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14、经文: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讲于新加坡Orchid Country Club
二○一八年五月十七日
好,我们今天继续介绍出世间法。
昨天说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是一切世间法的法相,一共有这三类。那今天开始呢,是先介绍十二因缘,然后是四圣谛:苦、集、灭、道四圣谛。
我们先介绍十二因缘,经文:“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个说的是十二因缘,也叫做十二缘起,因为要等待因缘才能生起所以叫缘起。那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它是一环扣一环:
因为无明才会造业,造业就是“行”;有了这些业识的种子才会生起五蕴身心,五蕴身心就是“名色”;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这个六根呢就是“六入”,就会生起“触”、“受”;那有了触受就会贪染境界,这个就是“爱”,对境界展开广大的追求、广大普遍的追求这个是“取”,于是又造了轮回的业;有了轮回的业就会感得轮回的果,这个就是“有”;于是又受生,这个是“生”;有生就有“老死”、忧悲苦恼——这就是十二缘起,或者是十二因缘的内容,是这样子的环环相扣。
那我们一个一个介绍。
什么是无明呢?无明就是一种迷闇(àn)、痴闇的一种状态。那什么叫做迷闇呢?就是因为迷失了自性,所以处在一种黑暗的状态。因为我们的自性本来是光明遍照的;但是因为无所明了,因此就陷入一种黑暗的状态,这个就是无明。所以所谓的无明,不是懵懵懂懂什么都不知道,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对于我们的自性、我们本自具足的那个菩提自性无所明了才造成的,所以叫做无明,这就是迷闇的意思。
那它又有一个意思就是痴闇,就是这种黑暗是愚痴造成的;那对什么愚痴呢?就是对于事实的真相愚痴不明,所以叫无明。那什么才是事实的真相呢?这就是我们学佛修行、修道要追求的那个目标,什么才是事实的真相呢?原来我们都在梦里面,从来没醒过。什么才是事实的真相呢?就是我们昨天讲到的:整个法界它本来是一体的,就好像大海水一样,它本来是一体的,这个才是事实的真相。所以我们的真心是无念,没有任何的妄念的,“无妄想念真如”叫做无念嘛!本来我们的真心是这样的一个状态,然后没有任何的界限,尽虚空、遍法界,整个法界全部都是融合得很好,都是一体的。可是就是因为…,等一下会介绍那个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六入、触、受——它这样演变的过程,就是从一念妄动开始,一念妄动而起了无明,因此才有所谓的能见相、境界相,就是见分跟相分才生起,从自证分当中生起。那我们把见分当作是“我”,那个就是我执的来源;把相分当作是“法”,那就是法执的来源。
那一旦自证分作用生起了之后,有了见分跟相分就有了二元对立,这时候五蕴身心已经产生了。所以只要有二元对立都是幻相。所以本来是一体的,那开始有了自己的五蕴身心,把五蕴身心当作是我,五蕴和合的、假合的这个色身当作是我,然后把五蕴当作是法,就是一切我执跟法执的来源,这样每一个人就会执著大海的一个小水滴说“这个小水滴是我,那个小水滴是他,那个小水滴是你”,因此就有千差万别的小水滴产生了。可是它们都忘记它们是大海,它本来是大海,本来都是在大海里面,是没有任何分别执著的。就是一念妄动而起了无明之后,才从自证分分出了见分跟相分,于是才产生了身心世界,它是这样子演变来的。
所以什么是事实的真相呢?法界本来是一体的,这是事实的真相。一体的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所有在法界里面的都是我的一部分,有没有?大海水也没有办法分割啊!说这个小水滴归这里、这个小水滴归这里,没办法归、它是没有办法分割的,那才是一体的观念。既然都是整个大海水,所以所有的一切法界众生都在我的心里,整个法界就是我的心,这个是事实的真相。
有没有内外啊?有没有内外?我们现在是这个色身是我,这个小水滴是我,其他都在我的外面,对不对?那如果是一体的话有没有内外?其他我们所谓的外面,都在我的心里面,所以我们原来以为的外面,其实是在里面,所以这种内外颠倒追求的愚痴,我们就叫做无明,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痴闇。痴就是愚痴,愚痴所造成的黑暗,那怎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不明白事实的真相。所以对于内外颠倒追求的愚痴、这种迷惑内外的愚痴,我们就称为无明,是这样子来的,这个无明的内容是这样子。
那接下来我们看“行”,就是无明缘行。行呢我们昨天讲过了,就是造作,造作诸业所以叫做造业,平常说造了身口意种种的业,这个造业就是行的意思。无明缘行这个“行”是什么意思呢?造作诸业,造作哪些业呢?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善业、恶业、无记业或者是福业、非福业、不动业。这个基本名词在《广论》都已经详细讲过了:福业有哪些内容?非福业哪些内容?什么叫做不动业?都有详细的说明可以参考那个《广论》。
所以由于无明、愚痴不明白无我的道理,因此起了我执跟法执,而造作了能感三界六道轮回的业,所以我们知道这个行呢、造作诸业这个行呢,它就是一股力量,一股推动行蕴的力量,它能够引无始以来名言的种子感果。我们说一切的种子都含藏在第八识嘛,那是什么力量让这个种子能够感果呢?就是行蕴的力量,就是现在讲这个行的力量——造作诸业的力量,它有这样的功能。
所以无量劫以来无论造了多少的业,这些业力的种子全部含藏在第八识成为未来感果的因。这个第八识就是现在讲十二缘起的第三个识:无明缘行、行缘识。行造作了种种的这些种子、业的种子,都含藏在第八识,这个是因位识,还没有感果;那等它感果的时候,我们就称为果位识。所以我们看这个识呢,它指的就是第八阿赖耶识,在种子没有感果之前我们称为因位识;等到种子感果就称为果位识,果位识也称为异熟识,之前我们都讲过,异熟就是果报的意思,第八识所含藏的种子能够感得种种的果报,因此称为异熟识,第八阿赖耶识又称为异熟识,异熟就是果报的意思,它能够感果。
那一旦因位识成了果位识的时候呢,它就形成了名色。所以下面一个是名色,名色就是五蕴。昨天介绍过五蕴:色是色蕴,受想行识是名,所以名色是这么来的。那色是色蕴这个我们明白;可是为什么受想行识称为“名”呢?名色的这个名就是指受想行识这四蕴,因为这四蕴不可以眼见,只能以名知。你眼睛看不到受想行识,种种的感受眼睛看不到啊!你现在痛苦的感受长什么样子?你快乐的感受长什么样子?眼睛看不到;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我现在很开心”,所以它一定要有用名言来表达,所以它称为名;受想行识这四蕴呢,都没有办法以眼睛来看到,眼睛都看不到受想行识长什么样。那怎么办呢?只有用名称、种种的名称跟言说来形容受想行识的内容,所以给它一个名称叫做“名”,受想行识这四蕴称为名,这个名称是这样子来的。
那这个名色是从哪里生起的呢?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前面的识,就是第八识生起的,因为第八识能够执持一切法的种子。你过去无量劫以来所熏的种子,全部含藏在第八识,那这些因位识等到那个因缘成熟的时候,这些种子就生起了诸法,诸法就是现在讲的名色。名色这个五蕴是怎么生起的呢?就是因位识里面有五蕴的种子,是你过去熏习的;那一旦成为果位识的时候,它这个种子就生起了现行,而有了名色——就是这个五蕴是这样子来的,所以它能够执持诸法的种子,这个是因位识;生起五蕴呢,这个时候就称为果位识。
那接下来是六入。六入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六根;那“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能取境界,因为六根能吸取,我们昨天讲了“吸取”还记得吗?能够吸取、六根能够吸取六尘境界入我们的心中。所以六根面对六尘的时候,这个六根呢是能取境界的,六根能取六尘的境界,所以称为六入。
那这个六根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从前面刚才讲的名色来的嘛。名色,色受想行识,这里面就包含六根在里面,所以它是从前面的名色来的。那前面已经有了五蕴身心,那前面既然已经有了五蕴,这个六根应该就是包含在五蕴里面嘛,对不对?那为什么还要另外再来一个六入呢?那是因为要介绍下面的触,触是怎么来的?就六根面对六尘境界而生触,所以为了要说明接下来的那个步骤,所以它要把那个六入从五蕴,五蕴就包含了我们所有的身心世界在里面了,那我们还要单独从这个五蕴当中,再把六根抽出来,在另外再介绍所谓的六根,它能够吸取六尘境界,才有后面的“触”,然后“受”,它是这样子来的。所以六根呢、这个六入呢要单独再提出来介绍。
所以触呢就是触境,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之后呢,就生起了种种的触。当然还要加上六识,就是我们昨天讲的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这个十八界。那你六根面对六尘之后,那个分别你看到了什么境界、听到了什么境界,什么是六尘境界的内容,那个要加上六识的分别才知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的分别,然后你才知道六尘境界的状况是什么样的一个状况。所以我们说触呢就是根、境、识三缘和合而生触嘛(这个之前《百法》都讲过很多次了),这时候才能生起,根、境、识三缘和合才能生起触。所以触呢就是对境界的分别,就是去认识那个外境,这个是触的当下是六根接触六尘才生六识,因此能够了别外境,这个称为触。
那触之后就一定有种种的感受生起,所以接下来就是“受”。受我们也讲过,什么叫受呢?领纳外境叫做受嘛:六根接触六尘之后,把这个六尘境界领纳到我们的心中,而产生了种种的受,所以受是领纳。
由于心去接触这个六尘境界,就是六根去接触这个六尘境界,然后产生六识的作用,因此呢就会生起苦、乐、舍种种的感受,就是我们对于顺境就会生起乐受嘛;然后逆境生起苦受;也不是很顺、也没有特别的那个逆境(不顺不逆境)的时候就是舍受,不苦不乐我们称为舍受。所以我们就知道受是心触境才产生的,就是六根面对六尘产生六识而有触、受。
那一旦有了触、受就会进入“爱”。所以爱是贪爱,就是泛指三界的贪,就是对于六尘境界产生贪爱的心,这是前面的触、受来的。由于前面的触、受,因此对于触、受后的境界产生贪爱的心,我们称为爱。
那刚才说受有苦受、乐受、舍受嘛,那一般我们对那个乐受就会产生“不离爱”,因为乐受容易产生贪,因此耽著难舍不想离开,这个我们称为不离爱,永远不要离开,因为贪爱那个境界,舍不得离开,这个叫做不离爱;那对于苦受的话会产生“乖离爱”,乖离就是想办法赶快逃,因为苦受容易生起瞋,忿、恨、恼、嫉、害等等的这些烦恼,因此呢想办法赶快逃开,这个叫做乖离爱。所以不管是苦受还是乐受,它都是爱的范围:一个是不离爱,一个是乖离爱;一个是最好不要离开,一个是赶快逃,是这样子,可是它都是属于爱的范围里面。
那爱之后呢?爱的增长就是“取”。所以取就是取著,对于境界产生取著的心,也就是前面贪爱的继续增长,增长到达坚固难舍的地步,就叫做取。一定要拥有,然后紧紧抓住的那种状态我们称为取。
取了之后就一定会“有”。有就是后有,也叫做三有,就是到三界轮回的意思。
所以前面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这六个的种子,然后被爱、取滋润了之后,就会继续造下轮回的业,而感得三有的果报。所以有就是后有的意思,也就是三界,三有就是三界,在三界当中轮回。那它是怎么来的呢?就是前面的行、识、名色、六入、触、受,再加上爱、取的滋润,才有这个轮回的果报。
那一旦有后有的话就有生跟老死了,所以生就是受生,有了前面三有的业因呢,就会在六道当中受生;于是识、名色、六入、触、受又再度的现前、生起。那有生就有老,有生就有死,有老死就一定会忧悲苦恼——这就是生、老死的内容。
简单介绍十二因缘。所以十二因缘呢它包含三世的因果关系,还有两重的惑、业、苦。惑业苦也是我们所谓的三障,我们常常念说“愿消三障诸烦恼”,有没有?那三障到底是什么障呢?就是烦恼障、业障还有报障,也就是惑、业、苦的意思。所以我们现在就解释十二因缘它包含了三世的因果关系,还有两重的惑业苦,还有包含了三细跟六粗相这样的内容在里面,那我们一一介绍:
那无明也称为烦恼嘛,所以它是惑。我们知道有三惑,有没有?什么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嘛。所以这个无明是属于烦恼,烦恼又称为惑,所以烦恼又叫做惑道。惑、业、苦,惑呢是称为烦恼障,因为烦恼而生障碍,所以叫做烦恼障。所以我们就现在记住了:所谓的惑道就是烦恼障,因为烦恼造业,这个业道我们就称为业障,所以这个就是第二个“行”,行我们刚才说造作诸业嘛,所以行就是造作,造作诸业叫做业道,就是由业力而起了障碍,我们叫做业障。我们常常说“我业障很重”,这个业障讲的是什么呢?就是因为烦恼而造的业,那有这个业力就会让我们产生种种的障碍,我们说业力现前,就是障碍现前了嘛。所以就称为业障。
那“无明”跟“行”呢,这两个是过去的因,就是说我们这一世为什么会投生,是因为你有过去世那个业识的种子嘛。那过去业识种子怎么来?就是无明造业来的嘛,所以无明缘行,过去世的因为无明所以造了很多的业,这些所有的业都含藏在第八阿赖耶识,这个时候、还没有感果的时候叫做因位识嘛。
那接下来识的时候,感果的时候就是果位识,就是下面这个“识”: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个是果位识。所以在无明缘行的时候,就是我们过去世就已经有无明缘行这个业力的种子,这个因位识已经含藏在第八阿赖耶识当中了,所以这个无明缘行,这个是属于过去世,这是过去的因,过去所做的因,是因为有什么?烦恼障,还有业障,就是惑道还有业道。
那接下来第三个“识”呢就是分别,因为起妄念而投胎。我们因位识怎么会成为果位识呢?就是因为中间经过了中阴身,然后你入胎了,一旦入胎就是进入了第三个“识”的阶段。那入胎之后就在胎里面,在那个母胎里面就开始有六根的形成了嘛,就是五蕴的形成,就是接下来的名色,就是你入胎之后呢,就生起了种种的那个胎儿的形体,也就是生起诸根之形,这属于名色。
那六入的话就是在胎中形成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那有了六根,就是面对六尘境界就会生触,所以触就是出胎之后(在母胎当中完成了五蕴),那出胎之后呢,六根面对六尘就有了这个触的产生。这个时候如果以胎儿来讲,就是从出胎一直到三、四岁,就是触的这个阶段是特别的明显。有没有看过三、四岁,那个出胎一直到三、四岁,他不是手要去摸,然后要去抓有没有?他就是开始去认识这个六尘境界,开始去触、触摸、触动,去认识外在的环境,所以这个时候触的状态是特别、特别的明显。你们带过小孩的就知道了,这个时候大概是三、四岁。
然后“受”呢,就是领纳世间的五欲六尘境界而生苦、乐、舍三受。这个一般受的阶段比较明显的,就是从五、六岁到十三岁这个之间,是受的阶段比较明显,这个时候就能够很明显呢,看出这个幼儿他的那种感受,或者触受的那种情况会特别的明显,所以它是从五、六岁到十三岁是“受”的阶段。
然后“爱”呢,就更长大了。十四岁到十八、九岁,他就会开始有什么?会开始喜欢异性啊或什么,对那个五欲六尘就开始有了那个贪染的心。
我们刚才是讲到触、受就好了,触受它是现在的果。过去世是无明缘行;然后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这个是现在世,生、老死是未来世,这是我们刚才讲过了;然后那个识、名色、六入、触这个是现在的果;刚才无明缘行是过去的因,过去所做的因,就是有惑、业(惑道跟业道),还有烦恼障跟业障。
那现在的果呢?就是现在所受的果,就是识、名色、六入、触、受,所以它是苦道,属于报障,果报嘛!已经形成果报,所以它是报障,然后它属于苦道,这就是第一重的惑业苦;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
有没有看清楚?这个很重要哦!这个要先记起来。我们等一下讲那个三细、六粗相的时候,就会比较清楚要怎么用功。所以我们现在先弄清楚现在的果是识、名色、六入、触、受,表示说这一辈子的果报,从过去无明缘行那个业识的种子,因位识到这一世果位识感果之后,我们就开始在母胎形成了我们这个根身。不是那个根身器都是第八阿赖耶识的作用吗?受熏持种根身器,有没有?这根身,器就是外在的世界,身心世界的意思,也就是五蕴身心世界,是这个时候就完成了,它是属于现在果。所以我们从入胎,然后住胎,然后出胎开始有了触受,这个部分是属于现在的果,果报已经形成了哦!
所以我们修行是不是从果报下手?没办法!因为你这一世出生,就是这个世界就形成了,你的五蕴身心已经长好了、已经形成了,你外在的世界(依报),正报、依报到这个时候完成了。所以我们要修行绝对不是从这里下手,因为你这个已经果报之身,你说你能做什么呢?也不能做什么嘛!所以要修行不是从苦果开始下手,一定是从因下手。
因的话我们现在就看,知道爱取有是未来的因,然后刚才无明缘行是过去的因,所以我们一定是从因下手嘛,因为你因改变,你的果才会改变,那你从果下手没有用,因为你的因没有改变。所以一定是如是因如是果,我们从因下手来改变,那果就一定改变嘛,是不是这样子?
所以因怎么改变?就是无明缘行,就是你直接破无明回归真心;要不然你就是从触受不要生起爱取有,对不对?爱取有是未来的因嘛。所以这就是我们下手处,十二因缘怎么修?你就是直接破无明;要不然就是触受的当下不要进入爱取,就不会有后有嘛!没有后有就没有将来的生、老死,那你的轮回就切断了,对不对?
所以这个因果的关系一定要弄清楚,一定要知道无明缘行是过去因;那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个是现在果,那现在果的话就是受报的话,就一定是报障了嘛!已经果报现前了,然后一定是苦嘛!因为三界轮回当中只有苦没有快乐,所以它一定是苦、属于苦道、然后属于报障。这就是知道第一重的惑业苦,还有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第一重。
那第二重开始就是“爱”。我们刚才介绍爱就是贪染,从十四岁到十八、九岁这个时候,男女就是对异性开始产生那个好奇心啊,然后慢慢的接触、摸索呀,这个就是属于爱的阶段,谈恋爱也大部分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然后就是“取”,对于五欲六尘生取著的心,然后展开广大普遍的追求,这个就是取。所以取呢就是爱的增长,爱继续增长到一定要把她娶回家,还是一定要怎么样?赚很多的钱。不管你想要获取名啊、利啊,或者是财色名食睡嘛,小五欲嘛,色声香味触——五欲嘛;不管是小五欲还是五欲,都是怎么样?猛烈的追求,这个我们称为取,生起那个广大普遍的追求的这样一个心态,我们称为取、取著的心。
所以爱、取、有就是未来的因,未来因是现在所做的因。我们出生以后就是刚才讲的,身心世界都形成之后,你每天六根面对六尘就是触嘛,生起六识,三缘和合而生触,而生触然后有受。受,如果你这个当下没有保持觉知啊,没有把你种种的情绪感受融入到觉知当中啊,没有安住在当下,那你就很容易进入后面的爱取,然后又有后有了,然后又继续轮回了。所以这个时候,就是爱取有是未来的因,这未来的因是你现在所做的因,所以你每天到底在忙什么,每个当下,我们之前讲过,造业你不可能过去造,你也不可能在未来造业,你就是每一个当下在造业,所以每个当下你到底在做什么非常非常的重要,那也是修行的重点。
所以绝对没有借口说“我没有时间修行”,每个当下你都是这样子当下错过的啊!每个当下你都在做什么?你有保持觉知吗?你有安住在当下吗?你有不落入二元对立吗?你有把每个当下的情绪感受用觉知去觉知它,然后把它消融在觉知中吗?你有每个当下都做这样的功夫吗?有的话就直接破无明,就怎么?直接回归真心了,就这样子开悟了。
所以明白这个十二因缘非常非常重要,因为它告诉我们怎么样、从哪边直接下手是最快的,最快回归真心、直接破无明,就是我们一直在讲的觉知,保持在当下嘛,就是安住在当下、保持觉知、不落入二元对立。
什么时候二元对立呢?刚才讲的嘛,那个自证分形成了见分跟相分就是二元对立开始,那时候就全部都是幻相了。所以我们出生下来身心世界就已经是幻相;可是我们不知道这个是幻相,所以在里面就制造了更多的幻相,继续地轮回。所以一定要知道这一切都是幻相,只要你出生之后,你已经在无明的大梦当中了。
好!所以爱取有是未来的因,所以呢也是现在所做的因,它就属于烦恼障,属于惑道。这个是爱取,爱取是第二重的惑,惑就是烦恼障,这我们刚才讲的。
那“有”呢?就是属于业障、属于业道;因为有呢,就是既然有了爱取就会造业而生三有,所以它是属于业道,属于业障。那生三有之后,当然就在六道当中受生,又有了五蕴之身——这个是生。那有了未来的五蕴之身呢,当然就会有老、死、忧悲苦恼,所以生跟老死属于未来世,也就是来世当受的果报,所以它属于报障,那当然是苦道,是第二重的惑业苦。
惑是烦恼障,就是爱跟取;业障就是业道,这是有,属于业道、业障;生、老死属于报障,苦道,第二重的惑业苦,第二重的三障,这样应该很清楚了哦。这是讲三世的因果关系,两重的惑业苦,惑业苦就是三障。
然后接下来我们就要讲重点了:“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就是十二因缘包含了三细相还有六粗相。三细相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六入——这个属于三细相。“三”就是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这个就是三细、三个。所以我们刚才讲因为无明所以造业。所以无明、行呢是属于无明业相,因为无明就造业。所以这个业是怎么来?是无明,一念不觉而起无明,那依不觉而心动。就是说本来是自证分,这个无明业相就是一念不觉而有无明,就有了第八识、第八阿赖耶识。第八阿赖耶识里面的自证分又生起了后面的能见相跟境界相。
那你说这个一念妄动的那个状态到底是怎么样呢?就是在你心动的这个时候,本来真心无念嘛,真心是不动的,对不对?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那个状态,是没有生灭相的,所以我们真心是没有生灭的,真心是无念的、是没有生灭的。
可是什么时候开始起了无明?就是你一念妄动,就是现在那个物理学家讲的那个波动,是不是?那个量子力学讲的波动。所以所有都是波动嘛!一切都是能量,一切也都是波动,所以每一个物体包含人啦,不管是植物还是矿物啊,其实都是一定频率的振动而已、波动而已,都是能量的波动,所以每个都有能量、每个都是波动。所以你如果以那个能量波动或者振动的那个眼光来看就是:这边全部都是能量的振动这样而已,有不同的振幅振波,就是这样。
所以现在无明呢,一念妄动其实就是开始你的心有了波动;有了波动你就会想要看,那个就有了能见相,它是这样子产生的;想要见闻觉知那个冲动,让你的心动了,心动了想要干嘛?想要去见闻觉知,因此就有了能见相,它是这样来的。所以依不觉而心动,依动而能见,然后能现起一切的境界,就是名色、六入是境界,就是身心世界到这边就已经完成了,就是五蕴,名色是五蕴嘛,六入就是六根,其实就是我们昨天讲的六根、六尘、六境,六根、六尘、六识(尘也可以叫境,所以我们昨天有时候讲尘,有时候讲境),六根、六尘或者是六境,六根、六尘、六识——全部都在现在讲的这个境界相里面。所以不管你是五蕴,还是十二处,或者是十八界,其实都在境界相里面,这个也就是一切身心世界这个时候就完成了。
所以第八阿赖耶识里面的自证分生起了能见相还有境界相:能见相就是识;名色、六入就是境界相——这个是三细相。都是不觉而起的,一念不觉而起无明,依不觉而心动,然后依动所以能见,然后也能够现起一切的境界,所以根身器界就这样子完成了,这是三细相。
因为这个,我们出生就是这样子了,有没有?出生你就是你这个色身都已经完成了嘛!然后出生下来这个世界也完成了嘛!你会以为是本来就是这样,其实不是;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第八识所变现的身心世界嘛。之前讲唯识的时候,都知道是第八阿赖耶识变现一切的身心世界,那怎么变现的过程现在知道了:就是无明业相,然后能见相、境界相,一切的根身器界或身心世界就这样子完成了,全部都是什么?无明业相、第八阿赖耶识所变现的能见相跟境界相,因此才有了六根、六尘、六识这样的形成。
因为它非常的微细,如果说你没有念唯识或者你没有修行的话,你没有很深的定的话,你没有办法观察到这个部分,因为你一出生这个就已经完成了,有没有?所以你不知道它到底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就出在自证分形成了见分跟相分,就是二元对立的开始,这个就是幻相的开始、梦境的开始、无明大梦的开始是从这边就开始。所以我们一出生其实就是在无明大梦当中了嘛;可是我们从来都不知道,对不对?一般人如果没有学佛修行的话,不知道自己已经在幻相当中出生了。
其实整个六道轮回也是幻相嘛,对不对?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六入来的嘛。所以为什么称三细?就是它实在是太微细了,不容易被我们察觉;除非我们学佛修行,才能够知道这个三细相它是怎么形成这个身心世界的。
好,那形成了身心世界之后呢,就每天就是六根面对六尘嘛,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就有触、受了嘛。
所以“触”为什么称为智相呢?我们刚才说触是根、境、识三缘和合嘛!那六识就是了别外境,所以它是一种分别,所以这边的“智”是分别的意思,你六根接触了六尘之后,产生了那个六识去分别六尘境界——这个就是触,我们称为智相。就是六根面对六尘之后开始起分别,因为你要认识六尘境界、你要分别境界,所以你必须要有这个六识的作用,你才能够去认识外境。
那触之后就是“受”。受是相续相,这个很重要,所以每一念的当下你的情绪跟感受,你一定要保持觉知,每个当下的情绪跟感受,因为你看到了你的情绪跟感受,你才可以把它消融在觉知当中;要不然很快地就进入下面的爱、取、有,又搞轮回了。所以修行的重点是触受的当下,你能不能觉知你一切的情绪跟感受的生起,让它赶快地消融在觉知中,就不会进入后面的爱取有,轮回就切断了——这是另外一个用功的方法。
那更重要直接破无明,怎么破?刚才讲了嘛:无明怎么来的?一念妄动来的,有没有?那你不动心,OK吗?不动心,一念妄动而起无明啊!你现在不动心啊,保持觉知啊,安住在当下、不落入二元对立,没有能见相跟境界相,一直在自证分当中,所以二元对立就消除了嘛!这时候是不是能够直接回归真心?有没有?直接破无明,直接回归真心。
但是因为它是三细相,比较微细难察觉。那后面的触、受当下,那个爱、取比较明显,因为你每个当下都有情绪感受嘛!你比较能够明白,所以它属于六粗相,它是比较粗显的。所以如果说三细相你没有办法直接破无明的话,那你就是在触受的当下,不让它进入爱、取、有。你只要消融你的情绪感受,消融进入这个觉知中的话,它一定后面就没有了嘛!因为你已经把它消融在觉知当中了。
那这两个双管齐下,当然是更快。所以现在就知道为什么要修禅定,为什么觉知这么重要,修禅定才可以安住得住嘛!修止观,止能够安住,观能够保持觉知,有定有慧。安住在当下、保持觉知就是止观双运;不落入二元对立,就是不要再搞幻相,直接就回归真心了,这样明白吗?
所以你在禅定的时候,可以坐到没有念头,没有念头就离真心很近了。没有任何的妄念,然后心不动,那个跟真心已经非常非常相近的那个状态了;那你继续地修定,修止、修观、修禅定,慢慢把这个安住在当下、保持觉知的时间慢慢拉长、拉长、拉长;然后每天虽然六根面对六尘境界,但是你不会怎样?进入爱、取,就不会有“有”,就没有后面的生、老死。
所以你可以双管齐下,修止观,然后安住在当下、保持觉知、不落入二元对立,前面三细相就没有了,对不对?直接回归真心。再加上你每天一定要面对六尘境界,OK!没关系,每个当下的情绪、感受你全部把它消融掉,消融在觉知当中,也不会进入爱、取、有。所以这两个都配合起来,应该很快就回归真心了,所以这个方法很重要很重要。
好,所以受是相续相,因为它是念念相续,没有切断过,除非你修禅定。要不然每一念,就一念一念相续,所以其实每一念的当下我们都有情绪感受,只是我们心太粗、妄念太多没有办法感受。其实每一个当下都有触受,因为你六根面对六尘就一定有六识,就一定有触受啊!一定有情绪、感受,而且它从来没有间断过,所以我们叫做相续相。这个受蕴,你说“我没有特别的什么苦受还是乐受”,那个就是舍受啊!还在受当中,只是没有明显的苦或者是乐,它叫做舍受、不苦不乐受。它还是有受,只是你没有察觉,因为那个心妄念太多,或者心太乱,没有办法那么明显的看出来每个当下,它是怎么样的种种的觉受、情绪或觉受。其实它是相续从来没有间断过,就看你的觉知力强不强,能不能看到它。
那接下来的“爱”呢就是执取相。这个我们很能了解,爱就是一种执取的力量嘛。然后爱的增长就是“取”。
那为什么叫做计名字相呢?我们刚才说那个对境生起取著的心,不管是那个小五欲还是五欲啊!五欲六尘境界啊!生起那个取著的心,我们就叫做“取”;然后展开广大普遍的追求,这个叫做取,追求是什么?不管是财色名食睡,还是什么五欲六尘境界,“我的”,看你们现在拥有什么?属于我的,那个都是属于取的范围。可以说出我有什么吗?我有房子、我有车子、我有孩子、我有金子,动产、不动产,你所有的,你不要以为都是你的哦!它都是名字而已,懂吗?房子是名字,车子是名字,所以叫做计名字相。你以为你拥有了很多、都是属于“我的”:我的范围,我所拥有的全部都是我的,你分析到最后全部都是一连串的名字而已:股票——名字;马票——名字,还有什么票?钞票——名字!都不是真实有,都是幻相里面的梦境而已,全部都是名字的。
所以明白这个就不会再取了。所以触、受不生爱取,它是这样子来的。你明白它都是幻相:梦境里面的房子、车子;梦境里面的孩子,不要太操心,哈、哈、哈……。所以一辈子追求的就是一连串的名字这样而已,然后全部都是幻相啊!这样就很容易怎么?触受当下不进入爱取,因为你知道那种执取相是爱嘛,爱的增长:想要拥有属于我的,不管你一辈子追求了哪些东西,名闻利养什么一切的一切,你以为你拥有的,其实都只是名字而已。
那有了爱取就一定会“有”,所以有是起业相嘛,我们刚才说它是造业嘛:惑业苦,它又是属于业,又是造业。所以只要有爱取呢就会造下轮回的业,有轮回的业就怎样?就进入下一世的生、老死;所以生、老死称为业系苦相,被业所绑住的,紧紧牵系的那个苦相,被业所捆绑的苦相,就是生、老死,这一切的生、老、病、死啊,这一切的苦,不管三苦啊,六苦啊,还是八苦啊,都是业系苦相。就是这苦相怎么来的?就是业来的,被业紧紧地绑住叫做业系,系紧嘛,紧紧的系紧,就是被业紧紧地绑住,这就是我们苦的来源。
现在就知道这个造业是怎么造的,就是在触受的当下生起爱取,于是就造业,就有了“有”、就是有了这个后有,那有这个后有就一定有生、老死、忧悲苦恼,是这样子来的。
所以怎么修?我们刚才讲了:要知道这一切的身心世界都是幻相,在每一个触受的当下保持觉知,让任何的情绪感受消融在觉知中,就能够不生爱、取;不生爱、取就没有后有,就没有生、老死,轮回就切断了。
或者是从那个三细相。我们刚才讲其实法界本来是一体的,就不要再搞分裂的意思,你的自证分就不要再落入二元对立,这样应该很清楚知道怎么修了。
接下来苦集灭道,因为苦集灭道是从十二因缘来的,所以我们要赶快把它介绍一遍,这样我们下一次再讲的时候就不用从十二缘起再讲一遍了。
所以我们现在看经文“无苦集灭道”——这个说的是四圣谛。那《心经》为什么先讲十二因缘,再讲四圣谛呢?因为一般像《广论》就先讲四谛,然后再讲十二因缘嘛。那为什么《心经》先讲十二因缘,再讲四圣谛呢?就是因为十二因缘包含了四圣谛。像无明、行、爱、取、有这个五支是集谛;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这七支呢是苦谛;那观这十二因缘这所有的智慧称为道谛,就是我们刚才讲,你怎么样破无明啊,或者怎么触受当下不要进入爱取,然后就没有有啊,这种种的智慧我们称为道谛;那这十二因缘灭了、十二支灭了就是灭谛。
那再下来就要看为什么它是先讲苦再讲集,先讲灭再讲道。苦集灭道它是先讲苦,苦就是生死报就是苦果,集呢就是烦恼,因为烦恼造业,然后才会有苦果嘛。所以集就是烦恼,刚才十二因缘的烦恼跟业,这是苦的因;那灭的话就是证得涅槃的果,这是乐果;然后道呢,就是一切灭苦的方法,或者证道的方法、证到涅槃的方法,不管你是正行还是助行,这个是乐的因。
所以它为什么先讲果才讲因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都是先尝到苦果嘛,每天都在受报说“啊!好苦好苦,人生好苦”,那你就要知道那为什么会这么苦啊,你就要知道那个因,所以它会先讲这个苦果,所以先讲苦谛,让他生起这个厌离的心。那既然不想受这个苦果呢,那就要知道苦果的因在哪里,所以接下来要讲集谛,让他知道原来生烦恼、造业才会有现在的苦果,所以先讲果再讲因。
那如果不想受苦的话,就一定要断烦恼嘛,没有烦恼就不会造业,没有业就不会受生死轮回的苦。那么那个烦恼断尽、一切苦都灭了,那会是什么样的一个境界呢?那就是一种纯乐,涅槃就是一种乐嘛!常、乐、我、净,就是一种纯粹乐,就完全没有任何苦的那个境界,也就是涅槃的境界。所以只有证得涅槃呢,才能永远的离苦得乐,所以接下来要讲灭谛,让他生起欣喜的心。
那想要证得涅槃,必须要知道灭苦的方法,那个就是道谛,所以一切正行跟助行都可以得证涅槃,这个就是修道。所以就是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这就是所谓四圣谛的内容。
那什么叫苦呢?就是逼迫为苦,就是只要我们在三界当中、六道当中轮回的话,就一定是身心有那个逼迫的苦。只要是轮回苦,只要在轮回当中,就只有苦没有真正的快乐;我们所谓的快乐就是苦的熄灭、苦的减少,我们相对来讲以为是快乐,其实没有真正的快乐,所以苦它是逼迫。那小乘的话是分段生死的苦,大乘是变易生死的苦。
那集谛呢,就是招感为义,就是招感,招感后有。因为烦恼所以造业,因此可以招感三有的苦报、三有的苦果,所以它是招感的意思。那也是集起的意思,因为烦恼造业能够集起三有的苦果,所以它是招感还有集起的意思。
那小乘的话就主要是烦恼,见思惑,还有一切的有漏,因为我执的关系,我执的话就是有所谓的烦恼,他的烦恼最主要是由我执而引起的;可是大乘不一样,大乘是法执引起的,所以他比较偏在那个所知障,还有无漏、有分别的业。所以小乘大乘的集谛的烦恼、造业的内容不太一样。
那灭的话是以空境为义。那小乘就是择灭无为,就是所谓的偏真涅槃或者偏空涅槃或者是无余依涅槃。从有余依,还在的时候是有余依,那个入灭之后就是无余依涅槃,这是小乘的涅槃,是择灭无为、六种无为当中的择灭无为。那大乘的话我们就知道他是无住涅槃嘛!所以他是生死涅槃,永远自由地来去,不住在生死,也不住在涅槃,而能够生死涅槃自由的出入,所以叫做无住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意思。
那道的话以趣向为义,趣向就是趋向。小乘是解脱、解脱道;大乘是菩提道,趋向开悟成佛;小乘是趋向证阿罗汉果,辟支佛果。那怎么样证得小乘的果位呢?就是你只要断我执就可以了,所以一切断我执的智慧的范围,都是属于道的范围。那大乘呢还要破法执,所以他一定要有法空的智慧(小乘只要有我空或人空的智慧就可以),大乘呢还要有法空的智慧,才能够开悟、证初地以上的菩萨,就是不但要破我执还要破法执的意思。那小乘只要破我执就可以了。
所以为什么四谛还包含在十二因缘里面呢?因为十二因缘的流转门就是苦、集二谛;流转门是什么呢?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是流转;那怎么还灭呢?那个十二因缘的还灭门就是灭、道二谛,还灭就是:无明灭则行灭,有没有?本来是无明缘行、行缘识嘛,那你要切断一个的话,就是你如果无明没有、无明灭的话,你行就灭了嘛;行灭的话识就灭了,一直到老死灭,生、老死灭——这个是还灭门。
那《心经》是讲无无明嘛,对不对?刚才十二缘起讲的是:流转门是讲无明缘行;然后还灭门呢是无明尽,或无明灭则行灭。那现在《心经》讲的是无无明——第一个流转门;亦无无明尽,有没有?是什么门?还灭门,对不对?
所以就是“无无明,乃至无老死”,还有“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尽”——这个就是《心经》讲的。所以就是没有苦集灭道、“无苦集灭道”,就是无苦可灭,无烦恼可断,无道可修,无涅槃可证,这是这个《心经》里面无苦集灭道的意思。因为苦的自性是空的,所以没有苦谛;烦恼也不可得,所以没有集谛。生死涅槃等空花,《圆觉经》讲的,都只是昨夜的一场梦而已,生死轮回都只是昨夜的一场梦而已。自性当中本来俱足、本来圆满俱足一切法,所以不需要修道,我们做的只是恢复我们的自性而已,因为一切本自具足,所以才会说无苦可灭,无烦恼可断,无道可修,无涅槃可证。
我们今天时间已经超过了,这样应该听得懂哦。
所以我们今天就介绍了十二因缘,还有四圣谛,“无苦集灭道,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然后也知道修法了,因为你十二因缘可以灭无明的话,就是整个流转,知道是怎么样来下手修;那还灭的话,当然也知道怎么修:就是我们刚才讲的直接破无明,或者是触受当下不生起爱取,就不会有后有。
可是这一切是不是真实有十二因缘,有四圣谛的法呢?又没有,所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生死涅槃等空花,一切都不是真实有的。为什么不是真实有?因为都是幻相。从那个无明业相之后开始后面,只要有能见相、境界相,这个都已经是幻相,因为已经二元对立形成了,已经有能所都是二元对立,这样应该很清楚了。
好,我们这次就讲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