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s3、何谓波罗蜜多,心,经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讲于新加坡OrchidCountryClub

二○一七年三月十日

好,我们昨天讲到“般若”。般若是本来灵知照了,在因中它属于慧心所,果上属于择灭无为,所以它达到的无为境界属于择灭,为什么呢?因为慧心所是有所简择、分辨的智慧,所以它是抉择的无为,所以它是择灭无为。所以般若它是属于无漏、清净的智慧。

那今天我们继续介绍“波罗蜜多”。“波罗”是梵语,翻成“彼岸”,彼岸就是大涅槃的意思。涅槃,大家都知道嘛,不生不灭叫做涅槃,所以说我们的菩提自性,本不生灭,它本来没有生灭的,所以我们的真心本性它是没有生灭的。那你契入这个境界,或者是实证到这个涅槃的境界,它其实就是回到我们本来没有生灭的那个真心本性里面,我们就给它一个名称叫做“大涅槃”。所以这个“波罗”也有大涅槃的意思。

那也有大灭度的意思,大灭度就是讲到了三德秘藏。“大”就是法身德,我们知道法身是遍一切处,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都是法身。所以我们其实是共同一法身,所以我们常常才会以大海水来做比喻,“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其实都是平静无波的大海水。其实法身是共同的,就是我们常说的那个法界同体的这样一个概念。整个法界,无量无边的法界,尽虚空遍法界的法界,其实是同体的,是共通一个的。那既然无量无边,我们没办法形容,只有用“大”来形容。所以这时候的大,它其实不是相对小而说的大,而是无量无边的意思。所以我们法身的功德,它其实就是遍一切处,没有一个地方不到达的。

那这个“灭”呢,就是灭苦的意思,不是苦集灭道吗?那个“灭”,就是灭一切苦。那以十法界来讲,就有分段生死苦,还有变易生死苦。六道是分段生死苦,四圣法界是变易生死苦。那你要灭这一切苦、灭尽一切苦,所到达这个解(xiè)脱的境界,我们就称为“灭”。就是这边解脱德,就是能够灭一切分段、还有变易生死的苦,一切苦都已经灭尽了。所以“波罗”有这个意思,有“灭”的意思。

还有“度”的意思。“度”就是《心经》讲的“度一切苦厄”嘛,所以它也有度的意思。所以这个“度”就是般若德,用般若的智慧观照来达到度一切苦厄这样的目的。就是后面的经文嘛:“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这个“度”也是“波罗”的意思。

所以我们就知道“波罗”翻成彼岸,那这个彼岸到底是什么样一个境界呢?就是大涅槃的境界、大灭度的境界,然后涵盖了三德秘藏的内容在里面,我们就给它一个名称叫做“彼岸”。所以彼岸它其实也是形容,不是真的有一个岸,然后你划船就到,不是。

好,那这个“蜜多”也是梵语,我们翻成“到”的意思。那它有三个含义:有离、度、到,这三个含义。“离”是离开生死的此岸,度过烦恼的中流,然后最后到达涅槃的彼岸,这个就是“蜜多”的意思。所以“波罗蜜多”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到彼岸”,此岸比喻生死,彼岸比喻涅槃。或者我们刚才讲的什么大灭度啊,这个都是彼岸的意思。

那凡夫众生是迷失了自性嘛,虽然本自具足般若的智慧,但是它没有办法显露,所以他就居生死的此岸。那一旦修行有了这个般若的智慧,就能够开悟我们昨天讲的那个本觉妙慧,这个时候就能到达涅槃,我们称为彼岸。其实此岸、彼岸也不是真的哦、真的有彼此,因为彼此就二元对立,其实它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指你当下这一念。你如果知道照见五蕴皆空,这个时候就叫做“彼岸”;如果你执著五蕴是真实有,你就是“此岸”,所以它只是迷悟的差别而已。所以它不是两桩事情,迷就是此岸,悟就是彼岸,而不是有实际上彼此的差别,只是在说明那个迷悟的状态,这样来形容到彼岸的意思。

那“波罗蜜多”还有事究竟的意思,那什么是“事究竟”呢?就是事情究竟到达圆满,或者是这件事情做完了,我们都叫做“事究竟”。那以修证来讲,就是究竟到达事理的根源。我们修行就是要返本还源。那你是不是真正找到你那个真心本性的那个根源,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性嘛,或者是空性、真空法性,你是不是真的找到它的根源?

如果你已经找到了根源,你就知道一切诸法它的本体是什么,然后它所生起的种种作用是哪些内容。就是现在讲的理跟事,理就是讲本体,事就是讲事相;一个讲本体界,一个讲现象界。不管是本体界,还是现象界,它其实都是从那个根源生起的,所以你只要找到那个根源,我们就叫做“事究竟”。就是一切的理或者是事的根源,你已经找到了,这件事情已经圆满证得了,这个我们叫做“事究竟”。

所以它在因中是属于定心所。刚才般若它属于慧心所,因为慧是简择嘛,于境简择叫做“慧”,所以它是择灭,它的无为境界属于择灭的无为,择灭来的,因为分辨以后,智慧的作用产生分辨,而达到最后的那个无为的境界。那现在讲的这个“波罗蜜多”它是属于定心所,所以它因中是定心所,果上是非择灭无为,也是我们所谓的一真法界。就是你出了十法界,一真法界,这个我们称为“事究竟”,也是波罗蜜多的意思。

那为什么是定心所?现在讲的定心所,不是我们平常修定的那个专注一境,就是说你的心非常专注在一个你的所观境上面,然后得止,这个叫定。我们现在讲的定不是这个定,而是刚刚讲的菩提自性本不动摇,菩提自性本不生灭,所以是你本来就具足这个不动摇、不生灭的这个自性,它是没有动摇嘛,它是没有生灭,所以它是真正的定,而不是去除散乱、昏沉、掉举而得到那个定,是不一样的。就是我们刚才讲的那个大涅槃的意思,就是你回到你的真心本性,然后你的真心是无念,它是没有生灭的。没有生灭,所以它没有动摇,就是它不可能散乱,也不可能昏沉,然后也不可能掉举,它是本来就定的。

因为为什么会动摇?是因为生灭才动摇嘛,妄心生灭才会动摇。那你的真心没有生灭,所以它本来是不动摇的,那是不是就是定?所以我们的自性本来是定的,所以要不要花那么多时间来修定?你只要回归自性,它本来就定的——所以这个才是真正的如来大定,或者首楞严大定,真正的自性本定。那你只要安住在你本来没有生灭、本来没有动摇的自性当中,它其实是真正的定,因为没有生灭了嘛,所以我们的自性它本来是定的。

所以这边讲的定心所,就是讲我们的自性本定。所以我们自性本来就是涅槃嘛,所以要不要再去修一个涅槃,或者是证一个涅槃?其实也不用,你只要回归自性,自性本来就是没有生灭的涅槃境界嘛,所以也是说我们自性本来就是涅槃。

所以我们说正知见非常重要,你有了这些知见,你修行不会太辛苦,因为本来具足嘛,本来就是这样,本来就具足戒定慧,什么都是本来圆满的。所以有了这个知见,我们就不会再心外求法,然后修得很辛苦,然后又回不了家,就是见不了我们的真心本性。所以有了这样的一个知见之后,其实它帮助我们修行,是很快就能够到达我们的真心本性,因为它本来就在,而且它本来就定的——这就是现在讲的定心所。

那既然是本来是不动摇的、本来没有生灭、本来是定的,所以果上就是属于非择灭无为。因为它的无为境界是本来就具足,本来就是在定中的,不是择灭来的,所以它是属于非择灭。所以证得这个究竟的佛果,就叫做“波罗蜜多”,那表示到达事理的根源,这件事情完成了。所以不论是到彼岸,还是事究竟,到彼岸就是涅槃,刚才讲的大涅槃,或者事究竟,就是现在讲的证得究竟的佛果。事理都已经到达它的根源,就是究竟的佛果,才能够事理都非常的圆融。所以不论是到彼岸,还是事究竟,我们都叫做“波罗蜜多”。

那怎么才能够达到这个“波罗蜜多”呢?就是要靠般若嘛,所以它经题叫做“般若波罗蜜多”。一定要具足这个般若,然后你才可以到彼岸,或者事究竟。这就是简别你没有般若智慧的话,你是不可能到彼岸的,你是不可能有所谓的“波罗蜜多”的,所以它一定是只有般若智慧能够到达。那般若智慧,我们昨天介绍了一个晚上嘛,就是有五种般若。你只要具足这个五般若,你就一定能够到彼岸,或者事究竟,这个时候才叫做“波罗蜜多”。

可是你要到达波罗蜜多是靠五种般若智慧,另外它还需要具备七个殊胜的条件,才能够叫做“波罗蜜多”:

那第一个条件,就是安住菩萨种姓。菩萨种姓就是大乘的种姓嘛。那每个人都会说“我是大乘种姓啊,我什么时候变小乘了?”很难讲、其实很难讲,对不对?重点在那个安住。你是不是任何情况之下,你都能够安住在大乘的种姓当中呢?你受挫折的时候,然后生重病的时候或者是不开心的时候,你是不是一样能够菩提心不会退失呢?

因为所谓的大乘,就是说发菩提心就进入大乘嘛。你一念的退失菩提心,你马上就是小乘了。所以你能保证你每一天的每一分、每一秒,你都没有忘失菩提心吗?你都是永远记得要发菩提心来利益众生,从来都没有退失过吗?如果是的话,才能够叫做安住,安住就是从来没有离开过,永远不论成败啊、人生的挫折、什么样的任何情况之下,你都能够安住在大乘的菩萨种姓里面,这个时候才能够叫做“波罗蜜多”。这是第一个条件,没有退失菩提心的时候。

所以第二个条件,一定是依大菩提心。那有了这个大乘种姓,又发菩提心,当然才能够做到悲愍有情、悲愍一切的有情。我们说过“悲”是拔苦,你是不是有发愿要拔一切众生的苦?没有对象的差别,不是我的父母亲生病,然后我才要照顾,别人就再说吧!所以所谓的大悲心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同体大悲就是你没有对象的差别,这个时候才能够说你是悲愍有情。没有对象的差别,没有喜欢的人可以帮他分担一些忧苦;可是我不喜欢的人,或者我跟他结过冤仇,或者不相干的,我是不是同样有机会能够为他除苦的时候,我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尽我的全力去照顾他们呢?如果是的话,不论对象是谁,你只要有机会,一定都是做为众生除苦的事情。这时候就具备第三个,悲愍有情这个条件。

第四个,具行事业。就是你是大乘种姓,又发了菩提心,然后悲愍一切的有情,那你每天忙的是什么事情呢?一定是大众的事情,一定是利益大众的事情,我们叫做菩萨事业。具备行持的都是菩萨利益众生的事业,这个叫做具行事业。那在利益众生的同时,我不是那种烂慈悲啊、烂好人啊,不是;因为有下面一个,无相智所摄,这个是重点。

你一切的慈悲都必须要有智慧的摄持,而且是我们现在讲的般若智慧的摄持。无相智所摄,这个智慧是离一切相,行一切善,不执著有众生可度,也不执著有一个我很了不起的菩萨在度众生,或者是我为了众生做了哪些哪些哪些好事情,都没有放在心上,这个叫做无相智。这个般若智慧是离一切相的,不管是我相、人相、众生相、还是寿者相,不管什么相都不著,人相、法相都不执著,这个就是我们昨天讲的实相般若嘛。

那你一切的,从发菩提心到行一切的菩萨事业,这所有的内容,或者是所谓的功德善业,全部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回向菩提。所以我们昨天才会问:你确定你行善有真实的功德吗?什么才是真实的功德呢?现在有答案了:就是你回向无上菩提,这个时候才是真实的功德,才是真实的利益众生,才能够说明你一切的修行、一切的努力都不是为了自己,你行一切的善业功德,也不是为了自己,全部回向:希望一切众生成佛,就是这么简单而已。

没有很多个别回向,个别回向大家都很清楚嘛:我的父母……,所有每天在回向的那些,那些都已经在一切众生里面,所以你为什么不把你的心量扩大一点?然后回向一切众生,当然包含你所有的亲朋好友,全部都在里面,然后更广大不是更好吗?所以你把你一切行菩萨利益众生的所有事业,全部回向无上菩提;你所有修行的善业功德全部回向无上菩提,希望一切众生成佛,这个是“上求佛道”嘛。

刚才前面讲的是“下化众生”,就是从安住菩萨种姓,依大菩提心、悲愍有情、具行事业,这个是下化众生,你怎么样去利益众生。那你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第七个条件,不为二障间杂。二障就是烦恼障、所知障,间杂就是中间有夹杂。你行菩萨道的时候,利益众生的时候,你有夹杂烦恼障或者是所知障。就是烦恼障是怎么来的?就是我执嘛,所知障就是法执。

所以我们在利益众生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有夹杂着我执、法执的话,也不能够叫做“波罗蜜多”,也没有办法让我们的般若智慧帮助我们到达彼岸,达不到这样的一个功效。所以刚刚讲的无相智所摄,就是我们昨天介绍的实相般若,还有境界般若嘛。

所以其实这七个条件就是昨天讲的五般若,五种般若包含在里面。所以只有般若能度,能够帮助我们到彼岸或者事究竟。

也是具足了这五种般若,你才能够有现在所谓七种殊胜的条件。七种最殊胜的条件,缺一个都不能够叫做“波罗蜜多”。所以我们真的想要到达彼岸,证得所谓的大涅槃、还是大灭度,或者是度一切苦厄,或者是远离分段或者是变易的生死,就是这七个条件你都做到了,你就一定能够到彼岸,证得大涅槃,也就是回归我们真心本性的意思。

所以我们就知道,我们任何情况之下都不能退失菩提心,一定要安住在大乘种姓里面,随时悲愍有情。每天忙的都是利益众生的事情,而且没有丝毫的执著,是无相的智慧所摄持的一切下化众生的事情。那所有的功德全部回向给无上菩提,这中间没有任何我执或者法执的间杂。你生一下烦恼,就间杂了嘛,等一下又对什么法执著了,又间杂了。所以任何情况之下,都不起烦恼,就是我执;然后没有所知障的间杂,就是也不起任何的法执。

有关于法执,我们昨天讲了很多嘛,举了很多例子嘛。你今天不管修习任何的法门,研读任何的经论,都不可以对任何的经论产生执著。我们只是透过文字般若,藉由观照般若,达到实相般若。所以我们一定是先了悟所说的真教,就是昨天讲的文字般若,然后再获得真慧的观照般若,然后圆证真理的实相般若,之后我们就能够成就六度万行的眷属般若,再加上对空有诸法都能够通达无碍的境界般若——这样就能够具备现在所说的七种殊胜的条件,就很稳稳当当的,一定能够“波罗蜜多”到彼岸。

所以这就是我们修行的目标跟方向,你想要完全达到《心经》所说的目的,就是证得实相般若嘛,那怎么样到达呢?就是现在讲的,你这七个条件都做到了,你就一定能够到达。这七个条件就具足了五种般若,只有般若能够到达,其他都没有办法到达,这样应该很清楚了。

好,那“般若”跟“波罗蜜多”它互相之间的关系:它有因果关系、有体用关系、有悲智关系,所以我们现在再来比较“般若”跟“波罗蜜多”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因果来讲,“般若”是因嘛,“波罗蜜多”是果,对不对?一定要搭这个般若船,才能够到达波罗蜜多的彼岸,这个果,这个结果;是因为你具足般若,然后才能到彼岸,所以“般若”是因,“波罗蜜多”是果。

那如果以体用来讲,本自具足的那个般若一定是体,本体;那你有了这个般若,才能到达彼岸,才能产生这样的一个功能,所以它就是功用。所以“般若”是体,“波罗蜜多”是用。

那以悲智来讲,“般若”是智,“波罗蜜多”是悲。虽然具足这个般若智慧,能够到达彼岸,但是菩萨不住生死,不住彼岸、不住涅槃。虽然祂有般若智慧,智不住三有嘛、不住生死,悲不入涅槃,所以祂也不会真正到彼岸去,那祂在哪里?不住此岸、不入彼岸、也不住中流,中流是烦恼的中流,当然也不住中流,这样的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尽未来际,永远做利益众生的事情。

这个时候“波罗蜜多”就是悲的表现,但是它有(般若是智)有这个般若智慧的摄持,但是祂虽然能到彼岸,但是祂不会真正的去证涅槃。那祂也不像我们凡夫众生,流浪生死在这个三界当中,为什么?因为祂有般若智慧,所以祂不住生死、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这样来做利益众生的事情。我们就说这个“波罗蜜多”是悲的表现。好,这个是以悲智来说:“般若”是智,“波罗蜜多”是悲。

好,那接下来我们讲“心”。般若波罗蜜多心这个“心”到底指的是哪一个心呢?我们都会认为,我们这个蹦蹦蹦跳的是我们的心嘛,对不对?不然你心脏出状况的时候,你干嘛那么紧张?可见心脏是我的心嘛,是吗?当然是啊,心脏是我们的心。可是心脏是属于色法,所谓的肉团心,就是指我们的心脏,它是属于色法。

色法是我们的心吗?不可以说是我们的心嘛,那我们死亡之后,那个心脏腐烂了,难道我也腐烂了吗?可见心脏不是我呀。我没有随着死亡,心脏坏死,然后我就死了,没有。我还是继续去轮回,那个“我”不是真实的我啦,我们是说相续生灭的那个八识,第八阿赖耶识还是去轮回了,可见这个心脏不是我。

那我每天在思想、在打妄念,我们都说那个是“我”的想法,这个妄想心也是我。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我的做法,这个是第二种——所谓的缘虑心。我们讲过唯识,就是说从自证分二元对立之后,就有见分跟相分,八识都有,八个识都有见分跟相分。它都是从自证分生起的,自证分生起二元对立之后,就有能缘的心,还有所缘的境;能缘的心是见分,所缘的境是相分。所以每个心识的见分去缘相分的作用,我们就称为缘虑心。六尘缘影嘛,有没有?缘虑心。

那我们也一般就是把这个妄想心当作是我的心。你们在打坐不是说“我在打妄想吗?”可见你把妄想的心当作是你的心嘛,对不对?不然干嘛那么紧张一定要对治妄想?它生起来就没有了,它本来就留不住嘛。所以打打妄想也没什么关系嘛,因为它是生灭的嘛,对不对?那我们再安住在我们自性的如来大定当中,没有生灭,就得大定了嘛,对不对?所以我们也知道这个缘虑的心,它是属于妄想所摄,不是我们的真心,是妄心。

那第三种,我们介绍的是集起心。什么叫集起心呢?就是它能够集诸法的种子,然后生起现行的作用,就是指我们第八识,就是阿赖耶识。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一切无量劫以来的种子都含藏在第八识。那这个种子生起现行,现行再熏回去成为未来的种子——这个我们称为集起心。所以我们一般的反应,其实都是种子生现行,可是我们会以为是“我”:我在决定我要做什么事嘛、我晚餐要吃什么,不是我在决定吗?不是的,没有一个“我”在决定,是什么?种子生现行。

你喜欢吃什么、吃什么、吃什么的那个种子,含藏在第八识,因为你当初说这个好吃、那个好吃,全部熏到第八识,成为未来的种子。所以现在说,我今天晚上想吃什么,那个种子生起现行,就是曾经好吃的,都全部生起现行,然后你再决定哪一个,Number One(第一),我最想吃的那个。所以我们都会以为说我在决定我晚上要吃什么,不是吗?都不是,是习气的种子在决定,这个叫做集起心。

它是种子,或叫做习气,不管你叫做种子,或者是习气,或者是习气的种子,都同样的道理,都是你自己熏到你第八阿赖耶识的种子。然后它每天,你面对不同的境界,它不断不断的从这个种子生起现行,然后不断不断地又回熏回去。每一个念头、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妄念,就非常快速的那个妄想,生灭、生灭、生灭的,全部都是这样子,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所以其实没有一个“我”活着,你懂吗?全部都是种子现行、现行种子。是习气在决定你要过什么生活,不是“我”在决定的。可见这个集起心也不是我的真心,对不对?

只有坚实心,才是我的真心本性、我的真如本性,我们刚才讲了半天,本不生灭、本不动摇,那个才是我的真心本性啊,就是现在讲的坚实心。任何情况之下都不可能改变的,又坚固又真实,这个才是真正的。其他都假的:肉团心不是真的,它是色法所摄;缘虑心也不是真的,它是妄想所摄;集起心也不是真的我的心,它是种习所摄。

只有这个又坚固又真实,因为它没有生灭,所以坚固真实;它本来不动摇,所以坚固真实;这个才是我们的真心本性。那现在《心经》讲的“心”,就一定是这个心了嘛,对不对?它是寂照所摄。寂照,寂照就是默照禅哦。我们就知道禅宗很厉害哦,禅宗的默照禅就是寂而照、照而寂。就是现在讲的,真心的作用是寂照哦,它直接真心来用功哦。寂就是止嘛,照就是观嘛。那我们说这个止,刚才讲过哦:那个定,所谓的定,不是去散乱的定,也不是非常专注的定,而是你本来真如本性就是定的嘛。所以这个是寂的真正意思,就是本来是寂止的状态,它是我们真心的状态,所以任何情况之下它都不会动摇的。

动摇的是我们的妄心,就是我们刚才讲的缘虑心,它是动摇的。所以它是散乱的、掉举的、昏沉的。但是我们的真心它是寂;虽然不动心,但是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个是照,所以它是智慧的觉照、智慧的观照,所以默照禅就是这样修啊:寂而照,就说你安住在你的真心本性当中,然后心不动;心不动,是不是迷迷糊糊?因为说心不分别,然后你就迷迷糊糊,都搞不清楚了,不是这样嘛;它还有照。一般就说你不要生分别,那就完全是糊里糊涂了嘛,它不是。照的意思,就我比以前更清楚了,以前为什么不清楚?是因为妄念太多了,浑浑噩噩的,太乱了,身心太乱了;所以我看事情也不清楚,人家什么意思我也搞不清楚,人家已经在跳脚我也不知道,永远搞不清楚周遭发生了什么事情,因为没有照的功用。所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不动;心不动,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寂,不动心;照,清楚明白。寂而照、照而寂,清楚明白,然后心又没有动。所以我们心又动,然后又不明白,所以没有寂照的功夫,那就是因为不是用真心在过生活嘛。

你如果用真心在过生活,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又不动嘛,任何境界现前,安住在真心本性当中,根本不动摇啊,境界来就来啊,对不对?心不动。但是又很清楚,所以这个时候会更清楚,更清楚就是我们讲那个契经要契机呀,契众生机。你怎么知道你这句话他爱听不爱听,就是你清楚你才讲得刚刚好,是他爱听的。然后他就听进去啦,种子就种下去了,善根的种子、善业的种子、正法的种子,都种下去了。

所以这个寂照非常非常重要,那禅宗就把它当作一个法门来修,也是非常快就明心见性,因为它离我们真心最近,对不对?安住在没有念头的那个当下,是非常寂静的,然后又很清楚,不动念,又清楚明白。

好,我们时间不多,要讲快一点。

所以现在讲的《心经》这个“心”呢,就是坚实心,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所以这个真如本性我们每个人都是本自具足的嘛;可是它为什么不现前呢?我们现在知道原因了嘛:我们就把肉团心当作是我们的心;缘虑心、妄想是我们的心;然后又把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那个当作是我们的心(把集起心当作是我们的心)。所以真正的真心本性,这个坚实心没有办法生起,出不来,因为外面就已经很混乱了。

就是忙着照顾你的心嘛,对不对?然后又忙着打妄想,然后又执著得不得了;你的妄想,已经是妄想了,你还对你妄想的内容执著得不得了嘛。因为吵架的时候不是说一定是我对吗?那个全部都妄想啊。然后全部都是种子生现行啊,那你为什么还这么认真呢?都假的嘛,就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那个也不是我呀。所以真正的坚实心都没有机会出来,因为外面很混乱,里面的真心本性没有机会起来。

所以我们现在学习《心经》的目的,就是要用这个般若,观照的智慧,就是观照般若来断除妄想,使我们的真心现前。也就是依照文字般若起甚深的观照般若,证得实相般若、空性的道理。这样就能够远离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这个就是《心经》经题的含义。

那我们最后再来补充一下那个“经”是什么意思。我们第一晚讲到“经”就是契经,“修多罗”,我们翻成契经的意思。上契诸佛的真理,下契众生的机宜。如果还要再更详细来讲的话,就是上契三世之佛——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三世诸佛说的都是同样的真理。所以也是同样的意思,上契诸佛之理、诸佛的真理。那它现在是说三世之佛,上契三世之佛。

中契,它多了一个中契三空之理,三空是哪三空?人空、法空、俱空嘛——人法俱空,这个就一般所谓的“三空”。中契三空之理,就说明从小乘到大乘:小乘是证到人空嘛,然后从权教菩萨到实教的,它经过一个过程,就是不但证到人空,而且证到法空,但是没有连空也空,就是没有达到俱空。只有真正实教的菩萨,他是能够达到俱空。

这意思就是说,你不管把空性分成什么样的内容,还有从小乘到大乘他们修证的那个境界,这样来分的话,也都没有离开三空的这个道理。所以它说中契三空之理,也是说明不管你从小乘到大乘这所有的修证,就是在这个三空之理的范围里面。那你要非常的契合,契合这个人空、法空或者俱空这样一个空性的智慧。

那下契什么?三聚之机,“聚”就是大家聚在一起的那个“聚”。也是说明根性,下契众生的机宜,其实是同样的意思。众生的机宜,他把它分成三聚之机。就是众生的机宜,我们把它分成譬如说上根、中根、下根,还是利根、钝根,不管你怎么分,就是说你所说的法一定要契合不管是上根、中根、还是下根这样的机宜,众生的根性,还有合适的时机。所以对小乘的根机我们要讲人空的道理;对大乘权教的根机我们讲法空的道理;对于实教的菩萨我们说俱空的道理,也是契机嘛。契理契机,契理就是上契三世之佛,不论是过去佛、现在佛、还是未来佛,永远是同样的真理。

好,那最后呢,“经”也有法、常、路,这三个意思。什么是“法”呢?就是十方同轨谓之“法”。十方同轨,就是十方共同一个法则,或者是共同一个轨则;大家所遵循的是共同的轨则,或者共同的法则,这个叫做“法”。就是这个地方这样说,那个地方如果不是这样说;这个地方这样说,那个地方那样说;那个地方那样说,这个地方这样说,这个叫做不同轨,就不能够叫做“法”。

每个地方都这么说,十方不论任何地方都这么说,才能够叫做十方同轨,才能够叫做“法”,才能够叫做我们现在讲的“经”。什么经、什么什么经,你不管到什么地方都是这样说,十方任何的世界,无量的法界,你不管到哪一个法界,都是这么说。有无量无边的世界嘛,你不管到哪一个世界,我们是娑婆世界,说的都是同样的法,这个才能够叫做“经”。

那每个地方如果都这么说;可是如果过去这么说,现在改变了;或者现在这么说,未来改变了,这个也不可以叫做“经”。所以必须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不改变,才可以叫做“经”。所以“经”的第二个意思就是“常”。“常”就是三世不易,过去、现在、未来都不会改变。这个“易”就是改变的意思,这个时候叫做“常”。所以所说的真理,或者这个法,十方同轨,就是十方都这么说,过去、现在、未来都不会改变。那这样天魔外道想要来扰乱,都没有办法扰乱,因为它都是这个样子,所以天魔外道不能够扰乱或者是破坏。

那三世诸佛菩萨才能够共同来遵循,我们凡夫也能够依它来成就。所以这个“经”的第三个意思就是“路”。“路”就是凡圣共由,不管是凡夫,还是圣人,所共同遵循的道路,我们称为“路”。所以所谓的“经”,就是圣人的言教,终古所遵循的常法,所说的真理,常然不可改变,所以叫做“经”。

三世诸佛菩萨都是依它修行而成就的,所以叫做“经”。说这个法门的时候,天魔外道都不能乱,扰乱或者是破坏,所以叫做“经”,这个就是“经”的意思。万古不变,叫做“常”;不变,所以凡圣可以共由,这个叫做“路”。“常”,天魔外道都不能破坏;“路”,就是凡圣皆所共由,大家所遵循的道路。

那我们到这里,就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经题介绍完了。好,刚好我们的时间也到了,今天到这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