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1、上师五十法颂(上)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开讲《上师五十颂》。《上师五十颂》就是奉事上师五十法的偈颂。这个偈颂大家都会误解说以为是修密宗才要念的,才要按照这个戒律来守,其实在显教的各宗各派,这部颂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无论你是修显教、还是密宗,这个《上师五十颂》都是一定每一位想要成为具器的弟子他必须具备的条件。一般是在受完皈依,或者是密教的灌顶等等之后,就必须要先熟读这部偈颂,把它熟读背下来,然后要求自己做到,这个时候再来亲近善知识、听闻法教,就能够受益良多,就是效果会非常好,弟子成就也会非常快速,所以我们知道这一部偈颂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那它是哪一位大师作的呢?是印度大班智达跋维谛瓦大师所作的。“跋维谛瓦”是什么意思?就是三尊的意思,三位本尊,他有三位本尊:上乐金刚、度母、还有不动金刚是这位大师的三位本尊,所以当时印度人都称他为三尊阿阇黎。阿阇是“教”,黎是“长”,教长,就是最高的上师,我们称为阿阇黎,就是教长的意思。这位跋维谛瓦,他是出生在大王族的家世当中,也是出生贵族、出生王族。后来他在拿莲达寺出家,成为大班智达。因为当时没有受到国王的器重,就没有成为国师,所以他有一点失望之余就到处参访,然后跟很多大班智达辩论佛法。
有一次,他就参访到东方的孟嘎拉这个地方,离孟嘎拉这个地方不远有一个小岛,他听说这个岛上有一尊坚德拉果墨尊者所制造的度母像,他就准备坐船去供养度母。可是他还没有到达那个岛,还在海中间的时候,就被一群怪人抓回他们的岛上,那个岛叫住地岛,住在那个岛上的人都是怪怪的,所以他们当时就称那一群为怪人,就把大师抓到岛上,然后不放他回去。因为岛上的人也看这位大师怪怪的,觉得他很奇怪,就是跟一般人不一样,他们觉得很奇怪,所以把他抓到岛上去。可是他们也不是为了要学习佛法,所以大师在岛上就很苦闷,虽然他每天禅修,可是在一个没有佛法的岛上居住,那真的是味同嚼蜡,在没有佛法相应的地方,他觉得也是很浪费他的生命,所以他希望能够回到印度去度众生。
可是他又没有办法,想不出什么办法可以逃离这个岛,所以他就日夜祈祷度母:“度母啊!赶快救救我啊,赶快救我离开这个岛,我希望回印度去度众生。”结果有一天晚上做梦,他就梦到度母跟他说:“如果你想到什么地方,你晚上睡觉的时候,只要头朝那个方向,你就可以到。”他就听了度母的指示,他就晚上睡觉,朝着印度的方向睡,神识一直往那边、一直往那边。结果第二天醒过来,他是睡在印度的海边,人已经到达印度的海边,就是他回到了印度。
可是,当他回到他原来的拿莲达寺的时候,发觉原来长一辈的班智达都已经圆寂了,原来那些小沙弥现在都变成大班智达了。他就非常感叹说:“唉!我度众生的因缘已经过去了。”因为现在都有这些大班智达在那边,也不需要他来度众生。所以他就很生气,这都是谁的错呢?都是那一批怪人的错!所以他一怒之下,他会上乐金刚的地震轮咒法,就是可以震动那个小岛,让它整个沉到海底去。他就用这个法,一怒之下,就把整个岛用密法把它沉到海底,让所有岛上的怪人统统死光光。
有一天晚上,他又梦到度母跟他讲,这一次当然就是责备了,说:“你生为大乘的修行人,你没有救度众生也就罢了,可是你不应该杀这么多的众生。所以你现在已经破了菩萨的根本戒,那你必须全力来忏悔、消业障。”他听了度母的话,他就决定要朝中国的五台山去面见文殊菩萨,准备在文殊菩萨面前忏悔、消业障。可是当他要出发之前,又梦到度母给他指示说:“就算你到了五台山,也消不了你的业,你的业太重了。你就这样好了,你为初学密教的人,还有为那些犯了根本堕罪,会堕在金刚地狱的弟子,为他们来写一些论述,来指导未来的众生,使一切众生能够快速成就。”所以大师他就针对当时还有未来的弟子们,能够得到真正的成就,明白上师的戒律,因此作了《上师五十颂》、还有<十四根本堕戒>。这个就是这部《上师五十颂》它的缘起,它的由来是这么来的。
我们现在就看课本开始讲。它一共是五十个偈颂,我们一个一个来讲解。
第一个偈颂:
能得吉祥金刚心地因,次第顶礼上师莲座下;拜师无数根本清经内,重点少集说此应礼听。
就是能够证得吉祥金刚心地最主要的原因。“吉祥金刚心”就是指佛的果地,你想要能够证得佛的果地,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以身口意至诚恭敬地顶礼在上师的莲座下。作者他就是在拜了无数的老师之后,才在佛陀根本清净的经教之内,重点式的结集成简短的句子,以偈颂的方式说了这部《上师五十颂》。凡是想修学有所成就的学子,都应该专一至诚恭敬地来听闻,这是第一个偈颂。
第二个偈颂:
所有十方世界中,佛及菩萨三时时;礼拜金刚阿阇黎,灌顶大上金刚师。
这个是说:所有十方的世界中,一切诸佛以及菩萨们,每天早中晚三时中,时时都去各个佛土供养,礼拜金刚上师,以及传法灌顶的大上金刚师。就是诸佛菩萨每天他们做的还是礼敬诸佛,礼拜这些上师,还有灌顶的大金刚上师。
第三个偈颂:
最胜意乐三时时,合掌持花曼达拉;供养世尊咕噜师,顶礼恭敬接足礼。
这就是以最殊胜的意乐,早中晚三时,时时双手合掌、持花、献曼达来供养如佛的上师。咕噜就是上师的意思,上师是佛的代表,因为在佛涅槃之后,我们没有因缘来亲见佛,所以上师就等于是佛的代表。我们以接足礼,恭敬地顶礼上师。接足礼就是最恭敬的一种顶礼方式,是用自己的头去碰触上师的脚,这个叫做接足礼。
第四个偈颂:
在家或者初学释,法经佛像前供养;学密弟子真心礼,有时则息诸疑谤。
这个是指在家居士或者初学的释子(释子就是出家法师),可以在法本或者佛经或者佛像面前来礼拜供养,但是学密的弟子内心,他还是以真心至诚地顶礼上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有时这样做是为了息灭别人对上师的怀疑还有毁谤。因为我们知道,在“亲近善知识、承事善知识”的内容当中有讲到说:作为一位弟子,要以身来承事上师,以身来承事上师,就是为上师做一些…,帮上师洗脚啊、沐浴啊、擦背啊、按摩这些事情。
可是有一些人,他会看到你为上师做这些事情,好像是下等的事情,就是佣人在做的,仆人才会做的事情,你可能是地位很尊贵,或者你是大老板,平常都是很多人来伺候,可是现在你居然要帮你的上师洗脚啊、按摩啊、擦背啊,那有些人就会说:“你上师是谁啊?凭什么要你这样的伺候他?”那可能会对你的上师产生怀疑或者一些毁谤的话。
所以在一些,就是对佛法还不相信、还有怀疑这样的人面前,我们尽量就不要做这样的动作,我们只在坛城前面很恭敬地顶礼,但是我们内心也是同样对我们的上师顶礼;但是在其他不适合的这些人,唯恐他会毁谤上师,所以在这些人面前,我们尽量就要小心谨慎,不要做一些举动是他不能接受的,因此怀疑、毁谤,这个对他来讲是不好,因为我们知道怀疑、毁谤上师的业非常重,这个是我们要注意的。
在一个家庭里面,也不是每个家人都学佛,都相信佛教的。所以有一些,譬如她先生、丈夫学佛,可是妻子没有学佛;或者太太学佛,先生没有学佛;或者小孩学佛,父母没有学佛。那不管怎么样,即使是家人,他如果不相信的话,不相信上师、不相信佛、不相信三宝,我们也尽量不要在他们面前做这样的举动。
像子女对他的上师这么好,那父母看在眼里就不是滋味,他说“你对我们都没有这么好!都没有伺候的这么好!你对你的上师,亲得比父母还亲,比家人还亲!”他心里就不是滋味,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夫妻之间也是,本来很恩爱的,可是看到对方,奇怪?你老是跑道场,你跑到道场就会发心打扫啊、洗厕所啊、煮饭给上师吃啊,这些都是你在家里不会做的;可是你为什么到道场会做,你回家就不会做?好像判若两人!也是不太能够接受。
所以这一类的,我们尽量要避免,不要让众生生烦恼,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一个偈颂最主要就是说:为了息灭别人对上师的怀疑、还有毁谤,我们只要是内心很真心的、至诚地顶礼上师就好了,不一定要在别人面前做那个好像很恭敬上师的样子出来,不需要这样做,内心很恭敬就可以了;不适合的场所,我们千万就不要做这一类的事情。除了这个是避免,不要做以外,其他的就要做,就是接下来要讲的,就是要做的。
第五个偈颂:
供坐站礼有意事,供养等事作一切;金刚弟子力事全,能放大礼无上师。
这就是除了可以暂时不帮上师做一些好像比较下等的这些事情之外,其他譬如说供坐,就是上师不管到哪里,你希望给他弄一个座位;到你的道场,要事先准备好一个很清净的座位让上师坐。如果说在外面等车、等船、等飞机,也要弄一个座位让上师坐,不要让上师站在那边,然后站得很久、很辛苦这样。所以随时我们只要跟上师在一起的话,我们随时都要帮上师准备座位,随时都是可以很舒服的坐着,这是属于供坐。站礼的话,就是说我们如果是陪伴上师,不管在道场、还是在外面,只要我们是陪伴上师的人,我们随时都要很恭敬地、很有礼貌地站在旁边;不要自己不晓得玩到哪里去了,上师要交代事情找不到人,已经跑去跟人家聊天、去办他的事情、还是自己去逛街,然后丢下上师一个人在那边不管,绝对不要做这样的事情。所以站礼的意思,就是很有礼貌地站在旁边,随时听候差遣,上师要吩咐什么事情,随时可以找得到人。我们一般离开上师的距离,就是不要超过五步这么远,不可以超过五步以外。因为出家人也是有威仪嘛,你不能跑得远远的,然后让上师要叫你的时候:“师兄!师姊!”好像很没有威仪,所以你尽量不要太远,不要让上师用喊的来叫你,这是五步距离的原因是这样子,那是有失出家人的威仪,在外面大吼大叫的不好看。所以这一类的有意义的事情,还有一切供养等等的事情,我们金刚弟子都应该尽全力地恭敬、礼拜、供养承事上师,这是做一位弟子应该要做到的。
接下来要讲的这个就很重要,就是上师跟弟子要互相观察。这位弟子适不适合受教?他是不是具器的弟子?那弟子也要观察,他是不是具德的上师?在密教里面要互相观察多久呢?你们学密这么久的,三年哦?不够吧?三年还可以伪装很久,都还没有露馅儿,没有泄底。多久?十年?你们认为要多久?多久才能够真正的传密法,把心法传给你,把你当作是传承的弟子?要多久?(有师兄答:三十年)三十年啊?那还要命长才找得到、才等得到,上师要命很长才等得到弟子,弟子要命很长才可以接受上师的教授。也不需要三十年,十二年,十二年就可以了,互相观察十二年,很审慎地观察,经常的相处。认为这位弟子他是适合接受这个传承的弟子,他是适合来把这个法继续地传承下去,这个弟子至少要观察十二年。那弟子观察上师也需要十二年,不要很冲动的、很感情用事的、很情绪化的一头就栽进去,结果亲近没多久就发觉很多的过失,然后就开始批评毁谤,这样反而不好,所以弟子也要很谨慎地观察:他是不是可以让你依止一辈子的,亲近他、跟他一辈子的这样一个上师,他值不值得让你跟他一辈子来学习。上师跟弟子之间的关系就是非常非常密切,如果互相观察都觉得OK的话,那上师的责任就大了,因为他已经决定这一世都依止你,所以这一位弟子的这一世能不能成就,是上师的事。上师变成说他要保证这位弟子这一世可以成就,他有这样的勇气能够接受这样的弟子。弟子方面,当然也是要完全具足条件,他对上师不管是恭敬心、还是信心,一定要百分之百,他这一世就一定能够成就。可是如果弟子应该具备的条件,他如果不具足的话,他这一世不管怎样跟,他也是不可能成就,问题不在上师,而是在弟子他自己本身条件不具备,所以这个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
所以第六个偈颂,它就讲到说:
金刚师及其弟子,同样会得越法罪;所以一勇阿阇黎,弟子当互审其器。
就是说金刚上师以及受法的弟子,同样都会得到越法罪,就是都会犯下金刚大罪,如果没有互相审查对方根器的话,所以一位勇敢传法(的上师),他有勇气能够承担弟子的业啊,因为你要保证他这一世成就,所以弟子他过去不管造了多重的罪,他只要愿意忏悔,如法来修行的话,这所有的业师父都要承担,所以他是必须要非常勇敢来接受这样一位弟子。所以这边讲到说,一位勇敢传法的阿阇黎,还有想学密法的弟子之间,应当要互相审查他的根器,如果上师收了不该收的弟子,弟子跟错了传法上师,同样都会得到越法罪,这个就是犯下金刚大罪。师父传错弟子,不该传的你传给他了(什么是不该传的,等一下会讲到弟子他应该有的条件),如果说他瞋心很重,你传给他大法,他用那个法怎么样?因为他瞋心重,哪一个人得罪他,那个人就惨了,因为他可以用密法修理他,懂吗?要他怎么样就怎么样,因为密法它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密咒的力量,还有观想的力量,那个力量都非常强,所以他如果用在不好方面的话,那就会伤害了很多人。本来密法成就是要利益众生,可是因为他没有菩提心,因为他瞋恚心重,所以他反而用密法来害很多人,不但没有办法利益众生,而且危害了很多的众生。所以如果弟子是这样的弟子,那传法的上师要不要负责?要!这一切的罪业也是上师要承担,因为他传错了弟子,不该传的传给他了,所以结果就是师父跟弟子双双堕金刚地狱,就是这样的下场。所以为什么要互相审查十二年的原因,就是非常小心谨慎,因为一个不谨慎,就是统统都到金刚地狱,你这一辈子就是白忙一场,不但没有任何的利益,而且还会堕在金刚地狱当中。所以弟子跟上师都要非常非常的小心,要互相观察长一点的时间,你不到十二年,至少也要比较长,千万不要冲动,然后盲目迷信啊崇拜啊,这个到时候都会出问题。
那我们怎么分别他是不是一个好的上师呢?第七个偈颂就告诉我们:这样的邪师,我们千万不要跟他学法。
真慈放弃黑心怒,无戒傲心贪心心;多散心乱此族等,有智弟子以慧拣。
它首先说到,那个放弃真正的慈心,就没有慈心来救度众生,这样的上师我们一定不要跟他学。还有呢,黑心愤怒,就是说他也是脾气不好,那个发脾气的时候,不是为了要呵斥弟子,为了弟子好,不是;是他自己本身脾气不好,愤怒心强,这样的上师,我们也不要跟他学,因为他阴晴不定,今天心情好、明天心情不好,弄得我们也心很乱。还有呢,他本身不守戒律的,不守戒律,他当然也不会教导我们戒律的重要,他也不会要求我们持戒,因为他本身就没有好好持戒,所以我们的戒律也不可能清净。还有,贡高我慢的、贪婪无餍的、心又多散乱的——像这一类的邪师,有智慧的弟子应该以慧力来简择,千万不要找这样的上师去依止他。贪婪无餍,就是他有事没事,就有意无意跟你暗示说他缺什么:“天气太热,我们道场每次法会,大家都挥汗如雨”,那就是暗示你需要装冷气啦,我们少air-con(空调)。就是他会在言谈之间,就不断不断暗示你说他需要什么,缺这个、缺那个这样子。一般上师是不会主动讲的,弟子要审慎地观察,看上师缺什么,要主动的发心,而不是让上师来开口说:“我要什么,你们现在给我准备。”不是,因为跟上师的弟子,他平常就会很小心观察,要不然你观察不出来会问嘛:“上师你有没有需要什么?你有没有缺什么?”弟子会自己问;不是说人家没有问,然后你就主动讲,而且你是有意的,因为是贪婪、贪心的缘故,不是真正的缺,只是因为你贪得无餍,然后又贪享受、又贪供养等等,是指这一方面的,特别贪心的,这样的上师我们也不跟他学,因为你跟他的这段时间,你就是要花很多的钱,要不然就是有一些花样说“要帮你消灾,你最近气色不好、你今年犯太岁、你流年不利、你那个风水要改,改一次三十万”这样子,找很多的名目敛财,我们是指这样的上师,就是整天都在想怎么弄钱的这样的上师,就表示说他贪欲非常重,而不是说生活上基本需要的东西,不是,他只是希望能够多弄一点钱,这样的上师我们就千万不要跟。
那什么样才是一位具德的上师呢?第八个偈颂就说到:
稳定具戒忍悲智,心直尊重无谄曲;明了仪范密根经,博闲经理诸论议。
一位具德的上师,他必须身心都非常稳定。身心稳定说明他什么呢?戒定慧三学圆满。他戒律清净,他身心才能稳定;他有禅定的摄持,他身心才能够稳定;有观察的智慧,身心才能够真正的安稳。因为光是靠禅定的功夫还是不够的,他如果没有智慧力的话,那个只是硬压的,懂吗?有时候会爆发,压久了会爆发、那个习气会爆发。我们也会常常有这样的经验嘛,参加断食跟八关斋的就有这样的经验:我明天出关,我一定要吃什么、什么、什么……,才压抑了两天就这样,断食三十六小时,最后一个晚上,你们自己观察看看,就是明天早上就可以开始吃了,你前一天晚上一定会想很多我明天要吃的东西,因为断食三十六个小时,三十六个小时没有看到东西,哇!他那个口腹之欲的欲望,开始一直刺激他,充满了他整个脑袋,这时闻思修都进不来。那个表示什么?你才压抑了三十六个小时,懂吗?你那个饮食的欲望它就爆发了;更何况我们压抑了很长的时间。所以很多修行人他就是用压抑的,因为戒律说不可以这样、不可以这样……,因为佛经上说不可以这样、不可以这样……,可是他功夫又没有到那边,他就用压抑的,全部用压抑的,有一天就爆发了。
所以你只是抓着戒律的表相,但是你没有得到戒律的实质说“为什么要守这条戒”,你并没有真正的明白,你只是“死”在那个戒相上面,说不可以这样、不可以这样……,你就强迫自己说“我不要这样、这样……”。那个定力也是勉强持戒、勉强修定,然后压抑自己所有的贪瞋痴,所有烦恼的习气都是用压抑的,所以他过一段时间就会爆发。你就会发觉我这一段时间都没有发脾气;可是下一次发脾气不得了,惊天动地。就是因为你前面压抑了很多的情绪。或者你压抑很多的欲望,我明明就是很想吃那个嘛,可是不要,我要练习不要有这么强的欲望,因为贪不好嘛,书上都说不要贪嘛、不要多贪嘛,所以我就压抑说不要吃、不要吃。或者有些人吃素,有没有?这个很想吃,可是不可以吃,它是荤的啊,也是压抑了很久,哪一天可以吃荤了以后,就不得了,他把他前面十年吃素的那个没有吃的东西,全部给它吃回来,很多师兄是这样子,我们就知道他前面其实不是很真心要吃素,他只是用压抑自己的饮食欲望,这样而已。所有的习气其实都是这样,你用压抑都不能解决问题,它有机会一定会爆发,然后爆发时比以前还要严重。
所以光是靠禅定也是没有办法压抑的,一定要有智慧的观照,所以智慧更重要。智慧的观察,你就知道它是无常的嘛、无我的嘛,自性是空的,它就自己化解掉,而不是用强压的,所以智慧的观照比那个勉强持戒修定的效果要好。
所以一位上师,他为什么能够身心稳定?就是因为他戒定慧都有了嘛,所以他不需要压抑,他随时都是在稳定的状态当中,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他都是心非常非常的稳定,不会阴晴不定这样,有时看他欢喜,可是有时候看他脾气又不好。他发脾气的时候,大家都在旁边发抖,不敢作声。
所以第一个条件就是他必须要身心稳定;而且要具足戒律,有忍辱的功德。
忍辱的功德也非常非常重要,因为上师要度弟子的话,那个一定要非常非常有耐心,弟子可以随便发脾气,上师不可以,要非常非常有耐心,你不管什么样的弟子,你都要摄受。那也不是每个弟子都很听话嘛,有的是很作怪的,有的就是很难调伏的,还有弟子说:“我很难相信你,你先现个神通,我才相信你。显个神通来调伏我,我知道我很难调伏,你用神通来调伏我。”他自己也知道自己很难调伏。可是作上师的,都要很有耐心,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弟子,什么根性的弟子,笨的、还是聪明的,心里面统统都要完全的接受,然后没有分别,没有说喜欢这个弟子、不喜欢那个弟子,心中完全平等无分别,所以这也是要有一些忍耐力。还有就是讲经说法传法时的疲劳,也是要靠忍耐力,也是要有忍辱的功夫。有任何的批评毁谤,就是可能因为一旦名气大,名利双收的时候,很多人看了眼睛红,就会开始毁谤,所以这时候上师也不管人家怎么样的批评毁谤,他也都是OK的,没有事情的,不管你们怎么说、怎样有意见,他都是心如止水,不受到外境的影响,这个也属于忍辱的功德。不管是什么样的情况之下都要忍。
因为我们一般就是忍耐力不够,才会常常觉得心里面有很多的委屈嘛,我们心里面觉得苦闷,就是我受委屈了。那让我们随时受委屈的事情太多了,每天任何一件小事情,我们只要不能够忍受,我们就会觉得自己很委屈,觉得自己受苦、受累、受罪——那个都是因为我们忍耐力不够的关系。
可是作为一位上师,他的心必须要跟虚空一样,无量无边的心量,这样才可以。所以没有什么事情是上师不能够忍的,所以他忍辱的功德必须要很圆满才行,才能够做到心量跟虚空一样的没有边际,所以没有什么事情是上师不能够忍的。我们如果观察这位上师,他真的是忍辱这方面做得很好的话,他就是我们值得去依止的上师。
而且还要有什么呢?悲心,还有智慧力,那这一定要的嘛,悲智双运,这是佛法最基本的条件,他一定要有大悲心,一定要有智慧力。还要什么呢?心地正直,尊重每一位众生,心没有谄曲。没有谄曲心,就是能够平等对待一切的众生,没有对象的差别——这是说他本身的修养方面。
那在经教方面,他也必须有一些成就,所以他必须要明了所有密教根本经内的仪轨,他要教导弟子哪个部分,他必须自己先修过,而且非常熟悉,他才能够来教导弟子。而且博学多闻,通达经教的理论,又善于论议,就是他还要有辩才,他就是一位好的上师。就是不但教理通达,而且还有实证的功夫,而且还辩才无碍,他就是一位好上师。
第九个偈颂,如果是一位密教师,他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
契证圆满十真如,善达事业曼达拉;能明密咒相论议,满清诸根悉净安。
必须要契证圆满的十真如。什么是圆满的十真如呢?就是后面讲的,善于通达事业,事业就包含了准备法、本作法、还有后法,曼达拉就是坛城的意思。就是从要传法之前,你要先准备坛城,最初的做坛城、加持、开光等等的这个准备法;到本作法,就是正式传法的时候,能够明白密咒的念法,还有本尊的供法等等的;还有,这个本法以后的后法,就是你传完法之后,那个后面的怎么样收法,也要非常熟悉。就是从开始、到整个过程、到结束,都要非常非常熟悉,那也能够来教导弟子学习这些内容。如果这些都能够圆满具足这十真如的话,就是一位圆满清净,而且是六根都调伏得非常好的金刚上师了。
这就是说明一位好的上师,他应该具备的条件。
那什么是一位弟子应该具备的条件呢?书上的二十七页,第一段,就是讲一位弟子应该具备的条件:他必须是能恭敬上师,而且又具足了信心,就是恭敬心、信心,平常乐善好施、喜欢布施,喜欢布施表示什么?他不悭贪,他都能够舍放下,他都能够看破放下,他是一个非常通达的人,就是观念非常开明,而且很舍得布施或者供养的这样一个弟子。在修行方面,他非常勇猛精进,而且心不是那个非常暴戾的,是非常柔软、谦卑、和善。就是说他的心非常柔软,讲白一点的,就是他的心是非常柔软的。因为一个弟子心非常柔软是很重要的,因为心柔软,所以上师教什么他马上就接受,他不会先怀疑。
如果信心不够,他就是听了,他不先相信,他先怀疑。那如果没有恭敬心的就是他那个态度很傲慢,“你会的,我都会啊,有什么了不起?你有什么了不起?”就表示说他那个贡高我慢的心没有被调伏的话,也说明他的心不够柔软。
他的信心,各方面都是说明一个弟子他的心柔软的话,他自然很容易恭敬,很容易生起信心,那你所有的教导,他也很容易就全盘吸收,所以教起来效果特别好。为什么?他相信嘛,所以你一讲,他马上相信,马上就进去,他马上就做到了,这中间没有障碍的。
可是一个弟子的心不柔软,他中间会有很多障碍的,先怀疑就已经障碍了嘛,因为那个就进不去了,你一怀疑,咚!就弹回去了,那个佛法进不去,因为你用你的怀疑挡掉了;那又傲慢无礼的话,又挡掉了,没有办法直接百分之百的进去。
所以为什么弟子的心柔和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就在于它的效果、教导的效果会非常非常好,你跟他讲什么,他就接受,他不会跟你argue(争论),他没有意见。他有他自己的想法,主观成见很深的话,你讲什么,他就要跟你辩,那就表示说他心不柔和嘛,才会有这些举动。
那也是因为他勇猛精进,“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所以他看起来也都是很安静的,看起来都是很安详的,没有那种满脸横肉啊、还是阿修罗、还是什么愤怒尊的脸在他脸上,没有愤怒相、还是苦瓜脸、脸臭臭的,没有这样子;随时看到他就是很宁静安详、很和善的样子,他就是一个好弟子,你会看到他就生欢喜心嘛。
然后还要心量广大,心量广大也很重要啊,对不对?那种小心小量的、小根小器的,就是随时他就要嫉妒嘛、要障碍别人嘛,要分别要执著嘛,那表示心量不广大。他修这个法,其他全部排斥嘛,因为心量不够广大的关系,所以他只能够接受他那一个那么小的部分,其他全部排斥掉了,所以他跟别人相处的关系也不是很和谐的,因为他喜欢分别执著。所以跟他相处的人,一定很少很少数,就是他看得上眼的、他可以接受的那一部分,他没有办法跟大家都相处得很融洽,没有办法,因为他喜欢分别:“我喜欢的、我才接受,不喜欢的、我就是没有办法接受”,从他的同参道友、众师兄开始,到师父都一样,都是用这种心来对待。师父也是一样啊:“师父讲的,我喜欢听的、我就听,不喜欢听、我还是不听。”那师兄之间也是啊:“我喜欢的、我接受,不喜欢的、不接受”,表示他心量太狭小,这个也不是一个好弟子。
然后还要有慈爱心,有慈爱心是最基本的,因为我们大乘佛法就是要发菩提心,你没有慈爱心的话,你是不可能发菩提心的。菩提心是从慈悲心开始嘛,所以慈爱心就是很欢喜见到别人好。慈就是给众生快乐嘛,所以他想的做的,都是要让别人欢喜的事情,所以他做事情的标准,就是怎么样能够让大家都欢喜,他就这么做;而不是说“我喜欢这样做,管你高不高兴,你家的事”,不是这样的。一个有慈爱心的人,他的考量都是以大众的欢喜为考量,大家都喜欢这样,我就决定这样做,而不是我自己喜欢这样做,我自己喜欢是我自己的贪爱嘛,表示我的贪欲重,然后我不管别人的死活,也不在乎别人的情绪感受,我统统不在乎——那个就没有慈爱心。有慈爱心的人一定希望大众欢喜快乐。
不堕党派之争。不堕党类,就是没有“我是净土啊、你是密宗啊、我是天台啊、你是什么……,”就是没有分,不堕党类。又有分辨的智慧:从分辨善法、不善法、正法、邪法、相似法,还是好的上师、还是不好的上师、还是邪师、还是善知识,这个都是要有分辨的智慧。那如果具备这些条件,就是标准具器的弟子。
哪些弟子是走遍天涯海角都没有一个上师要收的?就是我们现在要讲的,相信各位都没有,都不是啦。我们看别人有哪些?没有慈心的、瞋恚心强的、贪欲心重的、又高傲自大的,平常放逸懈怠、杂心妄想、粗心大意,对佛法没有希求心,对众生没有悲愍心,亲近佛法上师只是为了贪求加持,他找上师干嘛?就是要加持而已啊,其他他都没有兴趣啊:听经闻法没兴趣、修行没兴趣、作功课没兴趣,统统没兴趣。他来找师父只有一件事,就是要师父加持这样而已,其他什么闻思修、戒定慧,统统没兴趣。
还有,尽量收集有加持力的宝物。看你们身上有多少。他亲近善知识不是听经闻法、好好修行,他忙着收集宝贝啰,参加这个法会有什么结缘品,收集起来。参加法会之前也先看说明啊,它有哪些结缘品:“哦!这个我要!赞助一千块有这个,好,我就赞助一千块”,他也不是真的要布施,他要那个宝贝,所以他赞助一千块,居心不良,发心动机不正确,这个都是不好的弟子。
那他去参加法会啊、参加拜忏啦,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消业障嘛,所以他来学佛修行只是要消自己的业障,他也没有想其他的,也没有想说“我好好的修行,以后要利益众生,还是要帮助其他的众生”,都没有想这么多,他只想消业障,只为了自己,自私自利地为了自己来消业障,这样来学佛修行,这个也不是一位好弟子的动机跟发心。他亲近上师也是希望能得到加持力这样而已。
像这样的学人是上师永远不该收的弟子。所以上师也会观察,像这一类的弟子,绝对不跟他谈佛法,因为他没兴趣。你可能拿宝贝跟他结缘,他会很欢喜,然后再加持一下,他就很欢喜地回去了。所以这样的弟子,上师也不会传法给他,也不会跟他谈佛法的事情,当然不会把他当作是传法的弟子。所以这些我们都要尽量的避免。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