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2、教授殊胜2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昨天谈到,我们如果把佛法很片段地把它分:这个是小乘的、这个声闻乘的、然后这是大乘的、这是密乘的,好像互相之间都没有关系;或者我们因为有因缘去接触那个教派,或者是那一个的传承或者是那个法门,那我们以为“诶,佛法就是这样子”,那都是非常片段的学习。如果因为这样子而排斥轻视其他的教法,没有发那个广大愿希望以后能听闻的话,那很容易就在这个中间产生了种种宗派啊或者是法门的种种执著,这样很容易造下谤法的业障——这是我们昨天提到的。

那我们今天继续讲:

“如敦巴仁波切说:若是曾经学习过很多的佛法,但在修的时候,还要另外再找一套修的方法,这是错误的。”

就是说不要把理论跟修行把它分成两个没有关系的,理论归理论,然后我修的时候是另外一套跟理论没有关系的。你修的部分就是要去实践理论的部分,所以它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

所以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虽然经过很长的时间,学习了很多的法,但是对于整个法的内容并没有正确的了知,所以才会在我们想要修法的时候,就去找那个法门,或者是找那个传承,或者是我们喜欢的那个道场啊,那个师父啊,去亲近他,跟他求法,以为是这样子;然后理论是归理论,我们想要学的时候才去求那个法,然后回来学就好了——这个实际上不是很正确的。

他说:等到我们想修的时候,才另外再去找一个跟我们原来听闻佛法完全没有关系的这样一个法门,会这样子做就是因为不了解我们前面所说的这个道理。前面所说的道理是什么道理呢?就是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是最殊胜的教授,我们不要把它切成一段一段,然后这个之间毫不相干的,这样子把它分割,把整个很完整佛法的教法、佛所说的一切的教法,把它分割成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在我们的心中,因为分别执著的关系,就把它分:这个是什么的,然后那个是什么的。会这样子做就是不了解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是最殊胜的教授而造成的过失,因为观念不正确,所以我们在学的时候就会有这样一个缺失。

那整个佛法,它到底包含了哪些内容呢?其实就把它分成这两大部分:教理的部分跟修行的部分,可是它是很完整的一个东西。只是说我们要修行法门,如果我们没有深厚的教理做基础,我们会盲修瞎练,因为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子做?为什么要这样观?然后为什么要这样修?不明白道理。

所以如果说我们有教理做基础,然后你现在修行这个法门就很清楚地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修,然后它修到的结果是什么样,或者是过程会有什么样的过程,你都清清楚楚,是因为你没有离开教理,然后把修行当作另外一个单独的法门这样子来修。

所以接下来这一段,它就主要告诉我们,所谓佛法的内容呢,其实像《俱舍论》里面所说的,就是简单的归类是两大类:一类是教的内容,就是教理的部分、理论的部分;那另外一类就是修证的部分,教理跟修证。除了教证两大类的内容以外,其实就没有其他佛法的内涵。所以我们可以总括来说,一切佛法就分成理论的部分跟实修的部分。

那什么叫做教理的部分呢?就是我们所听闻的所有理论的部分都属于这个部分。所以我们首先是听闻佛法的理论部分,譬如说佛会告诉我们怎么样断恶修善,那个断恶是要弃舍的,譬如说十恶业是需要弃舍的,三界的贪是需要弃舍的,那我们要听闻之后,我们才有所取舍,这个取舍才不会是世间凡夫的那个取舍。凡夫的取舍是什么?是依他的贪瞋痴在取舍的,是跟他的贪欲相应的他就取,不合乎他贪的他就舍。

那佛法不是这样子,佛法是要我们去贪,所以佛法就一定有它很正确取舍的那个标准,譬如说我们要从五戒十善开始实行,开始着手来修行。所以反正是跟五戒十善相违背的,那个都是我们要弃舍的。

所以首先修行的第一步就是断恶修善嘛,断除这些应该弃舍的恶的部分,然后应该取的就是善的部分。可是接下来呢,如果我们对善也很执著的话,我们也一样不能跳出轮回,也是一样在造轮回的善业而已、有漏的善业,这是人天福报。所以执著善业,执著功德来修行,像很多人布施还有这样的观念:“我为了功德才布施”,那已经违背了布施的基本精神。布施要我们做什么?舍放下。因为你借着布施就舍去你的悭贪、舍去你的贪欲,尽量把它放下,舍掉——这个是布施最基本的用意;可是我们居然说为了功德、那是为了贪,我贪功德,我贪要行善,我才去布施。那就不但没有舍弃贪欲,而且还一面布施,怎么样?一面增加你的贪著,这个就是错误的。

所以这样执著行善的一个观念,其实就只能带给我们将来的人天果报而已,并不能解脱。所以修行的第一步是断恶修善,接下来是连善也不能执著。恶业就好比天上的乌云,善业好比天上的白云;不管白云还是黑云,还是乌云,都会怎么?遮蔽天空。所以它就会遮障我们的佛性没有办法开显。不要以为白云就是好的,善业就是好的,功德就是好的。只要是云它都有遮障的作用,遮障什么?就是遮障我们的菩提自性没有办法显现嘛,那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对善还有执著,所以我们知道这也是不究竟的。

所以学佛的第二步变成说:你连善也不能执著,就是自净其意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个才是完整的佛陀的教法。

所以在我们整个修学的过程,只要我们还会引发贪著的话,都是不究竟的。不管你今天修学是哪一个法门,都一样。最后一定自净其意,自净其意就是说,意就是我们的心嘛、心意。要把我们的心怎么?“净”就是清净的意思,要清净我们的心,就是说连善也不能执著。这样我们才能恢复到原来的那个清净心,清净心才是我们的佛性。

所以整个修学的阶段就是这样:先从断恶修善开始,最后自净其意,连善也不执著,才能够圆满究竟解脱——这就是所有教理的内容。

可是我们没有听闻的话、没有去学习,我们不知道。我们会变成是凡夫一般的那个善恶的标准;可是我们知道那个不是佛法的标准,佛法有佛法的善恶标准。所以很多人会觉得说“我不一定要了解佛法,我就尽量去做好事就好啦,我就好好的把一个人做好,做一个好人”——这个是世间的善的标准;可是对佛法来讲,这样的善还是不够的,因为它不能解脱。

所以变成说,世间法的善恶跟佛法的善恶,其实它标准差得很多。可是一般人他如果说没有来接受佛法,他会以为说“我也不杀人放火,我也不抢银行,我也不做坏事情,我应该是很好的吧?”

可是对佛法来讲,他只要有贪瞋痴,他的意业就不清净,对不对?他有时候还会批评人家,口业不清净,还会讲骗话,还会恶口,还会谈论国家大事啊,什么啦,股票啦——这个绮语嘛。可是这一般人的言语的内容都没有离开口业的四种过失;可是他没有接触佛法,他会觉得说“诶,我也没有很过分呐”。可是他每天的口业都是在造业,可是他不知道,因为善恶的标准不同。那身业也是。他就说“我没有杀人呐,我没有那个,我应该身业很清净”,其实也不然。

所以佛法,为什么我们需要听闻的缘故,为什么一般的世间法没有办法解决我们烦恼的问题、生死的问题、解脱的问题、开悟成佛的问题,世间法没有这一套;有的话,我们今天不需要修行,也不需要出家。就是因为佛法它把这整套的理论、教理的部分介绍得非常的清楚,那跟世间法的观念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我们才有必要来亲近善知识、来修学佛法。

那世间法不管你是多么高明的方法,都不能解决根本的烦恼问题。它只能告诉你:你这样的时候怎么办,那个时候怎么办,你碰到障碍的时候怎么办,你失业的时候怎么办,你婚姻不美满的时候怎么办。有很多咨询、咨商的这样一个单位,好像可以解决一些困难;可是都不是真正的解决,因为他没有佛法见空性的智慧。

佛法是空性的智慧、无我的智慧,这个才能够根本解决我执的问题。因为一切的烦恼来自于我执,你那个我的观念没有去掉的话,你的烦恼不可能断,不管你有多少的善巧方便,你都不可能解决你烦恼的问题。

因为我们要知道烦恼是从哪边来,它原来是从执著来,执著有一个“我”才来的。你如果没有我的话,你根本不会有烦恼,因为你不会为自己着想,你就没有贪瞋痴,没有贪瞋痴你就不会造业,不会造业你就不会受报,这个才是根本的解决问题。

可是世间法没有讲这个啊,世间法没有空性的道理,也没有无我这样的一个智慧,所以它不可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它就是一些方便法这样而已,一些可能转念的方法,让你至少不要那么痛苦。可是我们知道一切苦的来源都是来自于我执,这个我的问题没有解决掉,我们不可能解决烦恼的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听闻佛法的原因,它跟世间法是完全不同的;世间法也没有能代替佛法的部分。

所以现在就讲到我们首先要听闻佛法理论的部分,譬如说佛告诉我们:哪些是该取的,哪些是该舍的,那我们就有一个善恶判定的标准。哪些是错误颠倒的,哪些才是正确的;你不听闻就是完全不知道,那我们善恶的对错的这个标准就会变成世间一般凡夫的标准,那个是不正确的。

那我们要听过这些理论之后呢,才能够好好地来思惟。你听闻之后、听完这些理论之后,你如果没有平常去多多地思惟观察,来体会的话,你没有办法转变你原来的那个观念。所以听了之后,更重要的是你在平常就要开始,常常把这些你听来这些佛法内容放在我们心中去消化,去咀嚼它、去体会它,然后你才能够慢慢用在日常生活上面,才用得上。

所以很多人学佛,他理论也知道很多,可是他用不上,原来他的问题出在他没有经过思惟的阶段,他知道就要马上做到,这中间是不可能的。因为你原来有自己的思想模式、行为模式,你不可能现在听了另外一套的理论,然后你马上思想的模式、行为的模式就马上改变,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个自然反应、原来你的习性反应会比较快,因为你一直都是这样子思惟、一直都是这样子来处理事情的,所以你原来的那一套方式它会比较熟悉,所以现在碰到事情,你还是原来的那个习气先反应。

所以即使是听了很多佛法的道理,知道应该这样这样;可是你还是按照你原来的那个思惟模式在思考事情,原来的说话、还有行为都是原来那一套,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转换,没有把我们听闻来的这个部分转换成我们…,来代替我们原来的那个思惟模式。这个过程非常重要,那个知道做不到的都是因为没有中间这个转换的过程,他没有去思惟到他原来的观念改过来了。因为改过来,他才会用他改过来之后的佛法的这些正确的观念来什么?来思惟,然后来行动。

所以他没有改变他原来的想法做法之前,这个佛法对他来讲是一点用处都没有,他只是好像听到一些资讯而已;那大家在一起,他也能“开示”两句,他就是完全停留在那个理论的阶段而已,他并没有用他的身心去实践它,他也没有办法实用在日常生活当中。

所以我们现在听闻了之后,就要开始去思惟,在平常多多去体会、去观察佛法它讲的。那你只要思惟,思惟就是你一个转化跟消化的过程,那你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之后,你就觉得“诶,应该是这样才对的”,你就会把原来错误的观念改过来。好,只要你观念改过来,因为你观念改了嘛,那你什么想法就会怎么做,你观念改得是正确之后,你以后做的就全部都正确,完全是依教奉行,完全是佛法所说的理论你完全去实践了。

所以一般我们修行的过程也是闻、思、修这三个阶段,先听闻,然后思惟,然后把它实践——就是修证的部分。所以现在讲教证其实就是闻思修这样的一个过程,这样的过程我们才能把佛法真正的实践好,在我们生命里面去实践它,或者日常生活当中去实践它。

所以它现在要讲的就是:我们听过理论之后呢,要好好的来思惟观察,这个阶段非常的重要。在日常生活里面不断地思索其中的道理,就在我们自己的身心上不断地去观察所说的内容,佛法怎么说,我们在我们的身心上、还有生活里面多多去体会这些内容。

那这样正思惟之后呢才会有抉择力。就是说我们这个时候所分辨出来的善恶啊、正邪啊,这个时候才是正确的,才是佛法所说的内容;而不是世间法的善恶的标准,就不一样,因为我们已经转换过来了。

那也是因为我们已经把原来错误的观念纠正过来了,所以我们对佛法才能够慢慢、慢慢地生起信心。

又说到了很多,他学了半天修了半天,对佛法没有办法产生信心,就是因为他不是按照闻、思、修这样的一个过程来慢慢地修证自己的。他没有办法思惟,然后也没办法做到,那听了很多理论,可是他都做不到,他就觉得说“好难哦”,所以他就对修行、对佛法就慢慢失去了信心,因为他觉得说好像很难实践、很难做到,他不晓得他原来就是没有做到思惟的这样一个阶段,让他很难实践。

所以我们能够做了多少,我们能够实践多少,我们对佛法的信心就能够产生多少。因为你已经做到了嘛,那你一定会相信啊。“因为我已经做到了,佛法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我都做到了,那我一定有信心,为什么?因为我已经实证了,有实证的功夫。”所以这个时候才是真实的信心,那人家怎么讲你都不可能改变了。

可是你没有做到之前就可能…,人家可能在你在旁边、在你耳边跟你讲一些什么其他的理论,你可能很容易就动摇,可能就放弃佛法或者修行,就是因为你没有因为自己的实践、修持而获得对佛法修行的信心,因此很容易动摇,受到别人的影响。

好,这就是教的部分,就是有听闻、还有思惟。

那接下来你就要实证了。所以什么是证的内容呢?就是你听闻思惟,有了这个善分别的抉择力之后呢,你就会产生信解。信解就是殊胜的理解,你有信心生起了,而且你的理解是完全正确,正确到什么?丝毫都不动摇了,那个我们叫做信解。就是说你的信心已经坚固到人家怎么样讲你都不可能对佛法有丝毫的动摇了,这个我们叫做信解。

那当然,这时候就很喜欢来受持佛法,你就会去实践它,因为你那时候已经感受到佛法真的是很好,因为它对你的生活起了很大的改变,对你的身心修养、还有烦恼的调伏啦、慈悲心的开发啦或者是智慧的增长啊,诶!你就觉得一直在进步,因此你就一直怎么样?增加你的信心,同时就生起对佛法的那种好乐之心,就是很欢喜,生起欢喜心,然后很喜欢去学,为什么?因为你已经获得佛法的利益,在你的身心上去实践它了。

所以它说:你就会开始很喜欢去受持佛法,受持就是接受,然后去什么?执持,就是开始去实践它,开始起而行,去修持、印证这些佛法的内容。

所以佛法不是谈理论的,是让你去印证的、实践的。所以修行到最后呢,你看经论是印证你有没有修行错误。

所以禅宗他们那些祖师在带他们弟子的时候,他们修到一个阶段,不准他们看经论,专修的时候不准他们看经论,就说你好好的…;经论是前面、你修行之前你要有正知见,然后你就开始用功:看你是参话头啊,还是默照禅,还是什么禅宗的方法,那段用功的时间你就不要再看经论了,你好好地去用功,去印证你前面听闻的那些佛法的内容,你去印证它。之后你再看经论,看你修得正不正确,那是避免暗证。暗证就是以为自己修到什么,结果是错误的,为什么?因为他没有经论来印证他的修行是不是正确的。

所以禅宗就是有这样的一个过程,有一段时间不看经论的。那再一段时间你要看一看来印证你所修的有没有错误,没有错误就放下来再继续修。

所以有一个禅宗的公案就是:那个老禅师不准他的弟子看经论,就是完全好好地给我参话头,然后经论都不准看。结果他的弟子有一次经过那个师父的方丈室,看到他在看书,他就觉得奇怪:师父都不准我们看,为什么他自己老人家可以偷看?所以他就问他的师父说:“为什么我们不能看,然后你可以看?”,然后那个禅师就回答说:“我是用来遮眼睛的”。其实他这个意思就是说,其实他已经是在印证,而不是那个文字禅,也不是理论、只是停留在理论然后说那些;而是完全功夫已经实践到了,他是用来遮眼睛的,就是说他已经不会著在这个文字的表象上、那个理论上,而是已经有实证的功夫,他在印证他的实践的功夫,是这样的一个含义。

所以我们就知道修持其实要印证那个理论的部分,所以它绝对不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你实证证明什么呢?就是理论的东西嘛,对不对?所以理论跟修行怎么能分开为两个没有相干的东西呢?是不可能的,因为你实践的就是理论的部分。所以修是修什么呢?绝对不是和理论完全不相关的部分,而是修整个教的内容。你听闻的那个理论的部分,你去实践它,那个就叫做修行。

所以先有理论在先,后有修证在后,两者是因果关系。先听闻再修,再听闻再修,它可以层层转进:就是你修一阵子,你再研究教理,因为你有一些实证的功夫,所以你再看教理跟以前不一样,跟以前没有实证的时候不一样,你会很容易就契入。那你更容易契入之后,你就可以深化那个理论的部分,就是说你可以再更深地契入了。那也因为那个原来看不懂的部分,现在也都明白了,你慢慢会深解义趣。就是说那个佛法的内涵其实不是以前这样子、好像表面上的这些文章而已,不是,你会慢慢体会它“哇,它那个含义真的是很深,又深又广”,慢慢能深解义趣。

那也是因为你的理论部分又能更深入的去契入它,它又可以帮助你在实证上面怎么样?又能够功夫再更上一层楼,所以它理论跟修行,它就是这样子,因果关系互相的增长、互相增上。所以理论又进一步、理论进一步又可以帮助你修行功夫的提升,你修行功夫提升你又更看得懂经论在讲什么,你又增加你理论那个深化的部分,它又可以帮助你的修行,就这样子,一直到圆满为止,所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光是抱着一个法门,就这样子一头就钻进去就这样修,然后什么都不明白,你要他这样功夫要进步得很快,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就缺少的就是这个理论的部分;因此他要提升他的功夫变得也有困难,因为见地不够的关系。

它这边就举了一个例子说:好像跑马,我们让那个马,什么赛马、赌马,它一定有一个终点嘛,所以你不可能说“诶,跑马,然后那个目标在那边,结果你往那边(另外一边)跑”,你是永远跑不到那个终点,当然就不可能中嘛。就用这个比喻说,理论就好像跑马的目标,那个跑马就好像修行的法门,你修行的法门,你这个跑马一定要朝你那个理论的目标去实践它。可是现在你把两个分开,就好像说目标是一个,可是你跑马跑到旁边去了、跑到另外的方向,所以你永远不可能到达那个目标。

就是说我们把教跟证、教理跟修证把它成两个部分,就好像这样的情况一样。因为你没有理论做引导目标的话,你会跑错方向嘛,因为你不知道怎么样才是正确的方向,所以就乱跑,明明目标在那边、开悟成佛的目标在那边;可是因为你不明白,你就盲修瞎练就乱跑,就永远跑不到那个目标。

接下来它就在用这个来比喻:跑马的时候,它有一个方向是固定的、有一个目标;可是我们没有教理的基础,或者是把教证分开的话,我们跑的时候就跑到另外一个方向去了。所以这个闻思佛法呢,我们要听闻,然后思惟之后,我们就要去实践它。所以它这两个绝对不是说分开教证是两个东西,不是。

那我们看七十九页:如果不能有这样的认知呢,我们就无法圆满地学习整个佛法的内涵,只能了知道体的一小部分。就变成说我们很片段的学习、很片段的了解,那整个次第没有办法连贯,不清楚。因为我们可能就是有一个因缘接触一个法门嘛,或者是听闻一个很小的理论的部分而已,因此就没有观察思择分辨的智慧,所以智慧没有办法开发是有原因的。那这样子精进修行了一辈子也不能把所有的经论视为真实的教授去重视它。因为我们修得很片段,又以为教理跟修持是分开的,那我们当然就没有办法完整地学习,而且我们会很轻视那个教理的部分。那我们反而会说“这些经论只是谈谈理论,跟修行没有关系啊,也没有再谈修行的内容啊,它只在谈理论啊,所以也不需要了解啊,我只需要好好修就好了。”这样就容易去轻视毁谤弃舍它,不要研究教理,就把它放在一边。

所有的三藏十二部都拿来供养的,供得高高的,都不会去翻它。有些请那个一部大藏经的嘛,从来没有翻过这样子,很漂亮的“哇!好庄严。”

好,我们再翻过来,八十页。所以尤其是修密教的,我们昨天讲过了,如果说觉得“诶,我修密教,显教的不用学了”,那你就对显教的所有经论都会产生这样轻视毁谤,然后弃舍。那密教的部分,因为你这样子已经是轻视毁谤了嘛,所以对密法密教的部分,你也会轻视毁谤,而只选择什么?你认为最殊胜或者是你现在修的这个,觉得这样就可以了,其他也全部弃舍,所以你不但弃舍了所有显教的部分,还弃舍了什么?你现在修学的其他部分你也弃舍了。你就是抓一个,看你抓的是什么,是大什么?大手印还是大圆满,还是大什么。就是抓那个,就是“我只要这个,其他我都不要了”,就是有这样的一个缺点。所以这一段呢就是主要在讲这个。

如果说我们能把这些深广的显教部分的经论都视为最殊胜的教授,那对于我们今天来修密教的话,我们也会对密教的其他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修学的,我们也会很恭敬它,而发愿希望以后有因缘来成就它。那对于甚深密教部分的经论,我们也很轻易地就能够视为最殊胜的教授,由此而生的所有信解、决定信解,能完全遮止认为这些经论不是真实教授的邪执。所以我们就不会有这样的邪知邪见,觉得说经论不重要,不管是显教的还是密教的,我们就不会这样子想了。就能够去除这样的一个邪执,邪执就是错误的执著,也能够遣除种种违背正法的邪分别,也不会起这样一个错误的分别心。这是第二个本论殊胜的地方。

第三个呢就是最后一行,八十页的最后一行。本论法殊胜的第三个理由,第三个,本论为什么那么殊胜的原因,就是说我们只要按照本论的教授修习,很快就能够通达佛说所经论的扼要。所有佛法的那个精华,它全部都把它揭露出来,而且非常有次第完整的来介绍。所以我们只有念本论,就能很短的时间,很快,很轻易地就能够全盘了解。这就是本论殊胜的原因,就等于是综合整理所有佛法精髓这样子。那我们能够以最快最短的时间,就能够掌握所有佛法的精要了。

我们看八十一页,这第二段:佛所说的经,还有菩萨所造的论,这些广大的教典虽然是第一最殊胜的教授;但是对于一位初学佛还没有久修的众生来说呢,如果不依止善知识的教授,自己来学习经论,但是很难获得其中的密意。

这就是讲到说初学的,因为他对佛法还没有什么?没有认识,也不了解。可是有些人他就想“哎,我不一定要跟师父学啊,我不一定要去道场去听经啊,我就自己拿书来看就好了。”还有很多人这样子想。那这边就讲到这其实是“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佛法没有人解说的话,虽然你认为智慧很高,就凡夫的那个世智辩聪,对一般人讲“诶,你是很聪明的”,或者“诶,你的学历很高的,可能读到博士、硕士。”不一定经论就看得懂哦,因为我们刚才讲过,佛法的这一套理论在世间法里面是没有的,所以世间法你的学问再高,你也不见得可以看得懂,自己来看得懂。

所以看得懂就会“诶,每个字都认识啊”,他就以为说“应该是不是很困难嘛,我大学毕业,又是硕士或博士,诶,这个经论的这个应该难不倒我嘛”。错了!所以他就会以他自己的…,因为他没有正知见,对佛法没有正确的了知,所以他就会变成只看那个文字的表面,然后按照他自己的意思来了解佛法,那常常会错解经义。

所以刚开始,尤其是对初学这边讲的,或者是还没有经过久修的,就是他修行的时间还不是很久,就是说他对佛法并没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之前,还是要有人解释,你会比较容易契入,因为人家解释你马上就懂了嘛。那你在那边看看了半天,不见得能懂。那有些情况是你看了很长的时间,好像有一些体会,他就觉得说“我好像懂了”。那个也是花了很长的时间,可能有一些小小的体会,就是说讲起来的话还是很浪费时间,还不如说你跟一个师父好好学,你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就知道很多,而且清楚明白又不会错误,这样不是很好吗?你为什么要自己冒险,然后自己看,然后又花了很长的时间,可能中间又搞错了,又可能有一些很小的,这样子的体会而已。这一段就在讲这个。

所以没有依止善知识的话,可能就很难获得佛法它真正的、它到底要讲什么,叫做密意。其中的密意,这个密意就是说,其实它是很浅白的,可是对没有办法契入或者没有办法了解的人来讲、对他来讲就是秘密的,因为他不了解。好像佛性每个人都有,可是一般的你没有告诉他说其实每个众生本来就具足那个佛性,他也不知道他有佛性,所以他一直往外面去求他人生的目标,就是一直往外面去求名啊利啊或什么,他觉得那个才是真实的。那就是因为他不知道佛法的密意告诉我们:其实我们佛性才是我们最殊胜的财宝,而不是身外的财宝。可是没有人告诉他,也不知道他有佛性;不知道佛性,他又怎么成佛呢?

那就是偶然能获得其中的密意,也是经过长时间的摸索,然后花了很大的功夫、精神,才得到一点点的体悟,所以他实际上是很浪费他的生命,暇满人身就样子空过了,很可惜的。

所以如果有善知识的教导,就能够很快速地通达所有经论中的道理,因此本论中所有的教授就是让我们很快就能够决定信解经论的扼要。其中的道理,在后面就是详细就是说整个的次第,很完整的介绍。

所以它第三个本论的殊胜,就是你可以很快速地就了解佛法它的精髓是什么,不用自己很冤枉走那个冤枉路,花冤枉的时间,然后自己去摸索,还不一定正确。

第四个就很重要了,我们昨天讲的,你即使业障最重,重到谤法的业障,你经过本论的修学之后,也能够完全清净。一切业障都能够清净,就是本论它有告诉我们什么才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叫做谤法。那我们明白了之后,从此以后就不会再造下谤法的业障了,因为我们现在已经很清楚明白知道哪些情况之下叫做谤法。因此它可以很保险的保证我们今后不再会造下任何谤法的罪。可是我们回想以前有造过的话,没关系,书上也告诉我们,怎么样如法来忏除干净过去谤法的业——这就是本论第四个殊胜的地方。

我们看八十三页。再重的罪行都能够消灭清净,这是本论第四个殊胜的地方。本论的法殊胜就是告诉我们那些应该遮止的恶行,应该哪一些是要断的那个恶,只要我们依照论中所说的内容来断除,再大的恶行也能够自趣息灭,这就是第四个理由。

好,我们翻过来八十四页。我们知道佛说法是因病与药嘛,什么病就给你什么药,所以我们就不要在那个药方上面怎么样?去分别它。只是知道佛祂开示就是因众生而有差别,所以什么法门其实只要对你能用得上,把你的病治好就可以了。

所以这一段呢、八十四页这一段就在讲这个:因为不了解实法权法,实法就是直接告诉你,你本来就是佛;可是你不明白,所以祂又要用种种的善巧方便慢慢引导引导你,看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呢,还是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五乘,都无非就是用阶段性来一步一步地引导我们去认识我们的佛性,然后去开显它。那这个一步一步地善巧方便来引导,我们就叫做权法,权就是权巧方便的意思。实法就是直接告诉你:你本来就是、你本来就有、全部都是本自具足的。

所以祂有两种方式:对那个根性比较利的,你可能跟他说他就可以马上…,根性比较利,他就马上能够体悟,甚至修证、证明它。可是对一些暂时还没有办法契入的众生呢,祂就用种种的权巧方便来一步一步地引导。

所以佛法它就是有这样两种方式。那不管哪一种方式,其实我们知道祂最后的目标都是希望一切众生成佛,只是引导的方法不同而已。那为什么会有不同,就是因为众生的根性不同嘛,机缘不同嘛,所以会有一些差别。

所以我们如果…,现在要开始讲这些情况都是谤法了,要小心听。如果妄执其中的一类方法才是成佛的顺缘;那另外一类的不是成佛的顺缘,而是成佛的障碍——我们如果这样子,就是把佛法、圆满的佛法把它不但是这样子,把它断章取义以外,而且你只能够接受你现在那个习气相应的部分,那个你现在还不能理解的,你就觉得“它不是,或者它不对,因为我现在的智慧不能理解。”

其实他不知道因为他智慧不足的关系。我们昨天有讲到,不能够了解,其实是现在我们目前因为有白云黑云啊、一堆云啊,遮障我们的那个智慧没有办法开显。所以依照我们现在的程度,可能我们只能够理解佛法的一小部分而已。

可是我们不明白这个,没有这样的一个正知见,我们就会用我们现在的程度来取舍佛法:“这个因为我看得懂嘛,我能修,所以就这个才是,那个不是”——这样的情况是第一种谤法的情况。

那第二种呢,就是说在这中间又随个人的好恶,然后批评合理不合理,这个就很容易犯哦。你是修什么的,然后你能跑道场,碰到其他的他们那边的,你可能就跟他谈,然后“哼!”,就两个人都不服气嘛:我觉得我殊胜,你觉得你殊胜,就开始…,回去以后两个都生烦恼了。

对,其实是自己的分别执著。你觉得都很好嘛,他说他的那个师父好,他的法门好,你就赞叹,不是很好吗?因为本来佛法都很好啊。你觉得好就好啊,因为你修了相应嘛。每个人根性不同,所以可能选择法门不同,只要你的病可以治好就好,你觉得修得很相应,修得很法喜,你觉得有效就可以。这中间没有什么需要去争执或者是分别的。

所以我们起了这样的一个分别心,就很容易谤法。所以其实我们是随我们自己的好恶,就是我们的习气,其实我们现在选法门就是我们习气的展现哦,你们要知道。什么样的习气他就会选择什么样的法。那个喜欢著相的他就会选择密法,对啊!是不是这样子?因为密法最多花样嘛,因为密法是用表法的,其实它每一个表法它都有很深的那种含义;可是我们从那个表面上去学习,它的表面上看到的那些东西,而不知道它全部都是象征的。

所有的佛像,所有的本尊全部都是象征啊,他拿的法器每一个都是象征啊,从头到尾、从里到外全部都是象征。可是我们不明白它每一个象征的那个表法,它是没有形象的、表法是佛法的内容嘛,佛法修证的境界没有形象的,可是它就把这些很深的这个佛法内涵用种种这种形象去把它表达出来。可是我们如果没有很深厚的教理基础,我们就只看它的形象嘛,所以我就选了我喜欢哪一个本尊而不是看外表,那就是著在这个相上面。所以密教如果说没有很深的显教的教理的基础的话,他就很容易著相了。他不知道他每一个著相的这个相的背后有很深厚的教理基础,尤其是中观正见。

修密教一定要知道中道实相,要不然你不可能契入的。所以可是那种喜欢著相的那种习气,他就会很喜欢接近密教,因为密教有很多让他著相的那个东西。从本尊他就选不完了嘛,对吧?还有法门啊、法器啊、甘露丸、加持物啊,圣地的什么啦什么啦,很多,哇!所以他一接触密教,哇!忙得不亦乐乎,忙着搜集嘛,先搜集个几年再说。一听,哇!那个很殊胜就赶快去,去把它弄到手,放在家里就好心安哦,好像他的修行就完成了,他搜集一件宝贝,他就完成了一件修行。哪里是这样,他不知道他无形当中增长他的贪执,哪里是修行。这就是密教的习气哦,你们要小心。

那禅宗的习气就是不喜欢著相,喜欢简单的、单纯的、最好都不要,就是很单纯地告诉我怎么样好,那就是禅宗的习气。喜欢破相的,然后不执著的那种就喜欢,因为禅宗什么都不要,我们看禅宗的指书中,拿那个佛像劈来什么当柴烧的。哇!这个好,什么都不著,也不要什么什么念珠啦,也不要带加持物啦,全部都舍得干净,你看多干脆!对呀。念一句佛号,怎么?漱口三天嘛,对!也不要忙着念佛,那观想怎么样?也不要忙着观想,也不需要你持咒,对,也不需要坛城,搞得这么热闹的坛城,通通都不要,就是舍放下,你看多么轻松自在,所以这样的习气就会喜欢禅宗。

现在我们是讲到那个我们现在选择法门嘛,其实就是顺应我们的习气在选择而已。哪里什么哪个好,哪个好不好,都是我们的习气在决定的,你的习气相应你就觉得这个法门好啊。那你对那个不相应你就说那个法门不好啊,那就是你自己的习气在决定的耶,不是那个法门本身好不好,是你的习气在决定你喜欢哪个法门。

可是我们居然没有这样的智慧了解我们的习气,还用这样一个好恶的心、取舍的心,然后去毁谤轻视其他我们现在习气不喜欢的那个部分,然后去弃舍它,或者分别执著,说那个不好,因为你不相应嘛,你就觉得那个不好,这个就是谤法。也是很容易造的,只要我们分别心还在,就很容易造。

所以我们要小心来批评说合理不合理嘛,就说你顺不顺你的习气嘛,顺不顺你的贪嘛,然后来你来批评说好还是不好——这是第二种谤法的情况。

第三种,就是把小乘大乘昨天讲的,把它分成两个。修大乘,“我是修大乘的,所以小乘不用修。那是小乘的”,就把它丢一边,这也是谤法。将大小乘分为不相关的两个部分,认为大乘只要发菩提心行六度就可以了,小乘的部分就不需要学了,应该把它弃舍——这些妄执都会造成谤法的业障。

所以后面讲《遍摄一切研磨经》中说:曼殊室利(曼殊室利就是文殊菩萨嘛),毁谤正法的业障非常的细微哦,其实我们不容易察觉。我们没有那个智慧、没有那个定力的话,根本就看不到。我们自己造了也不知道,因为它那个实际上非常的微细,就是说你有一念的分别心其实就很容易造了。对啊,可是我们如果观心、观念头也看得不清楚的话,那你其实就变成说你造了还是自己没有察觉。所以它这边就特别告诉文殊菩萨说,其实毁谤的业障怎么样?非常的微细、不容易察觉。那如果随自己的好恶,就是你喜不喜欢,然后对佛所说的这些圣言呢、这些教法呢,喜欢的一类的,你就觉得“诶,这个很好”,起善妙想;你不喜欢的那一类就说“诶,那个不好”,起恶劣想——这就是谤法,谤法就等于谤三宝。

下面讲的就是,你不要以为只有谤法哦,谤法就同时是…,因为法是谁说的?佛说的嘛,所以你谤法就是谤佛啊,也是谤僧,所以谤法同时谤佛、谤法、谤僧,毁谤三宝,所以它的业很重的原因就在这里。你谤法就是毁谤三宝。

好,那它这边讲说:由于谤法的缘故呢,同时就是谤佛谤僧伽。因为法是佛所宣说的,所以你谤法就等于谤佛。那僧伽呢,他是专门来修证佛法的嘛,来教导佛法的善知识,那你现在谤法也等于在谤教导佛法的这个僧伽了嘛、这个善知识了嘛,所以也是谤僧啊。由此我们便知,谤法就如同谤三宝,所以业障很重。

同样的,如果你说“这类开示是合理的,另外开示是不合理的”,这个也是谤法。或者你说“这类是为大乘菩萨说的,那一类为声闻小乘说的”,这也是谤法;或者是说“这类是独觉(独觉就是辟支佛,也是小乘的部分)独觉所宣说的,这类不是菩萨所应该学的”,就是说他把小乘大乘又把它分成两类了:菩萨不应该学独觉乘的或声闻乘的,这个都是谤法。

因为我们一直强调小乘是大乘的基础,舍弃小乘的出离心,也没有大乘的菩提心;所以千万不要把大乘小乘把它分成两个,小乘永远是大乘的基础,因为大乘只讲到发菩提心行六度,那个出离心的那个部分大乘没有说很多,都在哪边说?就是在声闻乘、辟支佛乘这个小乘的当中,完全就教我们怎么样生起出离心的方法、自我解脱的方法。

那大乘它就是直接就讲发菩提心行六度了嘛。所以你没有出离心的话,他跟你讲大乘的部分,因为你没有出离心小乘这样的一个修行,所以你的菩提心永远发不起来的,因为你没有出离心。

所以我们就千万不能把小乘弃舍,说大乘不需要修、密乘不需要修。那你是不可能完成大乘或者密乘的。所以这些都是谤法。

所以以上都是因为随自己的好恶,将佛法分类,贪著,喜欢这一类而排斥瞋恚其他的,所以形成谤法的业障。

所以一旦我们造成这种谤法罪,现在就要讲了,比喻它有多么的严重:你把所有南瞻部州一切的佛塔全部都毁坏,也没有谤法的罪业那么重。你杀死了像恒河沙数这么多的阿罗汉,全部把他杀光光,也没有你谤法的业障那么重——就用这两个例子来比喻谤法的业有多重。我们知道破坏佛塔的业障很重,可是现在是整个南瞻部州佛塔你全部都把它毁坏了、全部把它毁光了,可是你的业障、谤法的业障比这个还要重。

接下来就是讲这一段,我们念一下:所以在《三摩地王经》中,曾经就做这样的比喻:若是毁坏南瞻部州中的一切佛塔,罪业是非常重的;但是毁谤佛经的罪业比这个还加倍的重。那另外就是说,我们杀尽了像殒伽沙数(就是恒河沙数)这么多的阿罗汉,罪业是非常重的;但是毁谤佛经的罪业比这个还要重。

所以虽然诽谤佛法有很多种方式,但是以前面所说的,就是我们刚才讲的那些内容是最为严重的,所以我们应该尽力断除这样的过失。如果对于前面所说的内容,能够获得决定的信解,前面的我们了解可以生起这样的信心,坚固的信解的话呢,我们就能够遮止、除遣谤法的过失,因为我们相信、也了解、也有信心,所以我们从今以后就不会再造谤法这样的一个过错了。因此关于谤法的恶行,自然就能够趋于息灭,这就是本论法殊胜的第四个原因。一切这么样严重的业,有如谤法、像谤法这么重的呢,我们都能够经由本论而把它忏除干净,这就是它法殊胜的部分。

我们今天讲到这里。来,回向,合掌:

(师颂,众师兄跟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