。因为本自具足嘛,它本来就在的,我们干嘛那么辛苦找了半天,它原来就在你家里,这样子。你就会觉得:啊!这样白忙一场,原来就是这样、好,就是这样,原来如此。

所以现在讲的这一段、后面这一段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有些人以为说“开悟的那一刹那又是什么样的境界”,讲了半天,通通都不是这样子。只是你突然明白了这个道理这样而已,叫做开悟。

好,所以所谓的“得”,其实它就是本来没有,那现在有;那所谓的“失”,就是好像有,后来又没有了。只是这样的一个本来没有,现在有,我们叫做“得”嘛;那有,它又没有了,叫做“失”嘛。所以它只是一种概念而已,它不是真实存在的。

所以既然是“菩提自性,本自具足”,就没有得不得、成就不成就的问题嘛,本自具足,有没有得不得的问题?没有。所以最后证到了,就能够真的明白这个道理了。

好,那我们看第二个“命根”。命根就是寿命。那这个命根它怎么产生的呢?就是我们刚才讲八识。那八识是什么?能藏、所藏、执藏嘛,它含藏过去无量劫业力的种子,所以它是一种业识。那这个业力的种子就变现出我们这一世的根身,还有外在的器世间。这个正报、依报全部都是我们八识、阿赖耶识这个业识种子所变现出来的。所以现在包含我们的寿命,也是八识的功能——它持续一段时间色心不断的功能,我们叫做“命根”、叫做寿命这样而已。所以它不是实有的,所以我们的生命不是实有的,它只是八识执持我们业力的种子一段时间的功能不坏失这样而已,我们叫做寿命。

我们看它(指课本)怎么讲:所以它是依于过去世所造的业力,所引发这一期生命的功能。那过去的业力呢是怎么造成的?就是我们八个识来讲,是第六意识造业的力量最强。因为七识,我们知道它是一种内执而已嘛,它跟外境没有关系。所以主要是第六意识在造业,因为第六意识分别嘛,那加上前五识的配合,第六意识的分别下去,所以第六意识造业的功能最强。那七识它只是内执八识见分为我,所以它跟外境没有关系。那八识本身它只是储藏的仓库而已嘛,无量劫以来业力的种子含藏这样而已,所以它本身也不会造业、八识的本身不会造业、阿赖耶识不会造业,它是无覆无记性的,它没有造业的功能,它只是储藏这些业识的种子的功能这样而已。

所以现在讲到过去世的业力,然后引发这一期的生命的功能。那谈到业力的话,我们就要顺便知道,第六意识造业的功能它是最强的。那现在就是由这第六意识所造的业力种子含藏在第八识,作为将来引生六道的依据。那就是我们所谓的引业嘛,《广论》我们念过所谓的引业,就是说你会引你到哪一道去投胎。

像我们现在都是到人道,所以我们当时的中阴身,引业都是引我们在人道当中投生、受生,这就是过去业识的种子来投生的。所以投生六道之后呢,这些业力的种子就会形成我们现在的五蕴身心。所以我们现在的五蕴身心,为什么每个人长得不一样?每个人个性不一样、条件不一样?这就是每个人过去业识的种子不一样,所以它变现出来的这个根身就不一样。什么染色体啊,就是业识种子变现的嘛,我们现在的生物学是说染色体嘛,有多少对。现在不是什么基因吗?这全部都是业识的种子,因为我们过去的业识不一样,所以我们的基因就会有一些差别,所以长出来的都不一样、每个人都不一样,都是业力的显现而已。所以我们的五蕴身心,其实就是我们过去业识的种子,变现出来我们这一世的五蕴身心而已。

投生以后就有这个五蕴身心的活动。那是什么让我们这个身心的功能一直持续,然后这个肉体不会烂坏?你们不觉得很神奇吗?我们已经知道它是四大的假合;诶?奇怪,它怎么不会散掉?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地、水、火、风四大的假合,可是为什么它不会散掉?然后它不会腐烂?是不是很奇怪?对不对?它既然是地、水、火、风的假合啊,诶?奇怪,它怎么不会腐烂?我们活着的时候,它为什么不会腐烂?为什么要死掉以后它才腐烂?为什么现在讲的命根结束以后,它才腐烂?然后它才会散坏?尘归尘、土归土,才会腐烂掉,然后这个四大才会分散?

那就是因为第八识执持的功能。就是讲这个命根,是靠第八识的执持,第八识有这样执持色心不坏的功能。因此,我们活着的时候,虽然是四大的假合之身;但是它不会散掉,四大不会分散,它不会在我们睡着了然后你的肉体就散掉了,不会这样子。

这就说明了八识的功能,它就是这样的功能:它是连续保持一个时期的色心,就是我们的五蕴功能不断,所以我们叫做命根。我们就要知道,所以命根是我们刚才讲的心法、心所有法跟色法的哪一个假立?心法的假立对不对?其他没有哦。它只是八识的功能,阿赖耶识的功能,阿赖耶识属于心法嘛。

所以我们刚才说二十四不相应行法是三个的分位假立。那现在每一个它的成分都不一样。我们刚才讲那个“得”它是色法、心法、心所有法三位都有的分位假立。那现在这个(命根)呢,它只有一个心法、第八阿赖耶识的分位假立而已。所以所谓的命根,就是第八阿赖耶识说明它的功能这样而已:它有执持色心不断这样的一个功能,是只有心法这一位的分位假立,所以我们叫做命根。

所以命根也不是实有的,它只是心法分位假立的假名而已,假的名称而已。所以我们就知道命根它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它只不过是过去业力的显现,是八识的种子执持一段时期色心的功能不断而已。只要这一期色心的功能不断呢,我们的命根就存在,那命根存在呢,就一定有煖。就是我们活着一定有体温,只有死人才会身体冰冷嘛,那就说明我们命根在的时候,这个“煖”就在,我们的体温就在。

那还有呢,第八阿赖耶识一定在,因为我们就是靠第八阿赖耶识来让我们四大不坏烂,不会散失的最主要的来源,所以它还有识的存在。那这样子,命根也可以说它是由煖、还有识(第八阿赖耶识这个识),是这两个所假立的名称。

那我们这样子看,就知道我们的命根、所谓的寿命它并不是实有的,它是分位假立的。那我们就不会很在意我们活多久,因为就是业识的种子,看你第八阿赖耶识这一世它持续我们五蕴的活动可以多长这样而已嘛。那长短又有什么差别呢?是不是这样子?没有什么差别,都是假有的嘛,那我们就不会对我们寿命很执著。所以整天想要研究养生之道这样子,修长寿法。

所以只要识的功能还在,我们五蕴身心的活动就能延续;一旦识离开了身体,这个煖,马上体温就下降了嘛,身体就冰冷。所以只要我们第八阿赖耶识这个神识一离开身体呢,我们的体温马上就消失了,然后命根就结束了。所以说命根是由煖、识二者所假立的名称而已。

好,那第三个是“众同分”。什么叫众同分呢?就是同类相似,就是同类我们把它归类:我们都是人类嘛,这是人同分,就都是人类;那天呢,天人都是天同分,这样子。那我们是人同分,那个是天同分。所以由于万物各有它的类别,为了区分彼此的不同,我们就依有情的身心相似的,只要身心相似的:我们人都是身心相似,都是有这个三十二个不净物的组合嘛,所以这是人同分,我们就依这个三十二个不净物,然后给它一个名称叫做“人类”这样而已。人类也不是真实的、也不是真实存在的,它只是属于众同分的一个种类而已。

所以我们就依着有情身心比较相似的,我们把它归成一类,分位差别,然后来立这个众同分的名称。所以有同一界啊、同趣、同生、同类。同界,就是我们把它分成三界嘛,那我们人类就属于欲界啊,所以我们是同欲界的众生;然后同趣,我们是人趣嘛,把它分成五趣的话,我们是人趣的;然后同生,就是卵、胎、湿、化,那我们都是胎生的嘛;那同类,就是我们都是同样的人类。就是它把它这样来界分:有界、趣、生、类的不同。

那一般分为两大类:就是人同分跟法同分。人同分,就是对有情众生的归类。像天与天就是一类,是天人的这一类;那我们是人道的人类,是人同分。那另外就是法,以法来分,我们前面讲的有心法、心所有法,就这样归类。反正都是分类的一个标准而已。所以心王跟心所是一类,这个就归在法同分;前面还有色法嘛,色法我们也可以把它归在一类,叫做色同分。反正是同类把它归在一起,就叫做众同分的意思就对了。所以众同分,就是依人或者依法呢所假立的名称,所以它也不是真实存在的。

“异生性”,就是我们刚才讲,证初地以前都叫异生性。因为还没有见法性、没有见佛性。你破一分无明,见一分法身之后呢,你就见到佛性了,所以这个时候你就离开“异生性”这样的一个名称,而称为“同生性”。

好,什么是异生性呢?就是因为众生烦恼障还有所知障的种子不同,所以我们每个人有不同的思想、见解,因为想法不一样,所以引发的烦恼就不一样,那不同的烦恼就造不同的业,不同的业就受不同的果报,不同的果报就在不同的六道去受生,这个就是异生性,是这样来的。所以我们就依烦恼障跟所知障种子上的差别、种子上的功能,它就展现出了六道、还有十二类生(十二类生就是卵、胎、湿、化生等等的),这个种种的差别我们都称为异生性。

那这边异生性的“性”不是指的佛性,而是指的我们的习性。因为不同的习性、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见解,就是我们所谓的见思惑啊、尘沙惑、无明惑,这种种烦恼障跟所知障的差别,然后就有种种异生性的差别,是这样来的,是这二障的差别而立的异生性。譬如人的轻躁的习性,有的人很轻佻,那就是猕猴来的习性;那个狠毒的习性,是从蛇蝎来的习性。这个都是习性使然,所以我们称为异生性。

所以异生性,就是指还没有获得无漏圣法的凡夫性。但是如果说已经入圣位,譬如说证到初地,他就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他就不会再…;因为他就开始用真心了,所以这个时候才入一真法界,他都是用真心在过生活,而不是妄想心(我们没有证到初地以前,我们都是用妄想心在过生活)。所以这个时候,就念念皆入如来的觉海,这个时候我们就称为同生性,就是跟佛是同样的。因为他已经见到那个佛性了,而且他也在用佛性在过生活,那个真心就是佛性的作用。所以在初地以前,我们都称异生性。

接下来,“无想定”。就是一心一意想要灭掉那个想心所,所成就的那个定力就是无想定。所以它只是让我们的第六意识不生起作用而已。因为想心所是第六意识比较偏重在想心所的活动,所以只要我们把第六意识的分别强制压下去,不让它生起现行,用我们很高的定力把第六意识伏住,不让它起分别,进入无想——这就是无想定。所以我们修定,如果是用这样的动机跟发心的话,我们可能就会入无想定去了。我们的分别心不起嘛,让它想心所灭嘛,就入无想定。这个外道修的哦,千万不要跑到这边来。

所以它三百九十七页就讲到说:外道在修定的时候,就是一心只是厌患于“想”,就好像厌患生病啊、还是生疮啊、还是厌患那个毒箭(身上中毒箭,要赶快把它拔掉嘛),就是他希望丢掉的是什么?就是那个想心所;因为他觉得那个分别、想心所,就是一直障碍他没有办法身心安宁,没有办法安住,所以他就一心一意想要把那个想心所灭了,才会成就这样的定功。

所以,由于欣求无想以为微妙,以灭想心所为主要的修定目标,所以就依这个厌心呢暂时伏住想心所,不让它生起现行,假名安立为无想定,而不是真实灭了想心所。想心所不会灭掉,因为五遍行嘛,五遍行它不会灭掉,佛也有的。所以他只是暂时不让它生起,因为用定力伏住,让它不生起活动这样而已,并不是真的没有想心所。没有想心所就翘了(编按:死亡之意),就木头嘛,木头不会想,对不对?所以他只是用定力暂时伏住,而假立的一个名称,叫做无想定这样而已。

所以这个定力所成就的境界、定的境界也不是实有的,它是生灭法,它是暂时不让想心所生起活动这样而已。但是它可以伏住很久,时间很长这样,只是在里面休息。所以我们修行人不会入无想定,因为那个时间多浪费!如果一入无想定,五百大劫,你五百大劫可以度多少众生,对不对?当然是要利益众生、行菩萨道,不会这样子去休息。那个好像就是偷懒嘛,去休息一下。

可是在定中又没有时间的观念,所以他也是感觉一刹那、一下而已。因为已经没有时间的概念,所以他的感觉只是一下下,可是已经过了五百大劫。你看那个时间多可惜,他只是去那边休息,很可惜嘛,对不对?应该来行菩萨道、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因为五百大劫,不晓得可以度多少众生。所以这个不是我们佛弟子要入的那个定。

那“灭尽定”呢,三百九十八页。这个灭尽定,就是不但第六意识不让它生起活动,第七识也不让它生起活动。你只要有办法让你的想心所、受心所都灭了,第六识、第七识都暂时不生起活动,你所入的那个定就叫做灭尽定。

所以它说不但灭了六识的心王、心所,而且连第七识的染分心(就是我们知道第七识它有四惑相应嘛:我见、我爱、我痴、我慢),都暂时伏住,不让它生起活动了,这个时候的定呢叫做灭尽定。就是第六意识的想心所灭了,第七识的染污心灭了,这个四根本烦恼的染污心暂时不生起活动了,暂时不生起而已,他所入的这个定叫做灭尽定。

所以它这边就要问:刚才所讲那个无想定跟现在讲这个灭尽定,它有什么差别呢?它的差别就是他的动机不一样。像修无想定呢,他是以出离为动机,以求解脱为目的。那外道以为入这个无想定是什么?是他们的涅槃哦,他以为是出离、然后以为是解脱哦,那他就大错特错。所以我们说理论要搞清楚,就是这样子;不然我们会以为说没有念头了,以为就是证入涅槃了,以为解脱了,错!刚好死后到无想天去,那是因为你入的是无想定。

所以无想定,他的动机就是希望能够出离,然后希望能够得到解脱,所以它是外道所修的有漏定。为什么叫有漏?因为没有出三界都是有漏的嘛。因为这个无想定是在四禅天,它并没有离开三界,所以我们说它是有漏的定,不是无漏的定,所以它不是真正的解脱。他们认为无想天是真解脱,无想定是出离道,为了想要证得无想解脱呢,所以他就必须要修无想定;于是他就一心一意要伏住想心所,不让它生起现行活动。这就好像用石头压草一样,用冰来夹鱼,牠就动不了、死掉了,就是暂时不让它生起活动的意思。用石头硬压,不让那个草长起来这样子。

那不知道它其中其实还有七、八识的活动嘛。因为它只是让第六意识的想心所暂时不活动;但是第七识恒审思量执八识见分为我还有,第八识也还有。第八识没有的话,他就死掉了,对不对?我们刚才讲:第八识它是执持他这个色身不会坏嘛,所以他在入定的时候,他的色身为什么也不会腐烂?就是因为他第八识的功能还没有离开身体啊,所以第八识的功能一定还在,所以第八识也没有灭、第七识也没有灭,所以就不是真的解脱啊!

所以死了之后,他就会生在无想天受五百大劫。一个大劫就是成、住、坏、空,叫做一大劫,五百大劫就是五百次的成、住、坏、空这样子。你看那时间多长,是不是可惜?跑到那边休息去了。所以他如果能够生前修这个无想定成就的话,他死后就到无想天去了,然后那个时间就五百大劫这么长。

其中呢,除了初生的,就是说你要去的时候有动念,要不然你没有办法去,所以初生无想天的那个半劫有动念。还有,五百劫要到了,第四百九十九劫半的那时,他将要离开无想天,还剩半个大劫,他就满五百劫的那个时候,因为时间到了嘛,他就要离开那个无想天。所以除了那半个大劫有想以外(就是要生在无想天那半个大劫有动念、有想心所;要离开的那半个大劫也有想心所),其他都没有想心所,一片死寂的状态,这样子。

所以它说:其余的四百九十九劫都处于无想的状态。因此,无想定不但出世的圣人不修,我们普通的凡夫也不修。那个是外道修的,因为他们没有正确的认识,以为这个是真正的解脱,他们才会修这个定。哪里晓得,没有正知见,对解脱没有真的认识,所以他修的是有漏的定;他是到那个四禅天去了,四禅天中有一天叫做无想天。第四禅有九天嘛,有五不还天,另外还有一个无想天,第四禅天有九天,其中有一天就叫做无想天。

刚才是讲无想定他的动机。那现在灭尽定的动机是什么?就是“止息想”为动机,就是他觉得受心所跟想心所是障碍他身心不能安宁最主要的原因。所以他就一心一意要灭想心所跟受心所。那成功了,就是入这个灭尽定了。所以他的动机是“止息想”为动机,就是止息想心所跟受心所,要求得寂静安住。寂静安住就是涅槃的意思,所以他是要求涅槃为目的,所以它是声闻跟缘觉二乘人所修的无漏定。因为它是九次第定,已经离开了三界了。色界有四禅,无色界有四空定,他全部超越,所以它叫做九次第定。它已经不在四禅八定的范围之内,所以它是属于无漏的,因为它已经解脱三界了,是真正的解脱,这个时候才真正的解脱。

那无漏定的状态,就是不但六识的心王、心所不现前,就连七识的染分心也不活动了。所以,灭尽定是只有佛教的四果圣人能修,我们凡夫没有办法有这样的功力,那外道也没有办法修这样的定,它只有圣人才能够修:证声闻、还有缘觉的二乘的圣人才能够修的。

我们就知道:这两种定是分位假立的名称,这种禅定的境界也不是实有的,是分位假立的。是什么样的分位假立呢?它们两种定都是依厌心的种子来遮止、不让这个心王心所产生活动,不让它生起功能,而建立的名称。如果这个厌心的种子,它只能够伏住第六识的心王、心所不现行的话,我们就给它一个名称叫做无想定。那如果说这个厌心的种子可以伏住让第六意识的心王心所不起活动,连第七识的染分心也都不活动,我们就给它一个名称叫做灭尽定。

所以我们就知道它是分位假立来的,都是什么的分位假立?心法跟心所有法的分位假立嘛,它没有色法,对不对?因为我们是看它第六识、还是第七识的心王、心所,对不对?所以这两种定,还有我们接下来所讲的无想报,这三个呢都是心法跟心所有法的分位假立,没有色法的。因为它的立名是依我们的第六识、还有第七识(是只有第六识还是连第七识的心王、心所都停止活动了),是以这个来命名的;因此它的分位假立,只有心法跟心所有法这两种的分位假立而已。

所以“无想报”也是,就是你生前修无想定,死后生无想天的果报,叫做无想报。所以呢,所谓的无想报(四百零二页),是由于在欲界修无想定,因此熏习成种,而命终感得无想天的果报,就叫做无想报。

所以这三个呢,我们知道,它都是依心法、心所有法而分位假立的名称而已。

接下来,就是所谓的名称言说、就是语言文字,我们把它分成三大类:

第一类是“名身”、就是名词。都有名词嘛,这个叫桌子、这个叫椅子、那个叫做蒲团、这个叫房子,这个都是名称。所以它是用来解释诸法的自性。所以我们听到这个名称,就知道它代表的是哪一个法的内容。所以名称就是来解释那一法它的自性,自性意思就是说它到底代表什么,所以我们一听到那个名字就知道它有哪些内容。我们讲玫瑰花,我们大家就可以想出一个玫瑰花嘛。这个名称,我们就知道它是长得什么样子,那个就是诸法的自性。

来解释那个诸法的自性,我们叫做名词。譬如说:高山、流水,我们一听到这个名词,我们就马上知道高山、流水指的是什么内容。

那单名的、只有一个字的我们叫做“名”;两个字的叫做“名身”,三个字的叫做“多名身”。所以这个“身”就是聚集的意思。两个以上我们就加一“个”身嘛;可是都是名词,只是说一个字、两个字、还是三个字以上这样子;就是一个只有单名,还是两个名词以上,还是三个名词以上的,有不同的说法,这样的差别而已。

那句身呢?(四百零四页),句身就是句子的意思。有单句的称为“句”,譬如说:菩萨。那两个句子以上的我们就称为“句身”。“身”都是一样,都是聚集的意思,就是两个以上的、多的,我们就叫做“身”。所以两个句子以上就叫做“句身”,譬如说:加一个大菩萨。三个句子以上叫做多句身,譬如说: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刚刚讲那个名词呢,它是解释诸法的自性;那现在这个句子呢,它是解释诸法的差别。因为文殊菩萨就不是普贤菩萨,那我们就可以藉由它这个句子呢,而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这个就是句子它的目的,就是要解释每一法它们之间的差别性,这个叫做句子。

由前面的这个名词还有句子,就可以写成文章,对不对?一篇文章就是很多的名词跟句子的组合这样而已嘛。所以这就是第三类的“文身”,有很多的文字,还有文章、构成的文章。那它是由什么组成的?就是由前面这两个——名词跟句子而组成一大篇文章。

那单独的文字,譬如说字、音韵的本身——ㄚ.ㄧ.ㄨ.ㄟ.ㄛ,它也算是这个文字。所以它这边的文身,就是有包含了文字跟文章这两种内容。那由文字呢,可以构成前面所说的名词跟句子。所以说文字是名词和句子的所依。名词跟句子也是由文字所组成的,然后名词跟句子再组合成文章这样子。

所以不带任何意义的字,我们就叫做文字,譬如说字母:a、b、c、d本身它不代表任何的意思嘛,你要组合之后才知道它是哪一个字,这就叫文字,就是字母或者音韵,它没有任何意思的。

那如果有代表意思的就是文章了,而不是文字。所以四百零六页:如果是由前面所说的名词所写成的文字,我们就称为文章。譬如:四书、五经啊,还是我们现在念的佛经啊等等的,它都算是文章。因为这些带有名词解释的文章,包含了它所要诠释的义理。

所以我们知道,这三个就是全部概括我们所谓语言文字的内容。那说明什么?语言文字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它只是分位假立而已。

接下来就是生、住、老、无常。生,就是本来没有,现在有了,叫做“生”,很简单,它的定义就是这样子。那有了之后,暂时停留的时间,譬如说你活个五十年、六十年,那就是说你这一世停留在世间的时间,那个就叫做“住”,叫做住世嘛,住世多久,看你那个停留的时间有多长。那所谓的“老”,就是你这段停留的时间之内它不是没有变化,而是前后不断地衰变的。譬如说我们从出生,然后一步一步地步向死亡,这整个过程它都是变异的,所以我们会老,然后到最后死掉了,就是“无常”了,或者叫做“灭”。所以整个衰变的过程我们就称为老或者是变异。那无常呢,就是本来有的现在没有了,就是死掉了或灭掉了,这个就是无常;所以无常,就没有了,叫做无常;本来有然后没有了,所以它也是死的异名、死的另外一个名称。

我们就知道,其实这种生灭的现象它也是假有嘛,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以上这个四相呢(四百零九页的最后一行):以上四相,就说明有为法的生灭现象这样而已。那有一些差别:我们平常说生、老、病、死;成、住、坏、空;跟生、住、异、灭,它是用在不同的东西来形容。我们用在身体,我们就说生、老、病、死;那用在物质的方面,就说它成、住、坏、空;那我们的心呢,是生、住、异、灭。我们刚才看念头嘛,它是生灭、生灭,所以用在心的时候呢,我们就说生、住、异、灭。这就是用的名词有一些差异,因为对象的差别,所以我们就会用的名词会有这样的差别。这个我们要稍微知道的,不要用错。

我们在形容我们念头的时候,就是生、住、异、灭,那我们简称为“生灭”嘛。其实它有生起来,还没有消失的那个叫做“住”嘛;可是它在转变的那个就是“异”,然后那个念头就消失了。所以你详细观察:它实际上有生、住、异、灭四个过程,因为它速度太快,所以我们就很粗糙地只看到生灭、生灭。可是我们现在要知道有生、住、异、灭。因为我们以后观修的方法,就是要看它念头生起来,然后“住”、你要发现它住,然后要消失了,然后灭了。所以我们先知道这个名称,到时候我们要运用,拿来练习的。所以这个心念方面,我们就用生、住、异、灭来形容。

那“流转”呢,就是因果相续不断的作用,我们假立一个名称叫做“流转”。流转就是因果相续,就是四百一十一页它这边讲的:就好像世间的植物的种子,种子会生芽,芽再生出什么?根、茎、花、果,然后果再结出种子。所以种子生芽,这样由因感果,又由果再来连续这个因,这样前后因果相续、循环不断的,我们就叫流转。所以我们看所有的植物也好,还是什么,它都是流转的现象嘛,我们轮回也是流转的现象,那一切的物理世界它也都是流转的现象,因果相续就对了。

那“定异”就是以世间的善恶因果,一定是互相差别的作用上所假立的名称。所以它就在讲我们世间的善恶因果它一定是不同的。它下面有举例子:因为什么?善因感乐果,恶因感苦果,所以善恶之间的因果关系一定是互相差异的,所以叫定异。定异,就是一定有差异的意思。什么东西一定有差异呢?就是善恶之间的因果关系,一定是有差异的,为什么呢?因为善因感的是乐果,恶因感的是苦果,所以是不同的。

那“相应”,就是讲我们世间的因果报应,一定是和合相应而起的作用所假立的名称。所以所谓的相应,就是在讲因果报应它的作用。因为因能感果,果必应因,世间的因果之间,绝对不会相违背的,这个叫做相应,因果、因缘果报一定是相应的。

那这边的“相应”,跟刚才讲的不相应行法的那个“相应”就不一样嘛。刚才我们已经解释过:为什么叫不相应行法,那个不相应就不跟那四法相应,对不对?那现在讲的“相应”,跟这个意思不一样,对不对?所以名字虽然都有叫做相应;但是它的内容不一样。现在讲的相应,是指色法、心法或心所有法,以世间的因缘果报来讲,一定是和合、相应而起的,所以就不会跟刚才讲的不相应行法互相混淆。

好,“势速”。势速就是讲一切的有为法它是生灭的。那生灭的速度非常快,所以它是迅速流转、刹那不停的作用上假立一个名称叫做势速。就是比喻它的速度非常快,而且它没有一刹那是停留的,说明这样的一个现象。像我们从生到死,也没有一刹那停留的嘛,这个就是一种势速的力量。

“次第”。次第就是编列有序的意思。甲乙丙丁、君尊臣卑、父上子下、左右前后,这个都是所谓的次第。这个比较容易明白。

“时间”。时就是时间。因为有为法在因果相续的过程呢,它一定有过去、现在、未来嘛。那过去、现在、未来也是假立的,就是所谓时间的因果相续上,它是有为法的因果相续。因为有为法是生灭、生灭;那生灭、生灭它就有前后的差异,我们就在它生灭的相续过程上假立过去、现在、未来的名称:

生已灭去的,我们叫“过去”,它已经生起来,然后已经灭掉了,那个我们就说它过去了嘛;那生起来,还没有灭的,我们就说它是“现在”;还没有生的,我们叫“未来”,也是我们假立的啊,第六意识分别来的。所以所谓的时间它并不是实有的,是我们立的,依它因果相续的这个过程,看是有还是没有这样的一个过程:发生了没有,没有发生的就叫做“未来”嘛;发生了已经消失了,就叫做“过去”;那还没有消失,叫做“现在”——就是这样来立而已,所以时间相是不可得的。

那像成、住、坏、空啊;年、月、日、夜等等,这个都是属于时间相。

“方”呢,就是方向、方位、处所、空间的意思。我们把色法划分成种种的界限,说这个在东边、那个叫做西边。那宇宙它本来也没有方向啊,我们要定一个坐标,有经纬度,然后才划出它是北半球、南半球,都是我们把它定出来的。所以方向是我们定的,它不是真实有这个方向。所以它是在色法所划的界限,它是有为法在因果相续上的处所。就是因果相续,它一定会发生在一个空间嘛,那个就叫做方位,所以它也是假立的名称。所以我们有十方啊、上下啊、四面八方这些,全部都是方位的名称而已,是我们去立、我们定出来的,分位假立的名称而已。

所以我们将空间呢、这个色法划分成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等等的界限,所以就有了四方啊,或者是六合、十方的名称。所以这个“方”呢,就是划分色法的界限,叫做方向,或者方位、处所。

“数量”。数就是数量。我们度量这个有为法每一个差别,我们要给它很多的名称,像:度、量、衡,升、斗、丈、尺,一百、一、十、百、千、万、十万、亿兆等等的,这个都属于数量。

“和合”。和合,就是刚才讲的诸法不相违就是和合。所以它在因缘和合彼此之间的因缘,如果是相顺的时候,我们就给它一个名称叫做和合,不相顺就叫做不和合。所以它是以因缘相不相顺,来立这个假的名称的。那和合,就好像水跟牛奶和合在一起,它就水乳交融嘛,这个就叫和合。

所以水跟乳叫做交和;那个瓶子跟瓶盖,你可以密封起来,盖子跟瓶口刚好要合,那是另外一个“合”。所以第一个“和”跟第二个“合”不一样:第一个“和”是可以水乳交融;那第二个“合”是好像瓶口跟瓶盖,那个叫做这个合。这是形容它和合的那个状态。

那“不和合”,是诸法相违的。就是它因缘和合的这个过程当中,它的因缘是互相违背的,我们就给它一个名称,叫做不和合。

所以前面讲的诸法和合,就是在说明它相顺的因缘;诸法不和合,就表示诸法之间有相违的因缘,这样来立这个名称。

那最后呢它这边就要问: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不是色法、心法、心所有法的分位假立吗?那我们刚才也讲了,不是二十四不相应行法的每一个法,它都是这三个分位假立,不是,它有差别。像我们刚才讲的命根,它只有一个——心法嘛。

所以它接下来就要讲这二十四个,每一类它到底有几个分位假立,它稍微说明一下。首先就讲到命根,命根这一法它只属于心法,就是第八阿赖耶识的分位假立而已。所以它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种子,连续执持一期生命色心不断的功能,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叫做命根,所以它只属于心法,就是第八阿赖耶识这个而已,其他没有。

像异生性,异生性就只属于心所有法,它只有心所有法这一个,其他心法跟色法没有,只有一个而已。因为异生性我们刚才讲过,它是从不同的思想见解,然后生出不同的烦恼,造不同的业,然后受不同的果报,然后生在不同的地方。所以这不同的思想见解、烦恼,它是属于根本烦恼跟随烦恼。那根本烦恼、随烦恼它属于心所嘛、烦恼心所,所以它就只跟心所这一个相应而已,不是相应,它的分位假立这样而已。因为我们刚才讲它是跟心法、心所有法不相应,所以我们现在不能说相应;就是它一分的分位假立这样而已、心所有法的分位假立。

所以异生性就是烦恼障、所知障这二障的种子上,令众生趋入不同的六道,或者十二类生等等功能的差别,我们来立这个异生性,有种种不同的异生性。

像我们刚才讲的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呢,它就是在心法跟心所有法,所以它就只有这两个的分位假立。这个我们刚才已经讲过,就不再重复了。因为看它的第六识,还是连第七识都一起伏灭嘛,所以它立的名称就是只有心法跟心所有法,色法没有。

这样还剩下十九个,其他十九个就三个都有了,我们这样记就可以了。其余的十九法呢,都是色法、心法、心所有法三位的假立、这三位的分位假立。那譬如说众同分,我们刚才讲,我们都是人类嘛,这是我们的众同分,我们都是人类。所以我们的根身、世界、五尘,这个是属于色同分,所以它有色法的分位假立;然后我们是同依…,我们眼根都是看同样的东西,然后依同样的眼根,所缘同样的色尘嘛,所以这个就是属于心同分;那同时起善、起恶的心所,所以它又属于心所同分。所以我们在六根面对六尘的时候,会引发不同的善心所或者是烦恼心所,所以它也有属于心所分位假立的一分。所以就众同分来讲,它就是这个三位的假立。

像势速也是,刚才我们讲这个:刹那、刹那因果相续上的迁流不停呢,那也有指色法,因为色法也是生灭法,所以它也有色法的分位假立;那心法、心所有法都是生灭的,所以它在因果相续上都是迁流不停的。所以这个势速来讲的话,它就是这三法都有、这个三位上的假立。

那像定异也是,我们刚才说因果一定相异嘛,一定有它的差异性,这个也是有包含了色法在里面,心法、还有心所有法。那它之间一定是不一样的:色法不是心法,心法也不是心所有法,这三法之间一定是互相差异的。那另外呢,善因跟恶果之间也一定是不会相感的;因为善因只会感善果,恶因只会感恶果,所以它也一定是差异的。所以像定异也是三法的分位假立。

最后一段,这二十四法并没有造业的力量,因为它们只是色法、心法、心所有法的分位假立,所以在唯识里面把这一类呢——二十四不相应行法称为“分位唯识”。那我们就知道它为什么是分位唯识?因为它是这三法的分位假立嘛,所以称为分位唯识。

那另外一个,因为它是分位假立的,所以它又有分位的差别,所以是依分位的不同来假立各自的名称,所以它另外一个名称叫做“分位差别”。虽然不能离开三法的作用,但却又不与这三法相应,因为它不跟色法、心法、心所有法相应;但是离开这三个,它也没有法单独存在,因为它是它们三个的分位假立,这就是不相应行法名称的由来。

好,我们讲完了,今天讲到这里。回向: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