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s9、经文: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想行识)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讲于新加坡Orchid Country Club

二○一七年十一月十日

好,我们讲到五蕴的第三个——想蕴。

什么是想呢?想就是认识作用,想心所它的作用就是认识。所以在认识了外境之后,我们就一定会取相,认识外境我们就取相。譬如说看到这个面前这么多美丽的花朵,然后就取这个种种花的相,取相,认识外境之后我就取相,给它种种的名称跟言说,这个叫香水百合、这叫康乃馨、这个叫桔梗等等。

所以我们就知道想心所它的功能是什么?就是我们现在讲这个想蕴它的功能是什么呢?就是认识外境,认识外境之后就给它种种的名称跟言说,这个就是想蕴的作用。所以我们每个念头都可以用语言文字去把它描述出来,对不对?我们现在回想,我现在动一个念,是不是可以把它说出来?我刚刚动了什么念,是可以用语言或文字把它描述出来的,这就是想蕴。

所以我们修行打坐最怕什么?妄想嘛,对不对?好讨厌!怎么赶都赶不走。所以妄想来的时候你们怎么处理呢?妄想来的时候,它一直打妄想,妄念纷飞,不打坐都没事,一打坐妄念就一直来、一直来,我怎么赶都赶不走。用力念“阿弥陀佛”,有没有效?妄念等一下又来了。“嗡嘛呢呗咪吽”怎么样?有没有有力一点?还是一二三四数息、一二三四天台止观、还是随息?心念跟着呼吸走,知道它息长、息短,还是什么?

我们一般都是用尽了办法,想要把妄念空掉。我们会以为只要把妄念空掉我就得止了嘛,是这样吗?一定妄念要空掉你才能得止吗?请问,得定的人、得定的师兄讲一下,你们得定的时候有没有妄念?还是一定要妄念空掉我才可能入定?这是个大问题哦!好好想一想怎么回答?要空掉、还是不要空掉?妄念一定要空掉才能得定吗?你们得定的师兄讲一下。这么客气啊!平常怎么讲那么多,现在问的时候都没有答案了。

那就看你的功夫到什么程度嘛,对不对?像我们修定的话,粗浅来说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强力止,我一定要有一个所缘境,强迫我的心安住在那个所缘境上,很用力的安住在所缘境上。所以第一个阶段是强力止。不管你用什么法门,都是要很尽心尽力,然后非常地专注在那个你所缘的,所缘境就是你修的那个法门上,专注不散乱,希望能够得定嘛。

所以这个时候的阶段,就是妄想来就完了,对不对?像数息,妄想一来我数到第几了?一、二、还是三?从头再来,等一下又不知道数到第几?妄念又来,又数丢了。要不然就数到十几、二十几还在打妄想,还在想昨天的事情怎么样,结果三十几、四十几还继续在数。不是从一数到十,再回来从一到十,不是数过头就是数丢嘛,还没有到十,就不知道想到哪里去,然后再想:我刚才是数到第几啊?没关系,从头再来数。

所以第一个阶段妄念会比较多一点,然后我们要很努力地把我们的心安住在所缘境上,这个时候妄念对你的干扰来说,它的力量是非常非常强的。也是因为妄念太多,你不管怎么专注,因为这时候还没有定的功夫,还没有止的功夫嘛,所以不管你怎样地用力呢,它还是一样妄念很多。所以这个时候就恨、恨妄念嘛,对不对?“它为什么都赶不走,好讨厌!”

然后慢慢、慢慢地,你的呼吸越来越微弱、缓慢、再缓慢、再更缓慢,诶,你的呼吸好像快要停止了。我们说天台止观一数、二随、三止嘛。到你的心念跟呼吸慢慢地靠近,叫做“心息相依”;靠近以后分不开了,叫做“心息合一”,这个时候就得止。这个时候即使有妄念,你会不像之前马上就被它拉走了,会好一点,这是因为你已经有得止的功夫,初步得止的功夫。这个时候我们就心不要在那个所缘境上了。像你原来数息数到觉得数字很多余,或者随息觉得那个呼吸很多余,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就放弃你原来的那个所缘境,而能很自然地安止——这个是第二个阶段,我们叫做自然止。

从强力止到自然止这个阶段,每个人的时间不太一样,可以从第一个阶段到第二个阶段,到底要多久、多长?是几个月、还是几年、还是怎么样?因人而异,不一定。因为他可能过去定力就很高,所以他一二三搞不好就强力止,马上就入定,然后进入到自然止。

自然止的意思,就是说你自然就能够安止在定境当中,你不用再很强力地把你的心要放在哪里,没有。因为你心息相依、合一了之后,你就很自然的就好像止在一个地方,这个阶段就是自然止。

那我们修定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为什么要修定?开悟啊,说得好!凭什么会开悟呢?你是坐到什么时候开悟来找你呢?它会自然来找你吗?外道修四禅八定,他修到有神通,开悟也没有来找他啊。

所以重点又来啰,不是这样憨憨坐(台语),有一天,唉呀!奇怪我怎么就开悟了!那大部分都耽误比较多啦,不是真的开悟了。所以开悟也是有条件的,修定之前你要熏习很多那个空性、像般若空性的智慧,无我的这样的一个正知正见,然后长时熏修,种到你的八识田,有无我空性智慧的这个种子在你的八识田,平常就熏、熏,熏:无我啊、空啊,这样熏了很多。所以在你得止的时候,这个智慧会自然现前、般若智慧会自然现前。

可是最重要、最重要的重点是什么呢?你自然止的状态是什么?你有没有觉知在里面?你有没有觉知在你止的定境当中,你有没有保持觉知?这个是重点!外道为什么没办法开悟?就是因为他没有觉知,他只有定力很高,可以高到那个想心所都不现前了嘛,有没有?无想定啊,无想定就是现在讲的想心所,我可以把它灭掉,我的定力可以高到我的想心所都不现起,到哪里去了?到无想天去啦,死后生无想天,活着的时候就是入的是无想定;可是他到驴年也不会开悟,对不对?没有驴年,表示他不可能开悟的意思。就是因为他的定里面没有觉知的。

所以我们之前为什么那个觉知的训练,要训练很长、很长、很长的时间?就是一直希望能够达到什么?安住在当下、保持觉知,不落入二元对立嘛,重点是不落入二元对立,安住在当下、保持觉知。所以除非你得止,要不然你就是二元对立嘛,对不对?

再请问得定的师兄们:你在定的当下有二元对立吗?有吗?没有嘛,对不对?你现在得止了,在那个定境当中有二元对立吗?没有!那个我们叫做现量嘛,没有比量。你没有得止之前就不断不断地分别、执著,不断不断分别,那个是比量。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比量当中,(我是说凡夫啦,各位不是)。

凡夫大部分他都是用比量在过生活,因为他都要不断不断分别:这样对还是错?好还是坏?得失心非常重,就是因为二元对立的那个好坏的结果对他来讲是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他每一念都要确定这样是对的、这样是好的,他才能够安心;可是他就永远活在二元对立当中。

所以除非得止,在止的当下是现量境,现量无分别就是没有二元对立了。所以我们就知道安住在当下那个“当下”指的是什么呢?定境,然后定境里面有觉知,保持觉知,然后就一定不会落在二元对立当中。

所以这个功夫是你要得了自然止之后,要一直安住在没有二元的觉性当中,那个觉知慢慢就是等于觉性不断不断地开显,开显你那个菩提自性。不管用什么名称啦,你用“觉性”也好,觉性是怎么来的?就是你那个觉知,慢慢慢慢增长。我们之前觉知的训练也讲过,觉知其实到最后是般若智慧嘛,所以其实就是我们本自具足的那个觉性。我们本来就有的那个觉性它是没有二元对立的;因为你一落入二元对立,那个觉性就不在了,一般来说是这样子。

可是什么时候你还是起个妄念,可是你那个觉性还在?一般我们是说,你一打妄念那个觉知就不见了嘛,觉性就没有了嘛,然后就落入二元对立了嘛,对不对?前面的阶段是我的心一散乱,我就没有定了,然后我的觉知不见了,我的觉性也找不回来了,虽然它一直都在。可是因为你一散乱、妄念一起来,觉性不见了、觉知不见了;所以就变成妄想、妄念是让你没有办法保持觉知、安住在当下、不落入二元对立最大的凶手,还是那个妄念,所以心一散乱、妄念一起来,觉性就不见了。

可是你过了这个自然止,你的自然止这个定力一直增长、一直增长、一直增长,增长到你大部分的时间都能够安住在当下、保持觉性,就是说你白天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没有二元对立的觉性当中,包括你晚上在睡觉,你没有二元对立的觉性还是能够依然保持,这个时候就不怕妄念了。

所以我们刚刚的问题是:你的定境当中有没有妄念?第三个阶段,即使有妄念生起,它很快就自动消融在觉性当中,你的心不动,这个我们叫做“究竟止”。这就是我们修定最终的目标,就是能够白天醒着的时候安住在无二的觉性当中,即使晚上做梦也是能够安住在无二的觉性当中。这样来说,你临终要往生哪里啊就没问题,因为你白天、晚上都可以安住在你的觉性当中,这时候做的梦叫做明光梦嘛。

梦我们也是分三种:第一种轮回梦、第二种明性梦、第三种明光梦。那明光梦出现在什么时候?也是第三个你得究竟止之后,你即使有梦境(大部分没有梦境的这个时候,因为梦境我们知道它是无明、还有那个妄念的显现嘛),就算有梦,也没有做梦的“我”,然后没有做梦梦境的那个“人事物”,它只是这样如幻地显现;但是这个梦中没有“我”的观念,也没有那个梦境是什么人,然后我跟他在那边牵扯,牵扯那种烦恼或者是忧虑,或者是情绪,完全都没有了。它只是如幻地显现,然后你看着它,也没有那个“我”的观念,明光梦是这样子。

那一般我们会好像预见未来,还没有发生的事情我们会好像先梦到,这就是第二个阶段,你那个自然止的阶段。你那个时候产生的梦境,我们称为明性梦,光明的性质已经有明光显现了;但是还属于二元对立。

轮回梦更不要讲了,轮回梦就是我们白天这样胡思乱想,然后晚上也乱做梦嘛,很片段、很片段、很片段,然后又很执著那种种的梦境。怎么样执著?就我如果做一个吉祥梦,哦!我就高兴了三天三夜。我又梦到上师、又梦到佛菩萨,然后又梦到去参加法会,好殊胜、好殊胜!这是什么梦?轮回梦!没有什么好高兴的,就是你那个恶梦跟吉祥的梦二元对立嘛,这时候你做的是吉祥的梦,可是还是二元对立的轮回梦,所以没有什么好觉得自己很殊胜的地方,没有什么殊胜的地方,因为你还在轮回当中。白天也是二元对立很严重,晚上的梦境也是二元对立很严重;要不然吉祥的梦你为什么欢喜到这样?对不对?表示你的二元对立很强烈嘛。那个好跟坏对你来讲是有很大的差别,然后做恶梦好紧张、好紧张,好担忧,诶?是不是那个事情会发生?对不对?那你就强烈的二元对立啊。因为恶梦对你来讲,你知道它是不好的,吉祥梦是好的,好坏就二元对立。所以不管你做多么吉祥的梦,你还是轮回梦,白天、晚上都一样。所以临终继续轮回,绝对没有办法自在往生的。

所以我们训练觉知,就是要训练到你不但是活着的时候你可以安住,白天、晚上都安住在无二的觉性当中;那临终当然就没有问题,看你要到哪里都没有问题。在定中也是没有问题,对不对?因为你出定了还是可以安住在没有二元对立当中啊,那你在定中当然没问题,都是保持现量无分别,安住在当下、保持觉知。

所以我们刚才要讲了半天的重点是什么呢?就是觉知,你在你的止的里面一定要有觉知,我们自性的光明才能够显现。要不然就是坐到定力很高,然后一个念头都不动,就是无想定嘛。“我都可以坐到几个小时。”几天几夜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当下你的那个意识是不清明的,是没有觉知力的,你只是把你的所有的想心所都关掉了这样而已,这样是不会开发智慧的。所以外道修的都是这个定,定力很高,高到可以发神通,但是他没办法开智慧,永远没有办法明白那个无二的觉性是什么,那自己的菩提自性也没有办法被开显出来。

所以我们现在讲想心所跟我们止的关系,那我们修定也要知道,我们现在自己是什么样的阶段。

那也有人问说:那个岩藏嘛,有没有?岩藏、伏藏,看你是在山洞里面挖出来、还是石头、岩石里面挖出来的那个宝藏,或者是虚空里面的心意伏藏嘛,就把过去的那些无上甚深微妙法的那个秘藏存在虚空当中。那你在定中,或者是你在无二的觉性当中,你可以收到那个讯息,然后你就得到那个教法,我们叫做“心意伏藏”。它是当初那个大成就者把他的心意,把他那个法的精华就散在虚空当中。所以虚空当中其实有很多的讯息,就是看你能不能捕捉到。那你那个频率对了就捕捉到了,捕捉到那个心意的宝藏。

那你们猜这个是要哪个阶段?强力止、自然止、究竟止?哪一个阶段能够收到讯息?这样就完成传法了。那有一些古代大德,我们知道他是在梦中就传法嘛,然后出定之后就可以开始说法了嘛,《瑜伽师地论》就是这样出来的,对不对?那我们的定力要到什么阶段呢?就可以有上师来传法。还是不要说好了?

要说一下,其实没有很高的定力,就是第二个阶段自然止就可以。只要你能够很自然地安住在那个定当中,然后那个当下你是有觉知的,然后没有二元对立的那个当下。虽然你还没有到究竟止,没有办法一直保持那个无二的觉性,但是你至少在那个定的当下,你可以超越你自己的习气,大部分的习气你可以超越了。这个当下有可能跟你有缘的上师,你就可以得到他的心意伏藏。

所以我们讲第一个阶段,那个强力止的阶段,那个轮回梦的阶段,那个所有的梦都是习气的显现。所以要到第二个自然止的时候,你的习气慢慢被调伏、慢慢被调伏、慢慢被调伏,习气越来越……你自己能够超越你的习气,不管贪、瞋、痴、什么任何的习气,习气太多了,连那个喜欢好的那个善的习气,它还是习气。

所以我们知道那个得自然止,心已经很清净了;但它还是二元对立,我们只能说他那个习气是善的习气比较多,因为他已经没有那个恶的习气,已经在这个修定的过程当中慢慢净化、净化、净化,然后慢慢可以超越自己的习气。所以当你可以超越大部分的习气的时候,你其实就可以、你的心就可以得到一些虚空当中的那个讯息。

我们是举例子啦,要不然我们不知道怎么来检验我们到底是哪一个阶段的梦,或者是哪个阶段的止。反正第一个强力止,还有自然止,都还是习气的展现,所以它的梦,不管是轮回梦、还是明性梦,还是二元对立、相对的状态当中;只是自然止它慢慢地可以超越大部分自己的习气。

那到第三个究竟止,它就是安住在无二的、没有二元对立的觉性当中,当然他的习气已经大部分都被清净了。所以我们自性的那个光明、明光就完全能够显现,所以他做的是明光梦。

所以我们刚才的问题就得到解答,你在定中有没有妄想?妄想会不会影响你的定?那现在有答案了,对不对?除非你是在究竟止的阶段,你平常会生起念头嘛,只有这个时候你的念头不会回熏到你的第八识成为未来的种子。像我们之前都说:你怎么样反应就又熏回去了嘛,你生一个烦恼然后又熏回去嘛,你讲一句什么话又熏回去了。那个所有的习气一般现行之后,种子生现行,现行又熏回去成为未来的种子。在前面两个有二元对立的,这样的一个状态之下,即使你自然止定力已经很高了;但是你还是一样会回熏到你的第八识成为未来的种子。

只有到究竟止,这个时候妄念生起,没有我执习气的那个反应,这个时候的身口意不会熏回去成为未来的种子。晚上做的梦、明光梦当中,就算有梦境,也是会消融在无二的觉性当中,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所以那个觉知要经常、经常地训练,即使你在修定也要增强你的觉知力,保持觉知然后一直增强,增强觉知力。当你的觉知力强到比妄念强的时候,这时候妄念起来没关系,因为觉知力在,它就会消融在觉性当中、觉知力当中。如果没有到这个阶段,就常常同学会讲嘛,我们讲觉知的训练的时候,都说你不怕你的情绪生起,情绪生起就让它消融在觉性当中、觉知当中啊。你发脾气,那个瞋心就让它消融在觉知当中。但是能消融吗?我们现在知道了,没办法自己消融,为什么?因为你那个习气、业力习气的力量比你的觉知力大,没办法消融的。除非你的觉知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强,定力越来越高,然后可以慢慢调伏你的习气、烦恼,这个时候它才可以慢慢地消融在觉性当中、觉知当中。要不然很难消融,虽然是这样熏、这样练习,但是我们知道它效果并不好,是因为我们的定力不够,定力至少要自然止的阶段。

好,那我们现在再讲回来想蕴。所以我们现在念《心经》就知道怎么办了嘛,想蕴生起来的时候怎么办?不用去消灭它,对不对?就赶快念《心经》啊,《心经》怎么念的?“想不异空嘛,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就没事啦!就解决掉了嘛,对不对?就一心三观,我们前面两个晚上都在讲一心三观。想蕴也是同样的,它的修法都是一样。

那首先修空观就是要知道想蕴不是真实有的,自性是空的。那我们就观察我们的念头:它一下东、一下西,对不对?天马行空、妄念纷飞,不管怎么样,它是生起就消失、生起就消失了嘛。你哪一个念头、哪一个妄念生起来一直都在那里不会消失的?没有啊!生起来就消失啦。然后一下东、一下西的,表示什么?它不是真实有嘛;如果想蕴是真实有,它应该你现在动一个念头就一直在虚空里面stop(停止),都不准动了,它不会消失,那才叫真实有嘛。可是我们任何一个念头、任何一个想法,生起马上消失,生起的当下就消失了。

所以你根本不用去处理它,对不对?妄念本来空嘛,妄念本来空!你不用特别再用什么法门去空它,它本来就空,它本来就留不住。所以你想怎么去对付你任何妄念、妄想的那个全部都是大妄想嘛,又想了一大堆妄想,说我怎么来对付我的妄想,那全部都是妄想。因为它已经不晓得到哪里去了,刚才那一念已经不知道到哪里去,然后你又想一堆要怎么样对付你的妄念,所以不用嘛,对不对?

所以可见想蕴的自性是空的,因为任何一个念头生起来它就消失了。

那想蕴它是怎么生起的呢?如果要用那个因缘所生法的话,因缘法来观的话,想蕴怎么生起的?我这个念头怎么来的?我的念头不断,我的念头到底从哪里来的?有想过吗?念头从哪里来?种子生现行嘛。哪边的种子?第八识含藏的种子。

那为什么那个种子会生现行?刚才讲了,怎样?认识外境,你取相了之后,你取什么相,什么相的那个种子就现前,然后你就可以开始形容这是什么、这是什么,你看到什么、你听到什么、你吃到什么、你闻到什么、你身体什么感觉,你都可以形容出来——那个是你认识外境,然后取了外境的相之后,你给它种种的名称跟言说。但是这所有的名称跟言说从哪里来?就是名言习气的种子来啊。那名言习气的种子在哪里?名言习气的种子在哪里?第八阿赖耶识、含藏在第八阿赖耶识。所以我们第八阿赖耶识含藏了无量的名言习气的种子,所以我们才可以那么快速,看到什么可以马上讲出来,马上去形容它,让别人听明白——那个全部都是种子生现行。名言习气的种子生起现行,当然又熏回去了嘛,所以下次你看到它,你还知道它同样的名称,不会忘记。就是只要它种子还在,它就永远能够生起现行。

这就是想蕴它是怎么生起的,就是种子生现行。接触了外境之后,你认识外境,然后给它种种的名称跟言说,这所有名言习气的种子都含藏在第八识,种子生现行,再熏回去成为未来的种子。我们就知道想蕴是怎么形成的。所以是不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嘛。你六根面对六尘境界,去认识六尘境界,然后取六尘境界的相,然后名言习气的种子生起现行,然后去形容它,给它种种名称跟言说——这个是不是因缘所生?这个因缘要全部都聚合了,你才可以说得出来、表达得出来,所以它也是因缘所生法。只要是因缘所生都是生灭,因缘生、因缘灭嘛。因缘具足的时候,我们就给它一个名称,叫做因缘生;那因缘离散的时候,就叫因缘灭,因缘生、因缘灭,只要是生灭的都是无常的,无常都是无我,自性都是空的。所以结论是想蕴的自性是空的,这就是空观。就是什么呢?想不异空,想蕴跟空没有差别的,是不相离的。

所以不是要灭了妄想呢,才能够达到空的境界,而是想蕴的本身自性就是空的,所以我们说“想不异空”,这是修空观。

想的自性虽然是空的;但是因缘聚合的情况之下,它还是会从空性当中生起种种的妄想,所以现在只要知道这些妄想是如幻假有的,这个就是假观。虽然想蕴的自性是空的,这是空观;但是因缘聚合的时候,你还会继续打妄想啊,继续那个念想,种种的想法还是会出来。

所以我们不要害怕妄念或者妄想的生起,它生起的当下明白它自性是空的,而且它是如幻假有的,任何的妄念都是如幻的、都是假有的,并不是真实有这个妄想或者妄念,这个叫做假观。所以这样你就不会那么害怕妄念的生起,你害怕妄念生起,是因为你以为妄念是真的嘛、真实的,然后它会干扰你的心情啊,或者是妨碍你的定境啊,所以你才会这么怕妄念嘛。

可是我们现在用观察的方法,发觉一切的想蕴都自性是空的;虽然自性是空的,但是它不会说“我空了,然后念头都没有了”,不会!它种子还是会生起现行。所以它即使又生起妄想、妄念,我们当下知道它是如幻假有的,这样你就没有那么害怕妄念、妄想了,对不对?所以这个就是假观。

修空观、修假观。所以我们就知道,空和想蕴不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它们是没有差异的。那离开了空,想蕴也没办法生起,离开了想蕴也见不到空,因为要在想蕴的当下见到它的自性是空的嘛。所以你现在没有想蕴,你到哪边去观空?也没有办法,所以它是不相离的,空和想蕴是不相离的,这个就是空不异想。

所以想蕴的体性当下就是空的体性,这个我们前两个晚上一直在讲一切法无生(如果还记得的话)。因为我们今天可能没有办法再详细讲了,前两个晚上没有来的,麻烦你上我们的网站去听,我们会放上去。

因为“一切法无生”非常、非常重要,因为我们都以为一切法是真实地生起,然后又真实地消失,其实不是。是因缘聚合、离散的差别,并没有任何一法是真实地生起、真实地消失,它只是因缘生、因缘灭而已,并没有一个真实的想蕴。现在讲想蕴,并没有真实的想蕴生起,然后等一下又消失了。所以任何的念头或者是想法都不是真实有的,它的体性都是无生性。

所以想蕴的体性是无生性,空的体性也是无生性,所以想蕴跟空的体性是相同的,所以说想即是空,想就是空。为什么就是空呢?想就是空呢?因为它们体性都是一样,什么一样?无生性,都是无生性,所以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才能够说“想即是空”。

那反过来也是一样,空的体性当下也是想的体性,都是无生性,这个就是“空即是想”。所以我们就知道在这个空的体性当中想蕴跟空是平等的,这个就是中观。所以我们知道想不碍空、空不碍想,想空不二、想空平等、想空相融,这个就是中观。

所以一定不是要把妄想灭掉,然后我才能够得那个空的境界嘛,不是啊,它当下就是啊!想的当下就是空,空的当下就是想,想空不二、想空平等,这个是中观。

这样子就不会怕妄念生起了嘛,妄念生起怎么办?即空、即假、即中,一心三观,天台的一心三观马上就出来了。想蕴,你这个念头不管是多么让你烦忧的念头,就明白它自性是空的,自性是空,你就别想空掉你的念头哦!因为这个念头的因缘具足的时候,它还是会生起嘛。所以你想空掉念头,不是念头永远就不来了,不是!所以也不妨它的如幻地生起,你就没有那么害怕妄念了嘛,它是如幻假有的啊。那我知道它自性是空的,已经差不多把它空掉了;但是它等一下又起来,我也不怕呀,因为我知道它是如幻假有的,然后空有双融,想蕴跟空不二、平等,这就是中观。空观、假观、中观就是这样修,是很快嘛,对不对?

好像雨滴落在水面上。大家都看过下雨嘛,这两天下午一直下雨,它落在水面之后是什么结果呢?咚!然后一个雨滴落在水面上,咚!然后散、散、散、散,然后呢?没有了嘛,对不对?它就生起了这个涟漪,雨滴落在水面上,涟漪形成了,涟漪慢慢扩大、慢慢显现,先生起涟漪,慢慢显现,然后怎么样?自己解脱了,就是自己自动消失了。要不要去处理它?它就消失了,你不可能再把它聚回来,再回来那个涟漪,然后再形成小水滴,不可能嘛!

所以我们就说想蕴像什么?或者妄念像什么?就像雨滴落在水面:自生、自显、自解脱!你就让它自己解脱,妄念生起来就让它自己解脱,你不用再去处理它。因为你处理它的所有内容全部都是妄念,只是打更多的妄想这样而已。

这样是不是很轻松愉快?对不对?就看它自生自灭嘛,就这样子,自己起来,然后自己又灭掉了,自己生起,自己显现,然后自己消失掉,就自己解脱。所以任何一个妄念当下就可以解脱,就是这样解脱了,然后当下即空、即假、即中,一心三观都在里面。

好,第五个是识蕴。行蕴还没讲,行蕴在哪里?行蕴在这里。行蕴找不到,因为它念念迁流嘛,迁流不停所以找不到,它已经不知道流到哪里去了。

好,第四个是行蕴。每个起心动念,也都是念念生灭、迁流不停,这个就是行蕴。所以我们不管是心相应行、还是不相应行,它全部都是念念生灭、迁流不停。所以我们怎么观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生、老、病、死,行蕴念念迁流?就观行蕴的当下自性是空的,这就是空观,就是行不异空。

虽然行蕴的当下是空,行蕴我们昨天又复习过,之前讲了很多,《百法》的时候讲了很多很多很多行蕴。行蕴另外一个意思就是造作嘛:无明缘行、行缘识,那个行是造作的意思,那造作,什么造作?思心所的造作,有没有?还记得吗?思心所讲什么?“令心造作”叫做思心所,所以行蕴比较偏在思心所的造作。可是不管是怎么样造作,因为你每个念头都有决定要造作善、还是造作恶,有没有?我们之前大标题就是“一念当中具足五蕴”,每一念一定有色、受、想,现在讲“行”,所以这个行蕴就是包含了令心造作的思心所在里面。

所以我们动任何一个念,这中间已经决定它是善念、还是恶念、还是无记念,已经决定了,凭什么决定?就是行蕴,念念迁流。虽然是念念迁流,但是因为它有思心所的造作,所以每一念我们都可以分析说“这一念是善的、还是恶的、还是不善不恶的——无记的”,我们都可以把它分析出来。你念头的内容我们可以分析,分析得出来,藉由名称跟言说分析得出来。

所以我们知道每个念头当中一定有行蕴在里面,然后每个念都是迁流、迁流不停。所以我们在行蕴的当下观空,这个就是“行不异空”。虽然是空的,但是又不碍行蕴的生起,这个是假观。如幻假有的行蕴生起,只要因缘和合它就能生起行蕴的作用,这个是假观,就是空不异行。行蕴和空平等,这个就是中观,行即是空,空即是行。

第五个,识蕴。识就是了别,我们念过唯识都知道,太熟了,什么是识?就是了别叫识,了了分别一切法就是识蕴。那这边的识蕴就包含了我们八个识: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前五识,“眼识九缘生”,眼识了别色尘,耳识了别声尘……以此类推。眼、耳、鼻、舌、身,就色、声、香、味、触,法——第六意识了别法尘。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相对,就是了别,你怎么能够了了分别这个种种的法呢?你怎么知道你看到什么你听到什么呢?这个了别的作用就是现在讲的识蕴的作用。眼见色、耳闻声你都了了分别,这个就是识蕴。

所以我们也能够观识蕴的当下是空,这个就是空观,就是识不异空;可是又不碍识蕴的生起,这个是假观,空不异识;识蕴和空平等,就是识空不二、识空平等、识空相融,这个就是中观,识即是空,空即是识。

所以我们每一念都包含了五蕴在里面,五蕴合起来只有一念,分开来说有五种功用的差别。可是它只是一念哦,我们每一个当下这一念里面就包含了五蕴,所以合起来是一念而已;但是我们可以把它这一念的不同的功用区分为五种的差别,就是五蕴:

那第一个念念顿现根身器界,这个就是色蕴嘛,我们第一堂课讲的。那念念领纳外境,这个就是受蕴,受蕴就是领纳外境。六根面对六尘,然后你领纳外境之后,领纳到你的心中,产生了种种顺心、不顺心,欢喜、还是忧虑牵挂,还没有特别什么强烈的感受的,这就是苦、乐、忧、喜、舍。只是每一个当下你都可以分析出来你这一念的当下你是属于哪一受,可以分析得出来。分析得出来就是想蕴,念念认识外境,然后给它种种的名称跟言说,所以每一念都是可以形容出来的,用名称跟言说,语言文字去形容出来,所以我们每一念的当下都有想蕴。然后每一念都是迁流的,不停迁流,念念迁流不停,这个就是行蕴的作用。所以我们每一念也是有行蕴在里面。然后念念了别,八个识都能够分别、了别各种的境界,这个叫识蕴。

既然五蕴在我们当下的这一念,就很好修了嘛:我们把当下这一念管好,五蕴就解决了嘛,就照见五蕴皆空,怎样?度一切苦厄了嘛。所以这个法门是不是很简单呢?所以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在每一念的当下怎样?照见五蕴皆空。

那我们现在介绍的法门就是修一心三观:五蕴的自性是空的,这个是空观;就是般若它是把它分成说我们要“离四句、绝百非”,这就是第一句“非有想”,因为空,自性是空,空就是非有想,叫做空。五蕴的自性是空的,却不碍五蕴的生起,这个是假观,如幻地生起五蕴,知道五蕴是假有的,这个是假观。所以虽然五蕴的自性是空的,但是五蕴不是就没有了,自性是空的,五蕴就空掉了?没有!它还是如幻地在现前,然后如幻地起种种五种用途的差别,这是假观,那在般若里面就是“非无相”。五蕴和空平等,这个就是中观,在般若里面就是另外两句:“亦有亦无相”还有“非非有、非无相”。这个就是我们用一心三观观五蕴的当下,即空、即假、即中,我们也是同时证得了那个般若里面讲的“离四句、绝百非”,这个就是甚深的般若法门就是这样子修的。所以所谓甚深的般若法门一定是离四句、绝百非,这个法才能够叫做甚深的般若法,重点是在讲这个。

所以如果我们每个当下都这么观,每个当下就是每一念嘛,每一念都具足五蕴,五蕴即空、即假、即中,每一个当下都离四句、绝百非——这就是我们现在讲《心经》的甚深般若法门,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够顿断一切苦,就是度一切苦厄的意思。般若波罗蜜多嘛,就是到达彼岸,菩提涅槃的彼岸,这个就是甚深的般若法门,它只是在当下这一念观心的成就而已,观心观什么?就是一心三观,即空、即假、即中。

所以这个甚深的般若法门怎么成就的呢?当下这一念就能够成就,这一念是什么?就是观心,你怎么样来观你这一念当下的这个心念具足五蕴,然后五蕴即空、即假、即中,然后离四句、绝百非。所以它只是观心法门,就是一心三观,这个是最殊胜的般若法门,最殊胜的观心的成就。

所以如果能够观色不异空呢,我们就能够不贪恋五欲六尘,因为色蕴的当下是空的嘛,当下不异空,就是色蕴跟空其实是没有差别的,是不相离的。所以我们在色蕴的当下就能够知道它自性是空的,这样你才不会贪恋这种种的色尘。所谓的五欲六尘就是讲色蕴的内容,所有的内容你都不会再贪恋了,这个时候就能够顿度凡夫的苦。

凡夫就是把五蕴当作真实的“有”嘛,五蕴的假合把它当作是我,五蕴本身把它当作是真实的法,所以才会有种种的苦厄。凡夫的苦厄,就是把五蕴当作“我”,就是我执,五蕴真实的法,就是法执,因此起惑造业,然后依照业力来轮回,这就是凡夫的苦。所以凡夫只要能够观色不异空,他就可以度脱他凡夫的苦,不再眷恋五欲六尘境界了。

那如果能够了知空不异色呢,这个我们在第一堂课讲过,因为有师兄说这个讲得好,我们就再讲一遍,那时候没有写出来;所以现在特别写出来让大家看。就是讲二乘的执著,外道、二乘著空的执著。所以二乘人他就入涅槃,他什么都不管,也不起度众生的心嘛,所以他以为要跳出了三界之外、跳出了这个色蕴之外呢,他才能够入涅槃空。所以色跟空对他来讲是不一样的,而且一定要把色灭了以后才能够见空:“我一定要灭了三界六道,我才能够见到涅槃的空。”

所以要告诉他空不异色:你的涅槃空其实跟色蕴没有差别,是不相离的。你依然可以在你的灭尽定当中现起种种的威仪,这个就是能够“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然后“不动本际而做度生的事业”,你不用动心,不是入红尘之后,然后你就开始离开你的真心本性,然后起心动念,然后又开始生烦恼杂染,绝对不会的。因为你已经证到那个灭尽定了嘛,灭尽定就是灭受想定,受跟想都灭了,这是很高很高的定力。因为我们凡夫为什么会生烦恼什么等等的、起妄念,都是因为有受蕴跟想蕴。他现在灭受想达到的那个定,就是想心所也不生起了、受心所也不生起了,那很厉害了,对不对?所以他以为在这个定力当中,什么事都不能做,不对!你可以现诸种种的威仪,来利益众生。因为利益众生需要种种的威仪,因为众生很著相,就是这样子。所以你要现种种的威仪来做度众生的事情。然后你也可以“不动本际”,就是说没有离开你那个灭尽定,没有离开你的那个定力当中,你也可以做种种度生的事业,它是不相妨碍的。为什么呢?因为空不离开色,空跟色没有差别,这就是空不异色的意思。

所以你可以“居空而万行沸腾”,你在这个空性当中,依然可以行六度万行,然后来利益众生。“沸腾”就是非常炽热,很炽热的那个心、菩萨心肠来利益众生。非常炽热的心,我们用“沸腾”,好像水烧开了,哇!那个真的是热情得不得了。然后“涉有而一道清净”,你虽然涉众生,红尘里面的俗事好像很多,很多事情让你忙;但是你的心还是安住在本来清净的那个状态当中来度众生。所以你度众生也可以怎么样?心还是保持你的清净心,本来清净的那个自性心来利益众生,它也没有妨碍的——这就是空有不二、空有双融,有没有?慢慢地进入这样的一个空不异色的境界。

还没有到双融啦,双融是后面中观才有。我们只是说已经没有差别了,已经不相离了;但是还是两个,色跟空还是两个。要到后面的中观才能够相融、不二、平等,空有不二、空有平等,色空不二、色空平等。色空双融要等到接下来如果能够了达色即是空,就能够成就“大智而不住生死”,明白色蕴的当下当体即空。

就是说你有跳出轮回、三界轮回的那个大智慧了。你虽然居住在生死当中;但是你不会迷惑颠倒。所以只有成就这个空性的大智慧,你才能够做到不住生死。你没有空性的智慧,你会以为生死轮回是真实有的,然后要像小乘一样赶快跳离开、赶快解脱,那是因为没有空性的大智慧。有空性的大智慧,他即使在这个生死当中,他也不会迷惑颠倒,这个就是成就“大智而不住生死”。

如果能照见空即是色,就能够成就“大悲而不住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就是“无住涅槃”。这样色空不二才能够做到悲智双运的无住涅槃,这样就可以超越菩萨的苦厄,顿登佛地的彼岸。

所以菩萨就是修空观、修假观,然后成就中观,这样才能够做到现在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空、假、中,一心三观同时成就,这个才能够真正地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好,我们刚好时间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