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4、善法十一: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好,我们继续看“善法”。

“轻安”。什么是轻安呢?轻安就是不粗重。是什么不粗重呢?就是身、心不粗重。什么是身、心不粗重呢?

那我们就要知道,什么是身的粗重?身的粗重,就是指五脏六腑不调和,气脉不通畅,譬如说:我们的五脏生病了,什么肝不好啊、心脏有问题啊、还是肠胃不消化、肾功能不足啊等等的,不然就是脖子酸啊、腰痛啊,反正就是身体总是不是这边不舒服、就是那边不舒服,平常是小病不断、大病偶尔来一下;不然就是这边塞住了、那边堵住了,气脉不通畅——这些都是属于身体的粗重现象。

那什么是心的粗重呢?心的粗重,就是指心中有烦恼,把自己压得透不过气来,心中有烦恼。想一想我们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也没有几天是真正开心的,不是烦这个、就是愁那个,一下子烦工作的事、一下子又烦小孩的事、又找不到屋子的事……,心中总有很多忧虑牵挂,这个就是心的粗重。

如果身体五脏六腑调和,气脉通畅,心中没有烦恼,无忧无虑,这个就称为“轻安”。所以所谓的“轻”就是远离一切粗重、昏沉;“安”就是身心达到调适、畅悦,这个叫做安。

轻安为什么是善法呢?因为轻安能够使修行人不被粗重、昏沉所障碍,因此才能够修习一切善法,所以它是属于善法。那么它对修行人有什么重要性呢?如果身体四大不调,心里面充满烦恼,整天都是昏昏沉沉的,这时候想修个什么法门啊,不管你是念佛、持咒、观想、还是打坐、数息、内观禅,统统都不得力,想要断恶修善也办不到,所以才说轻安对修行人来说非常重要,它等于我们能不能成就很重要的一个关键。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嘛,当你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心里面有烦恼的时候,这时候读经也读不下去,拿着经本在面前看两行,心就飞了;他说读经读不下去,那就打个坐吧,打个坐就开始打瞌睡,昏沉就来了;观想吧,也观不起来啊,就算观起来,也模模糊糊的,观不清楚,不管你观什么,都观不清楚——那个就是身心粗重的现象,所以你修什么法门都很难成就。

所以我们才知道,身心粗重是修行的障碍,它让我们没有办法修习一切善法。不管你修什么法门都一样,你身心状况如果不好的话,它的效果就是出不来,想断恶也没办法,知道这个不应该做、那个话不应该说、不应该动不好的念头,可是没有办法,为什么?头脑不清楚啊,昏昏的,糊里糊涂就造业了,那个就叫做身心没有堪能性。身心没有堪能性的意思就是说:你自己作不了主,是你的业力、烦恼、习气在作主,你明明知道那个不应该,可是就糊里糊涂就把它做了,然后事后才忏悔,可是已经来不及了。为什么你身心没有那个堪能性?就是因为没有得到轻安,所以作不了主、心作不了主,所以想断恶也没有办法,想修善也没有办法。修善就是刚才讲,你不管修什么法门,都是不得力啊。

所以,如果身心能够有堪能性,想修什么法门,很快就能够契入;如果身心是在轻安的状态,心中没有什么烦恼,心很清净,想修什么法门,很快就能够契入,想断恶修善也作得了主,这样的话,不管你修什么法门,都很容易成就。所以轻安对修行真的很重要,身体要把它调好,然后心尽量减少烦恼,保持清净。

那这个轻安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怎么样得轻安的?轻安既然这么重要,怎么样才能够得到身心轻安的现象呢?它是修定来的,所以要修止观的原因就是:得定,我们身心就能够从欲界身转成色界身,所有欲界身的这些习气,就会慢慢、慢慢地越来越淡,饮食啊、睡眠啊、男女啊这些都是欲界身才有的;当你的欲界身转成色界身的时候,欲界身的这些习气自然就慢慢地远离了,是很自然的;你不用去压抑,压抑没有办法解决根本问题,压一段时间,它就爆了,为什么?因为你的欲界身没有转啊,你的身体还是欲界的身体,欲界的身体就有欲界的欲望,所以你没有办法压抑。除非你修禅定,修到转变成色界身,它自然就没有欲界身的那些习气,它自然就能够慢慢地断了。

所以说轻安怎么来呢?修定来的。那我们要修到什么程度,才能够有所谓身心轻安的现象产生呢?没有很困难,初禅就好了,只要得初禅,初禅是属于色界,色界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属于色界;四空定属于无色界的。所以色界初禅以上,你都能够得轻安,身心都是一种轻安的状态。所以它最低的门坎,就是你至少要得初禅,因为初禅属于色界,你才可能转你这个欲界身为色界身,才能够远离一切粗重。所以修定要修到初禅,就能够得身心轻安,是因为身体已经由欲界身转成色界身,因此才能够调伏欲界的睡眠、昏沉。

也是因为得了根本定,因此它能够伏住烦恼,所以你的心才能够轻安。心轻安,是因为定力把你的烦恼伏住了,虽然那个种子都还在;但是它可以不现行,是因为你有定力,定力够,所以那个烦恼不会起来,那你心中就不会常常烦烦恼恼的,忧虑牵挂,总是挂虑了很多事情在你的心里面,不会。这就是心轻安,是因为定力伏住了烦恼;身轻安,是因为欲界身转成色界身,所以身就有轻安的现象。

轻安有分不同的种类,一般来说把它分成四个种类,从凡夫的轻安一直到佛的轻安,它有程度的差别。

1.相似的轻安:这是凡夫的轻安。

2.和有漏定相应的轻安:这是得初禅以上的轻安。

3.和无漏定相应的轻安:这是阿罗汉证“灭受想定”时的轻安。

4.究竟的轻安:这是佛证“金刚喻定”时的轻安。

凡夫的轻安,我们称为相似的轻安,它不是真正的轻安,因为他还没有证到初禅嘛,所以它是相似的轻安。这种相似的轻安,每个凡夫都有这种经验:像很冷很冷的冬天,像我们在台湾,现在是冬天,你去泡个温泉,泡得舒舒服服的,手脚也不再冰冷了,然后全身气脉很顺畅,泡完起来的那一刹那,也是身心轻安。或者是那个做官做了一辈子的,好不容易到退休的年龄,平常忙碌得不得了,在卸任的那个时候,那一刹那也是,啊,好轻松哦!叫做“无官一身轻”,那也是凡夫的一种轻安。还有就是还钱啰,一身的债务,还还还,还到还完的那一刹那,也是好轻安,那个叫做“无债一身轻”,对不对?对呀,这个都是凡夫的轻安,反正是身心暂时没有粗重烦恼的那个状态。可是它很快就过去了,因为没有定力的摄持。至少当下身心是一种轻安的状态,因为远离粗重,心里暂时还没有烦恼生起的那一刹那,是相似的轻安。因为是凡夫的轻安,所以它不能够远离烦恼,它没有办法远离烦恼,因为轻安现象一过去,烦恼又回来了。就像我们在新加坡,哦,好烦!做工做到很烦的时候,赶快去度个假,现在都度假回来了,马上身心又粗重,心中烦恼又回来;可是度假的时候,好像也有那个相似的轻安现象,暂时可以把这边很烦恼的事全部都丢在一边,每天睡到自然醒啊,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啊,真的是很愉快的事。

第二种轻安,是和有漏定相应的轻安。就是我们刚才讲,你得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初禅以上,它是属于世间的禅定,所以我们称为有漏定。有漏,就是跟我执、烦恼相应的就叫做有漏,它是有渗漏的;因为四禅八定还在三界当中,所以它是有漏的世间禅定,不管你是得了色界的四禅、还是无色界的四空定,它都是属于有漏的定,这时候所产生的轻安,就是第二种轻安。刚才我们讲了,它的轻安怎么来的?就是定力暂时伏住烦恼所得的轻安。初禅以上,定力就能够伏住烦恼,有能力伏住烦恼,所以身心就会呈现一种轻安的状态。

第三种是和无漏定相应的轻安。这个就是证果的阿罗汉,像阿罗汉证到灭受想定的时候,这时候的轻安,是因为他已经止息了一切受心所、想心所之后所得的轻安,这个是跟无漏定相应的。无漏,就是说他已经没有渗漏,他已经没有我执,阿罗汉已经断了我执,它属于无漏的;所以阿罗汉得的定是无漏的定,因为他已经断我执,暂时伏住烦恼了。这时候的轻安,是由止息一切受、想所得的轻安。

第四种轻安,是究竟的轻安。这是成佛时所证的,成佛的时候证的定叫做金刚喻定。就是说你在成佛的前一刹那,你入金刚喻定,这个时候一切粗、细烦恼障、所知障的种子完全清净之后,第二刹那成佛。所以成佛之前,都会入一个定,叫做金刚喻定。入这个定之后,你所有的不管是烦恼障、还是所知障的种子,粗的、细的,完全的清净,就是因为这个定当中,定力跟慧力是最强的,所以它可以清净一切种子,这时候所现的轻安就是究竟的轻安。

所以我们知道轻安对修行非常重要,除非得了身心轻安,我们才有堪能性,想修什么法门都很容易成就,所以也相对说明了禅定的重要,我们身心的粗重是靠禅定来慢慢调的。

下面一个,什么是“不放逸”呢?不放逸就是不放纵散逸自己的心。所谓“放”就是放纵;“逸”就是散逸。像我们平常为什么会造业?为什么会破戒?都是因为放逸来的。我们曾经也介绍过,为什么会破戒的四个理由,其中有一个就是放逸嘛,只要你身心一放逸,就很容易造业、很容易破戒。因为你的身心完全地放纵,散逸,整个都散出去收不回来的那种状态,完全地放纵自己,一点都没有收摄身心的力量,因此也没有办法防止任何恶行不发生,你想修一切善也是很困难的。

可是,我们众生又偏偏比较喜欢放逸,为什么?放逸的感觉很舒服,因为你不用再约束自己的身心了嘛,就觉得好像没有什么绑手绑脚的,你会觉得一点约束都没有,是很舒服的一种状态;可是它就是让我们容易造下种种的错误:做了不该做的事,说了不该说的话,还有起心动念,因为你胡思乱想嘛,天马行空,因为你身心都已经放逸得收不回来了,所以这时候很容易一个不小心就容易造下种种罪行。

所以我们看有一些人,他一要修什么法门就开始身心很紧张,就是因为他平常放松惯了,现在一下要收摄他的身心,他就变成身心很紧绷,坐在那边身体都僵掉了,意念也守得太紧。很多师兄有这样的经验嘛,平常都还好,可是一打坐,一下就觉得全身酸痛,胸闷也阻塞了,呼吸也不顺畅了,这个都是因为身心太紧绷的关系,是因为他平常已经习惯放逸的状态,现在突然要收摄身心,他就变得很紧张。

可是对一般人你说:“你就身心放松吧!”一放松又完了,他就变成放逸了,放松马上变成放逸,他没有办法做到放松然后又不放逸,这个要有很高的定慧力才做得到,不然就是一放松,又不知道散到哪里去了,又一发不可收拾,变成又是业力、习气、烦恼在作主,身心都作不了主,就念念贪瞋痴啊,所以这时候想防止恶行,不让它生起,做不到;想修习善法,让它不断地增长,也做不到,都是做错了事情以后才说:“哎呦,我也不想这样啊!”可是一切都来不及了,这个就是放逸的结果。

所以,如果能够做到不放逸的话,就能够随时防止恶法,不让它生起;也能够随时修习善法使它增长,这样子随时在防恶修善,就是什么?我们昨天讲的嘛,什么叫精进?止息一切恶,很努力地止恶,很努力地修善,就叫做精进。所以不放逸的意思,其实它就是精进的表现,只要你不放逸,你就一定能够精进地止恶修善。不能止恶修善,就是放逸来的嘛,做不到不放逸;那放逸之后,就没有办法止恶修善,所以除非收摄我们的身心,高度的警觉,不让它放逸,这时候就能够做到止恶修善,这个就是精进的表现,同时也能够做到无贪、无瞋、无痴这三个善根。

所以什么叫不放逸?就是精进在无贪、无瞋、无痴三善根上面,这个就叫不放逸;你只要离开了无贪、无瞋、无痴,跟贪、瞋、痴相应,这个就叫做放逸。所以你一离开不放逸,你一定就是放逸嘛,就一定是跟贪、瞋、痴相应。所以怎么样精进做到无贪、无瞋、无痴,什么时候就做到不放逸。所以做到不放逸,就一定能精进,就是能止恶修善,然后安住在无贪、无瞋、无痴上面,就是念念都是无贪、无瞋、无痴,这个就是因为你的身心没有放逸,才能够念念都安住在无贪、无瞋、无痴这三善根上面,所以你要止息一切恶、修一切善才有可能性,因此不放逸也非常重要。

所以,能够随时精进在三善根上面,当然很快就能够成就、圆满一切世间还有出世间的善法,所以你想要圆满一切善法,也要从不放逸来的,就是精进在三善根上面,就能够圆满、成就一切的法,不管是世间、还是出世间,因为你不犯错、不破戒,你就能圆满世间的一切善法,进一步修行、精进,就能成就出世间的善法,不管你修什么法门,也是很快就成就了。

什么是“行舍”呢?行舍就是平等、正直、无功用住。那什么是平等、正直、无功用住呢?

平等,就是心没有高下,没有高下才平等;有高下就不平等。譬如:如果我们的心一散乱、掉举,这时候心就不平等了。所以只要我们一散乱、掉举,心就不平等。

那什么是正直呢?正直就是心方正、直取,所以只要我们的心一有邪念、分别,就不正直了。那这个平等、正直的心是怎么来的呢?是从不放逸来的,只要你的心能精进在无贪、无瞋、无痴上面,就是念念都在无贪瞋痴上面,这样精进用功,才能够得到现在所谓的行舍,你的心能平等、正直。平等就是因为你精进在无贪、无瞋、无痴上面,所以你的心不可能散乱、也不可能掉举,所以你的心就平等;而且你的心当下一定是正直的,没有任何的邪念、分别,因为跟无贪、无瞋、无痴相应嘛,所以你就不可能有不好的念头,也不会有妄想、分别、执著的心,所以这个就是正直的心,是从不放逸来的。

所以,我们的心如果能随时精进在三善根上面,时间一久,就不会再受到掉举、散乱的影响,这时候的心就没有高下,就是平等;心远离邪念分别,就是正直;等到功夫纯熟,你不用再提念,心也能够任运安住在寂静当中,这个时候就叫做“无功用住”。无功用,就是说你不用再加任何的用功了,你不用再提念,你自然就能够安住在平等、正直、寂静这样一个状态,能寂静安住在平等、正直这样的状态。任运的意思,就是说你不用再特别用功,或者告诉自己说:“我现在要怎么样”,那个都是要提念;现在不用,因为你已经功夫很纯熟了,你念念都是无贪、无瞋、无痴;无贪、无瞋、无痴,那当然就一定是平等嘛,你的心一定平等嘛,也一定是正直嘛,没有邪念、分别,所以功夫纯熟的话,你就能够很寂静安住在平等、正直这样一个状态当中,我们就叫做“行舍”。所以它也是精进在三善根不放逸所得的结果。

所以所谓的行舍,就是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怎么做到的呢?就是精进在三善根之后所达到的结果。

现在所谓的“行”、“舍”。舍就是弃舍,我们说放下。这个行,就是行蕴的意思,行蕴有很多内容,从我们内在的身心到外在世界,它都是生灭、无常变化的,这就是行蕴的作用。现在把一切行蕴的作用都弃舍了,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的内在身心,以至于外在世界,你全部都舍下了,就是我们一般说的:你内在的身心、外在的世界都放下了,也就是所谓的“万缘放下”。

像念佛的都会讲:“你现在就万缘放下,提起一句佛号”的意思就是这样,“万缘放下”多难!现在我们就知道多难!万缘放下,就是现在讲行舍这样的一个现象,就是你的心是在平等、正直、无功用住,寂静安住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佛号很自然的现起,就是这样子,这样很快就得念佛三昧,对不对?所以,精进在三善根有多重要!不放逸有多重要!这个行舍有多重要!对我们修行来讲,所以它都是属于善法。

其实我们众生本来都有这些善法,本自具足,我们的真心是纯善的、是至善的,所以不管你是十一种、还是一百一十种、一千一百种,都没有问题,我们真心里面都有的,只是我们现在把善法大致归纳成十一种,其实它也是无量无边的;可是无量无边的善,也没有离开我们清净的自性心啊,对不对?所以不管你是念佛、还是打坐、还是修什么法门,修到你的清净心现前,你的真心现前,其实这些善法本来就有、本来都有,这样比较快;不然觉得说要修,不晓得要修到什么时候。没有啊,你只是恢复清净心就有了,因为它一直都在。

所以现在讲的这个行舍,就是弃舍行蕴,就是说一切身心世界全部都放下,就是万缘都放下了。这是第一个“舍”的解释,舍,就可以说你的身心世界都放下了,叫做舍。

也可以说你是舍掉了一切身心粗重、掉举这些得定的障碍。因为你已经舍掉你身心粗重,就是刚才讲的轻安,你已经身心得轻安了,然后也远离了种种散乱、掉举,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得定的障碍,我们为什么不能得定?就是散乱、昏沉、掉举嘛。现在这个舍,就是说你已经舍弃了障碍定的这些昏沉、掉举、散乱现象,因此你的心就能够寂静安住,这时候就叫行舍。这是第二个“舍”的解释。

第三个“舍”的意思,就是得四禅的时候,我们叫做舍念清净。所以现在所谓的寂静安住,就是四禅的舍念清净现前了,也可以说这样的状态就是一种行舍状态。

会不会很难?还好啦!所以这个功夫当然不是一开始马上就可以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没有办法一、二、三就马上证到这样的境界。所以,第一步怎么办?就是精进在三善根上面用功,平常观察自己,我的贪又起来了,就赶快忏悔啰,让心跟无贪相应,所以贪一起来,你发现,它其实就消失了,你就安住;等一下又想起哪个人对不起我,那个瞋心又起来,忏悔!我还有瞋恚的种子没有清净,所以我才会生气、我才会恨他,赶快把无瞋找回来,三善根的无瞋,我们应该无瞋,所以再寂静安住在那个无瞋的状态;等一下无明又起来了,那就愚痴又回来了嘛,那就忏悔,我还没有见空性,我还没有证到一切法无我,所以还有愚痴、无明的现象,赶快把“一切法无我”思惟一遍,空性的道理:一切有为法因缘所生,无自性、空,空就是无我嘛。所以只要明白一切有为法是因缘生灭的,它自性是空的、是无我的,当下就没有愚痴了嘛,因为这个就是无痴的现象,就是明白无我的道理,明白一切法自性空的道理,你这样思惟一遍,当下就是无痴的状态。所以常常这样熏习,让自己的心尽量精进在无贪、无瞋、无痴上面,这样用功、用功久了之后,这是第一个阶段,就是不放逸嘛,你的身心先把它收摄回来,你才可以精进在无贪、无瞋、无痴上面。

这样一段时间之后,当然心就可以平等、正直了嘛,对不对?因为你的心慢慢地能够精进在三善根上面,它自然就不会受到散乱、掉举的影响,心就没有高下,心没有高下就是平等,也没有邪念、分别,就正直了,对不对?所以第二步的阶段,就可以让我们的心保持在平等、正直这样一个状态。

等功夫纯熟了,就可以任运嘛,这时候就不用再提醒自己“我要无贪、无瞋、无痴”,不用,因为你念念都是无贪、无瞋、无痴嘛,因为功夫纯熟了,因为你每天都是这样精进来练习;所以功夫纯熟之后,你就能够很寂静安住在平等、正直、无功用住,这个时候就做到行舍了,所以它可以这样一步一步地练习。最后,你平常不管行、住、坐、卧,都是任运安住在寂静当中,这就是行舍的境界。

最后一个,“不害”。不害就是不伤害嘛。不伤害什么?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对一切有情都不起伤害的念头了,这个就叫做不害,没有伤害众生的心了,这个就是不害。

这个不害的心是怎么来的呢?我生气的时候,有没有不害?我巴不得他……就不用讲出来了,咒他都来不及,我怎么可能对他有不伤害的念头呢?我就希望他一切不如意、不顺心嘛,对不对?最好是穷困啊、潦倒啊,怎么样怎么样……。所以我们瞋恚心起来的时候,是不可能做到不害的。因此不害是从哪里来的?它是从无瞋来的,你没有瞋恚心,才可能不会生起伤害众生的念头,你在瞋恚的时候,你念念都是怎么样去伤害别人的念头,对不对?只是看你有没有去做,还是想完就算了,忏悔一下就算了。要不然你如果当下没有高度警觉心,还不是就一直恨、一直恨,然后就一直想怎么报复、怎样去整他。对呀,所以不害怎么来的?就一定是无瞋的状态,你才可能有不害。

所以要先做到无瞋,才可能不伤害一切众生;不伤害一切众生,你才可能生起对众生的悲愍心,我们现在就知道,你的悲心从哪里来的?从不害来的。不害从哪里来的?从无瞋来的。所以你的悲心从哪里来?就是从无瞋来的。

有句话不是说“瞋心障慈,害障悲”吗?有没有?瞋心障慈,我们慈心为什么不能生起来?就是因为瞋心;“害障悲”,害心障碍悲心没有办法生起,我们现在就知道,为什么是这句话,实在是太有道理了!因为你有伤害众生的念头的时候,你不会对他起大悲心,他有苦,你高兴都来不及,怎么会想说怎样帮他拔苦呢?悲,就是要帮他拔苦,叫悲心嘛。暗自欢喜,所以不可能有悲心的,有害心就不可能有悲心,现在我们就知道为什么了。

这个不害是从无瞋来的,无瞋跟不害有什么差别呢?这两个有什么差别呢?既然不害是从无瞋来的,那讲无瞋就好了,干嘛还讲个不害呢?它们是有差别的,所以还是要分两个来说。

无瞋,是对会断众生命的瞋来说的,因为当我们瞋心起来的时候,可能就会想要把他杀掉、把他除掉,所以瞋心起来的时候,有可能会很冲动地把对方的命结束掉,断众生命,这是瞋。所以无瞋是相对瞋来说的,瞋会断众生的命。

可是我们现在讲的“害”,它不会,它只是伤害众生,但是不会要他(牠)的命,这是它们的差别。所以不害,它是对会伤害众生的那个“害”来说的,因为当害心生起的时候,只会伤害众生而已,不会断命,所以这个就是不害跟瞋的差别,这是第一个差别:一个会断众生命的瞋,一个是会伤害众生的害,是不同的,所以要分无瞋跟不害的差别。

另外一个原因,是要显示慈心和悲心的差别。就是我们刚才讲的“瞋心障慈,害障悲”,慈跟悲是不一样的:慈是给众生快乐,悲是拔众生的苦,一个是无瞋来的,一个是无害来的,所以会有这样的差别。因为慈悲心在大乘菩萨道来说,在利益众生的立场来说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就有必要把慈心跟悲心分开来说明:一个是给众生快乐,一个是拔除众生的苦,所以我们要分无瞋跟不害的差别,就是为了要说明慈心跟悲心的差别,慈悲心对我们大乘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有必要把它分清楚。

以上就说明了十一种善法。

我们现在要把它作一个结论,就是为什么这十一个是属于善法呢?这些善法,又为什么对我们修行人这么重要呢?

因为有了这些善法,从信心一直到不害,如果我们都已经具备的话,就能够对治一切烦恼;对治一切烦恼,才能够成就、圆满一切不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的善法,才能够成就、圆满一切善法。我们修行的目的,不就是要成就吗?那你怎么成就?就是除非你具足这些善法;具足这些善法你自然就能够对治一切烦恼;一切烦恼被对治了之后,你才可能从止恶开始然后修善,一直到圆满一切善,这个都是靠这十一种善法才能成就的,所以它对我们修行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它是怎样对治一切烦恼的呢?

像信的话,就是对治不信嘛,当你有信心的时候,你的心就是清净的。那个不信、怀疑一起来,你的心马上就受到污染了。所以信是对治不信的烦恼,能够对治不信,你才会好乐修习一切善,同时也能够恢复我们清净的自性,所以说它和我们的开悟有关,想赶快开悟,就是修信心,就能够很快。

精进,能够对治懈怠。一不懈怠的话,我们才可能勇猛精进地去断除一切恶,还有修习一切善,让我们的善法不断不断地增进,一直到圆满为止。所以精进能对治懈怠,因为懈怠一起的话,你就不会忙着去止一切恶、修一切善,所以精进也是很重要的。

那惭呢,能够对治无惭。对治无惭之后,我们才可能对自己有羞耻心,然后来止息一切恶行,进一步去圆满一切善行。

愧心也是同样的,它能对治无愧。对治无愧之后,我们才会害怕被别人指责、批评、讨厌,为了不要让这种事情发生,我们才会尽量来止息一切恶行,进一步去成就、圆满一切善行。

所以惭和愧,就是我们能不能很快速断恶最主要的关键,就是靠惭愧心,一个有惭愧心的人,他很快就能够止息一切恶行。

无贪,能够对治贪。对治贪之后,我们才能不执著,尤其是对行善不执著。

无瞋,可以对治瞋。对治瞋之后,我们才能够真正累积功德善业,因为不会再火烧功德林。

无痴,就是对治痴。对治愚痴之后,我们才能够早日见空性,才可以早一点见到空性,开发无我的智慧。

这样看来的话,无贪、无瞋、无痴,我们称为三善根。如果我们能够早一点证到无我的话,这就是能够早一点做到无痴;无贪就能够对行善不执著;无瞋就能够不破坏善行,这样就能够用不执著的心,很快速地来累积福德和智慧资粮,开悟成佛,所以它称为三善根。因此贪、瞋、痴,就要靠无贪、无瞋、无痴来对治。

轻安,可以对治昏沉。对治了昏沉,身心才有堪能性,想要修什么法门,才能够很快契入;想要断恶修善,也能够做得到,自己能够做得了主,就是身心要达到轻安。所以身心达到轻安,就能够对治昏沉,身心有堪能性去修习一切善、成就一切善。

不放逸,能对治放逸。对治放逸之后,才能够很快速地防恶修善,进一步去成就、圆满一切的善。

行舍,能够对治掉举。刚才说心能够寂静安住嘛,你就不再会有散乱、掉举的现象,所以行舍它能够对治掉举,对治掉举之后,心才能够寂静安住,就是说随时行、住、坐、卧都是在定中,就是说寂静安住都是行舍的状态。

不害,能够对治害。对治害之后,才能生起悲心。

所以我们看那个表。

总而言之,想止息一切恶行要靠惭、愧。想要修习一切善行就要靠其他六个:信心、无贪、无瞋、无痴、还有精进、不放逸,你想要修习一切善行,就必须具备这六个善法。

它们之间又有差别,你想要好乐行善,要靠信心,因为你相信这样做是好的,你才会去做,所以那个好乐学佛修行的心,就是要靠“信”,因为你不信的话,你就不会做、也修不好;作善,要靠无贪、无瞋、无痴;想圆满一切善行,要靠精进、还有不放逸。不放逸,就是精进在三善根上面,叫做不放逸。这样才能够圆满一切善行。想伏烦恼、成就观行,要靠轻安;想成就禅定,寂静安住,要靠行舍;想具足悲心,要靠无害。

有了这十一种善法,一切恶法、一切烦恼,你不用断,它自然就除掉了,就是刚才我们讲的,因为它能够有所对治的关系,它能够对治一切恶法、对治一切烦恼,就用这十一种善法来对治不善。而且我们清净的自性当中,是本来就没有恶的嘛,清净的自性当中,它是纯善的、它是至善的,所以它也不含恶法。所以如果我们能修到清净心,让我们清净的自性现前的话,自然就具足这十一种善法,自然就断一切的恶,它是很自然就断,你不用特别去断,它自然就断,只要你能够做到这十一种善法具足的话,一切恶法它是自然断,因为我们清净的自性当中,是本来就没有这一切恶法,这一切烦恼自然就能够远离。

好,这样就把十一种善法介绍完了。

那我们这一次的弘法,就到今天结束、圆满。

回向: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