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t29、七觉分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 讲授

2021-12-13至2021-12-26

讲于台北新店

 

接下来《三十七菩提道品》第六个是“七觉分”。为什么叫七觉分?“觉”是觉了,觉了什么?觉了所修的法是真还是假。“真”是真实,“假”是虚假,就是说对于你所修的法,善能觉了是真还是假。

“分”是支分。“支”和“分”都是条件的意思,或者说是因素,“七”是数字,也就是修行人如果依照这七个条件去做,由于这七个因素,一定可以获得觉悟、证入菩提。既然能够证悟菩提,当然对一切法就无不通达,而善能觉悟一切诸法。

这七种法各有它的支派和分齐,不相杂乱,所以称为“七觉分”或“七觉支”。譬如择法、精进、喜,这三觉分是属于慧;除、舍、定,这三觉分是属于定;而念觉分兼属定慧。所以七觉分是偏于定慧的说明。

我们知道一定是定慧等持才能开悟,“等持”就是平等保持在定慧的状态。《摩诃止观》中说:“修此七觉,即得入道是也。”所以这七觉分属于见道位,只有见道才能善觉悟一切法。我们现在之所以不能觉悟一切诸法,原因就出在没有依照这七觉支的内容如法去实践的缘故。

我们现在一个一个来检查为什么不开悟见道的原因,也就是说这七个开悟的条件是不是都具备了?

第一个是择法觉分,“择”是简择的意思。当我们用智慧观察诸法的时候,善能觉了简别它的真伪,而不谬取虚伪法。

什么是真实法?什么是虚伪法?我们看这个山河大地、整个身心世界都是真实存在的,这是真实法吗?无论你是用析空观、体空观,还是现代物理学的角度来说,都不能证明它是真实存在的。析空观是一个一个来分析证明它自性是空的;体空观是不透过分析,当体即空;现代物理学已经证明没有物质的存在,都只是波动而已。所以,只要是因缘所生法,自性都是空的。

那我们为什么会看见诸法的存在呢?虽然一切有为法自性是空的,但又不妨碍它的显现:它随着因果业力等等法则显现,而整个显现的过程都是生灭、无常、无我,自性是空的,所以我们才说它是如幻假有的虚伪法,绝对不是真实法。

那么,什么是真实法呢?那个不会随着生灭无常法则变异的才是真实法,也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才是真实法。有这样的东西吗?有的!它就是我们的菩提自性、我们的真心本性,只有它不属于生灭法,不是无常法,不随着因果业力法则改变,是永恒的安乐,那才是真实的我,才是远离垢净二元对立的真清净;这个常、乐、我、净的菩提自性、真心本性才是真实法。像梦、幻、泡、影、露、电的有为法则是虚伪法。

所以,如果面对一切诸法,当下用空性的智慧简择它的真假,不再被它的表相所蒙骗,不再谬取虚伪法以为真实——就是有择法觉分。

这些都是理论。如果落实到现实生活,你最在意的身体、健康、寿命,属于你的家庭、事业、亲朋好友、生活环境、房子、车子、动产、不动产等等,你能当下知道它是生灭无常、空无自性,只是随着因果业力如幻展现的吗?你能当下观破放下,然后再一肩挑起,不执著地完成它吗?充满了智慧、慈悲,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吗?智慧是“空”,慈悲是“有”,这样空有不二就是“中”。

到了这个地步,你说开悟不开悟?见道不见道?当然是开悟又见道了嘛!可是如果你还认为一切世间法都是坚实的,就连修出世间法都执著去做的时候,你说他有可能悟吗?生命中最在意的人、事、物当然看不破、放不下;就算现在学佛修行,还是认为有真实的恶可断,有真实的业可忏,有真实的善可行,有真实的法可修,有真实的佛可成——都是没有择法觉支,是不可能开悟见道的。

因此,藉着透视一切现象本体的智慧,洞悉事物的本质,不再被它所显现的表相所迷惑,就能简别真伪,不再谬取虚伪法了——这就是择法觉分。

七觉分的第二个是“精进觉分”。

什么是精进觉分?就是在修一切道法的时候善能觉了:只对真实的道法用心、专一、无有间歇,精进、勇猛、不懈不废地去修,绝对不谬行无益的苦行。

什么是真实的道法?凡是能达到忏罪、消业、累积功德,明心见性、开悟成佛的法,就是真实的道法。虽然勇猛不懈地修种种苦行,但却不能真正达到消业、积善、见道的目的,就叫做谬行无益的苦行。

这里所说“无益的苦行”,主要是指当时印度的种种外道,都无所不用其极,处心积虑地行各式各样的苦行:有在太阳底下晒的、在火边烤的、吃粪便的、学牛吃草的、拔头发的、不穿衣服的、在恒河中沐浴的……,以为这样就可以忏罪、消业、积德、开悟、解脱。

佛陀当时也修了六年的苦行,结果告诉我们:“苦行非道!”无论你怎么折磨自己的身体,怎么磨炼你的心智,企图达到开悟解脱的目标,都只能说是毫无一点利益的苦行,都只是想煮沙成饭,沙煮了一千年一万年,永远不可能成饭。

反观现代的修行人,未尝又不是如此:看到祖师大德的种种行径也想模仿,白天不吃饭,晚上不睡觉。人家是有功夫的,道家所谓“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你气也不满,神也不满,白天不好好吃饭,结果把胃搞坏了;晚上学不倒单,不好好睡觉,结果晚上昏沉沉,白天没精神,身体也搞坏了。

睡眠对欲界众生很重要,所有细胞的修复、身心的疗愈都要靠它。除非转为色界身,禅定功夫到了色界初禅以上,才能不再需要饮食睡眠了。所以修行不是看外表你修了什么法,作了什么功课;其实修什么法门都好,只要能达到忏罪、积善,开悟、解脱的目的,都是真实的道法。

现在所说的精进觉分,主要在强调所修的道法必须是能达到见道的目标,这样的道法才是真精进的实法。说到见道,就一定和空性的智慧有关,只有见空性才能真正开悟;因此,无论修什么法门,都必须能契入空性。譬如拜忏、礼佛、持咒、念佛,都是如此:

如果礼佛时,能同时觉了能礼的“我”、所礼的“佛”,自性都是空的,礼拜到能所双亡,没有礼拜的“我”,也没有所礼拜的“佛”,就契入空性了。念佛也是一样,念到能念的“我”和所念的“佛”都不可得,也契入空性了,我和佛无二无别,自性弥陀就现前了。如果有一个能念佛的“我”是真实有,所念的“佛”也是真实有,然后很执著地念佛,你觉得他能够念到开悟、见道吗?很难吧?!因为有强烈的我执和法执,就无法契入空性而证到我空和法空,当然就无法见道。像数息也是一样,一定要数到能数的“我”,所数的“数字”都消失了,才可能契入空性。

所以,不论修什么法门,一定要修到能所双亡——这个才是关键!才可能见道,才是所谓的真实道法。这一切的努力才可以称为精进觉分。其他的努力都称为无益的苦行,不论你是磕破了头、喊破了喉咙、磨破了膝盖,都只能说是无益的苦行。

最后总结精进觉分,就是:修诸道法,善能觉了,勤心真法,不谬行无益苦行。

七觉分的第三个是“喜觉分”。

“喜”是于意适悦,就是在意识的层面上感觉到安适愉悦。一般来说,喜、乐大部分是从外面来的;但是说到“悦”,就是由内在发出的,现在说的“喜”,就专指由内在所发出的愉悦的感觉。

这种愉悦的感觉是怎么产生的?一定是在心契合真实法的时候产生的,譬如说:在诵经的时候,由于契入经义,诵到忘了我、忘了经,仿佛一切都消失了,念头自然不起,安住在这个状态一段时间后,自然生起自在、喜悦的感受,这就是所谓的法喜。一切好像都不再重要了、都不在意了、都无所谓了、都可以放下了;心中了然,廓然无物,空灵之中好像再也放不下什么,可是又觉得盈满充实。

所以这个“喜”,一定是在如法修行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后,有所得、有所悟,从中获得真实智慧,再从真实智慧中产生了法喜。有悟处就有法喜,小悟有小法喜,大悟有大欢喜,真正的大彻大悟的欢喜,就是无法言喻的自在解脱之感所带来的欢喜。

所以一定不是世间的欢喜:不是感官所引发的欢喜、不是打坐坐到身体很舒服的欢喜、被别人称赞的欢喜、自我肯定的欢喜、加薪的欢喜、事业有成的欢喜——这些都是随世间颠倒法的欢喜,不是真正的喜觉分。

所以在产生喜的时候,一定要有智慧去分辨:这个喜是从真实法产生的?还是从颠倒法来的?因此有了喜觉分。

总结:喜觉分就是心得法时,善能觉了,住真法喜,不随颠倒法而喜;也就是说心在有所得而产生喜的时候,善能觉了这个喜是安住在真实法所得的“喜”,绝对不是随颠倒法所得的“喜”。

七觉分的第四个是“除觉分”。

身心经常处在法喜当中就容易得轻安,心经常安住在真实法当中,明白我空、法空的道理,就能轻易地断除见思惑。所以接下来的第四个觉分就是除觉分,“除”是“断除”,断除什么?断除诸见烦恼,诸见是见惑,烦恼是思惑。

我们知道:三界六道并不是真实有,它是由见、思二惑所变现的;因此,见、思二惑是轮回的根本,属于虚伪法。虚伪法就表示它是虚妄不真实的,就像永嘉大师所说的:“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说明六道轮回就像一场梦一样,是见、思二惑所变现的;只有当梦醒后,才知道轮回本空,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如幻假有的。

所以,除觉分就是说在断除诸见烦恼的时候,要善能觉了断除的是虚伪法,而在断除的同时并不会损害真正的善根。实际上,在断除见、思二惑的时候,不但不会损害真正的善根,反而还会增长真正的善根,因为这时的身心是喜乐、安详的,心智上是清明的;在得了祥和、喜乐、清明之后,便不会再有任何境界来打乱我们的心,因此发起身心轻安,所以除觉分又称为“轻安觉分”。

轻安是相对身心粗重来说的,(断)见惑除身见,因此身得轻安;(断)思惑除烦恼,因此心得轻安,所以身心轻安是由断见、思二惑来的。

我们在谈论禅定的时候曾经说到:证初禅便能得轻安,这时所指的是由禅定所引发的身心轻安;现在这里所说的“轻安觉分”,是指由断见、思二惑而来的轻安,是可以达到开悟解脱的轻安,所以两者有很大的差别。

总结:除觉分就是除诸见烦恼时,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不损真正善根。

七觉分的第五个是“舍觉分”。

“舍”是“舍离”,舍离什么呢?舍离所见念著之境,什么是“所见念著之境”?指的就是外面的五欲六尘。通常我们在面对五欲六尘境界的时候,心中会对所见的境界忆念不忘,产生爱著,这时就要善能觉了这些境界是虚伪不实的,心中永远不再追忆,这就是舍觉分。

怎么做到呢?平时我们可以练习安住在当下。我们都是活在过去,不然就是未来,很少能安住在当下;如果能安住在每一个当下,自然不会念著所见的境界,因为过去已经过去,没有什么好追忆的;未来还没有来,也没有什么好规划的;每一念就是现在、这里、当下,该做什么做什么,什么也没有想,就是不想过去未来。

这样做就能开悟见道吗?还不能。还缺少什么呢?还缺少空性的智慧。当我们不能安住在当下,境界现起又念著的时候,就要了知这一切外境都是心识所变现的,这时就需要唯识了,唯识告诉我们一切外境都不是真实有,都只是心识所变现的,因此就善能觉了这一切所念著的境界都是虚伪、不真实的——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做到舍离所见念著之境,永不追忆。

总结:舍觉分就是舍所见念著境时,善能觉了,祛舍虚伪,永不追忆。

七觉分的第六个是“定觉分”。

“定”是“禅定”,就是在发诸禅定的时候,要善能觉了这些禅定的虚假,对种种禅定境界不生见、爱、妄想,这就是定觉分。

不管你禅定境界有多高,禅定功夫有多厉害,只要心里还会生起一丝一毫的贪爱执著,就不能开悟见道,就不能称为定觉分。

外道修四禅八定,即便开发了神通,为什么还是不能开悟呢?就是因为对禅定境界还有爱著,喜欢耽著其中,尤其玩弄种种神通境界以为真实,所以不能由定而生慧。因此,在种种禅定的境界当中,要善能觉了禅定境界的虚假,不生起任何的见、爱、妄想,才是定觉分,才能趋向见道。

如何思惟呢?《天台止观》里面提到:由数息或随息而得的禅定境界,都是由身、心、息三者因缘所生的;再观身如芭蕉树,心如瀑流水,息如空中风,都是生灭、无常、无我的;因此由身、心、息所证得的禅定境界,也是生灭无常无我的。这样就能做到对诸禅定知其虚假,而不生起任何的见、爱、妄想。

“见”就是见惑,包括五不正见,譬如: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在修禅定,修禅定的“身”是实有的——这个是身见,另外还有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等。

“爱”就是思惑,包括根本烦恼、随烦恼。

妄想,指不论是由见惑或思惑所生起的念头,都称为妄想。

最后总结:定觉分,就是发诸禅定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见、爱、妄想。

七觉分的最后一个是“念觉分”。

“念”是观察,就是在修出世间道法的时候,要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等,这样才能做到合适中道。这边说的修出世间道法,指的是前面的六个觉分,因为都是趋向见道,所以称为出世间道法。

要怎么做到定慧均等呢?

第一、就是当心昏沉的时候,要常念用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和喜觉分来观察诸法,使心不昏沉。心昏沉时偏于定,尤其是把细昏沉当作是入定,所以这时要念用择法、精进、喜这三个觉分来观察。怎么观察呢?

择法觉分,是要用智慧观察诸法,善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虚伪法。现在要检查:是真入定?还是假入定?如果是细昏沉,就不能谬取这虚伪法以为真实,因为细昏沉不能开发智慧,只有真入定才能开发智慧而见道。所以这时就要念用择法觉分来让心提起,不落入细昏沉。

精进觉分,是修诸法时勤心真法,不谬行无益苦行。修法时要精进在真实法上,绝对不谬行无益的苦行。现在如果在心昏沉时用功,就是坐到千年万年也不开悟,为什么?因为昏沉不是定,再精进也不能见道,只是无益的苦行而已;所以,这时要念用精进觉分来使心提起,不落入细昏沉。

喜觉分,是心得法时,要住真法喜,不随颠倒法而喜。现在由细昏沉所得的不是真法喜,所以要念用喜觉分来使心提起,不落入昏沉。

第二、是当心浮动的时候,要常念用除觉分、舍觉分、定觉分来收摄散乱心,使心不浮动。心浮动时偏于慧,尤其是把细掉举当作是慧,所以这时要念用除、舍、定这三觉分来收摄散乱心。怎么收摄呢?就算你在坐中见光、见佛、听到佛菩萨跟你讲话、闻到种种香气……要知道这些都是细掉举的现象,不要以为自己开悟有神通了。《金刚经》上也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真正开悟是现量无分别智现前,没有任何的境界可言,所以这时要念用除觉分。

除觉分,是在断除烦恼时,除去的是虚伪之法,增长真正的善根。只有真正的智慧才能断烦恼,增长善根;细掉举是虚伪之法,不能断烦恼,增长善根。所以,这时要念用除觉分来收摄散乱心,使心不浮动。

舍觉分,是舍离所见念著之境,善能觉了虚伪不实,永不追忆。所以现在用念觉分舍离由细掉举所见而念著的境界,知道它是虚伪不真实的,从此永远不再追忆。就是不再一上座又想追回那种种的境界,这样才能收摄散乱心,让心不再浮动,由此才能开发真正的智慧。

定觉分,是在发诸禅定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见、爱、妄想。就是在发禅定的时候,用念觉分检查,知道细掉举是虚假的,不是真智慧,因此不生任何的贪爱、执著、妄想,这样就能收摄散乱心(而)不再浮动。

总结:就是在任何境界下,都能用念觉分使定慧均等:若心沉没,念三法起,提起心念,令不昏沉;若心散乱,念三法摄,收摄散乱,令不浮动。这时的“念”是观察、是忆念、是明记不忘,这样才能照了一切病根,有所调整,使定慧均平适中而趋向见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