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师佛网
<< 返回目录 下一讲 >
选择字号→ 特大

1、思惟应趣入大乘,欲入大乘唯发菩提心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授

敬礼至尊成就大悲诸善士足。

至诚地顶礼(皈依礼敬)在最尊贵、已成就大悲心的诸善士(指菩萨)脚下。因为将进入上士道,所以首先求菩萨们的加被。

如是恒长修习生死种种过患,见一切有如同火坑,欲证解脱息灭惑苦,由此希求策逼其意,学三学道,能得解脱脱离生死。又此解脱无所退失,非如善趣,然所断过及所证德仅是一分,故于自利且非圆满,由此利他亦唯少分,后佛劝发当趣大乘。又云:“知乐非乐等如梦,见痴过逼诸众生,舍弃利他殊胜业,此于自利何精勤。”如是见诸众生堕三有海与我相同,盲闭慧眼不辨取舍,履步蹎蹶不能离险,诸有成就佛种性者,不悲愍他,不勤利他不应正理。即前论云:“盲闭慧目步蹎蹶,欲利世间有佛种,何人不起悲愍心,谁不精勤除其愚。”当知此中,士夫安乐,士夫威德,士夫胜力,谓能担荷利他重担,唯缘自利共旁生故。故诸大士本性,谓专一趣注行他利乐,弟子书云:“易得少草畜亦食,渴逼获水亦欢饮,士夫此为勤利他,此圣威乐士夫力。日势乘马照世游,地不择担负世间,大士无私性亦然,一味利乐诸世间。”如是见诸众生众苦逼恼,为利他故而发怱忙,是名士夫亦名聪叡,即前书云:“见世无明烟云覆,众生迷堕苦火中,如救头然意勤忙,是名士夫亦聪叡。”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乐本源,能除一切衰恼妙药,一切智士所行大路,见闻念触,悉能长益一切众生,由行利他兼成自利,无所缺少具足广大善权方便。有此大乘可趣入者,当思希哉,我今所得诚为善得,当尽所有士夫能力,趣此大乘。此如摄波罗蜜多论云:“净慧引发最胜乘,能仁遍智从此出,此是一切世间眼,具足照了如日光。”由种种门观大乘德,牵引其意起大恭敬,而当趣入。

如是恒长修习生死种种过患,见一切有如同火坑,欲证解脱息灭惑苦,由此希求策逼其意,学三学道,能得解脱脱离生死。中士道所修习的内容,是思惟生死轮回的种种过患。如此恒常修习,一直到视三界如火宅,急着想要解脱三界、息灭轮回的苦为止,这时再来学习戒定慧三学,以期脱离生死。

又此解脱无所退失,非如善趣,然所断过及所证德仅是一分,故于自利且非圆满,由此利他亦唯少分,后佛劝发当趣大乘。修习中士道的结果,虽然能解脱三界,不像人天善趣还会退堕(福报享完,仍堕恶趣),但是还没有断除一切的过失(只断见思,尘沙、无明仍在),圆满一切功德(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未圆满),这样连自利都不圆满,更何况要圆满利他。

所以佛在我们证得解脱之后,劝发菩提心趣入大乘。

故具慧者,理从最初即入大乘。如摄波罗蜜多论云:“无力引发世间利,毕竟弃舍此二乘,一味利他为性者,应趣佛乘由悲说。”但是,有智慧的修行人,必定是一开始就发大悲心,不会想要自我解脱。虽然修大乘也需要出离心,但是和最初就发小乘心、一心希求解脱的情况不同。由于他知道大乘的殊胜,就像摄波罗蜜多论中所说:“因为声闻、缘觉没有能力引发世间的利益,所以最后终究还是弃舍二乘的自求解脱,而以悲愍心来劝导众生,趣入以利他为主的大乘。”

又云:“知乐非乐等如梦,见痴过逼诸众生,舍弃利他殊胜业,此于自利何精勤。”又说:“由于已经知道世间的快乐、不快乐,都和梦境一样的虚妄不实,也见到了众生被无明愚痴所逼恼的过失,如果还舍弃利他的殊胜菩萨事业(菩萨以利生为事业),而一味地追求自利,实在没什么道理。”

如是见诸众生堕三有海与我相同,盲闭慧眼不辨取舍,履步蹎蹶不能离险,诸有成就佛种性者,不悲愍他,不勤利他不应正理。就是因为见到众生还堕在轮回的苦海当中,被无明蒙蔽了智慧的耳目,不知道如何取舍善恶,一直跌跌撞撞地不能避开险坑,所以具有大乘种性的菩萨,才会悲愍众生,积极精勤地利他。

即前论云:“盲闭慧目步蹎蹶,欲利世间有佛种,何人不起悲愍心,谁不精勤除其愚。”正如前论中所说:“见到被无明蒙蔽慧眼,在生死中流浪不断跌跤的众生,有那一个大乘种性的菩萨,不会生起悲悯心,希望能快速地帮他去除愚痴?”

当知此中,士夫安乐,士夫威德,士夫胜力,谓能担荷利他重担,唯缘自利共旁生故。所以,上士的安乐、威德、胜力,就是能担荷起利他的重担,那个只知道自利的中、下士,和畜生有什么差别?

故诸大士本性,谓专一趣注行他利乐,弟子书云:“易得少草畜亦食,渴逼获水亦欢饮,士夫此为勤利他,此圣威乐士夫力。日势乘马照世游,地不择担负世间,大士无私性亦然,一味利乐诸世间。”上士的大乘菩萨,就是专心一意地以利乐他人为主。弟子书中说:“中、下士,好比畜生一心一意只为自己求活,饿了见草就吃,渴了遇水就喝,这样也就心满意足了。大乘菩萨却不同,所有的威德、安乐、胜力,都建筑在利益他人身上,就像太阳永远不知疲累地照耀世界,大地永远不知简择地负载万物,菩萨无私忘我的精神也是如此,只知一味地利乐有情。”

如是见诸众生众苦逼恼,为利他故而发怱忙,是名士夫亦名聪叡,即前书云:“见世无明烟云覆,众生迷堕苦火中,如救头然意勤忙,是名士夫亦聪叡。”像这样见到众生被种种苦所逼恼,因而急切地想要利他的菩萨,就称为上士或者聪慧的人。正如弟子书中所形容的:“见到世间被无明所覆盖,迷乱堕入苦火中的众生,就像自己的头发着火一样,奋不顾身地急忙救火,像这样一心只为利他的菩萨,就称为士夫或者聪慧的人。”

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乐本源,能除一切衰恼妙药,一切智士所行大路,见闻念触,悉能长益一切众生,由行利他兼成自利,无所缺少具足广大善权方便。为什么称为聪慧的人呢?因为他知道精勤利他有那些广大的意义——它是出生自他一切利乐的根源、是去除一切衰恼的妙药、是一切智者所行的大道。他能藉由六根的见闻觉知,随时长养、利益一切的众生,在行利他的同时,兼又成就自利,像这样圆满具足广大、方便、善巧的菩萨,就称为聪慧的人。

有此大乘可趣入者,当思希哉,我今所得诚为善得,当尽所有士夫能力,趣此大乘。此如摄波罗蜜多论云:“净慧引发最胜乘,能仁遍智从此出,此是一切世间眼,具足照了如日光。”由种种门观大乘德,牵引其意起大恭敬,而当趣入。既然知道有这么殊胜的大乘门可入,在思惟它的希有难得、又庆幸自己已经善得的同时,应发愿尽自己的一切能力趣入大乘。正如摄波罗蜜多论中所说:“清净的智慧(空悲不二的智慧),能引发最殊胜的大乘,佛陀圆满的智慧也是从这里产生的,这个智慧是一切世间的耳目,就像日光圆满普照大地一样。”总之,我们应藉由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观察大乘的功德,以便恭敬地发心趣入。

由是因缘于大士道次第修心分三:一、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二、如何发生此心道理,三、既发心已学行道理。今初整个上士道修行的次第,分为三大部分:第一、是显示能入大乘之门的唯一条件,就是发菩提心,第二、是如何发菩提心的方法,第三、发菩提心之后,应当修学的内容。

首先介绍第一个部分。

如是若须趣入大乘,能入之门,又复云何。此中佛说二种大乘,谓波罗蜜多大乘与密咒大乘,除此更无所余大乘。于此二乘随趣何门,然能入门唯菩提心。若于相续,何时生此未生余德,亦得安立为大乘人。何时离此,纵有通达空性等德,然亦堕在声闻等地,退失大乘。大乘教典多所宣说,即以正理亦善成立,故于最初入大乘数,亦以唯发此心安立,后出大乘亦以唯离此心安立。故大乘者,随逐有无此心而为进退,如入行论云:“发菩提心刹那后,诸囚系缚生死狱,然应称为善逝子。”又云:“今日生佛族,今为诸佛子。”此说发心无间,即为佛子。圣弥勒解脱经云:“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刚宝石,然能映蔽一切胜妙金庄严具,亦不弃舍金刚宝名,亦能遣除一切贫穷。善男子,如是发起一切智心,金刚宝石,纵离修习,然能映蔽声闻独觉。一切功德金庄严具,亦不弃舍菩萨之名,能除一切生死贫穷。”此说虽未学习胜行,然有此心便名菩萨。龙猛菩萨云:“自与此世间,欲证无上觉,其本菩提心,坚固如山王。”金刚手灌顶续云:“诸大菩萨,此极广大,此最甚深,难可测量,秘密之中最为秘密,陀罗尼咒大曼陀罗,不应开示诸恶有情。金刚手,汝说此为最极希有,昔未闻此,此当对何有情宣说。金刚手答曰:曼殊室利,若有正行修菩提心,若时此等成就菩提心。曼殊室利,尔时此诸菩萨行菩萨行,行密咒行,当令入此大智灌顶陀罗尼咒大曼陀罗。若菩提心未圆满者,此不当入,亦不使彼见曼陀罗,亦不于彼显示印咒。”故法虽是大乘之法,不为满足,最要是彼补特伽罗入大乘数。

如是若须趣入大乘,能入之门,又复云何。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大乘的殊胜,也知道必须要趣入,但是该如何入大乘门呢?

此中佛说二种大乘,谓波罗蜜多大乘与密咒大乘,除此更无所余大乘。于此二乘随趣何门,然能入门唯菩提心。佛说只有两种大乘,就是显教和密教,除了这两种之外,并没有其他的大乘。但无论你是修学那种大乘,能入大乘之门的唯一条件,就是发菩提心。

若于相续,何时生此未生余德,亦得安立为大乘人。何时离此,纵有通达空性等德,然亦堕在声闻等地,退失大乘。因此,看你什么时候能相续生起菩提心,就算还没有生起其他的功德,也称你为大乘人;相对的,看你什么时候离开菩提心,纵使你已经有见空性等功德,也仍然堕小乘、退失大乘。

大乘教典多所宣说,即以正理亦善成立,故于最初入大乘数,亦以唯发此心安立,后出大乘亦以唯离此心安立。在大乘的经典里面,也都是这样宣说:什么时候发菩提心,就什么时候入大乘;什么时候离菩提心,就什么时候退失大乘。

故大乘者,随逐有无此心而为进退,如入行论云:“发菩提心刹那后,诸囚系缚生死狱,然应称为善逝子。”又云:“今日生佛族,今为诸佛子。”此说发心无间,即为佛子。因此,所谓的大乘,就是以菩提心的有无作为进退的标准。正如入行论中所说:“发菩提心的刹那,尽管你还系缚在生死的牢狱之中,也称为佛子。”又说:“今日生在佛族当中,就称为诸佛之子。”这些都是说明,只要没有间断的发菩提心,就是佛子。

圣弥勒解脱经云:“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刚宝石,然能映蔽一切胜妙金庄严具,亦不弃舍金刚宝名,亦能遣除一切贫穷。善男子,如是发起一切智心,金刚宝石,纵离修习,然能映蔽声闻独觉。一切功德金庄严具,亦不弃舍菩萨之名,能除一切生死贫穷。”此说虽未学习胜行,然有此心便名菩萨。圣弥勒解脱经中说:“善男子!就像破碎的金刚宝石,虽然破碎,它的光芒仍然能遮蔽一切黄金的饰品,不但不失去金刚宝石的名称,也能除去一切的贫穷。善男子!能发起誓愿成佛的菩提心(喻金刚宝石),纵使还未修习六度万行(喻破碎的金刚宝石),也能遮蔽声闻缘觉的一切功德(喻黄金饰品),既不失去菩萨的名称,也能出离一切的生死(喻一切的贫穷)。”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虽然还没有学习殊胜的菩萨行,只要有菩提心就能称为菩萨。

龙猛菩萨云:“自与此世间,欲证无上觉,其本菩提心,坚固如山王。”

龙猛菩萨也说:“我和这世间的任何人一样,要想证得无上菩提的根本,就是有一颗坚固如山王的菩提心。”

金刚手灌顶续云:“诸大菩萨,此极广大,此最甚深,难可测量,秘密之中最为秘密,陀罗尼咒大曼陀罗,不应开示诸恶有情。金刚手,汝说此为最极希有,昔未闻此,此当对何有情宣说。金刚手答曰:曼殊室利,若有正行修菩提心,若时此等成就菩提心。曼殊室利,尔时此诸菩萨行菩萨行,行密咒行,当令入此大智灌顶陀罗尼咒大曼陀罗。若菩提心未圆满者,此不当入,亦不使彼见曼陀罗,亦不于彼显示印咒。”故法虽是大乘之法,不为满足,最要是彼补特伽罗入大乘数。金刚手灌顶续中说:“大菩萨们!最广大、甚深、秘密的秘咒坛城,不应该轻易地为诸恶有情来开显。文殊菩萨问金刚手菩萨说:那么,你所说最希有的密咒坛城,应当为那种人来宣说呢?金刚手菩萨回答说:文殊呀!如果有人以修菩提心为正行,也希望能成就菩提心,正在修行菩萨行、修行密咒,就应当为他灌顶,使他能进入密咒的坛城之中。如果菩提心还没有圆满,就不该令他见坛城,也不该为他显示手印和咒语。”所以,并不是修习大乘之法的人就是大乘,而是修法的人能发菩提心进入大乘,才是最重要的。

<< 返回目录 下一讲 >
www.lianshi99.com