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何谓般若,五种般若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讲于新加坡Orchid Country Club
二○一七年三月九日
我们讲到《心经》的经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那什么是“般若”?什么是“波罗蜜多”?什么是“心”?什么又是“经”呢?所以我们要一一分别说明。
先讲“般若”,这个“般”就是“智”的意思,“若”是“慧”的意思。那什么是智呢?就是决断;什么是慧?简择。那什么是决断?什么又是简择呢?这要弄清楚,因为有关于我们本自具足的那个般若智慧要怎么让它开发出来,这个是我们学佛修行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成就般若嘛,对不对?
可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般若智慧,但是现在为什么是无明愚痴呢?就是没有开显。没有开显有很多理由:有的是教理没有通达,那有的没有实证的功夫,所以不论是教理还是功夫,它都是帮助我们开显我们本来就有的那个般若智慧。
决断的意思就是,如果要谈到怎么开悟、怎么明心见性、怎么样追溯一切法的根源,他必须要有决断力。
像有一些学习教理来说,举例说明,要不然还不知道什么叫决断嘛。他一面看经论,一面学习佛法,一面怀疑自己理解得到底正不正确:“我会不会误解佛的意思?这段经文我会不会没有真正弄明白它的意思?”不确定。那怎么办呢?就去问了A法师:“这段经文到底什么意思呢?”那回来再推敲推敲,如果跟他原来想的不一样,可是我又怎么证明A法师他说得是对的呢?于是又去问了B法师,如果B法师讲的答案跟他自己想的,还有A法师的不一样,怎么办呢?怎么办?再去问C法师嘛,对不对?再去问C法师:“A法师这样说、B法师这样说,哪一个对?”
因为他从头到尾都没有决断力,不确定,然后担忧,就是害怕、恐惧自己理解错误。如果理解错误,就是种下的种子都是错误的,那个邪知邪见啊,或者是错误的知见,而不是正知正见,那这个种子种到第八阿赖耶识成为未来种子,那不是永远不可能成就吗?所以他会焦虑、会恐惧、担心、害怕,然后一再地确定、确定、再确定。那如果C法师的答案又不一样,那他怎么办呢?
所以对于宇宙的真理,它是不容怀疑,不容丝毫的怀疑,没得商量,讲到诸法的实相,就是一切诸法的真实面貌嘛,真实相貌叫做实相,实相就是真实相貌。如果以我们的真心本性来讲,就是真实的相貌;以一切诸法来说,就是真空法性是真实的相貌。那我们的真心本性是不生不灭的嘛。可是如果我们用生灭心去推敲、思惟、想象,不管你怎么推,你用生灭心想要去理解那个不生不灭的真心,你就是没办法契入。
所以从我们听闻经论开始,你所有的是不是正思惟?正思惟才能够产生正知正见。其实很容易,就是你只要把你的第六意识妄想心:什么分别啊、什么比量啊,全部放下,然后你用你的清净心现量去看经文,直接就进来了,直接就契入。可是我们是用第六意识的比量,用妄心、有生灭的妄心去想象:诶,这个是不是佛的意思?不管你问A法师、B法师、还是C法师、还是DEF,到XYZ都一样,知道吗?
就是你用的心,你是用妄心,用生灭的妄心,然后用第六意识的比量,去思惟分别所有的经论,这样是没有办法契入现量无分别境。因为真心本性是现量,你用比量永远没办法契入现量的真心本性也好、真空法性也好,是永远没办法契入。所以你用妄心想要去想象什么是真心的状态,你也是永远没办法到达,因为你是用第六意识的比量、用妄心去想要知道什么是真心,用生灭心想要去知道那个不生不灭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境界。
可是不生不灭的真心本性、真空法性,它是超越八识五十一个心所,你是没有办法用八识五十一个心所去缘到它的,因为它跟这个都没关系。所以你只要用的是八识五十一个心所,想要去实证到这个真心本性,是永远不可能,因为它是超越八识五十一个心所的内容。
我们念过《唯识》也知道啊,八识五十一个心所怎么来?就是无明来的嘛,一念无明妄动,然后才有了八识,才变现之后的身心世界。所以你用八识五十一个心所来想象什么是真心的状态,那你已经是在无明当中,你怎么可能直接去寻本溯源到那个真心的状态?你是没办法的。
所以你在学佛修行的过程,你永远没有决断力。决断力就是你对诸法实相(或者真心本性,或者是真空法性)实证到的那个状态,它是不容丝毫的怀疑,也没得商量,因为它就是法尔如是嘛,它本来就是这样。只是你到底有没有契入,你是不是真实证得这样的一个状态。它也超越语言文字嘛,所以你就在那边想说A法师这样说,就是语言文字相嘛;那个法师这样说,也是语言文字相嘛;然后你心里又想了一堆,那个是心缘相嘛。所以你不管是语言文字啊、还是音声啊、还是你心里所想象的、第六意识所想象的、比量的,这所有的都没有办法契入真心本性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听经闻法很多,但是他没有真实地契入,对他来讲就是一些名相而已。
像我们讲实相,“实相”就两个字嘛,它是名相。可是你要真正明白什么是实相,除非你契入,对不对?除非你真正地当下实证到诸法实相,就是诸法的真实面貌。我们的真心本性的真实面貌,除非你实际上真正地证得了,你才知道什么叫“实相”这两个字,它已经不是文字了,对不对?而是一个真实的境界,开悟、明心见性的那个真实的境界,所以这个时候实相它不再是两个字。
可是如果你不是实证,那你要推敲实相,那就很多语言文字来形容嘛,对不对?形容它是怎么样啊、又是怎么样啦,不管他是怎么形容,就没有离开语言文字还有心缘相,而不是实相圆证的那个境界当下,不是。
所以我们所有的佛法,其实都是要真实证得的;不然都只是一些名相而已啊。你学了那么多、背了那么多,可是你证了多少?你所有的名相你是不是都能够有实证的功夫在里面?真正实修实证,你才有决断力,这个“智”、这个决断力它才能够真实地生起;要不然就是也不知道这样对不对?那样对不对?都不是很确定,这个就是都没有决断力嘛。为什么没有决断力?是因为你这个智力没有开显。
那什么时候智力才真正开显?就是我们刚才讲的,除非你实证,实证到这个诸法的真空实相,或者是明心见性,见到你的真心本性。这个当下是无分别的现量,我们说般若无分别智嘛,就是指这个当下是现量。所以你用比量,从听闻一直到思惟,你全部用比量的话,你是没有办法契入这样的境界,最主要的原因在这里。所以我们学佛修行虽然很长的时间,但是有很多疑问,对不对?很多不确定,这样说到底对不对?有时候我们跟亲朋好友在谈论佛法,也不是很确定自己讲的对不对,因为没有决断力,那个智力没有完全开显;然后越讲越心虚,因为自己也都没证得嘛。
那讲到功夫呢,那就花样更多了,对不对?讲到做功夫,不是要修止观吗?不管你用什么功夫,就是实证的功夫来说,那你总要修一个什么法门嘛。那一切法门都没有离开止观的范围,不管你是念佛、持咒、观想还是什么,全部都没有离开止观的范围,所以这时候的止观它是一个广义的解释。
我在想要不要讲名字,有一位中国大陆辽宁省的一位师兄,他上网看了我们的《天台止观》,非常的好乐。因为《止观》上面讲到贪欲重的要修不净观,散乱的要修数息嘛。然后他就开始想说:“我到底是贪欲比较多?还是我比较散乱?我要先修不净观呢?还是要先修数息?”问师父,就开始问了,每日一问就开始了。那就说:“你如果说心散乱的话,你就是修不净观你也很难观想嘛,所以还是先修数息好了。”“那好吧,那就先修数息。”
先修数息,本来数息很简单嘛:就从一到十,中间有跑掉就再从头数,从一到十嘛,其实法门很简单,对不对?你就乖乖地从一到十这样数就好了嘛,就能够证数,然后也可以得定,就能得止了,不是吗?本来很简单的。可是他就开始了:数一数,因为心太乱、心太散乱,然后他又开始坐在那边他就是老是数不好,然后一面又想说:不是数呼吸吗?不数还呼吸很正常,一数他就开始数不好了嘛。
所以又看到《天台止观》上面讲:如果你的呼吸没有调到息相,你是风相、喘相、什么气相,你也是没有办法得定,对不对?他说:“那好吧!我既然没有办法好好地数息,那我就开始调息吧,要调到息相我才可以开始修数息呀!”他的理解是这样啦。于是乎,他就开始。那书上怎么讲呢?就是说你就观想气充满全身,然后全身的八万四千个毛孔同时吸、同时吐嘛。也是很简单,就这样而已嘛。
可是他就开始观想气充满全身,这一件事情他就搞了很久很久:“气充满全身?这时候我的念头要放在哪里呢?”他又开始了:“我是要放在我的毛孔上呢?还是要放在我的心上?还是要放在身体外面?”因为你吐气,全身毛孔吐气,“那我的心念是不是要跟着就全部吐到外面去了?然后要吸进来,全身毛孔再吸气,再吸进来,我是不是那时候心念又跑进来?”跑出去、跑进来,跑出去、跑进来,忙得不可开交。
然后呢,就把“气充满全身,八万四千个毛孔同时吸气、吐气”当作一个法门来专修。他以为这样子就可以把呼吸调到息相,所以他就每天就是气充满全身,当然出问题嘛。然后他又自己发明很多,到底是这样、这样、这样?这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他没有决断力,所以他修一个很简单的法门,然后弄了很久很久!就是还没有开始数息,懂吗?他本来要修数息的,可是他忙了半天还没有开始,因为他光是调那个呼吸他就搞不定了,所以他每天就在忙着那个呼吸要怎么办、然后这个怎么办,然后每天问、每天问、一直问……
我就说:“你还是先不要修功夫吧,你还是先不要修止观,我建议你还是先从经论下手。”因为如果你有一点经论的基础,尤其是唯识,大家都念过,就知道,你至少不会那么的执著嘛,对不对?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在修呼吸,然后数字也不是真实的,然后呼吸的状态也不是真实的,它都是生灭、生灭、无常的。那你这么样的、一心一意的专注在这个上面,这么用心的每天观气充满全身,那当然会出问题啊。
而且它只是对治的法门,它不是专修的法门,不是说每天观想气充满全身,然后这样子。它不是一个法门来的,它是对治,什么时候对治?就是说你上座以后修数息,觉得还有气相、风相、喘相,然后你稍微作这样的一个观想,你马上就觉得说你那个气比较顺,然后就可以开始数呼吸数得比较顺畅。它只是这个时候,用很短的时间来稍微对治一下你的呼吸。那你其实观想了几次,毛孔同时吸气、吐气,你只要安下心来,很快那个息就调了。只是这样的时候、这个时候稍微调一下息。可是他就很认真地把它当作一个法门来修,整天就观想气充满全身,那……,因为它不是一个法门,它只是很短时间的一个对治呼吸的方法。
我们只是举例子,因为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就是说你今天不管修什么法门,你总是没有按部就班,或者是没有很老老实实地按照这个法门来修。其实法门都是非常简单,你弄到那么复杂,是因为你自己第六意识的妄想心太炽盛,或者是比量分别心太重,所以把很简单的法门搞得很复杂,当然就不可能成就。所以他怎么可能修止观成就呢?
所以我建议他先从经论下手,就是说你经教稍微听一下,然后你有一些概念,然后你修的时候也不会那么执著。因为经论……,我们知道,我们身心契入那个经论,我们的身心能够宁静下来,然后也比较有分辨的智慧。因为经论都是告诉我们正知正见嘛,那你修起来也不会这么执著。可是他跟我说他对经论没兴趣,他只喜欢做功夫。所以就是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只是举一个例子。
其实我们在修止观,或者是其他任何法门在修习的过程,其实都是自己把它弄得很复杂。因为祖师大德或者佛陀教下来的法门都是非常简单,而且很容易成就。那我们没办法这么快速成就,其实是因为我们第六意识的妄想心,那个比量分别太严重,而且修得非常执著。因为你不管修什么法门,你一定要把人家比下去嘛,一定要证明我这个法门是最殊胜的嘛,因为这样才可以增加自己的信心,对不对?那就表示你的法执很重呀。你说哪个法门不好呢?都很好啊,都可以成就啊;可是你的心量就是只能接受你那个法门,其他就全部被你比下去,那是你自己的慢心嘛,也不是真实的,因为法无高下嘛。
所以现在讲到这个决断力,它实际上在我们学佛修行的过程当中它非常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你是不是很快速地能够开悟、明心见性,然后见到诸法的实相,就是这个决断力。所以你修得这么不确定,然后又不是很…,东问问、西问问,还是不确定,因为越问越混乱嘛,因为每个人答案不一样,怎么办呢?是不是?
所以所谓的“般”就是“智”的意思,智就是决断。因为诸法的实相就是法尔如是,就是这样,你没办法契入就是没办法契入,你用你的比量怎么样去推敲、怎么去思惟想象,也都没办法契入。
那这个“若”是“慧”的意思,慧就是简择。简择就是分别的智慧,这个也很重要。因为我们修行能不能快速地断恶修善,或者能不能快速地断惑证真,断惑就是除去一切的烦恼、所知障,然后早一点破无明,愚痴、无明、黑暗,能不能快速地破除就跟这个慧力有关系,就是你有没有那个抉择的智慧、简择的智慧。
譬如说:大家都很希望断恶修善嘛,对不对?可是你是不是很正确的断恶修善?你是不是你每一个身口意的言行,你都是这么确定你是真正的在断恶修善?我们说要断恶修善、要累积功德嘛;那你确定你每一个善法都是在累积功德吗?确不确定?不确定就是没有决断力啊,然后不确定就是没有简择的智慧,没有“般”、也没有“若”,没有“智慧”。
像我们说要布施,对不对?那你确定你的布施都有真实的功德吗?确定吗?你每一件善事都一定有功德吗?有没有可能有时候不小心还造业?有没有?布施要祛悭贪,对不对?你确定你每次行布施完,你的悭贪有少一点吗?有吗?有少一点吗?要有决断力啊!有没有?有少!(有师兄点头)很好!真的?确定吗?
譬如说:布施有功德,对不对?你什么时候布施不是为了功德?你什么时候布施是三轮体空?没有一个布施的我,没有布施的对象,也没有布施这件事,你每次布施是不是都是这样子?还是说因为布施钱财能够赚钱,所以我才布施一下嘛;因为帮父母亲延寿,所以我帮他们放生一下嘛;那我去参加念佛七,功德回向给什么?从父母开始嘛:子女、家庭、事业、还有身体健康嘛,不然你们都回向什么?功德回向都什么内容,就知道有没有三轮体空了嘛,对不对?
所以我如果今天布施是因为布施有功德,我有没有除悭贪啊?我会不会除悭贪?还是我越布施越贪?有没有可能越布施越贪?如果我每次布施都是为了功德,我是越增长我的悭贪,应该是这样嘛,而不是除悭贪。因为印经可以开智慧,我才去印经嘛,对不对?不然我干嘛印经?我真实的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开智慧、破除无明,我才去印经吗?然后我印经的时候都三轮体空吗?真的吗?那后面的名字都不用放上去了,对不对?后面不是一大堆助印的名单吗?那都不用放啦,因为你三轮体空了,没有一个印经的我,也没有印什么经啊。有些印经他还要印什么经:开智慧一定是《心经》、《般若经》嘛,对不对?身体不好,印经一定是《药师经》啊,不可以印错了啊!你说这样子有真实的功德吗?你确定吗?你确定行善有真实的功德吗?再问一句。
这个就是讲到现在的简择的智慧,你是不是有分别的智慧?你每做一件善事,你确定它有真实的功德吗?什么才是真实的功德?你们说说看,什么样的情况才有真实的功德?什么样的情况布施供养才真正能够除悭贪?能够舍放下,彻底的舍放下,那个是布施供养最原始的意义,希望能够舍放下,能够去除悭贪的习气。所以你越不执著,其实越施越多;可是你越执著,增长悭贪而已,能不能越施越多?很难说。
那完了,以后都没有人要布施了,因为三轮体空不是马上就可以做到的。可是我们现在谈到这个真实的智慧,这个简择、分辨的智慧它真的很重要;要不然你以为你每天都在累积功德,哪里知道你又在增长这个贪、又在增长瞋恚,又在增长慢,你自己都不知道!是因为没有“慧”,没有这个简择的慧力。
所以这个慧力如果具足的话,你每一个当下都知道你的身口意到底是什么状态,这件事是非、对错,还是善恶,了了分明,但是又没有执著。这中间也没有丝毫的怀疑,也不会怀疑,然后做完好事回来问人家说:“我这样有没有功德?或者是我这样错了吗?”那表示他没有分别的智慧,对不对?
我今天在街上看到一个残障的,然后我就布施他一点钱,然后回来就被骂得要死,说“那个是假的啦、那个是集团!”然后你就开始懊悔了嘛,所以你就不知道你行善到底是对不对,会不会助纣为虐,还是怎样——那就是没有慧力啊,什么是正确的,都不是很清楚。自己到底做对了还是不对,到底有功德没功德,都不是很确定。
所以我们就知道这个般若智慧真的很重要。除非我们明白诸法的实相,才能够真正地破除一切的不管是我执还是法执,二障就是烦恼障、所知障,才能够慢慢地远离,然后才有这个决断还有简择的智慧。
所以这个般若智慧就好比光明嘛,即使你千年暗室,你这个房间不管暗多久,你只要般若的智慧一开,千年暗室也是瞬间就得到光明。所以般若智慧最主要就是破除无明愚痴的,然后断惑证真,就是靠这个般若。所以它其实就是“照、了”的意思,般若的慧光一照,一切了了分明,这个就是般若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照了”。
那这个般若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有吗?有啊!所以不用担心,它本来有啊!本来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明”;可是为什么变成无明呢?就是当我们用妄心的时候就无明了,一念妄动产生无明,然后开始有了…,无明就是以为有“我”的真实存在嘛,就是我执或法执,就是从这一念无明开始的。可是我们本来的般若智慧是照了,是本来有这个照了的功能,本来是明的状态。所以这个般若智慧是本来人人具足;无明呢?本来没有,真心本性是本来有。所以我们的真心本来有,这个般若本来有,无明本来没有。
所以也不用费尽了力气、想尽了办法,怎么样去破无明。因为为了破无明,又在知见上立了很多知见,为了要破除无明,这样对不对?那样对不对?刚才讲的:A法师问完了问B法师,然后再问C法师,可能还没得到答案啊。那就是在本来佛陀的正知见上面,你又立了很多的知见,那都是无明的产物,所以“知见立知,是无明本”。
所以你做这样的事情,实际上是在增长无明,而没有办法破无明。就是我们刚才一开始讲的:因为你都是用妄心、生灭心想要去臆测、推度那个不生不灭真心的状态,所以做的一连串都是增长无明的事情。所以我们如果有这个正知见,知道无明本来没有,怎样?般若慧光一照,千年暗室,不管你愚痴黑暗了多久,也在当下,般若的慧光一照,就了了分明,知道一切法本来无我,本来没有我的,你自然就不会起我执跟法执嘛,对不对?
好,这就是有关般若的解释,应该很清楚了。所以我们每天很努力精进地想要学佛修行,想要快快成就;可是那个决断力、还有简择力它真的很重要,这样我们才能够很快速地到达、快速成就。
那讲到般若的内容,它有五种。我们刚才只是在介绍什么是般若,再详细分它有五种般若:
第一种是实相般若,实相般若我们这两天讲了很多,就是诸法的实相,你怎么去真实证得诸法的实相。所以它是诸法的真理,实相是诸法的真理,就是真实的面貌,就是我们刚才讲的真心本性也好、真空法性也好,它都是属于实相般若。那我们学佛修行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圆证实相般若,真正的明心见性,明白一切法的真实面貌。
那怎么样去圆证到这个实相般若呢?它需要透过观照,观照就是所有能够圆证实相的法门,它都属于观照般若,就是所有的法门,一切修行的法门都是属于观照般若。所以实相般若就是我们刚才讲:我们的真心本性是每个人本来就具足的;可是你让这个真心本性怎么样去显露出来呢?就是要靠这个观照般若,它就好比我们心上的光明。本来有真心本性,它起作用的时候,就是心上所起的光明,这个我们称为观照般若。透过这个观照般若,你才能够去实证到实相般若,不管你透过哪一个法门。所以这个观照般若就好比我们的本觉妙慧,我们的本觉妙慧是我们心上的光明。所以讲到观照般若,它就是一种智慧的光明、智慧的观照,一种智慧的作用。然后这个智慧也是我们本来有的本觉妙慧。
那你怎么去明白实相般若跟观照般若的内容呢?就是要透过文字般若,所以文字般若就等于是说明实相般若跟观照般若的言教。所以透过文字说明什么是实相般若、什么是观照般若,你才能够开始起修嘛:不管是透过止观还是哪一个修行的法门,利用我们的本觉妙慧,然后去实证到实相般若,也就是见到我们的真心本性。要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的才能够叫做文字般若,不然就是文字而已嘛。
我们世间有很多语言文字啊,可是它没有办法帮助我们见到实相,这个就不能叫文字般若,只能叫文字、语言文字,沟通的用具,或者是表达的工具。它没有办法让我们开发智慧的,没有办法帮助我们见到我们的真心本性的,这个都不能叫做文字般若。所以这边讲到文字般若是什么?真教——真正佛陀的言教,它能够帮助我们透过观照般若这个真慧(观照般若是真慧,就是真实的智慧,或清净的智慧,它是我们的本觉妙慧)透过这个本觉妙慧去悟到,去圆证到这个实相、这个真理。
那你见到了这个真理之后,要做什么事情呢?就开始起六度万行(hèng)嘛,因为你要真实利益众生,你就要透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或者十波罗蜜,六度万行——这个主要是悲心的表现,怎么样去利益众生?就是透过眷属般若,就包含一切利益众生的内容,全部都在眷属般若的范围里面。所以它一定是见到实相般若以后,然后才能够在这个真空实相的基础之上,然后起种种的妙行。这时候才能够做到刚才讲的三轮体空的布施、三轮体空的持戒、三轮体空的忍辱、精进、智慧、禅定。所以他是先自利,然后再利他,自己先真实地证得,然后再帮助一切众生得到真实的利益。
然后这个境界般若呢,就是诸法,诸法就是指:把一切法,把它分成“理”或者是“事”;就是一切法都有它的本体,还有从本体所起的作用,就是所谓的事相;或者我们讲说本体界、现象界。一切诸法的自性本空——这个就讲到一切诸法的本体;虽然一切法的自性是空的,但是不碍它因为缘起而现出种种的事相嘛。所以这个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它有无量缘起的可能,只要有缘起,它就现出种种的事相。所以一个叫理、一个叫事;一个叫本体、一个叫现象,所以一切的诸法都有它的理、事。
像《华严经》就讲到理无碍、事无碍,有没有?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个就是现在讲的境界般若的部分。把一切诸法,以站在本体的立场来讲,或者现象界的立场来讲,或者是理的立场来讲,或事的立场来讲。其实是理事不二嘛,大家都知道,你现象界也不碍它自性是空的,自性是空也不碍它的缘起;所以性空、缘起其实是一件事情的两个立场来说明而已,一个是讲它自性本空的道理,另外一个是从空性当中又能够生起无量的缘起。所以是不是同样一件事情然后两个立场来说?所以才有所谓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等等的。
那不管怎么说明,能够很善巧地说空说有,然后空有不二,然后空有双融,不管你怎么形容——这全部的内容都是属于境界般若的范围。不管你是要讲性空缘起、还是缘起性空、还是什么妙有、什么,不管你怎么说,都是诸法的内容。说空说有、空有无碍等等,都是说诸法的境界,种种不同的境界:空的境界、有的境界、空有双融的境界、不二的境界,这个都属于境界般若。
所以我们在你自己圆证了实相般若之后,你要对众生来说法的时候,你必须要有境界般若的方便善巧,然后起大悲心,加上空性的智慧,然后行六度万行,然后圆满十波罗蜜。这就是整个般若的分类,五种分类的说明。
那我们今天刚好讲到这里,一个段落,就下课吧。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