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6、引发对一切有情悦意相(知母,念母,报恩)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引发一切成悦意相者。修次中篇云:“慈水润泽内心相续,如湿润田,次下悲种易于增广,故心相续以慈熏习,次应修悲。”所说慈者,谓于诸有情,见如爱子悦意之相。又此所说由修等舍,息灭贪瞋不平恶涩,如调善田。次以见为悦意慈水而润泽已,下以悲种,则大悲心速疾当生,应当了知极为切要。此中有三,初修母者。生死无始,故自受生亦无始际,若生若死辗转传来,于生死中未受此身,未生此处决定非有,亦无未作母等亲者。如本地分引经说云:“我观大地,难得汝等,长夜于此未曾经受无量生死。我观有情,不易可得,长夜流转未为汝等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轨范亲教,若余尊重,若等尊重。”此复非仅昔曾为母,于未来世亦当为母,无有边际。如是思惟,于为自母,应求坚固决定了解。此解若生,次念恩等亦易发生,此若未生,则念恩等无所依故。

引发一切成悦意相者。发心的所依,第二部分,是修对一切有情生起悦意之相。

修次中篇云:“慈水润泽内心相续,如湿润田,次下悲种易于增广,故心相续以慈熏习,次应修悲。”修次中篇说:“内心相续以慈水润泽,就好像先用水湿润良田,再播下大悲的种子,这样大悲的种子就容易增长广大。所以,我们的内心应当相续以慈心来熏习,接下来再修大悲。”

所说慈者,谓于诸有情,见如爱子悦意之相。又此所说由修等舍,息灭贪瞋不平恶涩,如调善田。次以见为悦意慈水而润泽已,下以悲种,则大悲心速疾当生,应当了知极为切要。其中所说的慈心,是指对于一切有情,都能视为爱子般地生起悦意之相。前面对一切有情修平等心,已先息灭由贪瞋所引发的不平等,有如将粗涩的恶田调整为良田;接下来再以视一切有情犹如爱子的悦意慈水润泽良田;这时再播下大悲的种子,大悲心就能很快速的生长。所以,应当了知如何引发悦意慈心的重要性。

此中有三,初修母者。生死无始,故自受生亦无始际,若生若死辗转传来,于生死中未受此身,未生此处决定非有,亦无未作母等亲者。至于如何引发对一切有情的悦意慈心呢?方法分为知母、念恩、报恩三个部分。最初修习知母,是思惟从无始以来,轮回生死不断,因此我的受生也没有穷尽;既然受生没有穷尽,当然生我的母亲也没有穷尽;由此推知,一切有情都可能做过我往世的母亲。

如本地分引经说云:“我观大地,难得汝等,长夜于此未曾经受无量生死。我观有情,不易可得,长夜流转未为汝等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轨范亲教,若余尊重,若等尊重。”正如本地分引经中说:“我观大地,难得看见任何一位众生,没有经过无量的生死;我观有情,也很难发现在漫漫长夜的流转中,没有做过你们父亲、母亲、兄弟姊妹、轨范师、亲教师或其他尊长、善知识的众生。”

此复非仅昔曾为母,于未来世亦当为母,无有边际。如是思惟,于为自母,应求坚固决定了解。再说,一切有情不仅仅是我们往世的母亲;在未来世当中,也同样是我们的母亲,而且永远没有穷尽的时候。如果能这样来思惟,对于知母这个部分,就会生起坚固决定的了解。

此解若生,次念恩等亦易发生,此若未生,则念恩等无所依故。这个胜解如果生起,接下来的念恩部分,就很容易发起;若是对于知母的胜解无法产生,下面的念恩、报恩当然也就无所依据了。

二修念恩者。修习一切有情是母之后,若先缘于现世母修速疾易生。如博朶瓦所许而修,先想前面母相明显,次多思惟非唯现在,即从无始生死以来,此为我母过诸数量。如是此母为母之时,一切损害悉皆救护,一切利乐悉皆成办。特于今世先于胎藏恒久保持,次产生已黄毛疏竖,附以暖体十指捧玩,哺以奶酪授以口食,口拭涕秽手擦屎尿,种种方便,心无厌烦而善资养。又饥渴时与以饮食,寒时给衣,乏时给财,皆是自己未肯用者。又此资具皆非易得,是负罪苦及诸恶名,受尽艰辛求来授与。又若其子有病等苦,较其子死宁肯自死,较其子病宁肯自病,较其子苦宁肯自苦,出于自心实愿易代,用尽加行除苦方便,总尽自己所知所能,但有利乐无不兴办,凡有损苦无不遣除,于此道理应专思惟。如是修已,若念恩心非唯虚言真实生者,次于父等诸余亲友,亦当知母如上修习。次于中人知母而修,若能于此生如亲心,则于怨敌意亦应知母而正修习。若于怨敌起同母心,次于十方一切有情,知母为先渐广修习。

二修念恩者。第二,是修习念恩的部分。

修习一切有情是母之后,若先缘于现世母修速疾易生。如博朶瓦所许而修,先想前面母相明显,次多思惟非唯现在,即从无始生死以来,此为我母过诸数量。在修习一切有情是我母之后,如果先缘这一世的母亲来练习,念恩的心很快就能生起,正如博朶瓦所用的方法:先观想母亲在自己的前面,接着多多思惟,不止现在,应从无始生死以来,曾作为我母亲的数量不计其数。

如是此母为母之时,一切损害悉皆救护,一切利乐悉皆成办。特于今世先于胎藏恒久保持,次产生已黄毛疏竖,附以暖体十指捧玩,哺以奶酪授以口食,口拭涕秽手擦屎尿,种种方便,心无厌烦而善资养。又饥渴时与以饮食,寒时给衣,乏时给财,皆是自己未肯用者。又此资具皆非易得,是负罪苦及诸恶名,受尽艰辛求来授与。又若其子有病等苦,较其子死宁肯自死,较其子病宁肯自病,较其子苦宁肯自苦,出于自心实愿易代,用尽加行除苦方便,总尽自己所知所能,但有利乐无不兴办,凡有损苦无不遣除,于此道理应专思惟。当她作为我母亲的时候,想尽办法保护我不受到伤害,想尽办法使我得到利益、快乐。从十月怀胎开始,就受尽艰辛,出生后更是时时抱在怀里逗玩,亲自喂养奶水、把屎把尿、擦唾擦涕,从来不觉得厌烦。从小到大,小心呵护,饿的时候给食物吃,渴的时候给饮水喝,冷的时候给衣服穿,穷的时候给金钱花,这些往往都是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喝、舍不得穿、舍不得花的。提供给我的资具,更是费尽辛苦,不知受了多少罪,吃了多少苦,造了多少业,也许还牺牲信誉、招来骂名才得来的。爱子生病时巴不得帮他病,受苦时巴不得帮他受,命危时巴不得帮他死,这一切都是出于自己真实、心甘情愿的替代。任何时候,总是用尽一切的方法,就自己的所知所能,来为我除去一切的苦,帮我得到种种利益安乐。对于这些道理,我们应当专心来思惟。

如是修已,若念恩心非唯虚言真实生者,次于父等诸余亲友,亦当知母如上修习。次于中人知母而修,若能于此生如亲心,则于怨敌意亦应知母而正修习。若于怨敌起同母心,次于十方一切有情,知母为先渐广修习。如此修习之后,如果念恩的心真实生起,就以父亲和其余亲友为所缘,修习知母和念恩;若是念恩的心也能生起,接下来就以中庸为所缘,修习知母和念恩;如果能视非亲怨的中庸为自己的母亲而念恩的话,就以怨敌为所缘,修习知母和念恩;等到念恩的心也能生起,最后就对十方一切有情,修习知母和念恩。总之,以知母为先,然后渐次扩大所缘境来修习念恩的心。

三修报恩者。如是唯除转生死故,不能相识而实是我有恩之母,彼等受苦无所依怙,舍而不虑自脱生死,薄无惭愧何甚于此。如弟子书云:“诸亲趣入生死海,现如沉没大水中,易生不识而弃舍,自脱无愧何过此故。”故若弃舍如是有恩,于下等人且不应理,况与我法岂能随顺。如是思已,取报恩担,即前书云:

“婴儿始产全无能,饮谁慈力授奶酪,依慈多劳此诸母,虽最下等谁乐舍。”又云:“由得谁腹而安住,由谁悲慎而取此,此母烦恼苦无依,最下众生孰乐舍。”无边功德赞云:“有情无明盲,意乐衰损慧,为父子承事,慈悲饶益我。弃此独解脱,非是我之法,故汝发愿度,无怙诸众生。”若尔如何报其恩耶,生死富乐母自能得,然彼一切无不欺诳,故我往昔于由烦恼魔力所伤,如于重伤注硝盐等,于性苦上更令发生种种大苦。慈心饶益,应将彼等,安立解脱涅槃之乐而报其恩。中观心论云:“又由烦恼魔,伤害已成疮,我如注灰水,反令苦病苦。若有于余生,慈敬及恩益,欲报其恩惠,除涅槃何有。”不报恩担,重于大海及须弥担,若能报恩,即是智者称赞之处。如龙王鼓音颂云:“大海及须弥,地等非我担,若不知报恩,即是我重担。若人心不掉,报恩及知恩,令恩不失坏,智者极赞此。”总之自母未住正念,心狂目盲复无引导,步步蹎蹶趣向可怖险崖而行,其母若不祈望其子,复望于谁。若子不应从其险怖救度其母,又应谁救,故应从此而救度之。如是若见为母众生,由烦恼魔扰乱其心,自心无主而成狂乱。又离慧眼观增上生,决定胜道。又无真实善友引导,一一刹那造作恶行,如步蹎蹶。总于生死,别于恶趣奔驰悬险,母当望子,子应济母。如是思已,拔出生死而报其恩。集学论云:“烦恼狂痴盲,于多悬险路,步步而蹎蹶,自他恒忧事,众生苦皆同。”此说如是观已,不应于他寻求过失,见一切功德应觉希有,然此亦合苦恼之理。

三修报恩者。第三,是修习报恩的部分。

如是唯除转生死故,不能相识而实是我有恩之母,彼等受苦无所依怙,舍而不虑自脱生死,薄无惭愧何甚于此。虽然不断地轮转生死,使我们不能相识,但一切的有情众生,无一不曾是有恩于我的母亲,而他们现在正在轮回当中受苦,孤苦伶仃地无所依靠,如果我舍下他们而自求解脱的话,就是一个薄情寡义、毫无惭愧心的人。

如弟子书云:“诸亲趣入生死海,现如沉没大水中,易生不识而弃舍,自脱无愧何过此故。”故若弃舍如是有恩,于下等人且不应理,况与我法岂能随顺。正如弟子书中所说:“母亲的轮转生死,就如同沉没在大海水中,虽然生死变异而不相识,但如果将她弃舍,只顾自己解脱,没有比这个更令人羞愧的事了。”像这样弃舍对我们有恩的人,连下等人都不会做了,更何况是修大乘的上等人,这和佛法的慈悲又怎么能相合呢?

如是思已,取报恩担,即前书云:“婴儿始产全无能,饮谁慈力授奶酪,依慈多劳此诸母,虽最下等谁乐舍。”又云:“由得谁腹而安住,由谁悲慎而取此,此母烦恼苦无依,最下众生孰乐舍。”如此思惟之后,应当背负起报恩的重担,就如前面弟子书中所说:“婴儿一生下,完全没有生存的能力,是谁用慈心哺乳这个孩子,是谁费尽艰辛将他抚养长大,面对于我有大恩德的母亲,即使是最下等的人,也不会想到要抛弃。”又说:“婴儿是借谁的腹部怀胎,是谁用悲心,小心谨慎地将他生养,面对为我生烦恼、受苦、无依无靠的母亲,就算最下等的众生,也不忍心把她弃舍。”

无边功德赞云:“有情无明盲,意乐衰损慧,为父子承事,慈悲饶益我。弃此独解脱,非是我之法,故汝发愿度,无怙诸众生。”无边功德赞中也说:“一切有情被无明所蒙蔽,就像瞎子完全见不到智慧的光明,但他们曾经是我最亲爱的父亲、母亲,曾用慈悲饶益过我。现在要我抛下他们独自解脱,这实在不是大乘人应有的行径,因此,我发愿要救度这一切无依无靠的众生。”

若尔如何报其恩耶,生死富乐母自能得,然彼一切无不欺诳,故我往昔于由烦恼魔力所伤,如于重伤注硝盐等,于性苦上更令发生种种大苦。慈心饶益,应将彼等,安立解脱涅槃之乐而报其恩。然而,该如何救度呢?我又该如何报恩呢?在生死当中,一切的富贵安乐,母亲她自己就可以得到了。但我们应该知道,这世间的一切富贵安乐,都是在欺骗我们的,它并不是真正的安乐,它就像在已经严重溃烂的伤口上(比喻在无量生死当中,已被无明烦恼所伤),再洒上硝盐(比喻再给她世间的富乐),只会使人苦上加苦、痛上加痛。所以,若是想真正饶益如母的众生,就该帮他们都从轮回中解脱,并且安立在涅槃之乐当中,这才是真正的报恩。

中观心论云:“又由烦恼魔,伤害已成疮,我如注灰水,反令苦病苦。若有于余生,慈敬及恩益,欲报其恩惠,除涅槃何有。”中观心论中也说:“如果我报恩的方式,是再给母亲世间的安乐,就好比在已被烦恼魔所伤,严重成疮的伤口上,再加上石灰水,反而会使伤口更痛、更苦。所以,我如果想在有生之年,报答我最慈心、最敬爱、对我有大利益、大恩惠的母亲,除了涅槃之外,那里还有其他的呢?”

不报恩担,重于大海及须弥担,若能报恩,即是智者称赞之处。如龙王鼓音颂云:“大海及须弥,地等非我担,若不知报恩,即是我重担。若人心不掉,报恩及知恩,令恩不失坏,智者极赞此。”可是,如果不能负起报恩的重担,就会觉得比大海水和须弥山的负担还要沉重;但若是能负起报恩的重担,就是值得智者欢喜赞叹的地方。正如龙王鼓音颂中所说:“大海、须弥、大地等,本来不是我们可以承担得起的,如果我们不知报恩的话,它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但若是能不失坏知恩、念恩、报恩的心,就能荷负起报恩的重担,这是智者极力赞叹的地方。”

总之自母未住正念,心狂目盲复无引导,步步蹎蹶趣向可怖险崖而行,其母若不祈望其子,复望于谁。若子不应从其险怖救度其母,又应谁救,故应从此而救度之。总而言之,自己的母亲因为不能住于正念当中,所以心狂乱、加上眼睛瞎、又没有人引导,正一步步地走向危险的悬崖上,这时母亲不指望爱子来救她,又能指望谁?做孩子的,这时不去救度母亲脱离险境,又该去救谁?所以,应该把母亲从悬崖上救下来。

如是若见为母众生,由烦恼魔扰乱其心,自心无主而成狂乱。又离慧眼观增上生,决定胜道。又无真实善友引导,一一刹那造作恶行,如步蹎蹶。总于生死,别于恶趣奔驰悬险,母当望子,子应济母。如是思已,拔出生死而报其恩。因此,若是见到如母的众生,正被烦恼魔扰乱其心,六神无主而成狂乱,既没有慧眼知道怎么去获得这一生的安乐、以及究竟的涅槃乐,也没有真正的善友来引导他,以致于每一刹那都在造作恶行,这样不但不能了脱生死,反而正快速地奔向恶趣的险坑,这时母亲应当祈望爱子,爱子也应当救度慈母,帮她拔出生死的险坑以报答其深恩。

集学论云:“烦恼狂痴盲,于多悬险路,步步而蹎蹶,自他恒忧事,众生苦皆同。”正如集学论中所说:“无明的众生,心狂乱、性愚痴、再加上眼盲,正步履蹒跚地走在充满危险的悬崖上,这是多么让人忧心的事。”

此说如是观已,不应于他寻求过失,见一切功德应觉希有,然此亦合苦恼之理。平时尽量做这样的思惟和观察,在思惟观察的时候,不应该去寻求众生的过失,就算只有看到一分的功德也要觉得希有,毕竟众生所有的烦恼和痛苦都是相同的。

<< 返回目录 < 上一讲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