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s4、普贤章(下)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讲于新加坡净名佛学社

经文: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贤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华依空而有相空华若复灭虚空本不动幻从诸觉生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应远离幻诸幻悉皆离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觉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继续《圆觉经》。

我们看经文:“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

佛继续对普贤菩萨说:“善男子啊!一切菩萨以及末世一切众生,应当要远离一切幻化的虚妄境界。”这个是第一步,佛现在传这个法怎么修,第一步,要远离一切的幻化境界。

接下来:“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

当我们想要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的时候,就会坚固、执持有一个能远离的心,要知道这个能远离的心也是如幻,也要远离。像我们知道一切是如幻的,一切幻化的虚妄境界,就是前面我们所谓虚空中的花朵,都是虚妄的境界,都是如幻的,所以这一切的幻化都应当要远离。

所以我们平常碰到任何的事情:生烦恼也好、想不开也好、看不破、放不下都好,不管任何的一切境界现前的时候,我们都要知道它是如幻的境界,由无明而生起一切如幻的境界,都是由一念无明而来的。所以,碰到对境的时候,我们就要提醒自己:“这一切的虚妄境界都不是真实存在的,要远离!小孩子烦我,这是虚妄的境界,要远离!小孩子功课不好、小孩子不听话,这是虚妄的境界,要远离!工作不顺利,这是虚妄的境界,要远离!”不管你生什么烦恼,都要知道它是幻化的虚妄境界,应当要远离。

所以这个时候,你就有一个“要远离、要远离”这样的一个心——这个是能远离的心;你要远离的境界,是所远离的境界,所以它有能、所,对不对?有一个能远离的心,要远离什么?一切虚妄的境界,是所要离的境界。有一个能离的心,有一个所要远离的境界,就是一切幻化虚妄的境界是需要远离的。

那这个想要远离的心也是如幻的,这是第二句话。我们会因为想要远离一切幻化的虚妄境界,因此就有一个坚固、执持要远离的心,要知道这个心也是如幻的,为什么?有能、所,就是二元对立,我们昨天讲的,二元对立,只要有能离、所离,它是二元对立。所要远离的境界是如幻的,那你能远离的心也是如幻的。所以一碰到境界来的时候,你就生起“哦!那个是假的啦!不要执著啦!我们就远离就好了!”这个能远离的心,要知道它也是如幻的,这就是第二句:“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要知道这个想要远离的心,这个心也是如幻的。

既然想要远离的境界是虚妄的、是幻化的,我们能离的心呢也是幻化的、也是如幻的,一切的境界是虚妄的、不是真实存在的,那这个境界我们知道它是幻化的、是虚妄的,这个境界就不会再障碍我们了嘛,所以你这个能离的心还需不需要?不需要了,因为境界是虚妄的,那你这个想要离开虚妄境界的心也是如幻的。

境界如幻,境界远离,那这个能远离的心它也是如幻的,我们就再远离。这个时候还有没有剩下什么?一切虚妄的境界我远离了,我能离的心也远离了,能离的心也远离了,这个时候还剩下一个什么?啊?“远离”的这一念,对不对?一切虚妄的境界远离,能离的心也是如幻的,也要远离!还剩下一个远离的念,对不对?这一切都要远离嘛,所以这一念“远离”也是如幻,这就是下面一句: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远离了能离的心之后,远离的这一念也如幻,也要远离。

连要远离的心远离了,远离的这一念也是如幻的,也要远离。那这时候连远离的这一念也远离了,这时候还有没有剩下什么?我的心要远离一切虚妄的境界,这个能离的心是如幻的,所以我要远离。我再把远离的这一念,我再远离,还剩下什么?还有没有剩下什么?远离的这一念也没有了,那是不是应该没有念头了,对不对?远离的这一念再把它空掉,就应该没有念头了,对不对?

所以这个时候,无念就会现前,或所谓的空的境界会现前。那这个无念或者空的境界还要不要远离?就好像很多人他不管是诵经也好、打坐也好、念佛也好,他就念到那种好像没有什么念头了,那我们就叫做无念,给它一个名称叫“无念”。然后他就抓住那个境界,抓住那个无念的境界,或者他证到空,他就抓住那个空的境界,请问这个无念或者是空,它是有生灭的吗?它是真实存在的吗?它是我们昨天讲的那个真心,没有生灭的那个圆觉妙心吗?是吗?你已经见到你的本性了吗?有没有?这时候有没有见性?有的举手?没有的举手?

所以不管你修什么法门,如果觉得说我已经没有什么念头了,或者说:诶?那个空的境界现前了,这个还是二元对立,你要知道这个空、还有无念的境界是怎么现前的?相对前面那个“有”的境界现前的嘛。我们昨天也讲过,空跟有是二元对立,所以你这个空相怎么来的?也是因缘所生,什么因缘?刚才一步一步远离,然后达到的嘛,所以它是因缘所生,它不是我们那个不生不灭的真心,所以这个时候其实还没有见到你的真心,你的圆觉妙心也没有现前。

所以,尽管空的境界现前,或者无念的境界现前,也要知道这个境界也是如幻的,只要是二元对立的,它都是如幻的,“空”相对“有”来说的,所以它是如幻的,所以也要远离。这个就是下面一句:

“离远离幻,亦复远离。”

就是离去了前面那个“远离为幻”,就是把远离的这一念空掉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这个时候就有一个空、无念的境界现前,要知道这个境界也如幻,也要远离,所以就要把这个空再空掉,把这个无念再空掉(再空掉就是再远离的意思),请问这个时候是不是都没有东西剩下了?这下远离得够彻底了吧?应该没有什么剩下了吧?没有什么可以再远离的了。远离的那一念把它远离,然后就无念、空境界现前,再把这个再空掉、再远离,应该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叫它远离的,已经没有东西了。

这个时候会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呢?连空也空掉了之后,没有东西再可以远离了,这个时候就剩下一个,剩下一个那个没有办法远离的那个东西——就是我们的真心,就是我们的圆觉妙心,那个是没有办法远离的,因为它是不生不灭的,懂吗?你那个能够生灭的,能够远离的全部都离了,剩下那个没有办法远离的,那个就是我们的真觉,这个时候就能够现前,这就是下面一句:

“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所以一直要到再没有什么可以远离的时候,才能够真正的尽除一切的幻化境界,因为一切幻化的境界都远离了,连那个念头也没有了,连空的境界也再远离了,没有什么剩下来的,没有什么剩下来就是远离之后剩下来的都没有了,这个时候我们的自性就自然能够现前。

那个修《楞严经》观音法门的,有没有?这个就很类似观音法门。观音法门你们有修的就知道:“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个就是第一句“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接下来就是“如是渐增,闻所闻尽”,这个就是第二句“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就是能闻跟所闻。

我们前面也有师兄问过,我们上次讲的那个跟这个“圆通章”能不能相通?我上次的回答的是说这个法门是更直接;可是如果说勉强要对照一下的话,现在四句刚好就等于耳根圆通的那四句,它有三重的能所,把这个三重的能所(能所就是有对待嘛,有能、有所,二元对待),把这三个能所都像我们现在讲的远离,那寂灭就能够现前。所以,第二句就等于是能闻跟所闻尽(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就等于把它远离,所以它第一重的能所,就是能闻跟所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这个就等于能觉所觉空,第二个能所,能觉跟所觉再把它空掉,就是“尽闻不住,觉所觉空”。接下来,“离远离幻,亦复远离”,这个就等于“空觉极圆,空所空灭”,就是能空跟所空再把它灭掉,这就是我们说的把空跟无念再远离,它也是如幻的,然后再远离,结果就是“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就是现在讲的“得无所离,即除诸幻”。“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就是同样证到这样的境界,就是我们的真觉,这时候就能够现前。

所以一定要到“得无所离”,没有什么可以远离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尽除一切的幻化境界。这种情况像什么呢?就是下面讲的: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

这种情况就好像钻木取火。以前没有火柴、也没有瓦斯、也没有打火机,他怎么取火呢?他就用一根木钻子去钻那个木材,一段时间以后,火就着起来了,所以他用木钻子来钻木材,钻到那个火生起来了之后,火就把那个木材也烧掉了,把木钻子也烧掉了,因为两个都是木的,这就是讲“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相因的意思就是说相依,互相摩擦,两根木头互相摩擦,一个是木材、一个是钻子,木头做的钻子,去钻那个木材。“火出木尽”,等钻出火来,把木材都烧光了,到最后烟也灭了、灰烬也飞散了,什么都没有剩下,就是“灰飞烟灭”。你那个火烧木材,烧到最后怎么样?只剩下烟,到最后那个烟也没有了,剩下灰,对不对?一阵风吹过来,灰也散掉了,什么都没有剩下,用这个来比喻我们一步一步的远离,到最后什么都没有剩下,就好像灰飞烟灭一样。

所以,一直要到没有可以远离的时候,才能够尽除一切的幻化境界,就好比灰飞烟灭。如果还有一个空没有空掉,或者是还有什么剩下可以远离的话呢,就好比这个木材烧完了,还留下木炭啊、还留下灰烬一样。有些木材它是烧完它就变成木炭了,那个就是还有木炭剩下,或者是它变成灰了,有一堆灰留下,这个就比喻说你应当远离的还没有全部远离完,还有留下一个什么可以远离的,或者还有一个空啦或者无念啦你没有远离,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不能尽除一切的幻化境界。

“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我们现在以如幻的身心来修习,除去如幻的无明,也是同样的道理,虽然一切的幻化都灭尽了;但并不入断灭。“不入断灭”,入断灭就是什么都没有了,连圆觉妙心也没有了,那个就是入断灭。所以以为这一切幻化的境界都灭尽了之后,就入断灭的话,那就是我们没有办法明心见性,也没有办法见到我们的真如本性,因为它也跟着灭了嘛,跟这一切幻化的境界消失了之后,我们的真心跟它一起消失,这样就入断灭。

可是我们昨天晚上讲,并不入于断灭,为什么?因为真心是没有生灭的,我们的圆觉妙心是常住不灭的,所以它不入于断灭,就是它这边讲的“诸幻虽尽,不入断灭”,还有一个没有办法远离的那个就是我们的真心。

所以我们前面用的功夫一步一步远离的目的是什么?诶,就是要见到我们的真心,它是没有办法再远离,它是剩下的,它是一直都在的,它是常住不灭的。佛传我们法已经传完了,平常就是这么用功。

所以我们继续看:“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所以最后佛说:“善男子啊!知道是幻,当下就已经离幻,所以也不需要再用什么方法来离幻;既然已经离幻,就是真觉,所以也没有什么次第一步一步地到达真觉。一切菩萨和末世众生依这个法门来修,就能够永离诸幻。”这个就回答了普贤菩萨的所问。普贤菩萨前面第三个请佛开示的是“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那佛现在回答:“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依此修行,乃能永离诸幻。”

你怎么能够达到永离诸幻?怎么用功呢?就是第一步,知幻即离,你知道一切是幻化的,当下你就远离了嘛,就好像你做梦,梦中不管是什么样的境界,好的、不好的;可是你醒过来,啊哟!那是一场梦!马上就知道它是假的。所以你知道一切都是幻化的虚妄境界,当下就远离了,所以是“知幻即离(即,就是马上、立刻、当下)”你知道一切境界是虚妄的、是幻化的,当下就远离一切幻化,因为知道它是幻化的嘛、假的,你当然就不会去执著了嘛,“知幻即离”。

还需不需要另外再用一个什么方法来离幻呢?需不需要?不需要了,对不对?很多余,对不对?当下就已经离幻,你再想说“我再用什么方法、还是方便(方便就是方法),我用什么方便来达到离幻”,你就已经知道它是假的了,它是如幻的、它是虚妄的,你当下就已经离幻了嘛,所以是知幻即离,你知道一切是幻化的当下其实你就已经离幻了,你还需不需要用什么方法来离幻呢?就不需要了,所以是“不作方便”。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这个口诀背下来,“知幻即离,不作方便”,它不用再用什么方法来离幻,只要知道一切是幻化的,当下就已经离幻,所以不需要再用什么方法来离幻。

“离幻即觉”,既然已经离幻,怎么样?你的真觉就现前嘛,就是已经远离一切。知幻即离,你知道一切幻化,当下就已经离幻;那离幻呢?就觉了嘛,也是当下就觉,离幻的当下就是真觉,就是我们说的你见到了你的圆觉妙心了。离幻即觉,既然已经离幻,真觉当然就现前。那还需不需要用什么次第说我第一步怎么样、第二步?第一步离一点,然后证一点真觉,再离一点,然后再证一点真觉,然后一步一步慢慢证,一直到圆觉?不需要,因为你离幻的当下就是真觉现前,所以也不需要用什么次第一步一步地达到真觉,这就是“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渐次就是次第)”,渐渐地、一步一步地怎么样达到那个真觉,不需要。

所以,普贤章、第二章,它的修行的口诀、方法就是“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不作方便,亦无渐次”,不用另外找什么方法,也没有次第可言,因为它是大乘的圆顿教,大乘的顿教,顿,就是很快嘛。我们说的顿悟、顿修、顿证,顿就是当下、当下、当下,你当下悟到,当下就是顿修,顿悟、顿修,顿证,就是这个。“知幻”是顿悟,“即离”是顿修,“离幻即觉”是顿证,即觉是顿证。知幻是顿悟,你知道一切是幻化的,你当下就顿悟了;顿悟的当下就顿修,你知道一切是幻化,当下就远离了嘛,就是顿修,没有需要用什么方法;顿修,然后就顿证,就是离幻即觉,就是顿证,都是当下、当下,所以它是属于顿教,大乘的顿教就是顿悟、顿修、顿证。

“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这就是普贤章它所用的法门。

佛到这个时候就已经开示得差不多了,所以佛现在回答:“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依此修行,乃能永离诸幻。”把法已经传给我们了。

后面就是偈颂,把前面的长行再用偈颂的方式,简单地重复一遍: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这个时候,世尊为了重新宣说前面的义理,而说了下面的偈颂:

“普贤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

这个我们昨天讲过了。“普贤你应当知道,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如幻的无明都是从如来藏圆觉妙心所建立的。”

我们现在为什么变成如来藏呢?那是以凡夫来说的。圆觉妙心在众生迷失自性的时候称为“如来藏”。前面它是说如来圆觉妙心,它为什么称为“如来圆觉妙心”?因为只有如来祂已经圆证圆觉,所以称为“如来圆觉妙心”;凡夫还有无明,所以只能叫做“如来藏圆觉妙心”。什么是如来藏呢?如,就是不变的意思;来,是随缘的意思;藏,是能够含藏一切染净诸法。

我们常常说“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讲本体,一个讲现象。本体就是我们从昨天讲到今天,前面也已经开始讲,那个没有生灭的真心,它是不变的,因为它没有生灭,所以它是不变的,是常住不动的,圆觉妙心是常住不动的,我们的真心是常住不动的,因为它没有生灭,不生不灭,没有生灭,所以它是常住不动,离一切的二元对立嘛,常住不动,这个是讲我们的本体,我们的真心本性,它是不动的。

但是,用则随缘,随不同的缘,然后起不同的作用:它能够随染缘、随净缘,随染缘就变成了六道的众生,随净缘就是四圣法界的众生。十法界怎么生起的呢?就是从我们的真心,昨天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它虽然不变,但是用则随缘,看你是随染缘还是随净缘,而有了十法界四圣、六凡的差别。

所以我们才会说这个“藏”是能含藏一切染、净诸法,能够含藏一切的染净诸法。它的本体是不变的;但是作用生起的时候,能够随染缘或者随净缘,用则随缘,这就是“不变随缘”的意思,也就是“如”跟“来”的意思。

就是因为它能够含藏一切的染法,所以“无明”才能够依它而建立。它不是说“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无明为什么能够依它而建立?就是它也能够含藏一切的染法,这无明才能够依它来建立。我们昨天也讲:你这个一切的无明,这些幻化从哪里生起的呢?都生于如来圆觉妙心嘛,它不是无因生,它也不是突然就生起来了,没有任何的原因,或者是没有任何的理由它就生起来了。它一定要依一个什么东西,只要是因缘所生,它一定要依一个什么,它就是依圆觉妙心而生起。它能够为染法所依,这个就是随缘、随染缘。

它虽然为染法所依,但是它不会被染法所染著,这就是“不变”,你再怎么生烦恼、再造更多的业、然后一直再轮回,随这个染缘在六道当中不断不断地轮回,但是会不会染污我们那个真心呢?那个不变的真心呢?不会!因为它是本自清净嘛,菩提自性本自清净,它本来是清净的,所以它不会被污染,不会被染缘所污染,这个就是不变。但是它能够随缘,能够随染缘然后生起一切不管是无明也好,一切的染法都能够生起,所以一切染法是依这个如来圆觉妙心而建立的。

那等到断尽无明,圆证圆觉的时候,如来藏就称为如来圆觉妙心。所以我们就看,他如果说“如来圆觉妙心”,那个就是他已经断尽一切的无明,已经圆证到圆觉了,这个时候就称为“如来圆觉妙心”;可是我们凡夫还有无明的话,就称为“如来藏圆觉妙心”,有这样的差别,多了一个“藏”。

“犹如虚空华,依空而有相,空华若复灭,虚空本不动。”

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的无明,依如来藏圆觉心建立的情况呢,就好比虚空中的花朵,是依虚空而有相;等到虚空中的花朵灭了,虚空并不会跟着灭,因为虚空之性本来不动。这个我们昨天解释过了,虚空中的花朵,就是等你眼睛病好了,才发觉虚空中本来没有花朵,这时候的花朵好像在虚空中灭掉了,虚空中的花朵灭了,这个虚空还是常住不动,虚空之性本来不动,不会跟着花朵灭,然后虚空也跟着灭,不会。

“幻从诸觉生,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

那同样的,一切幻化从圆觉妙心生的情况也是一样,等到一切的幻化灭尽了以后,圆觉妙心并不会跟着灭,因为圆觉妙心本来不动。

“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应远离幻,诸幻悉皆离,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觉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

所有的菩萨以及末世的众生,应当经常修习远离一切的幻化,不但虚妄的境界要离,坚执远离的心也要离,连“远离”这一念也要离,就能够达到无念嘛(我们刚才说的),最后“无念”这个妄念也要离,一直到达再也没有任何可以远离的地步,剩下的那个不能够远离的就是我们的圆觉妙心,它一直都在,从来没有动过,所以这个时候真觉就能够现前。这种情况就好像用火来烧木材,到最后木材烧完了,火也灭了,什么都没有剩下。所以,在了知一切如幻的当下就已经离幻,不用再藉助任何的方便,既然已经离幻,真觉自然现前,当然也不用依任何的次第。

这个就是第二“普贤章”它所用的法门:“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这个是佛为上上根人所说的法门,顿悟、顿修、顿证的法门。所谓顿教的法门,就是没有方便、渐次可言,这个就是顿教,都是当下,刚才我们讲的:顿悟、顿修、顿证,这个就是所谓顿教的法门,是没有方便渐次的,不用再另外用什么方法,当下就证了,也没有什么次第可以说的,这个就是顿教的法门,这就是佛为上上根的人所说的法门。

所以我们知道第一章的“文殊章”,还有现在第二章的“普贤章”,都是属于顿教的法门,佛为上上根人所说的“知幻即离,不作方便”,就是了知一切是幻化的当下,就已经远离一切的幻化,自然就不需要任何的方法;“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既然已经远离一切幻化,当下就是真觉,当然也不用藉助任何的次第,我们再复习一遍,这就是本章所用的法门。

我们作个比喻:就好像你在梦中生病了,病得很严重,快死了,这个时候你要赶快去找医生,对不对?去找最好的医生,那你找医生干什么?赶快问啊:“有什么方法可以医我的病,然后第一步要做什么、第二步要做什么、第三步要做什么……”,因为很严重,你身上很多病嘛,从那个最严重的开始医,最严重的好一点,第二个次第就是那个第二严重的,这个又好一点了,那就最轻的最后了,你找医生做什么?就是赶快医病,所以要告诉我怎样治疗我病的方法,还有次第哦:第一步要怎么来医、第二步怎么医、第三步要怎么医,这就是方便跟渐次嘛。

可是你在梦中生病,哪一天你梦醒了:“啊!原来是一场梦,我根本就没有生病啊!”那这时候要不要用方便跟渐次?还要不要?方法跟次第,要不要?还要不要医病?不用医病!因为本来没有病嘛,就用这个来比喻“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这个时候治病的方法和次第自然就不需要,为什么?本来没有病,干嘛要治病的方法跟次第呢?

所以等我们从无明的大梦中醒过来的时候才发觉:哎呀,无明本来就不存在,根本就没生病,无明的大病,无明根本不存在,就像虚空中的花朵一样,这就是当下顿悟,根本就没有无明的存在,虚空中本来没有花朵,是因为眼睛生病了,眼睛生病就比喻无明,现在眼睛的病好了,才发觉虚空中本来没有花朵。

所以“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只要你明白无明是幻化的,如幻的虚妄境界、幻化的虚妄境界,它根本不存在,就好像虚空中的花朵一样,当下就可以远离一切的诸幻,对不对?因为一切的幻化从哪里来?从无明来,无明根本不存在,那由无明而生起的一切身心世界,一切的幻化虚妄境界存不存在?根本不存在!这样是不是可以远离一切的幻化?那就远离一切的幻化;远离一切的幻化,离到没有什么可以离的,那是什么东西剩下?真觉现前,就开悟了嘛——这就是这一章的法门:当下,顿悟、顿修、顿证,没有方便、也没有渐次可言,都是当下就可以证得到的。只要明白无明本来无!后面就都没有了,自然就远离一切幻化,一切幻化由无明来,无明根本不存在,所以一切幻化就远离啰,很自然就远离了,当下就远离了,因为无明都不存在,由无明而生起的一切幻化当然不存在,那是不是远离一切幻化境界?对啊!一切都远离了之后,剩下的那个就是我们的真心就现前嘛,就明心见性,就开悟了!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希望各位可以顿悟、顿修、顿证。

好,有问题可以问。

问:净莲上师,您好!请上师慈悲开示:什么是菩提心?怎样发菩提心?用什么方法来发菩提心?感恩!谢谢上师!

答:我又要打广告,请上网看,《广论》“如何发菩提心”那个部分,我们明年会讲怎么发菩提心,因为它内容很多。我们应该可以用明年来的四次的时间把它讲完:如何发菩提心,就是详细地介绍。

那我现在简单地说:什么是菩提心?菩提者,觉也,觉什么呢?真觉现前,觉什么?菩提者,觉也,觉什么?觉悟“我”不是真实存在的嘛,“我”是无明的产物,就是觉这个。一切法无我,因缘所生法都是无自性、空的,所以没有我跟法的真实存在,就是觉悟,悟到这个。

那悟到这个有什么作用呢?你才能够发愿要度众生。你还有我执之前,就是当然先想到我啰:我的利益啦、先保护好我啦。为什么要一道一道的锁呢?就是要保护我啰,保护我的利益啰。所以这个时候能不能发菩提心?利他的心就很难,对不对?因为你要先保护自己嘛,所以觉悟到“无我”的这个道理,也就是般若空性的智慧,你悟到了这个,你才可能真正的发菩提心:就是不但自己觉悟,还要帮助一切众生觉悟的这个心——就是菩提心,完全利他的心就是菩提心。为什么能够完全利他,都不会想到一点点自己呢?就是因为你已经觉悟到无我、空性的道理了,所以你才能够真正的完全去利他,简单地说是这样。

详细的话,就请你上网,因为我们在台湾已经把菩提心的部分讲解完毕,然后上网了。那如果要讲的话,明年我们会讲,就是花四次来的时间,把怎么发菩提心,详细地把它介绍完。等不到明年的,就请你上网看。

问:净莲上师,你好!请问上师“心外法非有,心识里非无”这一个偈颂,祈请上师慈悲开示。

答:“心外法非有”,就是我们讲的嘛,一切因缘所生法无自性、空,离开你的心,一切法都不是实有的。“心识里非无”,这个就是我们昨天讲的“唯识所变”:一切身心世界都是八识的变现、阿赖耶识的变现,所以以这个来说,你不能说第八识没有,懂吗?“唯识所变”这个立场来说,你不能说第八识没有——这个就是“心识里非无”。

非无,就是有嘛;非有,就是无嘛。离开了你的心,一切法没有办法存在,为什么?一切法都是从什么?昨天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两句也就是这两句的意思: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所以离开了真心,有没有妄心、无明、后面的正报、依报、身心、世界的存在?没有嘛!你离开了真心,后面都没有办法起作用。我们这两堂也讲:一切的无明、种种的幻化从哪里来?圆觉妙心,依圆觉妙心而建立嘛,对不对?由圆觉妙心生嘛,生于圆觉妙心。所以这一切的幻化虚妄境界从哪里来?从妄心来。妄心从哪里来?一念无明来,一念无明从哪里来?从真心来。所以离开了真心,后面都没有了,这个就是“心外法非有”,非有就是没有,离开了真心,都没有办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那既然是唯识所变,都是八识的变现,所以你不能说没有。就是这样子,解释完了。

问:上师您好!请问上师,什么是“八识三能变”?

答:这个是唯识了嘛,唯识我们也有讲过啊,我们有一本唯识的书你也可以参考。

问:什么是诸法空相?

答:一切法无自性、空,就是诸法的空相,也是诸法的实相,一切法的真实面貌。

(三能变要讲很久,我们就不要讲,好不好?那个等于在上唯识的课。)

问:净莲上师,您好!请问上师,有些居士拜了几十年的佛,脾气还是很急躁,瞋恨心很强,又很有分别心。如果这个瞋恨心很强的人,和我们的祖先或亡者诵经超度,我们的祖先会得到利益吗?

答:还是有利益啦,只是比较小,因为你用瞋恚心念的嘛。瞋恨心很强的人来帮我们祖先或者亡者诵经超度,那他能够得到利益吗?如果我们用瞋恚心很强的人诵经,他有功德吗?还是有嘛,对不对?会打折扣啦,看打几折。

问:他常常怀着瞋恨心,又没修行,诵经回向给众生,众生会不会跟他一样的起瞋恚心呢?

答:应该不会吧。

问:搞到他鸡犬不宁、障碍重重呢?

答:不会。他常常怀着瞋恨心是他自己,诵经回向的那个还是他诵经的功德,所以他诵经的功德不会带着他的瞋恚心,然后让别人也变得鸡犬不宁、障碍重重,不会这样子的。因为回向的还是他诵经的功德,他还是有功德,只是比较小,因为瞋恚心的关系。

问:对不起!上师,我们还没有修到对一切人事物如幻、离幻。请净莲上师慈悲为我们一群众生解答,感谢上师!

答:就是前面的希望能够解答,我已经解答了。还没有修到对一切人事物如幻、离幻,那就我们这两晚、还有上次的两晚多听、多思惟、多修习,看能不能早一点“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问:尊贵的净莲上师、师父,到现在我还搞不懂“永离诸幻”。

答:永离诸幻,就是一切幻化都永远远离呀。永离诸幻,永远远离诸幻,就是一切幻化的虚妄境界,由无明而生起的一切幻化的虚妄境界,只要由无明而生起的,全部都是诸幻。诸,就是很多嘛,由无明而生起一切的幻化虚妄境界,都是属于现在讲的诸幻,所以它的内容很多:你的烦恼也是,你有一个“我”,我的心、还有我的家、我的什么家庭、事业、子女,都是啊,都是诸幻,都要远离的。

问:这一章《圆觉经》有很多幻,幻到我们糊里糊涂,祈请上师慈悲开示。(到现在我还搞不懂“远离诸幻”。)

答:就是想要永远离开一切的幻化虚妄境界,就是明白它是怎么来的。一切虚妄的幻化境界,它是怎么来的?一切幻化的虚妄境界,它是从哪里来?两个字来——无明。无明从哪里来?再追,追追追,无明从哪里来?啊?无明从哪里来?唯心所现。妄心从哪里来?从什么心来?妄心从真心来。无明从哪里来?妄心就是一念无明嘛,它从哪里来?唯心所现,从真心来嘛!都要依圆觉妙心而建立。

真心离念,真心没有妄念,真心不会起一念的无明,这样还有没有无明?就没有无明。我们真心里面本来没有啊,本来没有无明啊,虚空中本来没有花朵。就是一念妄动,一念无明,就起了无明,一念真心妄动,就起了无明,那无明有没有?无明也是如幻的嘛,为什么是如幻的?只要是有生灭的,它就是如幻的。只有真心不生不灭的,它是真实存在,不是如幻的;除了真心以外,都是如幻的,这个就是“诸幻”。一切诸幻都是由无明而生起的。

因为“无明”的意思就是不明白嘛,不明白一切法是因缘所生,不明白一切法无我的道理,只要是因缘所生的,它都是无自性、都是无常的,所以它不是实有的。所谓的“我”,是因缘所生,五蕴嘛、五大嘛,都是因缘所生,所以“我”不是真实存在,因为它是有生灭的、它是无常的,只要是有生灭、无常,它就不是真实存在,所以“我”不是真实存在,一切法也不是真实存在的,只要是因缘所生法都是生灭、无常,都不是真实存在的。

所以,我们所谓的无明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不明白一切法空的道理,刚才说“诸法空相”嘛,就是不明白诸法空相的道理,不知道一切法,或者是所谓的“我”或者人,人、我、众生,只要是因缘和合的,众缘和合而生的叫做众生,众缘和合——就表示它是因缘所生的嘛,因缘所生的都是生灭、无常,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它不是永恒的。只有不生不灭才是永恒真实存在的,才是常住不灭的。

所以,什么叫无明?就是不明白一切法无我的道理,才会执著有我、有法,以为“我”是真实存在的,一切众缘和合而生的众生是真实存在的,一切法是真实存在的,这个就是无明。那有了这个执著,不明白这个一切法的真实相貌,所以才会幻化出后面的八识所变现出的身心、世界,正报、依报,还有所谓的十法界,就是这样变现出来的,唯识所变,八识的变现,不同的种子变现出不同的身心、世界、正报、依报来。

所以,怎么样做到“永离诸幻”呢?就是你明白了,你回归到真心了,不生不灭的真心,那后面所有的幻化就没有了,对不对?无明本来没有嘛,一念妄动才有的嘛。那你只要见到真心,安住在这个不生不灭的真心的状态,那后面是不是都没有了?那个就是“永离诸幻”,就是我们刚才讲的真觉现前,就是我们的真心现前了,真心没有生灭的,所以所有的有生灭的、幻化的虚妄境界就远离了嘛,这个就是永离诸幻。

再听不懂,就等我们的VCD做出来,每天听三遍,总有一天开悟,因为道理就是这样子。因为从道理明白到实证可能还是需要一点点小功夫,所以平常没事也多念两句“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也是熏啰,算是熏,虽然它是顿悟、顿修、顿证的法门;可是没有办法当下证得的话,也只有就是方便渐次来多念几遍,多多熏。

问:请上师慈悲开示:第八识是否是依这圆觉妙心而生?

答:第八识是依圆觉妙心而生,对。就是我们刚才讲的,真心一念无明动,一念无明,然后就有了第八识,然后第八识再变现,所以可以说第八识是依圆觉妙心而生,没错。

问:请问上师,如来圆觉妙心为何会有一念妄动?敬请师父开示,谢谢!

答:圆觉妙心,我们的真心本来没有生灭,本来不动的啊,常住不动;诶?它什么时候起了一念的无明呢?为何会有一念妄动呢?问得好!问得好!

怎样?没有开始,也没结束,无始之始,就是这样子开始的。就好像一个圆,它没有开始,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就是你这一念的妄动就起了无明,无明从什么时候开始?没有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也没有结束。

问:尊贵的上净下莲上师,question one(问题一):《圆觉经》普贤菩萨第二章第二段第二行:如幻三昧,是怎样的大乘正受呢?

答:这个要上网看,我们在台湾有详细解释什么是如幻三昧,什么是正受,这要讲很久呐。

问:三昧如何才能如幻?

答:三昧如何才能如幻?这个就不对了。

问:是观修吗?

答:大乘的三昧有很多种,有各种不同的三昧,你们都知道嘛:有首楞严三昧、法华三昧、什么什么三昧,很多,大乘的三昧有很多,海印三昧,对不对?大家都听过的。现在我们是修,一路上幻幻幻嘛,如幻嘛,所以它就叫做“如幻三昧”,这就是三昧的名称,它就是修如幻,所以它的三昧正受(三昧就是正受的意思),那这个三昧呢就是修如幻,“如幻”就是我们这两堂晚上都在讲什么如幻、如幻,这个就是大乘三昧它最主要修的就是如幻,所以它称为“如幻三昧”。

因为大乘菩萨证得这个如幻三昧,他就能够起很大的作用,什么作用呢?他就有勇气发愿再来娑婆世界度众生,为什么?因为他知道娑婆世界是如幻的、众生是如幻的,所以他才有勇气发愿再来,再来如幻的娑婆世界度如幻的众生。那他会不会去入涅槃呢?涅槃也是如幻的,所以他也不会去入涅槃,这就是大乘菩萨他如果知道如幻三昧,他就能够起这样的作用,就是“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这个就是如幻三昧的作用之一,所以它很好用的。

那我们这两个晚上讲的也很好用啊:你知道无明如幻,由无明而生起的一切幻化境界就不存在了嘛,这个也是很好用的。所以你想要对治一切的烦恼、对治一切的妄念、还是一切能够说出来的,用“如幻三昧”这个法门都能够全部灭尽,灭尽一切的幻化虚妄境界,这个就是如幻三昧的作用。

大乘菩萨为什么要修如幻三昧?就是因为它很好用,它会让我们不再执著,让我们彻底地见到这个空性,知道一切都是如幻的,都是幻化的。那我们要开悟也好,要见我们的圆觉妙心、还是真心也好,它都是非常快速的,所以大乘菩萨都要来修习如幻三昧。

问:这个如幻三昧如果修成或证得,是否成就了圆觉清净境界?

答:嗯,是。

问:一般上所听闻过的三昧,如法华三昧、海印三昧、还有首楞严三昧的共同点及不共同点何在?

答:共同点,就是它都是三昧正受。不共同点,就是它的三昧境界不一样嘛:一个是首楞严的境界,一个是海印的境界,还有一个是法华的境界。所以三昧是一个正受的名称,一种境界的名称;那你这个三昧里面是什么样的三昧,是如幻的,你是如幻的法门就叫做如幻三昧;那首楞严有它的三昧的修法,叫做首楞严三昧。所以它的不同点,就是因为不同的三昧的内容,所以它就有不同的名称,这个就是它的不同点。

问:question two(问题二),方便渐次,以何方便修如幻三昧,以幻修幻吗?

答:如果以我们现在讲的,它就已经告诉我们了:没有方便渐次嘛,对不对?是以幻修幻,但是没有方便,亦无渐次,经文的最后一行“方便亦如是”,就是说也是同样的道理,不需要方便,不需要渐次、也不需要方便,因为它是属于顿教的法门,是顿悟、顿修、顿证,所以没有方便、也没有渐次,不用另外再找一个方法,或者是一步一步按照次第来证到,不需要,因为它是顿教的法门。

问:经文的最后一行“方便亦如是”是表示以“无方便”为方便吗?

答:不是。“方便亦如是”就是一样的,也是不需要方便,跟那个不需要渐次一样,它也不需要方便,是这个意思。

问:普贤菩萨第二章是圆顿法门,正如您在三月份时告知我们的即是圆顿,为何普贤菩萨在请法时提及渐次呢?

答:他是请佛开示用什么方便?用什么渐次?可是佛最后回答说“没有方便,也没有渐次”啊。

问:第一章及第二章皆为圆顿,其他第三章至十二章以圆顿多?或渐次多?为什么是如此呢?弟子柳宗达合十。

答:《圆觉经》,佛为上根、中根、下根的人宣说不同的法门。佛开示不是从最下根的,有渐次的、有方便的开始介绍,不是!祂先从没有方便渐次的下手,就是圆顿法这个法门先下手,所以第一章、第二章属于圆顿法门。后面的,上根人的法门开示完了,接下来为中根人,最后为下根人。所以祂是从上根、中根、下根这样子慢慢一步一步地介绍。

为什么是这样的次第呢?佛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每一章的内容呢?那是因为如果是上上根的人,他不需要从有方便渐次的下下根的那个内容开始听,那个要很长的时间,所以佛先讲顿悟法门,你第一章文殊章听懂了,那你就懂了嘛;如果还没有懂,就第二章再听,第一章有点懂,第二章懂了,顿悟了,那后面也不用了嘛,因为已经都懂了。

后面就是你接引众生的方便的时候用,因为众生有上根、中根、下根嘛,所以这个时候你再听后面,是为了方便度众生的法门。所以上根的部分,为上根人宣说的部分,如果听不懂没关系,还有为中根人说的,再听,继续听,看能不能明白;如果还不能契入,没关系,还有为下根人说的部分,那个方便渐次就介绍得非常详细,所以后面的内容越来越多,前面很短,就是明白了,几句话就明白,不用讲那么多,现在就是“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两句话就讲完了。

可是后面那些有方便、有渐次的就很长了:第一步怎么样、第二步怎么样……,我们后面就慢慢介绍。所以佛祂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次第来说明的原因就在这里。

问:如果一个人要想受,怎么样去形容那个人?

答:这什么意思啊?想受?再写,不知道你要问什么。

问:法师慈悲,昨晚讲到“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若修行的人能修到将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请问法师这个修行人已经修行达到什么境界了?请法师开示“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

答:这个是他的问题,不是答案。他是说:“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就是“不妨以幻除幻”嘛,佛是这样回答的。虽然能修的身心是如幻,所要对治的无明也是如幻,但是不妨以幻除幻。为什么都是如幻的,还要以幻除幻呢?就是如果你不修行的话,你如果不以如幻的身心来修习的话,那个如幻的无明也没有办法灭尽,懂吗?所以不妨以幻除幻,就是还是要修行的意思,虽然一切如幻,可是还是要修。

都回答完了,没有问题,那我们就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