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1、(卷一)释名,十卷内容简介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讲于新加坡大悲佛教中心

二○○九年十二月一日

喇嘛拉、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这一次就开讲天台的第三部止观——释禅波罗蜜。它的全名叫做《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这是它的全名,原来是这个名称,我们简称“释禅波罗蜜”。所以,我们现在要解释它的经题,这个是什么意思呢?经题解释完,我们就知道这部止观它最主要的目的在哪里。

“释”,就是解释、诠释;“禅波罗蜜”,就是指的禅定波罗蜜。所以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禅”,什么是“波罗蜜”。

“禅”,它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定”,我们平常都说禅定、禅定,就知道禅它第一个意思有“定”的意思;第二个意思叫做思惟修;第三个意思叫做功德丛林,这个等一下我们会解释。

所以它第一个叫做定。这个定,就是不论你是凡夫、外道、小乘(就是二乘,声闻、缘觉小乘)、还是菩萨,包含佛,他们所得的禅定都可以做叫做禅。这时候的禅最主要指的是根本四禅。

那“波罗蜜”呢,就只有菩萨、还有佛才有,它是不共凡夫、外道、二乘的;所以凡夫、外道、二乘他们所修的禅定,不能够叫做波罗蜜,只有菩萨、佛修的禅定,才可以叫做波罗蜜。

那为什么只有菩萨跟佛他们修的禅定才能够叫做波罗蜜?那我们就要知道什么叫做“波罗蜜”。波罗蜜的意思就是到彼岸嘛,大家都知道;可是现在这里讲的,大乘的波罗蜜——到彼岸,是到达中道,是通达中道,通达佛性的彼岸,而不是像小乘他是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那个是所谓的有余依涅槃或者是无余涅槃。可是大乘菩萨,乃至佛,他们所到达的那个彼岸,是中道的彼岸,是无住涅槃。中道的意思就是不落在空有两边,凡夫是著有,二乘著空,都不能够叫做波罗蜜,因为他们都不了佛性,没有通达中道实相,所以不能够叫做波罗蜜。

凡夫是因为他贪著欲爱,凡夫就是欲界众生,他们贪著的就是欲爱,所以他们所成就的那个禅定,是不能够叫做波罗蜜的;那外道呢,因为他们是错误的知见,所以他们贪著他们那个邪知邪见,因此他们所修的那个禅定,也不能够叫做波罗蜜;那小乘是因为没有大慈悲心,没有度众的方便,所以他们所成就的禅定也不能够叫做波罗蜜,因为都不了佛性,不能够通达中道实相。所以只有菩萨和佛所修的禅定可以叫做波罗蜜,到达中道、佛性的彼岸。

我们知道小乘虽然证到阿罗汉,他也没有见到自性嘛,所以我们说他不了佛性的意思是说他没有明心见性,他只有破见思惑,尘沙、无明都还在,所以我们说他不了佛性,没有明心见性。

其实禅它也有共、不共的差别,像我们知道四禅八定它是共外道;九次第定的话,它就不共凡夫、外道;成佛的时候,所入的金刚喻定,它是不共二乘的。所以禅其实它非常广义,有共、还有不共的差别。我们现在这边讲的“禅”,就是刚才我们讲的,包含了根本的四禅,是最主要的根本四禅,还有叫做思惟修,还有叫做功德丛林,我们现在来解释。

禅既然有这么多内容,为什么这里的禅指的是根本四禅?我们之前讲“十六特胜”的时候,曾经详细介绍过四禅八定,就是怎么从欲界定入未到地定,然后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那时候我们也曾经强调过根本四禅的重要性。因为根本四禅是舍念清净,所以你要开发你本自具足的一切佛性的功德,也是要入根本四禅,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那个“四禅”,我们称为根本四禅,因为它是一切修行的根本,一切内在修行的功德,都要依这个四禅才能够生起,依四禅才能够安住,所以它是一切禅定的根本,或者是一切功德的根本,你想要成就不管是神通也好,或者是你要把你本自具足的那种无量的智慧德能够开发也好,都是依于根本四禅才能够发起。

虽然我们本自具足无量的德能,但是它为什么没有办法发起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心太散乱。我们那个无量的功德,什么时候才能够生起呢?就是你只要禅定证到根本四禅,我们本自具足的那个无量德能,就能够开发出来。本来就是无量无边的,不管是智慧啊、还是慈悲啊、还是方便啊、还是种种的神通,都是本来众生都具有的。所以证到根本四禅,它其实是一个修行的基础。所以如果想要成就,或者是想要开悟,或者是想要利益众生,这个根本的禅定都是必须要具备的条件,不管你是自己成就,还是成就之后要利益众生,这个根本四禅都是非常非常重要。所以它这边的禅,才会第一个指的是四禅,根本四禅来说。这个就是第一个意思,叫做定,这边的“禅”叫做定。

那它第二个意思叫做思惟修。那什么是思惟修呢?就是我们在定中,先得定,我们刚才说有四禅八定嘛,那你先得定之后,在定中寂静思虑叫做“思惟”,专心研习叫做“修”,这个就是思惟修的意思。

这个定中寂静思虑非常重要,因为它是我们能不能够开发智慧的一个关键。我们常常都说你要正念思惟,你要好好地思惟观察,这个“思惟”我们凡夫会以为是“想”,“想”是第六意识的分别,所以你虽然盘腿坐在那里,可是你全部都是用第六意识的比量,那个不叫做思惟,那个叫做“想”。所以“思”它是令心造作,它是比较深细的,比较内在的,它是在定中进行的,所以它才可能转我们那个含藏在八识的种子,它才能够转、转变。

“思”叫做令心造作嘛,你的心造作,从恶的造作成善的,从错误的知见造作成正知正见。可是我们原来错误的知见它凭什么能够改变?就是在定中思惟它才能够改变,不然你这样听经闻法,知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可是你碰到事情为什么就梦幻不起来?“我知道啊!可是我统统做不到!”那个问题就在没有定中思惟,你只是想一想,可是境界来的时候,一切都是真实存在啊!没有一个空得了啊!可是明明你就会背得很熟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可是为什么我就是没有办法转变?就是你的心没有造作,令心造作,变成真的是跟空性相应,跟那个空性的智慧相应。

那个空性的智慧是从定中的思惟观察出来的,从你听闻的这些有关于谈论大乘或者是般若的这样一个知见,然后你先入定、先禅定,然后得定之后在定中思惟这个空义,思惟到你的心转变为止,这个叫做令心造作,这个才是“思”。不是坐在那边想一想,那个没有用,你坐在那边想一想,你下座还是一样,一切是真实存在的,一个都空不了。就是你没有思惟到你的心意转变。思惟到心意转变的意思,就是说你在定中不断不断地这样思惟观察,一直到你的心意转变:一切有为法确实是梦幻泡影,那你在下座之后,你看一切的境界、一切的人事物,就好像在梦中一样,那个就对了。这样熏习久了,诶!它就梦幻得起来,你就不会认为一切是实有的,这是透过定中不断不断地思惟。

所以这个思惟修非常非常重要,可是它的大前提——你必须得定,不然你是散乱心,然后坐在那边想,是一点用处都没有的。下座之后,就所有的习气烦恼还是现前啊,一个也改不了啊,原来有的贪瞋痴慢疑五毒,也是五毒俱全,也是一个都没有少。就是很难转变我们那个烦恼、业力、习气的种子的原因就是:第一个,我们没有得定;第二个,我们没有在定中思惟。所以我们虽然听了很多的佛法的理论,但是就是没有办法转变,就是因为没有思惟修。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禅”,我们就知道它是思惟修的意思,它是很深刻地在定中的思惟,而不是随便第六意识比量的想一想。所以它是现量境,它是现量,定中都是现量,不是第六意识的比量、分别,然后我知道这样而已,这样是不管用的。所以我们知道这个“禅”的第二个意思,就是“思惟修”的意思。

那也是因为这样不断不断在定中寂静思虑、专心研习,因此就可以成就了远离一切过失,还有种种的神通变化,还有利益众生,种种的功德就能够生起,就能够成就这些。那因为你这样思惟之后,因为可以开发你的潜能,就是我们本自具足的那个无量的德能不断不断地被开发出来,所以你成就的功德越来越多。

那这么多的功德怎么形容呢?那就是用草丛,因为草丛就是这样一大片草地,你能够数它有几片叶子吗?很难数,对不对?比喻很多的意思;或者是一大片森林,你能够一下子把它数出来说它有几棵树吗?也很难,所以就用这个草丛、还有树林来比喻这个功德的多,所以叫做“功德丛林”。丛,就是草丛;林,就是树林,像草丛、树林这么样多的功德,叫做功德丛林。这个是“禅”的第三个名称,叫做功德丛林,因为它成就的功德非常非常多,那个都是本自具足的,只是说你有没有被开发出来这样而已。所以我们常常说持戒得定嘛,然后由定而开发智慧,所以这一切的都是从定中被开发出来的。

好,我们知道什么叫“禅”,什么叫“波罗蜜”了,那我们再回来解释这个经题。

“次第”,次第就是所有修行的次第,从凡夫到成佛,全部的次第都包含在这一部止观里面了。

那什么叫“法门”呢?藉由这个修行的次第,一切的佛法,一切的佛法哦!没有一个遗漏的,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的佛法都在里面哦。不管你是教理也好,或者是行证,一个是讲理论,一个是讲功夫的,实践那个理论的功夫叫做行证;那也不管你是在事相说明,还是讲它的理体。事相就是一切现象界嘛,那个理体就是讲本体界,本体界是不生不灭的那个我们的自性,那我们的自性可以显现一切法,随不同的因缘显现不同的法,都是我们心识所变现的。

我们的心是能现,识——八识是能变,心现识变才有一切万法,所以宇宙万有都没有离开我们的自性。我们的自性就是本体,它是没有生灭的,“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那个《心经》说的嘛,那个就是在形容我们的自性、本体;可是它所显现出来的是因缘所生——这个是现象界,自性所生起的一切法,依因缘所生起的一切有为法,这个都是叫做现象界,所以它是有生灭的,依因缘而有生灭。所以这个就包含了一切的佛法在里面。

那藉由这个,智者大师他所教导的这个修行的次第,一切的佛法都能够通达无碍,不管是教理方面也可以通达无碍,行证方面也可以通达无碍,一切的现象界也了然于心,也能够从现象界去悟到那个本体界,去见到我们的自性,就是明心见性、开悟,全部都包含在这一部止观里面的修行的次第。所以它就是通往如来秘密法藏之门,所以叫做法门,就是“法门”的意思。就是它是通往如来、成佛,怎么样成就如来秘密法藏的道路之门,所以叫做法门。

好,这个就是先解释这一部止观它到底在说些什么,它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开悟成佛,这个是它最后的目的。

那这部止观它是怎么来的呢?它是隋朝智者大师在南京瓦官寺说的,当时它是由大庄严寺沙门法慎所记录的,原本它有三十卷。那后来章安顶禅师把它治为十卷,本来是三十卷,就把它治定为十卷。可是如果要详细讲的话,当初是可以把它详细地解释,然后编纂的结果可以成为五十卷,如果要详细的话,可是他简略地就把它定为十卷,是这样子来的。

我们看这十卷的内容就是:第一卷说明禅波罗蜜的大意,它有很多内容,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讲到发心的问题,就是说你今天为什么要来学止观?你的目的是什么?你是什么样的发心?你的动机?为什么要修习禅波罗蜜?那怎么样来发心修这个禅定?最主要是讲这个,这个内容就是我们今天晚上要介绍的内容,就是第一卷的内容。

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它是说明修习禅定的前方便。前方便它分为外方便、还有内方便。

第二卷介绍的就是外方便,就是二十五个外方便。第三卷介绍的是内方便里面的内、外善根发相。二十五外方便就是说你现在要开始修禅定,必须具备的一些条件,那你这些条件都具足了,你来修禅定,很快就能够契入,它应该有什么样的准备功夫,就在这二十五个外方便里面讲。

那开始正式修止观之后,你又会有一些现象产生,可能是我们过去世的业力、习气的种子,还有我们过去所熏修的那些法门,都会在你修定、还有修行的这个过程当中,不断不断会爆发出来,那有的是好的、有的是不好的,所以好的我们就叫做善根发相,不好的我们就叫恶根发相,那到底会有哪一些内容呢?那就是在第三卷里面有详细的介绍。

那第四卷就是说明内方便里面的如何检验恶根性,这个部分也很重要。为什么有的人会修到着魔还是什么,就是要详细地来检验哪一些是错误的、哪个才是正确的,这个也是非常非常的重要。不然修了半天成就邪定,还以为自己成就了禅定,结果他是邪通啊、邪定啊、邪慧啊,然后他自己不知道,所以这个部分也是要详细地检验。

从第五卷开始,就是介绍禅定的修证。智者大师他把禅定分成世间禅、亦世间亦出世间禅、还有出世间禅。就是世间的禅法是第一个种类;第二个种类也可以归在世间,也可以归在出世间,所以它叫做亦世间亦出世间,就是“也是”,也可以说是世间禅法,也可以说它是出世间禅法,这样的一个内容,就是说可能从你的发心动机开始,到整个修证的过程,还有你最后证果的内容来简别你修同样的法门,但是有不同的结果。那你成就的是世间的禅定呢?还是出世间的禅定?还是证果了?出世间禅的部分,就一定是成就出世间的智慧,一定是证果。

所以第五卷,它是先介绍如何修证世间禅相中的四禅,所以这个部分就是详细解释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内容。

然后第六卷是介绍如何修证世间禅相中的四无量心,还有四无色定。四禅我们知道它属于色界的。接下来就要修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还有呢,四无色定它是属于无色界的四空定,怎么样证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这四空定是属于无色界,那你怎么样修证到进入这个四空定的内容,在第六卷当中有详细介绍。

第七卷,就是介绍如何修证亦世间亦出世间禅相中的六妙门、还有十六特胜。就是你同样的修六妙门、十六特胜,但是你可能成就的是世间,也可能成就的是出世间的禅。

第八卷,就是介绍如何修证亦世间亦出世间禅相中的通明观。这到后面都会详细介绍,我们现在要知道它十卷的内容到底讲些什么。

第九卷,是介绍如何修证出世间禅相中的九想、八念、十想观。

第十卷,就是如何修证出世间禅相中的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这个部分是属于观禅的部分;九次第定,这是属于炼禅;师子奋迅三昧它是属于熏禅;超越三昧是属于修禅,这个是第十卷的内容。

我们看完这十卷的内容,就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内容,依什么样的次第,它是从怎么样发心修禅定开始说明,然后怎么样做准备的功夫啊,到修禅定会碰到什么样的状况啊,还有怎么样成就世间禅,一直到出世间禅的内容,全部都包含在里面,就一切的禅法都在这个里面,都介绍到了。

所以我们之前也讲过这个天台止观的殊胜,你只要有这个基础,你转修其他的法门,很快、快速就能够成就:不管你是成就念佛三昧,现在流行什么?还是什么大手印、大圆满,其实很快就可以成就,因为它包含了一切的禅法都在里面。所以我们只要能够深入的通达这个所有禅门的意趣,自然能够了解一切佛法,那你要转修其他法门,也是能够快速成就,所以我们就知道这部止观的重要性。

我们现在开始介绍第一卷——修禅波罗蜜大意,就是讲到我们问问自己:我今天为什么来学禅定?为什么来学习天台止观?是被人家拉来的,不好意思捧场一下呢?还是我是为了个人呢?还是我发心希望能够利益众生呢?

所以首先我们要问:菩萨他为什么要修习禅波罗蜜呢?菩萨修习禅波罗蜜只有一个目的,是什么?正求菩提,就是我要成佛,就是这么简单。那为什么你要成佛呢?为了利益众生,所以我要成佛;所以我为了度众生,所以我要成佛——这是菩萨为什么要修习禅定,他最终的目的就是正求菩提,就是所谓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是菩萨他为什么要修禅波罗蜜的目的。所以菩萨为了成就佛道,所以才发心修习禅波罗蜜。

那什么是禅、什么是波罗蜜,我们刚才已经解释过了。禅就是定,也叫做思惟修,也叫做功德丛林。那透过禅定,才能够到达中道实相的彼岸,才能够究竟圆满成佛,所以菩萨要发心修习禅波罗蜜。既然发心修习禅波罗蜜,我们就希望能够发的是正确的发心。

为了要简别我们的发心是不是正确,我们先要介绍十种错误的发心,我们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发心。除了这十种以外,然后你发“为了度众生说我要成佛”,这个就是真正的菩提心,是真正正确的发心。可是我们先要知道什么是错误的发心,它一共有十种错误的发心:

第一个就是,如果你是为了利养才发心修禅,这个大多发的是地狱心。因为地狱鬼王它最喜欢就是丰厚的供养嘛。你看我们民间信仰,为什么要拜土地公啊?为什么初一、十五要拜拜啊?拜的都是什么对象,你们知道吗?所以拜拜的目的就是要让这些鬼类高兴,懂吗?它一高兴,就会保佑我们,所以民间信仰拜的这些都是喜欢丰厚的供养。所以如果我们今天修习禅定是为了好的供养,想说如果我禅定功夫好的话,我的供养就多,供养多呢,我就至少可以开始改善我的生活,然后我有钱盖道场、有钱建庙,所以不管修禅定有多苦,我就一定要忍耐,一定要熬过去,以后就不怕没有供养。如果是这样发心修禅,发的就是地狱心,为了利养、丰厚的利养而发心修禅定,这个叫做地狱心。

那有的是为了名嘛,所以我们为了名闻才来发心修禅的话,这个大多发的是鬼神心。因为鬼神都好名,鬼神最好名,鬼神最喜欢人家的赞叹、称颂赞扬它,这个是鬼神很好乐的事。所以如果我们是为了要博得好的名声,欢喜人家的赞叹,这样子发心修禅的话,这个发的就是鬼神心。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赞叹说某位师兄好了不起啊,他每一座,他一打坐就可以坐好几个时辰。一个时辰是四个小时,现在是两个小时,古时候是四个小时,我们现在叫做小时,就是比原来的四个小时要再小一点,叫做小时。好几个时辰的意思,就是说他一盘腿,那个功夫很了不起,可以坐很久,像他可以一座就坐这么久的话,可能好几个小时,到几天几夜都不下座。那我们一般都会很羡慕嘛,他那个禅定功夫那么高,一定是发神通,一定有神通!所以看一个修行人的成就,是看他的熬腿功夫吗?不是嘛!对不对?所以如果他下座之后还是贪瞋痴不断,那我们就知道他的那个禅定也只是比较会熬腿而已,烦恼习气如果也没有少,没有因为他禅定的功夫而烦恼变得比较少的话,也许他是为了好名。

所以我们如果只是为了名闻称叹而发心修禅的话,说“我一定发誓要成为一位大禅师,大家一提到我的名字,都要竖起大拇指说‘功夫了得!’”如果是这样子发心,发的就是邪伪的鬼神心,那他就忘了禅定的目的是什么。你为什么要来修禅定?是为了断烦恼,为了得解脱,为了证菩提,为了度众生——这个才是修禅的目的,而不是为了人家的赞叹,或者是有一个很大的名气,或者是好的名声,不是!这个不是修禅的目的。可是我们是为了要别人赞叹我们才来发心修禅的话,发的就是鬼神心,这是第二种错误的发心。

我们如果是为了获得广大的眷属而发心修禅,这个大多发的是畜生心。因为畜生都喜欢有众多的眷属围绕,我们看动物大多是成群成群的嘛,一大群、一大群,就是牠们喜欢有很多的眷属。那成群成群里面有狮子王啊、有象王啊、有猴王啊,然后牠们喜欢占地盘,有那个地域性。所以如果是为了得到拥护自己的眷属而发心修禅的话,就是想说“我如果禅定成就的话,我自然就有广大的门徒,到时候我就能够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大道场,然后道场愈大,眷属愈多嘛。”如果你是为了这样子然后发心修禅的话,发的就是畜生心。这样的发心跟畜生没有什么差别,为了成就一个大道场,然后里面有很多属于自己的眷属,这样子来修禅定的话,就是错误的发心。

第四个,如果是为了嫉妒别人、想胜过别人才发心修禅的话,就是属于发修罗心。因为阿修罗的心就是好胜、好强、好斗、好嫉妒,这个是阿修罗它的特性。所以如果我们是为了争一口气,要把别人比下去,或者是因为嫉妒别人修得比我好,然后我就一定要发心胜过他,绝对不可以被他比下去;然后看到比我好的我又嫉妒,如果是这样的发心的话,发的就是修罗心。

如果是为了怕堕恶道才发心修禅,这个是属于发人心。因为不想堕恶道受种种的苦报,所以才发心修禅。那怎么样才能不堕恶道受苦呢?就是必须要断十恶业嘛,那怎么样才能断十恶业呢?除非修定,然后把烦恼伏住,所以我是希望能够把烦恼伏住,断十恶业、修十善业,这样就不会死后堕恶趣受苦,因此我才发心修禅定。因为我们知道定能够伏烦恼,虽然烦恼的种子都没有清净,都含藏在第八识,可是因为你定力很高,可以伏住,不让它生起现行,那是靠定力来伏住。所以只要你修禅定,你就可以伏烦恼,不生烦恼就不会造恶业,没有恶业就不会堕恶道——他是因为这样的发心,然后来修禅定,希望能够伏住烦恼,然后断十恶业、修十善业。那修十善业我们知道,他就能够得人嘛,得人天果报,所以我们才会说他发的是人心。

第六个,发的是六欲天心。就是如果我们是为了身心的安乐才发心修禅的话,这个就是发六欲天心。因为我们知道六欲天的天人,每天就是在追求五欲的快乐,所以我们今天来修禅,只是为了自己身心的安乐的话,发的就是六欲天心。所以他每天打坐,他只要坐到身体很舒服,气脉很通畅,然后身体很健康,他就心满意足了;然后心能够宁静安详,他每天开开心心过日子,他觉得这样就足够了。所以他的目的,只是为了身心的安乐,身安乐就是健康嘛,心安乐就没有什么烦恼,他每天这样身心安乐的过日子,他就足够了,这个发的就是六欲天的心。因为六欲天的天人,每天追求的就是五欲的快乐,所以跟那个六欲天的天人的心没有什么差别。那你说他会不会有那个不好的念头?也没有,他心很善良,然后日子过得很安逸,身心很快乐,就是这样子,他就觉得人生这样就满足了。

第七,如果是为了得大势力,又能够神通自在而发心修禅的话,这个就是发魔罗心。就是大自在天,他能够神通自在,然后有大势力,能够统御所有的眷属,这是魔王波旬,魔王波旬就是喜欢有大势力,然后有很多的眷属,都能够统御所有的眷属,然后有种种的神通自在。所以我们如果是为了这个目的,希望有很威猛、很powerful(强大的),为了这个来修禅定的话,希望有神通,你这样一发心,那个魔罗马上就来找你。它会随着你的心念,你要神通,就给你神通,你要有大势力,它就给你大势力,所以你很快就成为魔的眷属。然后你还以为自己修成了,其实不是,是魔王波旬的加持力,让你很快就可以得到你想要得到的这些,可是都不是你自己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会着魔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你的发心不正确。我们说“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嘛,因地不真,就是说你因地的发心是错误的,你的果一定是迂曲的,不是修成正果。所以一面修禅定,一面想要求种种的神通,或者是种种的境界,每次都在求这个,希望能够得到什么样的能力的,这个就是很容易着魔的原因,就在这里。

第八是外道的发心。如果是为了得到聪明利智、反应敏捷而发心修禅,这个属于外道,发的是外道心。因为外道它就是很喜欢辩倒对方,来证明自己的理论,或者是自己的修行是最好、最正确的。所以他们都不是钝根的,他们都是利根的,然后很聪明、反应很快,而且善用言辞。所以他就是用这样的能力,然后去击倒对方,他最爱做的事情就是把对方打倒,凭着他的能言善辩,还有敏捷的速度,反应很快。你这样说,他马上就一个理论把你压倒、压过去。

所以如果我们修禅,只是希望自己有这些能力的话,那就跟外道一样。什么叫做外道呢?就是心外求法,他往外面去求,求聪明才智啊,或者是求能够言善辩啊。他没有往内求,因为我们本自具足的菩提自性是要往内求,可是他希望往外面得到一些能力或者是才智,所以我们说他是外道发心。因为所谓的外道就是心外求法,不知道这一切的德能都是本自具足的,所以你不用往外面去找,你家里全部都有,一个都没少,只是你怎么去把它开显出来这样而已,可是你不往内找,你拼命往外面去找,所以就是心外求法。

第九,如果我们是为了光明、清净、无念才发心修禅的话,这个就是发色、还有无色界的心。因为有一些人他修禅定就是希望达到这样的境界:光明的境界、清净的境界、无念的境界,这个就是色界、还有无色界主要的境界。因为我们知道,色界天它就是以光明、还有清净为主嘛,色界天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看是哪一禅,从光明到清净,就是色界天的境界,最主要的境界就是光明清净。所以你求光明、清净这样的境界为主要修禅的目标,那个发的就是色界心。可是你希望能够打坐,坐到无念,那你发的就是无色界的心,因为无色界就是以无念为主要的境界。所以我们修禅,如果只是为了要达到这些境界,发的就是色、无色界心,死后就生在大梵天等等的这些地方,色界或者无色界的地方,不能够解脱,也不能开悟,也不能成佛,因为它是错误的发心。

所以我们说,一般修禅定,如果没有正知见的话,他大部分,百分之九十,他只是要求乐、明、无念这样的境界。乐,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身心的喜乐,坐到身心轻安喜乐,这个是欲界;那希望能够看到光啊、还是放光啊,不管它是什么样的光,他不管,就是希望能放光,这个就是色界天的发心;希望坐到无念,这个就是无色界的发心,就是没有离开三界。我们就知道这样的发心是不能解脱三界的,乐、明、无念都是错误的境界,不要求。

第十个,如果修禅是为了要度老病死的苦,赶快证得涅槃,这个是发二乘心,这是小乘的发心。那你说我为了解脱来修禅,难道这样也错吗?因为你是为了个人的解脱,没有想到众生,所以说你发的是小乘的心,小乘才为了自己解脱嘛。所以你今天是为了自己的解脱才来修禅定的话,那个发的是二乘的心,为了自己解脱。所谓大乘发心,就是为了帮助众生解脱,发愿要成就佛道,这个才是大乘菩萨的发心。所以你为了个人的解脱、个人的利益来发心修禅定,所以我们说你发的是二乘的心。

以上所说的十种发心,它虽然有善恶的不同,我们看它前面四个是恶的发心,从第五到第九它是善的发心;也有束缚和解脱的差别,前面九个发心是属于束缚,因为还在三界当中,第十个是解脱,解脱三界的,可以证果,证阿罗汉或者是辟支佛的果位,可以解脱三界的。虽然是有这样的差别,有善、恶的不同,有束缚、解脱的差别,但都是属于错误的发心,都不能和我们现在讲的禅波罗蜜相应,就是因为他的发心错误,他不管怎样修禅定,都不可能成就禅定波罗蜜。

那什么才是正确的发心呢?就是大乘的发心才是正确的发心。大乘发的什么心呢?就是发的菩提心嘛,什么叫菩提心呢?就是为了度众生我要成佛——这个就叫做菩提心。所以他今天来修禅定绝对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是为了自己的利养,不是为了自己的名闻,也不是要有广大的眷属,也不是要有大势力、大神通,也不是为了自己身心的安乐,也不是为了自己要求聪明智慧,也不是要求种种禅定的境界。刚刚讲的光明啊、清净啊、无念啊,也不是为了要求得这样的境界然后才发心修禅定,也不是为了个人的解脱,而是为了度众生,所以我要成佛,因此我才来修禅定,这个才跟禅波罗蜜相应,这样的发心才能够成就佛道。所以什么才是正确的发心?就是清净的菩提心才是正确的发心,为了度众生所以我要成佛。

度众生是有大悲愿;我要成佛,凭什么可以成就佛道?就是要有中道正观,就是般若的正观。可是我们常常也在发四宏誓愿嘛:“众生无边誓愿度……”,每天念,这样就够了吗?想到就发一发,这样就够了吗?好像还是不够哦,所以光是发大悲愿还是不够,还必须行菩萨道,所以还必须行菩萨道,才能够真正地落实度众生这样的一个誓愿。

如果我们只是发愿,这样子发心,可是没有落实去做的话,就好比我说“要度人到彼岸,可是我没有准备船”,所以你永远也没有办法到对岸。“我这样想啊、我这样发心啊,我希望把众生度到彼岸去啊,我都这样发心,可是我没有船啊、我没有船”,所以你怎样都不可能到彼岸,懂吗?这就好像你有发愿,但是你没有去做这件事情,没有落实菩萨道。那也好比说你生病必须要吃药,但是你拿了药就放在口袋里,也不吃药,所以你的病永远不会好。也好像穷人,穷人要钱嘛;可是看到钱他不拿,所以他永远贫穷。者我们说你想要旅行,想要远行,但是你永远不上路,一直在那边计划说“我要去哪里、去哪里”,你就是不上路,所以哪里也去不了。就用这四个比喻,说明我们只是发誓愿,但是不实际上去行菩萨道,是永远都没有办法达到度众生、成佛,都永远不可能到达,所以这个行菩萨道也是很重要的。

那什么是菩萨道的内容呢?我们都知道,从初发心到成就佛道有十波罗蜜吗,这个就是菩萨道所有的内容,就是圆满十波罗蜜。那在圆满十波罗蜜里面哪一个最重要呢?哪一个波罗蜜最重要?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禅定波罗蜜最重要,因为你这个修好了,其他九个(它的前面有四个,后面有五个)其他的九个也不小心就成就了。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我们现在开始要分析,你只要好好修禅定波罗蜜,其他九波罗蜜就同时具足了,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譬如说:菩萨为了发心修习禅定,所以他把他的家庭也舍了,把事业也舍了,也不再爱惜自己的生命,然后找一个什么?我们说要闲居静处嘛,所以闲居在寂静的地方,好好地修禅定。像他这样把一切都放下了,没有丝毫的吝惜,就是大布施,对不对?一切身心全部舍下了,内身外财全部舍下了,没有丝毫的舍不得,这个就是大布施嘛;然后一心一意的修禅定,其他都放下了,这个就是布施波罗蜜啰,对不对?

那菩萨为了修习禅定,关闭他的六根,关闭六根就眼耳鼻舌身意都怎么样?六根门头收摄回来,他的身心就不会被六尘境界所牵动,这样一切的恶法就不能够进入去干扰、去扰乱他的身心,这个就是大持戒嘛。所以他修禅定绝对不可能够再破戒,对不对?因为他每天一心一意地修禅定,六根面对六尘怎么样?丝毫不动心,是不是就是大持戒?因为心不动,跟定相应,一切的恶法、或者是恶念就不能够进入到他的心中,因此他能够持戒持得很好,这个就是大持戒。

菩萨为了修习禅定,能忍一切难忍。别人赞叹也好,他也不生贪爱。像那个“软贼”,软贼就是赞叹,懂吗?这个最难。那个硬贼,硬贼就是人家怎么辱骂你啊,你就生气,那个很容易被察觉,懂吗?可是那个软贼比较难,因为有人赞叹,不管怎么样,都是听起来飘飘然,春风得意嘛,所以贪爱其实是比较难察觉,比较难断,比瞋恚还难。可是现在菩萨修习禅定,他能够忍一切难忍的:不管是别人的赞叹也可以忍,不生贪爱;对别人羞辱也可以忍,不生瞋恚;就算一切的逆境,所有倒霉、不如意全部都降临到他的身上,他也没有不能够忍的,因为禅定成就嘛,修禅定,定力功夫,他可以难忍能忍,这个就是大忍辱。不管什么境界来,他都能够忍,没有不能够忍的,这个就是大忍辱嘛。凭什么可以做到?就是禅定的功夫好,就能够做到不动心。

那菩萨为了修习禅定,他一心专注,不放逸,绝对不放逸,不会说我修得好辛苦、好累哦!然后来休息一下,不会。就算身体有疲劳、有痛苦,因为难免四大不调会生病嘛,也不休息。然后一年过了,又一年又过了,没有什么修证,没有什么证悟的地方,也始终不退心,像这样难行能行,就是大精进。

所以,由于修习禅定,虽然没有特别作意说我要去修布施、我要修持戒、我要修忍辱、我要修精进,但是前面这四度自然就成就了,所以我们说禅定波罗蜜最重要,在十波罗蜜里面它最重要。

那后面的五度也是一样。

譬如说:像菩萨他修禅定,一心安住在正定当中,在定中思惟,不断不断地思惟修,因此他能够了知世间的一切都是生灭、无常、无我的,这个时候的智慧就好像石缝当中的泉水,不断不断地冒出来,我们说由定而生慧嘛,所以这个时候的智慧,什么样的智慧呢?就是了知世间的一切都是生灭、都是无常的,自性都是空的,所以它是无我的。这个空性的智慧不断不断地涌发出来,好像石缝中的泉水一直冒、一直冒、一直冒,这个就是般若波罗蜜,由禅定而发的智慧是般若波罗蜜。

也因为在甚深的禅定当中能够清楚地观见众生的根性,而生起种种的善巧方便来接引众生,这个就是具足方便波罗蜜,自然就会有的智慧、观察的智慧。像我们没有成就禅定之前,是自己都看不清楚,你不要说观察众生的根性,自己什么根性也不是很了解,所以一直在换法门,就是他不知道他的根性适合修什么法门,所以你就不可能有那个善巧方便去接引众生说什么样的根性适合什么样的法门,他没有那样的智慧、观察分辨的智慧。所以这样的善巧方便从哪里来呢?就是从禅定波罗蜜来的,你在定中自然看自己清清楚楚,看别人也是清清楚楚,因此这个众生他是什么样的根性、什么样的习气、什么样的个性……是看得很清楚,所以就知道他适合什么样的法门来利益他、接引他,这个就是方便波罗蜜,很自然地就具足了。

一切的功德力、神通自在力,也是靠禅定才能够发起的,所以修习禅定,也同时能够具足力波罗蜜。一切的神通力也好,我们刚才讲的那个大势力也好,种种的功德力自然就从禅定不断不断地被开发出来,这个就是力波罗蜜。

菩萨修习禅定,也自然能够成就大誓愿力,这个就是愿波罗蜜。他所发的大誓愿力,好像金刚一样,任何情况之下都不可能改变的。像我们常常退心嘛,有没有?今天身心情况比较好,心情还不错,就发一个很大的愿;过两天情况不好,碰到什么不如意的事情,马上就退心了,就说“众生很难度啊又是什么啦、我业障这么重啦……”什么借口都来了。可是菩萨不会,他所成就的大誓愿力,是任何情况之下都不可能动摇的,也不可能被摧破,也不可能被影响,这个就是成就愿波罗蜜。

那一切的智慧呢?一切的智慧,我们一般都把它分成…,有很多种说法,很多种分智慧的方法,那一般我们都会说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嘛,就是从小乘的一切智,到菩萨的道种智,到佛圆满的智慧叫做一切种智,这些智慧从哪里来呢?由定发的。所以只要你修习禅定,就能够开发一切智、道种智,还有一切种智,这些都必须靠禅定才能够发起。所以我们说只要修习禅定,就能够具足智波罗蜜。

这个就是只要修习禅波罗蜜,就可以具足其他九个的原因在这里。

这个就是讲到度众生,不能只有誓愿,然后没有去实际行菩萨道。那什么是菩萨行?就是十波罗蜜。那十波罗蜜当中又以禅定波罗蜜最重要,因为它可以让前面的四个,还有后面的五个波罗蜜都能够不断不断地增上,而且具足其他九个波罗蜜,这样你度众生的誓愿才能够落实。那 有了这样的条件,我们才可能成就佛道。

我们刚才说:为了度众生,所以我要成佛嘛。所以度众生要落实十波罗蜜,要圆满,才能够成就佛道。可是很重要的,现在要解释,你在圆满十波罗蜜的当中,都要以中道正观来完成;不然你修的只是布施度、持戒度、精进度……,但是不是波罗蜜,为什么?我们刚才讲了,什么叫波罗蜜?要通达中道,还有通达佛性、了达佛性,这个才是现在讲的波罗蜜。所以我们想要成就佛道,就一定要有中道正观,所以我们是靠中道正观才能够成就佛道的。

那什么是中道正观呢?就是不落空、有两边嘛。众生著有,就是一切现象界都是真实存在的——对众生来讲。明明是因缘所生的,它是生灭无常的,自性是空的,它是无我的,但是众生不了解,因为他的见思惑、尘沙、无明都没有破,由无明而生起的大邪见,就是以为一切法是真实存在的,有我执、还有法执,所以我们说凡夫他是著在有边。那二乘呢?就着在空边,他一心一意为了自己解脱要证涅槃,然后都不管了,不管众生。所以我们说他落在寂灭边,没有发菩提心要利益众生,他只要入他的涅槃这样就好了,涅槃寂静就等于空边。所以我们说他们都没有中道正观。

菩萨虽然知道一切法空寂,一切因缘所生法自性都是空的嘛,菩萨知道啊,但是他不会著在空当中。他知道一切众生如幻,众生无边誓愿度,可是是如幻的众生,你还要不要度?还要度,而且要勇猛精进的度,虽然他是如幻的众生。所以是如幻的我,说如幻的法,度如幻的众生,菩萨都很清楚一切是如幻的,虚空中的花朵嘛,对不对?“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如实了知,一切都是空寂的,但是他不会著在这个空中,他会任运生起大悲心,发四宏誓愿,随缘来度众生,没有任何的执著,所以我们说他不著有。众生著在有边嘛,以为一切是真实存在的。菩萨不会著有,他虽然发大誓愿度众生,但是他没有丝毫的执著,为什么?因为他有空性的智慧,可是他又不会著在这个空的境界当中,依然生起大悲心。所以我们说他不著有,也不著空——这个就是中道正观,这个就是发清净的菩提心,所以我们说这个才是正确的发心。就是发了度众生的誓愿,要落实圆满十波罗蜜,然后再以中道正观来成就佛道,圆满十波罗蜜,你才可以真正落实说“为了度众生,我要成佛”,才能够真正的达到这样的目标,这个才是正确的发心,用这个发心,然后来学习禅波罗蜜,这样才正确。

这就是第一卷的内容,我们今晚就讲到这里。

明晚我们就介绍第二卷的外方便,外方便有五个内容嘛:有具五缘、诃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我们从明晚开始介绍这些内容。

这样我们还有没有时间打坐啊?还是我们就讲到这里就好了?

好,我们还是来练习一下好了。虽然时间不够,因为我们上一堂曾经承诺,希望每一坐都能够坐满四十分钟。今天可能是没有办法坐那么长的时间,但是我们先让今天新来的同学有一个练习的机会,所以我们还是把怎么样上座的那个步骤交待一下。

两位师兄请上台,我们都会先暖身,然后才盘腿。我们是利用七支坐法、毘卢遮那七支坐法。可是在坐之前,因为我们的身体平常可能有一些僵硬啊,或者是关节没有松开啊,所以我们一般都会有一些暖身运动先做,然后我们才开始打坐。请各位师兄起立,跟着台上的两位师兄一起练习。

(众师兄做暖身运动……编按:关于暖身运动可参考《天台小止观》内的演示视频)

做完暖身运动,我们就先把身上的觉得会紧的部分,譬如说衣带把它放宽,皮带、腰带把它放松,那个有眼镜的拿下来,手表拿下来。

我们先盘腿,你要单盘、散盘、还是双盘都可以。腿盘好就手结定印,两手上下放。这个姿势我们从明天开始,会在上课前十五分钟开始放,我们过去有那个录像带,讲得比较详细,详细解说怎么样上座的,每个姿势详细解说。如果初学的想要详细了解,你就早十五分钟来,我们会放录像带,你就照着那个练习就可以。我们每个晚上,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办法每次都重复详细说明白,所以我们现在只能把每个姿势做好就好了。

手结定印,大拇指轻轻地相触,尽量往身体靠,然后放在盘的脚的上面。摇动身体七、八次,你就顺时钟慢慢地摇动你的身体。然后背脊打直,两个肩膀就是平的,没有歪斜到左边还是右边。头摆正,下巴轻轻地收回来。我上次说收下巴,大家就变成低头了,不是。收下巴是你的头先摆正,然后下巴往下压,不是整个头就低下来了,所以收下巴的意思是往下压。我们讲过这边有两个颈动脉嘛,是因为你这样收下巴,它就压住这两个颈动脉,那你的妄念就会慢慢地减少,这个是收下巴的意思,不是低头的意思。

接下来我们就吐浊气三口:先吸一口气,然后吐气,慢慢地吸,慢慢地吐,鼻子吸气,嘴巴张开慢慢地吐气。吐气的时候,我们就观想全身百脉阻塞的地方都随着气息打开,秽气也跟着排出来,这样观想三次,就是三口气。吐完,我们舌头就轻轻顶住上颚的地方,眼开三分。

我们还是从数息开始练习。所谓的天台数息法,就是鼻子吸气,鼻子吐气,很自然地吸气,没有去控制你的呼吸,你平常怎么样呼吸,你现在就是保持自然地呼吸就好了。那它吸进来,然后吐出去,把气吐光之后数一,吐光之后才数,这个是重点,你才不会一面吐一面打妄想,因为你要等着它吐光,你才数数字,这个时候比较能够专一,所以我们一定是吐完之后才数二;然后吸气,吐完之后数三。然后从一数到十,再回过头来,从一数到十。

因为各宗各派的方法不一样,像密教的数息,它就先数七,然后再加二,变成二十一,然后再三十五,再四十七,慢慢加、慢慢加,所以方法不一样。天台止观它是从一数到十,再回过头来从一数到十,这样子重复。它为什么一到十,没有十一、十二?因为一、二、三都是单一的一个音,像“十一”变成有两念,“一百一十一”,三念,懂吗?一、一、一,要三个念头,所以它为了要让我们更能够专注,它就一、二……,就是都是只有一个念,懂吗?这样比较容易专注。十,没有两个音阶,十一、十二,没有,所以这是为什么它从一数到十的原因,就是能够更专注,能够更单纯地、很专心地在这个数字上。

如果数丢的,再回来,因为在打妄想,所以可能数到二十几、三十几还没有发现,所以当你发现,你就再回过头来数一,从头数。如果你数到一,二,三,四……,不晓得想到哪里去了,再回过头来数一。所以不管你是数过头,还是数字数丢了,你都永远回到一开始数,那只是练习专注的一种方法而已。我们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练习数息就好了。

等一下我会下去帮你们调整姿势,不要吓到,我会拿香板放在你的背后,你只要靠着香板,那个才是正确的姿势。

(下座……)

好,放松心念,离开你的所缘境。开口吐浊气三次,也是一样的,鼻子吸气,嘴巴张开吐气。吐气的时候观想全身的气散开。然后慢慢摇动身体七、八次,顺时钟慢慢摇动身体七、八次。肩膀动一动,然后两手可以打开,头动一动,脖子,还有两个脚也可以打开。

先用两个手摩擦全身的毛孔,然后两个手掌搓热之后盖在两个眼皮上,然后张开眼睛。身上哪边酸胀麻痛的地方,就是加强按摩那边,就是按到不会酸、不会胀、不会麻、不会痛为止,要一直按到气血循环正常,呼吸正常。按摩很重要,一定要按到不会麻,然后才站起来;如果没有按好,这样麻麻的就站起来,你下次很快、打坐很快腿就麻了,所以一定要把它按到不麻为止,才可以下座。

所谓的数息,就是从一数到十,这个是修数。当你数到你的数目不会间断,从一到十、从一到十,数目都不会间断,没有什么粗的妄念,偶尔有一些细的妄念,但是它已经不会干扰你数息的心念,这个时候我们就称为“证数”,就是说你已经证到数息了,就可以进入下面一个随息,那以后我们会练习。

谢谢文福师兄,还有Thomas的示范。我们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

回向:(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