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1、教授殊胜1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很重要的观念,应该要了解的;因为修行就怕观念错误,观念错误就没有办法成就,不管你多么的精进,都没有办法成就。

所以我们是针对修行来上这个课的,修行人应该有的观念,而且是正确的观念。我们现在既然是上《菩提道次第广论》,所以我们就要知道这本论它到底有什么殊胜的地方。

首先讲为什么叫“菩提道”、“次第”、“广论”这几个字:

“菩提道”就是解脱之道、成佛之道。菩提者,觉也嘛,觉悟的道路、就是成佛的道路。因为只有佛祂是完全觉悟的人,所以菩提道就是觉悟之道、成佛之道。“次第”,你怎么样达到成佛之道或者觉悟之道的修行次第,是不是很重要?首先要怎么修、然后怎么样,整个很完整的成佛道路的次第。“广论”,详细的说明叫做广论。有时候是略论嘛,略论就是没有那么详细的说明。

那这本论,我们看经题、看这个题目,我们就知道它讲的是什么:我们要达到解脱道,开悟成佛之道,所需要修行次第的详细解说,就是这本论的内容。

那这本论到底有什么殊胜的地方呢?我们今天从五十一页这边开始上(课),这边首先是介绍这本论有四个殊胜的特质。这本论到底殊胜在哪里?就是五十一页这边开始介绍本论的法殊胜、四个殊胜,四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就是说这本论它通达了一切佛法的内涵,不管显教还是密教,它并没有违背的地方。所以我们到现在,如果还觉得显教跟密教是互相违背的,大乘跟小乘是互相违背的,这个表示我们的观念是错误的。小乘是大乘的基础,显教是密教的基础——这个很重要。小乘是大乘的基础,显教是密教的基础。

那换而言之,修密教就应该要有什么?小乘要不要?(有师兄答:不要)不要啊?(师假愠笑道)你出去。小乘是大乘的基础嘛,所以大乘人就要修小乘,对不对?对呀。那显教又是密教的基础,那你说密教要不要修小乘?

为什么显教需要修小乘?或者为什么说小乘是大乘的基础?原因在哪里?小乘主要是以什么为目标?自我解脱嘛,出离心,对!所以小乘是以出离心为根本。大乘呢?是以什么心为根本?菩提心为根本。那出离心跟菩提心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假设如果一个人没有出离心的话,他可不可能有菩提心的发生?不可能,为什么?为什么没有出离心就没有菩提心?为什么出离心是菩提心的根本?因为他对三界还有贪著、他自己还有贪著,他怎么可能发菩提心说想要利益众生,是不是?一定是他本身对这个三界已经没有贪著了,这个时候发的菩提心才是真实的菩提心。

菩提心分两种嘛,什么?世俗菩提心跟胜义菩提心,对。当他有了见空性的智慧、解脱的智慧、无我的智慧,他所发的菩提心是胜义的菩提心,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所以我们说:为什么小乘是大乘的基础,为什么小乘的出离心是大乘菩提心的基础,为什么没有小乘的出离心就没有大乘的菩提心的原因就在这里。

那为什么显教是密教的基础?对呀,为什么修密教的一定要有显教?显教就是小乘大乘,就是显教的内容嘛。那我们应该有结论呐,刚刚讲出离心、菩提心,就是因为出离心跟菩提心都是修密教的什么?根本!

我们可以再假设嘛:一个人没有出离心,他可能密教成就吗?所以他才会去搜集宝贝,因为他对三界的贪还没有生弃,所以他今天来修密教的话,他还有贪著,他带着我执、带着烦恼、带着耽著三界的这种种贪来修密教,因此他就会带着他的贪著来修密法。

那我们知道密法一定是站在般若无分别智、就是空性的这个基础之上,而且是大乘的空观基础之上,就是中道实相或者中道正见或者中观正见(它这个名称都好,很多名称无非就是在讲这个),他是站在这样一个见地之上来完成密教的修行。可是他没有这个大乘的中观见,大乘中观见又基于什么样的基础之上呢?又依于什么样的正见?就是不但要有人空观,还要有法空观,不但有小乘的空观,还要有大乘的空观——这两个空观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完成密法的修行。

所以他如果说连出离心都没有,表示说他连人空观(我空)这样一个空性的基础他都没有,因此他不管修什么法门或者是哪一个传承,他都是带着很强烈的贪执来选择他的法门——就是因为他没有人空观这样的一个基础、小乘空观的基础。

那他当然也没有法空观、大乘空观的基础,那他当然不但没有小乘的出离心,没有小乘出离心就没有大乘的菩提心,我们刚才已经知道了。所以他变成说,没有出离心也没有菩提心,他今天来修密乘也不可能有什么结果的,所以他都在搞他的贪瞋痴慢疑这样子而已,增长了他很多的执著,一面修一面执著,因为学的东西越多嘛、接触得越多,就反而容易增长他的贪著;所以他修行密教的时间越长,变成说:诶,他贪染的东西越多,就会有这个现象。我们就知道他的问题出在哪里,就是说他连小乘的基础都没有,大乘的基础没有,他没有显教的基础,当然他就没有办法完成密教的修习。

所以我们今天要特别来把这个观念厘清:为什么修密教,显教是这么重要,或者小乘为什么是大乘的基础。

好,这就是第一个部分要介绍的:显、密其实它没有互相违背。

那第二个要介绍的,就是本论说的都是正确无误的圣教,所以是最殊胜的教授,这是本论所有的内容,是宗喀巴大师他的著作,所以他所宣说的一定是正确无误的圣教。

那什么叫圣教呢?凡是没有颠倒、正确没有任何错误的,我们都称为圣教,就是可以达到最后涅槃解脱、开悟成佛的这个教法,我们都称为圣教。所以这整本论都是完全正确、没有丝毫错误的、正知正见的、殊胜的教授,教导都是非常正确没有错误的——这是第二个本论的殊胜的地方。

那第三个,就是说只要我们按照本论这个…,既然它是成佛的次第嘛,我们只要按照它这个次第来修学的话,其实就很容易了解一切佛法的什么?整个修行的次第你会非常的清楚。本论如果念完的话,你对所有的内容都非常的清楚。所以今天呢,你随便拿一本书一翻开,你就知道它是我们整个成佛次第的哪个部分,就会很清楚,因为你整个次第都完全了解了,所以任何一本经论,你拿出来就知道:哦,它是属于本论下士道的部分、还是中士道的部分、还是上士道的部分。

下士道的部分就是只讲到人天果报,就是说你修十善业,从五戒十善开始,你修的是这一切善法,你就有人天果报,所以它属于人天乘的,是下士道的部分、本论的下士道;可是人天乘并不究竟,因为还在三界当中,只是说你生到人天善趣而已,可是没有办法解脱。

所以要继续修习中士道的内容,中士道就说明了整个解脱道的问题;整个解脱道,怎么样去修习解脱道,透过四谛啦或者是十二因缘啦,声闻乘跟缘觉乘他们的这些教法,就是完全解脱道的内容,所以到中士道就可以自我解脱,没有问题。在整个次第从人天乘一直到解脱道,我们都会很清楚:你今天怎么样修行,你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你是人天果报的结果呢?还是你可以自我解脱了?你会很清楚。

那这样是不是够了呢?自己解脱当然还不够,因为还有这么多苦海当中的众生,他们还在轮回当中。我们因为不忍心,虽然自己已经有解脱的能力、有解脱的智慧,也知道一切解脱的方法;可是我们不忍心看到这么多的众生还在轮回当中,因此我们要发起菩提心,所以菩提心一定是站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你才能够真正发起菩提心,而没有带着自己的贪著在发心。

我们常常发心会退心,就是因为我们的执著还在、我执还在、烦恼还没有断,所以我们一直一面带着烦恼、一面在度众生。所以我们会度得很辛苦,然后常常会退心,觉得众生很难度。

可是一个解脱的人,他不会觉得众生很难度,为什么?因为他自己已经见空性了,所以一切众生来讲,整个轮回的现象来讲,对他来讲都是如梦如幻,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即使说“众生无边誓愿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可是在他的观念里面是像梦幻泡影一样,并不是真实的存在,无量无边也没有这么可怕,所以他就不会是心生退虚想说“哇,这么多的众生,我要度到什么时候?”

外面一直在赞叹,哈哈:“说得好,说得好”,牠们在随喜,好吧!(编按:师指室外的蛙鸣)。

所以上士道开始就是发菩提心,自己已经解脱了,可是他发菩提心,行六度,这就是整个上士道的内容。

所以我们圆满了菩提心,再圆满了六度万行(hèng)的话呢,我们就可以达到最后的什么?究竟圆满的解脱、开悟成佛——这就是整本《菩提道次第广论》,从初开始修学,一直到最后圆满成佛所有的次第,它都介绍得很清楚。所以我们念完了之后,就不会走冤枉路,因为你整个次第都很清楚,你这中间就不会修了半天然后搞不清楚。

因为我们平常学佛都是从哪边插进去,就是那一段,很片段的,片段、片段;但是我们因为没有这样次第的、整个修行次第这样一个很完整的了解,所以我们很片段地学习,学了半天不知道我们现在到底在哪一个部分,不是很清楚。

可是这本论它殊胜的地方,就是它会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所有成佛的次第。因此我们自己现在走到哪个阶段,我们也会很清楚。或者我们今天又去跑什么道场、然后又去听什么经论或者是传授什么法,我们也都知道它是属于这整个成佛之道次第的哪个部分,我们都会很清楚——这就是本论第三个殊胜的地方。

那第四个殊胜的地方,就是本论它会告诉我们正知见。因此我们按照本论这样子建立我们的正知见,然后又按照这样的正知见来如理如法地修行的话,我们就不会造下很严重的,譬如说谤法的罪。谤法的业是一切业当中最严重的。那我们为什么会谤法呢?就是因为不明白,不明白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我们就会依照我们自己的主观成见、我们自己的错误认知、邪知邪见,去判定说“哦,这个是小乘的,那个是大乘的,那我修这个是最殊胜的”,好像其他就被你比下去了,这个其实都很容易造成谤法的罪,那业障非常重!

那本论就特别指出来,哪一些情况之下是谤法的情况。那我们了解之后,我们就不再会造下这样严重的罪。然后本论也告诉我们:我们过去无量劫以来的罪,不管你多么的严重,包含了你过去曾经谤法这样的业障呢,都可以透过四力对治(四种方法来对治)完全的清除干净。那就是它最殊胜的第四点:就是说你过去不管是造怎么样严重的罪啊、五逆重罪啦或者比五逆重罪还严重的谤法业障呢,都能够借着这本论教导我们忏罪的方法而完全的清除干净。

而且我们也因为读诵这一本论呢,也知道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叫做谤法,或者什么样的情况之下会造什么样的业,它都分析得很清楚。那就可以提防我们,将来不会再造,任何的业都不会造,因为它从各个角度来分析那个业因还有果报的现象,这个是在第三本:<深信业果>,完全在讲业果的关系。那一本完全念完的话,我们就对我们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有没有造业,然后是什么业,它的轻重,定业还是不定业,我们都会非常的清楚。从今而后呢,我们就不会轻易的怎么样?动一个坏念头,因为我们知道动一个恶念,它实际上就跟贪瞋痴相应,实际上意业已经造了,即使你没有说出来,也没有做出来。

所以我们就会变成修行非常的小心谨慎、小心谨慎的防护,让它一个恶念都不会生起,到最后可以做到这样,那当然你就不可能再造新的业。那过去造的怎么办?依照本论的方法,如法地来忏除,就能够完全清净。这个就是本论第四个非常殊胜的部分,因为它讲得非常完整。

好,那我们就详细来看这四个重点。刚才是把重点稍微提示一下,这四个重点。

我们翻到五十六页,这边就讲到,最后倒数第三行下面:“若是有人说大乘人不应该学习劣乘(就是小乘的佛法内容),是违背圣教的说法,是错误的见解”——这首先就提醒我们,如果我们还有这样的观念说“我是大乘的,小乘不用修”,错!为什么错?就是我刚才讲的:你没有小乘的出离心时,是没有大乘的菩提心。所以大乘一定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之上,菩提心一定是建立在出离心的基础之上。

可是我们又要再进一步问啊:那小乘是不是完全共大乘呢?是不是完全一样呢?是不是有哪里不一样呢?有没有?有的!只有一点不一样,其他都完全一样。那一点就是什么?小乘急于解脱、急于要入涅槃,这个是不共大乘的。大乘是发菩提心,不是为了个人的解脱,所以他不像小乘人急于要自己解脱——只有这个是不一样的。其他所有的小乘是完全共大乘的。

这个观念就在书上的下面这一页,五十七页这边它就讲到这样的观念,它说:“想契入大乘道的修行人呢,有共道,应学的;还有不共道,就是不应学的,这两种差别,就是共跟不共的部分。”

那什么是小乘跟大乘“共”的部分呢?那就是小乘经论当中所说的内容,是大乘人也应该要修学的部分。那现在有什么原因说它应该被弃舍?所以觉得说“诶,大乘人不用修小乘”是错误的。这就是共的部分。可是不共部分是什么呢?就是不共大乘,唯独小乘人希望求得独自寂静涅槃解脱的部分,这是菩萨不应学的部分。其他的一切内容,虽然是大乘人,也应该共学和修持。

这我们观念就非常清楚了:小乘共的部分是什么?全部都共;只有一个,没有要急于解脱入涅槃,这个是不共大乘的。那我们现在就要种下这样的种子,以后听到小乘的不要说“那个跟我没关系”。尤其是密教的“跟小乘有什么关系?”大错特错!

那我们现在也知道为什么密教那么盛行,那修学的人这么多,为什么成就的人非常有限,就是他可能连这个很基础的观念他都没有建立,他就排斥甚至诽谤,就说:“哦,那是小乘嘛、那是南传的嘛,那是什么了啦……”等一下我们念到就知道,这个就是谤法,谤法的业障非常重。就变成说,他这样子轻易的就排斥,或者是毁谤这些小乘或大乘显教的部分,因此,他就造下很严重谤法的罪,障碍他这一世的密法没有办法成就。

那会造下这样业障的人,我们也知道,因为他本身没有出离心也没有菩提心。那没有这两个心,他其实修密法,他不管今天去参加多殊胜的、多么无上的密乘灌顶,或者是修学,他也不可能成就的,因为心不相应。

尤其是密乘的,一定要有菩提心,他才可能相应;可是菩提心又建立在什么?出离心的基础之上嘛,所以变成说:他没有菩提心就一定没有出离心,所以他就不可能成就,原因都出在这里。所以我们要小心谨慎,从今而后不要再有这样的观念;要不然,我们会因为这样的障碍而阻碍我们这一生没有办法在密教成就。

所以这样的观念就在六十页这边它讲到了密乘。我们看六十页这边讲说:假设做这样的言论,说入大乘需要小乘的法杖所说的内容,这个见解还可以接受,就是前面讲小乘是大乘的基础,这个可以接受。“可是我是密乘的,有需要小乘、大乘显教吗?”就是接下来他讲的:“但是如果要契入金刚乘就不需要大乘啦,我可以承认大乘需要小乘,可是金刚乘大概不需要吧。好,因为密乘有不共大乘的部分嘛,所以为什么要大乘呢?和大乘的内容不一样啊,像密教的灌顶啊,这些什么三昧耶戒啊,什么生起次第、圆满次第,这些显教都没有啊,那当然就不用显教的部分,因为这个部分是显教里面没有的,所以应该就是修这些就好了。”——这个是错误的观念。所以如果持这样的见解呢,是错误不合理的,因为所有大乘的体性全部都含摄在金刚乘内。

那什么是大乘的体性呢?就是什么?发菩提心,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个是共的部分。所以密教共大乘的部分是什么?发菩提心、行六度——这个是共的部分。所以密教也要有这个发菩提心、行六度,共显教,完全一样的。

那密教有它不共的部分是没有错,所以我们如果说今天是修密教,我们有了这个共的部分、显教的部分,我们教理的这个基础,出离心、菩提心、全部都圆满具足之后,我们现在加上密教的不共部分,哇!那一定是这一世可以成就,一定保证今生成就,因为它不共的部分又特别的殊胜。密教就是讲即身成佛,就是这一世一定可以成就。那为什么不能成就?其实原因就是出在我们刚刚分析的那个问题上面。

所以我们现在了解了之后,我们一定要在显教把小乘跟大乘的这个基础打好。那我们今天再修不共显教的密教部分,那这一世一定可以成就——这个才是最正确的见地。

所以说即使修密的行人也一定要修习大乘的内容,所以书上就这样讲。所以密乘跟大乘,我们看六十二页这边一二三四五六,第六行这边,所以密乘和大乘共道的部分就是发菩提心、行六度,还有菩萨戒。所以密教的戒它其实就包含了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所以修密共同要受的戒律不只是菩萨戒而已,这个在前面的,就是第一行下面这边有讲:修密宗必须要受的共同的戒律就是菩萨戒。那内容包含什么?菩萨戒其实就包含了小乘的戒律在里面: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一戒才是菩萨戒,前面(两个)是小乘的戒。所以我们知道,菩萨戒它也包含了共声闻乘的律仪戒跟摄善法戒在里面。

所以我们如果又有错误的观念讲说“哎,反正我就是大乘的戒律,然后小乘的戒律不用守”,错!小乘戒律包含在菩萨戒的范围里面,所以修密教所要受的戒律、所要守的戒律就变成说你包含了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还有密教的什么?三昧耶戒——这才是完整修密宗的人他持的戒律内容,这样才算完整。

所以它这边就讲到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观念。所以它说:不但要发菩提心、行六度、守菩萨戒,还有受所有菩萨的学处,就是说菩萨应该要学的内容,修密教的全部都要学,这个是共的部分。

所以如果仍然执著说显教和密教是互相冲突的呢,这是最后一行,然后就六十三页第一行:“犹如寒热是互相违背的话呢,只是显示自己智慧的粗浅而已”。所以我们现在开始就要把观念建立正确,不要把显教跟密教认为它好像寒热是没有办法结合的。寒热是互相冲突的嘛,好像显教跟密教是互相冲突的,好像没有关系,我可以修密教就好了——这绝对是错误的!

那至于密教不共显教的部分呢,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它在六十四页这边,倒数第四行:在这个共的基础上,共显教的部分、共大乘的部分就是我们刚才念的:发菩提心、行六度、受菩萨戒,还有学习所有菩萨的学处——这个是共的部分。那不共的是什么呢?它这边讲到,如果我们能再加上密乘不共道的部分,譬如说:灌顶、三昧耶戒、生起次第、圆满次第这些,还有所有有关于密教相关的内容、相关的教法,如果我们可以这些全部圆满具足的话,我们这一生很快速就能够成就佛果,是一定没有问题的。

可是如果说我们舍弃共道,就是共声闻、共大乘这个部分的话,那就是极大的错误,终究不能成佛。所以它这个就说明得非常的清楚了。所以我们一定不能轻视毁谤声闻乘乃至大乘显教的部分。从现在开始,不要再轻视毁谤,觉得那个不重要,或者是跟密教没有关系;要不然我们只是自己障碍自己这一世没有办法成就这样而已。

所以我们继续看下一页,六十五页,第三行这边开始:所以如果没有这样的正知见的话,我们很容易就在获知部分见解之后,起了法执而毁谤其他。特别是执著上乘,密乘最高怎么样?毁谤弃舍下乘:“显教?显教不必的啦,密教就好的啦”,执著密教是最高的——这个就是谤法哦。或者是密教里面还有分嘛:释部,行部,瑜伽(qie)部,无上瑜伽部,或者是瑜伽(jia),我们念成瑜伽(jia)或瑜伽(qie)都可以,分成四部。那你今天是修大圆满,或者是那种无上瑜伽部的话,你就轻视毁谤释部、行部、瑜伽部——这个也是谤法。

所以我们这个很容易造的,你只要心里面觉得说“我这个是才是最高的、最殊胜的,大圆满最高,大圆满比大手印高”,有这些观念,其实都已经谤法了。所以它非常容易造,只要我们轻视毁谤任何一个佛法的内容,其实就已经构成诽谤。

所以它这边也讲到:弃舍下三部嘛,下三部就是因为密教内容分成:释部、行部、瑜伽(qie)部、无上瑜伽部,如此一来,便很容易生起毁谤正法,这是严重果报的深厚业障。一切业障最重的就是谤法的业,它胜过五逆七逆(就是那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合和僧),比那个还重。等下会有举例子,它到底多么的严重,我们今后就要非常非常的谨慎小心了。

所以我们看六十六页,一、二、三、四,第四行这边:综合以上所说呢,我们就应当对于什么?佛所说的一切教授,都是众生成佛的什么?善巧方便,没有哪个特别殊胜的,都一样!生起决定的信解——这才是正知正见。佛所说的一切教授都是让众生开悟成佛的方法、法门。法无高下,我们不要在这当中再去评断。

我们昨天也刚讲过嘛,对不对?佛说法是什么?应病与药,看你什么病就给你什么药。你只要病治好,它就是好药,它就是对你来讲,现在是最殊胜的。所以法无高下,我们千万不要有那个高下的分别执著心,这样才不容易造下谤法的罪;不然很容易的,只要我们还有分别执著心,就很容易。

所以就是接下来它讲的:对于现在能修的部分呢,因为个人的因缘不同嘛。佛说法的善巧方便是看不同的众生,他的根器、他的因缘,所以祂所宣说的法的内容会不一样,这是因人而异的,这是佛的善巧方便。

所以我们四弘誓愿不是自己也这样发愿吗?对啊,“法门无量誓愿学”嘛,我们应该先发这样的愿,也不是为了成就自己才学的;而是希望圆满一切的法,就能利益一切的众生,为什么?因为众生的心有八万四千,他有八万四千的烦恼,所以我们如果有八万四千法门来利益他们的话,我们就没有一个众生是没有办法度的。因为众生不同,因此我们为了要利益众生,我们才发愿要成就一切的法,而不是为了自己。

所以我们现在如果还有这样的心态说“我还在选择法门,我自己相不相应”,还这样想的话,表示你没有菩提心,因为今天去听闻一个法或者接受一个法,你只是看自己有没有需要:“我现在需不需要这个法,然后我才决定要不要去接受这个法”,那表示说你目前为止,学佛修行到目前为止,你还是站在自己的利益、自己的需要、个人的解脱为主要学佛修行的目标,所以你才会这样子简择佛法。

可是一个发大乘菩提心的人,他不再会简择。他今天只要有因缘去听闻佛法,他很好乐的去学,即使他今天不是他个人要修的,他也会想说“把它学下来,说不定有一天可以利益众生”,所以他那个闻法希求的心非常广大,就是因为他是真正地希望能够利益众生来成就一切的法,所以他不会轻易的舍弃任何一个法,所以他只要有机会,他一定去学,然后他就把它怎么样?自己学了,然后自己练习了。因为你只是收集法本也没有用,因为你自己没有修修看。所以他一定是学了,然后自己修一阵子,然后有一些体会了,所以将来有适合这个法门根性的众生,他可以马上就教他;然后他也不是只是这样照本宣科,就这样子把它说出去,而是他也经过自己实证的功夫之后,所以他也不会传错误、传法也不会错误,是因为他自己如理如法地听闻,又如理依教地奉行之后,有了这个修证的功夫,然后再把它介绍给众生,这个中间就不会有错误。

所以一个发菩提心的人,他都是用这样的态度在学习佛法的。那有这样的心表示说他是已经发菩提心的,即使他还没有见空性,他也是有世俗菩提心。

这个就说明我们千万不要轻易毁谤,那因为众生的根性不同,因缘不同,所以他可能今天跟哪个教派比较有因缘,所以他会先接触有那个因缘的。那我们的看法就是说“诶,我今天有什么因缘,我就学,我不要去分他是什么教派”,不要在这中间起种种的分别执著,有就学、有就学,我们的心里面都没有什么任何的差别,都是佛陀的教法,都是非常的殊胜,我们也不是为自己学习,而是为了成就众生。

那这中间觉得说,譬如说刚初学,会觉得说有一些好像蛮深奥难懂的,这时候应该怎么办?所以接下来书上就告诉我们:对我们目前的程度还没有办法听懂,因为佛法真的是非常深奥,那刚初学的,他可能觉得会有一些困难、学习的困难,这时候怎么办呢?我们首先要忏悔,我们为什么现在听不懂,是因为我们智慧的缘故,智慧还没有开显,所以目前我听闻的教法,虽然我很好乐学习;可是我真的是听不懂,这时候忏悔自己过去的业障。因为听不懂就是你有障碍,你如果没有障碍,你一定听得懂。所以听不懂或者是没有办法理解,就是有障碍。因为这样的障碍,所以我们首先要忏悔。然后要发愿,忏悔完之后要发愿说“我希望我的业障早一点尽除,怎么样?早一点可以听闻,能理解或者成就这样的法,即使我目前还不能接受或者还不能修学这个部分;可是我并没有因为我现在不适合我,我就把它丢弃;而是我发愿希望能早点清除业障,早一点能学习,圆满这个法,一直到所有的法都圆满为止。”我们要做这样的观想。这样它就可以帮助我们一面清除业障,然后我们能够圆满的就越来越多,一直到有一天圆满一切法为止。

这就是接下来讲的这个部分:对于现在能修的部分呢,有这个因缘,我们就应当怎么样?精勤地修学。对于目前还不能实际行持的部分呢,我们也不应该以为自己说“我目前还没有办法趣入,对我来讲太难了”,然后就随便弃舍,我们千万不要有这样的心。而是应该怎么样呢?应该这样思惟:希望将来能够很快地就去除业障,去除障碍而来修学这个部分,这就是忏悔。然后很正确地来累积我学习修行的资粮。一面累积资粮,一面尽除业障,然后再发广大愿,广大愿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要发愿:希望能成就圆满一切法。那这样子,因为我们这样做,一面累积我们修行的资粮(福德资粮、智慧资粮),那一面又尽除业障,一面又发愿,这样子我们很快的,不久就能渐渐地增长智慧、还有我们的能力,那终于变成说一切法你都能够修学了。

所以它这是第一个殊胜的地方。它接下来做了一个结论,是六十七页倒数第四行这边,就做了一个结论:说本论为什么殊胜的第一个重点,由于本论的教授能够含摄显教跟密教的一切精要、它们的精华,都介绍得很清楚。所以对于任何一位想要成佛道的众生来讲呢,都能够依本论的次第而正确的引导,所以说本论具足了通达一切圣教,没有丝毫违背法的殊胜,这是本论第一个殊胜。

那我们看第二个殊胜,六十九页。本论其法殊胜的第二个理由就是“一切圣言现为教授”。就说我们要了解一切佛法它包含哪些部分?那本论呢完全圆满具足这两个部分。就是本论所介绍佛的法教呢,不管是教理还是修证,都是最殊胜的教授,这是它第二个重点。

为什么说它是最殊胜的呢?因为只有圣者、就是指佛,佛所说的一切圣言,就是从初学佛开始,一直到成佛解脱为止,这当中一切利乐方法都能成办,就是本论分成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它按照这样的次第,从初学一直到成佛为止,整个次第都非常的圆满。所以也只有佛祂能开示一切什么是该取的、什么是该舍的,所有的精要,使修行人能够远离一切的错误和颠倒。

所以我们过去如果说对我们所修学的,虽然我们学了一阵子,或者按照他所教的修了一阵子,如果说我们没有什么进步的话,那可能这个教法就有问题。接下来它要讲的是这个,那我们就应该弃舍。或者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透过我们已经知道的正知见用智慧来分辨,觉得说它好像不如理如法,这个教法我们也应该弃舍。

所以本论它第二个殊胜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才是正确的。那我们有了这样的正知见之后,我们到外面一听,就知道它这个是不是真正的佛法,还是相似法而已,我们可以马上就分辨,这就是本论第二个殊胜的地方。因为它把所有错误的都告诉我们了,所以我们就能够简择,有那个智慧来分辨一切佛法,还是外道法、还是相似法,还是它怎么样,我们一听就知道;不会学了半天,然后也搞不清楚是不是真正的佛法,就不会有这样的过失了。

这个是在七十页,它这边讲到的、第二段这边讲到的:如果是对于所教授的内容,虽然经过多次的练习,仍然无法对于论中所诠释的所有义理产生决定信解的话,像这种情况应该弃舍。就说你修了半天,也一点点没有进步,你的慈悲心也没有增长,然后你的智慧也没有开发,你可能越修越混乱,这个就不对了。

一定是越修心越清净,然后越法喜,不会越修越烦恼的。那个会让我们越修越烦恼的,那个也是出了问题。对,然后慈悲心一定是一直在增长,智慧一直在开发,这个才是正确的教授。

所以它这边说:或者是有时候,情况是显示和佛法的内容有冲突的话,像这样的教授我们都应该要弃舍。

那下面再一段,比如说起了这样错误的见解说,这个就是开始讲了,什么样的情况之下会构成谤法。譬如说种种的经论当中只有讲讲理论,并没有可以供修行的要旨。这就是说,把理论跟修行分成两个部分——还是很多人有这样的观念:“我今天去参加一个灌顶或者是参加一个修学的法门,去学他告诉我怎么修,我回来就照那个法门来修就好了,或者按照这个法本来修就好了。那个理论的部分,跟我现在修学这个法本没有关系的。所以理论归理论,我可以去听经闻法,那是我在听理论的部分;可是我在修的时候是另外一套,我自己在修的这个。”像念佛的他就说“我只要念佛就好了”;参禅打坐就说“我只管打坐就好了,那个理论是没有什么关系,跟我现在修的没有关系。那我如果说:诶,也想去听一点理论的话,哦,我就去听经闻法,这样就好了,可是那个归理论,跟修行没有关系”——这也是错的。

我们修行修什么?就是理论的实践,所以理论跟修行是一回事。不然你修什么?你一定得有理论的基础嘛,所以所有的修行是要完成什么?完成理论所说的那个境界,你要契入的那个方法。所以修行的法门是要让我们契入,去圆满成就理论所说的那个所有的内容,去什么?去实证它,所以它怎么是两个部分呢?它是一个东西。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理论的部分,而且还要有正确的行持方法去契入这个理论的部分,去圆满实践这整个理论的内涵。

所以理论不是在讲理论这样而已,然后跟我们修行没有关系,不是!所以接下来就是:如果我们有这样的观念,也很容易谤法,因为你会说“那个是理论嘛,那个在搞理论的嘛,要搞学术研究的啊,或者是什么…,然后才需要听经闻法,看那么多经论”——这是错的。你经论缺乏的话、你教理基础没有的话,真的是你就没有办法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然后你就会盲修瞎练,你只是抱着一些法门,认为它很好很殊胜,只是这样子修;可是你完全不明白它的道理。那这种情况之下,你要开悟成佛恐怕也不是这么容易。除非过去世是什么?宿世善根深厚,他过去教理已经通达了,所以他这一世很快就开悟了。所以绝对不是说他这样什么都不了解,然后他就开悟成佛,不太可能这样子。

所以它这边就讲到说,其实这个是错误的见解:“说种种的经论当中只是讲讲理论而已,并没有可以供我们修行的这个药,这个重点其实是没有的。如果想要修行的话呢,我们要另外再去找特别修行的法门,这样子。另外再找有关于开示修行、信乐的教授”,就是说修行的法门归修行的法门,理论归理论,我们如果要修法的话,我们就再去找一个跟理论没有关系的那个法门来修这样子。这样的话呢,如此,我们就把佛法很完整的内涵,把它划分为二,变成说一部分是理论的部分,它只是讲而已、纯理论;那另外一部分就是纯粹教导修行的。修行跟理论划分成两个——这是错误的观念。就是认为说这两个部分各别有各别的内容,彼此是互相没有关联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呢,就会以为:念佛的,他就只要念佛就好了,也不用看经论啦;参禅打坐说我只管打坐就好了;或者是我现在只要修一个大圆满就好了,大手印就好了;修气脉就好了,经论都可以不必研究啦,反正跟修行没有关系嘛。

这就是我们对整个佛法、清净无垢的经论,就是佛所说的一切经论都是清净没有杂染的佛法呢,无法生起大敬重心最大的障碍。就说我们对所有的经论没有办法生起那个恭敬心,就是因为我们以为是这样子。那一切的三藏十二部,我们就对它也不好乐学习,也不好乐听闻,那对它又没有恭敬心,因为我觉得说我今天如果已经学了一套好像很完整、很好的法门,我就觉得那个经论可能也没有那个必要去研究、去听闻或者是思惟。那我就会对它怎么样?轻视、弃舍。这个就是让我们没有办法对它生起恭敬心;而且也会造什么?毁谤佛法的深重业障。

就是它接下来讲的:就是说“这些经论当中并没有开显佛法的精义,只是说说理论而已”——那我们这样的话,就容易轻视毁谤经论,正是积集毁谤佛法的深厚业障,我们这样想就是在累积我们深厚的业障。不但不恭敬,而且造业,如果我们这样想的话,就是造业,然后对佛法没有办法生起恭敬心。

再下一段,所以这类不正确的言论见解我们应当要弃舍掉;而寻求正确的教授,我们把一切佛法包含的三藏十二部,三藏十二部就是一切佛法的内容,不管它是经还是论,把它当作是想要求解脱的修行人最真实、没有欺骗、最殊胜的教授,我们应该这样想。如果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了解经义的话,或者是依照佛法的内容来修,是因为我们现在智慧不足的缘故,所以才不知道这些教典其实它都是最殊胜的教授。等我们智慧开发,然后看得懂经论的时候,我们那时候才会赞叹“啊,佛法这么浩瀚,哇!那佛法、那个佛陀的智慧实在是无量劫都没有办法赞叹完”你就会生起这样的赞叹,因为你智慧开了,你看得懂,你马上相应了,你才会“哇,原来佛法这么样的浩瀚,难怪不是凡夫他可以契入跟理解的”。

那我们现在没有办法契入,就是因为智慧没有开,智慧不足的缘故。所以才不知道这些教典是最殊胜的教授。因此我们必须依止善知识的教导来闻思修,以寻求决定的信解。千万不要起这样的邪执认为说:经论只是讲述而已,无非就是要我们了解佛法有多么的博大精深啦,其实没有太重要,对我们修行没有太重要。那另外还有一些专门开示修行内义的教授才是最重要,就说你现在要修什么法门,你就去学那个法门就好,那个才是最重要,那个才是最殊胜。

我们今天讲到这里好了,怕有些太远了。我们回向: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