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3、一切法无我,什么是一切法的内容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前面介绍《大乘百法明门论》这个题目,这个论的内容,我们就知道这本论的重要性,它就是借着大乘一百个法的了解,就能够获得大乘菩萨无漏的智慧。这个无漏的智慧是什么智慧呢?明白“一切法无我”的智慧、空性的智慧。那有了这个菩萨的无漏慧,就能够直达、通达无碍地断除二障:烦恼障、所知障;能够了两种生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得两果(二果):菩提果、涅槃果的所有内容理论,这就是《大乘百法明门论》所有的内容,就是这个经题的介绍。

接下来我们看,造论者是谁呢?是天亲菩萨造,从十三页这边最后一行:接下来介绍造论者是天亲菩萨。《百法》的内容原本是佛所说的。佛在经论上面常常谈到宇宙万法,就是宇宙万有的现象,佛经常说是“万法”,用这个万法的名称。万法实际上是非常的庞杂。所以在佛灭度之后,弥勒菩萨因为悲悯一切邪见的众生难入正法,所以从兜率天中将神识降入到中印度的阿瑜陀国,为无著菩萨演说《瑜伽师地论》。所以《瑜伽师地论》本来是弥勒菩萨说的法,无著菩萨晚上入定,去听弥勒菩萨说法,白天再出定把这个《瑜伽师地论》记录下来,所以《瑜伽师地论》它的来源是这么来的:是无著菩萨晚上入定听弥勒菩萨说法,白天再出定把它记录下来。

好,那在《瑜伽师地论》里面,他将原有的万法囊括为六百六十法,佛所说的万法呢,他把它归纳整理成六百六十法,并且把各法的名称和义理做了详细的说明。所以《瑜伽师地论》里面是把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法,它一共有一百卷,《瑜伽师地论》有一百卷,分为五分,就是这边讲的:本地分、摄决择分、摄识分、摄义门分,还有摄事分,分成这五分,就是整个《瑜伽师地论》的内容。

那天亲菩萨觉得六百六十法的内容还是太过庞杂、繁复庞杂,所以他从《瑜伽师地论》的本论当中,再简略节录为一百种,这就是我们现在这个《百法》的来源,是这么来的。使宇宙万有的根本跟宗旨都能够运筹于指掌之间。就好像只要把全国的九条主要河道疏通了,那其他小河流都可以归入大海,不管小河流有多少,有万条的小川呢,也都可以全部汇入大海。所以归纳之后的《百法》,虽然看起来好像只有一百个,比原来的六百六十法少了很多;可是没有关系,它是最精简最扼要的,等于是说明宇宙万法最简单扼要的、最精要的、精简的说明。

既然是从《瑜伽师地论》中节录出来的,那这边为什么要说是天亲菩萨“造”的呢?为什么要用“造”这个字?明明不是他造的,那为什么要用这个名称呢?那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个“造”是说明什么?他虽然是从《瑜伽师地论》里面节录出来的;可是他在造这个百法的时候,他是遵循祖师先哲们的言教,再依这个言教的宗旨,加以弘扬所写出来的文章。就是有遵循祖师大德他们所教导的内容,并没有他自己的东西加进去,所以也可以用“造”这个字。

有关天亲菩萨的出身、家族、生平事迹呢,它这边就没有再多加说明,那要看天亲菩萨的传记里面就有详细的记载,所以它这边就不再繁录了。这是有关造论者,是天亲菩萨。

那谁翻译的呢?玄奘法师翻译的。在什么时代翻译的?唐朝,本论是唐朝的玄奘法师,他是奉诏,所以它叫做“诏译”。那个诏就是奉了皇帝的命令,皇帝的圣诏才翻译出来的。为什么称为三藏法师?就是精通经、律、论的我们都称为三藏法师,所以我们称玄奘法师为三藏法师。他奉皇帝的圣诏翻译了这部论。

“玄奘法师”是译师的名字,他是在唐朝贞观七年到达印度,首先在那兰陀寺,亲近依止诫贤论师。所以诫贤论师是他唯识的老师、教他唯识的老师;所以他所有有关于法相唯识宗的所有内容,都是亲近这一位诫贤论师,从他这边受教的。那在所有诫贤论师的弟子当中,只有玄奘法师独得唯识的宗旨,而秉承了他老师的师承。

所以他精通唯识之后,当时在印度的时候,就降服五印度所有的外道也好、还有佛法里面的这些论师,都一一降服,所以他当时的名声威震整个印度。当时的印度分成东、南、西、北、中五印度,所以它这边讲五印度,是已经折服了全印度的意思。所以他的名声、当初的名声是非常远播广大的。

那他在唐朝的贞观十九年,他就带一些梵文的原著回到了长安,后来就奉唐太宗的圣诏而作翻译,翻译了很多的经论。其中一本,现在我们念的这一本就是那个时候翻的。“译”是什么意思?就是改变、变易的意思,就是把原来是梵文改成华语,我们就称为“译”,所以我们看到这个“译”就知道它是改变的意思。

好,这整本论就是只有解释这句话:就是“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这是整本论说明为什么世尊说“一切法无我”的所有道理。所以诚如世尊所说:一切法无我——这是大乘解脱最主要的见地,也是本论的总纲,所以列于最首。所以本论一开始就把本论主要的内容先写出来,所以它列于本论的最首。

为什么称佛为“世尊”?因为佛祂是一切情、器世间当中最尊贵的,所以我们称为“世尊”。这个“世”就是一切世间,世间、出世间,一切的世间当中最尊贵的,所以我们称为“世尊”。那为什么称为“如世尊言”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造论者推崇及尊重法的来源是佛所说;而不是自己的推论或者臆测,所以他写“如世尊言”,不是他自己的意思。“世尊、佛祂曾经说过一切法无我”。

那什么是“一切法无我”呢?那就要了解什么是“一切法”?什么是“无我”?一切法,以本论来说,是把它归纳成一百个内容:有为法九十四、无为法六,所以加起来一百,这是一切法的内容。那什么是“无我”呢?就是分成二无我:“人无我”跟“法无我”,这两种无我,这就是“一切法无我”的内容。

那既然“一切法无我”,就应该没有说的人、也没有听的人、也没有所说的法才对。“一切法无我”嘛,那怎么会有说法的人?又有说法的对象?还有所说的一切法的内容呢?接下来就解释这个:

如果是这样,佛就是说法的人,一切法就是佛所说的法。那既然佛说“一切法无我”,那“无我”就应该也没有说的人、没有听的人、也没有所说的法,三轮体空嘛,应该是这样才对。那如今为什么有说法的人?又有所说的法?还有闻法的众生?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那就要分本体界跟现象界来讲。本体界是那个如如不动、没有生灭的无为,我们称为本体界;可是现象界是有生灭的,它是有为的,有为、生灭、无常的,这个是现象界。所以以本体界来说呢,它没有的。可是“无我”,你没有说明,你没有借助语言文字来对众生说的话,众生不明白“无我”的道理。所以本体来说,虽然是一切法无我;可是为了要让众生明白,佛不得不借着语言文字相来说明一切法为什么无我,所以以现象界来说还是有的。

若以本体来说,的确没有说法的佛,也没有所说的法,更没有闻法的众生;但是因为众生还有执著:从凡夫、外道,到声闻、缘觉、菩萨,只要还没有成佛之前,其实都有不同的执著,凡夫有凡夫的执著;外道有外道的执著;声闻、缘觉、小乘呢都有他们的执著;菩萨也还是有菩萨的执著,各有各的执著。但是他们对“无我”的体悟也有浅深的差别,所以佛才会随顺机宜,对不同的众生演说不同的法,来破他们的执著。因此佛说“一切法无我”的目的,就是要破除众生的执著。

那这边就说出来,佛说法的目的是什么?只有一个目的,祂说大小——大乘小乘;权实——不管是权宜的善巧方便、还是直接的宣说,不管祂用什么方式,佛说法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破众生的执著这样而已。

那什么是“一切法”的内容呢?就是世间、出世间法所有圣者、凡夫所执的法,就是我们现在要介绍一切法的内容。凡夫执的是什么?就是妄执五蕴假合之身为我,这是凡夫的执著,把这个五蕴假合之身以为是我、我的色身。

外道有什么执著?那就看他是外道的哪一种。外道有很多不同的论说:什么数论派、胜论派……他们的说法都不一样;那这边的神我是其中的一种,外道的一种说法,他们是妄执神我为我。当然有不同的妄执,他这边只指出一个例子而已。

那小乘呢?小乘也有执著,他执著什么?有涅槃可证,所以妄执所取的涅槃为我,以致落于偏空之果,这是小乘的执著。

那菩萨有没有执著?有,他以为有众生可度,有菩提心可发,有众生可度,有佛法可以度众生,这个都是菩萨的执著。所以这边说:菩萨妄见有众生可度,有佛道可求,因此才会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如果认为只有“我”菩萨可以度众生,只有“我”菩萨可以圆成佛道;对于所证的真如、所求取的无上菩提,也以为是有证有得的话,这个都没有忘记“我”,所以菩萨还有他的执著。

由以上所说可以了知:从世间的凡夫妄执五蕴身心为我;外道的妄执神我为我;声闻缘觉二乘妄执涅槃为我;还有大乘菩萨妄执有个真如可证、有菩提可得、有众生可度,都仍然还有我执;所以佛才会以一个“无”字总破这一切的执著,从凡夫到菩萨的执著,佛说一个“无”字来破,“一切法无我”这个“无”破什么?破一切的执著,因此才有“一切法无我”这个所宣说的内容。就是不得已才说的,因为有执著,所以祂必须要说。

一切法本来是无我的,佛又何必说呢?这是因为众生执著有一切法,所以佛才要说一切法。可见这一切法是众生所执的法,而不是佛所说的法。这个明白吗?就是有感则应,佛说法不是说祂先有演讲稿:我决定今天晚上讲什么,然后才来说,不是。祂每天说法,祂不是预先设定说我今天准备要说什么,而是看到众生他们的情况。我们看那个佛经都有,每个佛经前面都有参加这一会听众的内容,所以我们看不同的经,它与会的大众不同。那就是不同的众生呢,佛说不同法的内容。所以不是佛在决定说祂要说什么,而是不同的对象,祂为了要破他们的执著,是恒顺众生说的。所以祂所说的法是众生所执著的内容,而不是佛要说的法。众生他执著什么,祂就说什么,这样明白吗?

只因众生妄执为“有”,佛才用“无”字来破,又哪里有一切法的存在呢?本来一切法无我嘛,那为什么要说半天?因为众生执著“有”啊,所以佛才要说个“无”字来破。那这个“无”字也是不得已才用的。如果我们听了“一切法无我”,又执著一个“无”的话,那又错了。它是不得已才用的,只能够说它是破除执著“有”的那个工具而已,用“无”字来破。所以就本体来说呢,哪里有实在所说的法或者说法的人?以本体来讲,三轮体空的,都没有。

以上就是佛说“一切法无我”最主要的目标和宗旨,也就是万法的根本所在。本论在一开端就以“一切法无我”来作为标题开示学者,用意就是希望学者能够像佛所说的,去体悟“一切法无我”的道理。如果我们学的人能够通达“无我”的深意,那对于这一部大乘解脱的法门,就可以说已经成就一半了;因为这一部《百法》最主要就是要我们明白什么是“一切法无我”的道理。如果真正能够契入的话,就等于是已经成就一半了。

那就问:什么是“一切法”?什么是“无我”呢?接下来就是先解释“一切法”。一切法的内容解释完,最后才解释什么叫“无我”。这是天亲菩萨采用先问后答的方式来标示本论的宗旨。这种问答式的教育往往能启发学者的思考,而达到归纳创造能力的学习效果。这是一种教育的方式,就是用问的。

所以这整本论是天亲菩萨自问自答,他假设一个题目,问,然后再答,都是他自己来,他用这种问答的方式,来说明“一切法无我”的内容。这是一种教育的方式,天亲菩萨这样问的用意呢,就是希望学者能够了悟“一切法本来无我”的道理。

一般来说,所谓的问有五种问。有关发问的方式,一般在《瑜伽师地论》里面,它是提到五种发问的情况:一个是为了利益众生来问的,你明明知道了,但是有些人不知道,那你就帮其他不知道的众生来发问,可是你已经明白了。我们看很多佛经上面也是:祂旁边那些大弟子提出问题嘛;可是他们不是不知道,他是帮众生问的,帮我们末世众生、学佛的众生来问的。这是指第一类“利乐有情问”。就是为了利益有情的众生才发问的。譬如说菩萨已经知道“一切法无我”的道理;但是众生并不知道。所以为了利乐一切有情众生,便借故问于佛,希望众生听了佛的开示之后,能够了悟“无我”的道理而超凡入圣。这是第一类,利益众生来问。

那第二类是真的不了解才问的,就是自己对于一切事理不明白,所以才请教他人,就是不了解才问。

第三种是“愚痴问”。就是愚痴才发问的,因为自己愚痴暗钝,对于事理总是迷惑颠倒,所以要请问他人。一个是不了解;一个是愚痴。

第四,试验。为了试验别人才故意发问。就是说你已经知道答案,可是你要知道他明不明白,所以你就故意问他,可是你已经知道答案,这个叫做“试验”。那目的就是要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明白,不明白的话你就要为他开示。可是你可以先问他,用问的方式来测验他是不是真的明白了。

第五种情况是比较轻慢的态度,就是故意的,故意要触怒对方才发问的。这有时候也会用这个方法,因为对方他就一副很贡高我慢,好像懂得很多,一副久修——“年久失修”的样子,桀傲不驯的众生。所以就故意用轻慢的态度,出言无状,是故意要刺激他。有一种情况是这样的情况,出言无状去戏问于他。

那现在天亲菩萨他到底用哪一种方式呢?它这边讲到,天亲菩萨在这里所设立的问题是属于五问中的第一个“利乐有情问”。他知道嘛!可是他就故意设这样的一个问题,然后再给我们答案,所以是利益众生才用这种方式。

所以一开端他就问了两个问题:什么是“一切法”?什么是“无我”?所以这整本论就是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先回答什么是“一切法”的内容,第二个回答什么是“无我”,这本论就讲完了。那都了解了之后,就可以体悟到“一切法无我”的道理。

那什么是“一切法”呢?有五种: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这是一切法的内容。所以三十页这边首先标出一切法的数目还有名称来解答第一个问题。它一开始就问什么是“一切法”嘛?那就回答一切法的内容有五大类。

其实一切法的内容何止于五种?因为众生的情欲无量无边,因此应机所说的法门,其实本来是无量无边的。正所谓“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就要说八万四千个法门来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所以实际上法门它是无量无边的。那在佛所说的法门当中,我们把它归类:经、律、论三藏,那也有把它归在九部的(九部就是契经、祇夜、记别、伽陀、本事、本生、缘起、方广、希法),一般是把它归成九部或者十二部,也有把它分成十二部的,这只是开合的不同。而本论就是把一切法的纲要宗旨归纳为五大类。

那不管它怎样归类,实际上,你把它归成经律论三藏啊,或者九部,或者十二部,那个都不重要,只是把佛所说的法,我们试图把它归类而已。现在本论就是把一切法的内容归纳成五类。这五大类当中,前面四种是回答“有为法”的部分;最后一个、第五种是“无为法”的部分。

那具有前面四种有为法的,我们就称为凡夫、外道。所以凡夫、外道都是活在一切有为法当中,有生灭的。因为我们是用妄心嘛,妄心就是有生灭的,是无常的,我们是用这个来生活。所以在凡夫跟外道还没有见到空性之前,没有见到真心、不生不灭的那个真如本性之前呢,他全部都是用虚妄心在过生活的,所以归在凡夫外道这一类。所以我们还没有见真心之前都是这一类,这一类是活在什么?一切有为法当中,因为他对没有生灭的无为法还没有什么体悟。

虽然我们这几天猛找,找了半天有一些些、一丝、一些微的体悟啦。那接下来各位多多体会,多多来…;它是自然浮现的,我们不要用第六意识,不要用妄心去找,说“那个真心在哪里?”它找不到的。它只有当我们所有的妄心息灭了之后,它自然显现的。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又是宝瓶气、又是修定?对,那就是说你所有的妄心都息灭了之后,真心自然显现。我们要让它自然显现,不要说我要找真心,然后用妄心、用分别心、用生灭心一直去找。你那个有生灭的怎么能够找到那个没有生灭的呢?懂不懂?所以我们只要好好地静下来,把我们的身心安顿下来,息灭妄想之后,真心自然显现。明白吗?这个方法。

我们没有见到真心之前,就是在这个有为法当中、九十四个有为法当中生活的。

那如果能够见到第五种、无为法(那六种无为法呢),那就可能是小乘,也可能是证初果以上圣者所证的无为境界。那它这边只有讲到说妄执有涅槃可证的偏空小乘。可是六种无为,小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还有其他的。

倘若能在一切有为法的生灭无常相上,悟到不生不灭、常住的“无为法”,又能在一切“世间法”上见到“出世间法”,而于世间出世间当中出入自在、圆融无碍,这就是大乘菩萨。这边就讲到大乘菩萨他是怎么悟道的,悟到这个没有生灭的无为。他没有离开有为法去悟到无为,不是;他是在有为法的当下,去体悟到它的没有生灭性。

那怎么样在有为法的当下,有生灭的有为法当下,去体悟到无为呢?怎么悟?怎么体悟?(有师兄答:生灭)用什么生灭?用什么生灭可以体悟到?那个有为法明明就是生灭、生灭、生灭的啊。

因为有生灭,所以自性是空的嘛!那空性有没有生灭?那是不是就悟到无为了?就是这么容易悟!再讲一遍:有为法是有生灭的,因为它是有生灭、生灭的嘛,所以我们看到只要它是有为法它就是有生灭的,它就是无常的。因为它有生灭,因为它是无常,所以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它没有它的自性嘛——没有自性就是它的自性是空的,对!这就体悟到无为了——诸法实相——就是没有生灭的、无为的,是从这上面。

那菩萨,他就是从这个世间法有为的现象界上面,去体悟到出世间的无为。可是他又不像小乘见到空性之后他就停顿了,他就很怕他那个空的境界丢掉了,所以他要好好地抓住他的涅槃这样子,动都不敢动,所以他没有办法再从这个空中生出无量的妙用,这是小乘。

那菩萨不一样,这边讲,所以他可以不用抛家弃子,也不用移民,他可以在世间里面安住在无为法,对!寂静涅槃当下去过他的生活。对!心是寂静的涅槃,对,不生不灭的寂静的涅槃境界去什么?出入、自在无碍,在这个红尘世界、世间法无常生灭的现象去出入无碍。

没有什么差别的,你在哪里有什么差别?那个是空间的执著嘛;然后什么时候也没有什么差别,那是时间的执著嘛。那有时间相、有空间相,还有各种各种不同的习气跟执著,所以他就会有取舍。要出入世间、世间出世间出入无碍呢,就是你没有取舍了,你没有好恶、你没有爱憎、没有喜欢、讨厌。所以在哪里没有什么差别,对不对?任何境界,六尘境界都没有什么差别。因为他已经没有取舍。有取舍才有差别,有取舍因为有爱憎嘛,才有取舍:我喜欢、不喜欢,喜欢不喜欢就是取舍、就是爱憎。David(编按:一位师兄的名字),对不对?还是要移民?

好,接下来是介绍为什么要依照这样的次第来介绍本论。它首先是心法嘛,然后心所有法,第三个是色法,第四个是不相应行法。它为什么要依照这样的次第来介绍?不能够跳跃吗?

所以接下来它就要介绍为什么首先是要介绍心法,为什么?因为万法唯心嘛!所以心法最重要,因此第一个就介绍心法。

第二个为什么介绍心所有法?因为心所有法是属于心法所有的,所以介绍心法完之后我们就介绍心所有法,因为它是跟心法同时来生起作用的。

第三个介绍色法,为什么?因为它是心法八识的相分境,就是八识所现的影像,所以第三个介绍色法。

第四个,介绍心不相应行法;为什么称为心不相应呢?因为它不跟心法相应、也不是属于心所有法、也不是属于色法,而是这三个的分位假立;所以心不相应行法呢,就不能离开前面我们介绍的心法、心所有法跟色法的内容,是这三个的分位假立,就是一部分、一部分,所以叫分位假立,不能离开这三个,所以第四个介绍心不相应行法。

第五个,第五个是介绍无为法,那无为法是怎样来的呢?是从有为的当下去体悟,从有为法的当下去显现这个无为法的存在。所以离开了有为法也没有无为法的存在,所以最后介绍无为法,是因为前面四个都是在说明有为法的现象;所以要在这个有为法的现象上面,当下去体悟无为,所以最后介绍无为法。

这就是本论介绍五法的次第。后面它详细介绍:

首先,将“心法”列在第一的原因,是因为三界中所有的善恶法都是一心所作,一切圣者跟凡夫、染污和清净、因缘还有果报等千差万别,都是依心而建立的。所以“心法”是五法当中最殊胜,因此列在最首——万法唯心。

第二,是与心法相应的心所有法。因为心法虽然是具有主宰、支配万法的力量;但是它本身没有善、恶的差别,心法的本身没有善、恶的差别,所以它一定要加上五十一个心所。五十一个心所我们前面目录曾经念过嘛,它有善法十一个,还有烦恼法,对不对?所以就是要有心所有法跟这个心法同时作用才能分出它的善恶来。所以它这边讲说:心法它本身无法独立造业,必须加上其他的力量从旁协助,才能够造作种种的善、恶、无记等业,因此心所有法就是协助心法去造业最主要的势力。心所有法是随着心法而起,永远系属于心、与心相应,就像臣子永远追随在君主的身旁一样,所以将它列在心法之后,位居第二。

所以心所有法永远都是跟心法同时出现,但是它是附属的地位。心法是好像主人,那它是奴仆;心法好比是国王,那它好比是大臣;可是他们一定要同时出现,不管是在什么场合,一定要同时出现。那个场合就是我们六根面对六境的那个场合,它就出现了,我们就有种种不同的心所生起,然后就知道这一念我生起的是好的念头还是不好的念头,那就看跟善法相应、还是跟不善法相应。

那第三个,色法呢,三十六页,它是所现的影相,就是色法。这个色法并不是外来的,我们会以为说:哦,外在的山河大地。色法的内容有哪些?五根六尘嘛,前面念过,五根六尘属于色法,这十一个是色法的内容。我们都会以为外在的这个是在外面,其实不是,色法是我们心识的显现而已。所以它是八识的相分、八识种子所变现的相分,它不是在外在。所以这个体悟非常重要,我们有了这个体悟之后,就知道我们所谓外在的境界,没有离开我们心识的作用,那我们要破外境是实有的就很容易。所以了解唯识的话,你可以马上就把外境空掉,因为你知道外境是你心识的显现,没有离开你心识的作用,所以破外境实有就很容易。

那你打坐,或者平常要破外境的执著也非常容易,因为你知道它没有离开你心识的作用,所以等于是自心的影像如同镜子,它能够反映物体。八识本身就像一面镜子。所以色法是我们镜子当中所显现的影像而已;因此色法它不是本身显现出来,而是我们心识所变现的,八识是能变,色法是所变,先有能变,才有所变。为了要显示色法是心识所显现的影像,因此我们把它列在第三位。因为先有心法以后,才有心所变现的这个色法,因此它排在第三位。

那第四位,分位差别就是指心不相应行法。它是不离开心法、心所有法、色法的作用;但它又不跟心法、心所有法、色法相应,它只是这三法在差别作用上假立的名称,因此把它列在第四位。因为没有离开这三样、三种内容的作用,因此我们把它列在第四位。

这个是怎么没有离开这三个,现在你们可能还听不懂,没有关系,后面会很详细的介绍。就是说它都是名言假立的。我们所谓的时间啊、空间啊,实际上它是名言假立,它没有离开前面这三法的作用;可是它又不属于心法,不属于心所有法,也不属于色法,它只是这三个的名言假立,所以它是假立的。

我们明白这个内容之后就可以很快的、很轻易的,就把时间相、空间相这些数量,全部都可以空掉了;因为我们知道它只是名言假立。时间是我们定出来的嘛:还没有生起的叫做未来;生起的当下还没有消失之前我们叫做现在;生起的消失,我们叫做过去,它并没有实体的存在,是名言的假立。

所以这所有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呢,实际上都是名言假立。所以我们要把整个物理世界全部空掉就很容易,只要我们能够明白它是名言假立。这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就是说明我们整个物理空间它构成的要素,并没有离开这二十四个内容。那我们明白它是名言假立之后,就知道这个物理世界它也是无常生灭的,不是真实存在的,它是名言假立。

那最后一个就是无为法。前面四位是属于有为法,第五位呢是无为法。造论者将无为法排在最后,用意就是要借着“有为法”来显示“无为”。等到有为法所有的生灭现象都灭尽了,这就是刚才讲的,我们在有为的生灭现象当下去体悟它自性是空的嘛。自性是空就是、显示出来的就是“无为法”,因为空性当中没有生灭,没有生灭的就是无为,所以“无为法”被列在最后。

这就是五法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次第排列的原因。

我们今天就念到这里。明天开始讲心法、八个识。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