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六妙门②:修数,证数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讲于台北新店
二○一二年一月十五日
所谓的数息就是数入岀息,可以数入息,也可以数出息。那为什么我们选择数出息呢?各位如果回去有练习过,就知道这两者的差别。那我们数入息的话,就是我们吸气,吸完以后数“一”,然后吐气;然后再吸气,吸完之后数“二”,也是从一到十,然后再回过头来从一到十。
那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你吸完很快就想要吐气了,这中间的时间比较短,比你数出息的时候,时间比较仓促。一般我们是吸一口气,这中间没有停留很久就吐气了;可是吐完之后,会停留比较长的时间再吸气,所以我们如果在吸气之后数,你会觉得有一点急促,气会有一点急促。你如果(数)出息——吐完之后再数,你会觉得那个时间比较长,那就没有这么急促。
而且你连续吸气数的话,你会觉得气越来越饱满,身体越来越膨胀,反而不容易入定。所以它只适合在一种情况之下来做:就是你感觉身体比较累,精神比较差,觉得好像没有能量,这个时候来数入息,你会觉得好像在补气的感觉,因为你吸气数、吸气数,就会觉得能量好像一直进来。
除了这种情况之外,如果你想要比较快速入定的话,是数出息比较容易。我们吐完之后数“一”,这个中间好像有一个停息的时间,然后再吸气,吐气,吐完之后再数“二”,你觉得时间比较充裕,不会吸完马上要吐,所以这个时候就不会觉得气有急促的感觉。所以它第一个优点就是它气不会急促。
第二个,身体不会有膨胀的感觉。因为你气吐光之后才数,就好像气球那个气都已经消了,所以这个时候你身体比较不会有膨胀的感觉。那气都吐完之后再数,你身心都会觉得比较轻,而且顺畅,因此它比较容易得定。
所以,基于这样的理由,我们就选择数出息。
那什么叫“息”呢?如果我们在数息的时候,像感冒啊,鼻子不通啊,你呼吸有声音,如果这个时候你来数的话,不但不能够得定,而且越数心越散乱,为什么?你一呼一吸都听到自己鼻子的声音、呼吸的声音,因此很难得定。那你一坐下来都在“嘁咕!嘁咕!”在那边听呼吸的声音,然后来数的话,这个心容易散乱。
如果呼吸没有声音,但是它不是很顺畅,譬如说你吸进来,还没有吸完你就吐,还没有吐完又吸,这中间气就有那个打结的感觉,好像卡卡的。所以你数息如果是数这种情况的话,你的气就容易打结。
如果呼吸没有声音,也很顺畅,可是不绵密,就像我们平常的呼吸:你吸进来、吐出去,吸进来、吐出去,但是没有到那种绵绵不绝、若存若亡的地步。这个不是数息,这个只是空气的吸进来、吐出去,所以它是一种气相(空气的“气”),你是在数“气”,不是在数“息”。因此你一坐下来,你都数的是这个气的话,你就容易疲劳。
所以这三种都不是数息。第一种我们称为“风相”,就是呼吸有声;第二种我们称为“喘相”,久了呼吸会打结,就是气不是很顺畅;第三个,没有声音,也顺畅,但是不绵密,我们称为“气相”。所以我们数息如果是数风相、喘相、气相的话,就是“不调相”,这个都不是数息,因此没有办法得定,而且还有过失。
所以我们想用数息这个法门很快地入定的话,就一定要数“息相”。那什么是息相?就是你吸一口气,吐气,吐完之后,我们不是好像有一个休息的时间吗?因为你气吐完,你不会马上吸,这中间气吐完之后,还没有吸进来之前,那个叫做“息”。一口气吸进来,吐光,停留的时间叫“息”,你这个时候来数;然后再吸气、再吐气,吐完之后停留的时间数“二”,这个叫做数“息”。所以“息”就是绵绵密密的、若存若亡,存就是存在,亡就是消亡,那时候是一种停止的状态,你说它没有吗?你又没断气啊,所以它那一口气还在,所以你不能说它没有气;有气吗?它又停住了,好像存在,又好像消亡,我们叫做“若存若亡”。所以数息这个“息”,就是当你的气变得绵绵密密、绵绵不绝、若存若亡,这个时候是“息”。你如果数的是“息”,很快就得定了。
所以我们说数息这个法门,说“数呼吸”,它其实不是很贴切,它是数入息或者出息,停止的时候数,才叫做数息,而不是数呼吸的那个气。
所以我们开始一上座,先检查我们的呼吸是不是风相、喘相、气相?如果是不调相的话,我们就要先把这个呼吸调好之后才数,才不会有刚刚说的那些过失。那怎么办呢?你就把身体放松,你心念也先放松,不要在那个数字上,全身都放松,心念也放松之后,我们就很自然地吸一口气,让这口气充满我们的全身,然后再从全身的毛孔吐出去。很自然的吸一口气进来(师略有停顿),充满全身,再从全身的毛孔吐出去;很自然的吸进来(师略有停顿),气充满全身,从毛孔吐出去。
你这样做几次之后,你的息就调了。所以你再数数看:吸气,自然地吐气,吐光之后数“一”(师略有停顿);然后再自然地吸气,自然的吐气之后,还没有吸气之前数“二”,这个才是真正的数息。
所以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说“一息尚存”,有没有?那个“息”就是指你那一口气如果不来的话,你就死了。所以我们活着就是一息尚存,那个息,就是指现在我们所说的这个“息”。所以它等于我们生命的根根,你这一口气只要不来,生命就死亡了。所以这个息是生命的根本,所以它很重要,对我们这个生命来说很重要。
那你这个息如果调好之后,你平常就是呼吸很缓慢、细长、均匀,你的身体也自然能够健康,因为这口气可以越来越长。呼吸越短浅,就是妄念越多,命也越短。如果只是吸到胸口就吐掉,这个身心都在紧张或者焦虑不安的状态,所以身体也很难健康。慢慢呼吸比较长了,可以吸到丹田,身体就会比较健康,心也比较容易宁静。
它还可以更深长,这一口气吸进来,可以到达脚底,充满全身,这个时候我们叫做“气遍全身”。所以它这个息只要数得好,它慢慢就能够充满整个全身,那你也会觉得每天精神饱满,慢慢当然身体也健康,然后寿命也长。
所以这个息,实际上跟我们的生命是有很直接的关系,当然对我们修止观来讲更是重要,所以调息非常非常的重要,只要你息调好了,自然就容易得三昧。那我们现在再练习看看这个数息的方法。
(众师兄练习数息……)
那我们这样数息,要数到什么时候呢?什么时候才证到数息?从开始练习,一直到证数,它有一些过程的改变。像初学者刚开始练习,因为妄念纷飞,他可能根本没办法数。
那借着慢慢练习,他虽然一面数,可是一面还是在打妄想,那这个息——所数得这个数字,不是数丢,就是数过头,所以他是数得断断续续的。一发觉自己数丢了,或者数字数超过,就回过头来从一再开始数。所以他是忙着收摄自己的身心,回到数字上,所以这个是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呢,所数的数字可以不间断,但是妄念仍然不断。那我们再继续练习,加强我们数息的正念,慢慢这个正念力可以大过那个妄念的力量,你就会发现妄念慢慢地减少了,数字也还是不会断。
所以接下来就是,数字可以数得不间断,但是没有什么念头了,久久才生起来一个,久久才生起来一个,但是它也不再会干扰我们数息的这个正念力了,这时候我们就称为“证数”、证到数息了。
所以我们数息数到没有什么念头了,如果你还没有忘记有一个“我”在数,有一个“息”是我在数的,还有所数的“数字”——这三件事情没有忘记的话,但是有法持身,这个我们就知道证得“欲界定”。再继续数,数到忘了数息的我,所数的数字,还有息,就证到了“未到地定”。这个阶段如果有十六触的任何一触产生,就可以入初禅。那我们可以在得欲界定、未到地定,或者初禅的时候,来转修其他三乘的观门,就可以证得三乘的无漏。
二禅以上不适合修观,为什么?因为已经没有寻伺的作用了,你的定太深,念头都起不来,你说你怎么思惟三乘的观法?所以一般我们转修观门,是在得欲界定就可以开始了,未到地定也可以,最多是证到初禅,因为初禅还有寻伺的作用,就是你的心还有粗细的分别,还可以来转修观门。
所以我们可以数息数到得止之后,然后转修观,就可以证得三乘的无漏果,这就是数息也称为妙门的原因。
所以我们现在知道,这个法门要练到什么时候叫“证数”;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可以转修其他的观门而证得无漏的果位。当我们觉得这个数字很多余,不想再数,我们就可以进入下面一个阶段,叫做“随息”的阶段,所以我们下一堂课就来介绍什么叫做“随息”。
我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