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六识(1)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讲于新加坡Orchid Country Club
二○一二年五月十六日
各位喇嘛、各位居士大德:
晚上好!
我们今天开始介绍第六识。也同样,前面两首偈颂它是属于有漏杂染识,那第三首偈颂是无漏清净识。
那我们首先介绍第六意识它的依缘,就是要生起第六意识,必须要具备五个缘:
第一个缘是所依根,第六意识所依的根是第七末那意。我们知道第七识它是属于恒审思量,执八识见分为我,恒常与四惑相应,所以它是染污的,恒常跟我见、我爱、我痴、我慢相应,所以它是属于染污,所以第七识又叫做“染污意”。这个“染污”的意思就是恒常跟这个四根本烦恼相应;这个“意”的意思就是恒审思量,执八识见分为我。所以我们那个“我执”的来源是从哪里来?就是从第七识来。
那第六识跟第七识的关系又非常紧密,除非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念念无我了,这个时候第六识才是念念都是清净的。可是我们第七识如果还没有转成平等性智之前,就是恒常跟这个四惑相应,就是念念都有我爱、我见、我贪、我慢、我痴,这个时候意识也是念念都有“我”在这边:我在想、我的看法、我认为……,那谁在听呢?谁在看呢?就是我在看、我在听、我在感觉,念念都有“我”,就是因为第七识没有转成平等性智之前,第六意识念念都是有“我”的染污在里面,为什么呢?因为第六意识它的所依根就是第七末那意。这个也是“意识”它名称的由来,就是“意所生识”名为意识,就是第六意识它是依第七识的意根而生起心识的活动,因此我们称第六识就称为“意识”,这个“意”就是依于意根、依于第七末那识的意思,这个就是所依根。
那它所缘境呢,就是法尘。那什么是法尘呢?就是五尘落谢的影子。我们五根在接触五尘之后,一定有那个影像留在我们的心田当中,第六意识的见分再把它变成相分境,成为自己的所缘。这个意思就是说,譬如:大家都照过相嘛,你们要照相之前,先看那个里面的影像,那个镜子里面的影像,就是你要照之前,你还没有按下快门,你先要取景,对不对?取景,那你还没有按下快门,就是说这个底片还没有感光,就还没有把这个影像印在这个底片上,你只是在寻找你要摄取的那个目标,这个寻找就是“作意”。当你设定了目标,这中间就已经有作意在里面了,你决定这个角度好,因此你按下快门,“咔嚓!”这时候你所取的影像就印在那个底片上。这个底片就好比我们的心田,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再取这个影像作为自己的所缘,这个就是所谓的法尘。所以五尘落谢的影子,就是所有的影子都印在我们的心田,就是你取境的意思,取各种的境,把它印在我们的心田,然后我们的第六意识再把它当作我们自己的所缘,所以它的所缘境就是法尘。
法尘就是五尘落谢的影子,五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我们五根面对五尘之后,会有影像留在我们的心田当中,那第六意识再去分别它,去分别它之前,要先把它转为自己的相分,作为自己的所缘。所以这个相分是怎么来的?是第六意识的见分所变现出来的,所以我们第六意识它缘的其实不是外面的境界了,我们以为是我真的看到这个境界,然后我分别的是这个东西好不好看啦,这个好不好吃啦,我以为是外面的这个来引发我第六意识的分别,其实不是;我们第六意识缘的只是影像而已,五尘落谢的影子,没有办法真正的缘到外境(色、声、香、味、触这个五尘境界,没有办法亲自缘到),它缘的只是影像。所以它要先把它变成相分之后,才能够成为自己的所缘境。这个应该明白了,这就是法尘。
那就一定要有“作意”嘛,要不然我们眼睛看这么多的境界,可是你怎么去认识这个境界的内容是什么,就是说你看到了什么,然后你听到了什么,这个就要有作意在里面;要不然像我现在眼睛睁开,我看得很广啊,可是我要试图说明我看到的是什么境界的话,我必须先要有作意,这个作意就是我们刚才比喻的:你要先取景,照相之前你要先取景,你取好之后,你把它按下快门,这个就是作意。作意就是令心趣向外境嘛,你那个心趣向外境,取各种境界的时候,这个就是作意的作用。所以每个心识活动,它一定要有作意这个缘。
另外,就一定要有一个种子缘,所以还有一个种子依,作为它自己的亲因缘。每个心识生起一定要有它的种子,不然你生起的那个心识活动它是从哪里来?它不可能凭空来嘛,它不可能从虚空来,也不可能从你那边来,然后引发我的心识,我一定有一个种子让它生起现行。所以每个心识的活动它一定有种子缘,或者是一切法的生起,它一定要有种子生现行,所以一切法的种子含藏在第八意识,第八识就是含藏无量劫以来我们所熏习的种子,都含藏在我们的第八识。那现在面对境界的时候,是哪一个种子生起现行呢?就要看当时的因缘,所以要内因,然后加上外缘,外缘的牵动,牵动你内在那些无量的种子是哪一个种子先生起现行,所以我们心识的活动,它一定要有一个种子依,就是作为它自己的亲因缘。
那这些种子含藏在第八识,所以还要有一个根本依,就是第八阿赖耶识,是一切心识生起的根本依。
我们前面曾经介绍过九个缘,“眼识九缘生”嘛,那我们现在介绍了五个,还剩下四个,是第六意识不需要具备的。因为第六意识它内缘什么?刚才我们讲的那个法尘境界,它是内缘影像嘛,五尘落谢的影子,然后它内缘这个五尘落谢的影子,所以它不需要光线,也不需要空间,所以它没有明缘,也没有空缘。
然后第六意识本身就是分别了知,所以它不需要再另外立一个分别依。然后第六意识的,我们刚才说所依根是第七末那意,所以也不需要再另外立一个染净依,所以第六识没有,第七识没有。剩下的就是这五缘:一共九个缘嘛,剩下的空缘、明缘、分别依、染净依——这四个都没有,所以就只有五缘,就能够生起第六意识的活动。
所以,这个第六意识活动它容不容易?就是只要这五个因缘,我们第六意识就开始分别了。第六意识简单说就是我们的分别心,所有的分别都是从第六意识来的。那这五个缘容不容易具备呢?
非常非常容易:我们说你就一定会有作意嘛,因为你念念都在作意。而且一定有种子含藏在第八识,一有外缘的牵动,种子就生起现行了,所以一定有种子依,一定有根本依,也一定有作意。那这个所依根呢,所依根是第七识──恒审思量,第七识的作用是恒常不间断的,所以随时你第六意识要用,随时都有,所以它不会缺这个所依根的,因为第七识它就是恒常相续,一直在作用,恒常就是执有一个“我”的存在,这是第七识染污意的作用。那所缘境,这个法尘也是都有的,它也是一直都在。
所以我们就知道,为什么第六意识它非常容易生起,它活动的范围非常广,就是因为它所具备的缘少,而且又很容易获得这五个缘,很容易就能够获得,所以它能够恒常都生起这个第六意识分别的作用,我们几乎念念都在分别,念念第六意识都在作用。
除了五个情况之外,第六意识是不作用的,哪五个情况第六意识停止活动呢?
第一个,就是你入了无想定了。无“想”,那个想心所就是第六意识,你修禅定修到:我把第六意识的想心所灭了,我在这个无想定当中,这个第六意识是暂时被伏住,不生起作用。
那我死后就生在无想天,所以无想天也没有第六意识的活动,所以叫做无想天,他一直在无想这个定境当中。生前你入了这个无想定,死后就能够生在这个无想天当中(编按: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就是灭受想定。这个是阿罗汉证的,是灭受想定,就可以入小乘的涅槃。所以他在这个定境当中,不但把想心所灭了,受心所也灭了,所以叫做灭受想定:这个定境当中没有想心所,也没有受心所,所以这时候的第六意识是不活动的。
还有,就是闷绝。闷绝就是昏过去了,暂时失去了意识。有人昏倒,当下第六意识是没有知觉的,暂时停止活动。所以在昏倒(我们称为闷绝)这个时候第六意识也不生起活动。
还有一个,就是睡眠,没有梦的时候、没有做梦的时候,也没有第六意识的生起活动。有梦的时候就有,做梦就是第六意识的作用嘛,才会有种种的梦境,那个时候第六意识是在活动的。可是无梦的时候就没有,第六意识没有活动。
所以除了这个五种无心位之外,第六意识是从来没有停止过活动,所以它的力量、活动力最强最广,几乎念念都有它。我们白天念念都在分别嘛,也是很忙的。
我们前面曾经介绍前五识,前五识的生起,第一刹那是性境、现量嘛,这时候有第六识加进来,这个叫做“明了意识”。当下的第一念,是还没有给它种种的名称跟言说,还没有详细地描绘说你看到了什么内容,听到了什么音声,还没有用种种的语言去描述它之前,你只是看只是看,听只是听,当下是现量的、无分别的,这个时候也有第六意识,这个时候的第六意识我们称为“明了意识”。“明了”的意思就是说,第六意识这个时候它的作用是帮助前五识去认识外境;前五识它只是管照境嘛,我们说好像镜子反映物体,它只是照境而已,但是里面到底是什么内容?那个分别要靠第六意识来分别。那有了第六意识的分别之后,你的前五识的活动才知道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所以“明了”的意思就是说,第六意识在帮助前五识的活动的时候,它是帮助前五识去了别外境,所以它称为“明了”,你就很明白地了别种种的外境,色、声、香、味、触,知道这个外境的内容。所以这个时候的第一念——第六意识加进来,它是明了意识,它是现量。
所以我们如果现在,譬如说去逛街,我就是看,我都没有特别起什么…,特别去取境,我就是看啦,然后这样逛啊逛啊,这个还没有锁定目标嘛,你那个“快门”还没有按下去。等到你锁定一个目标,就是你作意已经加进去了,然后你锁定一个聚焦,把你的焦点聚在一个东西上面,那就是有“作意”在这上面了,然后你就说:“诶,这个东西很漂亮!”很漂亮就有分别,不然你怎么知道它漂不漂亮?所以第二念就开始分别,这个时候就是比量了。第一念是现量,第二念就是比量。所以我们每天是不是都在做这个事情?没有分别的时候是现量嘛,可是大部分都是比量,大部分都是在分别,不断不断不断地在分别。
那晚上睡着呢,有没有分别?还是有啊!第六意识还在分别,就是你的梦境。就是白天五尘落谢的影子印在你的、留在你的心田,然后第六意识的见分,再把它变为相分境,作为自己的所缘,然后晚上的梦中,我们说的下意识、潜意识,白天所有留在心中的影像,到晚上就全部出来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嘛,所以白天第六意识在活动,晚上只要有做梦,第六意识也仍然在活动。
那你说我入定了,第六意识有没有?除非刚才讲的入了无想定、灭受想定,其他的定有没有第六意识?有!你说我坐在这边好安静,我什么都没有想,好像也没有念头,然后我就在这边非常的清净……,第六意识有没有作用?空空洞洞的、清清明明的,不管你用什么形容,当下好像就是圆明清净,还是一片光明,还是什么,就是你内心好像没有什么起心动念了,好像已经没有妄念了,当下的那个什么空空的、还是什么明明历历的,不管你去怎么形容,“那个”它还是法尘境界,懂吗?所以有些人坐到这个时候,他就以为说“我是不是见性了?”有啦!见到法尘啦!可是没有见性啦!
所以《楞严经》才会说:“内守幽闲,犹是法尘分别影事”,有没有?内守幽闲,你在打坐的定中,守一个那个“幽闲”,就是空空洞洞,好像什么都没有,好像一个非常宁静安详的,那样的一个状态,没有明心见性;“犹是”,仍然是什么?“法尘分别影事”,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五尘落谢的影子,印在心田的法尘境界这样而已,第六意识去缘这个非常幽闲空灵的这样一个境界,把它当作自己的相分,所以它还是法尘分别影事。
所以你在定中,第六意识还是在起作用,只是它这个时候是现量,定中是现量,可是第六意识还在活动,它当下的那个法尘境界就是空空洞洞、宁静安详这样的一个状态,可是它还是法尘。白天它也是活动的很厉害,晚上睡觉做梦还是在活动,入定了还是在活动,所以我们才会说它活动的范围非常广,因为它具的缘很少,很容易就能够具足(得到这五个缘),所以它很容易就生起活动,几乎是没有停过,白天、晚上都没有停过。
好,那我们就明白这个第六意识它所具备的缘,还有它在“五无心位”是没有生起活动的,其他活动都是非常炽烈的。
那我们就来看第一首偈颂的第一句:就是“三性三量通三境。”
这个“通”的意思,就是全部都通,第六意识通三性,也通三量,也通三境;三性、三量、三境都通的意思。
那为什么它通三性呢?就是因为第六意识它跟五十一个心所全部相应。那五十一个心所里面有善心所,有烦恼的心所,还有无记的心所。所以当我们的意识生起活动,当下所相应的心所是十一个善心所的时候,这个时候的第六意识它就属于善性的;如果当下是跟根本烦恼、大随、中随、小随烦恼,任何一个烦恼心所相应的时候,我们就称为是恶性的,这个时候第六意识就是恶性的,就是你生起烦恼了,我们平常就说“我现在很烦恼”,这个时候是恶性的;当第六意识跟譬如说五遍行啊、五别境啊,还有不定四啊,因为这些都是通三性的,跟它们的无记性相应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就说它是无记性的。
那至于这个善、恶、无记,是怎么去界定它呢?它就有一个定义。什么叫做善性?就是顺于正理,益于自他,叫做善性。所谓的善,就是顺于正理,就是合乎真理,或者是佛法的道理、佛法的义理,而且它一定是不但利于自己,也利于别人的,这个我们就称为善性。能利于自己,也可以利益他人,而且它绝对是合乎正理的。那什么是不善性,或者叫恶性呢?就是它违背正理的,不合乎佛法的义理,或者是跟真理相违背的;不但损害自己,又损害他人的,我们就把它归在恶性这个范围里面。至于那个没有办法把它归在善性,也没有办法把它归在恶性,这个我们就称为无记性,就是于善恶无所记别,没有办法把它归类,这个我们就称为无记。
我们第六意识是通三性,就是善、恶、无记都有。譬如说:我现在起一个念头,想要发菩提心,想要利益众生,我好好地精进在佛法上,成就以后希望能够利益一切的众生,这当下是善性;或者是,我对三宝、对佛法非常有信心,人家怎么样跟我挑拨离间,我的信心都不会动摇,我这个当下的信心就是善心嘛,所以我当下的意识是跟善性相应的一个状态。可是当我生烦恼了,那个不好的念头生起来的时候,这个时候我的意识就是跟恶性相应的。那譬如说我走在路上,我就是也没有什么特别寻求任何的一个目标,我只是这样很悠哉、很悠闲地这样走,我当下也没有什么好的念头,也没有生起不好的念头,当下这个就是无记,跟无记性相应的。所以我们第六意识生起的每一念当下,我们都可以把它归在善性、恶性,或者是无记性——就没有离开这三性的范围。所以我们说第六意识它是通三性的。
它第二个是通三量。所谓的三量就是现量、比量、跟非量。现量,我们现在已经比较熟悉了,就是第一念,当下第一念现前,还没有起分别之前,我们称为现量。第二念开始分别,这个就落入比量了,所以比量的意思就是开始比度,去度量你所缘的境界。
这个“三量”的意思,就是能缘的心我们称为见分,所缘的境我们称为相分。那我们每天面对很多的境界,这个境界是我们的心的所缘境,这个我们称为相分;那我们这个能缘境界的心称为见分,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见分有三量,就是我的心去度量我所缘的这个境界,要去认识这个境界它是什么样的境界,所以我的心必须要有度量这样的一个过程,我才知道我看到了什么、我听到了什么,然后我了知了什么,我明白了什么。所以一个是心,一个是境,我们的心面对境,这个能缘境界的心我们叫做见分,就是现在讲的三量,就叫识量嘛,我们心识去度量我们所缘的境界,所以叫做识量,就是它有现量、比量、跟非量的差别。
那我们心去认识这个外境,这个我们心的所缘境它叫做相分,它叫做“识境”,就是我们心识去量度的那个境界,它也是有三境(三种境界):就是性境、带质境、跟独影境。
那我们现在先介绍的是三量。就是当下现前的,我们第六意识,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明了意识,当下现前的,第一念还没有生分别之前,我们就叫做“现量”。第二念开始分别,我们称为“随念分别”,接下来就是“计度分别”,计算的计,度量的度。随念分别,随着我的念,第二念就开始分别了,我们叫做随念分别。接下来就开始计度了,计算的计,然后去度量这个境界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内容,因为我要去认识外境嘛,我的心去缘外境,然后我要认识这些外境,所以我的心识做一种度量的作用。当下现前的,我们叫做现量。开始给它种种的名称言说,开始分别了,随念分别或者计度分别,这个我们就称为“比量”。
譬如说:我远远看到烟,我就知道它那边着火了,这个是比量。境界没有现前,我是用推测比度,知道那边有火,那边开始着火了。我怎么会知道?因为我看到烟了,所以我看到烟之后,我的心识活动去度量推测,那边一定是着火了,要不然怎么会有烟呢?又好比你煮饭,煮了一锅饭,到底有没有熟呢?你就拿一粒起来吃吃看,哎呀!熟了!就可以比度推测整锅饭都熟了,你不用每一粒每一粒去尝,每一粒吃完才说全部熟了,不必这样嘛!所以就是比度推测所得到的结果,我们叫做比量,因为它是比度出来的结果。
接下来要介绍非量,非量它其实就是相似的现量,或者是相似的比量。这个“相似”的意思,就是说跟原来的境界是错误的认知,颠倒的、错误的。像我们说现量,就是当下现前的,我们去认知它,它是现量的。那我们上次也讲过:现量它的定义就是说,你的认识没有错误的,我们上次是说你看到一朵花,它确定是一朵花,不是别的东西,那它真实也是一朵花,我没有认识错误,这个是真的现量。可是现在相似的现量,就是譬如说:你远远看到绳子,你以为是蛇,然后你走近才说“啊,它不是蛇,它是绳子”。当下现前,但是什么?跟你当初认识的是什么?刚好颠倒或者是错误的。所以说:“境界现前,量则全非”,所以叫做非量。它只是绳子,不是蛇;但是境界是现前的,你可以看得见的,可是跟事实是违背的,是错误的认识,这个我们称为相似的现量。
那如果说你推测比量的结果是正确的,没有错,那个就是真正的比量、真比量。那什么是相似的比量?就是你推测比度之后的结果是错误的,这个就是相似的比量,叫做非量。譬如说:我们每天都以为有一个“我”在作主,对不对?你每天早餐要吃什么,你是不是“我决定的啊?有一个我啊,我自己决定我今天要吃什么,我今天出门要穿什么衣服呀,都是我自己在决定的呀!所以我是自在的,我可以自在地作主”,所以认为有一个可以主宰的,然后可以自在的,然后全世界只有“我”最了不起嘛,那个是唯一的,我是唯一的、最了不起,那个慢——我慢,念念都有我慢在里面。
可是,事实上有没有这一个可以主宰、又可以自在,又唯一的“我”?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呢?有没有这个东西?你真的可以自在吗?你真的可以作主吗?你说我不要老可以吗?我不要病可以吗?不可以呀!你作不了主的!是谁在作主?业力在作主啊!我们每天当下身心的状况,不是一个我在作主哦,我的身体现在好不好,健不健康,有没有生病,没有一个“我”在作主,业力使然,因缘所生。你过去造了什么业,你这一世就是展现什么样业报身,业力的展现,业力没有一个“我”在作主。如是因,如是果,因缘成熟,它就作这样的一个展现,这中间没有一个“我”可以自在作主的。你是不是一个唯一的?也不是唯一的。没有“我”,哪来的唯一嘛!唯一的“我”,大前提要有一个“我”啊!可是这个“我”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也没有所谓的唯一。所以就没有办法合乎那个“我”的定义,你要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它必须能够主宰,能够自在,而且是唯一的,这三个条件具足,才有一个“我”的真实存在。可是我们去了解一下,我是没有办法自在作主,我没有办法主宰,然后我也没有办法自在,我也不是唯一的。
所以这个“我”,比度推测的结果,以为有一个活泼泼的生命,它可以自在作主、唯一的——这个推测比量的结果,跟事实真相相反、错误的!一种错误的推测,比度的结果是错误的,所以它叫非量。所以有一个“我”的真实存在,这个是相似的比量,推测错误,所以它是非量的。
所以我们现在知道三量了:现量、比量、非量。非量就是相似的现量、相似的比量,叫做非量。反正跟事实错误的、颠倒的认知,都叫做非量。只是看境界现不现前,当下现前的叫做现量,经过比度推测的结果叫做比量,差别在这里。对的,是真现量、真比量;错的,是相似的现量,相似的比量——叫做非量,这个是错误的结果,跟事实互相违背,或者错误的认知,这样应该了解了。
好!现在考各位。我现在入定,第六意识保持无分别,是哪一量?现量、比量、非量,哪一量?我当下无分别,在定当中没有起分别,现量嘛,对不对?我坐在这里打妄想、幻想,我如果哪一天发财,中了乐透,我一定要环游世界——这是哪一量?非量嘛。晚上做梦,哪一量?梦境,晚上做梦的梦境,什么量?非量!晚上走路,远远看到枯的树枝,以为是鬼,以为撞见鬼,这是什么量?非量!好啦,大概没有问题了。
反正我们五根面对五尘境界的第二念就是比量,所以我们每一天不断不断地,第六意识不断不断地分别,都是在比量当中;那跟事实互相违背,就是全部都是非量,这样很简单就认识了。当下现前的第一念,没有分别的时候是现量;第二念开始分别,就是比量了。所以我们每一天面对这么多的境界,你是不是都在比量比较多?你无分别、现量,保持无分别、现量,可不可以去参加party?还是什么……shopping(购物)的时候,可不可以保持现量、无分别?很难嘛,不然就不会带一堆东西,什么打折、打折、打折,然后带一大堆东西回家,那个就是比量的结果。
所以我们为什么说要修定?修定就是说你练习保持第六意识的无分别,一直保持这个现量境,把这个时间一直拉长。保持无分别有什么好处?你第六意识没有分别,刚才讲说第六识跟第七识是兄弟嘛,它们有紧密的关系。你第六识无分别,第七识那个“我”有没有机会加进来?我现量无分别,第七识那个“我”可不可以硬放进来?我现量、无分别,放不进来,对不对?所以第七识它变成没有串习那个我执的力量,会越来越弱。
所以你常常保持第六意识现量无分别,第七识没有办法加进来说有一个“我”怎么样、怎么样……我在想、我在听,然后我的感受、我的见解、我的什么……那个我我我,那个“我”放不进来,第七识没有办法放进来。
然后时间长了会怎样?发生什么结果?那个般若无分别智就会现前,因为你是现量无分别,你要见的那个般若无分别智,它也是无分别,这两个是不是有可能会撞在一起啊?不是撞在一起,就现前了。你只要第六意识一直保持现量无分别,你那个无分别的智慧就会现前,因为它们都是无分别,不会打架,懂吗?可以很愉快地融合在一起,就有机会明心见性、开悟。所以我们当下开悟的那个…,现前的那个真如是什么?就是般若无分别智,它一定是在无分别的当下,它才可以出来。
你说我现在比量、非量,那个无分别会不会进来?因为不相应。所以我们第六意识如果每天都忙着在那边比度、比度。比量就是分别心嘛!不然你怎么有好坏啊、喜不喜欢,那个全部都是分别心的结果。然后念念有我,那个都是非量、非量、非量,每一念都非量,因为念念有我,也是错的。这样般若无分别智没有机会现前,因为不相应,因为你是在比量跟非量这个境界当中,所以那个般若无分别智是没有机会现前的。
所以为什么我们要修习止观?希望能够把我们的心安住在现量无分别的这样一个境界当中,久了以后,我们的自性就现前了、就开悟了、就明心见性了,所以这个现量无分别非常非常的重要。然后我们可以在这个定中一直保持,然后下座以后也一直保持,我们可以少生很多烦恼,少造很多业;因为所有的烦恼都是你比量以后才开始的嘛,然后“我”再加进来,烦恼就现前,贪瞋痴慢就统统出来了。有烦恼就造业,身口意就造业,造业就受苦嘛,所以都是自作自受啊,怨不了别人,都是自己造的,然后报在自己身上。
所以我们明白第六意识它保持现量的重要性,我们就知道怎么样用功了,为什么我们要修定那么重要?就是希望能够保持第六意识的现量无分别,时间越长越好,不但有机会开悟,而且它还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生烦恼、造业的机会。
好,这个三量应该没问题了,很清楚了。
所以我们第六意识,就是一定是通三量的。
它也是通三境,我们刚才说这个三境就是我们的所缘境,我们第六意识的心是能缘的心,它所缘的境界是什么呢?就是所谓的相分境,它分成性境、带质境、跟独影境。
性境,就是当下现前的,刚才讲的现量所缘的都是性境。你只要第六意识保持现量无分别,你当下所缘的境界都是性境。像前面前五识生起的时候,第六意识加进去,这个明了意识,当下是现量的,所以这个时候所缘境是性境(所缘的相分境是性境),所以现量的所缘一定是性境,这个没问题了。
我们刚才说比量的所缘一定是带质境,那为什么称为带质境呢?这个“质”,就是你要依托这个本质,而变带起相分境,成为自己的所缘。就譬如说:我们刚才说五尘落谢的影子,有没有?五尘落谢的影子,你第六意识的见分去把它变成什么?相分境,成为第六意识的所缘,那它这个本质是什么?它要依托五尘落谢的影子为本质,把它变现成自己所缘的相分境。
所以这个“带质”的意思,这个“质”,就是它一定要有一个依托的本质,譬如说五尘落谢的影子是它依托的本质。这个“带”就是变带,你依托这个本质之后,你把它变带成相分境,成为自己见分的所缘。所以我们刚才说第六意识它缘的是法尘境界,这个法尘怎么来的呢?五尘落谢的影子——以这个为本质,然后变起相分(变带起相分),就是现在讲的“带质境”的这个“带”,就是变带,你依托这个本质,变带起相分,成为自己的所缘,这样就懂了。所以比量它所缘的一定是带质境。
可是带质境它又分成真带质,还有似带质。真带质是“以心缘心真带质”,先把它当咒语来念:“以心缘心真带质,以心缘色似带质”。你能缘的心是见分,我们刚才讲了嘛,我如果所缘的境也是见分的话,就是以心缘心了。譬如说:我们刚才说,第七识的见分,缘第八识的见分为我,是不是两个见分?见分都是心嘛,能缘的心叫见分,对不对?再讲一遍。那个“我”的观念怎么来的?是第七识的见分──能缘的心,它缘什么呢?缘第八识的见分,把它变成相分境,以为是有一个“我”,那个“我”怎么变来的?两个见分变出来的结果,两个见分变出来的相分境,那个“我”就是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这个“两头”就是两个见分,一个是能缘的第七识的见分,一个是所缘第八识的见分,有没有?两头生起这个相分,这个时候的相分我们就称为真带质境。“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两个见分所生的相分。
那什么是似带质呢?就是我们刚才说五尘落谢的影子,是以心缘色嘛。五尘落谢的影子,我们第六识的见分把五尘落谢的影子变成相分成为自己的所缘。所以这个时候的相分是怎么来的?一个见分所生的,对不对?第六意识的见分所生的,所以是“以心缘色似带质,中间相分一头生”,就是一个见分生的,所以也不是很难。
什么叫带质境,我们已经明白了,它一定要夹带本质,然后变带起它所缘的相分进来。那这个相分境的生起,是两个见分所生起的相分?还是一个见分生起的相分?两个见分生起的相分,我们叫做以心缘心,叫做真带质;一个见分所生起的,叫“以心缘色似带质”,就是五尘落谢的影子,就是法尘境界就是似带质,这样懂吗?
七识那个我执是怎么生起的?那个就是真带质,那个“我”的相分,我们称为第七识的作用,它所缘的那个境界(那个相分境),我们称为真带质;现在第六意识所缘的法尘境界,叫做似带质,都是比量所缘。我刚才讲比度的结果是错误的,叫做相似的比量,对不对?是非量!对!那五尘落谢的影子,我们第六意识去缘它这个法尘境界,然后把它…,就是去分别说这个外尘是怎么样,五尘落谢的影子是什么样的……你到底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去分别这个境界,这个是比度推测的结果,叫做比量嘛。所以一个是真的比量,一个是相似的比量——叫做非量。所以它都是叫做比量所缘,叫做带质境,是比量所缘。
现量所缘的,叫做性境;比量所缘的,叫做带质境。这个中间再分:是真带质、还是似带质。真带质,如果是以第七识来讲,两个见分所生的相分境的话,它是属于非量的,这个它是叫做真带质。可是五尘落谢的影子,这个法尘境界我们称为似带质,以心缘色似带质,它是真正的比量。
OK?没有问题,对不对?继续:
还有一个叫独影境的。独影境很简单,独影境就是前五识不活动了,像我们睡着了,前五识、五根都睡着了,眼睛、鼻子、嘴巴都睡着了,对不对?五识都不活动了。只有第六意识单独活动,在梦境里面做得很热闹,有没有?每天晚上的梦境都非常精彩,这是第六意识单独生起活动,这个我们叫做独影境。就单独生起的影像,没有前五识的配合,第六意识不用前五识加进来,前五识停止活动了,第六意识单独在那边很热闹地活动,这个我们都叫做独影境。
所以第六意识单独生起的活动很多嘛,譬如说:你想想过去的事情,然后计划一下未来的事情,或者晚上做做梦啊,做一做白日梦,就是幻想啊,幻想一些什么……未来不管会不会发生的,可是我想起来就很欢喜的一些幻境啊,这些都是属于独影境。
可是它分成“无质独影”跟“有质独影”,这个“质”我们已经知道,它一定是夹带本质,像刚才讲的那个似带质,它就是有质的独影,对不对?因为它是五尘落谢的影子,它要依托五尘落谢的影子为本质,这个时候第六意识单独所生起的活动,我们就称为有质独影境,它是有依托本质的,然后才生起了第六意识单独生起了这个活动的,就是有质独影。
那个无质呢,就是根本没有本质的,譬如我们刚才说梦境,梦境你没有依托什么本质嘛,幻境,没有依托什么本质,这个我们称为无质独影境。就是什么龟毛兔角啊,你就想说:乌龟会长毛?乌龟不会长毛,所以根本就没有这个,它是非量的,兔也不会长角,所以龟毛兔角,它都是属于无质独影,它没有依托本质,因为根本没有这个东西,你没有办法依托嘛。像幻境,根本没有这个本质可以依托,你是在那边凭空去想象出来的境界嘛,所以它都是属于无质独影境,这样就很容易分别了。所谓的独影境,又分无质独影,有质独影,这个有质独影,也是我们刚才说的似带质。
所以我们最后看这个表,我们就很清楚了。这个相分三境这个表:有性境、有带质境;现量所缘就是性境,它是真的相分;带质境它是比量所缘,属于假的相分。那带质境又有真带质境、有似带质境,以心缘心真带质境,以心缘色是似带质境。似带质境,又分有质独影境,就等于似带质境,它都是比量的;无质独影境都是非量的。所以性境是现量,带质境是比量。第七识的真带质境是非量,就是相似的比量,是非量的;然后有质独影境是比量的,因为是五尘落谢的影子;无质独影境都属于非量的,就是空花兔角啊,兔子不会长角,还有梦境啊、幻境啊,这个都是属于无质独影境。
这样我们就把第一句的偈颂介绍完毕。
“三性三量通三境”,就是第六意识它不但通三性,也通三量,也通三境,所以它活动的力量最强,造业的力量也最强。
好,那我们刚好就是介绍到一个段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