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6、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讲于新加坡大悲佛教中心

二○○九年九月廿三日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进行第五章——相摄六妙门。相摄的意思,就是互相含摄,每一门都互相含摄其它的五门,所以数息来说的话,数门它同时含摄了其它随、止、观、还、净。所以,这一章最主要是以两种相摄来说明,每一门都可以含摄其它的五门,所以它有两种含摄,两种相摄。

第一种是自体相摄。自体,就是本身的意思,就是说本身可以含摄其它,所以六妙门,六乘六是一共三十六,三十六妙门。

譬如说:你在修数息的时候,就可以任运地含摄随、止、观、还、净五门在内。怎么说呢?就譬如说当我们在调心、修数息的时候,这个本身就是数门,你从一数到十,一数到十,这个本身就是数门。

那你心要数的话,一定要随着呼吸,对不对?因为你是数呼吸嘛:吸进来、吐出去数一,吸进来、吐出去数二,所以你心要数的话,一定是随着呼吸,所以是随着呼吸而数,这个是随门,所以它就含摄了随门在里面,因为我们说随息就是什么?心念跟着呼吸走,对不对?所以你现在数的时候也是一样,一定要随着呼吸来数息,所以它本身其实就含摄了随门在里面。

那数息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止息我们动乱的心,所以它有没有包含止门在里面?也有,对不对?所以你数一数也能够得止,数息本身就能够得止,只要你数到止息动乱的心,这个时候就能够得止,所以数息本身它也可以含摄止门在里面。

那数息的时候呢,能数的心、所数的数字,还有呼吸,你都了了分明,这就是含摄观门在里面,因为观就是有那个观察的智慧,了了分明,你能数的心、所数的数字,还有呼吸,这三个你都非常的清楚,一面在数息,那这三个心呢 ,心中了了分明,就是有这个观察的智慧在里面,这个就是含摄观门在里面。

如果数一数,心有散乱、攀缘五欲的时候,我们知道这个五欲是虚诳、不真实的,心不受影响,把心收摄回来,回到那个数息上,这个就是还门,这个就等于是含摄了还门。就是心散乱了,攀缘外境,或者是著在那个五欲的境界上面,那当下了知五欲是虚诳、不真实的,然后把心收摄回来,再继续的数,这个就等于是包含了还门在里面。

那当我们数息,数到身心非常寂静的时候,非常寂静的意思,就是说这时候已经远离了五盖,还有粗重的烦恼的尘垢,它的垢染,五盖是垢染,粗的烦恼是垢染,当下因为你身心非常的寂静,当下是远离五盖,还有粗重烦恼的垢染,当下你的心是清净的,这个就等于是含摄了净门在里面。所以,我们就知道,光一个数息,其实它同时包含了其它的五门在里面。其它也是一样,其它的随、止、观、还、净,每一门也都是含摄其它的五门,所以我们才会说它六六一共是三十六门。这个是属于自体相摄的部分,就是说它自己的本身,就已经含摄其它的五门在内,这个叫做自体相摄,本身含摄了其它的五门。那另外一个相摄,我们叫做胜进相摄。那胜进什么意思呢?就是向上提升的意思;“相摄”就是一样,是互相含摄。就是说只要你能够巧修六妙门,就能够向上提升,互相含摄其它的妙门。这个重点在巧修,就是善巧的修习,你只要一个修得好的话,就可以向上提升,而成就其它的五门,这个叫做胜进相摄。

我们举例说明,譬如说:你如果修数息修得好的话,就能够向上提升,而生出其它的五门,就是你光修一个数息,但是可以成就其它的五门。

譬如说:你调心数息,你开始调你的心,从一数到十,心不分散,这个就是数门,这个是数息。

当你数到很好的时候,就是数到心很寂静,你能够一面数息,一面很清楚的觉知,你的心虽然在数息,但是同时你可以非常清楚的觉知,你这个息是从哪里进入,然后经过哪里,到哪边为止,然后再从那边一路,再从鼻子吐出来,譬如说你可以当下很清楚地觉知,你的息是从鼻子吸进去,经过喉咙、然后心、到达小腹,然后吐的时候,是从小腹、然后经过心、喉咙、鼻子吐出来,一面数息,可以很清楚地觉知,你息的出入的那个路线,都很清楚,这个就是随门,对不对?随,就是你的心念跟着呼吸。

这个就是说你数息数到很好的时候,我们就说向上升进嘛,就可以同时成就随门。从一数到十,数得清清楚楚,这个就是成就数门;同时觉知息的出入,这个是成就随门,这个就是胜进相摄的意思。就是你数门向上提升,就可以相摄随门在里面,就是你在数中同时成就随门。

那其它的也是一样,譬如说:当你数息数到一心专注,这个时候你不但能够缘数息,同时也能够不起妄念,这个时候,数中就成就止门,虽然你是在修数息,但是你可以同时成就止门,为什么?因为你已经数到一心专注,一心专注就是得止嘛,所以虽然你是修数息,但是你可以同时成就止门,数息还在,同时得止。

也同样的,观门也是一样的,就是说你数息数到善巧方便生起的时候,你就有那个观察的智慧,可以同时观照身、心、息都是不可得的,它都是无常、生灭的嘛,所以它是不可得的,所以你在数息的时候,因为你的功夫已经非常纯熟,所以你可以同时去观照你的身心息,它是生灭、无常、无自性的,它是不可得的。那这个时候,就是在数息当中成就了观门,因为同时有观察的智慧,当下能够清楚地了知身心息不可得,这就是观门成就。

当数息数到,不但知道所观的身心息是虚假,同时觉了能观的心也是无有自性,刚才是有那个观察的智慧,观察什么?身心息不可得,那个能观的心,是不是也是真实的呢?不是,所以不但知道所观的身心息是虚假的,同时也觉了,也是如实了知,能观的心也是不可得的,它也是无自性的。既然能观、所观都不可得,当下就能够远离一切的念想,就是这时候不会再去攀缘什么境界,因为都是不可得的嘛,连那个能观察的智慧也是不可得的,所以,这个时候就能够返本还源,这个就是在数息中成就还门。

当数息数到能所双亡,因此了悟一切法的自性本来清净,这个就是在数息中成就净门。只要你数息数到能所双亡,当下很清楚地了悟一切法的自性本来清净,这个就是净门嘛。

所以,数息只要你功夫好,就能够成就其它的五门,这个就是胜进相摄的意思,能够向上提升,而含摄了其它的五门在内。这个是以数息来作例子,其它的随、止、观、还、净都是同样的道理。

这个就是第五章所说的相摄六妙门。有两种相摄:一个是自体相摄,就是它自己本身,其实包含了其它的五门在内;那另外一个胜进相摄,就是说只要你的功夫纯熟,你修任何的一门,同时可以成就其它的五门。这个大前提就是你前面的六妙门要非常的滚瓜烂熟,就是随时都可以起观照,或者是随时都能够进入数、随、止、观、还、净,所以它是随着你的功夫不断不断地向上提升,理论向上提升,境界也向上提升。所以,只要能够善巧修习这个六妙门呢,就一定能够证得,不管你是禅定也好,智慧也好,都能够成就而证入三乘的涅槃,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所以我们说六妙门它非常殊胜的原因就在这里。

数息就可以数到证果,所以叫做“妙”嘛,我们前面解释过,六妙门那个“妙”,就是涅槃的意思,任何一门都可以证得涅槃,而且是三乘的涅槃,从小乘的声闻乘、缘觉乘,到大乘的,都可以证得果位。就是看你的发心、根性,还有解慧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证果,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第六章——通别六妙门。

这个通,就是共通的意思;别,是差别。就是你今天修六妙门,不管你是凡夫也好,外道来修也好,或者你是声闻来修,或者是缘觉来修,或者是菩萨来修,会因为你的用心不同、根机不同、解慧不同,因此所证的结果,或者是所证的涅槃也会不同,这个就叫做通别六妙门。就是共通来修六妙门,结果却有差别,或者证果却有差别,这个叫做“通别”。

共通来修的都是六妙门,但是结果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是因为第一个——用心不同。那什么叫用心不同呢?就是说你的发心不一样,譬如说虽然对佛法的了解是相同,但是发心不同。譬如说:大家共同来学习四谛法门的话,因为四谛法门是最基本的嘛,苦集灭道是最基本的,但是在思惟苦谛的时候,小乘人他会只想到自己的苦,但是大乘人会不忍众生苦,他想的都是众生的苦,所以同样的修四谛法门,但是他的发心不同,一个是想到自己,一个是想到众生;一个一心一意为自己解脱,一个是希望能够利益一切的众生,所以这个是发心的不同,这是用心的不同,第一种情况。

那什么是根机不同呢?就是每一位众生,他的根机不一样,有的是凡夫的根机,有的是外道的根机,有的是声闻的根机,有的是缘觉的根机,有的是菩萨的根机,所以从凡夫、外道,到小乘、大乘,从凡夫到圣人,因为根机的不同,所以他们同样修六妙门,也有不同的结果。那什么是凡夫的根性呢?一般来讲,这个五种根性,我们刚才讲的凡夫、外道、声闻、缘觉、菩萨,凡夫是属于最钝根的修行人。他也许是佛教徒,也许不是佛教徒,可是他今天来修六妙门,因为根机的不同,所以他的目的不一样。

所以,你问他:为什么要学打坐啊?他就说:为了身体健康,因为听说打坐之后,不但身体会变得愈来愈好而且精神饱满,然后注意力集中,他是为了练身体,然后来学打坐,这个是凡夫根性,他会为了自己的健康来学打坐。或者是你问他:为什么要打坐?要学这个法门呢?因为我心很乱,烦恼很多,我为了我的烦恼,然后来学打坐,因为人家跟我说打坐可以止息一切烦恼,所以他是为了自己的烦恼,然后来学打坐,这是凡夫的根性。还有呢,他听说很多禅定的境界,种种神通,禅定可以发神通,或者是禅定可以证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然后各别各别有什么境界,他听了心生好乐,哇!如果我可以证得这些境界有多好!所以,他是为了自己想要证得这种种禅定的境界,来学打坐的,从头到尾都是为了自己就对了,不是为了自己的身体,就是为了想要调伏自己的烦恼,要不然就是想要证得种种禅定的境界,开发神通啊、还是什么之类的。

佛说:凡夫根性来修止观,会有什么结果?会有什么结果?会成就魔业这样的结果!成就魔业,为什么呢?重点就在凡夫贪著生死,凡夫都很怕死,所以他为了自己的健康,为了自己的心,或者是为了自己想要求得种种那个禅定的境界,他如果这样一心一意的来修数息,真的让他证到一些禅定,譬如说他可以因为这样子,然后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或者是四禅八定的话,因为他贪著生死的缘故,所以他会著在这种种的境界上面,凡夫就是不但很怕死,而且非常的执著嘛,所以变成说他今天来学打坐的结果,就是成就魔业的原因,就是他一定会发生很多的状况。

所以,我们知道因为打坐会发生的状况,都是属于凡夫的根性才会发生的,为什么?因为他太执著了,他打坐就是我们刚才讲,不是在搞身体、在搞腿、搞气脉,就是都在那个身体的感受上走,着重在这上面,然后执著得不得了,所以一有什么情况发生,他就好紧张。然后完全不了解修禅定真正的目的在哪里,是为了开发空性的智慧,是为了解脱,是为了帮助众生解脱,从自己解脱,到众生解脱,你都可以达到这样的目标,可是他不是,他就在搞自己,整天在自己的身心上面转,所以我们才会说他成就的就是魔。

他如果著在种种的禅定境界上,也是着魔嘛!所以,他很容易着魔的原因,就是着他的心魔,因为他的心不但贪生怕死,而且非常的耽著在种种的境界上面,所以一有什么禅定的境界产生,他就著在那上面,紧紧抓住不放,所以不管怎么修,还是搞六道轮回,为什么?因为他不能够因为得定而开发空性的智慧,而达到涅槃解脱,所以我们说他成就的是魔业的原因在这里,这个是凡夫的根性。

所以,那个一学打坐,每天练习打坐,一上座就在想说:我今天坐到身体舒服,这样就好了,他就坐上去,每一座都希望身体有那个,不管是轻安喜乐、还是什么舒畅或者是气脉很通畅、还是什么,就是觉得今天坐得很舒服,这样就够了,或者每一座有不同的境界,这样他就很满足了,这就是凡夫的根性,所以他今天来修六妙门呢,结果就是搞六道轮回。

第二种根机,就是外道的根机。外道呢,他是属于利根的,比凡夫还要高明,因为我们知道四禅八定是通外道,所以外道他只要一心想要求禅定,很快就可以得定,因为他是利根的,他不会走迂回路,他会老老实实的,怎么修,他就怎么修,所以他很快就可以证得四禅八定。

可是,他为什么叫外道呢?外道的意思,就是心行理外,或者是说他心外求法。所以,他虽然功夫很高,可以证到四禅八定,但是他永远都不能够解脱,永远也没有办法开悟,或者是开发那个空性的智慧,所以他虽然得定,但是没有办法开发智慧,为什么呢?是因为他邪见的关系,所以邪见修出来的一切,就是叫做邪行,所以他所有的禅定,都是属于邪行,都是心外求法,他不会反过来回归到自性当中,然后去明心见性,他没有办法,为什么没有办法?最主要他的邪见,就是我们昨天提到的,因为他会落在四边: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就像数息的话,他一上座,从一数到十,他就开始思惟了,思惟什么?这个息,是有、还是无?它是有边、还是无边?它是常、还是无常?就在分析这样的,所以不管怎么分析,都落在四边。所以,禅宗说:“离四句,绝百非”,那个才是真正的你有一点影子了,知道那个自性是什么东西。离四句,就是这四句——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你要离这四句,然后绝百非。非,就是不是,你说自性像什么东西,或者是你怎么样形容,那个都不是,你可以形容一百个,绝百非,绝对不是,你说出来的都不是,因为它离开了我们的心缘相,语言相、文字相、心缘相,它是离开这些以后,是不可思议的,不可以用心思、也不可以用言议,你的心是没有办法想象到那个境界,你也没有办法用语言或文字去描述说它是什么,都没有办法。所以,禅宗也说:“说似一物即不中”,说它好像什么东西,那个就不中,就没有说中,只要你能够说出来的,那个通通不是。所以,外道他坏就坏在这里,他分析出来的结果,永远是落在四边,所以,我们说他没有办法开悟解脱的原因在这里。

我们前面练习六妙门的时候就练习过嘛,就是要练那个能数的心、所数的息,它都是无所有的,对不对?然后能所双亡之后,才能够恢复我们本来清净的自性。可是他不是,他数个息,就开始分析了,这所数的息,它是有、还是无?或者是能数的心,它是有、还是无?是常、还是无常?就在那边搞这个了,所以他永远没有办法数到能所双亡,然后回归到自性,让我们清净的自性现前,没有办法,就是因为他的邪见的缘故。

所以,我们说因为他心行理外,他的心是行在那个理外,那个理就是真理,就是我们说的般若或者是诸法实相,他心是行在这个真理之外,所以我们叫他外道;或者是说,他不返回来去找他本来清净的那个自性,老是往外面去找,叫做心外求法,所以我们给他一个名称,叫做外道。所以,我们也是一样的,只要我们学佛修行,都在外面去找,那就是大外道,不要讲人家外道,自己就是外道,只要你不回归到你的自性当中,去找你那个本来清净的自性心的话,那都是在学外道法、修外道法。

所以,外道的根性,虽然他根性很利,但是他没有办法跳出轮回。所以,外道的情况,虽然跟凡夫不一样,一个是利根,一个是钝根,但是他们两个一样的是,永远注定在三界生死轮回中,这一点是相同的。

第三个是声闻的根性。这种根性的众生,他是为了自己求证涅槃,希望很快速地跳出三界,他是为了自己的解脱,为了自己要求证涅槃,然后来修这个六妙门。

所以,他在数息的时候,声闻就是以四谛为主嘛,所以他在数息的时候,他就同时观察自己的身心息,这三个是苦的,这个就是苦谛。如果贪著身心息,以为真实的话,这就会生烦恼,这个是属于集谛的部分,所以这个就是不对的,不能够贪著身心息,以为它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同时观察身心息是苦的,然后当下能够了知这个苦的自性是不可得的,虽然是苦的,但是它的自性是空的,苦的自性是空的,因为是因缘生法,只要是缘生法,因缘所生的,自性都是空的,但是它根本是苦的。我们也讲过,“思惟苦谛”也讲过,只要在轮回里面,都只有苦,没有真正的快乐,所以轮回的根本它是苦的,这个就是苦谛的范围。

因为他是修苦集灭道四圣谛,所以他现在在数息的时候,他也一样的修四圣谛。所以,首先他就思惟身心息是苦的;那如果著在这三个上面,就会生烦恼,这就是属于集谛的范围;所以呢,我们就要了知苦的自性不可得,因此就不会生起烦恼,这个就是灭谛;那明白这个道理,是道谛。所以,他只要数息能够通达四谛,就能够证得声闻道的果位,声闻乘的果位,就是能够证得阿罗汉,数息就能够证果就在这里,他只要是这样子思惟,他会因为数息,然后就证阿罗汉。可是因为他发心是为了自己的涅槃解脱,所以他是属于声闻乘的根性,他的根机是属于声闻乘的,就是因为他是为了自己求证涅槃,才来修这个法门,然后他主要修的是苦集灭道四圣谛,因此可以证得涅槃的果位,就是声闻乘的果位。

那如果是缘觉乘的话,第四种根机是缘觉。那缘觉我们知道,他主要修的是十二因缘,所以他现在如果在修数息的当中,他起观,观十二缘起的话,他就能够证得缘觉的果位,就是辟支佛的果位。那这种缘觉根性的呢,他喜欢一个人独处,不喜欢大众,然后不喜欢热闹,他喜欢寂静,所以他平常也不攀缘的,就一个人好好地修,独自的修,也不跟大众相处,也不跟任何人攀缘。他喜欢躲到哪里去呢?深山里面去,最好是没有人到的地方,去干什么呢?接触大自然,然后观察大自然,所以他会看秋天,那个叶子开始落了,春天花开然后又花谢,树木又开始冒新芽,春天绿意盎然,然后到秋天,又变成枯叶子,然后落下来,他因此悟到什么道理?无常的道理,花开花落。每天接触大自然,他观察的就是生灭、无常,因此他就可以悟得缘觉的果位。所以他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做独觉,他就是这样子,自己就可以觉悟了,所以不管有佛、无佛出世,他都可以证辟支佛果,就是这样的一个根性。

那现在他来修数息,他就知道数息的念,它是属于十二因缘的有,那有缘什么?有缘取,取缘爱,爱缘受,受缘触,触缘六入,六入缘名色,名色缘识,识缘行,行缘无明,就找到根了,一切都是从无明发生的。所以他现在来数息,也深深地了知数息它是属于因缘法,因为他深观因缘嘛,他就专门观察四时的变化,然后明白无常的道理。那现在他数息也是同样,他就知道数息也是属于因缘法,只要是因缘所生,就空无自性嘛,就是很快,根性很利、很快。数息,息也是空无自性,所以就不会著在任何的境界上,他只要保任,功夫保任,一直保持,只要一切因缘所生无自性,息不可得,他就可以证得缘觉的果位——辟支佛。这个是因为他是这样的根性,所以现在虽然来修数息,他也能够因为数息而证得缘觉的果位。

那第五种根性,就是菩萨的根性。为什么会来学天台止观六妙门呢?我是为了众生来修的,所以菩萨的根性,他是念念都是想到众生:我赶快成就止观啦,我才有那个定慧力来利益众生嘛。所以我今天数息,就要数到明心见性、开悟,成就佛果,这个是我修数息的目的,就是要成就佛道,这种就是属于菩萨根性的。

所以,他在数息的时候呢,他就可以同时了知这个息,不是真实存在的,息吸进来、吐出去,就是从一到十,就是生灭、生灭、生灭嘛,一数完了二,就是一灭了、然后二生嘛,二灭了、三生,然后息也是吸进来、吐出去,也是生灭。所以他不管怎么样观察,他可以在数息当中,就了解息它不是真实的,就好像幻化的,一切法如幻,所以息也是如幻。

这个息呢,你说它是不是生死?它不是生死。你说息是涅槃吗?我们也不能说息是涅槃。息,既然不是生死,那要不要断生死?没有必要断生死。息,既然不是涅槃,那要不要入涅槃?没有必要入涅槃。息不是生死,也不是涅槃,所以没有生死要断,也没有涅槃要入,所以他可以在数息当中,不得生死可断,也不得涅槃可入。所以,他也可以做到不住生死,住生死是凡夫的事;他也不住涅槃,涅槃是声闻、缘觉小乘人要入的,大乘人不入涅槃。所以,他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心平等,他就有了这个平等的智慧,有这个平等的大智慧,没有取舍心,没有涅槃要取,也没有生死要舍,所以他就证到一个什么?息中道,因为数息,而入了那个中道,不落生死、涅槃两边,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无住涅槃嘛,跟小乘的涅槃不一样。无住涅槃,就是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但是生死、涅槃可以自在地出入,这个叫无住涅槃。所以数息,菩萨的根性可以数到入无住涅槃,可以从入菩萨位,一直到成就佛果,都没有丝毫的困难,这个就是菩萨的根性,可以证得最后佛的果位。

所以,上面举例说明的,就是同样数息,但是凡夫跟圣人,或者是大乘跟小乘,虽然共通来修,但是有差别的结果,数息虽然同修,但是它所得的果报却有差别,这个就是通别六妙门的意思。那这是以数息来说,同样的,其它修随、止、观、还、净都是一样的,每一个妙门,凡圣、大小乘的通别都是同样的道理,就是任修一个,会因为根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结果。这是第二个,因为根机不同。

第三个,我们刚才讲,因为解慧的不同。解慧,什么叫解慧呢?就是对佛法开解的智慧,对佛法的解悟每个人不同。像同样上一堂课,但是每个人对佛法的了悟、理解是不一样的。那现在也是,大家同样的来修六妙门,但是因为解慧的不同,就是对佛法开解的智慧不同,所以结果就有差别。就是同样的佛理,但是认识却有浅深的差别。这个是指学佛修行人才有的,这个外道是没有的,因为我们这边讲的解慧,主要是对佛法理解的程度,有深浅的差别,外道没有在里面,因为外道不了解佛法的内容。

这个就是第六章的内容,凡夫、外道、声闻、缘觉、菩萨这五种根机的人,共通来修持六妙门,却因为用心不同、根机不同、解慧不同,而有差别的果报,所以叫做通别六妙门。

我们看第七章,第七章是旋转六妙门。这个是菩萨修的,不共二乘、凡夫。那这个旋转的意思呢,就是说如果菩萨善巧修习六妙门,就能够旋转出六度、四摄等等一切大乘的功德。重点还是在善巧修习,只要你善巧修习六妙门,你就可以随修一门,而旋转出无量大乘的功德。大乘的功德,最主要就是六度、四摄嘛,所以说它是不共凡夫、外道、还有声闻小乘,不共,只有菩萨独修的。

那为什么不共声闻、缘觉呢?因为小乘人也可以体悟那个因缘所生,无自性空的道理,他也可以证得涅槃啦,那为什么他修六妙门,没有办法旋转出一切大乘的功德呢?就是因为他虽然证得空观,但是他没有修假观。

所谓的空观,就是他可以从假入空观,他修的是从假入空观,就是明白一切现象界的虚假,因此可以进入空性当中,从虚假的现象界入空中,叫做从假入空观。这个假,就是一切现象界,因为因缘所生,无自性空,这是假的,他可以在一切现象界当下去了悟,它自性是空的,这个就叫做从假入空观。然后他入空中之后,就不再从空中生起无量的妙用,所以他就去入涅槃了嘛,他就不再去行利益众生的事情,是因为他没有继续修那个假观。假观,就叫做从空出假观,他已经证入那个空性,涅槃的空性当中,但是他没有从空中再出假,再生出如幻的假有来,所以他没有办法因为修六妙门,而旋转出一切六度、四摄的大乘的功德的原因在这里,就是他没有办法从空中,再生起无量的妙有来,虽然这个有是如幻的、是假有的。这个就是为什么二乘人没有办法旋转出一切大乘的功德,原因在这里。

所以,菩萨他在证得空性之后呢,虽然知道一切法空,一切众生也不可得,但是他不会耽著在这个空性当中,而能够任运地生起大悲心,以六度、四摄来度化众生,这个就叫做从空出假,就是从空性中任运生出大悲以度化众生。

为什么称为“假”呢?因为一切善巧方便都是如幻假有的,所度化的众生也是如幻假有的,所以称为假。虽然他可以说一切法,但是他知道这个也是如幻的,一切法如幻;他精进勇猛要度的众生—— 一切众生也是如幻的;可是虽然一切自性是空的、是如幻的,但是他还是勇猛精进的利益众生,他不会耽著在那个空中,还可以从空出假的原因在这里。

所以,现在如果以数息来说,修数息来说,他怎么从空出假呢?就是之前他已经证到了从假入空观嘛,他已经修空观,所以知道一切的现象,自性都是空的,所以现在在数息的时候,他就了知所数的息,没有自性可得;可是虽然没有息的自性可得,也可以同时成就息念,从一到十,了了分明,也是可以啊,这个就是从空出假。就是息的自性不可得,这个是空;但又可以成就息念,这个是假。同样的,我也可以观息的自性是空的,同时我了知四谛的自性不可得;然后呢,虽然四谛不可得,但是我可以通达四谛,了了分别四谛,然后为声闻的众生,详细地来演说四谛法门,这个是从空出假。我虽然知道四谛也是不可得的,但是我不会因为四谛不可得,然后我就不说四谛了,不会,我还是要通达四谛,说给谁听?声闻乘根性的人听,让他能够很快的证得阿罗汉。

所以,同样的也是,在了知息的自性是空的当中,我也同样的知道十二因缘不可得;虽然十二因缘不可得,但是我又能够了了通达十二因缘,为求缘觉乘的人来详细地说十二因缘的内容,让他能够解脱,证得辟支佛果。所以他不会落在那个空中,可以宣说无量的法门,可是当下都知道它自性是空的,但是又不会著在空中,还是可以演说四谛、十二因缘。

所以,现在讲大乘的六度、四摄也是同样的道理呀,所以我在观息的自性是空的时候,我同时也能够了知六度是不可得的,所以我在行六度的时候,不会执著说我在布施,我很了不起,我今天又布施了什么东西,我持戒清净,很了不起,都没有,因为他了知六度不可得。但是不会因为六度不可得,然后我就不行六度了,不会著在这个空中,又能够了了分别六度,成就六度来利益众生,这个就是从空出假。就是从空性中,生出大悲,虽然知道众生是假,六度是假,却又能够成就如幻的六度,来利益如幻的众生,就是有这样的功夫,这样就能够旋转出一切大乘的功德,是这样子旋转出来的,这个是以数息来说。那同样的,其它也是一样,随、止、观、还、净也都是,每一个也都可以旋转出六波罗蜜、四摄等等一切大乘的功德来。

所以,这一章最主要是在说明,六妙门的修持和六度、四摄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才会说它是菩萨独修的,也只有菩萨才有这样的功夫,因为他可以从空出假。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明天就讲更了不起的,大根性人修的“观心六妙门”,还有利根大士所修的“圆观六妙门”,我们明天来说明。今天就到这里告一个段落。因为我们还要练习六妙门,愈听愈殊胜,所以我们一定发愿要好好地成就,但是是为了众生成就,那我们就有大乘的发心,就能够有开悟成佛这样的可能性。

我们请两位师兄上来做示范。也是一样的,我等一下会下来跟各位调姿势,所以不要吓到。各位师兄请起立,跟着两位师兄做。

我们先把腰带、皮带把它松开,有的那个皮带太紧的,把它松开,或者是衣带太紧的,把它放松。眼镜拿下来,手表如果太重的也可以拿下来,就是身上都没有觉得绑住的东西,或者会让你感觉紧紧的,因为等一下气就会卡在那里,所以你最好是先把它松开。

先把腿盘好,不管你是单盘、双盘、还是散盘、还是正襟危坐都可以。接下来我们就手结定印,左手放在右手上,大拇指轻轻地相触,然后尽量往身体靠,然后放在刚才盘的脚的上面,肚脐的下面,手尽量往身体靠。然后摇动身体七、八次,背脊打直,没有往前后或者是左右或者是偏斜,都没有。两个肩膀也是平的,没有哪一边比较斜或者是比较偏,头摆正,下巴往内收。

接着吐浊气三口,鼻子吸气,然后嘴巴张开,慢慢吐气,同时观想全身阻塞的地方,都随着气息打开,秽气也随着排出来,三次。舌头轻轻地顶住上颚,舌头不要用力,只是轻轻地放在牙龈的后方,这样就可以了,眼开三分。

我们先从数息,吸气、吐气之后数一,吸气、吐气数二,从一数到十,然后回过头来,从一数到十,如果数丢了、还是数过头,就再回头,从一开始数到十,这时候吸气、吐气都是用鼻子。

这样一直数到没有什么妄念了,就是粗的妄念,已经没有什么粗的妄念,然后那个息也是微细到没有办法再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进入随息的阶段,就是心念随着呼吸进出,你只要把心念放在呼吸上,你就很清楚地知道那个进出的状况,心念放在呼吸上,随着呼吸进出,这样子慢慢的心念跟呼吸就可以合一,合在一起。

你再继续地心息相一,它慢慢的心念跟呼吸都会好像停下来,止在一个地方,不管它止在什么地方,你就会觉得都是在那个地方吸气、吐气,心念跟呼吸好像几乎要停止了,这个时候就是得止。如果得止之后,你突然身体打直,我们叫做有法持身,然后妄念不起,这个时候我们称为欲界定。如果你继续加深定功,坐到身心世界都消失了,这个我们称为未到地定。继续再坐,如果能够生起轻安喜乐,这个就是证初禅,我们称为证止,证到止这样的阶段。

我们今天就练习到这里,从数息进入随息,然后得止。

(下座)

好,慢慢放松心念,离开你的所缘境。开口吐浊气三口,鼻子吸气,

嘴巴张开吐气,观想全身的气散开,三次。慢慢摇动身体七、八次,动动肩膀,两手可以打开,头也动一动,脖子也动一动,两个脚也可以打开了。先用两手摩擦全身的毛孔,两个手掌心摩擦,热了之后,我们把它盖在两个眼皮上,然后睁开眼睛,现在可以看你身上哪边有酸胀麻痛,就按摩那个地方。

这个法门很简单,只要经常练习,有空就练习,有空就练习,其实它很快就能够得止。先数息,只要你前面把息调好,其实很快就没有什么呼吸可以数了,然后再把你的心念放在呼吸上,那很快就得止,我们明天再练习怎么从定中来起观。

我们谢谢两位师兄的示范,我们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结束。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