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选择字号→ 特大

29、无为法(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无我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四百三十八页,今天从“不动无为”开始。

第四个是“不动无为”,这个不动无为是我们修禅定,修到色界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色界四禅的这个时候无为的境界,我们称为“不动”。为什么称为不动?就是这时候不再为苦、乐受所动心,所以叫不动无为。这个不动无为,是经过了前面的初禅、二禅、三禅定,达到四禅定的时候所证的境界。

四禅已经永离三灾八难。什么是三灾八难呢?就是火灾、水灾、风灾。你只要禅定可以证到四禅,什么烧大火啦、刮大风啦、淹大水呀,你都没事,你那时候赶快入定就好了,你不用逃命,赶快入定,这样就没事,这是禅定,不会受到这三灾的影响。因为火烧只能够烧到初禅天,这个水淹可以淹到二禅,风刮只能刮到三禅,所以你能够入四禅定的话,就可以免离这个三灾,所以它叫做“永离三灾”的意思,就是四禅天都没有这三种灾难了。

“永出八难”是什么意思呢?八难就是忧、苦、喜、乐、寻、伺、出、入息。这个忧苦是对证到初禅来说的,你只要能够平常的功夫可以到色界初禅的话,你就不会有忧苦,就已经离忧苦,就是你的身心状况呢不会跟忧苦相应,不会有忧受或者是苦受,这个是初禅就可以离忧苦。那喜乐呢,喜是三禅可以离喜嘛,那四禅可以离乐。寻伺呢,是二禅以上可以离寻伺,因为我们知道初禅是有寻有伺三摩地,二禅开始呢就无寻无伺三摩地,一直到四空定都是无寻无伺三摩地。所以二禅以上就没有寻伺的作用了。所以这边讲的寻伺呢,是二禅以上就能够离的。那出入息呢?四禅可以离出入息,出入息就是你口鼻呼吸断了,没有呼吸了,你这样入定、入定,如果你可以入四禅的话,就没有很明显的呼吸了,很久、很久、很久才吸一下,然后可以停很久、很久、很久,才又吸一下,那个时间可以很长,就是看你入定的浅深。

像释迦牟尼佛,我们听过祂的故事:祂有一次在森林里面修苦行的时候,在森林里面打坐,有没有?那个鸟不是在祂头上做窝吗?有听过这个故事吧?祂入的就是色界四禅,就是现在讲的不动无为的境界。祂入禅定,因为不动,所以小鸟要找窝、要做窝,看祂——那边有一棵“树”,因为祂都不动嘛,因为释迦牟尼佛的头发长,然后祂把它盘起来,盘在头上,然后祂又在那边不动,所以鸟以为祂是树,就决定在那边做窝,因为这边好像还不错这样子,做一个窝很棒,因此做窝。做窝,然后就生蛋啊,准备要孵小鸟。结果生蛋以后,释迦牟尼佛就出定,从四禅出啊,出定:“咦?怎么头上比较重,怎么比我入定以前还重?哦,还有鸟蛋。”那祂这时候这样想,祂如果…,因为那个母鸟那时候是飞出去觅食,所以祂就在想说“我如果现在出定站起来就走掉,等一下母鸟回来找不到蛋,然后这些蛋就要死亡,这些小鸟,不管有没有孵出来,都活不下去”,所以祂就想说“那我现在不能动。”怎么办?再入定啊,对啊,就再入定,等到那个蛋孵出来,然后母鸟、小鸟全部都飞走以后,祂才出定,祂才移动,这也是慈悲心的表现嘛。

现在就谈到说:诶?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入的什么禅?就是这个禅——不动无为,四禅定的禅。祂已经口鼻呼吸断了,所以就看起来好像植物一样,因为一动也不动,没有呼吸了。

所以这边讲的“八难”,我们就知道它是离忧、苦、喜、乐、寻、伺、出、入息。四禅就都没有这些了,不再有喜乐来动摇身心,这时候所显的真理我们就称为不动无为。所以不动无为,就是四禅天的舍念清净定。

还有另外一个,我们也讲过四禅天有九天、它有九层天。那有五不还天,五不还天是三果圣人才可以去的,凡夫没有办法去;修外道定的,只会到无想天;那凡夫呢,只能到另外的那几天。一共九天嘛,扣掉五天,然后再加上无想天,这样子六天,剩下的三天是凡夫修禅定可以去的,你只要证到色界四禅定的功夫,你就可以到另外的三天。

所以现在讲的这个不动无为,它也是属于五不还天所证的境界,我们就知道它是三果圣人到达的那个无为境界。因为三果圣人祂已经不来了,就是不来欲界受生了;祂证三果之后,不会来欲界,请问祂到哪里去?祂就到这边去了、到四禅天去了,再继续修证,然后证到阿罗汉果。

所以这个不动无为,一般就说的是我们修禅定可以证到四禅定,这个时候就称为不动无为。

第五个无为法是“想受灭无为”,这个一般跟我们讲的灭尽定、灭受想定,看起来好像很像,它是差一点点,就是说它现在主要是讲无色界四空定的最上面一层。因为你要入涅槃的话,你要超过这个非想非非想处定、再超越,九次第定,你就可以入涅槃、证涅槃。所以现在讲的这个是还没有出三界,是无色界的最高的那一层——非想非非想处定。如果说你可以超越这个定的话,你就可以证涅槃。它现在讲的是还在这个定当中的一种状况,也是无为境界,所以它把它归在第五类的想受灭无为:是已经离开了无色界的无所有处定,正要超过非想非非想处定这个时候所证的境界。

我们知道四空定第一个什么?空无边处嘛;然后识无边处;第三个,无所有处;第四个,非想非非想处定,这是无色界的四空定——这个外道也修、凡夫也修,所以这是凡夫跟外道都可以证到这样的一个无为境界。

由于先前不断作意在止息想的上面,所以他就能把第六意识的心王、心所怎么样?功能把它停止了,加上第七识的染分的心王、心所也暂时伏灭不起。因为它是由想、受心所伏灭时所显的真理,所以我们就给它一个名称叫做“想受灭无为”。就是还在非想非非想处定,这个时候所证的,包含了凡夫跟外道都能够证到这样的无为境界。

最后一个是“真如无为”,这个就是真正大乘的无为境界了。所以我们证到的无为,我们希望证的是第六个——真如无为,因为这个是真正的大乘的无为境界。真如无为是我们要试图去形容它,才会给它这样的名称,实际上“真如”也是假名。

所以如果我们觉得还有一个“真如”可证的话,我们又落在法执上。既然是人无我、法无我,你就不可能有一个法它是真实存在的。如果说你修了半天还以为有一个“真如无为境界”可得的话,那你就错了,因为那正是落在法执上面。因为你还有一法不空的话,那个就不能说法无我。法无我就是说没有一法它是真实存在的,才叫做“一切法无我”嘛。

所以不管你是涅槃法、还是真如法、还是无为法,它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们的观念里面认为说还有一个可修证的真实境界,那个就通通错,不管那个真实的境界叫什么名称,那个所有的名称都是假名而已。所以现在我们讲的这个“真如无为”它也是假名,并没有一个真正的“真如”可以证的。

所以这个真如无为实际上已经无法用任何的言语来描述它,或者用任何的意识来想象它。那就是不可思议嘛,我们平常说的“不可思议”,就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议,不可以用你的意识来想象,也不可以用语言文字来形容,它的那个境界是不思议的境界,没有办法来形容或者是来描述的。因为它是离一切的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语言文字我们知道就是用口来描述的;那心缘相就是说我们意识所攀缘的那个,我们叫做心缘相。你的心所缘的,你以为你的心可以缘一个真如,错!不是你心可以去缘的这样一个境界。

所以它是离一切言语、文字、还有心缘相,才能够显现的真如境界,它是离这些——离言语还有心缘,之后才可以显的。尽管它已经超过了言语所能够表达的极限,是无有可说的;但是为了方便起见,我们还要勉强给它一个名称叫做“真如”。没有这样一个名称,那我们没有办法去形容啊,那我们怎么去证呢?我们一定要先去描绘它,虽然它的本身是没有办法说的;可是为了我们要契入这个境界,我们必须要藉由语言文字。可是我们要知道语言文字不等于真如它真实的境界,所以我们只有勉强给它一个名称,因为要说明嘛。

那为什么叫真如呢?这两个字怎么来的?就是因为它离开了外道的颠倒见,离开了外道的颠倒见就是“如”的意思,真如的这个“如”;那它也离开了二乘的妄见,“妄”就是虚妄,离开了虚妄就是什么?就是真实,所以叫做真,真如的这个“真”,就是说明它已经离开这个虚妄见。那二乘的是虚妄见,二乘为什么是虚妄见?以为有涅槃可证,这个是虚妄见,涅槃也不是真实的境界。对小乘人来讲,他觉得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证——这个就是他的虚妄见。他不晓得这时候的涅槃正是“我”,我就是涅槃,涅槃就是我,其实他的俱生我执并没有断,那法执更没有断,所以我们说他不究竟,他是妄见,不是真实见。

所以就叫做真如,它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离开了妄,所以叫做“真”;离开了颠倒,所以叫做“如”,所以我们称为“真如”,那种不颠倒、不虚妄的真实境界就称为真如。

前面的五种无为,都是依这个真如的自体上所假立的名称。前面五种依这个第六种的无为(它是真如无为,这是真如自性),依这个而假立前面五种的名称。

这六个无为我们介绍完了。那它后面要说明:这六种无为它到底是怎么样变现的?原来都没有离开我们的心意识所变现出来的境界,因此说它不可得,不是真实的境界。还以为有什么真正的无为可证的话,也都是落在法执上。

所以它要进一步来说明这六种无为它是怎么样来假名立这些名称的。所以这六种无为究竟是依何建立的呢?在《成唯识论》当中说到有两种:一种是依识变,依我们心识所变现的那个状态,我们心识变现出好像无障碍的虚空,我们就给它一个名称叫做“虚空无为”;我们心识明白了“菩提自性本不动摇、菩提自性本自清净、本自涅槃”,明白了这个道理,你所显的那个真如境界就是非择灭无为。

所以都没有离开我们心识的变现,这个是第一类:依识变、依我们的心识变现不同的无为的境界,我们给它不同的名称。所以第一类呢它是依识变,假施设有,“假施设”就是它不是真实的无为境界。不要以为这些虚空等等这些无为,择灭啊、非择灭这些它是真实存在的,都是我们心识的变现。

那另外一种呢,是依法性,假施设有,它也不是真实存在的,“假施设”都说明它是不可得的。我们看它怎么讲:

四百四十四页这边讲到:第一类,依识变,假施设有呢,是依自己心识变现出不同的无为境界。我们的心识变现出不同的无为境界,我们再给它种种不同的无为名称,所以呢不能够认为它是实有的。譬如说我们在听经闻法的过程…;或者外道他们也修啊,像“不动无为”这就是外道所证的,非想非非想处定这个外道他们也修的。那就是他们曾经听闻过他们的老师教他们。或者我们学佛的曾经听说或者看经典,有讲到这些:像我们的自性好像虚空一样,你就把这些听闻来的这些内容跟名相种到我们的第八识,成为名言的种子,名言的种子就是这些语言文字的种子,我们听了这些名称,像“无障碍的虚空”啦,什么“无云晴空”,听了一大堆这个名词,我们听的时候第六意识一面听,一面分别:什么虚空,我们就一面想象,第六意识的作用就是想象嘛,我们一面听这个名相,然后一面想象:虚空长什么样子?什么叫做无云晴空?什么叫做没有障碍?什么叫做身心世界都空完了?这些全部都是名词,我们都听进去了,这些名相它到哪里去了?熏到我们第八识去了。所以我们第六意识分别去制造这些相分的境界出来,然后种到第八识成为名言的种子,这是听闻嘛;然后我们要思惟,对不对?我们思惟,又不断不断再继续串习它——这些名相,然后继续去思惟、加深对它的印象跟想象,就是继续串习这个名言的种子,让它继续不断地串习,一直到你功夫纯熟了,诶!它就任运生起这样的一个无为境界。

所以它不是白白无缘无故就会现起的,就是经过闻思修的阶段嘛:我们首先听闻,然后好好地思惟,如理作意,然后再常常的来修禅定,去体会我们曾经听闻跟思惟到的这些所有内容。所以这个整个过程,就是从种下这个名言的种子,到不断不断的熏修它,不断不断的一直到功夫纯熟的时候,它就现前了。那怎么现前?我们心意识就把它变现出这个境界的相分来,这就是无为境界,是这样的过程把它熏修出来的,经过闻思修的阶段。

那我们就知道这个全部都是我们心识的变现。所以我们以前是怎么样听哪些名词,我们就是怎么样的熏修,结果心识就变现出这六种不同的无为境界。就看你是可能修什么样不同的法门,可能听闻不同的小乘、还是大乘的见地,像“择灭无为”是小乘的嘛,像你听闻四念处的修法,然后你就这样修,你就会证到择灭无为,就是这样子来的。所以择灭无为怎么来的?就是闻思修,然后种子熏习到功夫纯熟了,诶!它就变现出那个叫做择灭无为的境界、就是涅槃的境界。

所以涅槃境界也是我们心识的显现啊,所以它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只要是变现出来的,有能变、所变,它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当下它是没有生灭了,我们就给它一个名称叫做“无为”这样而已,都是不可得的。

好,那这段就在讲这个:譬如说我们过去曾经听闻到什么虚空无为,或者择灭无为或者非择灭无为这六种无为的名称,看我们怎么样听闻到什么样的部分。那我们听闻了之后,我们第六意识就会随着我们听闻的这个来生起种种的分别,所以第六意识就随起分别,在我们的心上变现相似无为的什么?虚空无为等等这六种无为的相貌,就是相分、就生起这个相分。我们听了第六意识分别,第六意识就会生起相似的相分来。那等到我们修观的时候呢,就继续地来串习,数数串习这个虚空无为等等这些相的名言种子,把它熏入到第八阿赖耶识当中,那一旦因缘成熟,我们心识就会变现相似虚空无为的这些境相出来。

所以它变现出来,就是经过前面我们听闻之后思惟,然后都一直在熏修这个名言的种子,所以因缘成熟它就会变现出这样的一个境界出来。所以这个时候所现的无为相,实际上是由虚空无为等相分的种子变带而起,这个相分种子就是我们经过闻思修,都是不断不断地从种下名言种子到让它不断不断地增长、加强,然后它就显现了,是这样子来的。

所以它并不是真正的无为的道体,并不是我们那个本体,不是!不是那个本体、不是那个真心。

那为什么称为“无为”呢?那就是因为这时候所现的境界前后相似,好像没有什么变异,好像没有变异,就没有生灭现象、暂时没有生灭现象,所以我们就假说为常住不变的无为。因为它暂时没有生灭的现象,前后都完全相同,就是说它没有生灭了、无所造作了,所以我们就假说它是常住不变的无为。因为它是由心识所变现的无为境界,所以并不是真正的常住不灭的真心。所以这时候体悟到的不是我们真正的真心本性,不是!不是那个本体,还不是;是我们心识变现出的无为境界这样而已。

所以这六种无为,如果是在初地以前由修观所呈现,就属于有漏。因为初地以前还没有见空性嘛,所以这个时候虽然是做这样的熏修,也是可以证到这样的无为境界;但是它还是属于有漏的。那如果初地以上呢,因为已经见空性了,所以它就是无漏的,它是由后得智所变现的,那就属于无漏。

我们证初地的时候先得的是根本智,就是见空性的那个智慧——般若无分别智,我们称它为根本智。为什么称为根本智?因为它是一切智慧的根本;像后得智,是要依于这个根本智,它才能够慢慢地有种种的无量的善巧方便、无量的空中生起的妙有,这个是属于后得智的部分;可是它没有离开根本智的基础。所以根本智是一切智慧的根本,所以它叫根本智;那依于这个根本智,所生起来的那个善巧方便的智慧,那就是后得智。

所以这个时候就属于后得智所变现的无为境界,所以它是属于无漏的,跟空性相应的都是无漏的,这是第一类的。

那第二类的呢,是依法性假施设有,就是四百四十六页,第二类的,这个时候就是真正的自性现前了。因为这个法性呢,就是诸法的自性叫做法性,诸法的真实理性叫做法性。所以就依这个法性假施设有这个无为的境界,所以它也是假施设。所以虽然是自性现前,我们的菩提自性现前;但是它是不是可得?是不是实有的?也不是,也是不可得,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也叫做“假施设有”。

所以我们以为说菩提自性是可得的,或者是可证的、可以修行到达的,以为它是真实存在的——也通通错!都是不可得的。

那它是怎么显现呢?就是我们真正证到人无我、法无我的时候它就显现;我们什么时候证到二空的智慧现前,它就显现、这个真如境界就显现、我们的本体、我们的自性它就显现。所以它是依通达了人无我跟法无我,就是我空跟法空这两种无我,所显的真如境界。所以我们什么时候可以证到这个二空,它就显现这样的一个境界。这个时候呢它就是依法性而施设的无为境界了。

这时候的真如境界是真正的道体无为、真正的道体无为;但是我们不能说它是实有的,说它是实有又是另外一种法执嘛。你刚刚才证到法空,然后你现在又起了一个法执,这是不合逻辑的,对不对?你证到法空,就是一切法的自性都是空的,所以就不可能有一个实有的、不空的那个法叫做真如或者叫菩提自性的,就不可能是这样的,因为已经证到法空嘛,那就是说一切法毕竟空,都是不可得的,你才可以入这个法空的境界。

那既然入这个空性的境界,你就不可能再以为它是实有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说它是实有的。以为这个真如境界是实有的,那就堕在常见,以为它是不生不灭的,然后永恒存在的、常住的真心,错!不是这样子的。那你也不能说没有这个东西:没有这个东西,毕竟无——落在断灭见。所以它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所以我们说它“有无俱非”,有无俱非——不是有、也不是无,就是非空非有嘛,它是属于非空非有的。

这个真正的真如境界呢不能用意识去想象,也没有办法用言语来描述,所以说它是“心”(就是意识);“言”(就是言语),都“路绝”,就是都没有办法去表达它,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

那这时候的境界呢,既不是一切法,也不离一切法,是诸法的真实理性,所以我们叫做法性。法性的意思就是说你已经证到一切法它的真实面貌了、它的本体了,你已经证到它的真实理体,所以称为法性。一切诸法的自性就是这个东西——本体;但是它又是不可得的,是非空非有的,然后现在讲什么?非一非异。现在证到这个无为道体;但是它不是实有的,也不是常住不灭的,因为它可以变现出一切法来,诸法都没有离开这个本体而形成一切法。

所以你说本体跟一切法它是一个、还是不是一个呢?不能够说它是一个,也不能说它不是一个,为什么?就是现在讲的“非一非异”。你如果说它是两个,可是法是从哪边来?是从这个本体来的,离开了本体也没有诸法的形成,也没有诸法的现象,所以你不能够说它是两个。那你说它一个,对不对?也不可以,也“非一”;“非异”就是它不是两个,因为它是从这边生出来。好像水跟冰,我们前面讲了:水跟冰,离开水也没有冰了。所以离开现在的真如自性,你也没有万法可得,所以你不能说“它是异的,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东西”,你不能这样说。那你说它是一个吗?你也不能说它是一个;如果是一个的话,那就变成真如本性等于万法了;可是不是啊,本体不等于从本体所变现出来的这些作用。虽然“体不离用、用不离体”,但是你不能说体跟用完全相等,所以也不能说它是一,所以是“非一”,“非一非异”,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这样子。

也是另外一个名称叫做“非即非离”。“非即”就是不是一个;可是你离开它也不是——“非离”,就是非异的意思。你离开了本体,也没有诸法的现象界的形成;可是你说它是一个?也不是一个。就是水跟冰的(比喻),你不能说水等于冰嘛,虽然冰不离水;可是你不能说它等于,就是“非一非异”,或者“非即非离”,这都是名相上,可是我们要知道它讲的是什么意思。

这个就是依法性施设而有的真如无为的名称,那就把这两种无为的来源是这样来施设它种种的假名。所以前面所说的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不动、还有想受灭这五种无为,实际上都是依于真如的实德所假立的。所以心识所变现的,它也没有离开它的本体界,离开本体它也变现不出任何东西来。就好像冰不能离开水一样,冰离开水哪里有冰的存在?就是这个道理。

那它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那首先讲虚空无为,它都没有离开这个真如的实德所假立的,它都是名言假立的。那是依什么条件来假立呢?就是已经离开了,我们说身心世界都空掉了,在那一刹那都好像消融了,这个时候我们就给它一个名称,因为它很像虚空,没有丝毫的身心世界的障碍了,所以我们就给它一个名称叫做虚空无为。所以它就说已经离开了、远离了一切色心等法的障碍,就好像无障碍的虚空一样,所以我们就假名为“虚空无为”,这名称都是假立的。

那如果它是由抉择的智慧,灭除了一切烦恼所体证的真如,我们就假名为“择灭无为”。

那如果不是由抉择力而悟到自性本来清净,或者是缘缺生(起那个法的因缘不具足)而显的真如的话,我们就假名为“非择灭无为”。

那如果修到色界的四禅,已经能够免除三灾八难,不再有苦受、乐受来动摇我们身心,这个时候所显的真如,就给它一个名称叫做“不动无为”。

那如果行者已经远离无色界的无所有处定而正要超过(但是还没有,超过就是涅槃了,就是九次第定,就是涅槃),正要超过非想非非想处定呢,这个时候的第六意识,还有第七识的心王、心所都不现前了,这个时候想、受灭所显的真如,就假名为“想受灭无为”。

由此可知,这五种无为都是依真如而假立的。而真正的真如自体呢,必须要证到人空还有法空之后,它才能够显现,所以它属于地上菩萨所证,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萨才有这样的境界。初地以前没有的,因为没有见到空性嘛,所以我空跟法空没有办法证得。

证初地以后,他就是无明的差别了,因为有四十一品无明要破嘛,真正圆教的佛是有四十一品无明要破;那别教的是只有十二品,破完他就可以成佛了,所以他们破的无明内容是不一样的。但是不管怎么样都是初地以上的菩萨(就是别教的初地以上)才能够破无明。这个之前他只能破见思跟尘沙惑,无明还没有碰到,就是他还没有见法性的原因就在这里。

所以见法性,证到这个依法性而假施设有的这个无为境界,就一定是初地以上,他才能够见到这个真如无为。

好,所以这个时候的真如本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有可说;但是为了显示道体无为的境界,我们就要给它一个名称;要不然没有办法描述、没有办法形容,我们也不知道在讲什么东西,所以就不得已,给它一个名称叫做“真如”。所以,真如也是假施设有,千万不可执为实有,不要以为有一个真如可以证得。如果我们还执著它是实有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真正的体证到这个真如了,因为它是不可得的。

这个由体证二无我而显的真如,本来是无我的;但是依于心识所变现的,我们就说它还是有我。虽然它是依通达诸法的真实理性所显的真如,是真正的真如自体;但是在《圆觉经》上面有说到:乃至证得无上涅槃呢,也都名我相。(原文:乃至证得无上涅槃,皆名我相)它就在讲这样的状况。所以还是属于有我。

如今论中所说的六种无为,都是依心识所变现假施设有的。所以我们现在很重要的认知就是说:不管是哪一种无为境界它都是假施设的,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们修禅定也好,或者证得种种的涅槃,或者什么样的真如境界也好,我们千万不要认为它是实有的;否则我们又会落在法执上,而没有办法真正的究竟解脱。就是这个见地上有错误、认知有错误。这个非常非常重要,因为很多都被这个名相困了,然后都很执著他所证到的那个境界,不管他的禅定功夫的境界也好,或者是证果的境界也好,只要他执著了,他就永远没办法成佛——这个很重要,我们一定要牢记在心里面。

所以就是无所得的心来成就一切的定慧就对了。我们以有所求有所得的心,你都没有办法修行解脱。

好,那我们把六种无为介绍完了。最后一大段就在说明“无我”。因为本论开始的时候说“一切法无我”,所以它就问了两个问题:什么叫一切法?什么叫做无我?那一切法我们已经介绍完了,一切法就是“百法”,它把一切法归纳为一百个内容,就是五位百法: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所以这个“五位百法”,前面九十四个内容属于有为,后面六个属于无为,它都是不可得的——这就是一切法的内容。一切法无我嘛,那就是有为法、无为法都是无我的,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证到我空跟法空。

一切法不是无我的,能够证到人无我,法没有办法证到无我,那你就不能证到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无我,一切法就包含了有为法跟无为法这一百个内容,那就说明无为法它也是无我的,所以叫做“一切法无我”。

一切法的内容已经介绍完了,那什么是“无我”呢?现在就要介绍,继续来介绍有关于无我,就是我执跟法执的内容。这个就是我们接下来要上的那个《成唯识论》的第一本,那一本都在讲我执跟法执,详细地介绍我执跟法执的内容:外道有哪些法执、有哪些我执。那我们就知道这个“无我”它的范围非常广。这边只是约略地介绍,详细的就是《成唯识论》的第一本,我们就知道那么厚一本都在讲人无我、法无我。所谓的“无我”,就是那一本念完了你才能很详细的了解:真正人无我跟法无我,还有真正的我执跟法执有哪些内容?怎么样证到无我?怎么样证到一切法无我?人无我、法无我,就要等那本念完才会更清楚,因为它那边详细的分析所有的内容。

它这边只是做一个结论,很简单地介绍:什么是无我?无我,原来是有人无我、法无我。人无我有什么?我执有哪些内容?原来有分别我执、有俱生我执。那分别我执什么时候断?俱生我执什么时候断?我们把这些重点记起来就可以了。详细介绍,我们在上《成唯识论》的时候再详细介绍。什么时候可以破分别的我执?什么时候可以破分别的法执?那什么时候可以断俱生的我执?什么时候可以断俱生的法执?我们就把这个重点介绍完就可以了。

我们就看,你们既然答不出来,我们就要看书了,书念完就懂了,我们把那个重点记下来就可以了。我们就知道我们修到什么时候:诶,没有分别我执了,不要以为已经究竟了。哦,原来俱生我执还没有断,阿罗汉俱生我执没有断,所以不究竟,分别我执断了,俱生我执没有断。到底要什么时候才断?那要很清楚啊:八地菩萨俱生我执才能断。那分别我执呢?你要初地菩萨分别我执才断。八地有没有断?八地连那个俱生的法执都没有断。分别的法执初地断;俱生的法执呢?“金刚道后异熟空”,就是你要成佛的前一刹那你才断,就是等觉。

所以最后法执断完了,连种子都清净了,第二刹那你才能成佛。所以我们就知道那个法执有多么难断,就是无明要全部破完了,你法执才完全断完。所以我们说“啊,我对法不执著。”真的吗?恐怕是还没有搞清楚什么叫俱生法执吧,所以它没有那么容易。就是说你真正的成佛了,你才可能究竟圆满断除一切的法执,全部的无明都已经尽了,这才算究竟圆满地断除我、法二执,就是成佛的时候才可能完全的除灭。好,我们重点已经讲完了,我们把书念一念就好了。

好,两种我,我们看这个四百五十页最后一行、最后倒数第二行。所谓无我,就有两种:一种是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无我就是我们讲的人无我,补特伽罗就是一个名称,等一下会解释),补特伽罗无我就是人无我。第二种是法无我。所以现在讲的无我就是有两种无我:一个是人无我,一个是法无我。那补特伽罗无我就是人无我。

什么叫做“我”?为什么说它“无我”?就是说你要合乎这个“我”的定义,你就可以证明是有“我”的存在。那什么是“我”呢?就是这边讲的:主宰、自在,你可以主宰,你就可以证明说有一个“我”的存在。你可以主宰吗?“自在”的意思就是说你可以自在作主了:你要干嘛就干嘛,你不想要有苦受,你就不会有苦受;你想离苦得乐就永远快乐;你不想堕三恶道你就永远不会去,那个叫做你可以随业自在,你可以自在作主说“我不要死,我就不会死;我不要老,我要青春永驻,我就不会老;我不要生病……”

那我们可以自在作主吗?不可以,那就证明没有一个“我”,因为“我”的定义就是说你可以自在作主,你可以主宰,你可以做你自己的主人。可是我们没有;是谁、什么在作主宰?是业力在作主宰吧,因缘在作主宰,没有一个我可以主宰的。我们每天都很天真的以为“我今天可以计划我的生活,我可以好好安排嘛,那不是有我吗?我早上要干什么,晚上要来听经;晚上要来练瑜伽,不是我在主宰吗?”

是吗?是因缘在主宰哦,搞清楚哦,业力在主宰。善业成熟了,所以就来听经了,对。那恶业成熟了,就今天来不了。开玩笑的。就是说其实我们每天都是业力在主宰的:你今天顺就是善业先成熟了嘛;你今天不顺就恶业成熟,那不是业力在主宰?你会以为好得意说“哦,我今天好顺哦!”你不晓得是你过去善业成熟,哪里有一个“我”可以作主?所以你今天不顺就是你恶业先成熟嘛,你不喜欢也不行,你不想接受也不行。

这就说明我们其实是没有办法主宰的,是业力跟因缘在主宰,我们不晓得。因为我们无明还在嘛,我们会以为有一个“我”可以作主,也错了。所以大家都活得不开心嘛,因为你想要的你都得不到,所以你就不开心。这就说明什么?你不能够作主的,不能够成为自己的主人。

好,那既然没有办法合乎这个“我”的定义,那就是无我的嘛。因为你要承认有“我”的话,你就是一定要有能够主宰,而且能够自在作主,而且是唯一的,没有第二个,唯一的。那我们不是唯一嘛,我们五蕴的假合就有五个了嘛:色、受、想、行、识就五个;三十六个不净物就三十六个“我”?所以不可能的,也不是唯一的。四大假合也有四个啊,地、水、火、风、空也有五个啊,哪一个是我?都不是啊,都是因缘假合的,所以它也不是唯一的,所以就不合乎我的定义嘛,

现在就在讲这个:假如这个“我”是实有的,就应该能够自在作主。那我们喜欢享受的,就会生在人间的富贵家;要不然就在天界享受嘛。如果是可以作主的话,我们一定要享受,绝对不要有丝毫的苦,所以人呢就可以常为人、在世为人;天呢,就永远在天上享受就好了,那不会再流转六道当中受生死的苦啊。但现在我们只看到众生因为烦恼造业,然后再随着业力往来六道不断不断的轮回,不生在六道都不行,可见我们没有办法作主嘛,就是知道根本没有一个“我”的存在,没有一个我可以自在作主。

刚才讲的那个“补特伽罗”,我们翻成“数取趣”。补特伽罗是梵音,那翻成中文是什么意思呢?数取趣。数取趣还是看不懂,再继续的翻,意思就是说:有情呢由于数数起惑造业,就是说因为你以为有我、有我执,你就生烦恼,有烦恼你就造业,有业力你就轮回,所以是不断不断地起惑造业。起惑就是生烦恼,“惑”就是烦恼嘛,不断的生烦恼,然后造业;(有)业力呢,你就会到五趣或者六道当中不断不断地受生,这个就是数数起惑造业。这个是能取的因,数取趣这个“取”;那将来会到五趣当中去受生,这个就是所取的果。不断地生烦恼、造业,所以你才会趋向这个轮回嘛,所以这个是因;那你到六道当中受这个果报了,你就是生在六道,你就是取了这个果——所以叫数取趣,就是数数起惑造业,趣向五趣当中受生的意思,所以“补特伽罗”我们就知道它讲的是这个意思。

我执,有“分别我执”跟“俱生我执”这两类。我们凡夫就把五蕴假合的身心(色、受、想、行、识)当作是我。色蕴是我,所以以为这个身体是我嘛,所以才会那么样的照顾、爱惜,就是把色蕴当作是我。受、想、行、识也是——这就是凡夫分别的我执,是把五蕴当作是我。

那外道呢,他所执的就是“神我”。神我,现在可能还不是很清楚,我们到时候讲《成唯识论》它会讲到:它是属于这个数论派的,他们讲二十五谛,二十五谛就是有二十五个内容,就好像我们说把它分成百法,他们是分成二十五个内容,他们叫做“谛”(这个四圣谛的“谛”),二十五谛,那主要的就是现在讲的这个“神我”,他们认为这个神我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有一个我,它叫做神我。那另外的那个自性呢能够变现出宇宙万有,所以他们那个宇宙万有也是由他们的自性三德所变现出来的。然后变现出来这个做什么呢?就是让这个“神我”来受用这种种的境界。

那他们的修行方法呢就是说:怎么样让你修到你的自性三德不变现出这个宇宙万有来,你这个自性三德就可以回归到神我而达到解脱涅槃,他们的修行方法是这样。所以他们就先立有一个我——神我它是永恒不灭的,那修行就是好像回归本体,有点像你只要回归到神我,不再变现出这个宇宙万有来,你就解脱了。

可是他错在哪里?神我是永恒存在的——就错在这里,这就是他们的我执,这就是外道所执的“神我”。

那二乘呢,一心一意要赶快证得涅槃,他们的涅槃就是“我”,“我”就是涅槃。所以他的我执是什么?他的我就是涅槃,所以他的我执就是涅槃,以为有涅槃可证。所以二乘所执的就是“蕴即离我”,或者是称为涅槃我。那个“蕴即离我”的意思,就是说你只要证到五蕴身心都是…;他们就是观察、四念处就是观察五蕴身心都是生灭无常的嘛,然后就证到它是无常生灭的,然后它是无我的,那就离五蕴身心的活动而入涅槃了。这就是蕴(蕴就是五蕴嘛),即什么?离我。它就是离这个五蕴身心,然后可以契入那个无我的涅槃境界。

他不知道涅槃正是“我”,离了五蕴身心的活动,他不晓得他入的那个涅槃正是我执,这就是二乘他们所执的“我”。

这些都是属于分别我执。前两个是能取三界内分段的生死之苦,就是我们凡夫、还有外道所执的分别我执呢,会受到分段生死;我们说有两种生死嘛:分段生死跟变易生死。那圣者所证的,他们是已经离开了分段生死,就是小乘他们已经断了分别我执,就是断了见思二惑,而进入了变易生死。所以变易生死属于三乘嘛(我们前面念过),三乘圣者他们的境界是变易生死;可是他们已经没有分段生死,因此他们不会再来六道当中轮回,因为六道就属于分段生死才有的。所以只要破见思惑呢,就不会到六道来受生了,就离了分段生死而进入这个变易生死。这是所谓的分别我执有这三类。

那至于俱生我执呢,俱生我执就是凡夫有嘛;地上菩萨就是七地以前都有,七地以前的菩萨都有这个俱生我执。我们刚才讲了,俱生我执什么时候断?八地菩萨断,所以七地以前都有俱生我执。所以它说俱生我执呢是凡夫有,地上菩萨有,七地以前的菩萨都有。

所以《成唯识论》里面就说:俱生我执怎么来的?无始以来虚妄分别熏习内在的种子所起。就是无始以来我们都以为有嘛,恒审思量执八识的见分为我——这个俱生我执是七识的作用。

那第六识呢,也有俱生我执,这个要我们念《成唯识论》的时候才详细来说明。俱生我执有两种:我们一般比较认识的是第七识的恒审思量执八识见分为我,这个是俱生我执,所以它要八地菩萨才能断;那六识呢,六识有分别我执,也有俱生我执,第六识都有。所以我们这时候要断的俱生我执是不但要断七识的作用,而且还要六识的俱生我执也要同时断,这都是八地菩萨才能做得到的。

因为它是跟我们生命同来,就是我们这样一个俱生我执的执著呢,是我们生下来就有的,跟我们生命一起同来,所以给它这个名称叫做“俱生”。俱生,就是跟我们生命一起来的意思,俱就是同时嘛,同时生的,跟我们生命同时生的,所以叫做俱生。就是说我们天生就有、这个俱生我执每个人都有。

所以这个俱生,就是指由无明熏习所成内在种子的力量,这个种子,就是俱生我执的这个种子,含藏在我们第八识,要修证到八地他才能够灭除。

好,这是人无我。

那法无我呢,法无我也是有分别法执跟俱生法执,这两个都破除了就可以证到法无我。那什么叫“法”呢?法,就是轨则的意思、轨持的意思。轨,是“轨生物解”;持,是“任持自性”,这个我们当然看不懂什么意思。我们能够透过万物的轨则去了解它,因为万物能够始终保持它的自体不失坏。“轨生物解”就是第一句:我们是透过万物的轨则去了解它的。

什么是万物的轨则呢?就是这个白兰花有白兰花的轨则,所以我们一看就是它的样子。轨则,就是它这个样子。所以我们一定不会把茉莉花当作白兰花,为什么?因为茉莉花有茉莉花的样子,白兰花有白兰花的样子,不一样,对不对?这个叫茉莉花的轨则,它长的这个样子,这个是白兰花的轨则,它这个样子。所以我们一看到这个样子,就是透过万物的轨则去了解它,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轨生物解”的意思。

那万物都有它的轨则啊,杯子就是长这个样子,所以我们一定不会说它是花瓶,就是它的轨则。桌子有桌子的样子,所以我们桌子不会讲成椅子,因为桌子有桌子的轨则,椅子有椅子的轨则。这个白兰花生起的因缘聚合之后,它长出来了之后,它在没有烂坏之前,它就一直保持它这个样子,对不对?这个就是什么?“任持自性”。就是说它这个轨则它会一直保持,在它因缘所生还没有消失之前、因缘还没有消失之前,它会一直保持它这个样子。桌子就是一直保持这个样子,它不会明天又变一个样子,它就永远这个样子,这就是所谓任持自性的意思。就是万物呢,能够始终保持它的自体不失坏,这个就是叫做“法”的意思。法的意思就是说每一个法都有它的轨则,还有它这个法形成了之后,就会一直保持它那个自性不失坏,所以我们一看到这个东西,我们就知道它是什么,什么法、哪一法,这个就是法的定义。

所以我们要认识一切宇宙万法呢,也是要透过它这个轨则嘛,我们就去认识它就是要有它的样子,还有它一直保持那个样子、不会变样子,我们就是一看就知道它是什么,就是这个意思。

好,那法执有哪些内容呢?我们看四百五十八页:我们凡夫所起的法执,就是把身心世界当作是实有的嘛。我们五蕴,五蕴就是法,我们把五蕴身心当作是我的根身;把外在这个依报、外在这个环境、山河大地把它当作是真实存在的,这是我们凡夫的法执。外面的山河大地这个也是法;我们的身心也是法。我们身心是正报,不管你是正报还是依报,我们凡夫都认为这个法是真实存在的——这是我们凡夫的法执。

那外道有不同的法执,这个到时候我们才详细的来说,《成唯识论》的时候。它这边也没有把它举出来。就是外道他们有不同的说法、不同的见解、不同法执的内容。

那二乘的法执,就是我们刚刚讲的:他以为有涅槃可证。这个涅槃这一法就是二乘人他们的法执,就是执有所取的偏空涅槃可证,认为偏空涅槃是真实存在的,这是他们的法执,这是二乘人的法执。

那这三种呢属于分别法执。分别法执要初地的时候才能断分别法执。那菩萨也有法执,菩萨没有成佛以前他也有法执。所以菩萨的法执呢,就是四百五十九页第二行。菩萨的法执是想取证真如。所以我们现在如果认为说有一个真如可证,那我们正是菩萨法执;有佛可成——菩萨法执;有什么境界可入,通通都是,有道可修,这些都是菩萨的法执。

所以论中说:只要还存有少许的法,认为是“我要去证的这个法,我要证的这个唯识性”呢,就会因为这个有所得的心,而不能够真正证得这个圆成实性(圆成实性就是唯识实性)。就是认为有菩提可证、有涅槃可得,这个都是微细的法执。那我们心中只要认为有一个“法”是我可以证的,那就表示说这个法是真实存在的嘛、永恒存在的,那我们对这个法起了执著,所以叫做法执。

所以“一切法是无我的”,这个才是正知见。我们著在那个法上,认为说“这个是可以证的”——这个都是法执。所有的法的内容都是一样:不管你现在是大手印、还是大圆满,统统一样哦,你紧抓着那个“大什么的”都不究竟,就保证你不圆满也都不大,就是这个,就是因为我们又落在法执上了嘛,因为我们执著这个法可证嘛,对呀。那就是现在讲的这个微细的法执。因此心中又有法要我证,这个都是障碍嘛。

所以八地菩萨呢虽然已经证到了平等真如;但是呢却仍然还生起贪著。所以我们知道,即使你修到八地,你的俱生我执都断了;可是俱生法执都还没有断,我们就知道它多难断。所以这微细的法执就是菩萨的俱生法执。那俱生法执还没有断尽之前,我们异熟识还在。异熟识还在就是我们八识的种子都没有清净完,八识的种子都有这些种子,因此不能够成佛的。

所以我们八地接下来呢,九地、十地到等觉,都是要破这个俱生法执,那你破完你才可以成佛。因为这个之前其他都破完了嘛:分别我执、俱生我执,然后分别法执这个都破了嘛,只剩下俱生法执。所以八地以上的菩萨要做的只有一个——就是俱生法执要破而已,就是无明要破而已,无明破尽就成佛了。所以这个异熟不空的意思就是在讲这个:无明还没有破尽呢,你的八识的种子就没有清净,所知障的种子没有清净,所以法执的种子并没有清净。

所以一直要到“金刚道后”才会“异熟空”的意思就是说:这个时候才能够把无明破尽,才能够断尽这个俱生法执而进入佛的果位,这是四百六十页这边。

那什么叫做金刚喻定呢?就是说我们入金刚喻定,把一切八识含藏的这些所有俱生法执的种子完全清净之后,第二刹那成佛。所以成佛之前我们要入的那个定叫做金刚喻定,现在就在讲这个:菩萨要成佛的时候,他会先起金刚喻定,这个时候智慧非常的明利。观智就是说这个智慧,就是说破我执的那个智慧、法空的智慧非常明利,他才可以断除所有烦恼障跟所知障种子的习气,他连种子都清净哦。所以成佛一定是连种子都没有;前面它只是伏现行,但是种子都还在。种子全部完全伏灭就是要到金刚喻定才能够完全清净完。

那为什么叫“金刚”呢?就是因为他要断这个烦恼跟所知障二障种子的习气非常坚固,所以它不是平常这样随便修一修它就可以断得了;它就一定要入这个定。那为什么叫做金刚喻定?就是比喻我们那个习气非常坚固的意思,好像金刚一样的坚固,所以我们要用这个非常明利的智慧、这个法空的智慧来断除所有习气的种子,他所入的那个定叫做金刚喻定。

到了金刚道后,等觉的后心,就证得解脱道,这个时候一念顿断最初生相无明。就是最后一品的无明你破尽了,最后一品的无明叫做“生相无明”,“生相”就是说一切法的根本、最根源,你已经找到,你就一路修修修你就要找到,返本还源要找到那个最根本是什么嘛。生相,就是你那个法要生起来的,那个最后的源头你找到了,你才可以成佛。因为你找到这个源头,它就不生了嘛,一切法无生了嘛。

所以那个生相无明,就是说那个无明是让我们一念无明怎么样?那一法就生起来,那生起的那一品无明是最后破的,因为那一品破了,你就完全真心现前了,那你就不会再什么能现、所现、能变、所变就都没有了,因为你就完全地回归到你真心里面去了。那也是回到这个——成佛了,你才是真正证到无生。无生就是说因为已经没有这一品生相无明,因此你这个法就不会生起了。所以它叫做生相无明,就是说它能够生起法的那个最后源头,你已经断了,你才可以成佛,才能够真正证到无生,一切法都不生了。

所以这时候就进入妙觉,就成佛。这个时候异熟识才完全断尽的意思就是说这个时候异熟才空,就是说你八识所有的种子完全断除了,完全除灭,这个时候已经远离一切微细的心念,所以能够彻见我们心的体性。我们心的体性要这个时候,才能够真正体悟到那个常住真心。常住真心不是有一个“实有的常住”哦,不是哦,又错了哦!不可得的常住真心,不可得的,这个我们称为“究竟觉”。

究竟觉是因为我们有三种觉:有本觉、始觉、还有究竟觉。什么叫本觉呢?就是我们众生本来清净的自性,就是我们一切众生本自觉悟嘛,这句话听起来很熟,他本来是觉悟的;可是为什么现在不是觉悟的呢?就是因为那个无明在嘛,一念无明,就能现、所现、能变、所变就出来了,变现所有的十法界的身心世界,就变现出来了。所以我们虽然是有本觉;但是迷惑颠倒,被无明遮障了,因此它没有办法现出它那个本来觉悟的自性、没有办法现前。

因此我们要修修修,修到见道的时候就叫做“始觉”。就是说你开始觉悟了。你虽然有本觉;但是你没有发现,有宝贝不知道,拼命往外面搜集。那现在呢见到空性了,明白一切法本来无我了,好,这就是开始觉悟了,我们叫做始觉。始觉觉什么呢?就是觉本觉:“原来我本来就有自家宝贝,前面搜集了这么辛苦,原来是白忙一场。”这时候就找到回家的路了。这就是什么?始觉觉到这个本觉,“原来我本自具足的,一个都没有少过。”原来是那么圆满的自性就现前了。所以这个始觉呢就是初见本觉,我们叫做始觉、就是开始觉悟了嘛,这个时候才见道:知道众生呢本来就具有这个清净的自性;之前在外面找了半天,找得很辛苦,原来都是本来就有的。

“究竟觉”的意思,就是我们开始觉悟之后,发现我们本来有那个清净的自性,之后呢,还要悟后起修,因为什么?习气还在嘛,种子也还没有清净,所以悟后起修。所以我们始觉觉本觉,就是你开悟的那一刹那,就是你始觉觉到什么?你本来有这个;可是习气还在,烦恼的种子也都还没有清净,业力的种子也没有清净,所以要悟后起修。一直到究竟圆满的觉悟,这个就是究竟觉。只有佛才是究竟觉,因为祂无明完全破尽了。

所以悟后起修,要等到无明完全断尽了之后,我们才到达“始本不二”,这才是不二,始觉跟本觉怎么样?始觉就是本觉了,因为就是本来有的菩提自性、清净的自性现前了,那就究竟圆满觉悟,叫做究竟觉。

所以前面九十四法是有为法,这是凡夫、外道所执的人、法二我;那后面的六种无为呢,是二乘、菩萨所执的人、法二我。这个时候虽然已经证得涅槃、真如;但是仍有迷悟的对待,还是落在两边。就是说只要我们还认为有生死可了、有涅槃要证——这就是两边嘛,生死、涅槃是两边。你以为凡夫是落在生死这边,小乘又以为有涅槃可证,落在两边。那就是有对待,有迷悟的对待,有生死涅槃的对待,这个都是落在边见,所以没有办法成佛。

涅槃是悟在空这一边,所以要证这个偏空涅槃嘛,二乘人是落在这个空边;那我们凡夫是落在生死这个有边,所以仍然落在这个生灭的两边。

所以(四百六十二页),一定要到什么?生灭两边都不著了,不再有凡圣的差别,这个才能够真正穷达心性的本源,这时候才能够人也空、法也空,这两种执著呢都没有了,现象界就回归到本体;因为你已经真的见到那个真心了嘛,我们的菩提自性,清净的自性这时候才完全的真心现前,那就是要离这两边的执著才能够契入的。现象界回归到本体界,这时候是性相不二,本体跟现象界是如了、一如,就是性相不二的极致。

好,后面它就要讲什么时候断呢?什么时候断?四百六十二页最后一行:凡夫开始起修,作“生空观”:就是观人无我、观人空,已断我执而证得我空要熏修到七信位,我们就可以断分别我执(以圆教来讲:初信位断见惑,二信到七信位断思惑,八信到十信位断尘沙惑,十信后心断一品无明登初住位,接下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一共断四十一品无明而成佛)。

所以我们知道,我们修行的过程最先断的是什么?分别我执。什么时候可以断?七信位就可以断(暂时伏断),所以它早早就断了,很早就断了。那八信位开始呢,我们就要修“法空观”,就要开始破那个法执、分别法执。所以观法空、断法执而证得法空,这样熏修经过了三贤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是三贤位),过来就是十地嘛,所以你就会开始入初地。到了初地的初心我们就可以断分别法执。所以说“分别二障极喜无”。极喜,就是初地,初地叫做“欢喜地”嘛,所以极喜就是指初地。那说明了什么呢?我们只要证到初地,分别我执跟分别法执就断除了。

我们现在要背起来:什么时候断分别我执、分别法执啊?什么时候断?初地的时候断分别我执、分别法执。

从二地开始,作“真如观”:“观真如无相之理,而除妄惑,不住见相,不住得相,乃至初地也无懈怠”,所有烦恼便渐渐的微薄,到了七地就可以断除俱生我执;从八地到等觉,八地、九地到等觉,金刚心后可以断除俱生法执。所以说:“六七俱生地地除,第七修道除种现,金刚道后总皆无”。这个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我们从二地开始,因为初地已经断那个分别的嘛,那从二地开始我们每一地就要渐渐除去什么?俱生我执;要到七地才断尽,不让种子生起现行。

所以什么时候断俱生我执呢?什么时候可以断完俱生我执?八地,七地以后就是八地。那俱生法执呢,要到金刚道后才完全断除。所以说“金刚道后种皆无”,就是“金刚道后异熟空”的意思,就是说整个八识种子才完全清净,就是我们刚才讲的金刚喻定的第二刹那才能够成佛。所以到了这个时候才真正地破尽了我执跟法执。所以我法二执清净了之后才能证得一心,称为佛陀。

所以什么叫佛陀?就是究竟圆满的觉悟了,叫做佛陀。所以佛陀不是长得那个样子的叫做佛陀。佛陀就是觉悟的意思嘛,什么样的觉悟?究竟圆满的觉悟,叫做佛陀,佛陀是这个意思;不是祂长得什么本尊的样子,是忿怒尊、还是寂静尊、还是什么,那是祂所现的那个形象;可是“佛陀”祂本来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形容一个人祂已经究竟圆满的觉悟了,给祂一个名称叫做Buddha(佛陀),这个是原来佛陀的意思、就是究竟觉的意思、究竟圆满觉悟的意思。

所以阿弥陀佛是不是究竟觉?是,对!因为“阿弥陀”就翻成什么?无量光、无量寿、无量觉,无量觉就是究竟觉。所以这个“佛陀”祂可以有很多名称的:祂也可以叫做阿弥陀佛,也可叫做究竟觉,也可以叫做佛陀,祂可以很多名称。只要能够说明祂究竟圆满觉悟的都叫做佛陀,也可以叫佛性,祂可以有很多名称。

那现在所谓的“无我”,就是在指这个二无我,我空跟法空都证得了,这就是“一切法无我”这个“无我”的意思,就是人无我跟法无我,是究竟圆满觉悟的佛陀才能够真正的、真实的证得一切法无我,达到我空跟法空。

那我们这一本就到这边圆满结束。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