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s23、简介密教心经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 讲解

讲于新加坡Orchid Country Club

二○一九年八月二十八日

 

好,我们今天开始介绍密教的《心经》。密教《心经》一般比较少人说,那它的解释会跟显教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所以不要拿来互相比较,都是很殊胜的。

那我们在中国呢,大家都很重视《心经》,所以无论是做早课啊,或者是各种法会啊,都一定会念诵《心经》。

那其实在西藏也是一样,他们也是非常重视《心经》。最早在藏王赤松德赞的时候,在把大藏经翻译好了之后,他就立了一个规矩:就是每天要把所有的大藏经念完一遍。那刚开始呢,寺院各自分开,每天都会念诵;但是时间久了就是没有办法进行。我们知道大藏经的内容太多了,所以就只有向国王请求,那商量的结果呢就是改为每天念诵《心经》,以《心经》来代替所有的经。这种习俗一直沿用到现在,现在很多西藏的寺庙还是每天一定要念诵《心经》,就等于念了什么?所有大藏经的意思。用《心经》来代替一切的经论、一切的经典,所以我们知道《心经》它是非常殊胜的。

那我们今天在这里研读《心经》呢,首先就要赞叹释迦牟尼佛。我们都知道在一切莲花当中白莲花是最殊胜的,虽然它有各式各样的花,各种品种的花,可是白莲花是最殊胜的,在一切的莲花当中。那我们就用这个比喻,在诸佛当中呢,以释迦牟尼佛的发心最为稀有。因为我们知道在这个五浊恶世,五浊恶世的现象就是人命短促嘛。那诸佛都不出世的这种情况之下,只有释迦牟尼佛发广大心应机成佛。那末法的众生为什么很难调伏呢?就是因为他们刚强难化,末世的众生不但刚强难化,而且智慧下劣,那个智慧又很低,但是又很难调伏,所以我们才会赞叹释迦牟尼佛是诸佛当中最难得稀有的。

那讲到当时佛不管走到哪里呢,在讲法之前都没有先安置宝座;但是佛在灵鹫山宣说般若经的时候,他在讲经之前就亲自准备狮子法座,然后向法座顶礼,然后再上座向大众宣说般若经。那我们就问为什么佛要这么慎重?讲般若经的时候,那就是因为般若经是一切、不管是小乘还是大乘啊共同需要的一条,不管是你通往解脱道,或者成佛之道必须要的一条大道,就是所谓的空正见。

虽然我们知道,小乘的空我们用毛孔空来形容,但是他毕竟有见到一些空性的影子,就是明白“我空”的道理;但是“法空”的部分呢小乘还是没有办法明白,所以我们就说小乘所证得空呢是好像毛孔这么样小的空,但是至少他这个毛孔空还可以让他怎么样?解脱,不到六道当中来轮回,那他们就进入四圣法界嘛,这还没有出十法界,因为他们还没有破无明,还在十法界当中。

但是要走小乘解脱道的,也必须要有空正见,那这个般若经当中讲得最彻底最明白,有关于空的正见。小乘的解脱道必须要证空性。

那大乘的菩萨道、成佛之道更需要这个空性,他是空而不空:明白空的道理,但是又从空性当中再怎么任运生起这个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个不空就是他在利益众生的时候,必须要行六度万行(hèng)也好啦,或者是圆满十波罗蜜也好,他必须要在空的这个基础当中,然后再生起无量的妙用,这样才能够广大利益一切的众生。

所以我们说:菩萨所证的空是虚空一样的空,是无量无边的空,这个空性、所证悟的空性就是无量无边。所以菩萨的心量、佛菩萨的心量就跟虚空一样是无量无边的;所以他在利益众生方面,不管是善巧方便也是无量无边,智慧无量无边,慈悲无量无边。就是跟他的发心有关系,然后证悟的空性有关系;所以他不但要明白空的道理,还要明白妙有的道理。

好,所以这边谈到佛为什么说般若经之前祂要亲自准备那个法座,然后很恭敬地向法座顶礼之后,上坐才说般若经的原因就在这里,就说明了般若经的重要。

好,那我们今天讲《心经》,我们知道《心经》是般若经的什么?心要,最精华的部分;所以在讲般若部这个部分,般若经、有关般若经,那《心经》又是般若经的心要。所以在讲这个经的时候呢,我们是不是要有一些不共的?说法的法师需要有一些不共的条件?然后听法的人是不是也要有一些不共的恭敬心、还有不共的信心这样子来听闻?因为它是非常殊胜难得的。

所以我们就要先说到说法呢,它必须要具足三件事情:第一个是说法的法师,那第二个是闻法的听众,第三个是所说的法——必须要具足这三个条件,一场法会才能够圆满!

一、说法师

1.戒律清淨

2.智慧清淨

3.意乐清淨

二、闻法者

1.能明白说法的妙义

2.具精进求了解的智慧

三、所说法

1.如来亲口所说的经

2.罗汉或菩萨所说的论

3.历代祖师所传的口诀

那首先说到说法的法师他必须有什么条件呢?

第一个他要戒律清净,就是说所有的戒律都没有任何的违犯,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表示他自己本身所行持的…,因为我们知道小乘的话就已经需要戒定慧三学圆满了;可是大乘不但戒定慧三学圆满,还要再加上发菩提心,所以戒律清净是最基本的条件。因为我们知道戒就是定慧的基础嘛,所以说明一个法师他的成就的话就是定力要具足,然后智慧也是要具足,那定跟慧的基础呢就是戒律。所以不可能说一个定力很高,然后智慧很大的这样的一个说法者,然后他持戒不清净,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戒律是定慧的基础。所以说法的法师第一个条件:一定要戒律清净,因为这个会影响到他说法是不是法清净,然后闻法的弟子是不是也能够怎么样?清净。所以这是第一个非常必要的条件。

那第二个,智慧清净就更重要!他必须通达这个空性的道理。就是刚才讲的:不但是小乘的那个毛孔空,要证悟到那个无量无边的虚空的空,这样一个空性的境界必须要达到,为什么这个必须要达到呢?就是因为他在说法的时候,他不但要方便说,还要究竟说。为了不同的对象,他可能没有办法直接就直指人心、就直接跟他讲最后究竟了义的那个法教。所以前面会有一些善巧方便,慢慢引导,一步一步地引导——这个我们都称为不了义的,是方便说,不是究竟说,也不是了义教。可是要透过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才能够到达最后究竟的了义。

可是说法的法师,他不管是讲什么样的内容,不了义的内容,或者是方便说,但是他本身必须要证悟究竟圆满的了义教,他自己本身必须要证得。然后有了这样的一个证量之后,他所说的法呢,才能够是清净的,然后才能够有摄受力,然后才能够让众生也能够证悟空性。所以他自己本身必须一定要证得那个了义。所以我们这边说什么是智慧清净的条件?就是通达了义。不是不了义,不了义都是方便说;但是本身你说法的法师必须要通达了义。

那第三个条件就是意乐清净。你一定是发心动机是跟菩提心相应的,跟清净心相应的,没有任何的杂染。杂染就是为了名闻利养,这个就是杂染,为了恭敬是杂染。所以他一定是清净心,菩提心,没有任何的杂染,然后为了利益众生来说法,只有这个条件,那么单纯的,没有附加价值、附加的条件。所以我们说:说法师他一定要意乐清净,一定是跟菩提心清净心相应的这样的一个状况之下来说法。

那至于闻法的听众呢?他也必须要有三个条件,也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我们学佛修行这么久,如果说为什么都停止不前啦,或者是都没有办法进入状况啦,或者是没有办法获得那个佛法的受用啦,原因就出在这里:

他可能听闻的时候,第一个,他就没有办法明白说法的妙义、甚深微妙的义理。听闻的必须要听得懂啊,因为闻思修嘛,如果说法法师说的那个甚深的微妙的义理,你听不懂的话,你怎么思惟?你怎么修?后面就没有啦。所以至少第一个条件你必须要听明白,听明白法师说的那些内容是什么,听明白之后你才能够思惟,然后才能够修习嘛。好,闻思修一定是这样的一个步骤。所以听明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那第二个条件就是说,当你听不明白的时候,但是你有那个好乐心,有那个希求心,希望能够怎么样?去弄明白嘛。有的人听不明白就算了嘛,听多少就多少嘛,听多少算多少,也没有很精进地去想要求了解的那个希求心,没有,他也是没有办法进步。他会一直停顿在那个听得懂的部分,然后听不懂,永远听不懂,因为他没有想要去弄懂,他也没有很精进想要求了解。因为这个希求心很重要,希求心它会打开我们内在的那个智慧、想要去求了解的那个智慧。所以对佛法一定要有广大的希求心,不管你今天程度到哪里,或者你听懂了多少,都没有关系,但是我们心里面呢要先发心发愿说:“我希望能够遍学一切法,而且能够通达一切法,一切法不管是了义不了义、究竟还是不究竟,我都能够彻底的明白”,所以要有这个具有精进求了解的智慧,这个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有关于到我们什么?那个修行是不是能够快速成就,就是看你第一个有没有听明白,第二个有没有很精进的想要求了解的这个智慧。

那第三个也很重要,对于说法的法师,我们要生起甚深的信心,还有恭敬心。这个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说:我们如果说对说法的法师他没有恭敬心,我们会怎样?因为傲慢,然后他说的法我们都记不清,没有办法进到我们的心中,然后去好好的思惟。

那信心当然也是很重要,因为信心就是你对这个说法的法师有几分的信心,你就能够得到几分的法益。直接就是这样子来说明白了:你如果一分恭敬,你就是得到一分的法益,九分的怀疑嘛,就全部挡掉了嘛,那个法都进不来。所以信心也非常的重要,就是信心我们讲《百法》的时候也讲过,信心就是你心清净的程度。一分清净,就是你的心是一分的信心,就一分的清净,那佛法就得到一分的利益。那你十分的话,那就是十分的,你的心是十分的清净,十分的信心,才有十分的清净,那你得到了法益就是十分,它直接就全部、全盘接收,全部都进入到你的内心,没有丝毫的怀疑来打折扣,没有,就全部都完全融入到你的心中。所以它也是非常重要的条件。

那第三也很重要,所说的法一定要是如来亲口所说的经,第一个,所说法的内容。那第二个呢就是:不管是阿罗汉或者是菩萨为了弘法所说的论。佛所说的一定是经,其它阿罗汉或者是菩萨所说的只能称为论。但是这个论呢,不管阿罗汉或者是菩萨所说的论呢,一定不能超越佛所说的经的内容,你论不管怎么说、怎么阐述,但是都不能够违背佛所说经的内容跟法教,不能有丝毫的违背。绝对没有自己发明,然后自己想象,然后自己来说一套自己那个体悟的一些论的内容,是不可以的。他绝对不能够超越佛所说的经的内容,这个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就知道,如果不符合这样的内容,就是什么?我们所说的邪说啦、邪法啦或者是相似法,它就不能归在佛法的范围之内,因为违背了佛所说的经。

那第三个也是,有历代祖师所传的口诀,这个也是那个传法上师,就是一代一代传承传下来的嘛,所以他也是按照这个历代祖师的口诀来传;但是也是很重要的,不能够违背佛所说的经,还有什么?还有所说的论、菩萨所作的论,不能违背经和论的内容,这口传的这些所有传承的内容也都不能够违背经论。违背经论的也是邪说、也是相似法,不是真正的佛法。

所以法师说法的有哪些内容啊?就这三个内容。除了这三个内容之外,就都不是正法。所以这个也是非常非常重要。因为现在很多新兴宗教,然后也很多相似法,让我们都弄不太清楚,那到底是真的佛教还不是真的佛教啊?那我们就现在能够辨别了嘛,他所说的内容有没有违反佛所说的经?还有那个阿罗汉或者菩萨所说的论?或者历代传承祖师所传的口诀?有没有违背这三个,若有违背的话,就不是正法。

但是最重要的呢,还是听闻的时候我们必须要离三种过失、六种垢秽、具四种相,还有发菩提心——这四个条件。

三种过失不闻、不记、烦恼
六种垢秽骄傲心、不信心、懈怠、散乱、昏沉、不耐
具四种相作病人想、良药想、良医想、具出离心
发菩提心为报恩故求成佛

哪三种过失呢?第一个就是“不闻”。就是我们在听法的时候,本身比喻就好比一个破的碗,那我们知道碗破的话,你是没有办法装任何的东西。因为一个碗破了,可能剩下一半,你不管装什么都装不进去嘛,所以就用这个来比喻说,任何法呢都装不进去,任何法也都不能接受。虽然你人在法会的会场,但是你怎么样?所有听闻的法都没有办法进去,这是第一个过失。

那第二过失“不记”,不记就好像一个有漏的碗,他虽然装进去,但是他都漏掉了,所以他装不住都漏掉了——这是第二种状况、第二个过失,就是你听闻的法都漏掉了。

那第三种“烦恼”,就是你人在会场;但是你心中充满了种种贪瞋痴等等的烦恼,这个就好像这个碗里面装的毒,就算你装满了甘露的妙法,也一样都变成了毒,就是烦恼是最强的污染。

这是三种过失。

那六种垢秽呢?就第一个是骄傲心。我们都知道水是不会向高处流,水一定是往低处流嘛;可是你骄傲贡高我慢,就好像高山,法水不入,;水只会向低处流,不会往高处流。所以如果仗恃着自己的智慧高啊,或者学问大呀,就好像高山一样法水不入,是不能够得到任何的法益的。所以我们要谦下,要谦虚卑下,好像沟渠一样才能够留得住水,任何的法水才能够接纳。

这是第一个,我们听闻的时候,不能觉得说我已经学佛一辈子了,几十年了,四五十年了,或者是我是什么什么什么什么什么很殊胜的法的传承啦,或者什么,不管你怎么想,你听闻的时候就是要非常的谦虚卑下,这时候才能够完全的接纳佛法到你的心中,不会有任何的阻碍,不然都被你的贡高我慢挡掉了,也是一样没有办法,法水不入,没有办法接纳。

那第二个是没有信心,不(具)信心。那如果没有信心,一面听一面怀疑,一面听一面怎么样?批判、评判,用自己的妄念不停的比较,这样也得不到佛法的真义。不停的批判、比较的意思就是说他用比量、第六意识的比量,一面听一面比较。那我们知道佛法讲的都是现量境,现量无分别,现量境它不是用头脑或者是第六意识比量去了解的。这个也很重要。如果我们听经的时候,用我们的第六意识的头脑在听,或者第六意识比量分别来听的话,你也是没有办法直接契入到心中,因为佛所说的都是现量境、祂自己所证得现量境;可是我们用比量去听闻,是没有办法直接契入到我们的心中。然后再加上我们过去可能一些错误的知见、邪知邪见,然后又一面听又一面比较,那当然是不管再殊胜的法,也是没有办法进入到心中。所以这个没有信心也是一种过失、一种垢秽。现在讲六种垢秽。

第三个是懈怠,就是虽然来听,但是懒懒散散的:就既然来了嘛就听一听嘛,随便听一听嘛,听得懂也好,听不懂也没关系,反正我有来捧场,所以也没有很精进地想要求了解。我们刚才讲了一个条件,有没有?闻法者的条件,就是他要很精进地求了解的那个智慧,这个很重要。可是你没有那个精进求了解的心,就是现在讲的懒懒散散的懈怠心。

第四个呢,就是散乱。散乱,就是听法的时候不专心:可能是东张西望,看哪个师兄有来啊,哪个该来的没来,不该来的都来了,好好看一下。因为好久不见了,只有上课的时候才会碰面嘛,平常都碰不到,所以看一看有哪些人来了没来啊,就是老是攀缘外境,或者是说法的这个讲堂,它的环境啊,会不会让你觉得很舒适啊,像现在就有点闷嘛,所以那个空调是不要调一下,就闷闷的,就是会影响你上课的那个情绪或者是感受。就是说你攀缘外境的话,攀缘外境就是一切的那个外在的条件,太冷了、太热了、舒服啦、不舒服啦、然后有没有什么气味啦,还是什么啦,就表示你的心是往外攀缘,没有很专心地听,然后那个法没有直接进入到你的心里面,因为你的心是往外攀缘,所以法就没有办法直接进入到你的心中嘛,因为你都是往外,外境就是对你会有一些影响。或者是你没有攀缘外境;但是你在想自己的事情:今天早上发生的事情,现在还在想;然后还在担忧我明天什么事情,就是在想着自己的事情;虽然人在会场,但是却没有真正的闻法——这是心散乱的一种垢秽。

那第五个就是昏沉。你没有胡思乱想,坐在这边胡思乱想,要不然就是怎么样?头昏昏沉沉的想要睡觉,甚至真的打瞌睡,这个就是昏沉的现象,那当然讲什么也不是很清楚嘛,所以也得不到法的利益。

所以佛经上都叫我们“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有没有?听法的时候要仔细地听,专心地听,注意地听。“谛听、谛听”就是仔细听,专心听,注意听,然后“善思念之”很重要。思是什么?令心造作嘛;念是什么?明记不忘嘛。所以你不但仔细听之外呢,你的心的状态是什么?就是让我们的心随着法义转,这个是令心造作嘛,思是令心造作,你的心,你在听闻法的时候,你的心是怎么样的造作?就是随着你听闻的内容,你的心随着那个法义在转,这个叫令心造作。念,明记不忘,所以你的心不但随着法义转,而且呢,明记不会忘失。所以你仔细听、专心地听,然后你的心就跟你所听闻的法义什么?相应,然后随着你听的,你的心也在转,然后你就不会忘失,在你的心中明记不忘,这个是真正听闻的状态,是这样,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好,这样子的话就没有刚才讲的三种过失啊,六种垢秽,就都没有了嘛,是不是?

我们刚才垢秽就是讲了五个,还有第六个垢秽呢就是不耐。对听经或听法不耐烦,一下看手表时间还有多久,哦还没下课这样,然后如果有书的话就一直翻书本,怎么讲了半天还在第一页?那后面到底在讲什么?赶快翻一翻,就不耐烦的表现嘛,就是说没有办法很专心地坐在那里。有很多小动作,都看得出来他的心其实是不耐烦的一种状态。要不然听到那个不想听的时候就是:诶,跟隔壁讲、聊两句,问候一下什么,这个都是不耐烦的一种表现。

所以基本上如果说对听经闻法没有耐心的话,我们平时呢可能也就是对法没有什么耐心。因为你听闻的时候,你学习的时候都没耐心,那你回去怎么可能有耐心来好好的修呢?所以一点苦就不行啦,然后有点外缘也不行啦,然后又说这个干扰啦、那个干扰啦,其实是谁的干扰?是你自己心里面太热闹了,对不对?是要责怪外在的环境,然后影响你修行的心;其实都不是,修行都是靠个人,跟外在没有关系。主要是你的心是不是能够进入状态?进入状况?才是比较主要的原因,所以这个不耐烦它其实是很重要的一种垢秽。

你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如果说不耐烦的话,那你修的时候一定是不耐烦!这样子不耐烦的结果就是很难修忍辱嘛。忍辱就是有耐心啊,讲白话一点,忍辱波罗蜜怎么成就?就是你有耐心到没有办法形容,实在是超有耐心的,不知道要怎么形容,任何情况之下你都不会不耐烦哪,不管是天气的变化,冷啊热啊,还是什么都没有问题,那修行的环境都没问题,没有什么人家来干扰我,都没问题!你能够忍耐嘛,那没有强忍咯,我们说忍辱波罗蜜也是三轮体空嘛,没有一个我在忍,然后也没有忍的对象,也没有忍的这件事情啊,你就是直接进入到法的那个境界当中。

所以不耐烦的话,它其实是会障碍我们成就的。从学习的时候就没有耐心嘛,所以你怎么可能有耐心来吃尽一切修行过程当中的那个苦呢?也是不可能忍受的嘛。那对自己的修行都不能忍受,那你有那个耐心去度众生吗?当然也是没耐心嘛,因为是同一件事情嘛,耐心的本质没有变,只是对象改变了。不管你对什么没耐心,就是你对什么都就是都一样,对自己的修行或者是对利益众生来讲,都会变得没有耐心。这就同时说明了我们那个忍辱波罗蜜是很难成就的,就是因为没有耐心的缘故。没有耐心,就说今天家里有事情就不来了嘛,对不对?有听没有听啊,少听一次也不会怎么样啊,对不对?就是那红尘俗事太多了嘛,老是牵绊着你没有办法来精进闻法。

那另外就是具四种相,《华严经》当中说:“善男子,需作病人想,法作良药想,说法师作良医想;同时具备出离心,视三界如火宅,不愿有片刻的停留。”

就是说善男子(就是闻法的人)必须自己(当)作自己是病人;不是世间的你的身体有没有病,不是,我们没有开悟解脱成佛就是有病嘛,对不对?各种障碍就是病,无明是病、烦恼是病嘛、见思惑、尘沙惑、无明——这个都是病啊,因为它是障碍我们不能够解脱甚至成佛最主要的原因嘛。

那我们没有究竟圆满解脱,就表示我们是有这些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这个就好像那个生病的人已经病入膏肓了,最主要是因为无明嘛,无明才会有这些我执还有法执。就是一切法本来无我,但是因为无明,无明是最大的什么?最严重的病,就是无明。因为无明才以为有我:我是真实的,一切法是真实的,因此才轮回。

所以一定要想:我今天没有成就的话,就一定等于是病人一样的嘛,因为我还有这么多烦恼啊,三惑嘛:见思,尘沙,无明是三惑。就好比一个病人已经病得很严重了,那要找医生,谁是医生?就是法作良药想,说法者是医生,那说法者所说的就是良药,就是一切的法,就是治疗我们病人最良最佳的良方、最佳的药方。

所以我们怎么能够这个破见思惑啊、尘沙惑、无明惑,就是要靠佛法的修行嘛,佛法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破三惑的那个方法或者是道路嘛。那有了这个佛法的方法跟道路,我们才可能怎么样?把病治好。可是这个良方靠谁来告诉我们呢?就是说法的法师嘛,所以我们说说法师要作良医想。好,所以我们知道佛是大医王,不管你什么病,就是不管你有什么烦恼,祂全部都有那个法门来对治的。所以说“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嘛,你有八万四千烦恼,佛就能够说八万四千个法门度你每一个烦恼。所以佛是大医王,那祂所说的,都是治我们各种病的良方,那个就是法。

那同时要具备那个脱离心,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出离心。出离心怎么样检查呢?就是你有没有视三界如火宅?不愿意有片刻停留,片刻一刹那都不愿意停留,我要赶快解脱这样的一个心情叫做出离心。可是你这个看不破、那个放不下,然后这个舍不得,就没办法了,因为牵绊你继续轮回的因太多了!就是贪爱这个世间,贪爱这个三界;因为贪爱三界啊,你就很难出轮回嘛,很难脱离轮回。

那佛再告诉你怎么样脱离、出离的那个三界的方法,你就听不进去,因为你贪爱嘛;所以佛说那个解脱法你不会去想要修的,因为你贪爱还来不及啊!所以这个出离心为什么那么重要?因为有出离心,这些法你才会去精进地去修习,然后达到什么?解脱这样的目标。

这个是具四种相。

那发菩提心也很重要!我今天来听经闻法绝对不是为了我自己的成就,这个是前提。最主要的动机跟发心不是为了成就我自己,我今天才来听经闻法的。是为了什么?报恩,因为无始劫以来,一切众生都可能是我生生世世的父母嘛,那他们对我都有恩,不管哪一世的父母,他们对我都有恩,我们都应该要报恩。但是世间的报恩,报恩得不究竟,你把他…,就是你很孝顺,然后一切世间的那些圆满,你都把他照顾得很好,然后这样子是对他有真实的利益吗?没有啊,因为他还是会继续地轮回嘛,所以世间的报恩都不究竟。

怎么样才究竟?就是帮助他解脱或者开悟成佛,这个才是究竟的报恩。那我有什么能力帮助一切往世的父母都能够出离?脱离轮回或者是成佛,开悟解脱?除非我成就嘛,对!要不然我讲不清楚,我自己都没有修好,我怎么去带领他们解脱、开悟成佛呢?除非我成佛嘛,就是基于这样一个报恩的心:我发菩提心,希望我往世生生世世的父母,我都能够真实地利益他们,帮助他们解脱、开悟成佛,因此我要成佛!这就是我今天来听经闻法的目标,就是为了这个,没有其它的。就是至诚的发菩提心,希望能够利益一切往世如母的众生,因此我发心发愿要成佛,这样子来听经闻法,这个动机跟发心就正确了、就对了。

好。所以如果说法者就是说法的人,还有听法的这个法众,还有所说的法——这三个如果都能够圆满具足我们刚才讲的那个条件的话,在这种条件之下,那个说法法师,即使他所说的法短到一句话或者是一个偈颂,就等于是十方诸佛的功德。如果这三者都具足的话,那个功德很大。那我们闻见的人、见闻的人,我们所获的功德呢,也比我们以恒河沙数的金银财宝啊、什么七宝这些来拿来供佛,比这个功德还要大,恒河沙数哦,数不清的金银财宝哦,你拿来供佛的功德,哪个比较大?还没有我们今天听到法师说的一句话、一个偈颂的功德大。

可是它大前提就是我们刚才讲的那三种要圆满:说法法师要圆满、听闻的这个法众要圆满、还有所说的法也要圆满——这三个都具足才有这样的功德,说法跟闻法的功德。甚至你到寺庙里面,它如果这三者具足的话,只是听到钟鼓声,你将来也能够究竟得到菩提,为什么呢?因为你已经种下殊胜的闻法的因的缘故,闻法的因已经种下了,所以将来呢一定能够得到究竟菩提、究竟能够得到菩提,就是因为这个因、因缘已经种下去了,闻法的因缘已经种下去,所以将来有一天一定能够证得菩提。

所以我们就知道这个非常非常的重要。尤其讲般若系统的,般若经或《心经》就一定要具足这三个条件,我们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

那我们知道小乘呢就是自己求解脱嘛,自己离苦得乐就好,自己出离三界,只管自己的解脱。但是大乘呢他除了个人之外,还发愿要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让他们也都能够离苦得乐,这个就是大乘,这个我们都知道。就好比一辆大车,你可以载很多的人,用这个来比喻,除了自己能够坐以外,还可以承载很多的人。所以因为那个发心广大,所以才能够究竟成佛。

因此我们说到大乘的法教呢,它有七个重大的含义。什么叫大乘?就这有七个大:

第一个大就是它“经大”。它有八万四千个法源,就是说它法的来源有八万四千这么多,法的来源,那有的是存在龙宫的,我们知道龙宫有很多嘛,不是有一个那个说到龙宫这样转一圈都还没看完;那也有藏在地下的,地下也很多;还有存在天上的虚空的。所以流传在我们世间的,我们看起来好多经论嘛,三藏十二部好像很多,其实没有传世的更多——这就说明大乘的经是经大,它真的是,内容真的是虚空也装不下,太多太多了,那流传世间的是一点点,只有一点点,真正大乘法要是它说有八万四千个法源,非常非常的多。

那第二个就是“利他大”。修大乘道呢不但自己证得究竟,还能够使众生获得究竟,所以它是真正的自利利他;只有大乘才能够真正的自利利他。

那第三个是“方便大”。因为大乘它是从菩提心出发,所以它对于一些那个事相上呢,很多事相上它不会特别去拘束。譬如说戒律,那小乘戒不管是在家的五戒,出家的什么比丘有二百五十三戒啦,比丘尼就更多了嘛,超过五百个。所以会有时为了戒律,就是说小乘的那个出家戒看起来有时候好像会跟菩萨的菩萨戒好像会有一些冲突的地方。所以有时候他不知道要顾那个小乘戒、还是要顾那个菩萨戒。就是很多修行人,尤其是出家众,他受了那个比丘或者比丘尼戒,可是有一些戒律的那个内容好像跟菩提心有一些违背的地方,他就因此感到困惑。我也常常被问到,出家众来问说:那我这个时候我要顾我的那个小乘的别解脱戒呢?还是要顾大乘的那个菩萨戒呢?

就看你自己的选择,你是要走自己解脱的道路呢?还是要走菩萨道?小乘的解脱道是你这一世修行的目标呢?还是大乘菩萨道是你这一世修行的目标?你这个目标定好,你才知道要顾哪一个。如果你想自己先成就小乘的小乘果,不管阿罗汉果还是辟支佛果,那就一心一意只要顾好什么?别解脱戒就好了。可是如果你这一世想要发菩提心利益更多的人,那你可能就要顾菩萨戒。就是你自己选择,没有好跟坏,你自己看你这一世你的目标是什么,这样你就不会矛盾冲突。

其实它也没有矛盾冲突的,其实是没有矛盾冲突的。只是还没有成就之前,会好像心里面打架。因为他没有办法圆融,其实任何的经律论,或者任何的戒定慧呢,它其实不管小乘、大乘、金刚乘它是不会…,它是能够圆融、不冲突的。只要你的心圆融,你的心圆融的意思,就是说,所有的经论在你的心里面都已经圆融无碍了,这个时候你再表现出来的戒定慧它就是圆融的。它其实是可以圆融;不然佛说法祂都说呀,那佛陀祂为什么不会觉得说有矛盾冲突?其实是没有的。

只是我们要明白小乘的解脱、小乘的别解脱戒它的目标就是解脱,要赶快出离三界,达到解脱,然后证阿罗汉果或辟支佛果。所以他们重视的是什么?贪!贪是最大的障碍,贪让我们没办法解脱。一念贪就轮回了嘛,所以修解脱道的话,你就一定要绝对的断贪。所以小乘一切的法门都是教你怎么断贪的:不净观断贪爱啊,全部都是为了断贪,它所有戒律也是为了怎么样?让你不会有增长贪的机会,全部都怎么样?全部都把你弄好了,你只要按照这个戒律来修的话,那就很快解脱了啰,再加修禅定啊,空性的智慧现前啊,就证果了嘛,灭受想定就证果啦。所以你的修行的目标就是对治贪就好了,贪摆平了,你就不可能因为那一念的贪再来轮回了,很简单,你就解脱了嘛。

可是大乘就不行咯。大乘的菩萨戒最主要是什么?断瞋嘛,对不对,因为瞋心是发菩提心最大的障碍。“瞋心障慈害障悲”,有没有?障碍我们慈悲心没有办法生起的就是瞋恚,还有害心。瞋心障慈,害障悲。所以你如果要走的是大乘菩萨道的话,你就不要断贪了,你要赶快断瞋,因为你瞋心一发起来,忿,恨,恼,嫉、害,菩提心都不见了,连影子都找不到了。那忘失菩提心就怎么样?就破菩萨根本戒了嘛,菩萨戒的根本戒就是你忘失菩提心。可是你忿,恨,恼,嫉、害,你那个瞋恚心一起来,菩提心就忘失啦,因为你身心在那个热恼里面,你是不可能发菩提心的。

所以要走大乘菩萨道的,你最主要就是赶快把你的瞋恚心摆平。怎么样摆平?你就发菩提心就最快了嘛。没有一个发菩提心的人瞋恚心很大的,没有嘛,它不可能同时存在。所以你真实的菩提心只要生起的话,你瞋恚心自然没有了,忿,恨,恼,嫉、害也都没有了;因为你念念都想着要怎么去利益众生嘛,怎么帮众生拔苦的悲心嘛,怎么样给众生快乐的慈心嘛,然后又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嘛,你瞋心自然就没有啦,你不用去特别找法门来对治瞋心,你只要发菩提心就断瞋心最快嘛。

所以走的路线不一样,自己要先想好,你走的是哪一条路?你要走的是哪一条?是解脱道还是菩萨道?

那我们这边为什么说大乘它是方便大呢?它就是举到一个例子:就是说释迦牟尼佛祂在往昔的因地当中,祂看见有商人不是往大海去取宝吗?这个大家都很熟了,那五百个商人到大海去取宝,那这五百个商人他其实都是菩萨的化身。那我们都知道这个船主想要把这五百个商人怎么样?杀害,哇!五百个商人所有的财宝都归他嘛,这是多么欢喜的一件事情。所以他就暗自起了那个杀心。可是释迦牟尼佛知道了,祂就把这个船主杀掉。

那小乘戒就说不得了,破了什么?杀生的根本戒啊,对不对?那这个罪很大。可是我们现在知道不是嘛。祂杀害这个船主呢,是拯救他杀五百个菩萨的业,那个才是堕地狱不晓得要多少劫才…,永远都出不来可能,因为业太重了嘛,所以就把这个船主杀掉,然后拯救五百个菩萨(商主是菩萨的化身),那这五百位菩萨住世的话,你看能够利益多少众生嘛,那你说他的杀业重不重,没有杀业嘛,还有功德嘛,是不是这样?

所以大乘它制戒,就不是说你看你有没有杀人,有杀人就是破杀生戒,不是这样看的嘛,我们才说它方便大。你杀了一个要堕地狱的,等于是救了他,你还怎么样?救了他杀害五百个菩萨的业嘛,那个很重嘛,然后这个五百位菩萨又可以利益很多的众生。所以是佛所听许的,说这种情况之下杀不但没有那个业,还有功德。

所以杀盗淫就是戒定慧,这个小乘是没有办法接受的,“杀盗淫本身就是戒定慧?你凭什么?”对啊,可是大乘就是可以啊,杀盗淫本身就是戒定慧——可是它的大前提就是菩提心、空性的智慧,悲智双运。这种情况之下,清净心、菩提心、空性的智慧下,这个状况之下啊。你没有证悟空性还是有业的,还是有罪的哦!这样的大前提之下,杀盗淫就是戒定慧,这个是《维摩诘经》里面讲到的,杀盗淫就是戒定慧,《维摩诘经》直接这样说的。所以我们才会说这个大乘呢是方便大。

所以小乘它只看你身口有没有犯,它不管你意业怎么想。可是大乘不是,它首重意业,你的起心动念是跟什么相应的这个来评判,你是菩提心的,OK;你有杀心的就不OK了。它不从你的身业去做什么?你口业有没有犯到,我不管,先看你的起心动念,大乘,起心动念跟烦恼相应的统统不对!有我、强烈的我执法执,统统不对!

那小乘不管你想什么啊,你只要你嘴巴没有犯那四种口业,你身没有杀盗淫就好啦,它不管你心里面有没有淫心啊,不管啊,看你有没有表现出来。所以小乘跟大乘的制戒是不同,是因为他们一个走的是解脱道、一个是菩萨道。这样子就不会矛盾冲突,它其实没有的。

好,那第四个呢是“智慧大”。我们大乘经典对一切的法性、一切法的法性,它解释得最彻底、最透彻。一切法的法性,一切法的法性就是诸法的根源嘛!它是把一切法的根源都讲得很清楚,所以你就可以怎么样?返本还源,你就可以从你现在不管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可以直接回到那个一切法的根源。

我们常常就比喻说:你找到回家的路了,那个回家的路,那个家就是一切法的根源,你可以回到一切法的源头。那只有大乘讲得最清楚、最透彻、最明白。所以我们说它智慧大。

那还有第五个是“果大”。小乘只能证到阿罗汉果、辟支佛果嘛;但是对于怎么样能够究竟成佛,小乘是完全没办法了知的,因为他无明没有破的关系,所以对于怎么样到达最后的圆满究竟成佛,他是一点都不明白是怎么样的一个状况,所以小乘只能够证到阿罗汉果、辟支佛果;大乘的佛果它是没有办法证得的。所以我们才会说大乘呢它有成就三身啦、五智啊,都能够圆满具足。所以我们说它的果大。

第六是“精进大”。我们知道大乘唯一的善根就是精进嘛。小乘的善根就是什么?戒定慧?无贪、无瞋、无痴啊,就是勤修戒定慧嘛,熄灭贪瞋痴嘛,所以小乘的那个善根是无贪、无瞋、无痴。但是大乘只有一个善根——就是精进,因为一切的不管你六波罗蜜啊、十波罗蜜啊,六度十波罗蜜要圆满呢,只有靠精进,所以唯一的善根就是精进。所以大乘虽然知道一切法如幻,众生如幻,但是他仍然精进地度众生!好,所以这个是精进大。

那第七个是“利益一切众生大”,这个就是在经典当中,我们看佛有时候说有我,有时候说无我,有时候说非我,有时候说非人,有时候说非我非佛,看起来好像怎么样?自相矛盾;但这个都是佛的种种方便,随不同的根基因缘说不同的法,使他们都能够相续不断的随缘成就,这个就是大乘法教的利益一切众生大,就是没有一个遗漏的,都有相应的法让他们成就。

所以佛会说种种的法,就是为度那个不同的众生嘛,为度一切心,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心,佛都有给你相应的法来度你,所以祂没有一个遗漏的,所以我们说利益一切众生大,就是没有一个众生会遗漏的,因为佛都会根据不同众生的那个根性还有因缘来说跟他相应的法,然后让他能够得到佛法的利益。不管是解脱还是开悟成佛的利益,或者是有的人只要求人天果报,祂就教你要修那个断十恶嘛、行十善嘛,五戒十善就有人天果报啊。因为不是每个人想要这世就想要解脱,就想要成就,他只要有世间的那个什么?种种的圆满福报他就好了,那就教他断恶修善就行啦,你只要行十善业断十恶业,你就有人天果报,也可以啊。

好!不管你想要求什么,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佛都没有一个遗漏,一定有相应的法。好,所以我们说它利益一切众生大。

好,那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刚好时间到了。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