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1、解释经题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今天我们开讲〈净行品〉。为什么叫“净行”呢?“净”就是清净,“行”就是所行,所行的都达到清净叫“净行”,这是它简单的解释。

所行清净有三个解释,第一个,净行就是清净所行,也就是所行清净。那什么叫所行呢?我们身口意三业就是所行,那身语意三业怎样做到清净呢?只要依照〈净行品〉的内容来做,我们一切身语意三业就能达到清净。所以我们身语意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都是所行清净。

如果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巧发大愿的话,巧发大愿就是善巧地发种种愿,它一共是一百四十一个愿。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当你碰到顺境的时候,就不会生贪了,对不对?因为你马上就转念成为“当愿众生……”,所以你自己也不会染著在里面。那碰到逆境呢?也是巧发大愿,善巧地发种种愿,“当愿众生……”,这样你就不会生瞋恚心。所以本来要造业的,因为你当下有这个智慧的摄持,马上转成利益众生的大悲行愿的话,就能防非止恶,它有防非止恶的功能;因此能离一切过失、成就一切功德。

这个功德到最后还可以到达佛果。所以“离过成德”,就是能断除一切过失、成就一切功德,就是因为我们历缘对事都能巧发大愿,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我们的身语意三业都能到达清净。这时候的清净就是因为巧发大愿,能防非止恶,远离一切过失,成就一切功德,所以叫清净,这是第一个所行清净的意思,就是“离过成德”。

第二个解释,所行是指悲智双运。刚才讲巧发大愿,就有智慧的摄持,因为你本来要造业的,反而转成功德,能远离一切过失,成就一切功德,这个要靠智慧。当下遇到什么境界,你要怎样发愿,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会乱发,都是发得非常恰当,这个是很高度的智慧;然后发愿都是利益众生,这个是悲愿,所以是悲智双运。因此第二个所行的意思就是“悲智双运”。

那为什么叫清净呢?为什么悲智双运的一切普贤行就是清净的呢?那是相对凡夫跟小乘来说的。凡夫没有智慧,遇境成迷,遇境就迷惑颠倒、愚痴,然后就造业了,这是凡夫,他完全没有智慧。那小乘呢,我们不能说他没有智慧,为什么?因为他还可解脱三界,他可以断我执,可见他也有初步见空性的智慧、解脱的智慧;可是他有没有愿行?没有愿行,所以小乘他不会发愿,因此我们就不能说他所行是清净的。小乘有部分的智慧,有见空性、有解脱的智慧,但不能说他是真清净。真正的清净,就是他的所行一定是悲智双运,才能说他是真清净,这是第二个所行清净的解释。

第三个解释,是说他有智慧的摄持,那就是巧发大愿,遇到任何事情,马上就可以“当愿众生”这样来发愿。所以你的心跟文殊的心同心,跟普贤行是同行。文殊的心是智慧心,因此它是清净;诸佛所行都是普贤行,这就是所行清净。清净是跟文殊同心,以智慧摄持无量善巧方便,当下可以巧发大愿,与文殊同心,所以叫清净;与普贤同行,这是所行,它是诸佛所行。这是第三个所行清净的解释,就是“文殊心,普贤行”。

这部〈净行品〉的经题有这三个解释,所以我们就知道,〈净行品〉它到底在说什么,就是“所行清净”的意思。那凭什么做得到呢?在巧发这一百四十一个大愿的内容就可以看出来,它的所行可以清净,不但身语意三业可以清净,举手投足都能清净,而且它有悲智双运的效果,智慧与文殊同,悲愿与普贤同。

那有人问:都是发愿嘛!遇到任何状况都“当愿众生”,所以它是有愿无行,有人会这样认为,你碰到任何事情就光在那边发愿,空有种种愿,但不能说是实际上去行持这些愿啊!是不是这样?可不可以同意这种说法?不同意!〈净行品〉它为什么叫“行”、叫“所行”?如果没有行就在那边发愿,怎么能叫“行”呢?错!不是这样,我们刚才已经说过,它有悲智双运,那也是行啊!它有智慧的摄持,然后行的是普贤行,跟普贤同行,也是诸佛所行,所以不能说它有愿无行,它是“悲智无碍行”。

为什么叫“悲智无碍行”?也就是悲智双运。凡夫没有智慧,因此遇到境界就是会造业,顺境生贪,逆境生瞋恚心,所以遇境成迷。可是现在告诉我们的方法是,遇到任何事情我们巧发大愿,都是“当愿众生”,就能触境不迷惑颠倒,还可以成就种种功德,所以这个有智慧的引导叫智行。我们也不像小乘人只知道自己解脱,自己了生脱死,他虽然有解脱的智慧,但没有利他的悲愿。现在教我们巧发大愿,也等于不但可以自利,还可以利他,有利他的悲行,有大悲心的摄持,所以这个是大悲行。

因此我们第一个要证明,〈净行品〉不是有愿无行,而是有愿、也有行。第一个,它是什么行呢?“悲智无碍行”,就是悲智双运的意思。如果我们常常这样发愿的话,其实就是悲智双运,有智慧摄持的善巧方便,有智慧摄持的大悲心。第二个,是“止观双运行”,为什么说它是止观双运行?刚才讲触境不迷惑、颠倒,因此遇到顺境的时候也是巧发大愿,也是“当愿众生”,所以不会生贪,心非常专注在这个境界上,然后发愿;那逆境也是一样,不会生烦恼、生瞋恚,心也是非常专注在这个境界上,然后“当愿众生”这样来发愿。除了触境不迷以外,还能非常专注在这个境界上。因此它有止的摄持在里面,就是无论遇到顺境还是逆境,我们的心都不散乱,心不驰散,所以它是止行。

这中间当然有智慧的观照,你才会知道遇到这种情况,应该要怎么来发愿,这都是智慧的简别。它能分辨怎样的境界,要发什么愿,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这个决断力,就知道在这种情况之下,我要这样发愿,而不会跟另外的情况混淆,所以叫有决断,有决断的智慧,能很正确地巧发大愿,因此我们说它有智行,智不沉没。

这就是止观双运行。这是第二个,〈净行品〉有止观双运行。所以不能说它有愿无行,不论遇到顺境还是逆境,心不驰散,这个有止行;智不沉没,这个有观行,就是有智慧的观照,这就是观。

第三个,它还有三观,空假中三观之行,所以也不能说它有愿无行。三观,空假中三观,譬如“知身空寂”,这就是空观。不论遇到什么境界、什么事情,我们都能善于分辨它的邪正,都很善于去发愿,当愿众生怎样怎样,是不是都是假观?都是你观想出来的呀!这属于假观的部分。那我们这样来发愿,目的是什么?念念要契入中道实相,这个就是中观,空有两边都不著。所以依这个内容来修的话,其实包含了空假中三观在里面,所以它能“妙达三观之行”,这是第三个理由。

第四个理由,“十度齐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十波罗蜜同时圆满,同时在修,怎么会没有行?有愿、也有行,因为是十度齐修之行,每一个愿心都是行门。刚才讲所行清净,一切所行,我们全部布施给众生,都希望众生得利益,那不是在修布施吗?所以它有布施度在里面。

碰到任何状况,我们都发愿,都发菩提愿、菩提心,因为都想到众生,不是想到自己的解脱,都是当愿众生怎样得利益,这样念念都跟菩提心相应,就不会起个人解脱的二乘之心,这是持戒。持什么戒?持菩提心戒。大乘的菩提心戒,就是不退失菩提心。那我们念念都发愿,希望众生能圆满,念念都不退失菩提心,这也是持戒,持的是菩提心戒,所以有布施、有持戒。

前面讲过,顺境逆境都触境不迷惑,顺境不生贪,逆境不生瞋,都能安忍,这就是修忍辱。

刚才也讲,可以远离一切过失,成就一切功德,有防非止恶的功能,那就是纯精进。“精”就是不夹杂,不夹杂什么?不夹杂恶法在里面,叫“精”;“进”也是一样,因为恶法会使善法退失,那我们现在念念都跟善品相应,就没有夹杂恶法在里面,也不会使善法退失,所以是“进”。进步就没有夹杂恶法,自然会增进善品,这个是纯精进,因此也有精进度在里面。

刚才也讲,因为有止观,所以它也有禅定。止,心不易缘叫止,心都是很专注在境界上面,然后发愿,很恰当地发利益众生的愿,这样专注不散,就是禅定度。

那也有见空性的智慧,像刚刚讲“知身空寂”,所谓空观都是指见空性的智慧,能帮助我们明心见性、开悟的,见到无我这个道理的,都属于智慧,这个是智慧度。

刚才也有巧发大愿,这个“巧”就是善巧,善巧方便就是方便度。十度里面刚才讲了六度,第七度就是方便度,方便就是有一些善巧,巧发大愿这个善巧就是方便,巧发大愿这个大愿,就是愿波罗蜜,所以它有愿度,这是第八个,愿波罗蜜。

那念念不退失菩提心,就不会堕在自利的小乘心里面;因为心不跟贪瞋痴烦恼相应,即使天魔来也无机可趁,尤其是魔王波旬,他专门干什么事情?就是满我们的欲望,我们希望达到什么境界,他就幻化那个境界来蒙骗我们,我们就会以为说:“哇!我修得好厉害哦!我一观想,那个境界就现前!”不晓得那是天魔动的手脚。可是我们按照〈净行品〉来修、来练习的话,就是二乘人或者是天魔都不为所动,这个就是第九个,力波罗蜜,就是力度。

那最后的智度,刚才其实已经分析过了,不同的情况发不同的愿,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会乱发,也不会发得不恰当,怎样的情况就发怎样的愿,它才能真正远离一切过失,成就一切功德,所以我们说它具有智度,就是智波罗蜜。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知道,它包含了十度,一起来修叫“十度齐修之行”,所以不能说它有愿无行。

第五个理由,它还包含了“四弘誓愿之行”,里面有“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什么?因为你都希望利益众生,不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吗?每当你发一个愿,当愿众生怎样都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范围,所以我们说它有“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四弘誓愿的内容在里面。

那我们念念都发愿,希望能利益一切众生,希望成就佛的功德,这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刚才说能防非离过,然后成就一切功德,这就是佛的功德。这样来熏修的话,就能成就佛的一切功德,这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誓愿的范围。

我们见一切恶,希望能断尽,我们才会遇到逆境的时候,赶快发愿,这样就可以断除一切恶,就等于“烦恼无尽誓愿断”。那愿一切善行,就是顺境的时候,我们希望他也能来成就一切众生的功德,所以见一切善,就希望它能圆满具足一切善,这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

分析到这边,我们就可以回答刚刚的问题,说这个〈净行品〉怎么能叫行呢?因为它只有发愿,都没有行,不能叫净行,有愿无行。那我们就可以回答说:它有愿、也有行,而且还有智慧的摄持,所以它是悲智无碍行、止观双运行,而且是三观之行、十度齐修之行、四弘誓愿之行,这样就很圆满地回答了他的问题,说明〈净行品〉有愿有行,还有智慧,心同文殊的心,行同普贤之行,所以它是所行清净。

<< 返回目录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