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9、不定四:悔,眠,寻,伺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前面已经介绍了心法、心所有法。心所有法有五十一种: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根本烦恼六、随烦恼二十。最后四个,就是今天要介绍的“不定四”。

不定法有四个,哪四个呢?就是悔、眠、寻、伺。悔就是后悔;眠就是睡眠;寻是寻求;伺是伺察。

那为什么这四个要叫不定法呢?它有三个不定。

第一个,是善、恶、无记,三性不定。像前面的善法十一个,我们知道它是属于善;烦恼,随烦恼,我们知道它属于恶;现在介绍的这四个法,它有时候善、有时候恶、有时候无记,不一定,所以我们称为不定法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善、恶、无记,三性不定(不一定)。像做错事后悔,然后忏悔,这个是好的嘛,所以这个属于善;那后悔没有做坏事,这个是属于恶;糊里糊涂的后悔,这个是属于无记。所以,以这个后悔来讲,它有时候善、有时候恶、有时候无记。这是第一个为什么称为不定的理由。

第二个理由,它在八识当中是不一定的。八识(八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识、第八识。今天介绍这四个,在八识里面它是不一定,就是前五识不会后悔、前五识也没有睡眠,所以前五识都没有这四个,第七识也没有这四个,第八识也没有,只有第六识有。所以,以八识来讲,它不一定都有这四个,只有第六意识才有,这就是为什么称为不定的第二个理由。

第三个理由,在三界当中,它也是不一定的。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当中,它也不一定都有。像我们打坐,修止、修观,如果你修止的功夫可以到初禅的话,我们都知道初禅已经没有睡眠了,对不对?男女、饮食、睡眠,到初禅,因为欲界身已经转成色界身的关系,所以欲界的习气都已经慢慢地越来越淡。所以我们一旦入了色界初禅之后,就没有后悔这件事情,也没有睡眠这件事情;但是还有寻、伺,初禅就是“有寻有伺三摩地”,它还有寻、伺的作用。到了二禅以上,就没有寻、伺了。所以欲界的众生,一直到色界初禅的众生,是有寻、伺的作用;二禅以上就没有了,所以二禅称为“无寻无伺三摩地”,它已经没有寻、伺的作用。所以,以三界来讲的话,也不一定都有这四个——这是第三个为什么称为不定的理由。

所以我们总结,作个结论:就是这四法,在善、恶、无记三性当中,不一定属于哪一性,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它在八识当中不一定都有,只有第六意识才有;第三个理由是,在三界当中也不一定有,到了初禅就没有悔、眠;从二禅开始,二禅以上就没有寻、伺。就是这三个理由,所以我们就知道它为什么称为不定法。

接下来,我们详细地介绍这四个内容:

第一个,什么叫“悔”呢?悔,就是后悔,或者说追悔。为什么要后悔呢?那一定是做错了事情才要后悔嘛。

所以,第一种情况是:当我们造了业、破了戒或者是犯了错,因为我们有惭愧心,所以我们会后悔说:“为什么我当初要这么做?”事后才后悔,已经做了。所以怎么办呢?就忏悔,后悔之后赶快忏悔,忏悔之后就不要再继续追悔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没有做坏事也后悔,后悔自己没有做坏事。譬如说:你是长官或者主管,有人试图来贿赂你,送了一个大红包或者很贵重的礼物,然后来登门拜访。那你当然是义正辞严地当面拒绝说:“这个绝对不可以拿,那个忙我是一定会帮,但是这个红包绝对不可以拿,这个贵重的礼物也不能收。”可是当他离开了,走出你的家门之后,你马上就开始后悔了:“为什么不收呢?我最近还蛮缺钱的……”,就开始后悔了,想说“收下来反正也没有人知道,他不可能说,那我不要说,就没有人知道,我为什么不收呢?”这个就是后悔没有做坏事。这一类的事情也经常发生,譬如说:做生意的都知道,都会作假账,对不对?(你们是都不会的啦),就是一般做生意,他们一定会作假账,然后会逃漏税。你如果没有逃漏税,你也会常常后悔说“我为什么不跟他们一样?那我一年可以省下很多钱,那个钱拿去布施也蛮不错的,来护持佛法”,有时候也会生起追悔的心。像我们有一位师兄就很难得,可能你们有一些师兄会认识,就是在泰国,新加坡有一位师兄到泰国去做生意,他自从学佛了之后,他自己是老板嘛,他就决定一定要老实的报帐,所以他每年报税的时候,他都照报,然后跟负责报税的员工说:“你就老实报,应该报多少,就报多少”,那个人就是用很不可思议的那个眼睛看着他:奇怪?因为大家都是做假账,都是报得比较少这样子,那个已经是不成文的规定,大家都这么做,可是他居然说要老实地报,应该报多少,就报多少。所以那个泰国人就是用很怀疑的眼光看着他,然后百思不解:“为什么这个人这么奇怪呢?是学佛学到头壳坏了?还是怎样?”可是我们就很赞叹他,他宁愿那个不要赚,逃漏税的那个部分,那个钱他不要赚,为什么呢?因为他深信因果,你这边逃漏税,你那个钱一定会在别的地方漏掉。所以我们破财的时候,漏财的时候,一定有原因的,因为我们让别人损失,果报就是自己会损失,所以你虽然这一边这个部分好像省起来了,可是你在另外一个部分又漏掉了,所以因果绝对是不爽的。

所以,我们没有做坏事,也不要追悔。大家都敢做为非作歹的事情,无所不用其极地想要赚钱,不择任何手段。一般人他没有因果的观念,或者他根本不相信因果,他才敢这样做,对不对?可是我们学佛之后,我们深信因果的话,应该就不会。一般人很勇猛地造恶业,他不怕堕恶趣;可是我们也不怕吗?所以我们深信因果,也不想因为恶业然后堕恶趣,所以我们从今以后也不再会去做那个不应该做的事情。这就讲到说不应该做的,绝对不要做,所以没有什么好追悔的。也不能说大家都这样嘛!那我好像就理所当然可以,不是这样子的。

所以,对于恶事这个方面就有两种情况:已经做的恶事,我们要后悔,事后赶快忏悔;对于自己没有做的恶事,就不要后悔,而要庆幸自己没有做——这个才是正确的。这个是恶的方面。

那善的方面也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造了善业之后,后悔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也是经常发生嘛。像道场当义工的,也是常常会后悔为什么要当义工?当你被人家冤枉,或者被人家批评、毁谤,你又出钱、又出力,结果都不是这样。所以可能偶尔也会生起后悔的心说“早知道我就不要了”。或者说我们今天上街,看到有残废的人在乞讨,或者是看到有和尚在化缘,那你就很高兴的布施了,或者对那个和尚就供养了,结果一回去跟人家说,人家就说:“笨吶!那个是假和尚!那个是假乞丐!”对啊,那你一听,心就凉掉了嘛,就开始后悔说“哎呀!”他跟你说“那个是背后有诈骗集团在操控的,那些假的残障人士,时间一到就是到处放,这边放一个、那边放一个。到了傍晚的时候,就一个一个再把他接回去,他是有诈骗集团的”,有的人会这样告诉你,所以你今天做了善事之后,你事后就追悔了。而且追悔之后还想说:“我会不会变成帮凶?”对不对?助纣为虐嘛,如果大家都不给钱,他就没有办法诈骗了,所以后悔说“我会不会变成帮凶?然后我有没有那个共业啊?我有没有跟他们共同诈欺的那个共业?”对啊,充满了后悔的心。所以我们想要布施或者供养的话,一定要有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就是空性的智慧:一旦决心要布施或者供养,就没有布施的“我”,也没有我布施供养的“对象”,也没有布施供养“这件事”,当下就把它空掉了,你想做你就去做,做完就忘记,也不会执著,也不会为了那个功德然后去做;要不然行善之后,如果后悔的话,不但没有功德,反而会造下恶业,因为你生烦恼就造恶业嘛,所以很划不来。所以要有空性的智慧,不管他真的、假的,我一旦决定布施、供养,我就三轮体空,这样就不会行善之后,然后后悔。

行善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后悔自己没有造善业。譬如说:早上接到一个电话,然后他麻烦你做一些事情,可是你想一想“哎啊!好麻烦哦!”因为怕麻烦,所以当场就把他拒绝;可是那个电话一放下来,就开始后悔说:“其实我可以帮的,我只是怕麻烦,所以当面把他拒绝了;可是我现在就后悔了,我为什么当初没有答应说要帮他?”就是这样的机会也很多,就是我们每天其实很多行善或者利益众生的机会,只是说你有没有把握。所以像这样的后悔没有做善事,这个就要后悔了,这个就要好好地追悔。

所以它一共有四种情况:对于没有做的善事,我们要后悔,然后发愿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做,每天一定要把握这样的机会,为什么呢?因为念死无常,什么时候走不知道,要及时行善,有机会我就要发心做,一有机会我就要把握,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还有没有机会。

对于不该后悔的事,就是哪些不应该后悔的情况?就没有做的恶事,不应该后悔;已经做的善事,也不要后悔——这是不应该后悔的事,就不要生起后悔的心。

应该后悔的事,也有两种情况,对不对?已经做的恶事,那就要后悔嘛,然后忏悔;那没有做的善事,也要后悔,对不对?

所以不应该后悔的情况有两个,应该后悔的情况有两种。所以应该后悔的事,我们忏悔就好了,忏悔之后就不要后悔,这是什么意思呢?你觉得自己不对了,你忏悔就好了,这件事情就把它放下,因为你决定改过了嘛,以后还要及时行善,以后那个恶事一定不要做,所以你忏悔完就决定以后发心改过。那为什么不要再后悔呢?因为你每次想到这件事情就后悔一次,它就会让你的身心处在不安稳的状况,身心不安稳的话,就很难得定,因为你一天到晚在后悔啊:做对事情也后悔、做错事情也后悔,整天都在后悔,那常常在后悔,就是打击自己的信心嘛,常常觉得很内疚啊,觉得这个不应该、那个不应该,弄得自己身心很不安稳,你在修禅定的时候就很难得定,因为你追悔的心会让你的心不安,所以你就很难得定,所以它变成说那是障碍我们得定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所以我们说一旦忏悔,就不要再后悔了,这个也很重要。

所以,悔为什么是不定法呢?我们刚才说了,因为第一个理由就是:善、恶、无记三性不定。什么样的情况是善、恶或者是无记呢?譬如说:做错事情的时候后悔,做错事情后悔,这个是好的,对不对?所以这时候属于善性;你后悔没有做坏事,这个就属于恶性的,对不对?做善事之后,后悔呢?做了善事之后后悔,这个是属于恶性的,这个不要,做善事我们刚才说要三轮体空,要有空性的智慧;后悔没有做善事,这个就是善性的,后悔没有做,所以以后发愿要及时来行善;弄不清楚状况,该做不该做,还是该后悔、不该后悔,弄不清楚状况,这个就是无记性的。所以它跟善、恶、无记这三性,不一定跟哪个相应,所以它称为不定的理由,我们刚才说它第一个理由,就是三性不一定。

因为没有智慧判断,才会弄得不管是造善、造恶,都在后悔,所以这个后悔是属于贪、瞋、痴的哪一个啊?因为没有智慧,对不对?才会弄成做好事也在后悔、做坏事也在后悔,常常都在忧悔当中,这就是因为没有智慧,它跟“愚痴”相应,所以不定法的第一个“悔”,它是跟痴相应的。

前五识不会后悔,第七识也不会后悔,第八识也不会后悔,只有第六识会后悔,所以在八识当中,它也是不一定都有这个后悔的,只有第六意识才有。

那我们刚才说,经常后悔会让我们的身心处在不安稳的状态,所以它会障碍我们得定。那我们就知道,一旦得定了,譬如说:你一旦入初禅了,你的身心安稳了,还会不会后悔?就不会后悔了,这就是为什么你证入初禅之后,就没有“悔”这件事情了。所以欲界才有悔,一旦入色界初禅以后,就没有悔这件事情了,为什么?因为你的心得止了,就没有悔这件事,所以悔会障碍我们得定,一旦得定之后,就不会后悔了。欲界众生才有追悔这件事情,一旦入初禅、色界初禅以后,就没有。

这个就是后悔。

第二个不定法是“眠”。眠,就是睡眠。睡眠就是第六意识陷入一种昏昧的状态,就是你的意识不清明,这样昏昏昏,落入大昏沉,我们就称为睡眠。没有在睡的时候,只要你的第六意识不清明,就是在一种昏昧的状态,不是很明明历历、不是很清明,好像头脑不是很清楚,那个就是一种昏沉嘛,大昏沉就是睡眠。

所以,睡眠是属于第六意识才有的,第六意识不再保持清明的状态,它落入一种昏昧的状态,我们称为睡眠。这个时候前五根也暂时不起作用,就是我们睡着了之后,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不会去攀缘色、声、香、味、触这五境,对不对?因为你睡着了嘛,所以你眼根不会再去看,也没有第六意识的帮忙,然后生起眼识的作用,耳朵呢?也不会再去攀缘声尘,然后第六意识去分别说你听到了什么音声,都没有,对不对?所以所谓的睡眠我们就知道,它是前五根已经不会去攀缘外面的五尘境界,第六意识也陷入昏沉、熟睡的状态。所以睡着了之后,就不会像醒的时候,第六意识能配合前五根去攀缘外境,然后生起五识的作用,第六意识本身也不再保持清明的那种状态,而是处在一种昏昧不明的状态。

第六意识陷入一种昏昧的状态,这个时候可以修观吗?这时候说观一个什么,观不起来,怎么也观不起来,为什么?因为第六意识已经处在昏昧的状态,所以这种状态是没办法修观的,所以睡眠障碍修观,睡眠让我们没有办法修观;没有办法修观,就不能够成就智慧。因为修观是成就智慧,修止是成就定力,一个成就定力,一个成就慧力。睡眠障碍我们修观,让我们的智慧很难生起,所以它属于贪、瞋、痴的哪一个啊?障碍我们的智慧生起,它就是跟“愚痴”相应的。所以我们现在又知道了,睡眠是和根本烦恼“痴”相应的。

所以,凡是那个贪睡的,他一定是放逸、懈怠、懒惰,不能够好好修观,坐在那边也会打瞌睡的。所以这个时候,睡眠就是不好的,它就是跟恶相应、跟恶法相应。

可是睡眠重不重要呢?很重要,对不对?如果能够好好地睡眠,来长养我们的四大,有充足的精神来修行用功,这时候的睡眠就是好的,这时候就是跟善法相应。

如果睡得糊里糊涂的,这个就是跟无记法相应。

所以,我们就知道它为什么称为不定?就是善、恶、无记,不一定。所以睡眠这件事情,就是看你用在什么时候:你用在偷懒、贪睡,这个就是不好的,让我们没有办法精进用功;可是你好好地睡,养足了精神来精进,这时候的睡眠就是好的;那个不能把它归在善或者是恶的就是另外一类——称为无记性。所以我们知道睡眠是跟三性,不一定哪一个相应。

而且睡眠的时候,前五识不起作用,只有第六意识单独作用。我们刚才讲了,你睡着之后,你眼睛不可能去看色尘,耳朵不可能去听音声、声尘,第六意识也没有办法忙着分别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五识都不起作用,只有第六意识作用,单独起作用,所以所谓的梦境也是第六意识的独影境,第六意识单独作用,才有种种梦境产生,所以第六意识也称为独头意识,梦境也称为独头意识的原因就在这里:你在睡眠的时候,前五识已经不起作用,只有第六意识单独作用,所以称为独头意识或者独影意识。所以,这个就说明在八识当中,只有第六意识有睡眠,其他没有,前五识、第七识、第八识没有睡眠,只有第六意识有睡眠。所以第二个原因,为什么不定的原因,八识中不一定都有。

三界中也不一定都有(我们刚才讲了),到了色界初禅,就能够断去睡眠,因为在定中,第六意识是清清楚楚的、历历分明的,所以这时候可以没有睡眠了。所以在三界当中,只有欲界的众生有睡眠,色界、无色界众生不需要睡眠。

我们就知道睡眠,为什么需要睡眠?为什么欲界众生需要睡眠呢?白天太累了,身体东跑西跑的,跑累了,心胡思乱想也很累了,身心都很累了,所以需要晚上睡眠,这个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啦,就是身心疲劳,需要睡眠,晚上睡眠,第二天才有力气再把身心弄得很疲劳。

可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脑部缺氧了,所以需要睡眠,所以睡眠它是补充氧气。像我们平常累了会打哈欠,有没有?嘴巴张很大,那是干嘛?吸更多的氧气进来,因为脑部缺氧了,所以就打哈欠,打一个大大的哈欠,吸了多多的氧进来,诶?就好像头脑比较清楚一点,所以打哈欠就表示脑部的氧气不够了,这时候需要深深地吸进空气,空气中的氧,所以睡眠主要是补充氧气。我们晚上睡眠,除了恢复身心的疲劳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睡到氧气充足了,你就自然会醒了,你醒过来就表示说你那个氧气已经够了。

这就说明为什么入初禅以后不需要睡眠,为什么?你们入初禅的师兄讲一下,为什么入初禅可以断去睡眠?因为不需要氧气了,为什么入初禅以后不需要氧气?入初禅的来报告一下,为什么?因为他气住、脉住,懂吗?所以不需要氧气,所以他可以断去睡眠,这是最主要的原因。说身心疲劳,那个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氧气的关系,只要你氧气足够的话,你就不需要睡眠再来补充氧气。入初禅之后,因为他呼吸已经非常非常微弱了,所以等于是几乎要到气住,气住就是呼吸快要停止了,你们数息数到呼吸好像快要停止了,很久才喘一下,有没有?那个就是快要进入状况了,再继续止下去,你就会气住,就好像没有呼吸的感觉,因为它转成内部的呼吸,所以这时候就不需要再呼吸来补充氧气,那时候的脉也好像停止了,所以是气住、脉住,身上的脉。所以你坐在那边,还想说:我现在气脉走到尾闾,哦!上来了,到夹脊关,有前三关、后三关,一关一关过,从尾闾关上来,通到背后是夹脊关,哦!现在到后脑了,卡住了,像这样的话,气脉还在走,或者有气脉的感觉,我们就知道他一定没有入定,懂吗?他一定没有入初禅,如果他还有气脉的感觉,说他走到哪里、怎么样,或者气机发动,然后有什么生理的反应,那个都表示他没有入初禅。因为入初禅就是很明显的气住、脉住,所以你的气脉没有明显的感觉说气走到哪里,是没有这样的感受的。

好,这个就是睡眠。

第三个是“寻”。寻,就是寻求。像我们每天心不断不断地忙着向外寻求,寻求之后就生分别,这种对外境初步的分别,我们称为寻。这个随时都在发生的,你只要眼见色,你马上就生分别嘛,你看到了什么,这就是寻。你逛街,东看看、西看看,那个是寻。

听说紫水晶可以开发智慧,所以我就决定今天去找一块紫水晶放在我的床头,白天随身携带,还是买一个紫水晶的手珠啊、还是佛珠啊,随时来念啊,所以这时候我就开始去找紫水晶——这个找的过程,就叫寻。听说哪家、哪家有卖水晶,所以我们就到哪边、哪边去找,找的过程,就是寻求,不断不断地眼睛看水晶,不断不断地生分别,这个叫做寻。所以,寻是攀缘外境,心忙着分别。

那我一旦看到了、找到了那个紫水晶,我好好地琢磨,把这一块紫水晶拿起来看,或者这一串手珠拿起来看,看这个紫水晶的色泽啊、它的大小啊、它的形状啊,是不是我要的那一个,这个时候就进入了下面一个,叫“伺”。所以,伺,是伺察。一个是寻求,一个是伺察。伺察是在你心向外寻求做了粗浅的分别之后,你的心就会在这个境界上面做一番细细地审察,这个审细的分别,我们就叫做“伺”。

所以,一个是对外境不断不断地去寻求;一个是你寻到了目标之后,停在这个目标上面,心再去仔细地审察,那个叫做伺;所以一个是向外、一个是对内,这是寻跟伺的差别。

它们都是属于“思”跟“慧”的一部分。“思”,什么叫思?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思是什么意思?(有师兄答:令心造作)令心造作,很好!背得好!令心造作,所以,寻跟伺都有令心造做,一个是令心造作怎么样?不断不断地去找你要寻求的目标,你也是令心造作啊,要去找一个紫水晶,令心造作;那你一旦找到一个目标,然后在上面好好地来观察,好好地来审察,这个就是伺嘛,这个时候是令心造作,对这个紫水晶忙着分别审察。一个是令心造作,去寻求目标,紫水晶这个目标,所以寻跟伺是有差别的。它们都是属于思的一分,令心造作,只是造作的目的不一样,一个是令心造作去寻求目标;那伺呢?是你寻好了这个目标之后,在这个目标上面忙着细细地分别,细细地审察,令心造作,都是令心造作。

它也属于“慧”的一分。“慧”是什么意思啊?慧属于五别境,对不对?欲、胜解、念、定、慧,什么叫慧啊?于境简择,叫慧。“于所缘境,简择为性”,它的体性就是于境简择,对所缘境忙着不断不断地选择,简择,就是忙着分别的意思,简择分别,这是属于慧。

所以寻跟伺都有慧的一分,有思的一分,有慧的一分。那寻求呢,是对境界忙着分别简择,就是说你确定你要找的目标,譬如说:我们刚才说你要找的是紫水晶,你确定这个目标,然后于境简择,对于这个目标去选择,所以这个是寻;一旦找到了你觉得还不错的,然后就在这上面再不断不断地简择,对不对?忙着分别嘛,细细地分别审察,这个也是于境简择,对于所缘境怎样?做一番选择,就是你的心分别,不断不断地分别说“这个是不是我要的?它的色泽、大小、形状是不是我要的?然后这个水晶好不好啊?更重要的是它价钱合不合理啊?”

所以我们现在就知道了,寻跟伺,它都是属于思跟慧的一分。那寻跟伺到底有什么分别呢?刚才其实已经讲过了,我们把它作一个结论,寻跟伺有什么差别呢?它既然都是属于思跟慧的一分。寻,我们刚才讲了,是我们的心不断地去找寻对象,对这个对象又不断地分别,这个时候的身心是不安稳的。我们刚才讲,你去逛街找水晶,这时候你的身心是不安稳的,因为你一直在找:哪边有,然后好不好,一直在找,所以这个当下身心是不安稳的。

那伺呢,它是在锁定了目标之后,对这个目标进一步的分别审察,所以身心是安稳的,因为你已经找到了这个目标,只是你在这上面继续地去琢磨它,所以这个身心,相对刚才寻求的过程,身心是比较安稳的,这个是第一个差别。寻,是身心不安稳的;伺,是身心比较安稳的状态。

第二个差别,寻对境界只作一种粗分别;伺,是心对境界慢慢地作一种细分别。所以,以粗细来讲:寻是比较粗的分别,伺是比较细的分别,因为在寻求的过程当中,你的心是比较粗的;那一旦目标锁定之后,你就在上面细细地分别,所以这时候的分别是比较细的,这是它们第二个不同的地方。

我们以修行来作例子,大家会比较清楚,因为各位都是修很多法门的嘛,所以举法门来说,就比较清楚寻、伺的作用。譬如说我们在修不净观的时候,不是发、毛、爪、齿、皮吗?第一个是观头发,头发是不净的,我们要观头发是不净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寻求,对不对?寻求什么?寻求什么样的情况,那个头发最快引发我的厌恶,这个就是一种寻求的目标,你要去找,我要观想什么样的头发,我一想,马上那个厌恶感就生起来了,所以我找啊、找啊,就找说如果一个人三个月不洗头,头发全部都黏在一起了,又油又臭,可能还长虱子,这样够厌恶了吧?很快那个厌恶感就生起来了——这个就是寻求的过程,这是寻。引发厌恶之后,我的心就安住在这个厌恶上面——这时候就是伺。所以,伺是伺察,伺就是停留的意思,停留在那个所缘境上面。所以我们就知道:寻是不断地寻找,伺是在找到了之后停留在上面,细细地推求审察;停留在上面,就是伺;细细地推求审察,就是察,这就是伺察。所谓的伺,就是伺察;寻是寻求,伺是伺察。

再举一个例子,譬如说:我们修数息,天台止观“六妙门”,第一个数息,我们一开始练习就数一数,就数丢了,对不对?赶快再把它抓回来,重新再数,数一数又在打妄想,数一数,数字又数丢了,赶快把它找回来,赶快找回来那个“找”就是寻,等找回来之后,继续安住在那个数字上,这个就是伺的作用。所以我们就知道:寻呢,它是在我们数息的时候,心散乱了,数丢或者数过头了,这时候赶快把它找回来,这个叫寻;找回来之后,很小心地把我们的心保持不让它再丢掉,那个叫做伺,这样应该很清楚了。所以,一个是向外寻求,一个是向内伺察;一个是赶快把它找回来,一个是继续安住在那个所缘境上。

心在寻、伺之后,我们就能够给它种种的名称和言说,名称和言说就是语言文字的意思,所以我们刚才知道寻、伺其实是心的分别,就是粗的分别、还有细的分别,寻是我们心粗的分别,伺是心细的分别。所以我们说分别心,其实就是在讲第六意识的分别,对不对?所以我们说你要怎么样保持第六意识的现量无分别,这样保持现量无分别久了,你就能够得止,这个就是没有分别——现量。可是你第六意识一旦分别之后,它就落入比量,比量,你的心就产生分别,所以其实是第六意识在分别。譬如说:你眼睛看了什么东西之后,你马上就分别。譬如说我们刚才讲你要找那个紫水晶,你看到你要找的那个过程,你的心要分别嘛,那是粗的分别。你的心不分别,你不知道那个是水晶、还是不是水晶,对不对?也不知道它是紫水晶、还是粉红色水晶、还是白水晶,所以你的心一定要分别,你才能去找,所以这时候的找是粗的分别;可是找到了之后,你还要细细地分别,才知道它是不是你要的,它的品质好不好啊?这个是心比较细的分别。所以寻伺其实就是我们的分别心,只是粗还是细的差别,才有寻、伺这两个名称的差别,这个我们已经弄清楚了。

现在要进一步讲,它其实就是我们语言文字的表达,就是要靠分别心,懂吗?像那个喜欢写文章的人,文学家,他要写诗作词,每一字都要好好地去折磨,琢磨不是折磨,其实也是蛮折磨的,每一字、每一句要这样去推敲。譬如说他要形容什么,他就有好几个字可以形容那个意思,用这个字好呢?还是那个字好呢?还要琢磨半天,这个就是心不断不断地要分别。或者我们想什么事情,或者考虑什么事情,一旦要做决定,很难做决定,我们就说“这个事情好伤脑筋!”那个伤脑筋就是第六意识分别的作用,叫做伤脑筋,它不是智慧的观察;如果你是第六意识保持现量,然后是用智慧,智慧的意思就是说你第六意识已经转成妙观察智了,这个时候你就是现量境,好像灵光一闪,那个字就出来了,这个就不会伤脑筋,懂吗?可是你用你的第六意识去分别,仔细推敲,那个就伤脑筋,因为那个是分别、那个是比量来的。所以我们如果用智慧,用现量境的智慧去过生活,我们会很轻松愉快,然后都不会生分别,对不对?因为第六意识都保持现量无分别,也不会造业、也不会生烦恼;可是我们六根面对六尘的时候,就忙着分别嘛,一旦分别就有好不好、喜不喜欢,然后马上贪瞋痴就起来了,这就是因为我们的第六意识已经有寻伺的作用,已经落入比量的分别,所以才会生烦恼、造业。

好,所以这个寻伺呢,它就是心的分别,因为心的分别,所以你可以把它表达出来,可以藉由语言或者文字,把你心分别之后的东西把它描述出来。譬如我们刚才说头发要引发厌恶,所以我就想头发三个月不洗,又油、又臭、又长虱子——这就是我描述三个月不洗头发的那个状况嘛,所以这个都是寻伺的分别,懂吗?寻伺的作用,我们的心分别之后,我可以用语言文字把它表达出来、描述出来。所以寻伺又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它是语言文字的意思,语言文字怎么来?心粗细分别之后的产物,就是语言分别,所以你可以把它表达出来,这些都可以描述的,所以寻伺的作用,另外一层就是语言文字的表达,都是寻伺的作用。所以我们就知道,寻伺是在第六意识做了粗细的分别之后,给种种不同境界很多的名称跟言说,这个就是寻伺的作用。

那这说明什么呢?我们说了半天,就是要说这个寻伺只有第六意识才有,其他没有,因为寻伺是第六意识在面对境界的时候所做的分别作用,所以前五识是现量,它没有分别,它没有寻伺的作用;第七识恒审思量,执八识见分为我,它也没有,它就内在一直执著有一个我,所以它也没有寻伺;第八识也没有寻伺;只有第六意识才有寻伺的作用。

所以,我们修行就是靠寻伺,造业也是靠寻伺,懂吗?凡夫众生每一天面对种种的不同境界,因为起寻伺作用,生分别心,因此生烦恼、造业。修行人也是利用寻伺来修嘛,有没有?我们刚才举了:你修不净观也好、你念佛也一样啊,念佛,佛号丢了,赶快把它找回了,然后安住在佛号上,那个就是寻伺的作用。所以所有的法门,尤其是止观,都是利用寻伺的作用来起修的,修止修观都是用寻伺的作用。所以你善用寻伺的话,你可以成就止观,就是成就你的定力跟慧力;可是你也可以利用它生烦恼、造业,都是寻伺的作用。所以它是不定法,它可以跟善法相应、也可以跟恶法相应。它可以是打妄想,第六意识分别打妄想;它也可以转成观照的智慧,寻伺起的作用,成就定慧力,它就变成很强的观照力,这个也是寻伺转了之后,它就变成观照。没有转之前,它就是打妄想,第六意识的分别,所以造业也靠寻伺,你要成就定慧力也靠寻伺的作用,所以它是不定。

寻、伺只有色界初禅,我们刚才说二禅以上就没有寻伺了,初禅叫“有寻有伺三摩地”,初禅到二禅,还有一个中间禅——未到地定嘛,初禅到二禅有一个中间禅,叫做未到地定;二禅到三禅中间也有一个中间禅,都叫做未到地定。初禅到二禅这个中间禅,我们称为“无寻有伺三摩地”,它已经没有寻,但是还有伺的作用;可是到了二禅就是“无寻无伺三摩地”,所以我们就知道,二禅以上没有寻伺的作用了。

像初禅,我们知道有三天嘛,色界初禅有三天,知道吗?哪三天啊?大梵天,大梵天王就是色界的王;还有他的臣子,叫梵辅天、辅佐的大臣,等于是辅佐的大臣;还有人民、老百姓,叫做梵众天。所以色界初禅有三天,它就等于是一个国王统领一个王国,一个国家里面有国王、然后有大臣、还有人民。所以初禅是有寻有伺三摩地,为什么?国王要发号施令啊,或者他们之间要沟通,要制定法律,这个都需要用到语言文字嘛,所以初禅是有寻有伺的,有寻伺的作用。

可是到了二禅就没有了,不用语言文字,那二禅以上的天人他们怎么沟通啊?不讲话了,看一看就懂了,就放光嘛!对不对?天人都有光嘛,他们不靠语言文字来描述他们的心情,他们就放光哦:“嘚-嘚-嘚”,没有声音啦,就是形容不同的光阶,所以那个情感又更细腻了。我们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境界是非常粗浅的:我喜欢,我很喜欢,非常喜欢,喜欢到不行,再怎么形容也只有四、五种嘛,再更细腻要怎么形容?没有办法形容了,非常、非常、非常喜欢。可是那个放光就不一样哦,不是只有四、五种表达说我很喜欢,它可以到三十种不同的光阶,所以它是比较细腻的。用语言文字表达是比较粗糙的。那天人用光波来互相传递讯息,那个是比较微细的。他们最主要还是靠意念,因为二禅以上就只剩下眼、耳、鼻、舌、身、意的那个“意”了;眼、耳、鼻、舌、身五识都不起作用了,只剩下意识,所以他们除了用光,再更上面就是连光也没有了,像无色界的话,他连色身都没有了嘛,色界天的天人,色界天还有色身,无色界天的天人连这个色身都没有了,所以他也不用放光,他就靠意识来沟通。所以二禅以上都只剩下意识,前五识都已经不起作用了(这个以后我们在讲《八识规矩颂》的时候会讲到,还会再详细讲),现在只是要说明寻伺的作用到二禅以上没有了,为什么没有的原因,就是他们已经不靠这个来沟通,他们有另外沟通的方法:用光啦或者意识的沟通,意识直接沟通,不用说出来,也不用写出来。

所以我们上一次讲到说:无色界天只剩下情的执著了。很多师兄来问我:“无色界已经没有色身了,没有这个身体存在,他怎么还会有情呢?”所以他把情当作欲了,懂吗?欲界的那个,我们不是说情、爱、欲吗?欲界的众生欲望最强,他要达到欲望,要用这个欲界的色身来达到他的欲望,所以他比较着重在这个身体的执著;那色界的天人就对这个色身没有这么执著,所以他已经远离了男女、饮食、睡眠,但是他还有对爱的执著,这个爱是广义的爱,而不是男女很自私的那种情爱,不是,比较广义的爱,就是像博爱,所以天主教跟基督教不是说要博爱吗?神爱世人,他那个神,就很接近我们刚才讲的那个大梵天王,神爱世人,所以他们说要爱你的兄弟啊、爱父母、爱兄弟啊,就好像神爱他的子民一样,所以他们是比较着重在那个爱,但是他是博爱,所以色界天他就是对爱的执著还没有放下。

那无色界天,他已经没有这个色身了,但是他对那个“情”还有很微细的执著,就是说他已经剩下意识了,我们刚才说他只剩下那个意识,然后他又在那个定当中;但是他对情微细的执著还没有放下,就是意识的对情的执著。因为三界六道就是执著才有的嘛,所以你对情、爱、欲的执著放下——你就出三界了,你就跳出六道轮回了。所以六道轮回是怎么形成的?就是执著才有六道轮回,对什么执著?情、爱、欲的执著,对三界不同的执著。所以这边顺便澄清一下:只是很微细意念的执著而已,他已经没有色身的存在了。

好,所以我们就知道寻伺到了二禅以后就没有了。所以,以三界来讲,它也不是都有的,也不一定都有。

在八识中,我们刚才讲,第六意识才有。三界的话,就是二禅以上就没有寻伺了。以三性来讲,善、恶、无记三性来讲,这个寻伺也是不一定的,就是我们刚才讲了,凡夫众生六根面对六尘的时候,不断不断地分别,引发贪、瞋、痴,造作身、口、意的种种业,这个寻伺就是不好的,因为起惑造业就是跟恶法相应,跟烦恼相应的,所以这个时候的寻伺是不好的,是恶的;可是如果我们把它用到修行的法门上面,修止、修观,然后来成就我们的定慧力的话,这个时候寻伺就是好的,就是跟善性相应了;可是如果寻伺分别以后,和愚痴无明相应的,这个就是属于无记性。所以我们说寻伺在善、恶、无记三性当中,它是不一定。

这就是为什么寻伺它也是属于不定法:就是以八识来说或三界来说或者三性来说,它都是不一定的。

那我们也可以用寻伺来观察一个人的根性,这个师兄适合修什么法门,然后他是属于“寻”比较强烈的?还是“伺”比较强烈的习气展现呢?什么叫寻的习气比较重的?就是我们说比较感性的人,他的个性是比较冲动的那一种,他就是反应很快的,眼睛看到什么,马上就可以锁定目标;耳根也很利,一听到什么,马上就可以下决定说他要不要、喜不喜欢,还是什么,很快的,那个就是属于“寻”习气比较强的。所以他每天六根面对六尘境界的时候很容易冲动而引发贪瞋痴,很快造业,这个是身心比较躁动的,所以他来修止观的话,就比较难得定,因为他很忙,懂吗?他每天很忙,六根很忙,忙着什么?忙着去寻求目标嘛,懂吗?所以眼睛忙着看、耳朵忙着听、鼻子忙着闻、嘴巴忙着尝那个好吃不好吃,对他来讲是有很强烈的分别的,所以他是有很强的心的分别,但是它是比较粗的分别,就是寻求嘛,它是比较粗的分别,就是六根面对六境的当下,他可以马上分别喜欢、不喜欢,所以他的好恶心非常强,也是非常冲动的一种个性,这个属于寻求习气比较强的。

那伺察,我们说他的心比较细的分别,对不对?所以那个伺察习气比较强的,他就会比较偏重理性、理性的思考。所以你告诉他一个讯息,他不会马上接受的,他不像那个冲动的人,他马上就喜欢、不喜欢,要、不要,他马上就可以决定;可是那个伺察的、理性思考的人,你告诉他哪一个健康食品很好,他不会马上相信,他要搜集资料,然后慢慢地研究,然后再考虑这个合不合适我的身心状况,然后怎样、怎样,就是心思比较细腻的,喜欢思考这一类的,他是伺察的习气比较重,他也比较偏重理性,因为他不会冲动,马上去……,“我就是买下多少了”,有的人很冲动,对不对?他看到喜欢的:“哦!我买一打,不同颜色的都给我选一双这样子。”那个理性思考的,他不会那么冲动,他会慢慢地考虑,他可能还要货比三家也说不定,他看完回去还要再思考一下,那个是不是真正我需要的,所以他不会这么冲动。他的心经常都在细细地审察、审慎地观察,所以这样个性的人如果来参禅的话,说不定很快开悟,对不对?因为他喜欢思惟嘛。所谓的禅,什么叫禅呢?禅就是“思惟观”察,懂吗?我们翻成禅那,它就是思惟的意思——思惟修。

我们刚才也讲寻跟伺的差别,一个是身心安稳,一个是身心不安稳,对不对?所以身心不安稳的,他要得定就很困难。那身心安稳的,他不但容易得定,而且还容易开发智慧,所以他来参禅啊或者打坐啊或者是修一个思惟佛法啊,他很快就能够开发智慧。

所以,我们刚才就讲到寻伺,它有好跟不好,所以你善用这个寻伺的话,你就可以成就止观、成就定慧力,这个就是好的。以伺察的这样一个个性,他来修行的话,他要得止或者开发智慧会比较快,为什么?因为他的身心是比较安稳的,平常就很稳定,他比较不冲动,他来修行是很快能得定的。所以我们能善用寻伺的话,就能成就止观、定慧。

今天介绍这四个,就介绍到这里。我们明天介绍色法。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