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8、初禅五支和十种善法功德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我们天台止观从开始上课到现在已经有一年多了,如果平常有保持静坐习惯的师兄们,应该有一些禅定的体验才对。就是新加入的师兄也没有关系,因为我们都留有数据,不管是VCD、还是CD,都可以从头学习。学习止观永远没有太晚的时候,都来得及,只要一口气还在都来得及。至于到目前为止,也还没有什么进展的同修也不要气馁,因为止观的功夫是日积月累,慢慢累积起来的,只要保持这个长远心,恒常不间断地练习,一定能成就的。

很多人都觉得止观好像对于现代人来讲,不是很容易能成就的,就是所谓的定慧力,以现代的信息发达、还有身心忙碌的情况来说,好像不太容易成就。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是可以的,只要方法正确,要保持恒常练习,每天不管多么忙碌,至少要抽空,抽一段空闲的时间来练习。最重要的,还是要先把地图看清楚,就是所谓禅定的内容,到底说了些什么?要先了解整个禅定学的内容,即使你功夫还没有到,可是理要先入,理论先了解之后,你坐起功夫来,进步得才快速,这样胜过每天修禅定,但是不知道所以然的,要比那个要快速,因为你理论通达到什么地方,你的功夫就提升到什么地方,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即使现在不太清楚状况,也不是很明了我们讲的四禅八定、还有十六特胜的内容,也没有关系,请耐着性子,慢慢地把身心宁静下来,慢慢地契入,它其实没有这么困难,我们今天可以从头再来复习一遍。

你从数息下手,怎样一步一步地证到欲界定、未到地定,然后入初禅,所以我们这三天的进度,就是要讲到初禅,把初禅的内容详细地说明,我们才知道我修定到底有没有证初禅?什么情况之下才叫证初禅?初禅有那些现象?我们一定要非常非常清楚,才不会坐在那边盲修瞎练,坐在那边等开悟,坐在那边等定来找我,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坐得很清楚、坐得很明白。什么样的境界,那就是什么样的禅定内容,一定要理论跟实际的功夫要配合得非常好。

我们前面讲六妙门的时候,曾经详细地解释过怎样从数息下手。数息用在什么时候呢?就是妄念纷飞的时候,心非常散乱的时候,这时候很适合来数息。可是当你的妄念没有这么多的时候,你就可以不要从数息下手,直接从随息下手就可以了,因为身心宁静下来的时候,你会发觉你的气息其实已经非常微弱,你可能久久才吸一口气,那怎么数呢?没有办法数,所以它从数息到随息的阶段,其实它是很自然进入的,就是你的心念越来越微细,你的呼吸越来越微细,那你自然就没有办法数了,为什么?

因为它可能数一,你那个呼吸就很微细到好像很久才会喘一口气,或者很久下一口气才上来,所以这中间可能停顿的时间很长,甚至说你数一、二,就没有呼吸了,所以根本数不下去,所以它从数息到随息,其实是非常自然的进入的,只要你数息数得非常好,就是方法非常正确,其实很快就可以进入随息的阶段。

当我们能经常身心保持在宁静的状态当中的话,其实我们一上座就可以直接从观呼吸开始下手,就不需要数息,所以很多人他学这个数息的法门,他就这样每次一上座就数,也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数到什么时候应该把这个数字给丢了,也不晓得,可能就这样数息数一辈子,他以为数息就是修定,修定就是数息,它就是这样而已,所以他就数了一辈子,那也可能有一些结果,可能有一些定境。可是如果他理论不明白的话,他可能会停顿在一个阶段、一个程度,他可能就很难再往上。可是如果他有加入观的部分,我们讲六妙门的时候也提过,其实一个数息就可以证得涅槃,那也是要有正确的认识,也是可以,所以六妙门为什么叫妙?就是每一门,数息、随息,每一门都可以证入涅槃,能得无漏,可以证果,所以它叫妙,可是它还是定中要加上观的部分,比较容易到达。

所以,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再讲从“数”下手。这个是心非常散乱的时候,你可以坐下来先数,你觉得心念已经变得非常微细,呼吸也变得非常微细,你就可以很快地进入随息,只要感觉呼吸的出入,这样就可以了。出入又有两种状况,你可以心念随着呼吸,从鼻子一直吸到肚脐,然后再从肚脐吐气,从鼻子出来,就是有出、有入,这是一种情况,这个是比较粗的状态。比较微细的状态的数息,就是你已经在一点上,那这一点是不是一定要在鼻端这个地方?我们称为鼻端白的地方,那也不一定。刚开始的时候,就是说你还没有忘记你这个身体的时候,你可能可以把它安住在鼻端这个地方,从这一点有吸气跟吐气,就是有出入息这样的现象,那去观察它的出入息,或者我们前面介绍过的,观察它的粗细、长短,这样慢慢观察也可以。可是,如果你要直接契入四禅八定的话,你就不需要再进一步起观,而是直接得止。

所以,当你随息随到心念又再更微细的时候,它会停在一点上,这一点就不一定是身上的一点,为什么?因为你可能坐一坐就忘记有身体的存在,就是身体的感觉在那个时候,在定境当中是消失的,请问身体消失的话,你那一点可能在身体的任何一部分吗?就不一定嘛,对不对?因为已经没有身体的感觉了,已经没有身体的感觉,就是从欲界定进入未到地定,其实就已经开始没有什么身体的感觉,可是你会很明显的感觉到那个出入息在一点上,但是这一点不一定在那里。你们有自己亲身体验的就知道,它好像有一点,那一点就是出入息都在那个地方进出、进出,都在那一点上,等到它出入的现象停止下来,那就是进入止的阶段了。一数、二随、三止,这就是止了,就是不再有出入息的现象,而是停住了,这个就进入止的阶段。所以它是很明显的,你从数息、到随息、到得止,应该很清楚,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这样的现象,所以不会说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得定,也不知道自己现在到底是什么状况,不会的,你只要随息到一个阶段,如果功夫纯熟的话,其实很快马上就进入了,就可以好像停止下来,这个就是得止。

你这个止,是什么样的止?是欲界定?还是未到地定?还是已经证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你现在入的是什么止?得的是什么定?那就是最先,你觉得身体可以很自然的打直,再也不会摇动了,这个就进入欲界定,它是从粗住进入细住,这个粗、细,其实就是以它的微细度来说的,那个心念跟呼吸的微细度来分,你现在得止,是粗住?还是细住?先得粗住,然后再微细一点,就叫细住。这个粗住、细住的过程当中,或者你将要入粗住或者细住,或者已经进入粗住或者细住,这个过程当中,不一定什么时候,你觉得有法持身,就是身体很自然的打直,这个就是得欲界定。这个打直,就是好像有一股力量,让你的心就是止在那边了,不会再动,所以我们看如果师兄还坐在那边,这样动一动、调整一下,那个我们就知道他没有得欲界定。欲界定很明显的现象,就是他不再会动了,身体不再会动,好像有一股定力把它摄持在那个地方。所以不要小看欲界定,觉得它没有什么了不起,它也可以入定几天几夜都不动,只是欲界定就可以做到。

所以,我们怎么检查自己有没有得欲界定?就是看有没有“有法持身”?有没有一股能量把我们的身体很自然的挺直,然后就安住在那个地方,不再动摇了,所以也是很明显的可以检查出来,我有没有得到欲界定?

有这种体验的师兄,就会马上明白我在说什么。就是它有一股强大的定力,让我们心念也不再容易生起了,所以它的妄念是自然伏住,而不是像之前我们希望它不要起来,那还要很作意的、很小心的看紧那个念头,看它有没有生起,不用,它是很自然的就不再生起任何的妄念了,或者很久、很久,可是它是很微细的这样动一下而已,跟之前的那种妄念纷飞的情况,那个念头不断地涌起来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比较能体会说什么叫定力可以伏烦恼,因为那个时候连心念都很难生起,更何况是烦恼,它是很自然地就伏住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已经证得了欲界定。

然后再继续坐,就可以入未到地定。什么时候入未到地定?也是很明显的,只要你不再有身心世界的感觉,你就入了未到地定。未到地,就是未到,还没有到,还没有到达初禅,所以它叫未到地定。这个时候身体消失了,心念也没有什么妄念,没有什么动念,你也会在那个刹那,就是整个你坐的那个房间,或者外在的环境,在那一刹那好像也都消失了,好像在虚空里面的感觉,这个也是证到才知道,我们只能尽量的形容,你们印证一下,我到底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有的话,就知道入了未到地定。

所以欲界定跟未到地定也很容易分出来,一个没有忘记这个色身,虽然它可以入定几天几夜,可是它始终没有忘记这个身体的存在,这个是欲界定,只是有一股很强烈的定力让他坐在那边,可以坐很久,然后不会累,可是他的念头里面没有忘记有一个我坐在这边,外在的环境也没有忘记说我现在是坐在我的家里、还是坐在佛堂、还是那里,都没有忘记,那个证的是欲界定。可是在这一刹那之间,好像身心世界都消失了,那个就入未到地定。所以我们从练习打坐到现在,如果从来没有忘记有一个我坐在这里,也没有忘记我坐在什么地方的话,就是你从来没有入未到地定过,始终没有进入这样的经验,它就好像虚空一样,虚空好像什么都没有,就是那种感觉,非常空灵的一个状态。

在这样的一个状态,看你继续再坐,定心再继续增加的话,就会发所谓的十六触。十六触,我们前面也详细介绍过十六触的内容,一般都是从动触先发,所以你在未到地定当中,继续地坐,发觉身体回来了,本来好像虚空一样,身体都不存在,可是因为动触发的关系,身体的感觉又回来了,可是这时候的感觉,跟原先欲界身相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就好像影子一样,好像天上的云一样,没有真实感,虽然身体的感觉回来,但是你会觉得这个身体不是实有的,不是真的有一个很坚固的色身坐在这里,不是这种感觉,而是你是非常空灵的,说它没有嘛,可是它又有影子,影子是有的,可是你摸,它可以穿透。云朵,我们从地面上看是有的,可是它可以穿过,飞机可以穿过,这个时候身体的感觉就是这样,它不是实质的,它是可以穿透的,它可能只是一股能量的感觉,好像有一股能量在这边,包在这个地方,包围在这个周围,一股很强的磁场也好,能量也好,可是它就不是有一个实在的身体,就是这种感觉在,这个如云似影的身体,有动触发生,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初禅初发”。你什么时候有十六触的任何一触产生的时候,就发初禅,就是初禅初发,你的初禅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由未到地定进入初禅。

所以十六触的任何一触接触身根的那个感觉,最初产生的感觉,那个叫觉支。我们今天讲初禅的五支,第一个,觉支。什么叫觉支?初心觉悟。初心觉悟,最初的那个感觉,这感觉怎么来的?十六触接触我们身根(这个身体),身根,所产生最初的那个感觉,这感觉一产生,我们就知道我们证初禅了,这个叫觉支。所以这个时候,身根的这种触觉,这种感觉跟之前的欲界身接触到五欲之乐,色声香味触的那种感官的身根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它也叫惊奇觉悟。这个惊奇觉悟怎么来?就是十六触接触身根,是跟之前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之前那个五欲之乐,引发身根的感觉是热恼的,五欲之火。可是现在的感觉,就好像我们大热天跳进去很冰冷的泉水当中,那是非常欢喜快乐的,是一种清凉的感觉,所以这时候的身根虽然充满喜乐,但是它不会让我们产生热恼;可是欲界的五欲之乐会让我们身心产生热恼。所以一个是五欲热恼的感觉,一个是清凉的感觉。所以这边讲的惊奇觉悟,就是从十六触来的,还有伴随我们前面讲的十种善法功德而产生的一种感觉,这感觉还是强调身根的触受,所以这边的惊奇觉悟,也属于觉支。所以我们知道觉支的内容是什么?就是初心觉悟跟惊奇觉悟,就是十六触跟身根接触的那个感觉跟觉悟,这个就是初禅的第一支,叫觉支。

所以一发动触的时候,这个就是觉支产生了,可是你马上知道这个叫动触,这个叫轻,如果有轻的感觉,你感觉好像要飘起来,那个是风大,我们前面讲过四大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它一共有十六种身根的触感,或者热或者暖或者冷或者滑或者涩,这个十六触一产生,你马上就知道我现在是动触产生了,我现在是冷触产生了,这个叫观支。所以初禅的第二支,叫观支,叫“后细心分别”。就是觉支之后的细心分别,你用意识去分别说这个是十六触的那一触生起了。所以什么叫观支呢?就是细心分别。这个细心分别怎么来的?是觉支之后来的,因为它有动触产生,所以你马上知道这个叫动触,马上就分别出来了。所以我们这样形容就知道,觉支跟观支有什么差别?同样都是被触尘(身根所接触的是触尘),这两个都是被触尘所引发的,可是它们会有差别,会有粗细的差别,对境界的初心感觉叫觉支,对境界的细心感觉叫观支。它会一个强、一个弱,觉支强的时候,观支就弱;观支强的时候,觉支就弱,它们之间互相的关系是这样。身根跟身识相应的,我们叫觉支;意根跟意识相应的,叫观支。所以我们知道,观支属于意识的分别,你怎么知道是什么?十六触的那一触?这是第六意识的分别,所以这个是意根跟意识相应的,我们叫观支。身根跟身识相应的,我们叫觉支。所以觉、观,它是有差别的。身识它属于外在的,它作用比较钝,所以它比较粗;意识它属于内在的,内在的分别,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它属于内在的,所以它作用就比较利,它能分别种种不同十六触的内容,只要一发十六触的任何一触,你马上知道它属于那一个内容,所以它是第六意识的分别,所以它比较细,这就是粗细的差别。一个属于外在,它作用比较钝,所以它比较粗;一个属于内在,意识属于内在,它作用比较利,所以它比较细,这就是觉支跟观支,是怎么在未到地定被触发出来的一个过程,我们就知道,我现在证得初禅了。那证得初禅的那一支呢?刚刚接触的那个初心感觉是觉支;马上知道这属于十六触的那一触,这个叫观支。

伴随着觉、观,就会有喜、乐产生,这是第三个,喜支。这个欢喜怎么来的?还是身根来的,十六触的触发来的。我们刚才形容了,好像大热天跳进清凉的池水的那一种喜乐,非常快乐的,所以它还是从觉观来的,就是从十六触来的。十六触是从来没有的经验,这时候身根的感受,跟之前五欲之乐是不同的,所以它是非常欢喜踊跃,为什么会有欢喜踊跃的感受生起呢?就是这种经验是从来没有的,所以初禅叫“离生喜乐”,离开了五欲之乐而生起的那个喜乐。所以初禅的喜乐跟欲界的喜乐不一样,它是怎么产生的?是离开了欲界的五欲之乐才能生起的,所以叫离生喜乐,离开了欲界而生起的喜乐,叫离生喜乐。所以我们就知道,这个喜乐跟欲界的感官刺激的快乐,那种喜乐是不同的,这种经验是从来没有的,所以它非常欢喜踊跃,这个就是初禅的第三支,喜支生起。

伴随这个欢喜,身心非常安稳快乐,这个就是第四支,乐支。初禅的第四支,乐支。这个喜、乐到底有什么差别呢?我们可以形容,用我们每天要吃饭的这个例子来作形容,每天要吃饭,当你很饿很饿的时候,看到饭桌前面放的菜,都是你平常最喜欢的,这时候是不是很欢喜?很饿很饿的时候,啊!这个我最喜欢的咖喱,我最喜欢的口味,这时候非常高兴,赶快吃!所以看到的那一刹那,生起的欢喜心,那个叫喜。接下来就赶快吃,吃完了之后的满足感,那个饱足感,身心都好像非常安稳快乐,那个就是乐支。所以一个是看到的时候,还没有享受食物是什么滋味,那个是欢喜;可是吃完的那种寂静安稳,那种身心的稳定快乐,那个就是乐支,所以喜跟乐还是有不同的差别。

这个喜乐的感受,一生起的时候会比较强烈,渐渐它会止息下来,这个时候,就进入第五支,一心支。所以这时候的身心是非常安稳的,寂然不动,不再散动了,寂然安稳,身心在一种非常稳定的定境当中,这个叫一心支。这时候还有没有觉观喜乐?有,但是不会被它吸引了,不会被它干扰了,这个叫一心支。寂然不散,身心安稳,在这样的定心当中,不再被觉、观、喜、乐所干扰。

所以,这个就是初禅的五支,觉、观、喜、乐、一心。所以我们什么时候证到初禅,就是有这五支现前的时候,从十六触接触我们身根的那一刹那开始,就生起了这五支,所以五支也可以说它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说它很快速的有前后差别,但是它非常、非常微细,我们为什么要分开来讲呢?就是可能前面开始刚刚接触的初心觉悟,一开始接触的那个时候是觉支比较明显,所以后面的我们都不讲,后面的四支就没有这么强调,可是它也可以同时存在的,只是接下来你马上知道这个是动触了,那就是这一刹那观支感受比较强烈,可是会不会伴随着喜乐?有啊,身心会有喜乐的感受又生起来了,所以如果我要说它前后生起次第的话,就是非常快速,因为它快速到几乎可以说是同时生起五支也不为过,也可以这样说,就是我们身根跟十六触刚开始接触的那一个当下,可能五支就现前,只是它前后微细的差别,那一支比较明显这样来说,可是也可以说五支是同时存在,也可以说它是先后生起,但是速度非常快,我们就应该能很清楚的检查出来,我到底有没有证初禅?

前面我们也讲过,证初禅有十种善法功德产生,还记得吧?

十种善法功德,第一个是什么?“定”。这个时候的定,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一心支,我们现在初禅五支,来对照十种善法,因为它就是在十六触刚刚接触身根的时候,十种善法功德也会很快速的生起,或者先后的生起,或者同时的生起,或者那一个会比较明显,我们当下如果要细心分别,这个是那一个的话,那一个会比较明显,但是你慢慢去观察它,它都是存在的。像我们现在就知道,我们回头再来看这十种善法功德,怎么知道我是不是证初禅?就是有这五支,觉观支是在你初心觉悟,一接触的身根的那一刹那,你就生起觉支,马上知道我动触产生了。在这个动触当中有一心支,就是定,十种善法第一个——定,就是寂然不动。

有“空”。空,就是刚才我们讲未到地定,就已经有虚空的感觉了,所以这个空是一定就有的,它是从未到地定当中发初禅的,所以未到地定既然就有好像是处在虚空的感觉,所以现在是一定有空的境界现前,它一直都在的,所以这个空是一直都在。

还有,第三个,“喜”。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喜支。

十种善法功德,还有“乐”,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乐支。所以它是可以融会贯通的。

还有,就是“光明清净”。明净,光明清净。因为从初禅开始,就属于色界。色界天人,我们知道他的身就是光明、还有清净身,所以从初禅、二禅、三禅,就是不同天人,我们怎么分他是初禅的初禅天人、还是二禅天人,初禅还有再分,什么少光天……,以清净来分的,有少净天,一直到遍净。我们就知道,色界天人他是以光明跟清净来分他是那一天的天人,所以你只要证得初禅的话,你这欲界身就会慢慢转成色界身,这个光明清净是慢慢、慢慢就会增加的,所以一定会有清净光明,所以这十种善法功德里面,就一定有清净光明。这样讲了五个。

还有,“善心生”。这个善心,念过百法的就知道,就是十一种善法,你这时候很自然的就产生了。所以之前没有修禅定的话,你想要动一个好念头是很困难的,如果那一天身心的状况不是很佳的时候,又有逆的境界现前的时候,你说要身心喜乐,实在是有点困难,想要生起利益众生的心、还是发菩提心,是有一点困难。可是得禅定的人就不一样,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你只要证得初禅,你随时都在喜乐的状态,那时候生起的心念都是好的。所以为什么修止观很重要?修定非常、非常好,就是只要你证到初禅,你一定每天很开心的过日子,喜乐源源不断地从你的内心、还有身体里面,身体里面也是举身微笑,每个细胞都在微笑,你的身体是喜悦的,好像每个细胞都是非常开心的,你的心也是从里面源源不断涌出喜乐的心情,所以每天一定是过得非常愉快。这时候善心生,要发心利益众生也比较有可能。

所以,这个时候信心会增强,因为你现在有实证的经验,所以你对三宝的信心也好,你对上师的信心、法门的信心、对自己的信心都会不断不断一直在增强,所以得定的人,他的信心不断不断一直在增加,就是因为有这十种善法功德,因为善心会不断不断生起的关系,所以你的信心会不断不断地加强。

还有惭愧,惭愧心会越来越强。之前是做错事情,人家讲还不太高兴,现在是自己会看到自己的错误在那里,然后生起强烈的惭愧心,所以很快就改。所以我们说要对付我们的烦恼、还是习气、还是业力,没有得定还真的有点困难,你有一点定力的话,因为你的惭愧心生起了,所以你要持戒清净也比较容易,因为你就不会犯错,不允许自己犯错,因为有定力的关系,所以你会观察自己的烦恼,起心动念会观察得非常清楚,所以那个不好的念头一生起来,马上就知道,马上就羞红了脸,马上惭愧心生起,第二念就平息下来了,然后赶快忏悔。

所以,他要处理自己烦恼的问题也好,或者习气的问题也好,也比较能使得上力,之前都是习气跑比较快,都是事后后悔说,我刚才不应刚讲那个话不好听,不应该做那个事情,做错了,可是都来不及了,因为已经造了,造业已经造了,可是为什么会这么慢呢?省悟得这么慢呢?就是因为没有定力,如果有定力的话,你当下就可以看见,你从起心动念就已经看到了,所以更不要说去把它说出来或做出来,那个都非常非常粗糙,你的警觉心不够,才会在事后才发现。可是有定力的人不一样,因为你在那个念头生起来的时候,你就已经看到了,所以要平息它或者处理它,就比较容易,而且会比较快,所以你的定力会快过你烦恼的速度、你造业的速度,所以,这个时候说要持戒清净也比较容易。所以持戒能不能持得好?也要看你的定力够不够,你的定力强的话,你就容易持戒清净,为什么?因为自己看得到我的身口意有没有犯?很容易就检查出来,你意业一动的时候,你马上就观察到了,你就不会去造口业跟身业了,所以你身口意三业是不是很快就清净了?再加上有强烈的惭愧心的关系,所以你一犯错,就自己会忏悔,不用等到人家开口,自己都已经不能原谅自己了,所以要改正自己的习气,调伏自己的烦恼,就会比较得心应手。

我们刚才是讲善心生,其他的善法我们就不讲了,十一种善法都会不断不断地生起来,就是善法是不断不断地在增加的,那当然恶法不断不断地在减少,所以第六个是善心生。

第七个,是“知见明了”。对佛法的知见越来越明了,这个就是由定而开发智慧的最好证明。智慧怎么来?由定来,所以不修禅定要开发智慧,只能是希望是这样,可是不会很理想,不会开发得很好,就是因为没有定力的摄持,你本有的智慧,你本自具足,可是它就是出不来,因为身心太混乱了,烦恼太重、习气太重,这样一层一层把它盖住了,虽然本自清净,一切本自具足,我们都知道。无量智慧也是本自具足,可是它就出不来,为什么?因为层层的盖覆,烦恼遮障,无明、习气、业力,就是让它透不出来,可是现在不一样,修定得定了,你身心宁静下来,与生本有的智慧的光明它就透出来了,知见明了。

所以,以前看不懂的,现在就看得懂了,经论拿起来就慢慢可以契入,以前听不懂的,现在也听得懂了,思惟力也会比以前强。因为以前是说我们要闻思修,可是那个都不是修,那是第六意识的想,所以,以前都是用“想”心所在看经、在思惟,以为它是在思惟,不是,所以它很难开发智慧的原因,就是它不是正思惟。可是得定之后,你由定境当中所体悟的你之前听闻的那些经义,在定中它就自然现前,“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时候你的体悟跟之前念那一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经验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是从定境当中,它就是体悟得比较深,它是深层的体悟,因为你身心完全宁静下来,所以你之前所听闻到的那些佛法,会从定中自然的就显现,那个时候是现证,跟之前的第六意识的分别,用第六意识的分别,那个想心所,以为在思惟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因为那个不能开发智慧,那个不是真正的慧,现在才是真正的慧,从定中所开发的那个才是真正的智慧。

真正的正思惟,由正思惟体悟出来的那个就是修,修所成慧。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修所成慧属于实证的,由正思惟来的,正思惟怎么来?由定中发的,那个才是正思惟。所以,我们想要思惟佛法,不是这样看一看,散乱心这样看一看,然后说我来思惟这一段经义,不是,那是第六意识的想,不是思。什么才是真正的思?就是你把这一段经文好好地看了,好,打坐,打坐得欲界定、未到地定、初禅,这个时候,你前面熏修进来的那个,它就自然现前了,那个才是正思惟,所以正思惟是从定中出来的东西,而不是散乱心在那边想的那个叫思惟。

所以,为什么定能开发智慧的原因?就是这个时候才是正思惟,定中当中的正思惟所开发的,就是真正的智慧。所以知见明了,就是这样来的,由定而开发的智慧。所以,前面闻思的内容愈多的话,这时候所实证的境界,或者佛法的内容就愈多。所以,之前我们的熏修也非常重要,你虽然根性也不是很好,也是散乱心,都没有关系,可是你就要不断不断地串习,不断不断地听闻,第六意识打妄想也好,至少有想比没有想好,比想那个烦恼好,把那个打妄想、生烦恼的时间拿来想一想佛法也是好的,至少练习如理作意、如理思惟,所以前面的熏习非常、非常重要,因为没有前面熏习的阶段,你现在也没有办法得定,也没有办法定中来开发智慧。佛法的这些内容,它怎么现前?就是你之前有听闻进去,有思惟进去,含藏在第八识的种子里面,所以这个时候才可以从种子爆发出来你之前闻思的内容。

“无累解脱”。这个时候不再会被五欲或者五盖所束缚了,就从色界的五欲、还有五盖,盖覆我们没有办法得定、开发智慧的那个五盖,从这当中解脱了,所以叫无累。无累,就没有累赘。解脱,这个解脱,不是真正的从三界当中解脱,而是从五欲、还有从五盖当中解脱出来,所以当下是身心轻安、喜乐,身心轻安的状态,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喜乐,是身心非常欢喜踊跃,而且安稳快乐,再加上身心没有粗重的感觉,所以它也是从粗重当中解脱出来,身心的粗重当中解脱出来。身的粗重,就是我们气脉不通,坐在那边酸胀麻痛,五脏六腑不调,这是身的粗重;心的粗重,就是烦恼不断,坐在那边胡思乱想,旧愁新恨涌上心头。所以心平常是粗重的,身也是粗重的,因为没有调好,气脉不通,五脏六腑那个病也很多,所以会从这个当中解脱出来。

还有“境界现前”。这个境界,就是好的境界。之前我们也有分别什么是十种不正确的境界,我们前面讲过,什么才是十种正确的境界,这边讲的境界现前,就是有关于初禅所有应该有的这些境界会现前。

最后一个,就是“心调柔软”。这时候身心就是被调柔了。所以有一些修练的方法,像印度有一派的yoga,它是有一些体位法,就是做一些瑜伽的姿势,但是它先静坐,先静坐,然后坐完之后才练习瑜伽,虽然看起来他是在做一些瑜伽的动作,可是他是在定中进行的。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你身体会柔软,你得定之后身体会柔软,所以你先修定,之后才来做一些瑜伽动作的话,它就会调柔,身体会比较柔。心也会比较柔软,所以之前可能脾气、情绪,会闹情绪,会有一些脾气爆发,可是得初禅以后的人是不会常常心里面忿忿不平、闹情绪、不满,会怀恨,或者身心热恼,都不会有这些现象了,为什么?因为已经得喜乐,所以他的心是非常柔软,也不会跟人家杠上、还是起冲突,都不会有这些现象,就是因为他的心已经被调柔了。

这就是十种善法功德。我们现在就跟初禅五支来对照,并合在一起来说明,什么时候是证到初禅?就是这十种善法功德现前,还有伴随着初禅的五支,我们就知道我已经证得初禅了。

我们讲了这么久,要不要再坐一下,还是就不坐了?我们讲了五十分,我们今天就不坐了。我们现在休息,等一下来上课。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