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s8、经文: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讲于新加坡Orchid Country Club

二○一七年十一月九日

好,我们昨天讲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今天就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所以昨天如果听懂的话,下面就是“亦复如是”,同样的道理。可是我们会在每一个蕴,受、想、行、识,每蕴再解说一下一心三观怎么修,因为它就是“照见五蕴皆空”的观法,就是可以用天台止观的一心三观来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皆空之后,就可以度一切的苦厄。

那我们昨天也分别讲:可以度凡夫的苦厄,外道、二乘人的苦厄,还有菩萨,不管是性宗、还是相宗的苦厄。所以结论就直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好了,为什么还要“不异”?昨天讲过了,因为今天有新同学,再总结一下昨天讲的结果:

原来小乘修的空观和大乘修的空观不同:小乘修的是析空观,能够明白生灭法,所以要说“不异”;大乘修的是体空观,了达一切法无生,所以要说“即是”。所以为什么说“不异”又说“即是”的原因就是:他们所修空观的内容是不一样的。那小乘人因为他是观色蕴的生灭,只要是生灭就是无常,无常的就是无我的,就是空无自性,因此能够见到空,借着观生灭能够见到空。因为是生灭,所以无常,无常的就一定是无自性空的。所以我们说小乘人他能够明白的是生灭法,因为他修的是生灭法,藉由观察一切色蕴的生灭,我们昨天讲过不管是成、住、坏、空,还是生、住、异、灭,还是生、老、病、死,都是生灭的,因此能够让这个空性现前。

那大乘人,他是观一切法本来无生,无生就无灭,生灭只是因缘的合离聚散而已,并没有一法真实的生、真实的灭,所以说“一切法本来无生”。差别就在这里:一个是要借着观生灭的现象来达到空性现前;另外一个就是当体即空,为什么当体即空?为什么一切法的体性是空的呢?因为它根本没有生,没有所谓真实的生,也没有所谓真实的灭,既然没有真实的生,当然就没有真实的灭,一切法本来没有生灭,所以它的体性是空的——因为没有生灭的体性一定是空的,所以他是借着修观一切法本来无生。

这个我们昨天都分析过了。为什么一切法本来无生呢?因为没有一法是真实的生起,真实的灭去。我们看到所谓的“生”它只是因缘的聚合。我们说“哦!这一法生起了。”其实它不是真实的生起,它只是因缘聚合。那我们说“诶,这一法灭了。”也没有一法是真实的灭去,只是因缘离散了。所以从头到尾都没有真正的生灭,只有因缘聚合、离散的现象展示而已,并没有一法是真实的生起。如果是真实的生起,应该不会灭去,因为它真实的生嘛,所以它一直就都生、生、生、生、生,这样也有生的无穷的过患。所以一切法它本来是无生,只是看因缘的条件怎么样,是聚合还是离散,所以重点在因缘,观因缘的聚合、离散的差别,而不是一法真实的生或者真实的灭,所以说一切法本来无生。

无生就没有灭,没有生当然没有灭嘛,本来不生当然本来也不灭,有生才有灭,不生的话当然就没有灭。那没有生灭的来讲,它的体性一定是空的,因此一切法当体即空,不管你观任何的一法,色法、受、想、行、识都一样,它的当下就是空的。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们的体性是相同,什么样的体性呢?无生的体性是相同的。

所以以观察色蕴来讲,一切色蕴本来不生,所以色蕴是无生性,它的体性是无生。那空呢?体性也是无生,体性都是空的,所以色蕴的当下就是空——色即是空。那反过来讲也是:空即是色,因为空的体性跟色的体性都是一样,都是无生性,因为本来不生,本来没有色蕴的生起,色蕴的当下它的体性就是无生性,空的当下也是无生性,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是借着这样观察的过程,得到一个结论: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那它是藉由什么达到这样一个结论呢?就是修体空观,当体即空,不用用分析的方法。小乘是用分析的方法,我们昨天举例子过了:像房子的话,天花板不是房子、地板不是房子、四面墙不是房子,所以房子在哪里呢?房子的自性不可得,所以你就见到房子的空性现前,它是藉由分析。

那像受蕴的话也是,你的受蕴是怎么生起的呢?念过《百法》的就知道,根、境、识三缘和合而生触受嘛,它也是因缘所生,只要是因缘所生,它就是生灭,然后就是无常、就是无我的,都是同理可证。我们接下来会一个一个说。

那另外还有“不异”跟“即是”它们的差别是什么呢?一个是从相上来说,“不异”是站在相的立场来说的,所以说不异,它就是观一切法的生灭相而达到空嘛——析空观,观察一切法的生灭相,像色蕴的生灭相,成、住、坏、空是生灭的,生、住、异、灭就是生灭,都是藉由观察一切法的生灭相而达到空。因此“四大幻色假相,不异般若真空无相”,所以说色不异空。四大的幻色它是假相,那跟般若真空的无相,真空无相嘛,所以一个是假相,一个是无相。我们刚才说不异是站在相的立场来说,那什么相跟什么相是不异的呢?不异我们昨天也讲过,不异就是没有差别,是不相离的。

所以四大,或者是说色蕴,色蕴就是四大的假合,同样的意思。四大幻色假相跟什么比呢?跟般若真空无相,这两个相比,它们是没有差异、是不相离的,所以叫做不异,以相上来说,所以说“色不异空”。

那反过来讲,般若真空的无相,也不异于四大幻色的假相,所以要说“空不异色”。意思都是这样,就是一个是真空无相、般若真空无相,那四大的幻色是假相,它们其实是没有差别的,它们是不相离的。这个我们昨天都已经解释过,什么叫做不相离、什么叫做没有差别。

“即是”呢,它是站在性的立场来说,所以跟“不异”一样,“不异”是站在相的立场说,“即是”是站在性的立场说。我们刚才说体性嘛:色蕴的体性是空,都是无生性,它们体性都是空的,那色的无生性就是空的无生性,所以说“色即是空”。一切法本来无生,色蕴本来无生,空本来无生,所以它们的体性是相同的,都是无生性。色的无生性就是空的无生性,所以说“色即是空”,它们的体性是相同的;所以是站在性的立场,就是体性的立场来说。

那同样的,空的无生性就是色的无生性,所以说“空即是色”,都是无生性,都是以体性来讲。因为本来无生,无生就没有灭,无生无灭,体性就是空的。所以不管是色、还是空,它们的体性是相同的,所以就用“即是”。体性都是相同的,都是无生性的意思,体性都是无生,所以就用“即是”来说明。

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不异”跟“即是”这样的差别,除了有小乘、大乘析空观、体空观的差别之外,还有一个是站在相的立场讲,一个是站在性的立场讲(体性的立场讲)。

这个就是色蕴,讲到这边结束。

接下来就是受蕴,接下来就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所以我们一个一个解释,都是同样的观法。因为这个观法非常重要,任何事情你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观:当下即空、即假、即中,一心三观,都可以把一切你的烦恼啊、你的痛苦啊、你看不破放不下的,不管任何一件你都可以用这个方法。只要我们讲完色、受、想、行、识,你都会观了之后,你用在任何的一法上面,都是如是观,当下就可以即空、即假、即中——空、假、中一心三观。

那我们昨天也讲过,我们的每一念当下就具足了五蕴,每一念当中都有五蕴,然后五蕴我们分别来讲都是一心三观,那合起来就是五蕴的当下即空、即假、即中。那我们是五蕴的假合,一切众生也是五蕴的假合,所以你要用在任何的一件事情上面都没有离开五蕴。因为五蕴我们之前也讲过,你念过《百法》就知道,五蕴的内容包含什么?就包含百法在里面,有没有?

色蕴,就是色法嘛:十一个色法,五根六尘。那心法呢?心法八个识——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是五蕴的哪一个啊?我要再背一遍给你们听,识蕴嘛!色、受、想、行、识的识蕴就是心法,心法就是八个识: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八个识是属于色、受、想、行、识的识蕴。受、想是属于什么法?受蕴跟想蕴是什么法?《百法》里面的什么法?心所有法,有没有?五十一个心所有法嘛,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

好,没关系,我们一个一个解释,好像忘得差不多了哈,所以我们要常常来复习一下。所以受、想是心所法、心所有法。现在有了心法、心所有法、还有色法,有没有?那还有一个什么?色、受、想、行,“行”是什么法?它有心相应行法、心不相应行法。心相应行法就是五十一个心所,扣掉刚才的受、想,还有四十九个心所,心所有法也在行蕴的范围,它是心相应行法。另外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所以它还包含了不相应行法,这样是不是九十四法都在里面?还有六个无为法,有没有九十四个?无为法、有为法都在里面,色法、心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所以它包含了百法——九十四个、还有六个无为法。

无为法在哪里见?在有为法的当下见,离开有为法你也见不到无为法;没有无为法也没有有为法的显现。所以五蕴就包含了百法在里面。所以五蕴你能够用一心三观来观破的话,照见五蕴皆空,真的就可以度一切苦厄。因为我们已经把宇宙万法归纳成一百法,那五蕴是百法再归纳整理成五蕴的内容,所以整个五蕴就包含了一百个法在里面。所以你在五蕴的当下能够照见它体性都是空的,不管它的体相用都是空的,就真正的能够度一切苦厄,不管是分段的生死苦,或者变易的生死苦,这就是能够度一切苦厄。

简单来讲,其实这样《心经》就讲完了,“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其实《心经》就讲完了。那如果还不开悟的话,就要继续地讲。那开悟的人可以不用再来了,明年的《心经》可以不用来了。因为今天讲完应该就当下可以证得。我们昨天讲上根利智的听了就可以直接契入境界嘛。而且我们又分析了,不管是析空观还是体空观怎么修,我们也讲了一心三观怎么修。当下任何一法,百法的任何一法,你看不破的、放不下的,心里面最纠结的,你就拿那个来观:观它当下是即空、即假、即中,这一法就不存在了,在你的心里面彻底的观破了。

从那个最严重的,最看不破放不下,一般都是亲人嘛,亲人是真实有对不对?可是我们也知道他也是五蕴的假合,是真实有吗?你最亲爱的、最看不破、放不下的那个,最让你牵挂的亲人是真实有吗?五蕴的假合啊!那我们照见五蕴皆空,是不是你的亲人也是即空、即假、即中?你的亲人自性是空的,虽然自性是空的,但是因缘聚合的时候,他(她)还是显现成为你的亲人啊,但是是如幻假有的,这是假观哪。亲人的自性是空的,不管你是析空观、还是体空观,当下你就知道你亲人的自性是空的,这个是空观。但是因缘在的时候,这一世的因缘这么纠葛,是如幻假有的,这就是假观。虽然自性是空的,但是因缘和合的时候,他还是现相嘛。

我们说虽然亲人是本来根本没有生起的,可是这个我们比较不能够接受,无生就无灭,然后当体即空——这个是体空观。为什么他(她)本来无生?你的最亲爱的人本来无生?就是我们之前分析过的,现在用在亲人就有一点困难了,对不对?“我的亲人本来无生?他(她)明明就是有生,然后跟我生活了这么多年,然后我心里面最牵挂的就是他(她),你居然跟我说他本来没有生?”

我们也讲过无生的道理是怎样来观呢?就是因缘的聚合就好像有了,所以你这一世跟他的因缘已经成熟了,所以他就成为你最亲爱的家人或者是朋友。反正你最牵挂的那个对象,也是因缘聚合啊,那有一天大家都要Say goodbye(说再见)嘛!那就因缘离散了。

所以是因缘在聚合、因缘在离散,有没有真实的亲人生、真实的亲人灭?没有嘛!现在可以摇头,可是真的很难,对不对?你回去看到家人,“哦!我最亲爱的”,又开始、又要管他这个、管他那个,我为你好啊!所以我要管你这么多,又开始了!小孩不听话就不行,功课不好也不行,对不对?老公赚钱赚太少也不行!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来修“照见五蕴皆空”,让它当下是即空、即假、即中。你有了空观、有了假观,当然非空、非有就是中观嘛。就是说自性空跟如幻有可以同时存在,就是空有不二了嘛、空有平等了,对不对?你自性空,虽然观亲人的自性是空的;但是又是如幻地现前。自性空、如幻有两个同时存在,自性是空的,但是又不妨它的如幻地现前,所以是不是空有平等?它同时存在的,所以空有双融、空有不二,那就是中观了。

所以当下就是即空、即假、即中。你的亲人他(她)是五蕴的假合,当下就把他(她)观空,所以你回去再面对你的家人,即空、即假、即中了。我知道我跟你的因缘,现在是聚合的,所以如幻假有地现前,你成为我最亲爱的亲人;但是我对你开始可以不像过去那么执著了,因为我知道亲人的自性是空的。我还会不会关心你?我会比以前更爱你;可是我更不执著了,我更不执著地慈悲对待你,因为我知道自性是空的,然后它又不是说“哦!是空的,然后我就抛家弃子,我就家庭也不要、然后亲人也不要了、什么都不要了”,那就是落在空边嘛,对不对?

所以那个抛家弃子,然后自己躲起来修的,那个他只有修空观,没有修假观、也没有中观,没有假观就没有中观,因为中观是从空、假来的,非空、非有就是中。所以他只有理解一点点空;但是又不是真的有空性现前嘛。你真的空性现前你也不会那么执著说你一定要远离嘛,对不对?因为空、假不二,对不对?空观也没修好、然后又著空,落在实有的,然后想要证到空性;但是又不是,没有真实的证到空性;因为真的证到空性他也会看破、放下,心里面一点执著都没有。可是他很执著地要躲起来,表示他没有见空性,有没有?没有!对不对?所以他修得很差,对不对?

所以我们就回过头来讲,其实任何一法,我们觉得说最看不破放不下的、心里面最牵挂的就是他(她、它),不管他是什么,你自己的生命也好,自己也是五蕴的假合啊,当下也是即空、即假、即中啊。有的人全世界都不爱就是爱自己,那你也没有看破、放下自己啊。“我”本来不存在,“我”是五蕴的假合,五蕴本来不生,所以也没有五蕴的灭,所以当体即空。然后因缘和合的时候,又不妨“我”这个五蕴现前,但是我知道它是如幻假有的,这个就是假观。让它同时存在,自性空、如幻有,同时存在,空有不二就是中观。

没有很困难,对不对?理论没有很困难,对不对?对!那实修起来有一点困难,那就是功夫了。你一天一天时常练习、时常练习:烦恼来的时候你就观啦:即空、即假、即中,这样,慢慢这个功夫越来越纯熟之后,你就可慢慢地、真的一点、一点、一点地放下。因为一切法真正的本来不生,只是因缘的聚合、离散而已。因缘生、因缘灭,没有真正的生灭,这样就可以做到当体即空,然后又如幻地现起。也没关系,你就不会著在空这边,就以为是什么都丢掉,就彻底地丢空就是解脱或者是开悟,没有!

所以看破跟放下哪一个比较难?你们觉得哪个比较难?看破比较难、还是放下比较难?一样难,对不对?那放下跟提起哪一个比较难?我如果看破、放下了,那我要再提起来,你觉得哪一个比较难?放下比较难、还是提起比较难?提起比较难,对不对?所以有经验的人都这么说。因为放下你就是都不管了嘛,所以那个比较没有责任心的人会放下比较简单,因为不用负责任,我就是放下就好了,我就通通都不管啦!

可是提起来就是你要负责任了。所以那个说“这个我也要管、那个也要管”,那个很喜欢管很多事情的,你要叫他放下就比较困难,你叫他提起比较容易。他觉得全世界没有他世界是不会转的,整个世界是因为他而转动的,所以他什么事情都要掺一脚,都要有意见;他觉得他的角色是最重要的,没有他很多人活不下去了,他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角色、狠角色,这种人你叫他放下很难。

所以也是跟个性有关系,所以到底是哪一个难?就看你什么个性了。有的人是提起比较难,那个比较不喜欢负责任的,那个是提起比较难。那个喜欢管太多的是放下比较难。不同个性的人,他是走不同的路线。

那你们觉得菩萨要哪一种比较适合啊?要管多多事情的比较适合吗?放下如果是空观,提起是假观的话,都偏在一边嘛,有没有?一个偏在空这边,一个偏在假这边,所以要什么?中观。我提起跟放下是平等无二,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啊:色空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色空平等。

所以我们讲提起跟放下对你来说是一样的,看因缘,这个因缘、提起的因缘成熟我就提起,放下的因缘成熟我就放下,提起跟放下对我来讲没有差别的,是平等无二的。那时候你就是过着中观的生活,不怕负责任,该负责任的时候就负起一切的责任,把一切众生的事情就往自己的肩上扛,没关系,为什么?自性是空的啊,没关系呀!那我又不会躲起来,我又是扛起一切的重责,我知道它是如幻假有的,OK啊!所以自性空跟如幻有又无二无别,提起跟放下没有差别,随顺因缘来看是该提起还是该放下;可是对我来讲没有差别的,这就是中观。这样更明白了,对不对?

我们平常的抉择也是这样啊,你该怎么抉择就怎么抉择,恒顺众生、恒顺因缘,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心里面没有牵挂,心里面没有二元对立的分别。像刚才分析看破跟放下,二元对立嘛,两个绝对不一样的东西:一个只能提起、一个只能放下,提起跟放下是两个相对立的事情,所以他没有办法做到色空不二,他没有办法做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没办法。

所以一定要达到中观:色空不二,提起跟放下不二、平等、双融。还可以融合得很好,是因为他随顺因缘、随顺众生。所以他提起跟放下可以双融、相融,而且融合得很好,因为对他来讲没有差别,平等无二嘛。所以他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丝毫的勉强,也不会在心里面挣扎,啊!天人交战很久,“我是要看破、还是放下?还是提起?还是怎么样?”没有这件事情,该怎样就怎样,然后心中了无痕迹,没有提起的痕迹,也没有放下的痕迹。

举例子说明啦,这样你们在抉择的时候就很明快了,不会每天都在矛盾说“我要、不要?好、不好?喜欢、不喜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那就是没有修空观、也没修假观、也没修中观;要不然很快的,你就观它当下自性是空的就好啦,那因缘有的时候就现前,OK呀!因为它是好像梦一样啊,梦幻泡影,不是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它是如幻假有的,所以也不要太在意,因为它不是真的啊,所以也不妨碍它如幻地现前。

所以很轻松了,对不对?这样日子很好过的,对任何事情,人、事、物都没有牵挂,心中清清净净的。

好,我们回来再讲一遍,举这些例子应该就明白。那我们把“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把它说一遍就更清楚。

好,所以色蕴如果这样观的话,其他四蕴——受、想、行、识应该也能够圆满的明了了,正所谓“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一根你能够回归到自性,六根同时解脱。意思就是说:你色蕴可以藉由一心三观达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果你做到的话,其他四蕴也是同样的可以如实地证得。就好像“一根既返源”,返本还源,一根(一共有六根嘛),一根既然返本还源,你六根当下就是解脱的。“六根成解脱”,用这句话来比喻你色蕴可以照破的话,那你其他四蕴也都可以照破,所以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那我们前面说到了,只要一动念就具足了五蕴在里面。那我们昨天是讲你一念的当下顿现你的根身、器界,外在的器世间,还有你的根身,正报、还有依报,在你每一念的当下顿现。它不是先有世界然后才有人,不是!它是顿现,只要你每一念执持你的根身、器世界,你只要执持它们,就在你每一念的当下顿现根身、器界。

这个观念也很重要,因为我们一直都以为外在就是真实存在的,然后我也是真实存在的,就这样都是真实存在的。其实它的真相不是这样,都是念念顿现根身、器界,念念顿现是怎么样?它从来都不是真实有的,也是刚才讲一切法无生。顿现的意思就是说因缘聚合了它就现;可是当下,“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昨天讲过“当处出生,当处灭尽”。生的当下因为它非常快速,就灭了,所以念念顿现根身、器界,念念相续,非常快速地念念相续,顿生根身、器界。所以你会以为它是真实有的,因为它快到连成就是桌子、椅子、教室;可是它是念念顿现根身、器界的。

所以你明白什么叫做念念顿现的话,你就知道它是相续的,就是生灭、无常、无我,你当下就证得了嘛。它从来都不是真实有的,念念顿现、念念相续,所以它就快速的相续,你就觉得说这个都是真的啊!摸起来这么硬,都是真的啊!没有!是念念相续把它形成的根身,还有外在的器世间,它是这样形成的。这个就是色蕴。

那有了根身、器界之后呢,每个当下我们六根面对六尘境界,就一定会领纳外境在我们的心里,生起种种的苦乐境,这个就是受蕴。所以我们刚才问:受蕴是怎么生起的呢?三缘和合,六根面对六尘加上六识:根、境、识三缘和合而有触、受——这个之前我们在《百法》讲过。所以它也是因缘有,因缘离合、聚散的问题嘛。所以你用分析的方法就知道它是根、境、识三缘和合,只要是因缘和合都是生灭、无常、无我的,因此受蕴的自性是空的,这是析空观。受蕴本来无生,无生也无灭,所以它的体性是空的,这是体空观。所以不管你是用析空观、还是体空观,你都能够让空性现前。

那一般我们种种的感受是怎么生起?我们现在知道了:是根、境、识三缘和合而生,那有六根面对六尘境界,就是六种境界,六根面对六尘或者六境(六尘、六境是同样的意思)。根、境相对,那这个根境是怎么来的?刚才讲顿现根身、器界来的。因为我们现在要解释为什么一念当中具足五蕴,刚才已经有色蕴了。那色蕴的当下,你根、尘相对的时候,就生起了种种的感受,这个就是受蕴。所以也是在一念的当下,一念当下有色蕴,现在也有受蕴,根、尘相对就一定会产生种种的触受:那个不顺心的就是苦受嘛,不顺我的心意的,我就是痛苦啰。顺心的怎么样?乐受,对不对?那个让我烦烦恼恼、牵牵挂挂的那个是忧受,让我欢欢喜喜的是喜受,那个没有特别感受的是舍受,对不对?

所以你只要根尘相对你就一定有感受生起,种种的情绪感受就生起了,只要是六根面对六尘一定当下就有不同的感受生起,只是看你有没有察觉而已。你说我都没感觉,没感觉就舍受啊,不是说没有受啊。所以受蕴也是在每一念的当下,你就一定有受,只是看你可不可以分析出来,你当下的那个情绪感受到底是属于哪一种感受呢。只要你有念头就一定有感受。

因为受是属于五遍行,有没有?我们之前讲过,你只要一念,形成一念的基本条件是什么?作意、触、受、想、思啊,有没有触、受在里面?想也在里面,我们下面一个想蕴,就在五遍行里面,一念里面就是有作意、触、受、想、思。现在有受、想。

思就是什么?思是造作,是什么?行蕴啊!所以你就知道一念当中其实就具足五蕴在里面。那你一定有识蕴嘛,你不可能一念形成然后你没有八个识在里面,一定有啊。所以每一念都具足五蕴在里面。我们只是现在详细地分析它五蕴的作用。

所以不顺心的就是苦受,顺心的是乐受,那个忧虑牵挂的是忧受,欢喜的是喜受,没有特别感受的是舍受。那我们怎么在这些种种的苦、乐、忧、喜、舍的受蕴的当下去观“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怎么在当下来观呢?就是跟色蕴的观法是一样的,我们昨天详细解释过,我们现在再很快地再讲一遍:

那受蕴是怎么生起的呢?根、境、识三缘和合而生触、受的嘛,所以它是因缘所生,受蕴是因缘所生,只要是因缘所生,都是生灭、无常、无我的,所以受蕴的自性是空的,这就是空观。所以因为受蕴的自性是空的,就可以证到第一句“受不异空”,受和空没有差别的,受和空是不相离的,这就是可以破我们昨天讲的凡夫的执著。凡夫的执著就是著有嘛,执著这个感受是真实有的,所以要说“受不异空”,他才可以在这个受蕴的当下度他的苦厄。要不然他每一种感受都深深地让他的心纠结,就是在种种苦、乐、忧、喜、舍的受蕴生起的当下他没有修空观,所以他以为他的感受是真实的,所以他就把这种种的感受很真实地挂在心上,然后产生种种的执著跟烦恼,然后造了很多不同的业。执著有一个“我”,然后我的感受是真实的,我是真实的,我所生起的感受是真实的,所以就生烦恼、造业,因不同的业力而在六道当中轮回生死——其实就是在受蕴的当下,他没有修空观。所以没有办法度凡夫的苦厄,就是执著有的苦厄。所以他知道“受不异空”的话,他当下就不会这么执著种种的感受执持在他的心上了。

好,那第二个就是修假观。受蕴的自性虽然是空的;但是因缘具足的时候还是会生起种种的感受,那这些感受都是如幻假有的,这个就是假观。所以在感受生起的时候,就不要沉溺在那个感受里面,赶快修空观、假观:受蕴既然是因缘和合才有的,或者是因缘生,所谓的因缘生、因缘灭,或者你可以当体即空,修析空观或体空观都可以,当体即空。那这边讲的就是外道、还有二乘人修的,前面讲第二句是外道跟二乘人修的。所以他们修的是析空观:你只要分析是根、境、识三缘和合而有触、受生起,所以这个触、受并不是真实有的,自性是空的,这就是空观。虽然自性是空的;可是因缘和合的时候,你还会生起种种的感受啊,这个就是假观。只是说这个感受是如幻假有的,你明白它是如幻假有的。

所以这个受蕴是从空性中现起的,所以空和受没有差别,空和受是不相离的,这个就是“空不异受”——这个是破外道、还有小乘的执著。因为我们昨天讲过了,外道跟小乘他们是著在空,外道著的空叫做豁达的空。他以为他很豁达:人死什么都没有啦,“清气归天、浊气归地”,然后“一灵真性,还乎太虚”,就回到虚空、太虚空里面了,什么都没有留下。看起来好像很豁达,人生很豁达,“哎呀,我就是不在乎我的生死,反正死了以后都回归到它原来该有的地方;天啊、地啊、还是太虚空啊,就各回各的家,所以我对我自己也是好像听起来很豁达”,这个就是外道的豁达空。

那小乘我们也讲过了,他要灭色才能够见空,他是灭了一切色之后,他的空性才能够现前。所以他一定要断生死才可以证涅槃,一定要断轮回的有,我才可以证到涅槃的空,所以空跟有对他来讲不是“不异”,是“有异”:我一定要灭了三界、六道轮回的有,我才能够证到涅槃的空。所以要对这样二乘人的对象说“空不异受”。

那第三个就是修中观。就是大乘菩萨,不管你是我们昨天讲的相宗菩萨、还是空宗菩萨,他们都修体空观:观受蕴的当体即空,就是观受蕴的当下就是空的。那为什么受蕴的当下是空的呢?就是因为一切受蕴本来不生,为什么一切受蕴本来不生?因为藉由观察,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种种感受,不管你是苦、乐、忧、喜、舍,哪一种感受生起,它会不会一直存在啊?不会啊!所以如果说受蕴是真实有的话、受蕴是真实存在的话,它应该生起来之后永远不会消失,苦就永远苦、乐就永远乐,那个叫做真实有嘛,永恒存在那个叫真实有;可是不是啊,我们一下苦、一下乐,一下忧、一下喜、一下舍,可见受蕴不是真实有,它不是真实存在的,它是因缘聚合、离散的差别。

可见种种的受蕴是因缘合离、聚散的展现而已,因缘和合就聚在一起,种种的感受就生起了。那因缘离散了、离散开来,诶,这个受蕴、种种感受就怎么样?看起来好像消失了,其实是因缘聚合跟离散的差别而已。就是说“我有种种的感受生起,等一下那个感受又消失不见了”,其实受蕴不是真实有,它是本来不生,只是因缘聚合、离散的差别,所以并没有真实的受蕴生起。一切受本来无生,无生就无灭,一切受蕴本来没有生灭,没有生灭,体性就是空的。所以说受蕴当体即空,就是受蕴的当下体性是空的,这就是“受即是空”。这是破相宗菩萨的执著,因为相宗菩萨我们昨天解释过,他是以受为法相,他就是困在种种的法相当中,所以要对相宗菩萨说“受即是空”,不要把受当作是法相。

那既然受蕴当体即空,就是说受蕴的当下体性是空的;那在这个空性当中,空的体性和受的体性相同,都是无生性,这个我们刚才又解释过一遍了。当然空的无生性就是受的无生性,因为体性没有差别、体性相同,都是无生性,所以说“空即是受”——这个是破空宗菩萨的执著,因为空宗菩萨以空为无相,他容易落在断灭空,有这样的危险。所以一切受蕴虽然当体即空,但同时又不碍种种受蕴的任运生起,这个就是假观。

那这边要注意的就是受跟空是同时的:受的当下是空,这个就是“受即是空”;空的当下是受,这个就是“空即是受”。所以受蕴的当下即空、即假,又是空、又是假,空假同时就是中,空假不二、空有双融、空有平等,这是我们一直重复的。所以空假同时就是中,空——非有;假——非空;非有、非空就是中。这就是中观怎么修?就是这样修,就是受空同时、受空不二、受空双融、受空平等,这个就是中观。

所以大乘菩萨修空观、修假观、修中观,所以在受蕴的当下,受蕴即空、即假、即中,这个就是天台宗的一心三观。

所以现在就知道怎么修了嘛。因为常常有同学问说“我整天就是用尽了所有的力气跟方法,来对付我的烦恼,我整天都烦烦恼恼的,因为我最大的烦恼就是我烦恼生起的时候,我观它自性是空的,可是为什么烦恼还在呢?”烦恼就是情绪感受嘛,我们现在讲受蕴,任何的情绪感受生起的时候,我就观我的情绪感受自性是空的,我观了半天,可是我还是很烦恼,我的情绪感受还在。

你们现在听到这里,觉得他的问题出在哪里?你们要怎么回他?现在应该很会回了嘛,对不对?是怎么样?他的问题在修空观没修假观,对不对?烦恼的自性是空;但是只要它因缘聚合还是有。你观烦恼的自性是空;可是烦恼的因缘如果它的聚合没有消失、没有离散的话,你那个烦恼是不会自己空掉的,那就是如幻假有的现前。

所以修假观的人呢,他不会怕烦恼,懂吗?那个一心要把它赶快观破,你赶快空、空、空,赶快把你空掉,那个他就是心里面很怕烦恼,干嘛你这么快的就要把它观破?把它空掉,“你最好不要来找我”,不可能啊!因为你心里的那个就在、你的纠结也在,你的情绪感受,你就一直让它一直生起、一直生起,然后你要一直把它观空、观破、观破,空掉、空掉,它就是空不掉,为什么?烦恼、情绪感受的因缘没有离散,你就别想把它空掉。

所以你这时候要赶快修什么?假观啊:我不会怕烦恼,没关系啊!你尽管来,怎么样?自性是空的;但是无碍你的如幻现起,所以我就不会这么害怕烦恼或者情绪感受来困扰我,不会!它自性是空的,然后又如幻假有,这样有没有好一点?有吧!

我现在心里面最难过的,苦受比较强烈嘛。譬如说我现在好苦、好苦、好苦,心里面好苦就是苦受,我观我的苦受自性是空的;可是我观了半天它没有消失啊。没关系!不妨碍它的如幻现起——假有。所以我知道虽然我现在当下还是烦烦恼恼的,还是很痛苦;但是我知道这个痛苦自性是空的,它是如幻假有的,这样我会好多了,因为我知道它不是真实有的,我知道这一切的烦恼本来无生,只是因缘聚合、离散而已。它聚合的时候就有这个痛苦产生了;它离散的时候,觉得痛苦突然消失不见了。它从来都不是真实有过,一切苦怎么样?本来无生,烦恼的聚合、离散而已。

一定要这样观,要不然你别想对付它,你观它自性空它也空不了。你要知道它不但自性空,而且还是如幻假有的现前,没关系!知道它自性是空的,然后又如幻地现前,怎么样?空有不二嘛,受即是空,空即是受。烦恼不异空,空不异烦恼,烦恼即是空,空即是烦恼,烦恼当下当体即空。然后又即假,如幻现前,又即中,你知道烦恼跟空没有差别。

这个很重要哦!不然还是有差别哦。烦恼实有,然后要空掉,二元对立,空有相对,所以没有空有不二,也没有空有双融。要什么时候才融?空观的时候就是空嘛,假观的时候假有嘛,有没有融?没有融,自性空跟如幻有没有相融,一定要中的时候才可以相融,明白吗?自性空跟如幻有同时存在。我让它如幻地现起,我同时知道它自性是空的,虽然是自性空,我又让它能够如幻地现起,它同时存在,有没有?空有不二,这时候才有中观。要不然空还是空,假有还是如幻假有,两个没办法相融,所以一个是空观,一个是假观,没有中观。中观的时候一定是自性空跟如幻有是同时存在的,而且它可以相融得很好。只有你相融得很好,知道它是不二、平等,这时候你才能够真正地面对一切的烦恼或者情绪感受,不再会困扰你的心了。

如果你把它当作真实有的,困扰你的心;你不让它生起,困扰你的心。你知道它如幻假有,还是生起的时候如幻假有,但是我还会不会烦恼?还是会啊!所以如幻假有的当下,你还要知道它自性是空的;自性是空的当下,你还要允许它如幻的假有存在——这样明白了哈,这就是中观。所以这样你就一定可以不害怕任何的烦恼生起,也不害怕种种的情绪感受生起,当下即空、即假、即中,会了嘛!

还有就是打坐最多了,打坐也是这样,同样的问题。坐了半天是怎样?腿麻嘛,不然就腿痛嘛,痛我们刚刚讲过,不讲,我们现在讲麻。腿麻嘛,然后那时候就很挣扎,对不对?我到底要放腿、还是不要放腿?对不对?第一个困扰。我是这样硬撑,它可能等一下就不麻了,我就再撑一下,咬牙忍耐一下,看它会不会等一下就不麻了。可是我实在是没有办法忍受,那我就放一下好了。我开始观麻的自性是空的,腿麻的自性是空的;但是观了半天,麻还在。他又跑来问我了:“为什么我观麻的自性是空的,还会麻呢?”

现在知道问题了吧?又没有修假观,也没有修中观。麻的自性是空的,怎么样?又不妨碍它如幻地现前嘛,对!那它麻的当下你知道它自性是空的,又如幻地现前嘛。这样你就不会被那个“麻是真实有的”困扰到你的心,然后影响你的禅定,没办法入定、没办法得定。其实就是被身体的种种情绪跟感受(身体的一般是感受,心里面是种种的情绪,也是有包含了感受)。一般苦乐是身受,忧喜是心里面的感受,详细分是身的感受跟心的感受,那加起来都是受蕴的内容。

所以打坐的时候,你不管任何的感受生起:苦、乐、忧、喜、舍,不管;你也是同样地这样来修:自性是空的,但是又如幻假有,空有不二、空有双融、空有平等。这样子也是可以很平安的不管你这一座坐多久,你都OK,都没有事情。不会在那边挣扎说“我要不要放腿,然后要不要下座、要不要怎样”,因为一切都是真实有的话,你就真的很难入定。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