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s4、佛说大般若经因缘,经文:观自在菩萨十种自在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讲于新加坡OrchidCountryClub

二○一七年六月五日

上一次我们介绍经题,那今天开始正式介绍经文。

很多人都会问:《心经》为什么不像一般的经,有“如是我闻,一时……”,所谓的“六成就”,为什么最后没有大众听了以后“欢喜奉行”,还是怎么去流通这部经,这所有的内容。它的原因就是因为《心经》是从《大般若经》〈学观品〉摘录出来单行流通的,所以前面没有“如是我闻”,后面也没有“欢喜奉行”这样的一个字样。

不过这样才能够显出《心经》的本来面目。那像《大智度论》里面说到:“如须弥山王,非无因缘、非少因缘,令得震动。”意思就是说像须弥山王,它不会因为没有因缘或者是少因缘就让它震动。那现在佛说《般若经》也是一样的,佛说《大般若经》也是必须具备多种的因缘,才会说《大般若经》。《心经》既然是《大般若经》里面摘录出来的,所以我们也要同时介绍佛当初为什么会说《大般若经》的因缘:

它第一个因缘是为了破除外道种种邪见的缘故。因为有的外道说:万物是从大自在天生的。那像天主教啊、基督教他们也说:上帝是造天地、造万物的真主宰,对不对?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那有的外道他是说:万物是自然生。印度当时的自然外道,是说它自然就生起了,没有什么特殊的因缘或者是什么,它就自然就生起了万物。所以有种种不同的学说出来。

那不管是自生、还是他生、还是自他共生、还是无因生,其实都不是正法。那什么才是正法呢?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自他共生,也不无因生,而是因缘所生——这个才是正法。所以佛为了破除外道种种的邪说,因此说了《大般若经》。这是第一个因缘,为了断除外道种种的邪见,佛要说般若。

那第二个因缘呢,就是为了要让小乘人,就是所谓的二乘人,能够入大乘的缘故,所以佛要说般若。我们知道小乘人他只破见思惑,因为不能够破尘沙惑,就是他看一切众生如尘若沙,好像尘沙这么多,无量无边,那要度到什么时候?因此他不敢发菩提心说要度尽一切的众生,就是因为他只破见思,见思是怎么破的?就是修空观,能够破见思惑;但是小乘人他没有修假观,所以他没有办法破尘沙惑,因此不敢发菩提心。那佛为了要让二乘人能够入大乘的缘故(发起菩提心就是大乘嘛),所以佛要说般若——这是第二个因缘。

那第三个因缘,是为了要让小菩萨不迷惑空的缘故。所谓的小菩萨就是权教菩萨,因为他还在十法界,就是四圣法界当中。那这些小菩萨、权教菩萨,他能够修假观、破尘沙惑,但是还不能够入中观,还不明白中观正见的内容,那个要修中观才知道。可是小菩萨他只修假观,所以他也不能够入中道。可是佛为了要让这个权教菩萨不堕在空边,因为小乘他急于想要入涅槃,那就是偏空涅槃,偏在空这一边。那佛进一步为这些权教菩萨、小菩萨说假观的内容,就是般若的部分,让他们能够破除尘沙惑。只要破除尘沙惑,他就敢发菩提心,就不会落在偏空涅槃的小乘这一边。这就是佛为什么要说般若的缘故:就是为了要让这些小菩萨不迷恋空的缘故,就能够开始回小向大。

可是这样还是不够的,因为小乘只是修空观,小菩萨只修空观、假观,都不能够入中道。必须再修中观,才能够破除无明。所以我们说一切的迷惑颠倒,或者一切的烦恼有哪些内容呢?就是有见思惑、尘沙惑、还有无明,无明一定要用中观正见来破。所以为了让众生能悟入中道,生起中观正见的缘故,佛要说般若——这是第四个因缘。

那第五个因缘呢,就是为了显示佛殊胜的功德,令外道生起清净的信心的缘故,所以佛要说般若。因为所有的外道都没有般若空观这样的一个内容,只有大乘的佛法,把空性的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因为我们知道小乘他们所见到的空也是毛孔空,还不是毕竟空,还不究竟、那个空性的了悟还不究竟。那大乘的空如虚空的空,所以它的量、对空性体悟的量是有大小,然后也有深浅,有深般若、有浅般若。

那所谓的浅般若,就是你证到人空,像小乘他证到我空,只要入这个人空观,他就可以破我执,但是他的法执还在,还要入法空观,他才能够破除这个法执。那不管是破我执还是法执,这一定要用空性的智慧来破。那这空性的智慧,所有的外道不管他多厉害,都没有讲到空性的部分。所以这些外道一旦听佛说般若性空的道理,他才会赞叹佛殊胜的功德,因为只有佛才说得出这样的中观正见、诸法空相的道理,因此才会对佛法生起清净的信心。也是为了这个缘故,佛要说般若。

那第六个因缘呢,是为了让一切众生都能够发大菩提心的缘故。因为要究竟圆满成佛,你没有发菩提心是不能够成办的。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解脱,那小乘破见思惑就可以出六道轮回;但是他没有办法出四圣法界,尘沙惑还有无明惑都在,他只有破见思惑,就是我们刚才讲过的,所以他是没有办法发起大菩提心的。

可是只有发菩提心,进入大乘之后,才能够究竟圆满证得佛道。你想圆满证成佛道的话,只有发大菩提心才能够成办,所以它也是大乘的究竟义,最重要的部分。那能不能够圆满证得菩提,或者是开悟成佛呢,也是看你的菩提心圆不圆满。你的大菩提心什么时候圆满,你就什么时候成佛,所以它就等于你能不能成佛的主要的关键,就是你有没有发大菩提心。

那这个菩提心不是我们平常说“啊!我要来帮助众生”这样就完了。他的菩提心一定是跟实相般若,就是诸法空性的道理,也是究竟的证得诸法的实相,也就是实相般若的部分。然后还有一个大悲心,也是最主要的部分。智慧加上慈悲才是圆满菩提心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悲智双运。

所以佛为了让一切众生都能够发起大菩提心的缘故,因此说般若。

第七个因缘,是为了让一切众生都能够修习菩萨的深广行的缘故。什么是菩萨的深广行?就是你一旦发菩提心之后,你要行什么?就是行六度嘛,然后圆满十波罗蜜。这个才是究竟到彼岸,金刚般若波罗蜜多那个“波罗蜜多”,怎么样到达那个究竟的彼岸,那个其实就是要靠深广的菩萨行——就是六度万行,然后十波罗蜜圆满,才能够到达菩提涅槃的彼岸。

那佛说《大般若经》,其实就是要让我们圆满六度。那你说“我们也在行六度啊,对不对?我每天也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我都在修啊!”可是是不是菩萨的深广行呢?有没有又深又广呢?有没有?什么叫做深广的意思?“深”就是深般若的意思,我们后面会讲到,“行深般若”嘛,“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那个“深般若”,就是现在讲的深广的深的意思;那“广”就是六度万行,无所不包,全部都在里面。但是它背后是大悲心在驱使的,在推动的是大悲心;但是大悲心的基础,就是般若性空的道理,就是所谓的深般若,就是实相般若。所以佛说的菩萨的深广行,就一定是深般若,就是虽然行六度,但是不著六度的相。

我们行六度,因为有我执跟法执,有一个“我”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嘛,然后我修了什么“内容”也是很重要嘛。我布施的对象,像我行布施的话,有我在行布施,有布施的对象,还有布施的内容,一个都没有忘记,对不对?所以这个就不能说是菩萨的深广行。一定要跟实相般若相应的,才能够说是深般若,这时候广行的六度万行才能够说是“深广”,因为有深般若的摄持。实相般若就是深般若的意思,就是诸法空性的道理。虽然行六度,不著六度的相;虽然六度的自性不可得,但是又精进地行六度。所以他不著有,不著有就是不著六度的相,认为六度是真实有的;所以他虽行六度,但是不着六度的相,知道六度的自性也是空的。所以他可以三轮体空的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三轮体空的行六度万行,不著六度的相。虽然知道六度的自性不可得,但是他又勇猛精进的行六度。所以他不会著在空,不会说“六度的自性是空的,然后我就不行六度了,反正都是假的,如幻假有的,我干嘛这么辛苦呢?”也不会!他还比一般人更勇猛精进的行六度,就是因为他不会著在空这一边。虽然知道六度的自性是空的,他一样的勇猛精进的行六度。所以他有空性的智慧,不著在有边,他又不会著在空边,因为有大悲心的驱使的缘故。

这就是佛说《大般若经》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要教导我们众生修习的都是深广的菩萨行,而不是一般凡夫行的六度。所以听了《大般若经》才知道怎么样正确的来行六度万行,圆满十波罗蜜,不会著在空,也不会著在有,而是中道正见的来圆满一切的深广菩萨行。

第八个因缘呢,是为了断除一切众生种种严重障碍的缘故,所以佛说般若。佛要说般若是为了要断除一切众生,什么才是严重的障碍呢?什么是一切众生严重的障碍?有哪些障碍?我们的障碍有什么障?烦恼障、所知障,烦恼障是怎么说呢?就是我对“我”的执著,就是所谓的烦恼障。那你只要证到人空、我空,就能够破除我执,就能够破除烦恼障。那证得法空就能够破除所知障;一个障菩提、一个障涅槃。所以只有断除两种严重的障碍,才能够真正得到所谓的菩提、涅槃果,菩提果跟涅槃果,才能够说是究竟到达彼岸,就是断二障、证二果。那佛说《大般若经》最主要的目的、它的因缘,为什么要说呢?就是希望我们一切众生都能够破除二障,然后证得二果。

那就是第九个,为了一切众生都能获得菩提、涅槃果的缘故,所以佛要说般若。

第十个是为了流通后世,利益众生的缘故,所以佛当时说《大般若经》。有与会的大众,所以不是与会的大众得到利益,而且希望能够流通到后世利益一切众生,所以佛要说般若。

第十一是为了酬报梵王之前所请的缘故,佛要说般若。大梵天王之前有请法,请佛说法。那我们知道,说法就是一定要有请才说嘛,法不孤起,有请才说。所以一定是请法,而且是请三次,我们才会说,一般是尊重法的缘故。那佛也是为了因为之前大梵天王请法,所以佛看到因缘成熟,他就说了《大般若经》。

第十二个因缘,就是为了宣说诸法实相的缘故。就是我们刚刚说的,你要破人空、要破法空,只有靠实相般若,明白诸法的空相,你才可以空掉对“我”的执著,还有对一切“法”的执著,这就是所谓的实相般若。这个是佛要说《大般若经》最主要的原因。

那我们之前讲经题也讲了五种般若,有没有?透过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然后证得实相般若。所以证得实相般若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大乘所证的空是太虚空,是无量无边的,是没有办法衡量的那种空性的量。所以一切的般若当中实相般若是最重要的。你一旦证得了实相般若,你就有所谓的境界般若,就是你都能够了达空有,然后空有无碍、空有双融、空有不二,所有的中观正见所摄持的就是不落空有两边嘛。这个是你证得实相般若你才可以做到的境界。

那刚刚讲的那个六度万行,也是你证得实相般若之后,你才能够做到三轮体空来行六度。行六度不著六度的相,也是要靠实相般若,这就是所谓的境界般若。六度万行属于眷属般若。

然后现在说为了宣说诸法实相,宣说要靠文字般若,所以他是透过文字般若,然后起观照般若。观照般若就是刚才讲的,告诉我们怎么样修人空观、法空观,这个是属于观照般若的部分,然后你才可以证得实相般若。那种种的宣说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文字般若。

那刚刚讲的,小乘人修空观,权教菩萨修空观、假观,只有大乘菩萨修中观——这些都是属于观照般若。所以我们讲了有境界般若、有实相般若、眷属般若,眷属般若就是六度万行。然后观照般若就是刚才讲的,你怎么样断二障、证二果,怎么样断二障这个属于观照般若。怎么样宣说诸法的实相这个宣说是要透过文字般若。刚才讲了空观、假观、中观,你怎么样不落入空有两边,然后空有能够不二,然后能够空有双融,这个属于境界般若的部分。

这个我们上一堂都讲过,只是现在稍微复习一下。我们讲经题的时候讲过五种般若。现在复习一下的目的就是要说明,同时印证整个《大般若经》它其实就是教导我们怎么样圆满地证得五种般若,怎么样获得五种般若。也只有五种般若都能够圆证了之后,你才能够真正的行六度万行的菩萨道,这个才是深广的菩萨行。

好,这个是缘起、说《大般若经》的缘起。

那正文呢,经文开始就是“观自在菩萨”。菩萨为什么称为“观自在”?那什么才是观自在?这个“观”就是能观察的智慧、是能观的智慧,也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观照般若,是这里观自在这个“观”的意思,就是观照般若的部分。它其实就是我们能起观照的智慧,然后再观什么?后面有照见五蕴皆空,就是他所观的内容,一个是能观的智慧,一个是所观的内容。后面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这个就是他所观的内容。所以我们现在讲这个“观”呢,主要就是指能观的智慧,它是属于观照般若的部分。

那这个观自在有种种的含意在里面:它可以说是泛指对于般若观察、般若的观慧修习已经得到自在的菩萨,我们就可以称为“观自在”。就是说,我们刚刚说观是能观的智慧,那这个可以观察的智慧已经到达自在的时候,我们就称为观自在。就是说他这个慧观、修习观察的智慧已经得到自在的菩萨叫做观自在。

那也可以说他观察世间或者出世间的一切法,知道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的一切法,都只是随俗假立音声名字而已。我们常常说,我们讲唯识的时候讲到名言的习气,有没有?名言它是一种习气。像我们说话,它就是名言的种子从八识田里面生起种种名言的种子,所以你才会有种种语言跟文字的表达。它是属于名言的习气来的,它是我们长时间熏习的结果,全部都含藏在第八识成为名言的种子。

像我们每天要说话,你要写文章,然后你要表达,这个全部都是要藉助这个语言文字。那这种种的语言文字是怎么来的呢?是随世俗假立的嘛。这些语言文字它并不是真实有,可是我们会以为它是真的,对不对?不然我批评你一句,你听进去,你一定不舒服嘛;那我赞叹你一句,你就听了很高兴,对不对?可是它只是名言,它只是语言文字,它只是名言的习气所表达出来的。不管是诉诸语言还是文字,但是我们对这个语言文字的内容我们就很在意。

那现在所谓的观自在,就是他对一切的不管是世间的种种语言文字,或者是出世间的诸法(出世间的诸法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佛啊、菩萨啊、阿罗汉啊)。我说你某某人证到什么,哇,他就听了很高兴嘛,对不对?已经了生死、出三界,就是已经证到罗汉、阿罗汉,就是小乘的,可以出六道的阿罗汉果,听了也很高兴嘛。那我说他是大菩萨,他更高兴,破一品无明的大菩萨,更高兴。我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对即使是出世间法——我们就说“哦,这个师兄很精进!”也是听了很高兴嘛,精进也是语言文字啊。佛,语言文字;菩萨,语言文字;阿罗汉,语言文字。你很欢喜布施,说“某某师兄有大福报,因为他喜欢布施”,也听了很高兴啊。全部都语言文字啊,某某师兄,语言文字,称呼嘛!所以每个人生下来都要有一个名字,还要去登记。因为你不能说“喂!”那你是在叫谁?全部都回答,不行!所以它其实也是一个代表而已。可是我们就是很在意你批评我,因为我叫某某某,那有人说某某某怎么样的时候,我就很在意了嘛。

所以其实我们念念都被名言的习气所困住了,束缚不得解脱。我们每天要说很多话,然后要想很多事情,想很多事情也都是语言文字嘛,对不对?也都是名言的习气。你想很多,你所有想的内容,你都可以把它讲出来、写出来嘛,所以它都是语言文字,这全部都是名言的习气。因为我们熏习了太久,所以我们很在乎,我们每天讲很多话,每句话都是“真实”有;不然为什么我的意见跟你不一样,你就不高兴呢?那就每句话都是“真实”有嘛,我“真实”有,每句话“真实”有,对方跟我辩论的人“真实”有,所说的每一句话“真实”有,通通都真实有,所以我们不能够做到观自在。

现在不是“观自在”有些经论把它翻成“观世音”吗?观世音,就是观世间种种都只是随俗假立的音声名字而已,叫做观世音。观察一切世间,不管是世间还是出世间的一切法,都只是随世俗假立的种种音声、名字而已,叫做观-世-音声名字,叫做“音”——观世音。它其实原来的意思是这样,不是说观世音是某一位菩萨叫做观世音,其实它的含意就是:他为什么叫观世音呢?就是说他听到种种的名言,他不会起任何的执著,而且他会自在地运用种种的语言文字、音声文字来说法,为众生破除无明,转众生的种种迷惑颠倒,然后让众生能够开智慧、发菩提心,然后很正确地来行种种的佛法,怎么样开悟、证果,所有的内容,他说的时候丝毫不执著,他用音声、名字来说种种的法,但是他没有丝毫的执著,因为他知道一切的音声、名字都是随世俗所假立的,没有一句是真实有的——这就是观世音,或者我们现在讲的观自在,他为什么称为观自在?因为他可以观一切的音声、名字都是随世俗假立,因此他可以在一切的音声、名字中间怎么样?得自在。可以随缘运用种种的语言、文字,但是他不会有丝毫的执著,不会著在语言相、音声相、文字相,不会著一切的相,这个叫观自在或者观世音,它的含义是这样。

那另外就是理事无碍。我们常常听到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对不对?这个理无碍这个“理”是指什么?什么理?空理嘛,诸法空性的道理。所以讲到“理”呢,就是一切的诸法你都知道它的自性是空的,明白这个诸法的空相,这个就是明白了这个理的部分。所以你在一切事相上,你都能够同时见到它的自性是空的,明白这个空性的道理,我们叫做理无碍。那要明白这个空性的道理,是一定要透过事相上的观察,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观照般若,事相的观察这个属于事的部分。所以它有理的部分、有事的部分。

但是理跟事是在讲同一件事情,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它,对不对?在事相上观察它的自性不可得而证得诸法空相的道理,所以你离开了事相的观察,你也没有办法在哪里去证到它诸法空相的道理,对不对?它是透过事相的观察,就是刚才讲的文字的般若,起观照般若,然后你才可以证得实相般若。所以空性的道理是属于实相的般若,它是透过事相的观察。所以离开事相的观察,你到哪里去见空性的道理?也没有办法见空性的道理,对不对?

所以透过事相的观察,你能够明白诸法实相的道理,见到了它的自性空,因此你明白这个空性的道理,这个是属于理法界。种种的事相是随因缘生起的,这是事法界。所以在同一个事相上,你明白它的自性是空的,然后在空性里面又随因缘、种种不同的因缘展现种种事相的差别——这两个你都可以圆融无碍,就叫理事无碍。然后事相跟事相当中又不会互相矛盾冲突,这个叫事事无碍。所以你能够证到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就是现在讲的“观自在”。

所以他怎么样达到理跟事都无碍呢?就是透过观照的智慧、就是观照般若。但是这个内容,所有事相的描绘就是文字般若嘛(文字的部分、语言文字的部分)。然后你起种种的观照,因此明白它空性的道理,就证得实相般若。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达到现在讲的观自在的话,就是在每一件事情上面,你是不是当下都明白它的自性是空的?你面对种种的境界,你每天面对那么多的境界,你说这么多的话,你起心动念那么多的念头,然后你这么多的行动,你是不是每个当下都明白它的自性是空的?都是因缘生、因缘灭,因缘生、因缘灭?如果明白事相上所透露的这个空性的智慧的话,你当下就是可以达到观自在;而且事相跟事相上是不会矛盾冲突的。

这个很难哦!你要达到事事无碍,你必须要有空性的智慧,你一定要证到实相般若,你才可以做到事事无碍。不是说事相跟事相上的差别然后我可以圆融无碍,这样就好了。你一定是没有办法圆融无碍,如果没有空性的智慧,如果你没有做到理无碍,你没有办法做到事无碍,也没有事事无碍,也没有理事无碍。

很简单嘛!我们举例子:你修习什么法门,或者是你是什么宗,不是很喜欢分吗?好讨厌!对不对?什么净土宗啊、天台宗啊、华严宗啊、禅宗啊,不管什么宗,十个、二十个、一百个、两百个都没关系,可是在你的心里面它有差别吗?请问它有差别吗?任何两个有差别吗?或者是每一个是不是都有差别?有差别就没有事事无碍,因为每一个都是事啊,每一个都是一个事相的展现,每一个宗都是一个事相的展现,你没有办法完全融会贯通,或者是在你心中全部回归自性,全部回归到自性,你自性里面没有二元对立的嘛,没有二元对立就是没有哪个跟哪个是对立的,这个做到才可以说事事无碍。

所以今天修行不管你修行什么法门,你如果对其他法门有意见,还是对某人有意见,你就是通通事事有碍嘛,对不对?人有碍、事情有碍。人、事、时、地、物通通都是事相的展现,但是你这中间都会有二元对立的差别,这个都是事事有碍。

所以除非你真正证到空性,你明白这一切都是因缘所生的道理,自性都是空的,在空性里面没有任何的对立啊,才叫做空性嘛,对不对?诸法的空相。虽然它事相有差别,但是它自性都是空的。所以在空性的这个立场来看一切的事相,有没有差别?没有差别,因为自性都是空的。所以站在空性的立场看一切的事相,都没有差别,只是随不同的因缘不同的展现这样而已。所以除非你证到空性,要不然你是没有办法一切的事相都是平等无碍的。

所以现在讲的观自在,他其实就是已经证到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在他的每一念的当下,每一个当下的每一念都是圆融无碍的。任何一个事相的展现,他知道它是因缘生灭的展现,自性是空的,所以它有理法界、有事法界,有理事无碍、有事事无碍,都包含在他每一个当下的每一个念,每一念的当下都具足四无碍,叫做观自在。

这样应该很清楚了,所以我们如果面对每一件事情,都当下忘记它自性是空的,因为你会开始生气啊、执著啊、欢喜啊什么的、悲伤啊,全部都是自性都没空掉嘛,对不对?每一件事相展现的时候,都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没有空性的道理嘛、没有空性的智慧。所以空性的道理这个部分你没有理无碍嘛。那每一件事相上的展现,你也是事事有碍啊;不然你为什么会那么挂心、会生烦恼,然后会有很多的情绪呀、感受啊——那个就是对事相的本身,你都是认为它是真实有嘛,对不对?所以没有办法自在是一定的嘛。

好,所以能不能自在,它的关键就在这个“观”字。那这个“观”就是指能观的智慧。能观的智慧我们有很多种不同的修法:像天台它就讲一心三观,有没有?空观、假观、中观。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从小乘的二乘人、到小菩萨、到大菩萨,他们修的空观、假观、中观。这个之前我们好像也修过,每一念的当下具足三观、一心三观,每一个当下具足三观——空假中三观,这就是现在讲的。它很多种观法,我们以后有机会可以大家一起共修。

那现在讲这个“观”,它也是“照”的意思,所以叫做观照般若嘛。所以它观里面也有照的意思,所以它是透过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而证到实相般若。

证到实相般若之后,才能够空有两边都不著,最后连中道也不存。中道是为了说明空有两边才有一个中,你空有两边不执著之后,这个中也不需要存在了,对不对?不然你的“中”是相对那个空有两边来说的,它还是二元对立,所以最后中道也不存,这个才是真正的做到那个境界般若。

这样来行六度万行,这个就是眷属般若。这样才能够得到自在。所以真正自在的意思,它其实就是摆脱了种种烦恼的系缚,就是破烦恼障的意思。那对于一切法也能够通达无碍,就是破所知障的意思。这个就是真正自在,就是说明这样的内容。

那至于能够得到哪些自在呢?如果是以六度来说的话,就能够成就十种自在。那这十种自在,或者它其实不止十种自在,那我们现在说明十种自在是强调它是行六度来的。就是过去修行六度,因为有般若的观照,那现在获得了这个果报,就是成就十种自在,行六度所得到的果报。

这就是刚刚讲的菩萨的深广行是怎么行?我们刚刚特别强调,就是虽行六度,但没有六度可得,这样就不会著在有边。虽无六度可得,但是又能够勇猛精进的行六度,又不落在空边。所以他能够三轮体空,空而不空,这样来行六度,就能够成就十种自在。

那第一种是寿自在。“寿”就是寿命,也就是二十四不相应行法里面的命根。还记得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吗?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就是我们第六识分别有的,所有的现象界,或者是整个物理世界的范围,都是我们第六意识比量的结果。这个寿命也是一样,只是我们第六意识的分别;可是我们都很在意我能活多久嘛,对不对?拼了命想要活久一点嘛,是不是?所以我们对这个寿命不能够自在,然后我们希望求长寿。那是因为我们不理解其实没有真正的生死,你明白没有真正的生死,它多长多短有没有差别?没有什么差别嘛。

所以了解二十四不相应行法的内容非常非常重要,你把它所有的内容都明白了,然后知道它是我们的分别心来的、第六意识分别来的,你就不会那么在意,然后不会被它束缚不得解脱。现在讲的寿量,它是一种时间的执著、对于时间的执著。那长短也是二元对立嘛,对不对?长短,什么叫长?什么叫短?相对来的。我说这个比较长,这个比较短,对不对?长短相对来说的,相对这个短的来说,它是长的。那我再拿一个更长的,它就变短了,对不对?这个长的,这个短的;可是它刚刚是长的,它现在为什么短呢?可见长短没有它真实的自性嘛,长短是相对来的,对不对?举这个例子就是说明:我们都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其实没有真正的长,没有真正的短,它只是相对来说它比较长,它比较短。它比其他比它更长的,它就变短了。所以你说它长还是短?它是真正的长还是短?这样它是长嘛,这样它就短啦。所以没有真正的长短,长短的自性不可得嘛,都是我们第六意识的分别才有的,这个很重要哦!

那我们为什么说没有真正的生死呢?为什么没有真正的生死?啊?我们所谓的生死是什么?我们讲过唯识就懂了:我们的神识离开身体,然后又去投胎,就变成有下一世;然后投胎之后再继续,第八阿赖耶识生灭、生灭、生灭再相续;生灭、生灭,然后又说死了嘛,然后又再投生,又生灭、生灭、生灭嘛。可是第八阿赖耶识是我吗?不是嘛,大家都知道不是嘛。那第八阿赖耶识它本身是生灭、生灭的,所以不能说它是真实的我,因为它是生灭的:前一秒的已经不是后一秒的了。

我们之前也分析过嘛,不管你的身还是你的心,还是五蕴来讲,都是生灭、生灭、生灭。所以你不能说前一刹那的是我,还是后一刹那的是我,因为它一直都在改变啊。所以这个生住异灭、成住坏空、还是生老病死,都是生灭的相续而已啊,而且它都是变异的。二十四不相应行法有一个“变异”,就是前一刹那已经不是后一刹那,它一直都在变异,它一直生灭、生灭相续,变异、变异相续,懂吗?没有一刹那是相同的。所以你说哪一刹那才是真实的我呢?你找不到的,因为它一直在变异、变异,生灭、生灭,变异、变异,相续而已。

所以第八阿赖耶识不是我呀,那个去投胎的那个不是我,因为它是生灭的相续而已、变异的相续。所以有没有真正的这一世、下一世?没有啊,如果我们看整个生灭的相续,然后不能说哪一点,相续相续的哪一点是我?你都不能说,因为它继续地生灭相续,没有一点可以说是真实的我。所以实际上没有“我”嘛,这样就证到人空、我空哪,我空,其实没有一个真实的我。

可是有一个什么是不生不灭的呢?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生灭的相续,有一个什么东西是没有生灭的呢?真心?真心本性没有生灭的,懂吗?不管怎么用名称啦,因为又是名言的习气又来了嘛:不管你是菩提自性、你的真心,还是……,还有什么?真如啊,很多……,法性啊,不管你用什么名称,它都是不生不灭的。所以我们为什么说要明心见性?明白我们的心,那个明心就是明白你的真心,然后见到你的自性,叫做明心见性。只有你的真心、只有你的自性没有生灭的。所以开悟的人怕不怕死?

我没有开悟,我是说假设我今天开悟了,我安住在我的真心本性、我的自性当中,没有生灭的自性当中,我会不会怕死?假设,会不会怕死?我已经明白我的真心本性是没有生灭的,我会不会怕死?我可不可以跳出生死?可以啊!没有很难嘛!对不对?你就安住在你的真心,真心每个人都有啊,又没有变不见了,通通在你自己家里,你就安住好就好了嘛,你就不会那么怕死了。因为真心里面没有生死的,生死是生灭才有生死嘛,那不生不灭的哪里有生死?没有啊!我们说自性涅槃,又多一个名称了嘛——涅槃,也没有生死啊,不生不死叫做涅槃嘛,这样懂吗?

所以为什么菩萨可以寿命自在?诶,很简单!他安住在不生不灭的真心本性当中,然后看着现象界的生灭、生灭相续,跟他自性有没有关系?自性可以变现任何的境界出来,但是他的自性还是不生不灭的,所以他可不可以超越时间相?可不可以超越时间相?可以啊!但是他不会执著。所以寿命自在的菩萨,万劫对他来讲没有长的感觉;最短是什么?一念最短了嘛,每个当下就讲完,讲完当下这一念又过去了,每一个当下这一念,对他来讲也不短。我们刚才讲的,长短是相对的。万劫对他来讲,没有长的感觉,一念对他来讲,也没有短的感觉。最短的、最长的对他来讲,都是不生不灭的自性,没有差别的。

所以你就可以跳出时间相了,而达到寿命自在。你要留就留,要走就走,可以自在。但是他不会随自己的意思,他随什么意思?他虽然可以自己作主,我要留就留,我们看很多祖师大德,说“我要走了!”弟子又哭:“您法还没有传完。”哭了半天,“好吧!那我再留五年。”五年之后又说我要走了。所以他就是随机示现而已,佛菩萨祂都是随机示现,他不是那么爱长寿,对他来讲寿命没有长短的观念,他都是随机示现的,然后其实他是可以自在作主的,是因为他已经跳脱了那个时间相了。

所以如果我们可以超越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好好回去看哪些内容。我们都全部活在这个里面,所有的二元对立,然后第六意识的比量分别里面过生活,每一念都没有离开这个,然后我们活的这个世界也没有离开这样的观念。所以你想要解脱,或者是想要开悟啊、见本性啊,你一定要打破这种种的二十四不相应行法的那个分别,你才能够从这个当中解脱出来,而得到种种的自在。

那我们现在讲的是寿命的自在,所以他能够做到五蕴的色受想行识的哪一蕴空啊?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属于五蕴的哪一蕴呢?色受想行识的行蕴,对不对?所以他可以达到行蕴自在。寿量、寿命自在,因为它是二十四不相应行法里面的命根这一项,所以他可以得到行蕴自在。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时间快到了。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